大蜡螟幼虫被昆虫病原线虫Heterorhabditis beicherriana n
- 格式:docx
- 大小:128.11 KB
- 文档页数:9
大蜡螟感染与治疗实验报告一、引言大蜡螟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它会对农作物造成严重的损害。
目前针对大蜡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化学药物、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
本实验旨在研究大蜡螟感染与治疗方法的效果,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二、材料与方法1.实验材料:大蜡螟样本、化学药物(防治虫害药剂)、生物防治剂、物理防治装置等。
2.实验方法:(1)实验前准备:收集大蜡螟样本并在实验室中饲养。
(2)感染实验:将大蜡螟样本分为四组,每组分别进行不同的感染方法,包括化学感染、生物感染、物理感染和对照组。
观察并记录蜡螟感染的情况。
(3)治疗实验:将大蜡螟样本分为四组,每组分别进行不同的治疗方法,包括化学治疗、生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对照组。
观察并记录蜡螟治疗效果。
三、结果与分析1.感染实验结果:(1)化学感染组:大蜡螟样本在接触到化学药物后表现出明显的运动减缓和死亡。
(2)生物感染组:大蜡螟样本在接触到生物防治剂后表现出减少运动和死亡的迹象。
(3)物理感染组:大蜡螟样本在暴露于物理防治装置后表现出运动减缓和死亡。
(4)对照组:大蜡螟样本没有接受任何感染处理,保持正常活动状态。
2.治疗实验结果:(1)化学治疗组:大蜡螟样本在接受化学药物治疗后表现出明显的死亡。
(2)生物治疗组:大蜡螟样本在接受生物防治剂治疗后表现出减少运动和死亡的迹象。
(3)物理治疗组:大蜡螟样本在接受物理防治装置治疗后表现出运动减缓和死亡。
(4)对照组:未接受任何治疗方法的大蜡螟样本继续保持正常活动状态。
四、讨论本实验结果显示,化学药物、生物防治剂和物理防治装置对大蜡螟的感染和治疗均有一定效果。
其中,化学药物对大蜡螟有较好的杀虫效果,但其可能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生态平衡的维持。
生物防治剂对大蜡螟的杀虫效果较低,但其对环境和生态系统无害。
物理防治装置对大蜡螟的杀虫效果较好,而且无污染,但需要较高的成本和技术要求。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可以采取综合治疗的方法,即化学药物与生物防治相结合。
蜡螟的生活史及习性大蜡螟在我国一年发生3代,各虫态历期随季节变化有很大差异。
卵期最短为8天,秋季最长可达23天,发育起点温度为13.6土1.1℃,有效积温145土13日度。
幼虫期最短为27天,最长可达48天。
发育起点温度12.6土2.1℃,有效积温617.8土25.7日度。
蛹期最短为9天,最长可达23天。
发育起点温度11.2土1.4℃,有效积温235土19.7日度。
成虫最短为9天,员长可达44天。
发育起点温度l0.6土1.4℃,有效积温105.4土11日度。
小蜡螟主要发生在我国南方,一般一年可发生3代。
在福建,夏季卵期约为4天,幼虫期最短为42天,最长可达69天。
蛹期最短为7天,最长为9天,成虫期最短为4天,最长为31天。
雄性蜡螟较雌性发育期长1—2倍。
蜡螟发生危害与环境条件关系密切。
在自然情况下,如旬平均气温超过13 ℃,越冬幼虫开始活动;旬平均气温在27 ℃以上,蜡螟繁殖迅速,危害严重;旬平均气温下降至8℃,群内温度下降到9℃以下时,幼虫停止取食。
在北方气温下降至7℃以下,在室外空蜂箱、空巢脾中的蜡螟,5小时后全部死亡;如温度升高到49 ℃,40分钟内,各虫态蜡螟将全部死亡。
强群受蜡螟危害轻,弱群受害重;东方蜜蜂较西方蜜蜂受害重。
据39蜂疗网研究表明,大蜡螟在贵州于4月中旬开始羽化,羽化高峰时间出现在19—20时,羽化的雌雄娥于当晚或翌日夜间交尾。
交尾的雌蛾经1—3天,夜间潜入蜂箱缝隙处产卵,一般每只雌峨可产350一370粒,最多可产l800多粒,温度愈高产卵力愈强。
初孵化的幼虫以蜂巢底部蜡屑为食,4天后即上脾危害,行动敏捷,爬行速度快。
2龄以后,虫体较大,工蜂易察觉,上脾后常受到工蜂的清理,所以不易造成危害。
上脾幼虫,穿蛀隧道并沿隧道取食,隧道有时有分叉,随着幼虫龄期和食量增大,隧道也不断加长和扩大。
蜜蜂幼虫受其危害,化蛹后不能封盖,呈“白头蛹”状死亡。
蜡螟幼虫5—6龄时,食量猛增,对巢房破坏加剧。
大蜡螟幼虫被昆虫病原线虫Heterorhabditis beicherriana n.sp.侵染后体内四种酶活性的变化摘要:为了解新种昆虫病原线虫Heterorhabditis beicherriana n.sp.侵染昆虫的作用机制及昆虫对这种线虫侵染的应激反应,本文研究了大蜡螟幼虫被这种昆虫病原线虫侵染后体内的酪氨酸酶(TYR)、乙酰胆碱酯酶(AChE)、羧酸酯酶(CarE)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活性的变化情况。
实验结果表明:H.beicherriana 对大蜡螟幼虫的侵染在短时间内(0-40h)就能诱导其体内这四种酶活性发生显著变化,其中TYR和AChE的活性随侵染时间的增加而呈上升态势;而CarE和GSTs 的活性随侵染时间的增加而呈不同程度的波动,但在侵染40h时,其活性均大于0h的值。
另外,在20-80IJS/蜡螟剂量范围内,这四种酶的活性随线虫剂量的增大而增大,其活性大小顺序均为:80/IJS蜡螟>40/IJS蜡螟>20/IJS蜡螟。
大蜡螟幼虫体内这四种酶的活性因线虫侵染而增大,这就增强了其对侵入体内的线虫、共生菌及其分泌的具有杀虫活性物质的解毒能力或抵抗力。
INTRODUCTION昆虫病原线虫或其共生菌能产生一些具有杀虫活性的物质,如毒素toxin、毒素蛋白toxin protein、蛋白酶protease等,这些物质有助于线虫对寄主昆虫的侵染(AAAAA; Toubarro, 2009)。
这些具有杀虫活性的物质常会引起昆虫一些酶活性发生变化。
斯氏线虫S.carpocapsae的分泌物中含有的蛋白酶能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Balasubramanian, AAAAA; 2010)。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嗜线虫致病杆菌产生的具杀虫活性的蛋白Tp40能诱导昆虫体内羧酸酯酶酶活性的增加(杨君,2008);也能产生单萜化合物Benzylideneacetone来抑制磷脂酶A2的活性,从而一定程度地调控小菜蛾的免疫反应(Kim, 2011)。
ΞΞΞΞ昆虫病原线虫的共生细菌3丛斌,王希华,王洪平(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沈阳110161)摘要:昆虫病原线虫与其共生细菌二者互惠共生:共生细菌需要昆虫病原线虫作为载体以寄生寄主昆虫并做为自己的营养来源,而昆虫病原线则需要依靠共生细菌来杀死昆虫。
综述了共生细菌的病原作用、抗菌作用与杀虫作用,评述了共生细菌的基因工程进展,讨论了昆虫共生细菌在昆虫病原线虫致病性的作用。
关键词:共生细菌;昆虫病原线虫;互惠共生中图分类号:S43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5125(2000)SI 20024207昆虫病原斯氏线虫科斯氏线虫属S tei nernem a 和异小杆线虫科异小杆线虫属Heterorhab 2ditis 是昆虫的专化性寄生性天敌,是一类重要的生物防治作用物。
二属分别与细菌Xenorhabdus (Thomas &Poinar ,1979)属和Photorhabdus (Boemare et al .,1993)属共同作用杀死寄主昆虫并将其做为食物和营养源而加以利用。
侵染期昆虫病原线虫在土壤中寻找到昆虫寄主,通过寄主昆虫体表或自然开口进入昆虫体内到达血腔,开始释放出携带于肠腔中的细菌,细菌开始增殖,最终将寄主昆虫杀死。
与此同时,昆虫病原线虫分泌一些物质抑制寄主昆虫的免疫系统活性进而支援细菌在昆虫体内的定殖与繁殖。
昆虫病原线虫取食寄主昆虫组织以及菌体细胞而发育,成熟后交配产生子代,当子代发育到三龄阶段时,从虫尸中脱出,成为侵染期线虫,携带着细菌,重新开始寻找另一新的昆虫寄主,进行新的生活史循环。
这被认为,昆虫病原线虫分泌物质抑制寄主昆虫的抗菌免疫系统的活性进而帮助细菌在寄主昆虫体内定殖(G otz et al .,1981),昆虫病原线虫则需要其共生菌的帮助来满足其营养需要。
幼虫可取食共生菌细胞体,但侵染期线虫则绝不取食共生菌,因为它们需要这些共生菌的帮助以杀死下一个新的寄主昆虫(Akhurst ,1982)。
大蜡螟人工饲料配方筛选试验黄诚华;潘雪红;黄冬发;王伯辉;魏吉利【摘要】以前人的大蜡螟人工饲料配方为对照,比较8种人工饲料配方对大蜡螟的饲养效果.结果表明,不同饲料配方对大蜡螟幼虫生长速率、蛹重、产卵量的影响有明显差异,对大蜡螟发育历期有一定影响但不明显.综合评价饲料配方对大蜡螟幼虫生长发育、蛹重、产卵量及历期的影响,同时兼顾饲料配方的成本,较理想的大蜡螟饲料配方为F4,即酵母粉5.40 g、甘油24.00 g、奶粉10.20 g、蜂蜜11.76 g、蜂蜡16.68 g、面粉51.96 g.【期刊名称】《南方农业学报》【年(卷),期】2010(041)007【总页数】3页(P672-674)【关键词】大蜡螟;人工饲料配方;筛选【作者】黄诚华;潘雪红;黄冬发;王伯辉;魏吉利【作者单位】广西甘蔗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中心,南宁,530007;广西甘蔗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中心,南宁,530007;广西甘蔗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中心,南宁,530007;广西甘蔗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中心,南宁,530007;广西甘蔗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中心,南宁,53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3.4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L.)是鳞翅目螟蛾科昆虫。
在自然条件下,大蜡螟主要危害蜂群、毁坏巢脾,是养蜂业的一大害虫。
由于大蜡螟人工饲养较容易,目前已成为开展线虫学、细菌学、真菌学、病毒学、农药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实验昆虫[1~6],同时,大蜡螟幼虫还是淡水鱼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的一种优良饵料[7]。
近年来,大蜡螟作为天敌昆虫人工繁殖的中间寄主(茧蜂、古巴蝇)也有较多文献报道[8,9]。
前人已对大蜡螟的生物学、生态学、防治技术及人工饲料配方筛选等做了较多研究[1~12],但以往大蜡螟的人工饲料配方存在原料价格昂贵、来源匮乏,或者配制方法复杂,致使大蜡螟的人工大规模繁殖较为困难。
大蜡螟作为试验昆虫资源的利用现状
刘奇志;田里;蒲恒浒
【期刊名称】《昆虫知识》
【年(卷),期】2009()3
【摘要】随着对资源昆虫的不断认识,人们的目光开始逐渐转到对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 L.的开发利用方面,而不再仅仅局限于对它的防治方面。
近些年来,大蜡螟逐渐被作为试验昆虫用于一些生物的研究。
文章主要介绍大蜡螟被用于昆虫病原线虫、寄生蜂、新型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抗菌肽、抗菌免疫机制等方面的研究。
【总页数】5页(P485-489)
【关键词】大蜡螟;试验昆虫;昆虫病原线虫;寄生蜂;新型隐球菌;抗菌免疫机制
【作者】刘奇志;田里;蒲恒浒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昆虫与线虫学试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69.97;S895.9
【相关文献】
1.不同品系昆虫病原线虫对大蜡螟羧酸酯酶活性的影响 [J], 韩冰;从斌;刘亚臣;付海滨
2.大蜡螟作寄主繁殖古巴蝇接种试验 [J], 潘雪红;黄诚华;邓展云;颜梅新;韦金菊
3.利用大蜡螟诱集法从土壤中分离昆虫病原真菌 [J], 高松;农向群
4.几种昆虫病原线虫对大蜡螟幼虫血淋巴及其能源物质含量的影响 [J], 丁晓帆;林茂松;刘亮山
5.经济昆虫开发利用新技术讲座(十五) 大蜡螟高效人工饲养新技术 [J], 刘玉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1年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9.3.5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随堂高考分组集训(含解析)题组一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1. [xx·四川高考]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B. 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 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D. 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解析: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A项正确;防治稻田害虫,能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但不能改变能量传递效率,B项错误;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相比,因前者有人为因素作用,演替速度及方向会有差异,C项正确;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卷叶螟的数量下降,就会有更多的褐飞虱被拟水狼蛛捕食,D项正确。
答案:B2.[经典高考题]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B. 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C. 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D. 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解析: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可以来源于生物,也可来源于无机环境,A错;植物也可通过物理过程传递信息,B错;信息的传递是双向的,C错;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对。
答案:D题组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xx·天津高考]图a、b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两个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B. 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3个营养级组成C. 城市生态系统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D. 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解析:本题考查人工生态系统相关问题。
蜡螟的不同发育阶段蜜蜂在其生活过程中还会遇到许多敌害。
有的是骚扰蜂群的正常生活,影响蜂群的繁殖,给生产造成危害;有的是破坏巢脾;有的是直接捕食蜜蜂,破坏蜂群。
蜡螟届鳞翅目,螟蛾科。
危害蜂群的蜡螟有两种,即大蜡螟和小蜡螟。
据39蜂疗网调查大蜡螟分布于全世界,小蜡螟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大陆。
蜡螟的幼虫称为巢虫,又称绵虫、隧道虫。
以幼虫危害蜂群。
不但蛀食巢脾,破坏蜂巢,而且穿蛀隧道,伤害蜜蜂的幼虫及蛹,造成“白头蛹”。
轻者影响蜂群的繁殖,重者还会造成蜂群的飞逃。
东方蜜蜂较西方蜜蜂受害严重。
蜡螟为完全变态昆虫。
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发育阶段。
1.卵大蜡螟的卵呈粉红色,短椭圆形,长约0.5毫米,宽约0.3毫米,卵壳较硬且厚,表面布有网状刻纹;小蜡螟的卵呈乳白色,短椭圆形,长约0.3毫米,宽约0.2毫米,卵壳较软且薄,表面布有不规则的网状刻纹。
2.幼虫大蜡螟的幼虫初孵化时似衣鱼状,体乳白色,长0.8—1毫米,前胸背板棕褐色,老熟幼虫体长23—25毫米,体呈黄褐色。
小蜡螟的幼虫初孵化时与2龄幼虫无形态差别,幼虫乳白色至黄白色,前胸背板呈黄褐色,较头部颜色略浅些。
体长0.7一0.9毫米,老熟幼虫体呈蜡黄色,体长15一18毫米。
3.蛹大蜡螟的蛹呈纺锤形,长12—14毫米,黄褐色,腹部近腹面有一对小刺钩,背面有两个排成一排大而扁平的齿状突起。
小蜡螟的蛹长8—10毫米.黄褐色,腹部末端具8根棘刺,成环状排列,其中腹面的4根较细小,背面的4根粗壮。
4.成虫大蜡螟雌蛾体长13一14毫米,翅棕黑色,翅展27—28毫米,前翅近长方形,外缘较平直,自肩角到臀角有一列锯齿状凸纹,翅色不均匀,翅中部近前缘处有一些紫褐色呈半圆形的深色斑,近顶角处前缘有一剑状灰白色斑,凸纹到内线间为黄褐色,靠内缘有两个紫褐色斑,翅的其余部分色浅。
下唇须突出于头的前方,头及胸部背面黄褐色;大蜡螟的雄蛾较小,头、胸部背面及前翅近内缘处呈灰白色,前翅外缘凹陷,略呈“v”字形。
大蜡螟幼虫被昆虫病原线虫Heterorhabditis beicherriana n.sp.侵染后体内四种酶活性的变化摘要:为了解新种昆虫病原线虫Heterorhabditis beicherriana n.sp.侵染昆虫的作用机制及昆虫对这种线虫侵染的应激反应,本文研究了大蜡螟幼虫被这种昆虫病原线虫侵染后体内的酪氨酸酶(TYR)、乙酰胆碱酯酶(AChE)、羧酸酯酶(CarE)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活性的变化情况。
实验结果表明:H.beicherriana 对大蜡螟幼虫的侵染在短时间内(0-40h)就能诱导其体内这四种酶活性发生显著变化,其中TYR和AChE的活性随侵染时间的增加而呈上升态势;而CarE和GSTs 的活性随侵染时间的增加而呈不同程度的波动,但在侵染40h时,其活性均大于0h的值。
另外,在20-80IJS/蜡螟剂量范围内,这四种酶的活性随线虫剂量的增大而增大,其活性大小顺序均为:80/IJS蜡螟>40/IJS蜡螟>20/IJS蜡螟。
大蜡螟幼虫体内这四种酶的活性因线虫侵染而增大,这就增强了其对侵入体内的线虫、共生菌及其分泌的具有杀虫活性物质的解毒能力或抵抗力。
INTRODUCTION昆虫病原线虫或其共生菌能产生一些具有杀虫活性的物质,如毒素toxin、毒素蛋白toxin protein、蛋白酶protease等,这些物质有助于线虫对寄主昆虫的侵染(AAAAA; Toubarro, 2009)。
这些具有杀虫活性的物质常会引起昆虫一些酶活性发生变化。
斯氏线虫S.carpocapsae的分泌物中含有的蛋白酶能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Balasubramanian, AAAAA; 2010)。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嗜线虫致病杆菌产生的具杀虫活性的蛋白Tp40能诱导昆虫体内羧酸酯酶酶活性的增加(杨君,2008);也能产生单萜化合物Benzylideneacetone来抑制磷脂酶A2的活性,从而一定程度地调控小菜蛾的免疫反应(Kim, 2011)。
昆虫被昆虫病原线虫侵染后体内一些酶活性也会发生变化,大蜡螟幼虫被异小杆线虫H. zealandica侵染后α-糖苷酶的活性高于对照的活性(Zółtowska(2004));而被斯氏线虫S. affinis和S. feltiae侵染后体内海藻糖酶的活性也高于对照的活性(Zółtowska AAAAA, 2006)。
当大蜡螟幼虫被斯氏线虫S.affinis和S. feltiae侵染一天后,体内SOD活性显著下降(Zółtowska, 2006);菜青虫(姬国红(2009))和黄粉虫(张芸(2010))被夜蛾斯氏线虫侵染后SOD、POD和CAT的活力总的变化趋势是先显著上升,再显著下降。
因此,可以认为昆虫病原线虫侵染昆虫后引起其体内酶活性的变化是昆虫病原线虫侵染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昆虫对线虫侵染的应激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
酪氨酸酶(tyrosinase, TYR)是昆虫体内一种重要酶类,能氧化昆虫体内的酚类物质产生黑色素,黑色素可以包被和黑化侵入的不能被细胞吞噬的大型外来物,包括病原微生物,以抑制病原物的生长和繁殖,减轻对寄主细胞的为害;黑化过程中形成的醌有很高的毒性,可以杀死侵入的微生物和被感染的细胞,阻止其扩散(Sugumaran, 2000)。
因此,酪氨酸酶常被用作评价昆虫免疫系统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Cai, 2001)。
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是影响有毒物质对昆虫产生毒性作用的重要因子,其敏感度的降低是造成许多昆虫对一些有毒物质如有机磷酸酯类杀虫药剂敏感度降低的原因(AAAAA Fournier, 1994)。
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 CarE)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ultathione S transferases,GSTs)是昆虫体内重要的解毒代谢酶,参与各种外源毒物的代谢,而外源毒物对这两种酶活性的影响会造成昆虫代谢紊乱而影响其正常的生理生化过程(唐振华,1993)。
因此,研究昆虫被昆虫病原线虫侵染后体内TYR、AChE、CarE和GSTs活性的变化对于阐明昆虫病原线虫的侵染机制和昆虫对昆虫病原线虫侵染的应激反应有重要意义。
昆虫病原线虫Heterorhabditis beicherriana n.sp.(以下简称H.beicherriana)是本实验室发现的新的异小杆线虫品种,对大蜡螟幼虫具有很好的侵染致死作用,大蜡螟幼虫被H.beicherriana(剂量为20、40和80IJs/蜡螟)侵染40h-48h时死亡率就达35%-60%(此部分实验另文发表)。
为了在未来能更好地将其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有必要对其侵染害虫的机制和昆虫对其侵染的应激反应进行研究。
本文用大蜡螟幼虫作为标准试虫,研究了H.beicherriana对其侵染后,其体内TYR、AChE、CarE和GSTs活性的变化,以期为更好地应用H.beicherriana防治害虫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MATERIALS AND METHODSInsects and EPNs大蜡螟(G.mellonella)末龄幼虫,体重为0.18-0.20 g/条,在人工气候箱内用人工饲料连续饲养超过60代。
饲养条件:温度为28℃,相对湿度68%。
昆虫病原线虫H. beicherriana,2010年4月采自AAAAA樱桃园樱桃树根际的土壤中,然后分离、纯化,用大蜡螟末龄幼虫扩繁,感染期线虫(IJS)储存于4℃冰箱内。
Insects infected by EPNs在 1.5ml塑料离心管盖上钻个小洞,以便于大蜡螟幼虫放入离心管后能自由呼吸。
然后将滤纸适当剪裁后卷起放进离心管中,滤纸紧贴离心管内壁,使离心管中有足够空间容纳一头大蜡螟幼虫。
将侵染期H.beicherriana线虫的悬浮液按3种剂量(20、40和80IJs/蜡螟)用移液器加到离心管内的滤纸上,并且让线虫悬浮液均匀分布于滤纸上。
再以等体积的蒸馏水均匀加到离心管内的滤纸上,作为对照处理(即0IJs/蜡螟的剂量)。
最后在每个离心管中放入一条大蜡螟幼虫,盖紧离心管的盖,放在人工气候箱(温度28℃,相对湿度68%)内静置。
每8 h取一次样,将用各剂量H.beicherriana线虫处理过的大蜡螟幼虫取出放-20℃冰箱贮存备用,最后一次取样时间为处理大蜡螟幼虫后40h。
-20℃冰箱中贮存的大蜡螟幼虫在一周内用于实验。
大蜡螟末龄幼虫常吐丝结茧并进入相对静止的状态,特别是处于离心管等封闭的环境时。
为了不影响线虫对其进行侵染,在每次取样后,把继续处于离心管内的大蜡螟幼虫吐丝结成的茧或网用镊子破坏掉。
Enzyme preparation将玻璃匀浆器于冰水混合物中预冷,然后加入10 头大蜡螟幼虫和40ml磷酸缓冲液(0.05mol/L、pH7.0),在冰浴条件下充分研磨;再用40ml磷酸缓冲液稀释匀浆液,混匀后在4℃、10000×g条件下离心30min,取上清液备用。
Protein content of enzyme solution was measured according to the method of Bradford (1976).Statistical analysisExperiment was repeated for three times.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data was performed with SPSS 13. Data 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 was performed by using Duncan’s multiple range test s at a significance level of 0.05.RESULTS大蜡螟幼虫被H.beicherriana侵染后体内酪氨酸酶活性的变化三个H.beicherriana侵染处理(20/IJS蜡螟、40/IJS蜡螟、80/IJS蜡螟)的大蜡螟幼虫体内TYR的活性在8h时与0h时相比显著上升,16h时又显著下降。
在这两个时间段里,对照处理的大蜡螟幼虫(0/IJS蜡螟)体内TYR的活性的变化趋势与三个H.beicherriana侵染处理的情况相反。
在随后的时间段里,三个H.beicherriana侵染处理的大蜡螟幼虫体内TYR的活性不断地显著上升,在40h时,TYR的活性达到最大,且均大于对照处理的值。
对照处理的大蜡螟幼虫在40h时体内TYR的活性也显著大于0h时的值。
四个处理(0, 20, 40, 80/IJS蜡螟)在40h时TYR的活性分别是0h 时活性的2.24, 6.57, 7.94, 8.12倍。
因此0-40h的时间段里,四个处理的大蜡螟体内TYR的活性随线虫侵染时间的增加而呈上升态势。
另外,三个H.beicherriana侵染处理的大蜡螟幼虫体内TYR活性的变化具有较明显的剂量效应,其活性大小顺序为:80/IJS蜡螟>40/IJS蜡螟>20/IJS蜡螟(Fig.1)。
Fig.1大蜡螟幼虫被H.beicherriana侵染后体内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变化对照处理的大蜡螟幼虫体内AChE的活性在8h时与0h时相比显著下降,随后AChE的活性上升,到24h时活性显著高于此前三个时间点的值;在24-40h里,AChE的活性显著下降。
在0-16h的时间段里,三个H.beicherriana侵染处理的大蜡螟幼虫体内AChE的活性均是先升后降,但20/IJS蜡螟处理的AChE的活性变化不显著,40/IJS蜡螟、80/IJS蜡螟处理的AChE的活性在8h时显著大于0h时。
在16-32h的时间段里,三个H.beicherriana侵染处理的大蜡螟幼虫体内AChE活性不断显著上升;32h和40h时,三个H.beicherriana侵染处理的大蜡螟幼虫体内AChE活性差异不显著。
在40h时,三个H.beicherriana侵染处理的大蜡螟幼虫体内AChE活性均显著大于0h时的值,因此在0-40h的时间段里,三个线虫处理的大蜡螟幼虫体内AChE的活性随线虫侵染时间的增加而呈上升态势。
另外,三个H.beicherriana侵染处理的大蜡螟幼虫体内AChE活性的变化具有较明显的剂量效应,其活性大小顺序为:80/IJS蜡螟>40/IJS蜡螟>20/IJS蜡螟,并且各时间点的AChE的活性均大于对照的值(Fig.2)。
Fig.2大蜡螟幼虫被H.beicherriana侵染后体内CarE活性的变化对照处理的大蜡螟幼虫体内CarE的活性在0h至24h的变化趋势是先降后升,24h时CarE的活性显著大于0h时的值;随后CarE的活性下降,到40h时活性显著小24h时和32h时的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