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论战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中苏论战的由来1950 年2 月14 日,刚刚成立的新中国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苏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结成了全面的同盟关系。
然而,到了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却发生了逆转:党际的友好变成了公开的论战、国家关系上的同盟变成了互相拆台和攻讦,贸易急剧下降,军事摩擦不断,1969年双方更是发生了直接的大规模的武装冲突。
中苏论战的影响[1]中苏论战,是60年代中国际共运中的重大事件,对中苏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它的发生,是中苏国家关系迅速恶化的产物;是中苏两党意识形态分歧尖锐化的结果;就中国方面来说,也是中国共产党“左”倾指导思想急剧变化的结果。
中苏论战的实质中苏论战的实质,既是国家之间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也是在意识形态方面一场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统”之争。
论战对全局指导上日益“左”倾的中国政治,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指导思想不仅迅速发展,而且进一步系统化、体系化,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2.论中苏论战的历史意义谭乃彰国际上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两大阶级的斗争,必然反映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来,它的主要表现就是不断地产生机会主义、修正主义。
因此,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马克思主义同机会主义、修正主义这样重大政治路线的斗争。
可以说,这是一条规律。
恩格斯说过,看来大国的任何工人政党,只有在内部斗争中才能发展起来,这是符合一般辩证发展规律的。
列宁也说过,反对社会主义的叛徒,反对改良主义和机会主义——这条政治路线在一切斗争领域中都可以推行而且应当推行。
毛泽东揭示和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
他说,马克思主义在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思想作斗争中发展起来,而且只有在斗争中才能发展起来。
从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同机会主义、修正主义的斗争,有过三次全局性的大论战。
这些大论战,尽管它们的背景、形式、内容和特点不尽相同,但是,结果都推动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大发展。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作者:高志中来源:《党史文苑·纪实版》 2016年第6期高志中20世纪60年代的中苏论战,是那个世纪国际共运史上的重大事件。
邓小平率领中共代表团到莫斯科谈判,“没有屈服于苏修”,其出色表现得到了毛泽东的充分肯定。
“一场痛快的争论”1960年4月,列宁诞辰九十周年时,中国发表了《列宁主义万岁》《在列宁的革命旗帜下团结起来》等纪念文章,不指名地批评苏共领导人此前提出要在中国建立中苏共管的长波电台和共同潜艇舰队,以及中印武装冲突时发表袒护印度的声明等损害中国主权的事情。
6月下旬,在罗马尼亚工人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12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团举行了一次会议。
会议前夕,苏共代表团突然散发苏共6月21日致中共中央的通知书,对中国进行全面攻击;会上,苏共动员各兄弟党批判中国党,赫鲁晓夫在最后发言中激烈攻击中国共产党。
以彭真为团长的中共代表团对此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在中共不为压力所屈服的情况下,这年7月,苏联政府突然照会中国,片面决定召回在华工作的全部苏联专家,废除两国经济技术合作的各项协议。
7、8月间,中共中央北戴河工作会议,其中一项议程就是研究中苏关系问题。
8月10日,毛泽东说,中苏关系问题不大也不小,天不会塌下来,也不必无穷忧虑。
无非是不给设备,把中国共产党逐出教门,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一风吹,对中国实行军事威胁,甚至同美国人一起来打我们,极而言之,无非如此。
中国这个地方历来是不好惹的,进得来就出不去。
虽然赫鲁晓夫损害中苏关系,但中共还是不愿看到两党关系继续恶化下去,造成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
这年8月,越南劳动党主席胡志明建议中苏两党举行会谈,然后召开全世界的共产党工人党会议,通过一个宣言,共同对付美国。
中共中央接受了这个建议,并决定派出以邓小平为团长、彭真为副团长的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中苏会谈。
9月12日,约见苏联驻华大使,将《通知书》的《答复书》交给他,并通知中共将于15日动身到莫斯科谈判。
除了大党主义、大国主义,就没有别的了吗?——论20世纪60年代中苏大论战的背景 [字体:大中小][摘要] 本文通过对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国际共运中一些重大事件的分析和研究,提出大论战的发生主要是因为中苏两党在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上的矛盾和冲突,而造成这种矛盾和冲突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党从“左”的角度来理解、实施这些理论与实践。
[关键词] 苏共中共大论战修正主义上个世纪60年代发生在中苏两党之间的大论战,无论对中苏两国还是对整个世界共产主义运动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所以,对于它的前因后果的研究探讨,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重点问题。
对于它的缘起,国内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是苏联的大党主义、大国主义与中国共产党坚持的独立自主政策之间的冲突。
不能说这种观点没有道理,可是,除了苏联的大党主义、大国主义,就没有别的因素了吗?本文拟通过考察1956~1963年间的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试对中苏大论战的缘起之因做出不同的回答。
一、莫斯科会议的悖论1957年11月,为了统一思想、加强团结、增进合作,全世界64个共产党和工人党利用十月革命40周年之际派出代表团到莫斯科参加庆祝活动。
14~16日,参加庆祝活动的12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举行代表会议。
这次会议的重要目的就是要通过一个能表明社会主义阵营团结统一的声明。
但是,围绕着声明的内容,中苏两党发生激烈的争论。
第一,以苏联为首问题。
让苏联为社会主义阵营之首,是由中国党提出来。
“以苏联为首是我党代表团到莫斯科以后,起草一个提交中苏两党讨论的宣言草案里首先提出来的。
苏共开始不同意。
” 中共提法的以苏联为首是什么意思?苏共为什么不同意?从毛泽东与赫鲁晓夫、哥穆尔卡等人的交谈中可以看出,中国党提出“以苏联为首”主要考虑的因素在两方面:一是当时世界上存在着一个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二是苏联的国力最强,社会主义的资历也最老,其它社会主义国家都无法与之相比。
与此同时,这种“以苏联为首”也是有两个基本条件限制,一是各党必须平等,苏共不能搞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二是“为首”的含义也仅仅负责做一点事务性的工作,如召集会议等等。
中苏边境冲突(一)珍宝岛远眺1969年中苏边界出现的武装冲突及由此引起的中苏两国的紧张对峙,是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
中国边防部队在边界上进行的还击战斗虽然规模不大,但是这一事件战略规模之大和耗费之多,超过建国后的历次军事斗争。
由于当时中国政府的努力和双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边界冲突未进一步扩大,但是由此造成的中苏两国在战略上的严重对峙,对于中国和前苏联的政治经济形势及对外关系都产生了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中苏边界争端的由来和公开化中苏之间的边界问题及出现武装冲突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两国边界上的领土争议,是沙皇俄国侵略中国所造成的遗留问题。
这一问题在六十年代后期激化,恰恰又是中苏由意识形态对立到国家关系的恶化所引起的后果。
中国与原苏联的边界线分东西两段,全长7300公里,是由沙皇俄国炮制的19个不平等条约强加于中国的。
1840年鸦片战争后,俄国利用中国清政府的腐败和边界守备空虚,乘英法等国侵华之机,以武力入侵和外交讹诈,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和《中俄天津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将原属中国的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划归俄国。
俄国十月革命后,1919年7月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曾发表第一次对华宣言,宣布“放弃沙皇政府从中国攫取的满洲和其他地区”。
不过,当时中俄边界东段的俄国一侧还处于日本军队和俄国白卫军占领之下,这一宣言中的许诺尚无兑现条件。
1920年9月,在苏俄红军到达远东后苏俄政府又发表了第二次对华宣言,态度就已不如第一次对华宣言那么慷慨。
1922年苏俄政府开始对华交涉后,不再同意归还给中国任何领土,甚至连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中宣布归还的中东铁路也不肯放弃。
1924年5月,以中国北京政府承认苏联在外蒙驻兵和继承帝俄时期拥有的中东铁路,苏联放弃帝俄在华特权和庚子赔款、承认外蒙古为中国领土为交换条件,签订了《中苏解决悬案大纲协定》,但两国的领土问题并未解决。
从二十年代后期至四十年代,苏联利用中国国内的混乱,又超越不平等条约的规定占领了部分中国领土。
第九单元中苏论战一、中苏两党发生矛盾的根源。
1、国家利益的巨大矛盾。
中国的切身利益与苏联国际战略需要上的尖锐矛盾是中苏关系变化的现实基础与基本原因。
苏联在50年代随着国际形势变化而调整了对外战略构想。
苏联领导人认为社会主义将有可能通过竞赛战胜资本主义,由此确定苏联对美新政策—减少对抗、争取妥协、争取国际局势缓和,实行和平共处。
苏联为了实现自己的战略构想,加强对社会主义阵营的控制,不惜牺牲其他国家的民族利益。
中国认为,苏美合谋主宰世界,却以出卖中国利益为前提,最终必将导致与中国的巨大矛盾。
2、国家关系上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
苏联大国主义政策与中国独立自主原则的尖锐矛盾是中苏盟国间矛盾分歧的根本原因。
苏联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由来已久,他一向将自己的利益完全等同于社会主义的利益,把任何兄弟对其命令的不服从都视为反叛。
在中国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苏共的不平等的关系模式一直存在,并且愈演愈烈。
面对这些不平等和控制,中共为维护本国人民利益,力图摆脱苏联控制,最终独立自主地走上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意识形态因素。
苏共20大之后,赫鲁晓夫提出“三和论(和平共处、和平竞争、和平过渡)”和“三无论(争取建立一个没有武器、没有军队、没有战争的世界)”。
并且苏共主张对内缓和阶级矛盾,对外缓和国际关系,这些观点,让毛泽东认为苏共与赫鲁晓夫已经是彻头彻尾的修正主义,因为毛认为不讲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就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大背叛。
并且一直以来,毛泽东及中共都以掌握着列宁主义、斯大林主义的正统自居。
这种意识形态的分歧必然将导致两党矛盾的加深。
二、中苏论战的影响和后果。
1、积极方面:苏论战深刻地反映了世界各国共产党改变过去国际共运中党派关系上不正常做法的迫切要求。
通过论战,中国共产党不仅维护了自己的民族尊严及独立地位,打破了苏共一统天下的格局,而且大大增强了其他要求独立自主的党的信心,使平等协商、独立自主真正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历史潮流,这是中苏论战最显著的积极意义。
第九单元中苏论战
一、中苏两党发生矛盾的根源。
1、国家利益的巨大矛盾。
中国的切身利益与苏联国际战略需要上的尖锐矛盾是
中苏关系变化的现实基础与基本原因。
苏联在50年代随着国际形势变化而调整了对外战略构想。
苏联领导人认为社会主义将有可能通过竞赛战胜资本主义,由此确定苏联对美新政策—减少对抗、争取妥协、争取国际局势缓和,实行和平共处。
苏联为了实现自己的战略构想,加强对社会主义阵营的控制,不惜牺牲其他国家的民族利益。
中国认为,苏美合谋主宰世界,却以出卖中国利益为前提,最终必将导致与中国的巨大矛盾。
2、国家关系上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
苏联大国主义政策与中国独立自主原则的
尖锐矛盾是中苏盟国间矛盾分歧的根本原因。
苏联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由来已久,他一向将自己的利益完全等同于社会主义的利益,把任何兄弟对其命令的不服从都视为反叛。
在中国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苏共的不平等的关系模式一直存在,并且愈演愈烈。
面对这些不平等和控制,中共为维护本国人民利益,力图摆脱苏联控制,最终独立自主地走上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意识形态因素。
苏共20大之后,赫鲁晓夫提出“三和论(和平共处、和平竞
争、和平过渡)”和“三无论(争取建立一个没有武器、没有军队、没有战争的世界)”。
并且苏共主张对内缓和阶级矛盾,对外缓和国际关系,这些观点,让毛泽东认为苏共与赫鲁晓夫已经是彻头彻尾的修正主义,因为毛认为不讲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就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大背叛。
并且一直以来,毛泽东及中共都以掌握着列宁主义、斯大林主义的正统自居。
这种意识形态的分歧必然将导致两党矛盾的加深。
二、中苏论战的影响和后果。
1、积极方面:苏论战深刻地反映了世界各国共产党改变过去国际共运中党派关系上不正常做法的迫切要求。
通过论战,中国共产党不仅维护了自己的民族尊严及独立地位,打破了苏共一统天下的格局,而且大大增强了其他要求独立自主的党的信心,使平等协商、独立自主真正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历史潮流,这是中苏论战最显著的积极意义。
2、消极方面:在国际上,论战一方面导致了有的国家共产党组织的瘫痪、瓦解;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极左思潮的局部泛滥,给一些党和国家造成严重损失。
特别是中苏两国,由于全身心地投入论战,不能不影响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
这一时期,双方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改革或中断,或变形、改向。
在世界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时代,中苏两国都坐失了经济发展的良机。
在中国国内,中苏论战造成的消极影响极为深刻、长远。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上,苏联对“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的抨击和讥讽,强化了中共领导坚持“三面红旗”,和“苏联对着干”的决心,也促使中共领导层内对经济战略的不同意见上升到路线斗争的高度。
在与兄弟党关系及外交上,由于在论战中把世界革命放在了高于一切的地位
上,改变了统一战线策略路线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正确主张。
在军事方面,中苏交恶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导致双方领土争端加剧与激烈的边界军事冲突。
苏联在中苏边界陈兵百万的军事威胁迫使中国转入“时刻准备打仗”的战备状态,为适应战备要求,中国增加军费、扩充兵力、大搞三线建设,深挖洞、广积粮,整个国家进入临战状态,严重影响了国内的经济发展战略布局,大大偏离了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正常轨道。
这种局面严重损害了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苏论战最为深远、严重、惨痛的恶果表现在政治方面。
由于把对所谓“苏联现代修正主义”激烈抨击、批判中的思路和观点来反观分析国内,毛泽东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了极其严重的错误估计。
与对苏共的批判、结论相呼应,他认为“城市和农村都存在着严重的、尖锐的阶级斗争”,并得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赫鲁晓夫式的人物现正睡在我们身边”这样极端错误的政治论断,从而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奠定了政治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