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论战的起源、过程与后果共56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5.16 MB
- 文档页数:56
中苏论战的由来1950 年2 月14 日,刚刚成立的新中国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苏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结成了全面的同盟关系。
然而,到了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却发生了逆转:党际的友好变成了公开的论战、国家关系上的同盟变成了互相拆台和攻讦,贸易急剧下降,军事摩擦不断,1969年双方更是发生了直接的大规模的武装冲突。
中苏论战的影响[1]中苏论战,是60年代中国际共运中的重大事件,对中苏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它的发生,是中苏国家关系迅速恶化的产物;是中苏两党意识形态分歧尖锐化的结果;就中国方面来说,也是中国共产党“左”倾指导思想急剧变化的结果。
中苏论战的实质中苏论战的实质,既是国家之间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也是在意识形态方面一场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统”之争。
论战对全局指导上日益“左”倾的中国政治,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指导思想不仅迅速发展,而且进一步系统化、体系化,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2.论中苏论战的历史意义谭乃彰国际上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两大阶级的斗争,必然反映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来,它的主要表现就是不断地产生机会主义、修正主义。
因此,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马克思主义同机会主义、修正主义这样重大政治路线的斗争。
可以说,这是一条规律。
恩格斯说过,看来大国的任何工人政党,只有在内部斗争中才能发展起来,这是符合一般辩证发展规律的。
列宁也说过,反对社会主义的叛徒,反对改良主义和机会主义——这条政治路线在一切斗争领域中都可以推行而且应当推行。
毛泽东揭示和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
他说,马克思主义在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思想作斗争中发展起来,而且只有在斗争中才能发展起来。
从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同机会主义、修正主义的斗争,有过三次全局性的大论战。
这些大论战,尽管它们的背景、形式、内容和特点不尽相同,但是,结果都推动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大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苏关系发展史新中国建立后,中苏之间的关系成为世人所关注的话题,中苏关系一直在曲折中发展,充满了坎坷,充满了曲折。
一、中苏关系的演变过程对于中苏关系的发展历史,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阶段:——50年代,中苏结盟时期。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对新中国的确立和生存具有关键的意义。
苏联诚心帮助了我们,结盟本身表明中国处于被保护的地位,中苏关系是不平等的。
回顾1950年初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其中存在着很多不平等因素,斯大林虽然在旧的中苏条约基础上做出了许多让步,但事实上仍然是在不平等的条件下保证了苏联的战略需求。
此后,由于中国人民在朝鲜战争中无私无畏的英勇表现,新中国和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阵营乃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地位相对提高,而斯大林的去世又为中苏关系的调整提供了可能性和新的转机,使苏联第二代领导人能够在平等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与中国的关系。
1953年9月赫鲁晓夫出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以后,即开始着手调整苏联的对华政策,1954年苏共新的领导集团调整对华政策至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召开前,中苏关系进入历史上的最佳状态。
其对华政策基础的根本性转变,对此期中苏“蜜月”型关系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60年代,从分歧到分裂。
1956年后到1966年是中苏开始论战并走向决裂的阶段。
分歧的开始,固然有思想意识上的关系,但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国家利益的矛盾。
苏共二十大以后,中苏双方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开始出现分歧,主要表现在:关于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问题;关于台湾海峡危机和中印边界冲突问题;关于中东局势的分歧。
由于苏联当局坚持大国沙文主义,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原则,致使中苏矛盾凸显。
到50年代末,中苏两国由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发展到两国关系上的分歧,由内部争论发展到公开化,并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1960年是中苏关系演变的一个决定性年份:1960年7月,苏联片面决定撤走在华的全部专家、撕毁了243个合作书,废除科技合作项目257个。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作者:高志中来源:《党史文苑·纪实版》 2016年第6期高志中20世纪60年代的中苏论战,是那个世纪国际共运史上的重大事件。
邓小平率领中共代表团到莫斯科谈判,“没有屈服于苏修”,其出色表现得到了毛泽东的充分肯定。
“一场痛快的争论”1960年4月,列宁诞辰九十周年时,中国发表了《列宁主义万岁》《在列宁的革命旗帜下团结起来》等纪念文章,不指名地批评苏共领导人此前提出要在中国建立中苏共管的长波电台和共同潜艇舰队,以及中印武装冲突时发表袒护印度的声明等损害中国主权的事情。
6月下旬,在罗马尼亚工人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12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团举行了一次会议。
会议前夕,苏共代表团突然散发苏共6月21日致中共中央的通知书,对中国进行全面攻击;会上,苏共动员各兄弟党批判中国党,赫鲁晓夫在最后发言中激烈攻击中国共产党。
以彭真为团长的中共代表团对此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在中共不为压力所屈服的情况下,这年7月,苏联政府突然照会中国,片面决定召回在华工作的全部苏联专家,废除两国经济技术合作的各项协议。
7、8月间,中共中央北戴河工作会议,其中一项议程就是研究中苏关系问题。
8月10日,毛泽东说,中苏关系问题不大也不小,天不会塌下来,也不必无穷忧虑。
无非是不给设备,把中国共产党逐出教门,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一风吹,对中国实行军事威胁,甚至同美国人一起来打我们,极而言之,无非如此。
中国这个地方历来是不好惹的,进得来就出不去。
虽然赫鲁晓夫损害中苏关系,但中共还是不愿看到两党关系继续恶化下去,造成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
这年8月,越南劳动党主席胡志明建议中苏两党举行会谈,然后召开全世界的共产党工人党会议,通过一个宣言,共同对付美国。
中共中央接受了这个建议,并决定派出以邓小平为团长、彭真为副团长的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中苏会谈。
9月12日,约见苏联驻华大使,将《通知书》的《答复书》交给他,并通知中共将于15日动身到莫斯科谈判。
中苏论战论文国际共运论文国际共产主义论文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中苏论战对产生的影响摘要:中苏论战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论战造成了国际共运的动荡、分裂和曲折,统一的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另一方面,论战打破了苏联共产党长期以来对国际共运一统天下的局面,解放了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的思想,对于各国独立自主地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具有积极意义。
中苏论战给国际共运造成的消极影响告诉我们,无产阶级政党之间必须坚持党际关系四项原则,不能根据本国的经验和实践来论断和评价国际共运的是非,更不能用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取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关键词:中苏论战;国际共运;国际主义发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苏论战是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重大事件。
由于当时中苏两党是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两个大党,中苏两国均是世界大国,中苏论战和中苏对抗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国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历史面貌,而且对社会主义阵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当代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都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并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一、中苏论战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从总体上看,中苏论战是新的历史时期国际共运告别旧模式、探索新模式历程中的一段插曲,然而这场论战对国际共运的影响是巨大的。
一方面,中苏大论战造成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动荡、分裂和曲折,统一的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另一方面,论战打破了苏共长期以来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一统天下的局面,给予苏共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解放了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的思想,促使各国认真地重新思索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许多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对于各国党独立自主地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具有积极意义。
(一)造成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严重分裂中苏论战对国际共运造成的严重影响是由中苏两党和两国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历史赋予了苏共特殊的使命:一方面,它对其他国家的革命斗争负有支援的义务;另一方面,苏联的革命和建设经验又对其他国家从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客观上具有借鉴作用。
除了大党主义、大国主义,就没有别的了吗?——论20世纪60年代中苏大论战的背景 [字体:大中小][摘要] 本文通过对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国际共运中一些重大事件的分析和研究,提出大论战的发生主要是因为中苏两党在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上的矛盾和冲突,而造成这种矛盾和冲突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党从“左”的角度来理解、实施这些理论与实践。
[关键词] 苏共中共大论战修正主义上个世纪60年代发生在中苏两党之间的大论战,无论对中苏两国还是对整个世界共产主义运动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所以,对于它的前因后果的研究探讨,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重点问题。
对于它的缘起,国内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是苏联的大党主义、大国主义与中国共产党坚持的独立自主政策之间的冲突。
不能说这种观点没有道理,可是,除了苏联的大党主义、大国主义,就没有别的因素了吗?本文拟通过考察1956~1963年间的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试对中苏大论战的缘起之因做出不同的回答。
一、莫斯科会议的悖论1957年11月,为了统一思想、加强团结、增进合作,全世界64个共产党和工人党利用十月革命40周年之际派出代表团到莫斯科参加庆祝活动。
14~16日,参加庆祝活动的12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举行代表会议。
这次会议的重要目的就是要通过一个能表明社会主义阵营团结统一的声明。
但是,围绕着声明的内容,中苏两党发生激烈的争论。
第一,以苏联为首问题。
让苏联为社会主义阵营之首,是由中国党提出来。
“以苏联为首是我党代表团到莫斯科以后,起草一个提交中苏两党讨论的宣言草案里首先提出来的。
苏共开始不同意。
” 中共提法的以苏联为首是什么意思?苏共为什么不同意?从毛泽东与赫鲁晓夫、哥穆尔卡等人的交谈中可以看出,中国党提出“以苏联为首”主要考虑的因素在两方面:一是当时世界上存在着一个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二是苏联的国力最强,社会主义的资历也最老,其它社会主义国家都无法与之相比。
与此同时,这种“以苏联为首”也是有两个基本条件限制,一是各党必须平等,苏共不能搞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二是“为首”的含义也仅仅负责做一点事务性的工作,如召集会议等等。
中苏分裂的原因及影响2019-06-21【摘要】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的中苏分裂,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国内政策。
它使中共⾼层领导⼈开始重视和反思苏联模式。
在⼀系列事件的推动下,中苏分裂在中国造成了意识形态领域和政治领域的重⼤影响。
是什么导致了中苏关系的分裂,中苏关系的分裂⼜是如何影响了中国政治后来的⾛向的,都值得今天的我们去探索和深思。
【关键词】中苏分裂;原因;深远影响上世纪50-70年代的中苏关系由盟友急剧转变为对抗,极⼤地影响了当时中国国际国内政策的制定。
它使中共⾼层开始重新审视和反思苏联模式。
回看这段历史,是什么导致了中苏关系的分裂,中苏关系的分裂⼜是如何影响了中国后来的政治⾛向都是值得我们深究和思考的。
⼀、中苏分裂的原因中苏分裂的原因有许多,它起因于中印边界问题,包含了中苏双⽅在台湾问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领导权问题、意识形态问题、中苏边界问题和中国核问题等多个问题的不同看法和分歧。
加上双⽅领导⼈个⼈因素的影响,造成了中苏长时间的论战,并最终导致双⽅武⼒相向。
(⼀)中印边界问题在上世纪50年代的⼤部分时间⾥,中印关系是友好的。
1954年,同印度总理尼赫鲁签订了⼀项体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协议,但双⽅没有抓住这个机会解决仍存争议的边界问题。
这为后来双⽅的冲突埋下了伏笔。
1959年春西藏的叛乱以及达赖喇嘛逃往印度给了印度向双⽅争议地区派遣部队的理由,双⽅军队相互交⽕,最终导致了中印边界争端第⼀次公开化,并迫使苏联对此公开⽴场。
中国认为尼赫鲁是美帝国主义的⼈,⽽苏联作为⼀个社会主义国家有责任⽀持中国。
⽽苏联领导⼈赫鲁晓夫当时正准备访美,他不希望像中印边界争端之类的节外⽣枝的事件,给他的美国之⾏带来损害。
所以苏联只是采取了中⽴的态度。
这严重损害了中国对苏联的信任。
(⼆)意识形态的分歧(对斯⼤林评价)“事实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系列分歧早在7年多以前就开始了。
具体的说,这是从1956年苏共第⼆⼗次代表⼤会开始的。
中苏边境冲突(一)珍宝岛远眺1969年中苏边界出现的武装冲突及由此引起的中苏两国的紧张对峙,是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
中国边防部队在边界上进行的还击战斗虽然规模不大,但是这一事件战略规模之大和耗费之多,超过建国后的历次军事斗争。
由于当时中国政府的努力和双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边界冲突未进一步扩大,但是由此造成的中苏两国在战略上的严重对峙,对于中国和前苏联的政治经济形势及对外关系都产生了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中苏边界争端的由来和公开化中苏之间的边界问题及出现武装冲突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两国边界上的领土争议,是沙皇俄国侵略中国所造成的遗留问题。
这一问题在六十年代后期激化,恰恰又是中苏由意识形态对立到国家关系的恶化所引起的后果。
中国与原苏联的边界线分东西两段,全长7300公里,是由沙皇俄国炮制的19个不平等条约强加于中国的。
1840年鸦片战争后,俄国利用中国清政府的腐败和边界守备空虚,乘英法等国侵华之机,以武力入侵和外交讹诈,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和《中俄天津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将原属中国的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划归俄国。
俄国十月革命后,1919年7月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曾发表第一次对华宣言,宣布“放弃沙皇政府从中国攫取的满洲和其他地区”。
不过,当时中俄边界东段的俄国一侧还处于日本军队和俄国白卫军占领之下,这一宣言中的许诺尚无兑现条件。
1920年9月,在苏俄红军到达远东后苏俄政府又发表了第二次对华宣言,态度就已不如第一次对华宣言那么慷慨。
1922年苏俄政府开始对华交涉后,不再同意归还给中国任何领土,甚至连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中宣布归还的中东铁路也不肯放弃。
1924年5月,以中国北京政府承认苏联在外蒙驻兵和继承帝俄时期拥有的中东铁路,苏联放弃帝俄在华特权和庚子赔款、承认外蒙古为中国领土为交换条件,签订了《中苏解决悬案大纲协定》,但两国的领土问题并未解决。
从二十年代后期至四十年代,苏联利用中国国内的混乱,又超越不平等条约的规定占领了部分中国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