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上肢神经阻滞
- 格式:ppt
- 大小:18.54 MB
- 文档页数:42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如何?发布时间:2021-04-08T15:31:25.523Z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2期作者:李蕾[导读] 近年来研究表明,上肢手术常见的麻醉方式是臂丛神经阻滞,李蕾四川省新都区人民医院四川新都 610500近年来研究表明,上肢手术常见的麻醉方式是臂丛神经阻滞,其中肌间沟、腋路是主要的麻醉入路,通过穿刺神经根、注射局麻药物于神经根部位,传导阻滞臂丛神经干周围区域,达到良好的麻醉效果,且肌间沟、腋路联合麻醉,将麻醉区域逐渐扩大,与单独麻醉比较,更能缓解患者术中疼痛、提高手术效果。
经调查研究显示,传统麻醉方式以解剖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为主,以解剖学体表标志、穿刺过程中突破感为基点,定位麻醉点,实际使用时存有穿刺经验不足、穿刺时固定不稳、解剖结构变异及患者体型肥胖等因素,引起穿刺偏差、失误,引起穿刺针误入周围血管,对周围神经造成损害,引起气胸、呼吸抑制、雷纳氏综合征及麻药中毒等意外,甚至危及生命,未得到患者青睐、认可,临床应用受限,因此探寻经济、有效及可行的治疗方法,逐渐成为医学界研究热点。
本文提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如何?”这一问题,进行以下研究。
一、传统解剖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入室后指导患者选择平卧位,头部偏向健侧,保持肩部放松,手臂自然贴放在身体两侧,实时监测患者心率、血压、脉搏及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快速搭建静脉通道,通过传统解剖定位明确肌间沟穿刺点,采用穿刺针垂直穿入患者的前斜角肌、中斜角肌之间的肌间沟,深度为4cm较适宜,稍微向着足侧推进,若有异感、触及横突,则不再继续,通过回抽的形式试探,若无回血,0.5%、30ml罗哌卡因(厂家:AstraZeneca AB,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100105,规格10ml)注入肌间沟臂丛神经区域,注射时对穿刺针的方向、角度进行调整,避免对周围血管动脉造成不必要损害,且患者腋窝顶点处明确腋动脉位置,在其旁开0.3cm位置采用22G穿刺针穿刺,若存有突破感不再进针,回抽无回血后,在注射0.5%、30ml罗哌卡因,麻醉流程由一位麻醉经验较丰富的临床医师完成,术中若法还是能镇痛不全迹象,辅助镇静药物缓解,若使用镇静剂后仍疼痛难忍,则改为全麻手术,推动手术流程顺利进行。
Dr.DavidAuyong演示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视频较大,请在wi-fi环境下观看)David B. Auyong, MD美国Linderman门诊外科中心医学总监美国Virginia Mason医学中心整形外科麻醉科主任著有《Ultrasound Guided Regional Anesthesia》1.神经解剖臂丛神经通常起源于由C5-T1脊神经前支组成的5条神经根,由相对应的椎间孔发出后,5条神经根交汇形成3条上下重叠的神经干——上干、中干和下干,从由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形成的斜角肌间隙(肌间沟)中穿过。
3条神经干在锁骨上方或后方分为6股(3条前股,3条后股)。
锁骨上入路的特点在于此处臂丛神经的位置非常紧凑,针头只需稍微移动便可以接触到臂丛的所有神经。
2.适应证正确的锁骨上神经阻滞可有效阻滞肘部、前臂、手腕和手部的感觉,适用于肩部以下手术。
3.患者体位患者头部转向对侧,床头抬高30-45度。
图片来源于Google,超声设备为索诺声S-Nerve 点击查看S Series产品介绍4.机器设置•选用高频线阵探头(索诺声L38或HFL38探头)•检查模式:Nrv神经模式•分辨率:Res•图像深度2~4cm,目标深度0.5~2cm图为索诺声便携超声EDGE点击查看EDGE产品介绍5.扫查方法•将探头放置于锁骨上窝,可见高回声的白线为第一肋或胸膜,其上为锁骨下动脉。
切记针尖深度不要超过白线。
•锁骨下动脉外侧为前斜角肌,内侧为臂丛神经。
6.进针方法离探头1CM处开始从后向前平面内进针,针头角度平缓。
7.注药技巧•第一次注药部位为锁骨下动脉与第一肋骨之间,可阻滞臂丛神经下干。
局部注射1-2ml局麻药,可使臂丛神经上移后更加浅表。
再对上干附近较高位置进行第二次注射。
•局麻药剂量在20-30ml左右。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 ,你知道吗阴旭明南江县人民医院麻醉科 636600麻醉是现代医学中的一种技术手段,在手术和一些诊疗工作进行麻醉,能减轻患者的痛苦,维持稳定的生命体征,提高诊疗活动的安全性。
什么是神经阻滞麻醉?相比于全麻和局麻有哪些优点?临床麻醉时需要注意什么呢?下面对此进行简单论述。
1.常用的麻醉方法麻醉是使用药物,对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系统可逆性功能抑制,患者的痛觉暂时丧失,为诊疗操作提供良好条件。
常用的麻醉方法有两类,一是全身麻醉,将麻醉药通过吸入、静脉注射、肌肉注射或直肠灌注进入体内,致使患者意识和痛觉消失。
二是局部麻醉,将局麻药注射在相应部位,使脊神经、神经丛或周围神经末梢受到阻滞,身体的某一部位暂时失去感觉,例如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区域阻滞、局部浸润麻醉、表面麻醉等。
2.什么是神经阻滞麻醉?神经阻滞麻醉,是向神经干、丛、节的周围注射局麻药,阻滞冲动传导,促使支配区域产生麻醉作用。
就目前而言,神经阻滞主要有神经干阻滞、颈丛神经阻滞、臂丛神经阻滞、星状神经节阻滞、腰交感神经节阻滞等。
作为一种新型的麻醉方式,如果麻醉师的操作正确、用药适量,是不会带来副作用的,可以保证患者的手术安全性。
3.神经阻滞麻醉的适应症和禁忌症(1)适应症。
①创伤、手术后急性疼痛。
②神经病理性疼痛,例如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疱疹后神经痛等。
③慢性退行性病变,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关节病、骨性关节炎等。
④各种头痛,例如偏头痛、颈源性头痛、枕神经痛等。
⑤血管疾病,例如心绞痛、闭塞性脉管炎、雷诺氏症、脑血管痉挛等。
⑥癌性疼痛。
⑦非疼痛性疾病,例如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突发性耳聋、视神经炎、过敏性鼻炎、自主神经紊乱症等。
(2)禁忌症。
①不合作患者;②局部感染或全身感染患者;③有出血倾向患者;④严重心肺功能不全患者;⑤局麻药物过敏患者;⑥未明确诊断的患者。
4.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的应用现状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关于超声引导神经阻滞的报道;随着超声技术和设备的发展,到90年代中期,局部神经阻滞麻醉中就常规应用超声引导。
超声引导下臂从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应用技术,主要用于局部麻醉和疼痛管理。
该
技术通过使用超声波图像来定位和导引注射针的精确位置,以确保药物精确注射到目标神
经区域,从而实现局麻和疼痛管理的效果。
超声弹性成像是一种基于机械波原理的成像技术。
声波通过软组织传播时会发生衰减
和散射。
利用声波与不同组织的相互作用,可以得到组织的声速、衰减系数和声阻抗等信息,进而可以生成图像。
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中,医生使用超声探头将声波传输到体内,然后观察和分析这些声波的散射和衰减情况,从而获取神经和周围组织结构的图像。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具有以下优点。
相比传统的盲目注射技术,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
可以提高麻醉和疼痛管理的准确性。
通过观察和分析超声图像,医生可以精确定位神经和
周围组织的结构,避免误伤或误注射。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可以减少患者的不适感和并发
症的发生。
由于可以精确注射药物到目标神经区域,患者的疼痛感和并发症的风险降低。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可以提高医生的操作便捷性。
使用超声探头可以直观地观察神经结构
和药物的散布情况,有助于医生进行准确的导引和控制。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应用技术,可以提高局麻和疼痛管理的准确性
和安全性。
该技术在手术和疼痛管理中有广泛的应用,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舒适度有着重
要的影响。
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科325027 徐旭仲李挺传统上神经阻滞需要借助于局部解剖的体表标志、动脉搏动、针刺感觉异常及神经刺激器探查定位技术寻找神经。
但是,超声技术正使神经阻滞的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麻醉医师已经能够通过超声成像技术直接观察神经及周围的结构,在实时的超声引导下直接穿刺到目标神经周围,实施精确地神经阻滞。
还可通过超声观察局麻药的注射过程,从而保证局麻药均匀的扩散到神经周围。
一、超声技术的基础知识在进行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前,我们需要了解超声的基础物理知识。
从临床观点考虑,其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即穿透性与分辨率。
任何形式的波,包括声波及超声波,都有特定的波长与频率。
频率与分辨率相关,波长与穿透性相关。
临床应用的超声频率在2.5-20MHz之间,高频率超声(>10MHz)可较好的显示神经结构,但只有当神经结构位于表浅的位置(如斜角肌间隙的臂丛神经)才能通过高频超声看到神经。
另外,当频率提高时,波长便降低,因此分辨率(频率)提高时,穿透性(波长)便降低,这时高频超声不能显像深部的神经。
在临床上为了能够清楚的观察斜角肌间隙、锁骨上区域及腋窝的臂丛神经,我们一般选择探头频率在8MHz以上,最好在12-14MHz。
而对于锁骨下、喙突区神经,其频率在6~10MHz之间较为适合。
这种低频可获得更好的穿透性,并能更精确的进行神经定位。
深部神经的超声引导应与神经区域的局部解剖学相结合。
超声的多普勒技术可以清楚地区分血管及血管中的血流速度,从而提高对于局部解剖的观察。
二、神经及周围结构的超声回声表现在行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时,我们需了解神经及周围各组织结构的超声表现(见表1)。
表1:神经及周围结构的回声表现组织超声成像静脉无回声(黑色),可压缩性改变动脉无回声(黑色),呈搏动性改变脂肪低回声(黑色)筋膜高回声(白色)肌肉低回声及高回声条带(黑色及白色)肌腱高回声(白色)神经低回声(黑色)神经内、外膜高回声(白色)局麻药无回声(黑色)。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观察发布时间:2022-09-28T07:27:41.749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12期作者:刘绍云[导读] 针刺神经引起的异常感觉是用来定位周围神经系统的,但受个体差异、麻醉师内注射操作的刘绍云河北省隆化县医院河北承德 068150摘要:针刺神经引起的异常感觉是用来定位周围神经系统的,但受个体差异、麻醉师内注射操作的技术水平和与患者的配合程度的影响,不仅会导致异常穿刺和多次穿刺检查,这不仅加重了患者的困难,还造成了周围神经阻滞不完全等问题。
随着超声波科学技术的进展,超声波在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运用也日益广泛,通过超声波显像直接识别出神经和周围结构,在引导下穿刺,直接地看到局部麻药的弥散状态,提高麻醉疗效。
应用于超声诱导可以对臂丛神经阻滞产生有效的作用,也能够减少麻醉持续时间,从而延长麻醉作用的持续时间,从而有效防止了并发症,因此有着良好的临床使用意义。
关键词: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引言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患者上肢术后治疗中最常见的麻醉方式之一。
在传统的治疗方式中,麻醉师一般按照病人的解剖标志确定,多选用肌间沟入道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但因为病人的个体差异以及腹腔内注射麻醉医生的技术,每一次穿刺的成活率都相对较低。
在多次穿刺的过程中,由于病人所受到的疼痛相对较多。
将超声引导术运用在双臂丛神经麻醉时,就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减少这些问题,从而减少了因为病人的个体差异以及麻醉医生的技术的不同,所造成的多次穿刺后给病人造成的疼痛。
本研究还分析了在超声诱导下给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疗效,结果报告如下。
第一章麻醉方法 1.1超声引导组麻醉方法用碘伏彻底消毒穿刺部位,以无菌的封套包裹探针,探头与穿刺部位接近,后根据病人实际状况调整探针,通过对扫面的深度调节,使臂丛神经清晰地反映在图像中,必要时还可给予耦合剂涂于探针表面,使探针与皮肤之间的空气完全排净,在超声下对穿刺针的直达臂丛神经部位加以控制,并予以麻药溶液注入,在药液完全将臂丛神经表面遮盖后停止药剂输注,予1%利多卡因和0.375%的罗哌卡因混匀输注(18 mL左右)。
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1789-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和中心静脉穿刺进展
备注:红色选项或后方标记“[正确答案]”为正确选项
(一)超声引导的上肢神经阻滞
1、关于臂丛阻滞—腋路的适应症()下列哪项正确
A、前臂、足
B、下肢、手
C、大腿、手
D、前臂、手[正确答案]
E、足
2、臂丛阻滞—肌间沟的适应症,通常选取()
A、肩部、下肢、前臂
B、胸部、颈部、前臂
C、肩部、上臂、前臂[正确答案]
D、肩部、前臂、小腿
E、以上都不对
3、关于臂丛阻滞—锁骨上的目标,下列哪项正确()
A、腹腔干
B、神经干、分支[正确答案]
C、神经末梢
D、神经轴突
E、以上都不对
4、臂丛阻滞—肌间沟的定位是()
A、前后斜角肌之间,C6水平
B、前中斜角肌之间,C6水平[正确答案]
C、前中斜角肌之间,C8水平
D、前中斜角肌之间,C2水平
E、前中斜角肌之间,C9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