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娇-一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病例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25.50 KB
- 文档页数:17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22例中,男15例,女7例;其中结核病人17例,风湿病人3例,精神科病人2例。
用药后至出现肝损害的时间为1周~8个月。
?临床表现:根据其病理和临床表现特点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①肝细胞坏死:肝细胞以区带状、大片状、桥带状、弥漫性或局灶性坏死,本组有7例。
②肝炎表现:药物性肝损害可表现为非特异性肝炎、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及暴发性肝炎等,本组11例。
③肝内胆汁瘀滞:临床表现为黄疸,本组4例。
?以上各组除相应的临床表现外均有不同程度的乏力、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皮肤搔痒等。
?实验室检查:血肝功检查,转氨酶升高22例、黄疸8例。
?导致肝损害的药物?(1)解热镇痛及抗风湿药:本组3例。
①扑热息痛,一般剂量的扑热息痛不引起肝损害,如摄入过量(>10g)可造成肝肾坏死。
如服药同时服用苯巴比妥或饮酒可使毒性增加。
扑热息痛的代谢产物在肝内与谷胱甘肽结合解毒,如药量过大,会使肝内谷胱甘肽耗竭,其代谢产物与肝细胞的大分子结合而造成肝细胞坏死。
②保泰松:可引起多种类型肝损害,如肝细胞坏死,瘀胆及肉芽肿性肝炎。
半数以上患者在用药头4周内出现中毒症状,临床表现除黄疸外,多数病人同时有发热、皮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加等。
因此,推测可能是由于药物的过敏反应而引起肝损害。
③别嘌呤醇:肝损害发生于用药后1~5周。
病变有区带状坏死、脂肪沉积或肉芽肿性肝炎等,其发生也可能与对药物的过敏反应有关。
?(2)抗结核药物:本组17例。
①异烟肼:有10%~20%的服用者可出现转氨酶升高,肝损害的临床表现类似病毒性肝炎,从开始服药到出现肝损害的时间可短至1周或长达数月不等。
中毒机理与异烟肼在体内的中间代谢产物毒性有关。
②利福平:单独应用利福平可引起肝细胞损害及胆汁瘀积,而多数情况出现在与异烟肼合用时。
利福平还可引起血中非结合胆红素增加,可能是由于利福平对肝细胞膜摄取胆红素的竞争性抑制作用所致。
肝损害大多出现在用药后的3~5周。
集束化护理在肝癌TACE术后患者疼痛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心理干预价值分析发布时间:2022-10-21T07:37:36.926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14期作者:邓娇[导读] 分析集束化护理在肝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患者疼痛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对患者心理干预的影响。
邓娇乐山市中医医院四川省乐山市614000摘要目的分析集束化护理在肝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患者疼痛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对患者心理干预的影响。
方法在我院2020年度行肝癌TACE手术治疗的患者中抽取58例作为样本分析对象,将上述患者均等分组后行不同的护理干预,组别设置为观察组和参照组,护理措施分别为集束化护理和常规护理,评估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疼痛评分并进行对比。
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各时间节点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术后24h和术后48h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前焦虑、抑郁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均呈不同程度降低,组间相比,观察组评分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肝癌TACE术后患者的疼痛护理中引入集束化护理有助于减轻疼痛程度,并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积极影响,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肝癌;TACE手术;集束化护理;疼痛;心理干预肝癌为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若不及时治疗将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近几年,在医学技术的进步下,各种治疗技术在临床发挥独特疗效。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是现阶段临床治疗肝癌的主要方式之一,因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等优势备受临床关注,且得到广泛应用,但患者经过治疗后极易出现种种不良反应,且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症状,致使患者在强烈的痛感下产生负性情绪,影响康复效果[1]。
因此,临床认为在肝癌TACE患者术后实施护理干预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提出集束化护理,该护理模式能够借助常规医疗服务开展护理干预,进而提升护理质量,保障疗效。
令人心痛的药物性肝损伤
袁晓安
【期刊名称】《家庭医药:就医选药》
【年(卷),期】2022()3
【摘要】药物对肝脏的影响一直是人们用药过程中十分关心的问题,下面我借3个案例来聊聊药物性肝损伤。
案例1:刘女士家族遗传的“少白头”让她很苦恼。
听
说何首乌有养血乌发的作用,刘女士就根据网上的方子自己买药熬着吃起来。
一周
后未见明显效果,她又加了量。
结果吃到第3周时,刘女士突然出现恶心、呕吐症状。
到医院检查,一看化验结果吓了一大跳:转氨酶高达2000u/L,是正常人的50倍;总胆红素也高达500μmol/L,是正常人的近20倍,医生诊断为急性肝衰竭。
详细问诊过后,医生高度怀疑是吃何首乌引起的。
【总页数】2页(P40-41)
【作者】袁晓安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
【相关文献】
1.2016中美药物性肝损伤国际论坛暨第三届全国药物性肝损伤学术会议纪要
2.中
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药物性肝病学组关于收集药物性肝损伤临床信息的告示3.急
性药物性肝损伤发展为慢性药物性肝损伤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炎样表现1例报告4.
茅益民:关注药物性肝损伤前沿,建设中国药物性肝损伤数据库5.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中药分类及药物性肝损伤162例临床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例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病例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机制及临床表现。
方法:通过对1例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药学监护,分析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病因、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
结果:在护肝治疗同时加强对患者肝功能的监护,患者抗结核治疗得以顺利进行。
结论:通过药学监护,根据患者病情采取个体化抗结核治疗方案,减少肝损害的发生。
1.病史摘要患者,女,38岁,因“咳嗽、气促20+天”入院。
患者2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痰,痰为白色粘痰,不易咳出,伴发热,最高体温达38.0℃,气促,于活动后明显。
无胸痛、咯血、恶心、呕吐,无胸闷、心悸及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于当地医院诊断为“结核性胸膜炎”,给予抽胸水、抗痨治疗患者上述症状无明显好转。
今为求进一步诊治,就诊我院,门诊以“多浆膜腔积液原因”收入呼吸内科。
入院查体:T:36℃,P:78次/分,R:20次/分,BP:124/96mmHg。
胸廓对称无畸形,双侧呼吸动度对称,双上肺叩诊过清音,余肺叩浊,双侧语颤稍减,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
辅助检查:胸部、腹部B超示右侧胸腔积液,腹腔积液。
入院诊断:多浆膜腔积液原因:1.肿瘤?2.结核?3.炎症?2.药物治疗经过及药学监护入院第1日,予以行胸水引流,完善胸水检查,明确胸水性质。
入院第2日患者血生化示ALT:79.9U/L,AST:101.1U/L,血清胆红素正常,因患者于院外已使用过抗结核药10+天,药师询问患者,得知在使用抗结核药物之前的入院检查肝功能正常,考虑患者现在的肝功能异常为抗结核药物所致。
因胸水回示为渗出液可能性大,结合患者病情予以诊断性抗痨治疗,治疗方案为:异烟肼0.3g Po.Qd.利福平0.45g po.Qd.乙胺丁醇0.75g po.Qd.吡嗪酰胺1.25gpo.Qd.入院第3日,予以加用醋酸泼尼松片10mg Po.Tid.防止胸膜粘连增厚,同时予以还原型谷胱甘肽保肝治疗。
入院第4日,停用吡嗪酰胺,复查ALT:59.5U/L,AST:57.4U/L。
170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赵娇;肖丽【期刊名称】《肝脏》【年(卷),期】2022(27)6【摘要】目的分析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的临床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0年7月泰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70例DILI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Kruskal-Wallis H检验、ROC-AUC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170例患者的年龄为(46.7±13.5)岁,女性125例。
患者服用中草药(何首乌、雷公藤、土三七、三七、鱼腥草、蒲公英、黑骨藤、癞宝草等)和膳食补充剂(减肥代餐剂、酵素、维生素复合剂、减肥剂)102例(60.0%)、服用抗菌药物28例(16.5%)、服用非甾体抗炎药14例(8.2%)。
肝细胞损伤型118例(69.41%),胆汁淤积型29例(17.06%),混合型23例(13.53%)。
18例患者行肝穿刺检查,病理基本符合DILI诊断,但是临床分型和病理分型的一致性并不理想(K值=0.04)。
年龄≥40岁(P=0.025;OR=2.731;95%CI:1.134~6.576)、饮酒(P=0.003;OR=5.348;95%CI:1.786~16.234)和糖尿病(P=0.01;OR=8.848;95%CI:1.699~46.073)是DIL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2例服用土三七胶囊超过1个月的患者死亡。
结论DILI患者发病年龄多在41~60岁,女性居多,中草药和膳食补充剂是DILI的主要致病因素,肝细胞损伤型是DILI的主要临床分型。
肝活检有助于诊断,但并非DILI的必要诊断方法。
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
【总页数】6页(P683-687)【作者】赵娇;肖丽【作者单位】泰州市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相关文献】1.419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临床特点与自身抗体特征分析2.重症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3.185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4.233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5.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应用雷公藤制剂及合并用药所致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征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50例药物性肝损害住院病案分析
黄莉
【期刊名称】《新疆医学》
【年(卷),期】2011(041)003
【摘要】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50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住院病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多种药物可致肝损害,西药较中药多,居前几位的是抗结核药、解热镇痛药、抗甲状腺药、化疗药和抗菌素等.女性多于男性,儿童和老年易致病.结论:预防药物性肝损害非常重要.
【总页数】5页(P51-55)
【作者】黄莉
【作者单位】830011,新疆乌鲁木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二济困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复方甘草酸苷预防肝损害高危人群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101例临床观察 [J], 张朋;李世明;卢秀春
2.甘肃某地区163例乙肝住院患者病案分析 [J], 王三吉;路宏昌
3.基于病案分析法的翻转课堂教学在超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初步应用 [J], 贾兰婷;赵佳琦
4.2013至2015年老年住院患者病案分析 [J], 黄晓芳;代雪君;赵丹;李婷;易素兰;杨永学
5.61例药疹伴药物性肝损害住院病例临床分析 [J], 宋秋荷;王鲁;叶庆佾;钟白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