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药物性肝损害的病例分析
- 格式:pptx
- 大小:582.59 KB
- 文档页数:40
美罗培南致药物性肝损伤1例吴玉婷【摘要】One 85-year-old male patient was suffered from severe pneumonia complicated with type I respiratory failure. After given meropenem (1.0 g, q 8 h, ivgtt) anti-infective treatment, his transaminase rapidly rose, which was considered as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Clinical pharmacists took pharmaceutical care on the patient, investigated the used drugs for the patient in detail, and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ssible drugs and adverse reactions. Clinical pharmacists considered the liver injury was induced by meropenem. Consequently, meropenem was stopped, and liver protection therapy was given. Besides, clinical pharmacists also strengthened the monitoring of liver function. Finally, the patient was discharged with a good health condition.%1例85岁男性患者,诊断为重症肺炎合并I型呼吸衰竭。
给予美罗培南(1.0 g,q 8 h,ivgtt)抗感染治疗,出现转氨酶急速升高,考虑为药物性肝损伤。
1例黄药子致肝损害病例分析摘要患者,女,33岁,因“眼黄、尿黄、皮肤黄3天”入院。
患者于入院3天前无明显诱因发现眼黄、尿黄、皮肤黄,伴有乏力,无纳差,就诊我院。
该患者既往5年前行“剖宫产”手术。
4年前因“左侧甲状腺滤泡性腺瘤”行“左侧甲状腺大部分切除术+峡部切除术”,术后患者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平时口服药物左甲状腺素片治疗。
1个多月前发现甲状腺存在小结节,于一个月前开始口服中药“黄药子”等中药治疗,共服用20天。
个人史、家族史均无特殊。
查体:全身皮肤黏膜色泽黄染,巩膜中度黄染,其余未见明显阳性体征。
辅助检查:肝功能:总胆红素:221.2umol/L、直接胆红素:177umol/L、间接胆红素:44.2umol/L、ALT:1121u/L、AST:759umol/L。
入院诊断:1、黄疸(肝功能异常)2、手术后甲状腺功能减退3、剖宫产术后。
入院后给予积极完善相关检查,予甘草酸镁、多烯磷脂酰胆碱、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等保肝降黄治疗,症状有所改善。
通过相关检查:排除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等。
患者经过11天的治疗,目前患者黄疸明显减退,肝功能明显好转,给予办理出院,出院后继续保肝等治疗。
出院诊断:1、胆汁淤积性肝炎(药物性肝炎可能性大)2、手术后甲状腺功能减退3、剖宫产术后。
2 分析讨论2.1 黄药子与患者肝损害的关联性评价患者入院后,药师通过查阅文献对黄药子与该患者肝损害的关联性进行评价,考虑可能由黄药子引起。
具体分析如下:1)该患者发生肝损害与黄药子的使用有一定的时间和药物相关性;2)中药大辞典中明确指出:黄药子久服常引起恶心、呕吐、腹痛、厌油腻食物等症状并常引起中毒性肝炎,还会出现黄疸、肝肿大,严重者甚至出现肝昏迷乃至死亡[2];3)有相关的黄药子致肝损害的类似报道[3];4)合用的其他味中药半夏、陈皮、绞股蓝、当归等未见相关不良反应的报道。
5)该患者通过相关检查排除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等病因。
一例抗生素相关肝损伤患者的用药分析一、案例背景知识简介药物性肝病(DILD)是指由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
目前已发现可造成肝脏不同程度损害的药物多达600余种,几乎遍及各类药物。
药物性肝病约占所有药品不良反应的6%、占黄疸和急性肝炎住院患者的2%~5%、占非病毒性肝炎的20%~50%,并且是引起暴发性肝衰竭的重要病因之一。
它还是不明原因肝损伤的常见原因,特别是50岁以上的患者。
本案例拟通过对1例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的相关药学监护,探讨引起药物性肝病的常见药物、DILD的危险因素、主要治疗措施等。
二、病例内容简介患者,男性,78岁,体重75kg,主因“发热2天”于2011年9月18日入院。
患者于2011年9月16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8.5℃,伴反应迟钝,肢体乏力,吐词不清,无抽搐,无皮疹,轻微咳嗽,咳白色痰液,胸部CT示双肺间质纤维化;双肺陈旧性病灶;双侧胸膜增厚。
给予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抗感染,期间出现寒战,高热,体温最高39.1℃,给予对症治疗后,为进一步诊疗入院。
既往肺结核30余年,2008年诊断为系统性血管炎,一直口服泼尼松10mg/d,2010年诊断高血压,长期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美托洛尔控制血压(用法用量不详),血压控制尚可。
患者家属述曾有头孢类抗生素过敏史,具体药物及症状不详,否认食物过敏史。
入院查体:T 36℃,P 81次/分,R 20次/分,,BP 158/108mmHg。
查体合作,全身皮肤粗黑,无皮疹。
双肺呼吸音清,双肺闻及响亮湿性啰音,无胸膜摩擦音。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10.73×109/L,N 0.926;血生化:AST 74.3U/L,ALT 42.3U/L,血肌酐105.9μmol/L,尿素6.14mmol/L。
入院诊断:①发热待诊:肺部感染;②肺间质病变;③系统性血管炎;④原发性高血压;⑤肝功能异常。
三、主要治疗经过及典型事件入院后给予美罗培南、莫西沙星抗感染;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1.2g静脉滴注,每天2次;复方甘草酸苷片2片口服,每天3次,保肝及祛痰等对症治疗并继续予硝苯地平缓释片(Ⅱ)、酒石酸美托洛尔片、泼尼龙片等药物治疗基础病。
一例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致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药物性肝损伤病例分析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指各类处方或非处方的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传统中药、天然药、保健品、膳食补充剂及其代谢产物乃至辅助料等所诱发的肝损伤[1],常见药物种类有非甾体抗炎药、抗感染药物、抗肿瘤药物、激素药物、心血管药物、免疫抑制剂、镇静和神经类药物、传统中药。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作为抗血小板药物,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是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潜在危险因素。
一、病例简介患者,男,62岁,因“发现血糖升高7年”入院。
7年前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就诊于我院行131I治疗时发现血糖升高,空腹血糖波动在7.0~8.0mmol/L,餐后血糖不详,院外规律口服二甲双胍肠溶片0.25g,2次/d。
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干、多饮、多尿,出水量与饮水量相当,大约3000ml,2月体重下降5kg,自测空腹血糖16.0mmol/L,自行调整降糖方案为二甲双胍肠溶片加阿卡波糖片,空腹血糖波动在13.0~16.0mmol/L,就诊于我院,降糖方案调整为门冬胰岛素早中晚各11u,8u,8u,三餐前皮下注射;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8u,晚上10点皮下注射。
院外未规律监测血糖,自行停用胰岛素,改服二甲双胍肠溶片0.25g,2次/d;阿卡波糖片50mg,3次/d。
半月前因胸闷就诊于我院,行冠脉造影检查提示冠状动脉中度病变,暂不需行冠脉支架植入术,被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不稳定心绞痛。
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d,氯吡格雷75mg/d等药物出院治疗。
近1周来,空腹血糖波动在7.0~8.0mmol/L,无特殊不适,入住我院。
患者既往行131I治疗后未规律复查甲状腺功能,半月前就诊时示ALT:24U/L,AST:27U/L,ALP:72U/L,GGT:24U/L,TBIL:18.3umol/L,DBIL:6.4umol/L;FT3:1.88pg/ml,FT4:0.53ng/dl,TSH:35.958uIU/ml,给予左甲状腺素片50ug,早1片,院外自行停药。
辛伐他汀致药物性肝损害1例卫生部临床药师培训学员***一、病史摘要患者,***,男,***,住院号:***。
因“胸闷、胸痛、气急14 天”入院。
入院诊断:冠心病,高血压病。
患者于2011 年5 月23 日开始每晚顿服辛伐他汀20 mg调血脂,5月24 日开始口服氯吡格雷75 mg,qd 抗血小板聚集。
患者5 月25 日查高密度脂蛋白(HDL)0.87 mmol/L,低密度脂蛋白(LDL)1.65 mmol/L,总胆固醇(TC)3.01mmol/L,甘油三酯(TG)1.09 mmol/L。
6 月4 日患者谷丙转氨酶(ALT)71 U/L,谷草转氨酶(AST)37 U/L,总蛋白57 g/L,白蛋白37 g/L,球蛋白20g/L。
6月13 日患者ALT 270 U/L,AST 269 U/L,总蛋白59 g/L,白蛋白37 g/L,球蛋白22 g/L。
发现肝功能异常当天,即停用辛伐他汀,并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甘利欣等保肝降酶治疗,期间定期监测肝功能,ALT、AST 水平逐渐降低。
2 月23 日复查:ALT 152 U/L,AST 90 U/L,总蛋白63 g/L,白蛋白35 g/L,球蛋白28 g/L,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二、讨论患者入院时转氨酶正常,入院治疗过程中,在使用辛伐他汀后转氨酶升高,停用辛伐他汀并给予保肝治疗后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提示可能为辛伐他汀导致的药物性肝损伤。
相关研究表明[1]:“在心脏保护研究(HPS)中,20 536 名患者被随机分配服用辛伐他汀每日40 mg 或安慰剂,转氨酶升高超过正常值上限3倍的发生率在辛伐他汀组和安慰剂组分别为0.21%和0.09%”。
实验室检查发现[2]:“血清氨基转移酶显著和持续性升高的情况罕有报导。
肝功能检查异常为轻微和一过性。
”在辛伐他汀说明书注意事项中明确提示肝脏作用如下:临床研究中,少数接受辛伐他汀治疗的成年患者出现血清转氨酶持续升高(高于正常值上限3 倍)。
· 个案报道 ·炔诺酮致药物性肝损伤1例胡 朦1,2,毕 娟1(1.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药学部,上海 200433;2.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药学部,上海 200127)[关键词] 炔诺酮;药物性肝损伤;不良反应;药物副反应报告系统[中图分类号] R994.11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6-0111(2021)01-0094-03[DOI] 10.12206/j.issn.1006-0111.2020020731 临床资料患者,女,52岁,因“乏力3个月,月经量增多3个多月”于2019-03-08就诊于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就诊前4个月诊断为2型糖尿病,未使用降糖药物,无吸烟、饮酒史,近期未服用中草药及保健品,否认近期食用海鲜。
患者于2018年12月末出现阴道出血,经当地妇科检查确诊为子宫肌瘤,开始服用炔诺酮片(上海信谊康捷药业有限公司,批号:160704)1个月,3.75 mg,tid,po,及止血与散结镇痛胶囊(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110905)1.6 g,bid,po,镇痛治疗。
服药近1个月后,患者出现疲倦、全身乏力、纳差、伴四肢酸软,休息后不能缓解,发现尿黄,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无瘙痒。
2019-01-04查肝功:谷丙转氨酶(ALT)790 U/L,谷草转氨酶 (AST) 593 U/L,总胆红素(TBIL) 14.3 μmol/L,谷氨酰转肽酶(γ-GT) 139 U/L,碱性磷酸酶(ALP)239 U/L,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24。
就诊后嘱停用散结镇痛胶囊,因阴道出血未停用炔诺酮,减量至1.875 mg,tid,po,予保肝对症治疗,嘱定期复查肝功能。
患者继续减量服用炔诺酮片50多天,中途未复查肝功能,仍觉乏力纳差,2019-02-26再次外院就诊查肝功:ALT 501 U/L,AST 449 U/L,ALP 203 U/L,TBIL 7.9 μmol/L,医师嘱减量炔诺酮至1.25 mg,bid,po。
疑似仙鹤草致药物性肝损伤1例报告疑似仙鹤草致药物性肝损伤1例报告摘要目的:报道一例因使用仙鹤草所致的药物性肝损伤疑似病例,以提高对仙鹤草安全使用的认识。
方法:回顾性分析该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结果。
结果:一例54岁的女性患者在服用2周左右的仙鹤草后出现肝功能异常,包括肝酶升高及黄疸。
患者无其他药物使用史,无其他潜在肝损伤的疾病。
肝穿刺活检结果显示肝细胞坏死和淋巴细胞浸润,提示药物性肝损伤。
患者立即停止使用仙鹤草,并采取对症治疗措施。
随访3个月后,患者的肝功能恢复正常。
结论:仙鹤草被广泛用于民间和传统医学中,但其对肝脏的安全性尚不明确。
本例病例提示,仙鹤草可能引起药物性肝损伤,且停药后肝功能可恢复。
关键词:仙鹤草;药物性肝损伤;肝酶;黄疸;肝穿刺活检引言仙鹤草(学名:Rhizoma Alismatis)是一种多年生水生植物,常见于我国江南地区。
在传统医学中,仙鹤草被用于治疗各种病症,包括水肿、尿路感染和胃肠道疾病等。
然而,对于仙鹤草的安全性及其潜在的不良反应,尚缺乏大规模的研究。
我们报告了一例疑似仙鹤草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以提高对该草药的认识和警惕。
病例报告一名54岁的女性患者因持续排尿困难和尿频到当地中医诊所求医。
经诊断为尿路感染后,中医师建议患者口服仙鹤草煎剂,每天3次,每次15克。
患者于是开始服用仙鹤草2周左右后,出现乏力、食欲不振和黄疸。
患者前往当地医院就诊,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升高,AST/ALT比值略增。
黄疸指数(TBIL)也升高,达到5倍正常上限。
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和碱性磷酸酶(ALP)在正常范围内。
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和戊肝病毒血清标志物均为阴性。
其他影像学检查(例如肝脏超声)未发现任何异常。
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患者进行了肝穿刺活检。
肝穿刺活检结果显示肝细胞坏死和淋巴细胞浸润。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6岁,主因“剧烈咳嗽咳痰3 d”于2020年3月27日入院。
患者既往矽肺病史2年,3 d前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痰,痰白量少,尚能咳出,伴阵发性左侧胸部剧烈刺痛。
就诊于当地医院,输液(具体药物不详)治疗效果不明显,症状较前呈进行性加重,为求进一步诊治收入我院。
患者平素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史,否认结核、肝炎等感染病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无吸烟、饮酒史。
入院查体:T 36.7 ℃,R 19次·min-1,P 92次·min-1,BP 141/87 mm Hg(1 mm Hg = 0.133 kPa),身高178 cm,体重80 kg。
神志清,精神可,查体合作,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
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散在湿啰音。
心律齐,未闻及杂音。
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阴性。
辅助检查:WBC 14.1×109·L-1,N% 90.0%,CRP 18.8 mg·L-1,肝肾功能指标均正常;胸部CT示矽肺伴感染,双侧胸膜增厚。
入院诊断:矽肺伴感染。
入院后给予注射用头孢他啶(商品名:赛之迅,海南海灵化学制药有限公司,规格:1.0 g,批号:1910091)2.0 g + 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q 8 h,ivgtt抗感染治疗,桉柠蒎肠溶软胶囊(0.3 g,tid)化痰,塞来昔布胶囊(200 mg,qd)止痛。
3月28日,实验室检查回报:AL T 66 U·L-1,AST 61 U·L-1,GGT 139 U·L-1,ALP 95 U·L-1。
转氨酶轻度升高,未予特殊处理。
4月1日复查肝功能:AL T 293 U·L-1,AST 61 U·L-1, GGT 280 U·L-1,ALP 140 U·L-1。
临床药师分析,患者肝酶较前进一步升高,考虑注射用头孢他啶致肝损伤的可能性大。
二甲双胍致药物性肝病1例发表时间:2012-12-27T13:27:43.40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8期供稿作者:王刚张天镇刘伟明[导读] 王悦之等在老年药物性肝损伤临床特点分析中报道过一例由二甲双胍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3]。
王刚张天镇刘伟明(梅河口市中心医院药剂科吉林梅河口 135000)1 病例介绍患者,女,50岁,体重:62kg,身高:160cm,因乏力、恶心1个月到医院就诊。
(1)现病史:该患于1个月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恶心,无呕吐,无反酸、嗳气,无厌油腻食物,无腹胀、腹痛、腹泻,未经诊治,6月6日为系统诊治来我院就诊,复查肝功转氨酶升高,门诊以"肝损害(病毒性肝炎)"收入院。
病程中无鼻衄及齿龈出血,无皮肤瘙痒,无灰白便,饮食及睡眠欠佳,大小便正常。
(2)既往病史:"甲状腺瘤"切除术后3年。
3个半月前诊断为"2型糖尿病",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给予"甘舒霖R、甘舒霖N"治疗18天(具体用药剂量不详),病情好转出院(2012年3月2日)。
出院后口服"二甲双胍片"0.5克日2次口服,以降糖治疗,血糖维持在6.5mmol/L左右。
无输血史。
无"高血压、心脏病"病史。
无传染病病史,无外伤史,无输血史,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2 临床检查和诊断(1)入院查体:体温:36.4℃,心率:78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20/60mmHg。
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腹平软,无明显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肝区叩击痛阳性,肠鸣音4-6次/分。
辅助检查:2012年6月5日:肝功ALT104U/L,AST64U/L,GGT162U/L,ALP108U/L。
空腹血糖:6.55mmol/L。
2012年6月6日:空腹血糖:6.58mmol/L;餐后2h血糖:9.68 mmol/L;肾功和免疫五项正常;糖化血红蛋白:6.4%;丙肝抗体:阴性;乙肝两对半:乙肝表面抗体677.25阳性;甲肝戊肝抗体阴性;抗核抗体谱和肝抗原谱正常。
1例药物引起肝损害的病例分析作者:徐凤云余春辉黄文星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08期摘要: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是新陈代谢最旺盛的器官,担负着极其重要而复杂的功能,如脂肪、糖类及蛋白质的代谢和储存,调节血液中的物质的浓度、分泌胆汁、解毒等等。
可见,肝功能受损后会造成全身代谢障碍和功能紊乱,而及时对肝功能受损原因作出判断,进而给予相应的处理非常重要。
临床药师通过对1例脑外伤病例肝功能损害的分析,排除其他引起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升高可能性,找出药物引起肝损害的原因,从而针对性的进行护肝治疗。
关键词:药物肝损害病例分析1 病史摘要患者男性,46岁,缘于2012年4月14日下午16时在矿井下作业时不慎被石块砸伤头部,当时感头痛头晕、无昏迷,有恶心呕吐,未作特殊处理即由工友急送入院。
入院查体:T36.4℃、P92次/min、R20次/min、BP120/75mmHg,当时神志清楚,左枕部可见一长约3cm 裂口,渗血不止,局部压痛,头顶枕部多处肿胀,压痛。
自起病来精神差,饮食、睡眠欠佳,大小便正常。
既往体健,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外伤史及输血史。
个人史、婚育史无异常。
否认家族性传染性疾病史。
入院诊断:颅脑损伤。
2 诊疗经过患者入院后当天即在全麻下行左侧额、颞叶脑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术后几天一直神志模糊,烦躁不安,给予抗感染、补充电解质、补充机体能量等治疗。
治疗药物有:①头孢塞肟钠舒巴坦钠1.5g+NS100ml ivgtt bid(4月14日~4月26日);泮托拉唑钠80mg+NS100ml ivgtt qd(4月14日~4月26日);白眉蛇毒血凝酶2Ku im qd(4月14日~4月18日);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100ml ivgtt qd(4月14日~5月3日);Vc3.0g+CoA200u+ATP40mg+10%KCl 10ml+5%GS500ml ivgtt qd(4月14日~4月27日);VB6 0.2g+10%KCl 10ml+5%GS500ml ivgtt qd(4月14日~4月22日);②甘露醇注射液125ml ivgtt q6h(4月14日~4月17日);甘露醇注射液250ml ivgtt q8h+速尿20mg iv q8h(4月18日~4月22日);甘露醇注射液250ml ivgtt q12h+速尿20mg iv q12h(4月23日~4月27日);长春西汀30mg+5%GS250ml ivgtt qd(4月18日~4月22日);转化糖电解质注射液500ml ivgtt qd(4月18日~4月23日);③氯丙嗪注射液12.5mg肌注2次(4月15日);25mg肌注2次(4月17日、4月18日);白蛋白10g ivgtt 3次(4月15日、4月17日、4月18日)。
一例肺部肿物性质待查患者出现药物性肝损伤的病例分析发布时间:2021-03-26T14:35:41.350Z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1月21期作者:梁绍兰黄天文[导读]梁绍兰1 黄天文2*通讯作者(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学部;广西玉林537000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临床药学科;广西南宁530000) 1.病史概要1.1现病史和既往史患者,男,65岁,因“发热、咳嗽1月、发现肺部肿物20余天”于2020.09.25 15:34 平诊步行入院。
患者及其家属诉因出现发热,咳嗽咳痰,于2020年09月02日在防城港某医院住院治疗,完善肺部CT:左肺门肿块影,考虑中心型肺癌并纵隔淋巴结转移,请结合临床。
行纤支镜下活检:慢性黏膜炎。
入院当地医院后先后予头孢地嗪、哌拉西林钠舒巴坦和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抗感染,止咳化痰、止痛、退热对症治疗,经过治疗患者症状较前有改善,感染指标下降。
9月15日复查肺部CT提示肺部肿物改变不大。
9月17日患者家属要求出院,为求进一步诊治,遂来我院门诊就诊,门诊以“肺部肿物性质待查、痛风性关节炎”收入综合内科。
患者起病以来,四肢关节痛,双下侧踝关节以下肿痛,局部皮温不高;精神、食欲、睡眠一般,大小便正常,体重较前无明显下降。
既往2020年6月开始出现四肢关节疼痛、双下肢肿胀,予对症处理后自觉疼痛较前稍有改善。
否认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病史;吸烟30余年,平均每日1包,饮白酒30余年,平均每日4两。
无地方病、传染病流行区长期居住史,无疫水疫区接触史,无与湖北等新型冠状病毒 2019-nCoV 疫区返回人员接触史,未在有新型冠状病毒 2019-nCoV 确诊或疑似小区居住,未与新型冠状病毒 2019-nCoV 确诊或疑似人员接触史;否认境外人员接触史;余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余系统回顾未见明显异常。
1.2入院查体体温37.7℃,脉搏88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09/66mmHg,,身高168cm,体重52.5kg;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克林霉素联合使用致肝功能损伤的案例分析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530000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指由各类处方或非处方的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传统中药(TCM)、天然药(NM)、保健品(HP)、膳食补充剂(DS)及其代谢产物乃至辅料等所诱发的肝损伤[1]。
肝脏是药物在体内代谢的重要器官,大多数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又可影响肝脏的结构和功能,造成肝脏的损伤常见的是单个抗菌药物,但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引起的DILI较少见,容易引起混淆。
现报道一例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克林霉素使用后出现肝损伤的病例,供同行参考。
1 病例资料患者,男,35岁。
因胸痛、发热一周入院。
患者自诉于一周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胸痛、以右侧为主,呈持续性隐痛、深呼吸或咳嗽时加重,伴畏寒发热,最高时39.6℃,病后到当地医院就诊,查WBC22.8×109/L,NEUT%89.5,肺CT示右上肺上叶、下叶背段斑片状,大片状高密度影,右侧少量胸腔积液,诊断“结核?肺炎?”,治疗后症状未改善。
为进一步诊治入院。
既往无特殊。
患者入院T 37.8℃,R20次/分,P88次/分,BP113/66mmHg。
神清,右上肺语颤稍增强,叩诊浊音,听诊呼吸音减弱,两下肺可闻及少量干湿性啰音。
胸部CT结果提示:右肺大片斑片状高密度影,考虑炎症改变。
辅助检查:WBC:22.7×109/L,NUET%:91.6,谷丙转氨酶(ALT)24U/L,谷草转氨酶(AST)15U/L,ALP46U/L。
2 诊疗经过入院诊断为右肺炎,患者于住院第一天起使用抗菌药物为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联合克林霉素。
在此次治疗前检查肝功能示:ALT24U/L、AST15U/L、ALP67U/L;两对半结果未见异常。
用药后第4天出现了肝功能异常,检查肝功分别为:ALT146 U/L、AST79U/L、ALP76 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