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墙上的斑点》教案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3
《墙上的斑点》教案(人教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学习重点1、了解伍尔夫及意识流小说。
2、了解小说的内容。
3、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和意识流表现手法。
学习指导一、作者介绍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原名弗吉尼亚·斯蒂芬,是英国现代著名的女小说家、评论家和散文作者。
她的小说创作实践推动了现代小说的发展,她的理论进一步巩固了意识流小说的地位,她的影响在文学上经久不衰。
但是,40年代到60年代,在英国对伍尔夫的评价一直偏低。
从70年代起,英国文学研究领域却突发了对她重新研究的兴趣,甚至对她的“发疯”、相貌、癖性、爱好、私生活等等都有人进行专题研究。
弗吉尼亚·伍尔夫已成为英国文学界的一位传奇人物。
1882年,弗吉尼亚·伍尔夫生于伦敦,父亲斯蒂芬爵士是一位学识渊博、颇有声望的哲学家和评论家。
弗吉尼亚自幼身体孱弱,未上学,在家跟着父亲读书。
当时许多学者名流是她家的常客。
家境的富裕、父亲的博学、家藏书籍的丰富以及学者名流的影响熏陶,使她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细腻敏感的性格。
1904年父亲去世后,她迁居伦敦文化区布卢姆斯伯里,后来她的家就成了“布卢姆斯伯里团体”的活动场所。
这个文学团体的成员时常在一起讨论问题,反对当时的社会风尚,反对文学艺术方面的清规戒律,提倡自由探索。
这个团体不仅对她本人后来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技巧有影响,而且对两次大战之间的英国文化生活和思想生活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1912年,弗吉尼亚与伦纳德结婚。
1917年,夫妇俩在自己的寓所楼下创立了“霍格斯出版社”,出版了一些十分重要的作品,包括伍尔夫自己的一些作品、T.S.艾略特的一些早期诗集和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一些短篇小说。
伍尔夫自幼精神比较脆弱,精神分裂症曾多次发作。
进入30年代之后,病情日益恶化,但她仍奋力写作,经常在一本书写完之前就开始酝酿新作,但每写成一部作品总是感到不满意,情绪时常处于困惑和消沉的状态。
《墙上的斑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2、理解作品诗意的语言风格和精巧的结构安排;3、比较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不同之处。
过程与方法:通过“写了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过程探究小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女性作家在社会禁锢中挣扎及对自由的强烈向往。
教学重点:掌握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及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理解女性作家在社会禁锢中挣扎及对自由的强烈向往。
教学方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质疑法。
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朗读导入1941年3月28日,一位拥有高贵典雅气质的贵族妇女,在她的上衣口袋里装满鹅卵石,然后毫无留恋地沉入乌斯河的深处,沉入生命黑暗而神秘的本原……她活着,为世人创作了一部部不朽的著作,即使死,也要让一条原本寻常的河流从此名扬天下,她就是被誉为现代小说高贵的女祭司——弗吉尼亚·伍尔夫。
二、整体感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这位女作家的一篇小说,或许在我说到“小说”这种文体的时候,同学们心中的疑问也在奔涌而出:这是小说吗?这篇小说与传统的小说也太不一样了吧:⑴传统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人物:姓氏名号、服饰状貌、言谈举止、喜怒哀乐。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⑵对比意识流小说是否具备传统小说的三要素:①小说的人物——叙事人称是什么?“我”是谁?第一人称,有限视角。
从小说的叙述来看,“我”应该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女性,她很敏感,喜欢幻想、冥思,想像力非常丰富。
⑶小说的情节——这篇小说,“我”叙述了什么内容?时间:模糊、瞬间。
地点:小屋。
人物:“我”。
我在做什么:想象墙上的斑点是什么。
小说没什么内容,根本没有情节,没有故事。
整篇小说就像一个百无聊赖的女人坐在椅子上傻傻地瞎想,思绪飘到东飘到西,她的思绪是没有规律的,她的思绪就是小说的内容。
(4)小说的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小说里自然环境的描述都是意识里的,并不是现实中的,社会环境只在最后提到了“该死的战争”。
《墙上的斑点》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墙上的斑点》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现代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热爱生活的心情。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技巧。
2. 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2. 学会欣赏现代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 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情感教学: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美,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现代诗歌的特点和欣赏方法。
(2)简介《墙上的斑点》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做好笔记。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交流各自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2)各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默写课文,提高记忆力和审美能力。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2)让学生收集其他现代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单元测试:通过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墙上的斑点》及现代诗歌欣赏的整体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墙上的斑点》的原文及其注释。
•••••••••••••••••《墙上的斑点》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墙上的斑点》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墙上的斑点》教案一、课文悟读1941年3月28日,一位年届59岁,拥有高贵典雅气质的贵族妇女,在她的上衣口袋里装满鹅卵石,然后毫无留恋地走进了英国罗德梅尔附近萨塞克斯乡间住处旁的乌斯河,慢慢地沉人了水的深处,沉人生命黑暗而神秘的本原。
她活着时,为世人创造了一部部不朽的著作,即使死也要让一条原本寻常的河流从此名扬天下。
她就是被誉为现代小说高贵的女祭司,意识流文学的创始人,伟大的女权主义者弗吉尼亚伍尔夫。
《墙上的斑点》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之作,坦率地讲,在我第一次接触到这篇小说的时候,我读得非常艰难,而且硬着头皮读了三遍以后,最终却只能以痴人说梦、不知所云来概括,而且也正是从它开始,我害怕阅读意识流作品,包括法国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英国乔伊斯的《尤里西斯》和美国福克纳的《喧嚣与愤怒》等这些大学生必读的意识流经典名著。
但是,在经历了多年的教学生涯后,当我再一次细读这部作品时,我却有了一种异样的感觉,或者说获得了某种感受与启迪,又或者说与这部作品产生了共鸣。
全篇没有故事,没有情节,没有场面,没有冲突,没有时间、地点、场面等的介绍,甚至没有人物--只有一个在自我世界里自由驰骋的“我”,而且你都看不出这个“我”的性别,“我”(或者她)几乎与外部世界切断了一切联系。
根据我们传统的分析法来判断,这个“我”其实也算不得人物,最多起到线索的作用,是这个“我”将看似毫不关联的意象组合成块;此外,在小说的结尾还出现了“一个人”,只说了一句话,我们同样也不可能以传统的小说人物形象来框定他。
小说中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绵绵不绝的思绪,是跳跃性很大的联想,是从生命的深潭里泛起的涟漪。
总之,作为小说,它全然没有我们通常所说的小说要素,我们对它的性质大约也只能作这样的界定:反小说的小说,用流行的术语表示就是意识流小说。
《墙上的斑点》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墙上的斑点》的基本内容,掌握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
(2)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人物形象及其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现实的关注和批判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关注社会、思考人生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墙上的斑点》的基本内容,掌握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
2.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人物形象及其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 小说中象征意义的深入理解。
2. 人物形象与主题思想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鲁迅及其作品《墙上的斑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课文中的疑问。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如斑点的寓意、墙的象征意义等。
(2)分析人物形象,如主人公的特点、次要人物的作用等。
(3)阐述课文的主题思想,关注现实、批判社会。
4.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深入挖掘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6. 课后作业(1)请学生总结课文《墙上的斑点》的主题思想。
(2)布置相关文学作品的阅读任务,拓宽学生视野。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作业评价: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墙上的斑点》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墙上的斑点》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墙上的斑点》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本篇文章的作者和作品背景知识。
2.了解瓜达尔卡纳尔的文学题材、风格。
3.对文学思想、创作手法有所认识。
4.培养学生用生活中的素材写作的意识与能力。
5.通过学习《墙上的斑点》,培养学生的语言审美和阅读技巧,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背景知识介绍墨西哥瓜达尔卡纳尔(Guadalajara)是一个著名的大都市,在那里,各种流派的文学层出不穷。
代表当地文学的人物有何塞·略伊斯·帕拉乔,华金·阿炳,美国作家凯瑟琳·安·波特曼(Katherine Ann Porter)等。
而本篇文章作者安东尼奥·布恩菲尔德(Antonio Buendía) 也算得上是当地文坛上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
作家的名字不会让人感到陌生,因为《墙上的斑点》获得了1991年的“瓜达尔卡纳尔文学奖”。
2.作家介绍安东尼奥·布恩菲尔德(Antonio Buendía),1958年出生于墨西哥瓜达尔卡纳尔市。
他毕业于瓜达尔卡纳尔大学,获硕士学位。
他拥有丰厚的文学底蕴,经常在《国际批评》、《普拉多文学》等杂志上刊登小说和散文。
1989年,他因长篇小说《生命之火》获得了墨西哥全国小说奖。
1991年,他以《墙上的斑点》获得了瓜达尔卡纳尔文学奖。
现在,布恩菲尔德担任瓜达尔卡纳尔大学拉美文学系的主任,他一直在为墨西哥和拉美的文学事业做出贡献。
3.文学题材和风格《墙上的斑点》是一篇小说,灵感来源于作者小时候看到的一幅画。
小说虽然内容不多,但文字却是紧凑而激烈的,读起来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
小说采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通过对日常小事的描写来反映现实中的人情世故,表现出了墨西哥社会的温馨和险恶。
又具有一定的幽默感和讽刺意味,既展示了人的美好品质,又揭露了人的丑恶本性。
课题:《墙上的斑点》主备人:课型:新授课课时: 1审核人签字:审核时间:【学情分析及本课设计意图】高二(27)班同学上学期学习状态较好,成绩多次居于二层次第一,但本学期成绩急剧下降,学习处于倦怠期。
针对这一情况,在本课训练案设计中除了训练学生辐射式联想能力,还特意安排了从“墙上的斑点”展开的情感性教育,让学生意识到高三在即,更需努力。
以“苦心经营的随便”,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学习目标】1、一个女人和一条“河流”——通过课前预习(阅读文本,查阅相关资料)和教师点拨,了解作者(艾德琳·弗吉尼亚·伍尔芙)及意识流文学;2、一篇小说和一个“斑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墙上的斑点”这一形象在本篇小说结构上的作用,以及比较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不同之处;3、一种思路和一个“世界”——通过“思维导图”的课堂复述形式,训练辐射式联想能力,走入自己真正的内心世界。
【学习重点】1、了解作者及意识流小说,比较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不同之处;2、理解“墙上的斑点”这一形象在本篇小说结构上的作用。
【学习难点】通过“思维导图”的课堂复述形式,训练辐射式联想能力,走入自己真正的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导入】【自由联想】一个女人和一个女人我(一个女人)——网剧《我的朋友陈白露小姐》——陈白露——《飞蛾之死》——伍尔芙(一个女人)——我喜欢的女作家【过渡】伍尔芙和意识流小说【预习案】一、教师点拨:一个女人和一条“河流”——伍尔芙和意识流文学1、一个女人(艾德琳·弗吉尼亚·伍尔芙)——一生都在优雅和疯癫之间游走艾德琳·弗吉尼亚·伍尔芙:英国女作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她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的成员之一。
最知名的小说包括《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等。
2、一条“河流”(意识流文学)——注重描绘人物意识流动状态的文学作品意识流文学泛指注重描绘人物意识流动状态的文学作品,既包括清醒的意识,更包括无意识、梦幻意识和语言前意识。
第2课 墙上的斑点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1.簇.拥(c ù) 2.鬈.发(qu án) 3.赝.品(y àn)4.别墅.(sh ù) 5铁裙箍.(ɡū) 6.芜菁..(w ú j īn ɡ)7.古冢.(zh ǒn ɡ) 8.箭镞.(z ú) 9.鳍.翅(q í)10.梗.条(ɡěn ɡ) 11.怂恿..(s ǒn ɡ y ǒn ɡ) 12.屹.立(y ì)13.褶.皱(zh ě) 14.桅.杆(w éi) 15.凛冽..(l ǐn li è)(二)多音字1.哄⎩⎪⎨⎪⎧ 哄.骗h ǒn ɡ一哄.而上h òn ɡ哄.堂大笑h ōn ɡ 2.肖⎩⎪⎨⎪⎧肖.像xi ào姓肖.Xi āo3.抹⎩⎪⎨⎪⎧ 抹.脂粉m ǒ抹.墙m ò抹.布m ā 4.闷⎩⎪⎨⎪⎧ 沉闷.m èn闷.热m ēn5.壳⎩⎪⎨⎪⎧ 外壳.k é金蝉脱壳.qi ào 6.宿⎩⎪⎨⎪⎧宿.营s ù住一宿.xi ǔ星宿.xi ù 二、写准字形1.⎩⎪⎨⎪⎧ c ù簇拥箭z ú镞 2.⎩⎪⎨⎪⎧y àn 赝品y īn ɡ鹰击长空义愤填y īn ɡ膺 3.⎩⎪⎨⎪⎧ 倾xi è泻xi è泄露 4.⎩⎪⎨⎪⎧年ji àn 鉴qi ān 签字 5.⎩⎪⎨⎪⎧ y án 炎热针ji ǔ灸脍zh ì炙人口 6.⎩⎪⎨⎪⎧干z ào 燥急z ào 躁7.⎩⎪⎨⎪⎧ 帐p én ɡ篷p én ɡ蓬勃 8.⎩⎪⎨⎪⎧ xi àn 陷进ch ǎn 谄媚三、用准词语1.年青 年轻3.合龙 合拢1.节衣缩食:节约衣服,节省饮食。
形容生活节俭、家境贫寒。
《墙上的斑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理解作品诗意的语言风格和精巧的结构安排;比较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不同之处。
过程与方法通过“写了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过程探究小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在意识流动中所蕴涵的对生命、现实、文学以及体制与观念的深沉思考;理解女性作家在社会禁锢中挣扎及对自由的强烈向往。
教学重点掌握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及本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意识流动中所蕴涵的对生命、现实、文学以及体制与观念的深沉思考。
教学方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质疑法。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知作者1.情境导入。
展示毕淑敏登上北极点图片。
2016年,65岁的毕淑敏登上了北极点,站在这里四下眺望,目力所及之处皆可以称之为南方,至此,她已经走过了全球73个国家,足迹遍布七大洲,四大洋。
她说:“人生终要有一场触及灵魂的旅行。
好的旅行,会让人在某个时刻狂喜、悲伤、在感动袭来时滴下热泪,那是灵魂蜕变的一刻。
”今天老师也要带领你们进行一场特殊的旅行,让我们随着弗吉尼亚.伍尔夫感受一次灵魂的蜕变,来学习《墙上的斑点》。
1.播放微课,了解弗吉尼亚.伍尔夫其人,把握伍尔夫小说创作的理念,以及意识流小说的表达方式。
教师补充强调:弗吉尼亚·伍尔芙(或译弗吉尼亚·伍尔夫)。
英国女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早期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她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的成员之一。
其父是一位学识渊博、颇有声望的哲学家和评论家;自幼身体孱弱,未上学;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细腻敏感的性格;精神分裂症多次发作;41年投河自尽。
内心:“头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猁的钢刀刻下来的。
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让我们在那万千微尘纷坠心田的时候,按照落下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描出每一事每一景给意识印上的痕迹吧。
《墙上的斑点》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墙上的斑点》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进行解读和分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课文《墙上的斑点》的艺术特色和象征意义。
(2)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意象和象征意义的深入理解。
(2)如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实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现代文学作品,了解现代文学的特点。
(2)简介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课文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课文中意象和象征意义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课文《墙上的斑点》,分析自己的生活中是否存在类似的斑点,并试着以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
2.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现代文学作品,提高鉴赏能力。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2. 案例分析:以《墙上的斑点》为例,分析现代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文学素养。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墙上的斑点》
教学目的
1、掌握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
2、体会作者在意识流动中所蕴涵的对生命、现实、文学以及体制与观念的深沉思考。
3、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方法。
教学设想
1、课文内容的理解是首先的难重点,尤其是其中流露出的思想内容;课文基本结构的理解和把握是又一个难点
2、对联想方法的把握和材料的选取是要深入研究的,可以让学生当堂练习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简介伍尔夫生平和创作及意识流小说: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年出生在伦敦一个文学世家,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是著名的批评家、传记家和出版家,家族成员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当时许多学者名流是她家的常客。
在这种“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受浓厚的文化氛围的熏陶,自然形成她高贵的气质。
快乐过后,接踵而至的是一连串的打击,从1895年起她最亲近的人相继死亡,这使她经历了多次不同的程度精神崩溃。
精神病症折磨了她一生。
1941年3月,由于对刚完成的小说《幕间》不满意,又因为“二战”战火已燃烧到英国,更由于她确信自己的精神分裂症即将复发,便留下一纸绝命书投河自尽。
意识流小说,“意识流”一词是小说家亨利·詹姆士的兄弟、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提出来的,指人的思想或感觉的持续流动。
后来文学评论者借用该词形容现代小说中模仿这一过程的创作流派。
代表作家除弗吉尼亚·伍尔夫外,还有詹姆斯·乔伊斯和多罗西·理查逊等。
意识流小说是唯我论在文学上的体现,其哲学信条是除了自我存在之外,其他任何东西都是虚的。
这一信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想像的途径,借助这一途径,我们可以进入别人的内心世界(哪怕是虚构的),以此摆脱以往那令人心虚的假设。
二、默读全文, 学习其结构和选材特点、表达特点
1、明确结构:找出课文中主人公对于斑点的猜测共有几次并概括要点。
(答案详见《词语手册》)
讲讲本文的结构特点:以斑点为中心的纷繁的意识活动形成了一种立体的辐射结构,好似一朵由若干片花瓣围绕着花蕊的盛开的鲜花。
整个叙述貌似散漫无羁,实则结构严谨。
2、本文的选材特点:由想像点出发,有关联的。
3、表达特点: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叙述或描写加上议论或抒情(许多真知灼见就突现在这样的实虚转换之间)
以第3段为例,作者把议论、抒情、叙述和描写结合在一起
四、探讨文章主题
在作者看来,墙上的斑点究竟是什么毫无意义,它与一切具体事物的联系也不重要。
真正有意义或者说至关重要的是它所激起的人的意识活动与意识反应。
这实际上是在证明,人的精神活动比枯燥的现实更丰富、更生动、更重要。
你认为作者通过对墙上斑点的猜想与思考想要表达什么?
1、表现的是生命的神秘与不可控制,从而否定束缚生命的种种陈规陋习,追求生活的自由流畅。
2、个体生命与普遍生命是相融合的,往昔的生命体验依然存在于现时的记忆中,从而使个体生命通过转移和延续获得扩展与永恒。
3、更为激烈的是,在这篇小说中充满了对男性话语霸权的挑战。
4、她期待着把这一切陈腐的枷锁都送进垃圾箱,人们可以自由地呼吸,自由地思想。
5、反对战争。
总结:作者通过对墙上斑点的猜想与思考,把精神的触角伸向自然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对生活的偶然性与命运的必然性的问题、对生命在个体死亡之后永恒延续的问题、对自然与机械性现实的对立问题、对文学创新精神与陈旧规范相冲突的问题、对女性反抗男性观念的问题等,进行了意义重大的体验与感悟。
五、专题探讨:意识流小说和传统小说相比,有哪些不同?
1、对“内心真实”的流动的记录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由作家出面介绍人物、安排情节、评论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方式,重在表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
2 、运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手法。
3.时序的颠倒和溶合,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叙述以及多层次结构六、写作训练:训练学生的联想能力
意识流小说注重探索人的灵魂世界,往往通过人的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来发掘人的内心深层的奥秘。
人物的意识流动不受客观时空的限制,有很大跳跃性。
按照意识流小说的这一特点,自拟题目,练习写一篇描绘人的心理意识流动的短文。
以教室里的事物、人作为关联点,用联想的方式写一段话,列出大致提纲:想到了什么事物、情景,用什么表达方式。
(如锁、宣传语、电风扇、钟、前面同学的后脑勺等;所用的方法有联系的也有相似的。
例:时针、分针、秒针是一台戏的三个主角,而周围的刻度是配角,而钟的底色黄色则是广袤无垠的时间,它们在上演着永不休止的相似的戏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