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数学第二十四章圆典型题含复习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267.00 KB
- 文档页数:8
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四章圆典型例题单选题1、如图,在⊙O中,CD是直径,AB是弦,AB⊥CD于E,AB=8,OD=5,则CE的长为()A.4B.2C.√2D.1答案:B分析:连接OA,如图,先根据垂径定理得到AE=BE=4,再利用勾股定理计算出OE=3,然后计算OC﹣OE即可.解:连接OA,如图,∵AB⊥CD,∴AE=BE=1AB=4,2在Rt△OAE中,OE=√OA2−AE2=√52−42=3,∴CE=OC﹣OE=5﹣3=2.故选:B.小提示:本题考查了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也考查了勾股定理,掌握垂径定理是解题的关键.2、已知⊙O的半径为3,OA=5,则点A和⊙O的位置关系是()A.点A在圆上B.点A在圆外C.点A在圆内D.不确定答案:B分析:根据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进行判断,OA小于半径则在圆内,OA等于半径则在圆上,OA大于半径则在圆外.解:∵⊙O的半径为3,OA=5,即A与点O的距离大于圆的半径,所以点A与⊙O外.故选:B.小提示:本题考查了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点的位置可以确定该点到圆心距离与半径的关系,反过来已知点到圆心距离与半径的关系可以确定该点与圆的位置关系.3、如图,AB是⊙O的直径,OD垂直于弦AC于点D,DO的延长线交⊙O于点E.若AC=4√2,DE=4,则BC的长是()A.1B.√2C.2D.4答案:C分析:根据垂径定理求出OD的长,再根据中位线求出BC=2OD即可.设OD=x,则OE=OA=DE-OD=4-x.∵AB是⊙O的直径,OD垂直于弦AC于点,AC=4√2∴AD =DC =12AC =2√2 ∴OD 是△ABC 的中位线∴BC =2OD∵OA 2=OD 2+AD 2∴(4−x)2=x 2+(2√2)2,解得x =1∴BC =2OD =2x =2故选:C小提示:本题考查垂径定理、中位线的性质,根据垂径定理结合勾股定理求出OD 的长是解题的关键.4、如图,CD 是⊙O 的直径,弦AB ⊥CD 于点E ,则下列结论不一定成立的是( )A .AE =BEB .OE =DEC .AC⌢=BC ⌢D .AD ⌢=BD ⌢ 答案:B分析:根据垂径定理即可判断.解:∵CD 是⊙O 的直径,弦AB ⊥CD 于点E ,∴AE =EB ,AC⌢=BC ⌢, AD ⌢=BD ⌢. 故选:B .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垂径定理,掌握垂径定理是解题的关键.5、斐波那契螺旋线也称“黄金螺旋线”,是根据斐波那契数列1,1,2,3,5,…画出来的螺旋曲线.如图,在每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组成的网格中,阴影部分是依次在以1,1,2,3,5的一个四分之一圆做圆锥的侧面,则该圆锥的底面半径为( )A .54B .2C .52D .4答案:A分析:根据斐波那契数的规律,求出下一个圆弧的底面半径和弧长,结合圆锥的侧面积性质进行求解即可. 解:有根据斐波那契数的规律可知,从第三项起,每一个数都是前面两个数之和,即半径为5的扇形对应的弧长l =2π×5×14=52π设圆锥底面半径为r ,则2πr =52π ∴r =54故选:A .小提示:本题考查圆锥侧面积的计算,结合斐波那契数的规律,及扇形的弧长公式进行转化是解题关键.6、如图,正五边形ABCDE 和正三角形AMN 都是⊙O 的内接多边形,则∠BOM 的度数是( )A .36°B .45°C .48°D .60°答案:C分析:如图,连接AO .利用正多边形的性质求出∠AOM ,∠AOB ,可得结论.解:如图,连接AO.∵△AMN是等边三角形,∴∠ANM=60°,∴∠AOM=2∠ANM=120°,∵ABCDE是正五边形,=72°,∴∠AOB=360°5∴∠BOM=120°−72°=48°.故选:C.小提示:本题考查正多边形与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圆周角定理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正多边形的性质,属于中考常考题型.7、如图,斗笠是一种遮挡阳光和蔽雨的编结帽,它可近似看成一个圆锥,已知该斗笠的侧面积为550πcm2,AB是斗笠的母线,长为25cm,AO为斗笠的高,BC为斗笠末端各点所在圆的直径,则OC的值为()A.22B.23C.24D.25答案:A分析:根据圆锥的侧面积和母线可得底面圆的周长,进而可得底面圆的半径.解:∵侧面积为550π cm2,母线长为25cm,∴1×l×25=550π解得l=44π,2∵2πr=44π,∴OC=r=22,故选:A.小提示:本题考查圆锥的计算,根据侧面积和母线得到底面圆的半径是解题关键.8、如图,正五边形ABCDE内接于⊙O,则正五边形中心角∠COD的度数是()A.76°B.72°C.60°D.36°答案:B计算即可.分析:根据正多边形的中心角的计算公式:360°n解:∵五边形ABCDE是⊙O的内接正五边形,∴五边形ABCDE的中心角∠COD的度数为360°=72°,5故选:B.小提示:本题考查的是正多边形和圆,掌握正多边形的中心角的计算公式:360°是解题的关键.n9、如图,公园内有一个半径为18米的圆形草坪,从A地走到B地有观赏路(劣弧AB)和便民路(线段AB).已知A、B是圆上的点,O为圆心,∠AOB=120°,小强从A走到B,走便民路比走观赏路少走()米.A .6π−6√3B .6π−9√3C .12π−9√3D .12π−18√3答案:D分析:作OC ⊥AB 于C ,如图,根据垂径定理得到AC =BC ,再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计算出∠A ,从而得到OC 和AC ,可得AB ,然后利用弧长公式计算出AB⌢的长,最后求它们的差即可. 解:作OC ⊥AB 于C ,如图,则AC =BC ,∵OA =OB ,∴∠A =∠B =12(180°-∠AOB )=30°, 在Rt △AOC 中,OC =12OA =9, AC =√182−92=9√3,∴AB =2AC =18√3,又∵AB ⌢=120×π×18180=12π,∴走便民路比走观赏路少走12π−18√3米,故选D .小提示:本题考查了垂径定理:垂径定理和勾股定理相结合,构造直角三角形,可解决计算弦长、半径、弦心距等问题.10、在锐角△ABC中,∠ACB=60°,∠BAC、∠ABC的角平分线AD、BE交于点M,则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A.∠AMB=120°B.ME=MDC.AE+BD=AB D.点M关于AC的对称点一定在△ABC的外接圆上答案:D分析: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以及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MAB+∠MBA=60°,推出∠AMB=120°,可判断A,证明C,E,M,D四点共圆,利用圆周角定理可判断B;在AB上取一点T,使得AT=AE,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证明BD=BT,可判断C;无法判断∠M′与∠ABC互补,可判断D.解:如图,∵∠ACB=60°,∴∠CAB+∠CBA=120°,∵AD,BE分别是∠CAB,∠CBA的角平分线,∴∠MAB+∠MBA=1(∠CAB+∠CBA)=60°,2∴∠AMB=180°-(∠MAB+∠MBA)=120°,故A符合题意,∵∠EMD=∠AMB=120°,∴∠EMD+∠ECD=180°,∴C,E,M,D四点共圆,∵∠MCE=∠MCD,∴EM⌢=DM⌢,∴EM=DM,故B符合题意,∵四边形CEMD是⊙O的内接四边形,∴∠AME=∠ACB=60°=∠BMD,在AB上取一点T,使得AT=AE,在△AME和△AMT中,{AE=AT∠MAE=∠MATAM=AM,∴△AME≌△AMT(SAS),∴∠AME=∠AMT=60°,EM=MT,∴∠BMD=∠BMT=60°,MT=MD,在△BMD和△BMT中,{MD=MT∠BMD=∠BMTBM=BM,∴△BMD≌△BMT,∴BD=BT,∴AB=AT+TB=AE+BD,故C符合题意,∵M,M′关于AC对称,∴∠M′=∠AMC,∵∠AMC=180°−12(∠CAB+∠ACB)=180°−12(180°−∠ABC)=90°+12∠ABC,∴∠M′与∠ABC不一定互补,∴点M′不一定在△ABC的外接圆上,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D.小提示:本题考查三角形的外接圆,四点共圆,圆周角定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添加常用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填空题11、如图,已知A为半径为3的⊙O上的一个定点,B为⊙O上的一个动点(点B与A不重合),连接AB,以AB为边作正三角形ABC.当点B运动时,点C也随之变化,则O、C两点之间的距离的最大值是______.答案:6分析:连接OB,OC,OA,在优弧AB上取点N,使得AN=AO.证明△BAO≌△CAN(SAS),推出OB=CN=3,推出OC≤ON+CN=6,可得结论.解:如图,连接OB,OC,OA,在优弧AB上取点N,使得AN=AO.∵OA=ON,OA=AN,∴AO=ON=AN,∴△OAN是等边三角形,∴∠OAN=60°,∵△ABC是等边三角形,∴AB=AC,∠BAC=60°,∵∠BAC=∠OAN=60°,∴∠BAO=∠CAN,∴△BAO≌△CAN(SAS),∴OB=CN=3,∵OC≤ON+CN=6,∴OC的最大值为6,所以答案是:6.小提示:本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圆的相关性质,垂径定理,利用两地之间线段最短是本题的解题关键.12、一圆形玻璃镜面损坏了一部分,为得到同样大小的镜面,工人师傅用直角尺作如图所示的测量,测得AB=12cm,BC=5cm,则圆形镜面的半径为__________.cm答案:132分析:连接AC,根据∠ABC=90°得出AC是圆形镜面的直径,再根据勾股定理求出AC即可.解:连接AC,∵∠ABC=90°,且∠ABC是圆周角,∴AC是圆形镜面的直径,由勾股定理得:AC=√AB2+BC2=√122+52=13(cm),cm,所以圆形镜面的半径为132cm.所以答案是:132小提示:本题考查了圆周角定理,圆心角、弧、弦之间的关系和勾股定理等知识点,能根据圆周角定理得出AC 是圆形镜面的直径是解此题的关键.13、如图所示的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点A ,B ,D 均在小正方形的顶点上,且点B ,C 在AD⌢上,∠BAC =22.5°,则BC⌢的长为__________.答案:5π4 分析:先找到AD̂的圆心O ,得到∠BOC =45°,利用弧长公式即可求解. 解:连接AD ,作线段AB 、AD 的垂直平分线,交点即为AD̂的圆心O , 从图中可得:AD̂的半径为OB =5, 连接OC ,∵∠BAC =22.5°,∴∠BOC =2×22.5°=45°,BC ̂的长为45×π×5180=5π4. .所以答案是:5π4.小提示:本题考查了弧长公式,找到AD̂的圆心是解题的关键. 14、如图,正六边形ABCDEF 的边长为4,以A 为圆心,AC 的长为半径画弧,得EC⌢,连接AC 、AE ,用图中阴影部分作一个圆锥的侧面,则这个圆锥的底面半径为______.答案:2√33分析:由正六边形ABCDEF的边长为4,可得AB=BC=4,∠ABC=∠BAF=120°,进而求出∠BAC=30°,∠CAE=60°,过B作BH⊥AC于H,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含30°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H=CH=12AC,BH=2.在Rt△ABH中,由勾股定理求得AH=2√3,得到AC=4√3.根据扇形的面积公式可得到阴影部分的面积,即是圆锥的侧面积,最后根据圆锥的侧面积公式求解底面半径即可.解:∵正六边形ABCDEF的边长为4,∴AB=BC=4,∠ABC=∠BAF=(6−2)×180°6=120°,∵∠ABC+∠BAC+∠BCA=180°,∴∠BAC=12(180°−∠ABC)=30°,如图,过B作BH⊥AC于H,∴AH=CH=12AC,BH=12AB=12×4=2,在Rt△ABH中,AH=√AB2−BH2=√42−22=2√3,∴AC=2AH=4√3,同理可求∠EAF=30°,∴∠CAE=∠BAF−∠BAC−∠EAF=120°−30°−30°=60°,∴S扇形CAE =60π⋅(4√3)2360=8π,∴S圆锥侧=S扇形CAE=8π,∵S 圆锥侧=πrl =πr ⋅AC =4√3πr ,∴4√3πr =8π,∴r =2√33, 所以答案是:2√33.小提示:本题考查的是正六边形的性质、扇形面积的计算、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圆锥的侧面积,掌握扇形面积公式和圆锥侧面积公式是解题的关键.15、刘徽是我国魏晋时期卓越的数学家,他在《九章算术》中提出了“割圆术”,利用圆的内接正多边形逐步逼近圆来近似计算圆的面积,如图,若用圆的内接正十二边形的面积S 1来近似估计⊙O 的面积S ,设⊙O 的半径为1,则S −S 1=__________.答案:π−3分析:如图,过点A 作AC ⊥OB ,垂足为C ,先求出圆的面积,再求出△ABC 面积,继而求得正十二边形的面积即可求得答案.如图,过点A 作AC ⊥OB ,垂足为C ,∵⊙O 的半径为1,∴⊙O 的面积S =π,OA=OB=1,∴圆的内接正十二边形的中心角为∠AOB=360°12=30°,∴AC=12OB=12,∴S △AOB =12OB•AC=14, ∴圆的内接正十二边形的面积S 1=12S △AOB =3,∴则S −S 1=π−3,故答案为π−3.小提示:本题考查了正多边形与圆,正确的求出正十二边形的面积是解题的关键.解答题16、如图,CD 与EF 是⊙O 的直径,连接CE 、CF ,延长CE 到A ,连接AD 并延长,交CF 的延长线于点B ,过点F 作⊙O 的切线交AB 于点G ,点D 是AB 的中点.(1)求证:EF ∥AB ;(2)若AC =3,CD =2.5,求FG 的长.答案:(1)见解析;(2)65分析:(1)连接DE ,根据CD 和EF 都是⊙O 的直径得到∠DEA =∠ECF =90°,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到CD =AD =BD ,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推出∠ADE =∠CDE ,进而得到∠ADE =∠OED ,即可得到EF ∥AB ;(2)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求得AB=2CD=5,勾股定理求得BC=4,由(1)可得EF=12AB,根据切线的性质可得FG⊥AB,根据sinB=FGBF =ACAB,代入数值,即可得到FC.(1)证明:连接DE,∵CD和EF都是⊙O的直径,∴∠DEA=∠ECF=90°,∵D是AB的中点,∴CD=AD=BD,∴∠ADE=∠CDE,∵OD=OE,∴∠OED=∠CDE,∴∠ADE=∠OED,∴EF∥AB;(2)连接DF,∵CD是⊙O的直径,∴∠DFC=90°,∴∠DFC=∠FCE=∠CED=90°,∴四边形CEDF是矩形,∴FC=DE,DE∥BC,∴AEEC =ADDB=1,∴AE=CE,∴DE是△ABC的中位线,∴DE=12BC,∵AB=2CD=5,AC=3,∴BC=√AB2−AC2=√52−32=4,∴FC=2.∴BF=BC−FC=4−2=2∵FG是⊙O的切线,∴GF⊥EF∵EF∥AB∴FG⊥AB∴∠BGF=∠BCA=90°∴sinB=FGBF =ACAB∴FG2=35∴FG=65小提示:此题考查了圆周角定理,矩形的判定定理及性质定理,勾股定理,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熟记圆周角定理是解题的关键.17、如图,D是△ABC的BC边上一点,连结AD,作△ABD的外接圆O,将△ADC沿直线AD折叠,点C的对应点E 落在⊙O 上.(1)若∠ABC =30°,如图1.①求∠ACB 的度数.②若AD =DE ,求∠EAB 的度数.(2)若AD⌢=BE ⌢,AC =4,CD =2,如图2.求BC 的长. 答案:(1)①30°,②60°;(2)BC =6分析:(1)①根据折叠的性质可得∠ACD =∠AED ,根据等弧所对的圆周角即可求解;②根据等边对等角可得∠DAE =∠DEA ,根据(1)的结论可得∠ACB =∠ABC ,进而根据折叠的性质求得∠CAE =60°,进而根据∠CAB −∠CAE 即可求得∠BAE ,(2)根据AD⌢+DE ⌢=BE ⌢+DE ⌢,可得AE ⌢=DB ⌢,AE =BE ,根据折叠的性质可得DB =AE =4,进而即可求解.(1)①∵AD⌢=AD ⌢,∠ABC =30°, ∴∠AED =∠ABD =30°,∵将△ADC 沿直线AD 折叠,点C 的对应点E 落在⊙O 上,∴∠ACB =∠AED =30° ;②∵ AD =DE ,∴∠DAE =∠DEA ,∵∠DEA =∠DBA ,∴∠DAE =30°,∵将△ADC 沿直线AD 折叠,点C 的对应点E 落在⊙O 上,∴∠DAE =∠DAC =30°,△ABC 中,∠ABC =∠ACB =30°,则∠CAB =180°−∠ABC −∠ACB =120°,∵∠CAE =∠CAD +∠EAD =60°,∴∠EAB =∠CAB −∠CAE =120°−60°=60°,∴∠EAB =60°,(2)∵ AD⌢=BE ⌢ ∴AD⌢+DE ⌢=BE ⌢+DE ⌢ ∴AE⌢=DB ⌢ ∴AE =BE∵折叠∴AC =AE∴DB =AE =4∵CD =2∴BC =CD +DB =4+2=6小提示:本题考查了折叠的性质,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弧与弦的关系,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综合运用以上知识是解题的关键.18、如图,C ,D 是以AB 为直径的半圆上的两点,∠CAB =∠DBA ,连结BC ,CD .(1)求证:CD ∥AB .(2)若AB =4,∠ACD =30°,求阴影部分的面积.答案:(1)答案见解析(2)23π 分析:(1)根据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得到∠ACD =∠DBA ,根据 ∠CAB =∠DBA 得到∠CAB =∠ACD ,进而得到结论;(2)连结OC ,OD ,证明所求的阴影部分面积与扇形COD 的面积相等,继而得到结论.(1)证明:∵AD ⌒=AD ⌒,∴∠ACD =∠DBA ,又∵∠CAB =∠DBA ,∴∠CAB =∠ACD ,∴CD ∥AB ;(2)解:如图,连结OC ,OD .∵∠ACD =30°,∴∠ACD =∠CAB =30°,∴∠AOD =∠COB =60°,∴∠COD =180°-∠AOD -∠COB =60°.∵CD ∥AB ,∴S △DOC =S △DBC ,∴S 阴影=S 弓形COD +S △DOC =S 弓形COD +S △DBC=S 扇形COD ,∵AB =4,∴OA =2,∴S 扇形COD=nπr 2360=60×π×22360=23π.∴S阴影=2π.3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扇形的面积,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平行线的判定,掌握定理以及公式是解题的关键.。
第二十四章圆一、选择题1. 已知⊙O的半径为3 cm,OP=4 cm,则点P与⊙O的位置关系是( )A.点P在圆内B.点P在圆上C.点P在圆外D.无法确定2. 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为3 cm,母线长为4 cm,则圆锥的全面积是( )A.15π cm2B.21π cm2C.20π cm2D.24π cm23. 下列说法:①平分弦的直径垂直于弦;②三点确定一个圆;③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④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⑤三角形的内心到三条边的距离相等.其中不正确的有( )个.A.1B.2C.3D.44. 如图,AB为⊙O的直径,CD是⊙O的弦,∠ADC=35∘,则∠CAB的度数为( )A.35∘B.45∘C.55∘D.65∘5. 如图,AB是⊙O的直径,点C在AB的延长线上,CD与⊙O相切于点D,连接AD,若∠C=22∘,则∠CDA的大小为( )A.112∘B.124∘C.129∘D.136∘6. 如图,在⊙O中,OC⊥AB,∠ADC=32∘,则∠OBA的度数是( )A.64∘B.58∘C.32∘D.26∘7. 在截面为半圆形的水槽内装有一些水,如图,水面宽AB为6分米,如果再注入一些水后,水面上升1分米,此时水面宽变为8分米,则该水槽面半径为( )A.3分米B.4分米C.5分米D.10分米8. 设P为⊙O外一点,若点P到⊙O的最短距离为3,最长距离为7,则⊙O的半径为( )A.3B.2C.4或10D.2或59. 如图,正方形ABCD内接于⊙O,点P在劣弧AB上,连接DP,交AC于点Q.若的值为( )QP=QO,则QCQAA.23−1B.23C.3+2D.3+210. 如图,在Rt△AOB中,OA=OB=4,⊙O的半径为1,点P是AB边上的动点,过点P作⊙O的一条切线PQ,Q为切点,则线段PQ长度的最小值为( )A.5B.7C.23D.32二、填空题11. 如图,AB是⊙O的直径,C,D,E都是⊙O上的点,则∠1+∠2=.12. 如图:四边形ABCD内接于⊙O,E为BC延长线上一点,若∠A=n∘,则∠DCE=.13. 如图,CD是⊙O的直径,弦AB⊥CD于点E,若AB=6,CE:ED=1:9,则⊙O的半径是.14. 如图,菱形OABC的边长为2,且点A,B,C在⊙O上,则劣弧BC的长度为.15. 如图,AB是⊙O的直径,AC与⊙O相切于点A,CE∥AB交⊙O于点D,E,CD=2,AB=8.则AD=.16. 如图,矩形ABCD中,AB=2,BC=2,以B为圆心,BC为半径画弧,交AD于点E,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17. 如图所示,边长为2的正方形ABCD的顶点A,B在一个半径为2的圆上,顶点C,D在该圆内,将正方形ABCD绕点A逆时针旋转,当点D第一次落在圆上时,点C运动的路线长为.18. 在⊙O中,AB是⊙O的直径,AB=8 cm,AC=CD=BD,M是AB上一动点,CM+DM的最小值是cm.三、解答题19. 如图,△ABC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2,4),B(1,1),C(4,3).(1) 请画出△ABC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后的△A1B1C1;并写出A1,B1,C1三点的坐标.(2) 求出(1)中C点旋转到C1点所经过的路径长(结果保留π).20. 已知AB是半圆O的直径,OD⊥弦AC于D,过点O作OE∥AC交半圆O于点E,过点E作EF⊥AB于F,若AC=2,求OF的长.21. 如图,点O为Rt△ABC斜边AB上一点,以OA为半径的⊙O与BC切于点D,与AC交于点E,连接AD.(1) 求证:AD平分∠BAC.(2) 若∠BAC=60∘,OA=2,求阴影部分的面积(结果保留π).22. 如图,已知AB是⊙O的直径,C,D是⊙O上的点,OC∥BD,交AD于点E,连接BC.(1) 求证:AE=ED;(2) 若AB=10,∠CBD=36∘,求AC的长.23. 如图,半圆O的直径DE=12 cm,△ABC中,∠ACB=90∘,∠ABC=30∘,BC=12 cm,半圆O以2 cm/s的速度从左向右运动,在运动的过程中,点D,E始终在直线BC上,设运动时间为t(s),当t=0 s时,半圆O在△ABC的左侧,OC=8 cm.(1) 当t=8(s)时,试判断点A与半圆O的位置关系;(2) 当t为何值时,直线AB与半圆O所在的圆相切.24. 如图,点A是半径为12cm的⊙O上的一点,动点P从点A出发,以2πcm/s的速度沿圆周逆时针运动,当点P回到A点立即停止运动.(1) 在点P运动过程中,当∠POA=90∘时,求点P的运动时间.(2) 如图,点B是OA延长线上一点,AB=OA,当点P运动的时间为2s时,试判断直线BP与⊙O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25. 已知四边形ABCD内接于⊙O,BC=CD,连接AC,BD.(1) 如图①,若∠CBD=36∘,求∠BAD的大小.(2) 如图②,若点E在对角线AC上,且EC=BC,∠EBD=24∘,求∠ABE的大小.答案一、选择题1. C2. B3. D4. C5. B6. D7. C8. B9. D10. B二、填空题11. 90∘12. n13. 514. 23π15. 416. 22−1−π217. 2π318. 8三、解答题19.(1) 如图,△A1B1C1为所作,A1,B1,C1三点的坐标分别为(−4,2),(−1,1),(−3,4);(2) OC=32+42=5,所以C点旋转到C1点所经过的路径长=90×π×5180=52π.20. ∵OD⊥AC,AC=2,∴AD=CD=1,∵OD⊥AC,EF⊥AB,∴∠ADO=∠OFE=90∘,∵OE∥AC,∴∠DOE=∠ADO=90∘,∴∠DAO+∠DOA=90∘,∠DOA+∠EOF=90∘,∴∠DAO=∠EOF,在△ADO和△OFE中,{∠DAO=∠EFO,∠DAO=∠FOE,OA=OE,∴△ADO≌△OFE(AAS),∴OF=AD=1.21.(1) ∵⊙O切BC于D,∴OD⊥BC,∵AC⊥BC,∴AC∥OD,∴∠CAD=∠ADO,∵OA=OD,∴∠OAD=∠ADO,∴∠OAD=∠CAD,即AD平分∠CAB.(2) 设EO与AD交于点M,连接ED.∵∠BAC=60∘,OA=OE,∴△AEO是等边三角形,∴AE=OA,∠AOE=60∘,∴AE=AO=OD,又由(1)知,AC∥OD,即AE∥OD,∴四边形AEDO是菱形,则△AEM≌△DMO,∠EOD=60∘,∴S△AEM=S△DMO,∴S阴影=S扇形EOD=60π×22360=2π3.22.(1) ∵AB是⊙O的直径,∴∠ADB=90∘,∵OC∥BD,∴∠AEO=∠ADB=90∘,即OC⊥AD,∴AE=ED.(2) ∵OC⊥AD,∴AC=CD,∴∠ABC=∠CBD=36∘,∴∠AOC=2∠ABC=2×36∘=72∘,∴AC=72π×5180=2π.23.(1) ∵△ABC中,∠ACB=90∘,∠ABC=30∘,BC=12 cm,∴AC=tan30∘BC=43,当t=8时,如图,此时OC=8,在Rt△ACO中,AC=43,∴AO=AC2+OC2=47,∵半圆O的直径DE=12 cm,47>6,∴点A在半圆外;(2) ①如图1,过C点作CF⊥AB,交AB于F点;∵∠ABC=30∘,BC=12 cm,∴FO=6 cm;当半圆O与△ABC的边AB相切时,又∵圆心O到AB的距离等于6 cm,且圆心O又在直线BC上,∴O与C重合,即当O点运动到C点时,半圆O与△ABC的边AB相切;此时点O运动了8 cm,所求运动时间为t=82=4(s),②当点O运动到B点的右侧,且OB=12 cm时,如图2,过点O作OQ⊥直线AB,垂足为Q.在Rt△QOB中,∠OBQ=30,则OQ=6 cm,即OQ与半圆O所在的圆相切.此时点O运动了32 cm.所求运动时间为:t=32÷2=16 s,综上可知当t=4 s或16 s时,AB与半圆O所在的圆相切.24.(1) 当∠POA=90∘时,根据弧长公式可知点P运动的路程为⊙O周长的14或34,设点P运动的时间为t s,当点P运动的路程为⊙O周长的14时,2π⋅t=14⋅2π⋅12,解得t=3,当点P运动的路程为⊙O周长的34时,2π⋅t=34⋅2π⋅12,解得t=9,∴当∠POA=90∘时,点P运动的时间为3s或9s.(2) 如图,当点P运动的时间为2s时,直线BP与⊙O相切.理由如下:当点P运动的时间为2s时,点P运动的路程为4πcm,连接OP,PA,∵半径AO=12cm,∴⊙O的周长为24πcm,∴AP的长为⊙O周长的16,∴∠POA=60∘,∵OP=OA,∴△OAP是等边三角形,∴OP=OA=AP,∠OAP=60∘,∵AB=OA,∴AP=AB,∵∠OAP=∠APB+∠B,∴∠APB=∠B=30∘,∴∠OPB=∠OPA+∠APB=90∘,∴OP⊥BP,∴直线BP与⊙O相切.25.(1) ∵BC=CD,∴∠BDC=∠CBD=36∘,∴∠BAC=∠BDC=36∘,∵BC=CD,∴BC=CD,∴∠CAD=∠CBD=36∘,∠BAD=∠BAC+∠CAD=36∘+36∘=72∘.(2) ∠CEB=∠EAB+∠ABE(外角的应用),∵CE=CB,∴∠CEB=∠CBE=∠CBD+∠EBD,∴∠EAB+∠ABE=∠CBD+∠EBD,∵BC=CD,∴BC=CD,∴∠EAB=∠CBD,∴∠ABE=∠EBD=24∘.。
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四章圆高频考点知识梳理单选题1、如图,点A,B,C在⊙O上,∠ACB=40°,则∠AOB的度数是()A.40°B.75°C.80°D.85°答案:C分析:直接利用圆周角定理求解.⌢,解:∵∠AOB和∠ACB都对AB∴∠AOB=2∠ACB=2×40°=80°.故选:C.小提示:本题考查了圆周角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2、已知⊙O的直径CD=10cm,AB是⊙O的弦,AB⊥CD,垂足为M,且AB=8cm,则AC的长为()A.2√5cm B.4√3cm C.2√5cm或4√5cm D.2√3cm或4√3cm答案:C分析:先画好一个圆,标上直径CD,已知AB的长为8cm,可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AB与OD相交,第二种情况AB与OC相交,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出两种情况下的AC的长;连接AC,AO,∵圆O 的直径CD =10cm ,AB ⊥CD ,AB =8cm ,∴AM =12AB =12×8=4cm ,OD =OC =5cm , 当C 点位置如图1所示时,∵OA =5cm ,AM =4cm ,CD ⊥AB ,∴OM =√OA 2−AM 2=√52−42=3cm ,∴CM =OC +OM =5+3=8cm ,∴AC =√AM 2+CM 2=√42+82=4√5cm ;当C 点位置如图2所示时,同理可得OM =3cm ,∵OC =5cm ,∴MC =5−3=2cm ,在Rt △AMC 中,AC =√AM 2+CM 2=√42+22=2√5cm .故选C .小提示:本题考查垂径定理和勾股定理,根据题意正确画出图形进行分类讨论,熟练运用垂径定理是解决本题的关键.3、如图,在△ABC 中,∠ACB =90°,AC =BC ,AB =4cm ,CD 是中线,点E 、F 同时从点D 出发,以相同的速度分别沿DC 、DB 方向移动,当点E 到达点C 时,运动停止,直线AE 分别与CF 、BC 相交于G 、H ,则在点E 、F 移动过程中,点G 移动路线的长度为( )A.2B.πC.√32πD.√22π答案:D分析:由△ADE≌△CDF,推出∠DAE=∠DCF,因为∠AED=∠CEG,推出∠ADE=∠CGE=90°,推出A、C、G、D四点共圆,推出点G的运动轨迹为弧CD,利用弧长公式计算即可.解:如图,∵CA=CB,∠ACB=90°,AD=DB,∴CD⊥AB,∴∠ADE=∠CDF=90°,CD=AD=DB,在△ADE和△CDF中,{AD=CD∠ADE=∠CDFDE=DF,∴△ADE≌△CDF(SAS),∴∠DAE=∠DCF,∵∠AED=∠CEG,∴∠ADE=∠CGE=90°,∴A、C、G、D四点共圆,∴点G的运动轨迹为弧CD,∵AB=4,AB=√2AC,∴AC=2√2,∴OA=OC=√2,∵DA=DC,OA=OC,∴DO⊥AC,∴∠DOC=90°,∴点G的运动轨迹的长为90π×√2180=√2π2故选:D.小提示:本题考查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轨迹、勾股定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四点共圆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正确探究点G的轨迹,属于中考常考题型.4、阅读理解:如图1,在平面内选一定点O,引一条有方向的射线Ox,再选定一个单位长度,那么平面上任一点M的位置可由∠MOx的度数θ与OM的长度m确定,有序数对(θ,m)称为M点的“极坐标”,这样建立的坐标系称为“极坐标系”.应用:在图2的极坐标系下,如果正六边形的边长为4,有一边OA在射线Ox上,则正六边形的顶点C的极坐标应记为()A.(60°,8)B.(45°,8)C.(60°,4√2)D.(45°,2√2)答案:A分析:设正六边形的中心为D,连接AD,判断出△AOD是等边三角形,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得OD=OA,∠AOD=60°,再求出OC,然后根据“极坐标”的定义写出即可.解:如图,设正六边形的中心为D,连接AD,∵∠ADO=360°÷6=60°,OD=AD,∴△AOD是等边三角形,∴OD=OA=4,∠AOD=60°,∴OC=2OD=2×4=8,∴正六边形的顶点C的极坐标应记为(60°,8).故选A.小提示:本题考查了正多边形和圆,坐标确定位置,主要利用了正六边形的性质,读懂题目信息,理解“极坐标”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5、在Rt△ABC中,∠C=90°,AC=3,BC=4,以AC所在直线为轴,把△ABC旋转1周,得到圆锥,则该圆锥的侧面积为()A.12πB.15πC.20πD.24π答案:C分析:先利用勾股定理计算出AB,再利用扇形的面积公式即可计算出圆锥的侧面积.解:∵∠C=90°,AC=3,BC=4,∴AB=√32+42=5,×2π×4×5以直线AC为轴,把△ABC旋转一周得到的圆锥的侧面积=12=20π.故选:C.小提示:本题考查了圆锥的计算:圆锥的侧面展开图为一扇形,这个扇形的弧长等于圆锥底面的周长,扇形的半径等于圆锥的母线长.6、如图,△ABC内接于⊙O,CD是⊙O的直径,∠ACD=40°,则∠B=()A.70°B.60°C.50°D.40°答案:C分析:由CD是⊙O的直径,根据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得出∠CAD=90°,根据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得到∠ACD与∠D互余,即可求得∠D的度数,继而求得∠B的度数.解:∵CD是⊙O的直径,∴∠CAD=90°,∴∠ACD+∠D=90°,∵∠ACD=40°,∴∠ADC=∠B=50°.故选:C.小提示:本题考查了圆周角定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注意掌握数形结合思想是解题的关键.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B.平分弦的直径垂直于弦C.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D.过弦的中点的直线必过圆心答案:A分析:根据圆周角定理,垂径定理的推论,圆心角、弧、弦的关系,对称轴的定义逐项排查即可.解:A. 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所以A选项正确;B.平分弦(非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弧,所以B选项错误;C、在同圆和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以C选项错误;D.圆是轴对称图形,任何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所以D选项错误.故选A.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了圆心角、弧、弦的关系,轴对称图形,垂径定理,圆周角定理等知识点.灵活运用相关知识成为解答本题的关键.8、如图,四边形ABCD为⊙O的内接正四边形,△AEF为⊙O的内接正三角形,若DF恰好是同圆的一个内接正n边形的一边,则n的值为()A.6B.8C.10D.12答案:D分析:连接AC,OD,OF,先根据圆内接正多边形的性质可得点O在AC上,且AC是∠BAD和∠EAF的角平分线,从而可得∠CAD=12∠BAD=45°,∠CAF=12∠EAF=30°,再根据角的和差可得∠DAF=15°,然后根据圆周角定理可得∠DOF=2∠DAF=30°,最后根据正多边形的性质即可得.解:如图,连接AC,OD,OF,∵四边形ABCD为⊙O的内接正四边形,△AEF为⊙O的内接正三角形,∴点O在AC上,且AC是∠BAD和∠EAF的角平分线,∠BAD=90°,∠EAF=60°,∴∠CAD=12∠BAD=45°,∠CAF=12∠EAF=30°,∴∠DAF=∠CAD−∠CAF=15°,∴∠DOF=2∠DAF=30°,∵DF恰好是圆O的一个内接正n边形的一边,∴n=360°∠DOF =360°30°=12,故选:D.小提示:本题考查了圆内接正多边形、圆周角定理等知识点,熟练掌握圆内接正多边形的性质是解题关键.9、如图,AB是⊙O的直径,OD垂直于弦AC于点D,DO的延长线交⊙O于点E.若AC=4√2,DE=4,则BC的长是()A.1B.√2C.2D.4答案:C分析:根据垂径定理求出OD的长,再根据中位线求出BC=2OD即可.设OD=x,则OE=OA=DE-OD=4-x.∵AB是⊙O的直径,OD垂直于弦AC于点,AC=4√2∴AD=DC=12AC=2√2∴OD是△ABC的中位线∴BC=2OD∵OA2=OD2+AD2∴(4−x)2=x2+(2√2)2,解得x=1∴BC=2OD=2x=2故选:C小提示:本题考查垂径定理、中位线的性质,根据垂径定理结合勾股定理求出OD 的长是解题的关键.10、如图,CD 是⊙O 的直径,弦AB ⊥CD 于点E ,则下列结论不一定成立的是( )A .AE =BEB .OE =DEC .AC⌢=BC ⌢D .AD ⌢=BD ⌢ 答案:B分析:根据垂径定理即可判断.解:∵CD 是⊙O 的直径,弦AB ⊥CD 于点E ,∴AE =EB ,AC⌢=BC ⌢, AD ⌢=BD ⌢. 故选:B .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垂径定理,掌握垂径定理是解题的关键.填空题11、如图,在半径为1的扇形AOB 中,∠AOB =90∘,点P 是弧AB 上任意一点(不与点A ,B 重合)OC ⊥AP ,OD ⊥BP ,垂足分别为C ,D ,则CD 的长为________.答案:√22分析:连接AB ,如图,先计算出AB =√2,再根据垂径定理得到AC =PC ,BD =PD ,则可判断CD 为△PAB 的中位线,然后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求解.解:连接AB ,如图,∵OA =OB =1,∠AOB =90°,∴AB =√2OA =√2,∵OC ⊥AP ,OD ⊥BP ,∴AC =PC ,BD =PD ,∴CD 为△PAB 的中位线,∴CD =12AB =√22. 所以答案是:√22.小提示:本题考查了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也考查了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12、如图,边长为4的正方形ABCD 的对角线交于点O ,以OC 为半径的扇形的圆心角∠FOH =90°.则图中阴影部分面积是_____.答案:2π−4分析:证明△OCG ≌△OBE ,经过观察易得出结论:阴影部分面积=扇形面积-正方形面积的14.∵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OB=OC,∠BOC=90°,∠OBE=∠OCG=45°,∵扇形的圆心角∠FOH=90°,∴∠BOC-∠COE=∠FOH-∠COE,即∠BOE=∠COG,在△OCG和△OBE中,∠OBE=∠OCG,∠BOE=∠COG,OB=OC∴△OCG≌△OBE,∵正方形边长为4,∴AC=√42+42=4√2,∴OC=2√2∵S扇形=π(2√2)2×90360=2π,S阴影=S扇形−(SΔOEC+SΔOCG)=S扇形−(SΔOEC+SΔOOE)=S扇形−14S正方形ABCD=2π−4所以答案是:2π−4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全等以及扇形面积的计算;掌握正方形的性质,熟练地进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将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转化为常见图形的面积是解题的关键.13、如图,AB、AC是⊙O的弦,过点A的切线交CB的延长线于点D,若∠BAD=35°,则∠C=___________°.答案:35分析:连接AO并延长,交⊙O于点E,连接BE,首先根据圆周角定理可得∠E+∠BAE=90°,再根据AD为⊙O的切线,可得∠BAE+∠BAD=90°,可得∠E=∠BAD=35°,再根据圆周角定理即可求得.解:如图,连接AO并延长,交⊙O于点E,连接BE.∵AE为⊙O的直径,∴∠ABE=90°,∴∠E+∠BAE=90°,∵AD为⊙O的切线,∴∠DAE=90°,∴∠BAE+∠BAD=90°,∴∠E=∠BAD=35°,∴∠C=∠E=35°.所以答案是:35.小提示:本题考查了圆周角定理,切线的性质,作出辅助线是解决本题的关键.14、如图,正方形ABCD,边长为4,点P和点Q在正方形的边上运动,且PQ=4,若点P从点B出发沿B→C→D→A的路线向点A运动,到点A停止运动;点Q从点A出发,沿A→B→C→D的路线向点D运动,到达点D停止运动.它们同时出发,且运动速度相同,则在运动过程中PQ的中点O所经过的路径长为_____.答案:3π解:画出点O运动的轨迹,如图虚线部分,则点P从B到A的运动过程中,PQ的中点O所经过的路线长等于2π×2×3=3π,4所以答案是:3π.15、如图,已知AB是⊙O的弦,∠AOB=120°,OC⊥AB,垂足为C,OC的延长线交⊙O于点D.若∠APD是AD⌢所对的圆周角,则∠APD的度数是______.答案:30°##30度∠AOD=30°.分析:根据垂径定理得出∠AOB=∠BOD,进而求出∠AOD=60°,再根据圆周角定理可得∠APD=12∵OC⊥AB,OD为直径,∴BD⌢=AD⌢,∴∠AOB=∠BOD,∵∠AOB=120°,∴∠AOD=60°,∠AOD=30°,∴∠APD=12所以答案是:30°.小提示:本题考查了圆周角定理、垂径定理等知识,掌握垂径定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答题16、问题提出(1)如图①,⊙O的半径为8,弦AB=8√3,则点O到AB的距离是__________.问题探究(2)如图②,⊙O的半径为5,点A、B、C都在⊙O上,AB=8,求△ABC面积的最大值.问题解决(3)如图③,是一圆形景观区示意图,⊙O的直径为80m,等腰直角三角形ABP的边AB是⊙O的弦,直角顶点P在⊙O内,延长AP交⊙O于点C,延长BP交⊙O于点D,连接CD、AD、BC.现准备在△ABP和△CDP 区域内种植草坪,在△ADP和△BCP区域内种植花卉.记△ABP和△CDP的面积和为S1,△ADP和△BCP的面积和为S2.①求种植草坪的区域面积S1.②求种植花卉的区域面积S2的最大值.答案:(1)8;(2)32;(3)①S1=1600m2,②1600m2.分析:(1)作OC⊥AB交AB于点C,连接OA,利用垂径定理和勾股定理即可求出OC;(2)作CD⊥AB交AB于点D,连接OA,可知当CD经过圆心O的时候△ABC面积最大,由垂径定理和勾股定理可求出CD=OC+OD=8,进一步可求出△ABC的面积;(3)①连接OD,OA,求出AD,进一步可求出S1=12(AP2+CP2)=12AD2;②表示出S2=AP⋅DP,利用完全平方公式求出S2=xy≤x2+y22,当AP=DP时,S2有最大值为1600m2.解:作OC⊥AB交AB于点C,连接OA,∵AB=8√3,由垂径定理可知:AC=BC=4√3,∵OA=8,∴OC=√OA2−AC2=4;(2)作CD⊥AB交AB于点D,连接OA,∵AB=8,若使△ABC面积最大,则CD应最大,∴当CD经过圆心O的时候取值最大,由垂径定理可知:AD=BD=4,∵OA=5=OC,∴OD=3,∴CD=OC+OD=8,∴S△ABC=1×8×8=32,2(3)①连接OD,OA,则OD=OA=40m,∵△ABP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P=45°,∴∠AOD=90°,即△AO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D=√OA2+OD2=40√2m,∵∠DCP=∠ABP=45°,∠APB=∠CPD=90°,∴△CDP是等腰直角三角形,∵S△ABP=12AP2,S△CDP=12DP2,∴S1=12(AP2+DP2)=12AD2=1600m2,②由①可知:S2=12⋅AP⋅DP+12⋅BP⋅CP=AP⋅DP,设AP=x,DP=y,故S2=xy,∵(x−y)2=x2+y2−2xy≥0,∴xy≤x2+y22,当x=y时,等号成立,∴S2=xy≤x2+y22,当AP=DP时,S2有最大值为1600m2.小提示:本题考查垂径定理,勾股定理,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3)小问较难,解题的关键是表示出S1=12(AP2+CP2)=12AD2,求出AD,利用完全平方公式求出S2=xy≤x2+y22.17、如图,⊙O是△ABC的外接圆,∠ABC=45°.(1)请用尺规作出⊙O的切线AD(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2)在(1)的条件下,若AB与切线AD所夹的锐角为75°,⊙O的半径为2,求BC的长.答案:(1)见解析(2)2√3分析:(1)连接OA,过点A作AD⊥AO即可;(2)连接OB,OC.先证明∠ACB=75°,再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CAB,推出∠BOC=120°,求出CH可得结论.(1)解:如图,切线AD即为所求;(2)如图:连接OB,OC.∵AD是切线,∴OA⊥AD,∴∠OAD=90°,∵∠DAB=75°,∴∠OAB=15°,∵OA=OB,∴∠OAB=∠OBA=15°,∴∠BOA=150°,∠AOB=75°,∴∠BCA=12∵∠ABC=45°,∴∠BAC=180°﹣45°﹣75°=60°,∴∠BOC=2∠BAC=120°,∵OB=OC=2,∴∠BCO=∠CBO=30°,∵OH⊥BC,∴CH=BH=OC•cos30°=√3,∴BC=2√3.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了作圆的、三角形的外接圆、切线的判定和性质、解直角三角形等知识点,解题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18、如图,已知ΔABC是锐角三角形(AC<AB).(1)请在图1中用无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图;作直线l ,使l 上的各点到B 、C 两点的距离相等;设直线l 与AB 、BC 分别交于点M 、N ,作一个圆,使得圆心O 在线段MN 上,且与边AB 、BC 相切;(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2)在(1)的条件下,若BM =53,BC =2,则⊙O 的半径为________. 答案:(1)见解析;(2)r =12分析:(1)由题意知直线l 为线段BC 的垂直平分线,若圆心O 在线段MN 上,且与边AB 、BC 相切,则再作出∠ABC 的角平分线,与MN 的交点即为圆心O ;(2)过点O 作OE ⊥AB ,垂足为E ,根据S △BMN =S △BNO +S △BMO 即可求解.解:(1)①先作BC 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以B ,C 为圆心,大于12BC 的长为半径画弧,连接两个交点即为直线l ,分别交AB 、BC 于M 、N ;②再作∠ABC 的角平分线:以点B 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作圆弧,与∠ABC 的两条边分别有一个交点,再以这两个交点为圆心,相同长度为半径作弧,连接这两条弧的交点与点B ,即为∠ABC 的角平分线,这条角平分线与线段MN 的交点即为O ;③以O 为圆心,ON 为半径画圆,圆O 即为所求;(2)过点O 作OE ⊥AB ,垂足为E ,设ON =OE =r∵BM =53,BC =2,∴BN =1,∴MN =43 根据面积法,∴S △BMN =S △BNO +S △BMO∴12×1×43=12×1⋅r +12×53⋅r ,解得r =12,所以答案是:r =12.小提示:本题考查了尺规作图,切线的性质等内容,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线段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的尺规作图.。
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四章圆》练习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选题1.如图,O的半径为4,点A为O上一点,OA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O于点B,C,则BC的长为()A.3B.4C.3D.32.下列条件中,不能确定一个圆的是()A.圆心与半径B.直径C.平面上的三个已知点D.三角形的三个顶点3.如图,在正方形网格中,点A,B,C,D,O都在格点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点O是ABC的内心B.点O是ABC的外心C.点O是ABD的内心D.点O是ABD的外心4.若⊙O的半径为5cm,点A到圆心O的距离为4cm,则点A与⊙O的位置关系是()A.点A在圆外B.点A在圆上C.点A在圆内D.不能确定5.如图,四边形ABCD内接于⊙O,AC平分∠BAD,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AB=AD B.BC=CD C.=AB AD D.∠BCA=∠DCA6.有下到结论:(1)三点确定一个圆;(2)平分弦的直径垂直于弦;(3)三角形的外心到三角形各边的距离相等,其中正确的结论的个数有()A.0个B.1个C.2个D.3个7.一个点到圆的最大距离为11,最小距离为5,则圆的半径为().A.16或6 B.3或8 C.3 D.8 8.⊙O的面积是25π,点P到圆心O的距离为d,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d≥5时,点在圆⊙O外B.当d<5时,点在圆⊙O上C.当d>5时,点在圆⊙O外D.当d≤5时,点在圆⊙O内9.如图,AB是⊙O的直径,且经过弦CD的中点H,已知cos∠CDB=45,BD=5,则OH的长为()A.23B.56C.1 D.7610.如图,AB是⊙O的直径,CD⊥AB于点E,连结CO并延长,交弦AD于点F.若AB=10,BE=2,则OF的长度是()A.5 2B.3C.25 11D5二、填空题11.若O的半径为5cm,点A到圆心O的距离为4cm,那么点A与O的位置关系是. 12.如图,⊙O的直径为10,圆心O到弦AB的距离OM=3,则弦AB的长是13.如图,将半径为2 cm的圆形纸片折叠后,圆弧恰好经过圆心O,则折痕AB=.14.如图, AB 是圆 O 的直径, AD DC CB AC ==, 与 OD 交于点 E .如果 3AC = ,那么 DE 的长为 .三、计算题15.如图,AB 、CD 是⊙O 的直径,弦CE ∥AB , AC 的度数为70°.求∠EOC 的度数.16.如图,AB 、CD 是⊙O 的直径,弦CE ∥AB ,弧 CE 的度数为50°,求∠AOC 的度数.17.如图,A 、B 、C 、D 均为⊙O 上的点,其中A 、B 两点的连线经过圆心O ,线段AB 、CD 的延长线交于点E ,已知AB=2DE ,∠E=18°,求∠AOC 的度数.四、解答题18.如图,AB 是 O 的直径,弦 CD AB ⊥ 于点E ,若 8AB = , 6CD = ,求 OE 的长.19.已知AB,AC为弦,OM⊥AB于M,ON⊥AC于N,求证:MN∥BC且MN=12BC.20.已知:如图,AB是⊙O的弦,半径OC、OD分别交AB于点E、F,且OE=OF.求证:AE=BF.五、综合题21.如图,在Rt△ABC中,∠BAC=90°,以点A为圆心,AC长为半径作圆,交BC于点D,交AB于点E,连结DE.(1)若∠ABC=20°,求∠DEA的度数;(2)若AC=3,AB=4,求CD的长.2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0,0),A(0,-6),B(8,0)三点在⊙P上.(1)求⊙P的半径及圆心P的坐标;(2)M为劣弧OB的中点,求证:AM是∠OAB的平分线.23.定义:有两个相邻内角和等于另两个内角和的一半的四边形称为半四边形,这两个角的夹边称为对半线.(1)如图1,在对半四边形ABCD中,∠A+∠B=12(∠C+∠D),求∠A与∠B的度数之和;(2)如图2,O为锐角△ABC的外心,过点O的直线交AC,BC于点D,E,∠OAB=30°,求证:四边形ABED是对半四边形;(3)如图3,在△ABC中,D,E分别是AC,BC上一点,CD=CE=3,CE=3EB,F为DE的中点,∠AFB=120°,当AB为对半四边形ABED的对半线时,求AC的长.参考答案与解析1.【答案】D【解析】【解答】解:设OA与BC相交于点D,连接OB,BC是OA的垂直平分线,2OD AD∴==,90BDO∠=︒,2BC BD∴=,在Rt BDO中,224223BD=-=22343BC∴=⨯=故答案为:D.【分析】设OA与BC相交于点D,连接OB,先利用勾股定理求出BD的长,再利用BC=2BD可得答案。
一、选择题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P 是直线y =2上的一个动点,⊙P 的半径为1,直线OQ 切⊙P 于点Q ,则线段OQ 的最小值为( )A .1B .2C .3D .5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条弧相等,则它们所对的圆心角也相等B .三点确定一个圆C .平分弦的直径垂直于这条弦D .90°的圆心角所对的弦是直径3.如图,ABC 为O 的一个内接三角形,过点B 作O 的切线PB 与OA 的延长线交于点P .已知34ACB ∠=︒,则P ∠等于( )A .17°B .27°C .32°D .22°4.如图,在半径为8的O 中,点A 是劣弧BC 的中点,点D 是优弧BC 上一点,30D ︒∠=,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 .OA BC ⊥B .83BC =C .四边形ABOC 是菱形D .扇形OAC 的面积为643π 5.以O 为中心点的量角器与直角三角板ABC 如图所示摆放,直角顶点B 在零刻度线所在直线DE 上,且量角器与三角板只有一个公共点P ,∠POB =40°,则∠CBD 的度数是( )A .50°B .45°C .35°D .40°6.如图,⊙O 的直径12CD =,AB 是⊙O 的弦,AB CD ⊥,垂足为P ,:1:2CP PO =,则AB 的长为( )A .45B .215C .16D .87.如图,A ,B ,C 三点在O 上,若120ACB ∠=︒,则AOB ∠的度数是( )A .60︒B .90︒C .100︒D .120︒8.如图,A 、B 、C 三点在O 上,D 是CB 延长线上的一点,40ABD ∠=︒,那么AOC ∠的度数为( ).A .80°B .70°C .50°D .40° 9.已知O 的半径为4,点P 在O 外,OP 的长可能是( ) A .2B .3C .4D .5 10.如图,AB 为O 的弦,半径OC 交AB 于点D ,AD DB =,5OC =,3OD =,则AB 的长为( )A .8B .6C .4D .211.如图△ABC 中,∠C =90°,∠B =28°,以C 为圆心,CA 为半径的圆交AB 于点D ,则AD 的度数为( )A .28°B .56 °C .62°D .112°12.如图,在菱形ABCD 中,60A ∠=︒ ,3AB = ,A ,B 的半径分别为2和1,P ,E ,F 分别是CD 边、A 和B 上的动点,则PE PF +的最小值是( )A .333-B .2C .3D .33 13.如图,⊙P 与y 轴相切于点C (0,3),与x 轴相交于点A (1,0),B (7,0),直线y=kx-1恰好平分⊙P 的面积,那么k 的值是( )A .12B .45C .1D .4314.如图,⊙O 是四边形 ABCD 的内切圆,连接 OA 、OB 、OC 、OD .若∠AOB =110°,则∠COD 的度数是( )A .60°B .70°C .80°D .45° 15.一个圆锥的底面直径为4 cm ,其侧面展开后是圆心角为90°的扇形,则这个圆锥的侧面积等于( )A .4πcm 2B .8πcm 2C .12πcm 2D .16πcm 2第II 卷(非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I 卷的文字说明参考答案二、填空题16.如图,点A ,B ,C 在圆O 上,54ACB ∠=︒,则ABO ∠的度数是______.17.如图,PA ,PB 是O 的切线,A ,B 为切点,AC 是O 的直径,35BAC ∠=︒,则P ∠的度数为________.18.如图,四边形ABCD 是O 的内接四边形,对角线AC ,BD 交于点E ,且AC BD AB ==,若70AEB ∠=︒,则AOB ∠等于______︒.19.如图,有一半径为6cm 的圆形纸片,要从中剪出一个圆心角为60︒的扇形ABC ,AB ,AC 为⊙O 的弦,那么剪下的扇形ABC (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___________.20.已知O 的直径10AB =cm ,CD 是O 的弦,AE CD ⊥,垂足为点E ,BF CD ⊥,垂足为点F ,且8CD =cm ,则BF AE -的长为________cm .21.已知半径为5的圆O 中,弦AB =8,则以AB 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腰长为___________.22.如图,正六边形ABCDEF 的边长为2,分别以点A ,D 为圆心,以AB ,DC 为半径作扇形ABF ,扇形DCE .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______.23.如图,Rt △ABC 的内切圆⊙I 分别与斜边AB 、直角边BC 、CA 切于点D 、E 、F ,AD =3,BD =2,则Rt △ABC 的面积为_______.24.一点到O 上的最近距离为3cm ,最远距离为11cm ,则这圆的半径是______. 25.如图,把边长为12的正三角形ABC 纸板剪去三个小正三角形(阴影部分),得到正六边形DEFGHK ,则剪去的小正三角形的边长为__________________.26.如图,△ABC 内接于O ,∠BAC=45°,AD ⊥BC 于D , BD=6,DC=4,则AD 的长是_____.三、解答题27.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 的坐标是()10,0,点B 的坐标是()8,0,点C ,D 在以OA 为直径的半圆M 上,且四边形OCDB 是平行四边形.(1)求CD 的长;(2)求直线BC 的解析式.28.如图,在Rt △ABC 中,∠C =90°,以BC 为直径的圆O 交AB 于点D ,切线DE 交AC 于点E .(1)求证:∠A =∠ADE ;(2)若AD =8,DE =5,求BC 的长.29.如图,半径为2的⊙O与正五边形ABCDE的边AB、AE相切于点M、N,求劣弧MN 的长度.30.如图,在△ABC中,∠C=90°,AB=10,BC+AC=14,且BC AC.(1)求BC的长;(2)在线段BC上求作一点Q,使得以点Q为圆心,QC为半径的⊙Q刚好与AB相切,请运用尺规作图找出符合条件的点Q,并求出⊙Q的半径.(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
⼈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圆》知识点及练习题(附答案)《圆》章节知识点复习和练习附参考答案⼀、圆的概念集合形式的概念: 1、圆可以看作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2、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到定点的距离⼤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3、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到定点的距离⼩于定长的点的集合轨迹形式的概念:1、圆: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就是以定点为圆⼼,定长为半径的圆;(补充)2、垂直平分线: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也叫中垂线); 3、⾓的平分线:到⾓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的平分线;4、到直线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平⾏于这条直线且到这条直线的距离等于定长的两条直线;5、到两条平⾏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平⾏于这两条平⾏线且到两条直线距离都相等的⼀条直线。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1、点在圆内 ? d r < ? 点C 在圆内;2、点在圆上 ? d r = ? 点B 在圆上;3、点在圆外 ? d r > ? 点A 在圆外;三、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1、直线与圆相离 ? d r > ? ⽆交点;2、直线与圆相切 ? d r = ? 有⼀个交点;3、直线与圆相交 ? d r < ? 有两个交点;四、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外离(图1)? ⽆交点 ? d R r >+;外切(图2)? 有⼀个交点 ? d R r =+;相交(图3)? 有两个交点 ? R r d R r -<<+;内切(图4)? 有⼀个交点 ? d R r =-;内含(图5)? ⽆交点 ? d R r <-;A五、垂径定理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且平分弦所对的弧。
推论1:(1)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2)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3)平分弦所对的⼀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条弧以上共4个定理,简称2推3定理:此定理中共5个结论中,只要知道其中2个即可推出其它3个结论,即:①AB 是直径②AB CD ⊥③CE DE = ④弧BC =弧BD ⑤弧AC =弧AD中任意2个条件推出其他3个结论。
第二十四章圆期末专项复习一.单选题1.如图,AB是⊙O的直径,C、D是⊙O上的两点,若∠CDB=30°,BC=4.5,则AB的长度为()A.12B.9C.6D.32.如图,PA、PB为圆O的切线,切点分别为A、B,PO交AB于点C,PO的延长线交圆O于点D,下列结论不一定成立的是()A.PA=PB B.∠BPD=∠APD C.AB⊥PD D.AB平分PD3.如图,AB为⊙O直径,已知为∠DCB=20°,则∠DBA为()A.50°B.20°C.60°D.70°的长为()4.如图,AB是⊙O的直径,C是⊙O上一点,连接AC,OC,若AB=6,∠A=30°,则BCA.6πB.2πC.32πD.π5.往直径为10cm的圆柱形容器内装入一些水以后,截面如图所示,若水面宽AB=8cm,则水的最大深度为()A.1cm B.2cm C.3cm D.4cm6.如图,已知⊙O上三点A,B,C,半径OC=2,∠ABC=30°,切线PA交OC延长线于点P,则OP的长为()A.4B.23C.22D.2上,且不与点B,D重合),且∠ACB=∠ABD=45°,若7.如图,点C为△ABD外接圆上的一点(点C不在BADBC=8,CD=4,则AC的长为()A.8.5B.43C.1−a a=−2+432D.628.如图,菱形ABCD的边长为2,∠A=60°,以点B为圆心的圆与AD、DC相切,与AB、CB的延长线分别相交于点E、F,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A.3+π2B.3+πC.3﹣π2D.23+π2二.填空题9.如图,在等边三角形ABC中,AC=3,点D是AB的中点,以点A,B为圆心,AD、BD的长为半径画弧,分别交AC、BC于点E、F,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10.边长相等的正五边形与正六边形按如图所示拼接在一起,则∠ABO的度数为11.如图,点A、B、C、D、E在⊙O上,且弧AB为50°,则∠E+∠C=12.如图,在⊙O中,AB⏜=2AC⏜,则线段AB2AC(填“>”“<”或“=”).13.如图,在⊙O的内接四边形ABCD中,AB=AD,∠C=120°,点E在弧AD上.若AE恰好为⊙O的内接正十边形的一边,弧DE的度数为.三.解答题14.如图,在⊙O中,过弦AB的中点E作弦CD,且CE=2,DE=4,求弦AB的长.15.如图,已知AB为⊙O的直径,PA,PC是⊙O的切线,A,C为切点,∠BAC=30°.(Ⅰ)求∠P的大小;(Ⅱ)若AB=2,求PA的长(结果保留根号).16.如图,AB是⊙O的直径,AD是⊙O的弦,点F是DA延长线的一点,AC平分∠FAB交⊙O于点C,过点C作CE⊥DF,垂足为点E.求证:CE是⊙O的切线?17.如图,在⊙O中,弦AB,CD互相垂直于点E,AB被分成4cm和10cm的两段.(1)求圆心O到CD的距离.(2)若⊙O的半径为8cm,求CD的长.于点D,过点D作DE∥BC交AC的延长线18.如图,AB是⊙O的直径,点C是⊙O上一点,∠CAB的平分线AD交BC于点E.(1)求证:DE是⊙O的切线;(2)若DE=2,CE=1,求BD的长度.。
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四章圆必练题总结单选题1、如图,点A 是⊙O 外一点,过点A 作⊙O 的切线AB 、AC ,切点分别为B 、C 两点,连结AC 并延长交BO 的延长线于点D .若AB =3,BD =4,则⊙O 的半径为( )A .94B .83C .52D .32答案:D分析:连接OC ,根据题意得到RtΔABD 、RtΔCOD ,由切线长定理求得AC =AB =3,最后根据勾股定理在RtΔABD 、RtΔCOD 中求解即可.解:连接OC ,如图所示:∵点A 是⊙O 外一点,过点A 作⊙O 的切线AB 、AC ,切点分别为B 、C 两点,∴OC ⊥AD ,BD ⊥AB ,∴AC =AB =3,在RtΔABD 中,∠ABD =90°,AB =3,BD =4,由勾股定理得AD =5,∴CD =AD −AC =5−3=2,设半径OC =OB =r ,则OD =BD −OB =4−r ,在RtΔCOD 中,∠OCD =90°,CD =2,OC =r ,OD =4−r ,由勾股定理知CD2+OC2=OD2,得r2+22=(4−r)2,即8r=12,,解得r=32故选:D.小提示:本题考查在圆背景下利用勾股定理求线段长,掌握切线的性质、切线长定理以及在直角三角形中根据勾股定理列方程求解问题是解题关键.2、如图,△ABC内接于⊙O,AD是⊙O的直径,若∠B=20°,则∠CAD的度数是()A.60°B.65°C.70°D.75°答案:C分析:首先连接CD,由AD是⊙O的直径,根据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可求得∠ACD=90°,又由圆周角定理,可得∠D=∠B=20°,再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得答案.解:连接CD,∵AD是⊙O的直径,∴∠ACD=90°.∵∠D=∠B=20°,∴∠CAD=180°−90°−∠D=180°−90°−20°=70°.故选:C.小提示:本题考查了圆周角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熟练掌握圆周角定理是解此题的关键.3、小王不慎把一面圆形镜子打碎了,其中三块如图所示,三块碎片中最有可能配到与原来一样大小的圆形镜子的碎片是()A.①B.②C.③D.都不能答案:B分析:要确定圆的大小需知道其半径.根据垂径定理知第②块可确定半径的大小.解:第②块出现两条完整的弦,作出这两条弦的垂直平分线,两条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就是圆心,进而可得到半径的长.故选:B.小提示:本题考查了垂径定理的应用,确定圆的条件,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圆上任意两弦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即为该圆的圆心.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C为直角三角形,∠ABC=90°,AB⊥x轴,M为Rt△ABC的外心.若点A的坐标为(3,4),点M的坐标为(﹣1,1),则点B的坐标为()A.(3,﹣1)B.(3,﹣2)C.(3,﹣3)D.(3,﹣4)答案:B分析:根据M为直角三角形的外心.∠ABC=90°,得出点M为AC中点,利用中点坐标公式求出点C(-5,-2),根据AB⊥x轴,得出点A,B的横坐标相同都是3,根据BC∥x轴,得出点B、C的纵坐标相同都是-2即可.解:∵M为Rt△ABC的外心.∠ABC=90°,∴点M为AC中点,∵点A的坐标为(3,4),点M的坐标为(﹣1,1),设点C横坐标为(x,y),∴x+32=−1,y+42=1,解得x=-5,y=-2,∴点C(-5,-2),∵AB⊥x轴,∴点A,B的横坐标相同都是3,∵∠ABC=90°,∴BC∥x轴,∴点B、C的纵坐标相同都是-2,∴点B(3,-2).故选:B.小提示:本题考查直角三角形的外心,中点坐标公式,平行x轴或y轴的点坐标特征,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外心的性质,中点坐标公式,平行x轴或y轴的点坐标特征是解题关键.5、如图,⊙O是等边三角形ABC的外接圆,若⊙O的半径为2,则△ABC的面积为()A.√32B.√3C.2√3D.3√3答案:D分析:过点O作OH⊥BC于点H,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即可求出OH和BH的长,再根据垂径定理求出BC的长,最后运用三角形面积公式求解即可.解:过点O作OH⊥BC于点H,连接AO,BO,∵△ABC 是等边三角形,∴∠ABC =60°,∵O 为三角形外心,∴∠OAH =30°,∴OH =12OB =1,∴BH =√BO 2−OH 2=√3,AH =-AO +OH =2+1=3∴BC =2BH =2√3∴S ΔABC =12BC ×AH =12×2√3×3=3√3故选:D小提示:本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熟练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并能进行推理计算是解决问题的关键.6、将一张正方形的透明纸片ABCD 和⊙O 按如图位置叠放,顶点A 、D 在⊙O 上,边AB 、BC 、CD 分别与⊙O 相交于点E 、F 、G 、H ,则下列弧长关系中正确的是( )A .AD⌢=AE ⌢B .AD ⌢=AF ⌢ C .AF⌢=DG ⌢D .AF ⌢=DH ⌢ 答案:C分析:连接AF,DG ,根据弦与弧的关系,只要比较弦长即可比较弧长的大小即可求解.如图,连接AF,DG ,过点O 作NM ⊥AD ,交AD 于M ,交BC 于N ,则MN ⊥BC ,∵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AD =AB =BC =CD ,∠B =∠C ,∴ AM =MD ,∴四边形AMNB,MNCD 是矩形,∴NB =AM =MD =NC ,∴FN =GN ,∴FB =GC ,∴Rt △ABF ≌Rt △CDG ,∴ AF =DG ,A. ∵AD >AE ,∴ AD⌢>AE ⌢,故该选项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B. ∵AD =AB <AF ,∴AD⌢<AF ⌢,故该选项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C. ∵ AF =DG ,∴ AF⌢=DG ⌢,故该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D.∵DH <DC <DG =AF ,∴ AF⌢>DH ⌢,故该选项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小提示:本题考查了弦与弧的关系,掌握同圆或等圆中,等弦对等弧是解题的关键.7、如图,点E 是△ABC 的内心,AE 的延长线和△ABC 的外接圆相交于点D ,与BC 相交于点G ,则下列结论:①∠BAD =∠CAD ;②若∠BAC =60°,则∠BEC =120°;③若点G 为BC 的中点,则∠BGD =90°;④BD =DE .其中一定正确的个数是( )A .1B .2C .3D .4答案:D分析:根据点E 是△ABC 的内心,可得∠BAD =∠CAD ,故①正确;连接BE ,CE ,可得∠ABC +∠ACB =2(∠CBE +∠BCE ),从而得到∠CBE +∠BCE =60°,进而得到∠BEC =120°,故②正确; ∠BAD =∠CAD ,得出BD⌢=CD ⌢,再由点G 为BC 的中点,则∠BGD =90°成立,故③正确;根据点E 是△ABC 的内心和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可得∠BED =12(∠BAC +∠ABC ),再由圆周角定理可得∠DBE =12(∠BAC +∠ABC ),从而得到∠DBE =∠BED ,故④正确;即可求解.解:∵点E 是△ABC 的内心,∴∠BAD =∠CAD ,故①正确;如图,连接BE ,CE ,∵点E 是△ABC 的内心,∴∠ABC =2∠CBE ,∠ACB =2∠BCE ,∴∠ABC +∠ACB =2(∠CBE +∠BCE ),∵∠BAC =60°,∴∠ABC +∠ACB =120°,∴∠CBE+∠BCE=60°,∴∠BEC=120°,故②正确;∵点E是△ABC的内心,∴∠BAD=∠CAD,∴BD⌢=CD⌢,∵点G为BC的中点,∴线段AD经过圆心O,∴∠BGD=90°成立,故③正确;∵点E是△ABC的内心,∴∠BAD=∠CAD=12∠BAC,∠ABE=∠CBE=12∠ABC,∵∠BED=∠BAD+∠ABE,∴∠BED=12(∠BAC+∠ABC),∵∠CBD=∠CAD,∴∠DBE=∠CBE+∠CBD=∠CBE+∠CAD,∴∠DBE=12(∠BAC+∠ABC),∴∠DBE=∠BED,∴BD=DE,故④正确;∴正确的有4个.故选:D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内心问题,圆周角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知识,熟练掌握三角形的内心问题,圆周角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知识是解题的关键.8、如图,从一个边长为2m的正六边形ABCDEF铁皮上剪出一个扇形CAE,如果将剪下来的扇形围成一个圆锥,则该圆锥的底面圆的半径为()A .√32mB .√33mC .√34mD .√3m答案:B分析:先求出扇形的半径R 与弧长,再利用扇形弧长与所围成的圆锥的底面周长的关系求出圆锥的底面半径r . 解:过B 作BM ⊥AC 于M ,∵六边形ABCDEF 为正六边形,∴ AB =BC =CD =DE =2m ,∠ABC =∠BCD =∠CDE =120°,∴ ∠BCA =∠DCE =180°−120°2=30°,∠ACE =180°−30°−30°=60°, ∴ BM =12BC =1m ,AM =√BC 2−BM 2=√22−12=√3m ,∵ AB =BC ,BM ⊥AC ,∴ AC =2CM =2√3m ,∴ AE ⌢=60360×2π×2√3=2πr , 解得r =√33. 故选:B . 小提示:本题考查了正多边形内角和定理,圆、扇形、圆锥的相关计算,掌握扇形所围的圆锥与扇形之间的等量关系是解决本题的关键.9、如图,C为半圆内一点,O为圆心,直径AB长为2cm,∠BOC=60°,∠BCO=90°,将△BOC绕圆心O逆时针旋转至△B′OC′,点C′在OA上,则边BC扫过区域(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A.π3cm2B.π4cm2C.(π3−√38)cm2D.π6cm2答案:B分析:根据已知条件和旋转的性质得出两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再根据扇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即可得出答案.解:∵∠BOC=60°,△B′OC′是△BOC绕圆心O逆时针旋转得到的,∴∠B′OC′=60°,△BCO=△B′C′O,∴∠B′OC=60°,∠C′B′O=30°,∴∠B′OB=120°,∵AB=2cm,∴OB=1cm,OC′=12cm,∴B′C′=√32cm,∴S扇形B′OB=120π×12360=π3cm2,S扇形C′OC=120π×1 4360=π12cm2,∴阴影部分面积=S扇形B′OB+S△B′C′O-S△BCO-S扇形C′OC=S扇形B′OB-S扇形C′OC=π3−π12=π4cm2;故选:B.小提示:此题考查了旋转的性质和扇形的面积公式,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扇形的面积公式是本题的关键.10、如图,在以AB为直径的⊙O中,点C为圆上的一点,BC⌢=2AC⌢,弦CD⊥AB于点E,弦AF交CE于点H,交BC于点G,若点H是AG的中点,则∠CBF的度数为()A.18°B.21°C.22.5°D.30°答案:D分析:由圆周角定理可求∠ACB=90°,由弧的关系得出角的关系,进而可求∠ABC=30°,∠CAB=60°,由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求∠CAH=∠ACE=30°,即可求解.解:∵AB是直径,∴∠ACB=90°,∴∠ABC+∠CAB=90°,∵BC⌢=2AC⌢,∴∠CAB=2∠ABC,∴∠ABC=30°,∠CAB=60°,∵CD⊥AB,∴∠AEC=90°,∴∠ACE=30°,∵点H是AG的中点,∠ACB=90°,∴AH=CH=HG,∴∠CAH=∠ACE=30°,∵∠CAF=∠CBF,∴∠CBF=30°,故选:D.小提示:本题考查了圆周角定理,圆心角、弧、弦的关系,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出∠CAB的度数是本题的关键.填空题1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点A,B,C的横、纵坐标都为整数,过这三个点作一条圆弧,则此圆弧的圆心坐标为_______.答案:(2,1)分析:根据垂径定理的推论:弦的垂直平分线必过圆心,可以作弦AB和BC的垂直平分线,交点即为圆心.解:根据垂径定理的推论:弦的垂直平分线必过圆心,可以作弦AB和BC的垂直平分线,交点即为圆心.如图所示,则圆心是(2,1).故答案为(2,1).小提示:本题考查垂径定理的应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知垂径定理,即“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12、如图1,把一个半径是7cm的圆分成20等份,然后把它剪开,按照图2的形状拼起来,拼成图形的周长是___________cm.答案:57.96分析:由圆的面积推导过程可知:将圆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后,长方形的长就等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宽就等于圆的半径,从而可知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据此可得答案.因为将圆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后,长方形的长就等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宽就等于圆的半径,所以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就比原来圆的周长多出了两个半径的长度,即多出了一个直径的长度,即:3.14×2×7+7×2=57.96.所以答案是:57.96.小提示:本题考查了图形的拼接,解答的主要依据是圆的面积的推导过程.13、已知圆锥的高为8cm,母线长为10cm,则其侧面展开图的面积为_______.答案:60πcm2分析:利用勾股定理易得圆锥的底面半径,那么圆锥的侧面积=底面周长×母线长÷2.解:圆锥的高为8cm,母线长为10cm,由勾股定理得,底面半径=6cm,底面周长=12πcm,×12π×10=60πcm2.侧面展开图的面积=12所以答案是:60πcm2.小提示:本题利用了勾股定理,圆的周长公式和扇形面积公式求解.14、如图,作⊙O的任意一条直经FC,分别以F、C为圆心,以FO的长为半径作弧,与⊙O相交于点E、A和D、B,顺次连接AB,BC,CD,DE,EF,FA,得到六边形ABCDEF,则⊙O的面积与阴影区域的面积的比值为______;答案:2√3π3分析:可将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转化为两个等边三角形的面积之和,设⊙O的半径与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a,分别表示出圆的面积和两个等边三角形的面积,即可求解连接OE,OD,OB,OA,由题可得:EF=OF=OE=FA=OA=AB=OB=BC=OC=CD=OD∴△EFO,△OFA,△OAB,△OBC,△OCD,△ODE为边长相等的等边三角形∴可将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转化为△ODE和△OAB的面积之和,如图所示:设⊙O的半径与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a,∴⊙O的面积为S=πr2=πa2∵等边△OED与等边△OAB的边长为a∴S△OED=S△OAB=√3a2 4∴S阴=S△OED+S△OAB=√3a22∴⊙O的面积与阴影部分的面积比为SS阴2√3a22=2√3π3所以答案是:2√3π3.小提示:本题考查了图形的面积转换,等边三角形面积以及圆面积的求法,将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转换成规则图形的面积是解题关键.15、如图,在⊙O中,OA=3,∠C=45°,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_________.(结果保留π)答案:9π4−92分析:由∠C=45°,根据圆周角定理得出∠AOB=90°,根据S阴影=S扇形AOB-S△AOB可得出结论.解:∵∠C=45°,∴∠AOB=90°,∴S阴影=S扇形AOB-S△AOB=90×π×32360−12×3×3=9π4−92,所以答案是:9π4−92.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圆周角定理、扇形的面积计算,根据题意求得三角形与扇形的面积是解答此题的关键.解答题16、如图,在△ABC中,以AB为直径作⊙O,交BC于点D,交AC于点E,且BD=CD,过点D作⊙O的切线交AC于点F,过点D作AB的垂线,交AB于点G,交⊙O于点H.(1)求证:DF⊥AC;(2)若OG=1,求AE的长.答案:(1)证明见解析(2)AE=2分析:(1)根据切线,得到∠ODF=90°;连接OD,通过证OD是△ABC的中位线,证OD∥AC,进而得到∠CFD=∠ODF=90°,即可证明;(2)连接DE,分别证AC= AB=2OB,CD=DE,得到CF=BG,CF=EF,再利用AE=AC−CF−EF=2OB−2BG= 2OG,即可求解.(1)证明:∵过点D作⊙O的切线交AC于点F,∴∠ODF=90°,连接OD,∵BD=CD,OA=OB,∴OD是△ABC的中位线,∴OD∥AC,∴∠CFD=∠ODF=90°,∴DF⊥AC.(2)解:设圆与AC 相交于点E ,连接DE ,由(1)可知,OD ∥AC ,∴∠ODB =∠C ,∵OD =OB ,∴∠ODB =∠ABC ,∴∠C =∠ABC ,∴AC = AB =2OB ,∵在Rt △CFD 和Rt △BGD 中,{∠DFC =∠DGB =90°∠C =∠ABCCD =BD, ∴Rt △CFD ≌Rt △BGD(AAS),∴CF =BG ,又∵四边形ABDE 是圆内接四边形,∴∠AED +∠ABC =180°,又∵∠AED +∠CED =180°,∴∠ABC =∠CED ,∴∠C =∠CED ,∴CD =DE ,又∵DF ⊥AC ,∴CF =EF ,∴AE =AC −CF −EF =2OB −2BG ,即AE =2(OB −BG)=2OG =2.小提示:本题考查圆、全等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包括圆的切线,圆内接四边形;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综合性强.熟练掌握圆、全等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是本题解题的关键.17、如图,⊙O 的直径AB 为10cm ,弦AC 为6cm,∠ACB 的平分线交⊙O 于点D .(1)求AD 的长;(2)试探究CA 、CB 、CD 之间的等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3)连接OD,P 为半圆ADB 上任意一点,过P 点作PE ⊥OD 于点E ,设ΔOPE 的内心为M ,当点P 在半圆上从点B 运动到点A 时,求内心M 所经过的路径长答案:(1)5√2;(2)CA +CB =√2CD ,证明见解析;(3)5√22π. 分析:(1)根据直径所对的角是90°,判断△ABC 和△ABD 是直角三角形,根据圆周角∠ACB 的平分线交O 于D ,判断△ADB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然后根据勾股定理求出值;(2)延长CA 到F ,使AF=CB ,可证△CDF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从而得到CA 、CB 、CD 之间的等量关系;(3)作辅助线,连接OM ,PM,正确构造图形,确定M 的运动轨迹是圆弧形,先求OD ⏜的长度,再得到点M 经过路径的长.解:(1)∵AB 是直径∴∠ADB =90°∵CD 是∠ACB 的平分线∴∠ACD =∠BCD∴AD=BD 在RtΔABD中,AD2+BD2=AB2∴AD=BD=√22AB=√22×10=5√2(2)CA+CB=√2CD,证明如下延长CA到F,使AF=CB,连接DF∵∠CBD+∠CAD=180°,∠FAD+∠CAD=180°∴∠CBD=∠FAD又AD=BD,AF=BC∴ΔADF≌ΔBDC,∴CD=FD,∠CDF=90°,ΔCD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CA+CB=CF=√2CD(3)连接OM、PM∵PE⊥OD∴∠PEO=90°∵点M为ΔOPE的内心∴∠OMP=135°∵OD=OP,∠DOM=∠POM,OM=OM∴ΔOMD≌ΔOMP∴∠OMD=∠OMP=135°∴所以点M 在以OD 为弦,并且所对的圆周角为135°的两段劣弧上(分OD 左右两种情况);设OMD 所在圆的圆心O′∵∠OMD =135°∴∠OO′D =90°∴O′O =√22OD =5√22 弧OD ⏜的长为90π×5√22180=5√24π ∴点M 经过路径长为2×5√24π=5√22π小提示:本题综合考查了圆周角定理,全等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圆弧的长,勾股定理等知识,解答此题要抓住三个关键,(1)判断出ABC 和 △ABD 是直角三角形,以便利用勾股定理;(2)判断出线段△CDF 和△ABD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然后将各种线段转化到等腰直角三角形中利用勾股定理解答,(3)通过作辅助线,正确构造图形,确定M 的运动轨迹是圆弧形,再利用弧长公式解答.18、用反证法证明:一条线段只有一个中点.答案:见解析.分析:首先假设结论的反面:一条线段可以有多个中点,不妨设有两个,根据中点的定义得出矛盾,即可证得.解:已知:一条线段AB,点M为AB的中点.求证:线段AB只有一个中点M,证明:假设线段AB有两个中点,分别为点M、N,不妨设点M在点N的左边,则AM<AN,又∵AM=1AB=AN,2这与AM<AN矛盾,∴假设不成立,线段AB只有一个中点M.∴一条线段只有一个中点.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了反证法,正确理解反证法的基本思想是解题的关键.。
圆知识点总结一.圆的定义1.在一个平面内,线段OA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所形成的图形叫圆.这个固定的端点O叫做圆心,线段OA叫做半径.以O点为圆心的圆记作⊙O,读作圆O.2.圆是在一个平面内,所有到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组成的图形.3.确定圆的条件:⑴圆心;⑵半径,其中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长确定圆的大小.二.同圆、同心圆、等圆1.圆心相同且半径相等的圆叫做同圆;#2.圆心相同,半径不相等的两个圆叫做同心圆;3.半径相等的圆叫做等圆.三.弦和弧1.连结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经过圆心的弦叫做直径,并且直径是同一圆中最长的弦,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2.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以A B、为端点的弧记作AB,读作弧AB.在同圆或等圆中,能够重合的弧叫做等弧.*3.圆的任意一条直径的两个端点把圆分成两条弧,每一条弧都叫做半圆.在一个圆中大于半圆的弧叫做优弧,小于半圆的弧叫做劣弧.4.从圆心到弦的距离叫做弦心距.5.由弦及其所对的弧组成的图形叫做弓形.四.与圆有关的角及相关定理1.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将整个圆分为360等份,每一份的弧对应1︒的圆心角,我们也称这样的弧为1︒的弧.圆心角的度数和它所对的弧的度数相等.2.顶点在圆上,并且两边都和圆相交的角叫做圆周角.…圆周角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推论1: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周角相等,它们所对的弧一定相等.推论2: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在同圆中,半弧所对的圆心角等于全弧所对的圆周角)3.顶点在圆内,两边与圆相交的角叫圆内角.圆内角定理:圆内角的度数等于圆内角所对的两条弧的度数和的一半.4.顶点在圆外,两边与圆相交的角叫圆外角.【圆外角定理:圆外角的度数等于圆外角所对的长弧的度数与短弧的度数的差的一半. 5.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一个外角等于其内对角.6.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7.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推论: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条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分别相等. :五.垂径定理1.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2.其它正确结论:⑴ 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⑵ 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⑶ 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3.知二推三:⑴直径或半径;⑵垂直弦;⑶平分弦;⑷平分劣弧;⑸平分优弧.以上五个条件知二推三.注意:在由⑴⑶推⑵⑷⑸时,要注意平分的弦非直径. 4.常见辅助线做法:⑴过圆心,作垂线,连半径,造RT △,用勾股,求长度;⑵有弧中点,连中点和圆心,得垂直平分. 相关题目: {1.平面内有一点到圆上的最大距离是6,最小距离是2,求该圆的半径 2.(08郴州)已知在O ⊙中,半径5r =,AB CD ,是两条平行弦,且86AB CD ==,,则弦AC 的长为__________.. 六.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1.点与圆的位置有三种:⑴点在圆外⇔d r >;⑵点在圆上⇔d r =;⑶点在圆内⇔d r <.》2.过已知点作圆⑴经过点A 的圆:以点A 以外的任意一点O 为圆心,以OA 的长为半径,即可作出过点A 的圆,这样的圆有无数个. ⑵经过两点A B 、的圆:以线段AB 中垂线上任意一点O 作为圆心,以OA 的长为半径,即可作出过点A B 、的圆,这样的圆也有无数个.⑶过三点的圆:若这三点A B C 、、共线时,过三点的圆不存在;若A B C 、、三点不共线时,圆心是线段AB 与BC 的中垂线的交点,而这个交点O 是唯一存在的,这样的圆有唯一一个. ⑷过n ()4n ≥个点的圆:只可以作0个或1个,当只可作一个时,其圆心是其中不共线三点确定的圆的圆心.3.定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注意:⑴“不在同一直线上”这个条件不可忽视,换句话说,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不能作圆;⑵“确定”一词的含义是“有且只有”,即“唯一存在”.4.三角形的外接圆⑴经过三角形三个顶点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外接圆的圆心是三角形三条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外心,这个三角形叫做这个圆的内接三角形. ⑵三角形外心的性质:①三角形的外心是指外接圆的圆心,它是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它到三角形各顶点的距离相等;②三角形的外接圆有且只有一个,即对于给定的三角形,其外心是唯一的,但一个圆的内接三角形却有无数个,这些三角形的外心重合.|⑶锐角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在它的内部(如图1);直角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在斜边中点处(即直角三角形外接圆半径等于斜边的一半,如图2);钝角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在它的外部(如图3).图3图2图1CBCC五.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定义、性质及判定从另一个角度,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还可以如下表示:四.切线的性质及判定1. 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推论1: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推论2: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2. 切线的判定定义法:和圆只有一个公共点的直线是圆的切线;距离法:和圆心距离等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3. 切线长和切线长定理:⑴在经过圆外一点的圆的切线上,这点和切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叫做这点到圆的切线长.⑵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五.三角形内切圆1. 定义:和三角形各边都相切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内切圆,内切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内心,这个三角形叫做圆的外切三角形.2. 多边形内切圆:和多边形的各边都相切的圆叫做多边形的内切圆,该多边形叫做圆的外切多边形.六.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定义、性质及判定设O O、⊙⊙的半径分别为(其中),两圆圆心距为,则两圆位置关系如下表:|位置关系图形定义性质及判定外离两个圆没有公共点,并且每个圆上的点都在另一个圆的外部.—d R r>+⇔两圆外离外切两个圆有唯一公共点,并且除了这个公共点之外,每个圆上的点都在另一个圆的外部.d R r=+⇔两圆外切相交#两个圆有两个公共点.R r d R r-<<+⇔两圆相交内切两个圆有唯一公共点,并且除了这个公共点之外,一个圆上的点都在另一个圆的内部.d R r=-⇔两圆内切内含>两个圆没有公共点,并且一个圆上的点都在另一个圆的内部,两圆同心是两圆内含的一种特例.0d R r≤<-⇔两圆内含说明: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又可分为三大类:相离、相切、相交,其中相离两圆没有公共点,它包括外离与内含两种情况;相切两圆只有一个公共点,它包括内切与外切两种情况.七.正多边形与圆,1. 正多边形的定义:各条边相等,并且各个内角也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2. 正多边形的相关概念:⑴正多边形的中心:正多边形的外接圆的圆心叫做这个正多边形的中心.⑵正多边形的半径:正多边形外接圆的半径叫做正多边形的半径.⑶正多边形的中心角:正多边形每一边所对的圆心角叫做正多边形的中心角.⑷正多边形的边心距:中心到正多边形的一边的距离叫做正多边形的边心距.~3. 正多边形的性质:⑴正n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边形分成2n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⑵正多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正n边形共有n条通过正n边形中心的对称轴;⑶偶数条边的正多边形既是轴对称图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其中心就是对称中心.八、圆中计算的相关公式设O ⊙的半径为R ,n ︒圆心角所对弧长为l ,、1. 弧长公式:π180n Rl =2. 扇形面积公式:21π3602n S R lR ==扇形 3. 圆柱体表面积公式:22π2πS R Rh =+4. 圆锥体表面积公式:2ππS R Rl =+(l 为母线) 常见组合图形的周长、面积的几种常见方法:① 公式法;② 割补法;③ 拼凑法;④ 等积变换法。
九年级数学第二十四章圆测试题时间:45分钟分数: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3分)1.(2005·资阳)若⊙O所在平面内一点P到⊙O上的点的最大距离为a,最小距离为b(a>b),则此圆的半径为()A.2ba+B.2ba-C.22baba-+或 D.baba-+或2.(2005·浙江)如图24—A—1,⊙O的直径为10,圆心O到弦AB的距离OM的长为3,则弦AB的长是()A.4 B.6 C.7 D.83.已知点O为△ABC的外心,若∠A=80°,则∠BOC的度数为()A.40° B.80° C.160° D.120°4.如图24—A—2,△ABC内接于⊙O,若∠A=40°,则∠OBC的度数为()A.20° B.40° C.50° D.70°5.如图24—A—3,小明同学设计了一个测量圆直径的工具,标有刻度的尺子OA、OB在O 点钉在一起,并使它们保持垂直,在测直径时,把O点靠在圆周上,读得刻度OE=8个单位,OF=6个单位,则圆的直径为()A.12个单位 B.10个单位C.1个单位 D.15个单位6.如图24—A—4,AB为⊙O的直径,点C在⊙O上,若∠B=60°,则∠A等于()A.80° B.50° C.40° D.30°7.如图24—A—5,P为⊙O外一点,PA、PB分别切⊙O于A、B,CD切⊙O于点E,分别交PA、PB于点C、D,若PA=5,则△PCD的周长为()A.5 B.7 C.8 D.108.若粮仓顶部是圆锥形,且这个圆锥的底面直径为4m,母线长为3m,为防雨需在粮仓顶部铺上油毡,则这块油毡的面积是()A.26m B.26mπ C.212m D.212mπ9.如图24—A—6,两个同心圆,大圆的弦AB与小圆相切于点P,大圆的弦CD经过点P,且CD=13,PC=4,则两圆组成的圆环的面积是()A.16π B.36π C.52π D.81π10.已知在△ABC中,AB=AC=13,BC=10,那么△ABC的内切圆的半径为()图24—A—5图24—A—6图24—A—1 图24—A—2 图24—A—3 图24—A—4A .310 B .512C .2D .3 11.如图24—A —7,两个半径都是4cm 的圆外切于点C ,一只蚂蚁由点A开始依A 、B 、C 、D 、E 、F 、C 、G 、A 的顺序沿着圆周上的8段长度相等的路径绕行,蚂蚁在这8段路径上不断爬行,直到行走2006πcm 后才停下来,则蚂蚁停的那一个点为( )A .D 点B .E 点C .F 点D .G 点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2.如图24—A —8,在⊙O 中,弦AB 等于⊙O 的半径,OC ⊥AB 交⊙O 于点C ,则∠AOC= 。
13.如图24—A —9,AB 、AC 与⊙O 相切于点B 、C ,∠A=50゜,P 为⊙O 上异于B 、C 的一个动点,则∠BPC 的度数为 。
14.已知⊙O 的半径为2,点P 为⊙O 外一点,OP 长为3,那么以P 为圆心且与⊙O 相切的圆的半径为 。
15.一个圆锥的底面半径为3,高为4,则圆锥的侧面积是 。
16.扇形的弧长为20πcm ,面积为240πcm 2,则扇形的半径为 cm 。
17.如图24—A —10,半径为2的圆形纸片,沿半径OA 、OB 裁成1:3两部分,用得到的扇形围成圆锥的侧面,则圆锥的底面半径分别为 。
18.在Rt △ABC 中,∠C=90゜,AC=5,BC=12,以C 为圆心,R 为半径作圆与斜边AB 相切,则R 的值为 。
19.已知等腰△ABC 的三个顶点都在半径为5的⊙O 上,如果底边BC 的长为8,那么BC 边上的高为 。
20.已知扇形的周长为20cm ,面积为16cm 2,那么扇形的半径为 。
21.如图24—A —11,AB 为半圆直径,O 为圆心,C 为半圆上一点,E 是弧AC 的中点,OE 交弦AC 于点D 。
若AC=8cm ,DE=2cm ,则OD 的长为 cm 。
三、作图题(7分)22.如图24—A —12,扇形OAB 的圆心角为120°,半径为6cm.⑴请用尺规作出扇形的对称轴(不写做法,保留作图痕迹). ⑵若将此扇形围成一个圆锥的侧面(不计接缝),求圆锥的底面积.图24—A —7 图24—A —8 图24—A —9图24—A —10 图24—A —11 图24—A —12四.解答题(23小题8分、24小题10分, 25小题12分,共30分) 23.如图24—A —13,AD 、BC 是⊙O 的两条弦,且AD=BC , 求证:AB=CD 。
24.如图24—A —14,已知⊙O 的半径为8cm ,点A 为半径OB 的延长线上一点,射线AC 切⊙O 于点C ,BC 的长为cm 38,求线段AB 的长。
25.已知:△ABC 内接于⊙O ,过点A 作直线EF 。
(1)如图24—A —15,AB 为直径,要使EF 为⊙O 的切线,还需添加的条件是(只需写出三种情况):① ;② ;③ 。
(2)如图24—A —16,AB 是非直径的弦,∠CAE=∠B ,求证:EF 是⊙O 的切线。
⌒ 图24—A —13 图24—A —14九年级数学第二十四章圆测试题(B )时间:45分钟 分数: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已知⊙O 的半径为4cm ,A 为线段OP 的中点,当OP=7cm 时,点A 与⊙O 的位置关系是( ) A .点A 在⊙O 内 B .点A 在⊙O 上 C .点A 在⊙O 外 D .不能确定2.过⊙O 内一点M 的最长弦为10 cm ,最短弦长为8cm ,则OM 的长为( ) A .9cm B .6cm C .3cm D .cm 41 3.在△ABC 中,I 是内心,∠ BIC=130°,则∠A 的度数为( ) A .40° B .50° C .65° D .80° 4.如图24—B —1,⊙O 的直径AB 与AC 的夹角为30°,切线CD与AB 的延长线交于点D ,若⊙O 的半径为3,则CD 的长为( ) A .6 B .3 C .3 D .33 5.如图24—B —2,若等边△A 1B 1C 1内接于等边△ABC 的内切圆,则ABB A 11的值为( ) A .21 B .22 C .31D .336.如图24—B —3,⊙M 与x 轴相切于原点,平行于y 轴的直线交圆于P 、Q 两点,P 点在Q 点的下方,若P 点的坐标是(2,1),则圆心M的坐标是( ) A .(0,3) B .(0,25) C .(0,2) D .(0,23) 图24—B —1图24—B —2图24—B —37.已知圆锥的侧面展开图的面积是15πcm 2,母线长是5cm ,则圆锥的底面半径为( ) A .cm 23B .3cmC .4cmD .6cm 8.如图24—B —4,⊙O 1和⊙O 2内切,它们的半径分别为3和1,过O 1作⊙O 2的切线,切点为A ,则O 1A 的长是( ) A .2 B .4 C .3 D .59.如图24—B —5,⊙O 的直径为AB ,周长为P 1,在⊙O 内的n 个圆心在AB 上且依次相外切的等圆,且其中左、右两侧的等圆分别与⊙O 内切于A 、B ,若这n 个等圆的周长之和为P 2,则P 1和P 2的大小关系是( )A .P 1< P 2B .P 1= P 2C .P 1> P 2D .不能确定10.若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的周长相等,它们的面积分别是S 1、S 2、S 3,则下列关系成立的是( )A .S 1=S 2=S 3B .S 1>S 2>S 3C .S 1<S 2<S 3D .S 2>S 3>S 1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1.如图24—B —6,AB 是⊙O 的直径, BC=BD,∠A=25°,则∠BOD= 。
12.如图24—B —7,AB 是⊙O 的直径,OD ⊥AC 于点D ,BC=6cm ,则OD= cm.13.如图24—B —8,D 、E 分别是⊙O 的半径OA 、OB 上的点,CD ⊥OA ,CE ⊥OB ,CD=CE ,则AC 与BC 弧长的大小关系是 。
14.如图24—B —9,OB 、OC 是⊙O 的 半径,A 是⊙O 上一点,若已知∠B=20°, ∠C=30°,则∠BOC= .15.(2005·江苏南通)如图24—B —10,正方形ABCD 内接于⊙O ,点P 在AD 上,则∠BPC= . 16.(2005·山西)如图24—B —11,已知∠AOB=30°,M 为OB 边上一点,以M 为圆心,2cm 长为半径作⊙M ,若点M 在OB 边上运动,则当OM= cm 时,⊙M与OA 相切。
17.如图24—B —12,在⊙O 中,弦AB=3cm ,圆周角∠ACB=60°,则⊙O 的直径等于 cm 。
18.如图24—B —13,A 、B 、C 是⊙O 上三点,当BC 平分∠ABO 时,能得出结论: (任写一个)。
19.如图24—B —14,在⊙O 中,直径CD 与弦AB 相交于点E ,若BE=3,AE=4,DE=2,则⊙O 的半径是 。
20.(2005·潍坊)如图24—B —15,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1,点E 为AB 的中点,以E 为圆⌒ 图24—B —4图24—B —5图24—B —6 图24—B —7 图24—B —8 图24—B —9 图24—B —10图24—B —11 图24—B —12 图24—B —13 图24—B —14 图24—B —15⌒ ⌒ ⌒ ⌒心,1为半径作圆,分别交AD 、BC 于M 、N 两点,与DC 切于点P ,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
三、作图题(8分)21.如图24—B —16,已知在△⊙ABC 中,∠ A=90°,请用圆规和直尺作⊙P ,使圆心P 在AC 上,且与AB 、BC 两边都相切。
(要求保留作图痕迹,不必写出作法和证明)四、解答题(第22、23小题每题各10分,第23小题12分,共32分) 22.如图24—B —17,AB 是⊙O 的弦(非直径),C 、D 是AB 上的两点,并且AC=BD 。
求证:OC=OD 。
23.如图24—B —18,在⊙O 中,AB 是直径,CD 是弦,AB ⊥C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