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图书馆和谐技术价值运行模式
- 格式:pdf
- 大小:182.52 KB
- 文档页数:2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构建和谐图书馆摘要:图书馆事业是人文主义事业,图书馆学始于人文主义.阐述了图书馆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的阅读环境、以人为本的服务举措以及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问题。
关键词:图书馆管理;以人为本;和谐中图分类号:g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1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图书馆作为一个从事知识与信息的搜集、选择、组织、储存、分发和服务等知识管理领域工作的组织,作为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一部分,对社会文化发展和建设的起着重要作用,它的教育职能、输出信息职能彰显,要使图书馆的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与服务。
近几年来,图书馆界把“以人为本”引入了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使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更人性化,更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有质的飞跃。
“以人为本”的图书馆管理模式是图书馆内在的本质要求,也是更好地为读者服务的必然要求。
图书馆的内部的两大组成部分是图书馆馆员和读者。
满足他们的要求,实施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与服务,实现他们的价值,一切为了读者,一切依存于读者是我们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作宗旨。
充分体现人文精神,最终获得人的全面发展。
怎样才能更好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更好地为读者服务?一、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和服务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服务观念,营造平等和谐的人文环境,创建和谐的图书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以人为本,古而有之。
早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主张以人为本,以人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重视人的价值,提倡人性和人权。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图书馆本文從阐述和谐图书馆的内涵,消除图书馆工作中违背“以人为本”的做法,将“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纳入图书馆管理机制,从而构建和谐图书馆。
标签:图书馆工作以人为本和谐图书馆“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读者的根本利益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可以说,“以人为本”是一场无声的革命,它将从根本上改变国民的“人”的观念,是大势所趋。
图书馆当然不能例外。
图书馆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知识文化窗口,肩负着促进社会生产力和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重任,具有造就文明、凝聚人心的巨大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起到潜在和基础作用。
具体说,维护图书馆秩序,让广大读者“放心”;美化图书馆优美环境,让广大读者“舒心”;业务接待规范、热情、周到,让广大读者“称心”。
一、和谐图书馆的内涵1.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图书馆“以人为本”的理念意味着要把图书馆每一位读者和馆员的利益增进总量作为评价和衡量图书馆一切制度、一切措施的最高标准。
凡是符合这一标准的,就要坚持、继承和发扬;违背这一标准的,就要坚决地进行改革。
“以人为本”意味着要尊重读者和馆员,就是要从读者和馆员的特点或实际出发,一切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要体现人性,要考虑人情,要尊重人权,不能超越人的发展阶段,不能忽视人的需要。
“以人为本”就是图书馆的一切制度规范和政策措施的创建与制定,都要遵循公正、平等、人道、自由、法治等等人类文明发展已经反复证明了的普世规则。
图书馆员进行“以人为本”的研究探讨,是让每一位员工明白“以人为本”的道理,并能自觉地贯穿于自己的行动和思考中。
首先,要加强图书馆人员的业务学习,全面提高个人素质,人人都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图书馆的基础。
其次,营造“我爱读者,读者爱我”的氛围,无论是哪个群体,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但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就首先要尊重和理解别人,这是双赢的。
图书馆是公民终身读书和继续教育的学校,在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保证公民自由、平等获取各种文化信息,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实现面向大众的文化关怀、文化享有、文化提高、文化创新的重要方式。
浅谈构建和谐图书馆的有效途径怎样构建和谐家庭和谐是人们追求美好的永恒主题。
所谓“和”就是相融,所谓谐就是互动,和谐,就是协调和均衡、同一和统一、完整和有序。
“和谐”是一个关系范畴,没有关系就谈不上和谐。
和谐不是一般的关系,而是理想的关系,体现为稳定、有序、协调的状态。
“和谐”,就是万事万物均处于一种相辅相成的状态,它是各种矛盾和关系配合协调得当,达到共同发展的美好境界,或者发生质变而新生出更高级的事物。
图书馆作为一个整体,每一个图书馆工作人员都是这个整体中的一分子,整体环境的和谐有赖于其中每个个体的共同努力。
我们不仅需要有和谐的工作环境,同时更要投身到这个环境的建设之中。
和谐图书馆是指在图书馆系统中,矛盾的双方或多方能够相互协调运作、良性转化和融合,使图书馆处在健康的、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运行状态之中。
2构建和谐图书馆的重要意义构建和谐高校图书馆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阵地,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是高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心愿,也是图书馆员工的奋斗目标。
2.1高校图书馆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由若干子系统共同完成的系统工程。
高校图书馆作为文化建设和高等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和谐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作为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
高校图书馆作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不仅能够激发广大师生的创造力和创造精神,还可以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文化设施作用,对繁荣先进文化,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种精神动力。
高校图书馆以其独特的多种功能,如:丰富知识、提高素质、净化心灵、娱乐身心等,对人际社会的和谐共存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和谐社会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追求,而民族素质的提高,依赖于高校图书馆等文化事业的发展。
因此,高校图书馆是促进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2.2高校图书馆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2.1高校图书馆可以为创建和谐社会提供学习的平台。
如何创建和谐的图书馆摘要和谐图书馆的创建要建立合理规范促进和谐的管理制度,树立和谐的图书馆管理理念,营造和谐的图书馆文化氛围,构建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营造和谐的阅读环境,建立和谐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图书馆员队伍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馆员;创建;和谐图书馆;途径创建和谐图书馆有助于形成图书馆的凝聚力。
优秀、和谐的图书馆文化是形成图书馆凝聚力的源泉,这种文化所产生的凝聚力犹如一个强大的磁场,把馆员的力量和智慧凝聚成一股合力,创建和谐图书馆能够促使图书观馆员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能够统一馆员的行动,使他们具有精诚团结、互助互爱、爱馆如家的集体精神,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创建和谐图书馆有利于培养和造就优秀的馆员队伍。
优秀的馆员队伍是图书馆事业成功的关键。
任何一个图书馆都应注重馆员素质的提高和潜能的挖掘。
创建和谐图书馆,为馆员自我价值的实现创造条件,使馆员转变观念从而规范图书馆道德,全面提高馆员队伍的综合素质。
创建和谐图书馆有利于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图书馆工作的最终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而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读者满意度。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和谐的环境、愉悦的心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由此可见,和谐图书馆有利于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因此,创建和谐图书馆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图书馆的建设乃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树立和谐的图书馆管理理念和谐图书馆包括内部和谐和外部和谐.内部和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内部和谐的关键在于一个组织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是否有和谐理念。
作为图书馆的管理者、领导者首先要具有和谐管理的理念,将和谐管理思想上升为图书馆管理的重要思想,并使每一位馆员都树立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只有这样,和谐图书馆才能真正创建起来。
外部和谐是建设和谐图书馆的外部条件,对建设和谐图书馆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2建立合理规范促进和谐的管理制度和谐的管理制度是建设和谐图书馆的“调空器”。
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资源管理组织形式之一,应建立完善的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并以此来协调和控制馆员,实现图书馆工作的最高目标。
浅谈构建和谐图书馆本文从图书馆的任务着手,分析了构建和谐图书馆的基本条件及构建和谐图书馆的着力点和途径,从而论证构建和谐图书馆的必要性。
标签:图书馆建设理论0 引言中共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重要目标提出。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条件。
图书馆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元素,构建和谐图书馆是非常必要的。
图书馆作为知识情报的聚散地,有它的独特性,首先它拥有广泛的知识,是个圣洁的地方,令人神往。
然而其工作人员不可能神仙式的生存着,他需要盘点知识,构建知识架构,挖掘知识,然后去推动知识流动起来,让知识为人所用,即而去创造更新的知识。
这是图书馆人的目标,也是他们的任务。
因此要完成这么美好而又艰巨的工作需要图书馆人自己去构建一个和谐的环境。
1 构建和谐图书馆的基本条件有学者认为实现科学有序的社会流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或曰达到“和谐社会”至少要有四个条件:一是社会的管理控制体系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二是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念有凝聚力,三是不同利益群体的需要能得到满足,四是社会成员具有流动的途径[1]。
本人认为构建和谐图书馆,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即图书馆人员之间的流动性;管理控制体系的灵活性。
和谐是指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变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事物和处事的价值观、方法论。
赫拉克利特认为,和谐产生于对立的东西。
“和而不同”,即具有差异性的不同事物的结合、统一、共存。
构建和谐图书馆,并不是说图书馆就是收容所,没有竞争。
而恰恰相反,图书馆人员之间必须有竞争,即流动。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在流动中体现出和谐的气氛,在流动中体现图书馆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在流动中体现管理控制体系的适应性,灵活性。
控制是指根据既定目标不断跟踪和修正所采取的行为,使之朝着既定目标方向运作并实现计划的结果或业绩的过程。
[2]图书馆控制体系的建立,目的是把满足社会需要作为依据和方向,以提高社会功能为中心,不仅要追求图书馆事业规模的自身发展,更要追求现有规模图书馆外向功能的发展。
以人为本创建和谐图书馆摘要:从建设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以人为本和谐图书馆的具体思路,并探讨了以人为本和谐图书馆新型服务模式。
关键词: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和谐图书馆以人为本和谐图书馆是建立在一切以人为中心基础上的,以人为本的服务和管理是和谐图书馆的本质内容。
一、和谐图书馆的内涵和谐图书馆即强调内部之间的和谐。
也强调内部和外部之间的和谐,在创建和谐图书馆方面应该把构进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到议事日程。
1、馆员与馆员之间的和谐同事之间应相互友善认同,理性地对待同事之间的差异,宽容对待他人的短处,在工作中宽容、礼让、不排斥、不抱恶意,适度的交心交流友好的相处。
换位思考的方法,在某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伸援助之手。
在工作中互相提醒,帮助纠错纠偏。
彼此之间要提倡多一些尊重,沟通中多一些理解,工作上各一些鼓励。
生活中多一些关心。
增强组织凝聚力。
促进队伍的和谐发展。
图书馆是队伍建设的和谐,需要图书馆领导与馆员的凝聚力。
组织的凝聚力是组织建设与发展的原动力,运用现代化组织理论指导图书馆员队伍的建设,可以促进对图书馆员队伍建设进行有效的科学管理,从而使图书馆员队伍建设更加健康和谐的发展。
和谐的组织是社会中不可少的竞争力,图书馆员作为一个组织团体,更应该是一个和谐团队。
不论是领导与馆员,馆员与馆员还是部门与部门,应该是相互支持,相互依赖而不应是相互拆台,相互脱节。
只有这样图书馆的工作才会多一些积极,少一些消极,多一些主动。
少一些被动,多一些关爱,少一些狭隘;多一些理解,少一些矛盾,用现代理论提高图书馆队伍建设,使图书馆管理更加人性化、科学化、使图书馆队伍建设和谐发展,使图书馆事业更加辉煌。
2、馆员和读者的和谐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就是读者,以人为本是图书馆工作中的体现,即是以读者为本。
图书馆整个管理、服务工作应该围绕着读者进行。
通过细致周到的服务。
激发起读者阅读要求和求知欲望。
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学生,对他们的教育方法、形式应采取多劝导劝戒,少指责指教,语言语气要适应,批评要背地背众。
以读者为本,构建和谐图书馆摘要:确立以读者为本的管理理念和服务观念,营造平等和谐的人文环境,创建和谐的图书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以读者为本;和谐;图书馆“和谐”商务印书馆1998年5月第九版《新华字典》表述为:“和:相安,谐调。
谐:和,配合的适当。
”可以说,和谐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与失衡、混亂、危机、冲突和对抗相区别,指一个系统内部结构的均衡、稳定、运行安全有序、自我调节有效顺畅,能够自主应对环境变化的一种整体状态。
在古代汉语中,和者,和睦也,有和舟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强调顺和、协调,力避抵触、冲突。
一、人性化服务是构建和谐图书馆的基础人性化管理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关心人、重视人、依靠人、尊重人、团结人、服务人、发展人、培养人,提高人的素质、满足人的需要、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诚为本,对人以诚相待,相信人、理解人、体谅人、宽厚待人,建立相互信任的密切而愉悦的人际关系;以和为贵,管理的本质就是协调。
通过协调,做到各部门之间,图书馆之间,图书馆与读者之间关系和谐,达到管理的最佳和谐状态;以情为本,消除情感障碍,减少人际摩擦,建立和谐、奋进、有凝聚力的人际关系。
用心区管理心,创造健康的心态、最佳的情绪,树立起爱馆如家、馆荣我荣、馆败我耻、同心同德、众志成城的图书馆形象。
有资料表明,在图书馆服务所发挥的作用中,图书馆的建筑物占5%,信息资料源占20%,图书馆员占75%。
我国图书馆界历来把“读者第一,服务至上”作为服务工作的宗旨,并始终不渝地探索着实现这一宗旨的方法、途径和措施,“读者第一,服务至上”是图书馆的服务宗旨。
我们要树立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实现“服务第一,读者至上”的宗旨,真正做到“把读者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读者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读者的满意作为第一追求”。
(阿根廷国家图书馆前馆长赫尔博斯说过:“我心里一直都在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二、以读者为中心,营造和谐阅读环境印度著名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曾提出“图书馆学五定律”,即“书是为了用的;每个读者有其书;每本书有其读者;节省的读者的时间;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的机体。
构建图书馆和谐文化的三种方法作者:关婉明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本科》 2017年第12期[摘要]和谐文化是一种以和谐为理念的文化体系。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和”的观念,它是一种要求创造和谐世界与和谐社会的思想理念,这种理念应当得到传承,因为只有在和谐文化的引导下,中华民族才能自觉创造并构建和谐社会,进而为全人类的发展与未来提供助力。
而通过在图书馆构建和谐文化,则能够切实、显著地弘扬和谐文化的内涵。
[关键词]和谐文化;图书馆文化;方法[中图分类号] G25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4-0057-01图书馆是一种基础设施,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在办馆过程中,图书馆能创造一系列的物质及精神财富,而在创造这种物质与精神财富的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色,便是所谓的图书馆文化。
然而,图书馆文化却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象征着一种与众不同的价值观念及思维模式,通过系统合理的引导,人们可以将图书馆文化引向更为优质的方向。
本文将简要叙述这种方向,即图书馆的和谐文化构建。
一、构建图书馆和谐文化的重要性图书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平台,积极发展图书馆文化,积极地将图书馆文化引导成为和谐文化有助于提升大众精神素养,进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图书馆是容纳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多品种知识的宝库,它是所处地区的信息汇聚中心及资源中转站,构建能发扬和谐文化的图书馆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难以估量的影响,它可以使居民补充知识、汲取文化,从而协调心灵健康并促进其精神与意志的双重发展。
其实,图书馆和谐文化就是在图书馆日常管理与工作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它是一种由图书馆全体管理人员、职工及读者共同认可并遵守的价值体系、行为准则的综合产物,在我国的社会系统中,图书馆可以使读者在与藏书互动的过程中帮助读者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进而提升综合素质及人文素养。
故而,构建一种全方位、多角度的图书馆和谐文化应当成为现代文明的标志,因为它可以有效地促进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