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廊桥遗梦》中的女性意识及弗朗西斯卡为何没有为爱“出走”的原因探析
- 格式:pdf
- 大小:335.91 KB
- 文档页数:3
收稿日期:2019-4-16基金项目:本文系盘锦职业技术学院课题“基于项目化的高职口语交际与应用文写作课程实施有效性研究”(项目编号:PJZYKYKT201835)。
作者简介:王艳冰(1980—),女,辽宁沈阳人,盘锦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学批评。
“超我”对“本我”的救赎———《廊桥遗梦》女主人公的心理解析王艳冰(盘锦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盘锦 124010) [摘 要]《廊桥遗梦》是美国作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1992年发表于《纽约时报》继而风靡全球的通俗爱情小说。
一直以来,评论界对女主人公弗朗西丝卡最终回归家庭而大加赞扬,然而,对于她如何作出这一选择的原因却众说纷纭。
本文试从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结构理论对弗朗西丝卡的复杂心理进行解析,在探求她作出选择的原因的同时,更期望对当今普遍的婚外恋现象有所启示。
[关键词]本我;超我;弗朗西丝卡;婚外恋[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711X(2019)14-0190-02doi:10.3969/j.issn.2096-711X.2019.14.086[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廊桥遗梦》的故事情节是这样的: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记者罗伯特·金凯于一九六五年炎热的八月的某一天,从首都华盛顿州来到依阿华州麦迪逊县,在寻找拍摄对象罗斯曼桥时,遇见了“风姿绰约”的弗朗西丝卡,一个有丈夫和两个孩子的农妇。
因为丈夫和孩子外出参加展览会,他俩有了互相从肉体到灵魂的审视、接触、赞赏到爱慕的机会。
当罗伯特准备离开时,这对情人之间的关系已经从“肉”而进入“灵”的境界,他要求恋人和自己一起“走四方”,弗朗西丝卡最终却放弃追随她的恋人,选择回归家庭,承担责任。
一直以来,人们对弗朗西丝卡理性的选择大加赞扬,而对她如何作出这一选择却语焉不详。
本文试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人格结构理论对女主人公的复杂心理进行分析,与此同时,更期望对当今盛行的婚外恋现象有所启示。
再看《廊桥遗梦》,我发现了弗朗西斯卡出轨的真相第一次看《廊桥遗梦》,看到一半时我开始鄙视这对出轨的男女,看到最后我谅解了没有跟着情人私奔的弗朗西斯卡,却始终厌恶那个摄影师罗伯特,觉得他在破坏别人的家庭。
但最近重刷时,我开始意识到弗朗西斯卡的出轨并非偶然,不是因为遇到了罗伯特,她才出轨,而是恰好遇到了罗伯特,满足了她出轨的心思。
《热锅上的家庭》里说:“外遇是夫妇共谋的婚姻出路。
”因而弗朗西斯卡出轨,不仅有她的责任,也有她丈夫理查德的责任。
这样说,并不是为弗朗西斯卡的出轨辩解,而是有据可查,下面我会根据电影来进行仔细分析。
一、弗朗西斯卡和丈夫理查德《热锅上的家庭》里说:“刚结婚时,一般人往往会幻想另一半是理想的典范——父母、心理治疗师、伴侣、朋友和伙伴等等,一个能够满足所有我们对婚姻的渴望和需求的人。
”从弗朗西斯卡的描述中,我们得知她来自意大利一个小镇,而她的丈夫理查德则来自美国爱荷华州的一个小镇。
当他们相遇相爱后,她毫不犹豫跟着理查德来到了他的家乡。
有网友说,弗朗西斯卡和罗伯特才是真爱,和丈夫理查德不是真爱。
但我觉得,她和理查德也是真爱,至少在最初相遇相识时,是真心相爱,只是这份真爱被平淡的婚姻生活慢慢磨灭了。
从弗朗西斯卡远渡重洋和理查德回美国小镇这一点,我们可以推测出她并不是安稳度日的家庭主妇,她有自己的野心,有自己的梦想,甚至有她自己都未察觉的野性。
也正是这未被察觉的野性,才让她在遇到浪漫流浪的罗伯特时,一头坠入爱河,爱得难舍难分。
因为不想在熟悉的地方终老此生,所以她愿意跟着理查德去那个陌生的美国小镇。
然而和理查德去了美国的家乡爱荷华州,定居结婚生子后,曾经那个陌生的地方也慢慢变得熟悉起来。
人一旦熟悉一个地方,就对它再也没有激情和好奇。
所以当弗朗西斯卡和罗伯特说起爱荷华州时,虽然描述了一大堆优点,但最后却无比惆怅的感慨“但这不是我少女时代所幻想的样子”。
她遇到罗伯特时,儿子17,女儿16,按照孩子年龄推测,她在这块土地至少生活了20年,和理查德的婚姻也最少持续了20年。
《廊桥遗梦》的心理学解读《<廊桥遗梦>的心理学解读》《廊桥遗梦》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情感刻画和细腻的心理描写,触动了无数人的心灵。
故事中,家庭主妇弗朗西斯卡与摄影师罗伯特·金凯德之间短短四天的爱情,却在她的心中留下了永恒的印记。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段爱情故事背后蕴含着丰富而复杂的心理现象。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弗朗西斯卡的心理需求。
她长期生活在一个平静而单调的乡村小镇,婚后的生活被琐碎的家务和家庭责任所填满。
这种平淡无奇的生活让她内心深处对于激情、浪漫和自我实现的渴望被压抑。
当罗伯特·金凯德这个充满魅力和自由气息的陌生人出现时,仿佛一道光照进了她枯燥的世界。
罗伯特的出现满足了她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激发了她沉睡已久的梦想和欲望。
从人格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弗朗西斯卡的性格中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性。
一方面,她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妻子和母亲,遵守着社会赋予她的角色规范;另一方面,她内心又充满了对自由和自我的追求。
这种内心的冲突在她与罗伯特的相遇中被进一步激化。
她在责任与欲望之间挣扎,这种挣扎反映了人类普遍存在的心理冲突:是遵循社会的期待和道德规范,还是听从内心真实的声音,追求个人的幸福和满足。
再看罗伯特·金凯德,他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一个追求自由和美的艺术家。
他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与弗朗西斯卡所处的小镇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的出现对于弗朗西斯卡来说,不仅是一种情感上的吸引,更是一种对不同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冲击。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们往往会被与自己所处环境不同的人或事物所吸引,因为这代表了一种新奇和可能性。
而这段短暂而热烈的爱情,也可以从依恋理论的角度来解读。
弗朗西斯卡和罗伯特在短短四天内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连接,这种快速而强烈的依恋关系可能源于他们内心深处对于情感支持和亲密关系的渴望。
然而,由于现实的种种限制,他们无法长期维持这种关系,这又导致了他们在分离后的痛苦和思念。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弗朗西斯卡和罗伯特对彼此的认知和评价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感情。
《廊桥遗梦》之女性人物分析概要:《廊桥遗梦》向我们描述了一段柏拉图式的经典爱情,再现了一段真挚的情感纠葛。
其中影片的女主人公面对一段突如其来的婚外恋,是选择跟所爱的人离家出走,还是守着家庭和为人妻、为人母的一份责任?内心世界两种不同精神需求的碰撞使她身陷情感与责任的矛盾之中。
下面我以自身对影片的感悟与对女主人公的评价分析做详细陈述关键字:《廊桥遗梦》女性意识责任一邂逅《廊桥遗梦》因为一次的闲暇时间,我偶然的打开了《廊桥遗梦》这部评论为柏拉图式的经典爱情的影视之旅。
当然,若只是有叫座的噱头,我不会如此沉思这部有些年头的,大龄男女主角所演绎的影片。
然而,影片的不俗情节与女主角的细腻表达,才让我如此痴迷于深思。
小说主要讲的是一个农夫之妻长年生活在平淡而乏味的婚姻生活中,因丈夫与孩子们外出展览,弗朗西丝卡在家偶遇前来寻找罗斯曼桥、自称最后“牛仔之一”的物种演变终端生命的摄影家罗伯特.金凯前来问路,弗朗西丝卡不禁被罗伯特.金凯的自由洒脱气息所吸引。
在以后的四天之中他们慢慢走到一起,当她的丈夫理查德即将从展览会回来时,弗朗西丝卡不得不与罗伯特.金凯面临着分手,同时也面临着做出另一种抉择,是放弃家庭?还是与罗伯特出走,周游世界?再三思量后,弗朗西丝卡最后还是顺从传统道德观念选择了家庭,对家庭的责任感使她不得不放弃与罗伯特的分离。
电影看到最后不得不让我有一种心酸难过的感觉,故事的结局也随着车窗玻璃里流下的泪竟然也打湿了我。
凄婉绝伦的真爱,人的一生中真正能遇到永不褪色的真爱能有几个?那种真正产生心灵共鸣的又能有多少?爱原来是一种感觉吗,或许人们把她叫做思念。
二女性意识的体现是与罗伯特一起离开那里过一种她梦寐以求的生活,还是留下来做一个贤妻良母?这两种她内心的不同需要使她徘徊在情感与责任的矛盾之中。
这种两难困境正如哈姆雷特著名的问题一样:是去还是不去?“事实上这也是很长时间以来一直困扰着广大女性的命题。
尤其是那些受到高等教育的女性,她们承担的责任更大,所要付出的更多。
重读《廊桥遗梦》对弗朗西斯卡的人物分析重读《廊桥遗梦》对弗朗西斯卡的人物分析《廊桥遗梦》是一部内涵深刻的社会伦理片。
影片故事的情节十分简单,但是情绪表现的很细腻,影片不仅仅是一场婚外恋,重要的是展示了中年人的伦理价值与情感平衡的问题-------当爱情与传统道德相抵触的时候,人们究竟应该怎么办?一、梦想与现实的冲突1、梦想由其生活的原型人具有社会性,人的性格总是有家庭教育底色,社会背景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对待情感的态度。
影片中尽管弗朗西斯卡有着温和的丈夫和儿女,但是这里没有她的梦想,长年的平淡琐碎的婚姻生活埋没了原来的理想,单调乏味的生活是她感到空虚、压抑。
然而,她心灵深处对浪漫生活的追求和对爱情的渴望,并没有熄灭,她期盼着一种不可知的新鲜的刺激,充实她空旷的精神世界。
她遇到了罗伯特,少女时代的梦想和中年人潜压内心深处的欲求,都与此达到完美统一。
偶然邂逅却一见钟情,短短四天就达到了爱情与肉欲的全面满足,实实在在的狂浪纵情与刻骨铭心的精神恋爱完美结合。
2、性爱源于潜意识的需要性爱是人生中的本能,是爱情的生理基础,没有它就没有爱情的、真、善、美。
弗郎西斯卡追求的是性爱与爱情的和谐统一,但是生活中陷入了缺乏性爱的残缺的婚姻。
所以,当充满气息的罗伯特出现时,激活了她那长期压抑在内心深处的自我,情不自禁地为他所吸引。
二、本我与超我的冲突精神分析把心理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
本我包括所有原始的遗传的本能和欲望,最根本的是性欲冲动。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追求满足,无视社会价值,自我是理性的,通达事理的,与激情的本我相对,是可以控制的。
自我遵守现实原则,但它不能脱离本我独立存在。
它不仅为本我服务,而且必须依靠本我提供的能量来活动,超我负有监督本我的使命,有道德良心,负罪感,具有自我观察、为自我规划理想的功能,遵从道德原则。
本我与超我的冲突经历是一个渐强的过程,弗郎西斯卡结婚二十多年来,一直冲当着勤劳善良、性格温和的家庭的角色,但是在平静的表面下,她的内心还有一个自我的存在,这个自我渴望变化,渴望激情,可以说她的本我欲望没有得到满足,直到有一天,罗伯特的出现,激活了她的心底全部活动着以及沉寂着的激情。
《廊桥遗梦》:最刻骨铭心的爱情是,还没爱够就戛然而止文/曼之恒图/网络《廊桥遗梦》是根据美国作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同名小说而改编的一部电影。
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的电影。
该片于1995年在美国上映。
影片讲述了家庭主妇弗朗西斯卡在家人外出的四天里遇到了《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罗伯特,在经历了短暂的浪漫后,弗朗西斯卡因不愿舍弃家庭而与罗伯特痛苦地分手。
但是对他的爱恋却萦绕了弗朗西斯卡的后半生。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美化了婚外情的电影。
这部电影曾在美国掀起了离婚狂潮。
很多人羡慕弗朗西斯卡能够遇到“真命天子”,却又慨叹于她太懦弱,不敢大胆地追爱。
不过,电影终究是电影。
当我们跳脱出电影给我们带来的价值观,不妨思考一下,如果弗朗西斯卡当初选择了私奔,那她的结局会是怎样的?一、多少婚姻,疲于琐碎的柴米油盐女主弗朗西斯卡出生在意大利,有着意式的浪漫多情的血统,年轻时遇到了美国大兵迈克尔,怀着对世界另一端的憧憬,她嫁给了迈克尔,并跟随他来到了美国的依阿华小镇。
这本来是个罗曼蒂克的爱情故事,但当迈入婚姻之后,弗朗西斯卡逐渐变为家庭主妇,每天关心的只有天气、蔬菜粮食的价格,伺候一家四口的饮食起居。
她的热情,在柴米油盐中逐渐耗尽,而她整个人也逐渐变得麻木无趣。
她原本是位老师,对自己的职业有着美好的体验和憧憬,但为了照顾孩子,加之丈夫不愿让她去工作,她也只能将自己困囿于家庭中。
当弗朗西斯卡第一次邀请摄影师罗伯特到自己家,当谈起丈夫迈克尔时,她说:“迈克尔有很多优点,他工作很勤奋,体贴,诚实,温柔,是个好父亲。
这儿很好,很宁静,人们也好……但是,这儿没有少女时代,我所梦想的。
”当罗伯特问她结婚多久了,她恍惚了好一阵,然后云淡风轻地吐着烟雾:“好久了”。
仿佛她已经逐渐习惯了婚后平淡的生活,早已丧失了享受爱情的姿态,婚姻的浪漫在她的生活中也逐渐消失殆尽。
这同样也反映了婚姻中大多数女性的现状。
牢笼,难以挣脱——分析《廊桥遗梦》中弗朗西丝卡受压抑的
原因
秦伟
【期刊名称】《电影评介》
【年(卷),期】2007(000)006
【摘要】<廊桥遗梦>是一部催人泪下的描写中年人婚外情的小说,结局是女主人公选择了家庭,放弃了爱情,获得了大众的普遍赞扬.笔者认为弗朗西丝卡此举是违背了自我内心欲求,主动地受压抑.文章分析了弗朗西丝卡受压抑的原因即所处的文化环境、中年妇女的特殊心理和社会历史传统三方面促成.
【总页数】2页(P107-108)
【作者】秦伟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2004级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
【相关文献】
1.难以挣脱的桎梏-谈《廊桥遗梦》中的弗朗西丝卡 [J], 任素丽;
2.憧憬灵肉统一的浪漫情爱理想境界--《廊桥遗梦》的女主人公弗朗西丝卡论略[J], 黄南珊
3.《廊桥遗梦》中弗朗西丝卡的心理学解读 [J], 黎庆芳
4.甜蜜的梦留下苦涩的忧伤:-弗朗西丝卡形象赏析 [J], 赵爱华
5.浅析电影《弗朗西丝》中的女性心理学 [J], 赵一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电影《廊桥遗梦》观后感[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人生悲苦我们何时幸福--观《廊桥遗梦》有感文:章彤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一切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
大雨滂沱的十字路口,湿发狼狈地覆盖在罗伯特的头顶,他的眼神里满是乞求,车子里的弗朗西斯卡坐在丈夫身旁,内心波涛汹涌,但是至口边只能变成无声呜咽,纵然此刻的悲伤铺天盖地,但却只有两个人能感受到。
她也想为自己的爱情,为自己的人生活一次,但是随着车子缓缓发动离去。
过往激情霎时烟消云散,生活重归于劳作与洒扫的平凡。
漫天大雨中一段激情成为过往。
“这么肯定的事一生只有一次”,一次之后,继续生活的悲苦。
一、爱情往往为世人赞颂,但爱情本来就是非理性因素,在带给人们甜蜜的同时伴随着破坏因素。
弗朗西斯卡与丈夫的婚姻早就就没有爱情,他们更像是“合伙人”的关系。
从前的婚姻还能装出表面的平静,可是当爱情发生,一切的假象都要被打破了。
弗朗西斯卡内心躁动的情欲,少女时期对爱情梦幻般的向往,全都重现心头,但是那又如何,婚姻的枷锁注定了弗朗西斯卡无法为爱出走,人们对于婚外情的非议也令她无法忍受,虽然弗朗西斯卡与丈夫之间并没有爱情,但多年的陪伴,以及共同养育的儿女,却都是确确实实的感情和责任,都令她难以真正的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电影的镜头缓慢,讲述的似乎是一个情节简单安静的爱情故事。
男女主角相遇,他们相爱,他们分开,他们终生未见。
但细细品味,故事的发生,却是一切因缘巧合的造就,不早不晚,一切都刚好发生。
丈夫和孩子正好离家四天,留给她一堆未做完的家务和一个自由的家。
罗伯特正好就在此时出现了,她正好坐在门外向远处张望,他正好停下车向她问路,一切多么的巧合!和他相遇的时候,乡间的风正和煦,天空湛蓝平静。
庄稼油绿,空气微熏,漂亮的白色木屋在阳光中慵懒而安宁。
恬淡安逸的美国田园生活让人禁不住停下脚步欣赏。
罗伯特出现了,他是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身上带着和这个偏僻小镇上的人们完全不同的特质。
他见多识广,阅历丰富,言语幽默,举止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