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诊-望闻问切
- 格式:ppt
- 大小:12.37 MB
- 文档页数:96
中医诊断主要靠四诊,望、闻、问、切。
望诊主要是看面相形体,闻诊主要是听呼吸和讲话的声音,嗅身体的气味,问诊主要是询问病史及近期的各种症状,切诊即是切脉需要病人不吃早饭,静坐半个时辰(60分钟)方能准确,由于现代人生活节奏快难以做到,所以中医加强了其它三诊。
通过望诊辨阴阳,主要从四个方面来看,一从形体上看,往往是阳虚偏瘦,阴虚型胖;一般认为胖瘦的标准;胖不露肉,瘦不露骨即;胖不长赘肉,瘦不皮包骨。
胖:分肿胖、虚胖、实胖。
瘦:分寒瘦、肌瘦、气虚瘦。
二从面色、双目、双耳、舌象、嘴唇上看。
三从神情上看,往往是阳虚气短、懒语、抑郁不欢;阴虚燥热不安;四从寒热上看:阳虚者怕冷,阴虚者怕热,阳虚者出凉汗,阴虚者出热汗。
中医四诊<望.问.闻.切>望:察言观色问:问诊闻:味道切:从相面上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营养状况.睡眠情况工作状况.善良与厉害.五脏六俯:肺脏----------大肠脾脏----------胃肝脏----------胆心脏----------小肠肾脏----------膀胱心包----------三焦五脏不好时出现在面部的位置:肺脏---大肠:脸色发白,易长青春痘,肺阴虚内热,毛孔粗大皮肤过敏,易生牛皮癣,大便干燥,咳嗽,喘气的现象,出现在左面是肺,右面是肝脏.忌吃:辛辣的东西.肝脏----胆:将看眼睛部位,黑眼圈,肿眼泡,眼部下陷,眼睛出现红血丝,面色发青.眼袋:肝气郁结,或脾气不好,月经不调,心烦易怒,严重的胃也感到不舒服.眼窝下陷:视力不好,或肝气不足,肝阴虚,白内障,四肢软弱无力,缺钙.黑眼圈:肝肾亏损,肝脏待休时如不休息将会出现此种现象.脾脏----胃:面色发黄,年轻人易走向极端,过胖或过瘦,口唇部位,舌质发白不发红润,舌质比正常人胖大,呈齿痕状,消化功能不好,胃痛.肾----膀胱:头发,耳朵,牙齿,掉头发,头发发杈,牙齿松动吃东西易发酸,耳朵瘦小,耳垂很薄,中年过后易长斑,肾阳虚,怕冷,肾阴虚怕热,吃六味地黄丸.怕冷属肾阳虚吃:八味地黄丸,汇仁肾宝,多发与中年妇女,雀斑肾阳虚,黄褐斑时肾阴虚,小便频繁,肾气不足,肾阳虚易子宫肌瘤,乳房肿瘤,卵巢肿瘤的状况,小孩尿床,成年人小便频繁,肾虚的人发育迟缓,肾不好,头脑不灵活记忆力减退,肾功能不好,出现面部暗淡无光心脏---小肠:心主血,主情绪,血不通发紫,淤血在里面的反应,心脏病,两腮发红,没有斗志,面色发白,心慌,头痛,舌尖发紫,红色淤血陈积,锯点状,舌质发苍白,即贫血,气血不足,舌尖发红,内火过重,舌尖发暗,赶快治疗,中风症状,舌质舌尖,面颊,颜色.木--------肝胆生火.心---------肠火生土脾--------胃土生金.肺---------大肠金生火肾--------膀胱水生火歌词总结:肝阳抗易发火:吃药:逍遥丸,疏肝理气丸。
中医四诊最简单解释
中医四诊指的是望、闻、问、切。
扁鹊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四诊法”,即:望、闻、问、切。
这四种诊法至今依然普遍使用,是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依据。
1.望诊。
顾名思义就是用眼睛看,包括观察形体、精神状态、面色、舌头、排出物等,通过对患者进行观察来了解病情
2.闻诊。
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通过这两种手段来了解健康状况,诊察疾病。
听声音指的是诊察患者的呼吸、咳嗽、呕吐、喷嚏、肠鸣等各种声响。
嗅气味指的是嗅患者体内发出的各种气味以及分泌物、排泄物等气味。
3.问诊。
是医生与患者直接进行语言交流的临床信息采集方法,在疾病诊察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对于疾病的很多情况如病史、家族史等,只有通过问诊才能得到。
了解这些情况,可以为医生分析病情,判断病位,掌握病性,进而辨证论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特别是患者尚未出现客观体征,仅有自觉症状时,只有通过问诊,医生才能抓住疾病的线索,做出诊断。
4.切诊。
即接触、靠近、按压的意思。
切诊就是医生用手指或手掌对患者的某些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从而了解病情,诊察疾病的方法。
切诊作为中医四诊之一,在获取患者的健康与疾病信息、获得重要的辨证资料方面,起着非常重要作用。
四诊的名词解释
四诊是中医学中的一种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
具
体解释如下:
一、望:指观察病人的外表特征,如面色、舌苔、眼底等。
中医认为,人体各个器官都有与之相应的反映在外表上的特征,通过观察这些特
征可以了解病人身体的情况。
二、闻:指听取病人的声音和气味。
中医认为,病人的声音和气味也
可以反映身体内部的情况,通过听取这些声音和气味可以帮助诊断疾病。
三、问:指询问病人的身体感觉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信息。
中医认为,通过询问病人可以了解其身体不适和生活习惯等情况,从而更好地诊
断疾病。
四、切:指按摩或用针刺等手段来检查脉搏和皮肤等方面的情况。
中
医认为,脉搏和皮肤等能够反映出身体内部经络和气血运行情况,通
过切脉或按摩等手段可以帮助诊断疾病。
总体来说,四诊是中医学中一种综合性的诊断方法,通过多个方面的信息来了解病人身体的情况,从而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的意思中医四诊是中医诊断的核心内容,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
其中,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眼底等反映病情的方法;闻诊是通过听病人的呼吸、声音、咳嗽等反映病情的方法;问诊是通过询问病人的病史、症状、体征等反映病情的方法;切诊是通过切指脉、按腹部等方法反映病情的方法。
望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眼底等反映病情。
面色是人体气血运行的反映,中医望诊时会观察病人的面色,如面色红润、面色苍白、面色黄瘦等,从而判断病人的气血运行情况。
舌苔是反映病情的重要指标,中医望诊时会观察病人的舌苔,如舌苔白、舌苔黄等,从而判断病人的脾胃运行情况。
脉象是反映病情的重要指标,中医望诊时会观察病人的脉象,如脉象弦、脉象细等,从而判断病人的气血运行情况。
眼底是反映病情的重要指标,中医望诊时会观察病人的眼底,如眼底出血、眼底黄斑变性等,从而判断病人的气血运行情况。
闻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通过听病人的呼吸、声音、咳嗽等反映病情。
中医闻诊时会听病人的呼吸,如呼吸急促、呼吸浅慢等,从而判断病人的肺部情况。
中医闻诊时还会听病人的声音,如声音嘶哑、声音沉重等,从而判断病人的声音情况。
中医闻诊时还会听病人的咳嗽,如咳嗽干燥、咳嗽有痰等,从而判断病人的肺部情况。
问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通过询问病人的病史、症状、体征等反映病情。
中医问诊时会询问病人的病史,如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等,从而了解病人的病情。
中医问诊时还会询问病人的症状,如头痛、发热、咳嗽等,从而了解病人的病情。
中医问诊时还会询问病人的体征,如腹部肿块、胸痛等,从而了解病人的病情。
切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通过切指脉、按腹部等方法反映病情。
中医切诊时会切指脉,从而判断病人的气血运行情况。
中医切诊时还会按腹部,从而判断病人的脾胃运行情况。
综上所述,中医四诊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的核心内容,是中医治疗的基础。
通过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个方面的综合分析,可以准确地判断病人的病情,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书写范文一、基本信息。
患者姓名:[姓名]性别:[性别]年龄:[年龄]职业:[职业]就诊日期:[具体日期]二、望诊。
1. 整体望诊。
刚一见到这位患者,就觉得他整个人的精神状态有点萎靡不振,就像霜打的茄子似的。
往那椅子上一坐,背还有点驼,缺乏那种年轻人该有的挺拔劲儿。
皮肤呢,有点发黄,不是那种健康的小麦色,倒有点像老照片的那种黄,透着一种虚弱的感觉。
2. 局部望诊。
面色:仔细瞧他的脸,面色萎黄中还带着点淡淡的青灰色,尤其是眼眶周围,就像被人轻轻打了一拳后的那种乌青,只不过颜色浅很多。
这面色在中医里可能暗示着气血不足,还有点寒邪内侵的迹象呢。
舌象:让患者伸出舌头,好家伙,舌头一伸出来,就像一幅“地图”。
舌苔厚腻,颜色白中泛黄,就像在舌面上铺了一层没搅匀的奶油,中间还有点剥脱,像被调皮的孩子挖走了一块。
舌尖有点红,这可能是心肺有热的表现,而舌苔厚腻呢,多半是脾胃运化不好,体内有湿气的信号。
三、闻诊。
1. 听声音。
患者说话声音比较低,有气无力的,就像刚跑完一场马拉松累得够呛似的。
而且声音有点沙哑,不是那种清亮的嗓音,听起来就感觉喉咙里像卡了一口痰,吐又吐不出来,咽又咽不下去。
这种声音在中医看来,可能是肺气不足,再加上体内有痰湿阻滞气道的缘故。
2. 嗅气味。
靠近患者的时候,能闻到他身上有一股淡淡的异味,不是那种汗臭味,而是一种有点像食物在胃里没消化好发酵的气味。
这让我一下子就想到他的脾胃可能不太好,食物积滞在体内,不能正常运化,才产生了这种奇怪的气味。
四、问诊。
1. 问寒热。
我就问他呀:“您觉得自己是怕冷呢,还是怕热啊?”患者回答说:“大夫,我特别怕冷,大夏天的别人都穿短袖,我还得穿个薄外套,稍微有点风就觉得冷得不行。
”这怕冷在中医里是阳气不足的表现,就像体内的小火炉火力不够,所以抵御不了外界的寒气。
2. 问汗。
又问他出汗的情况,他说:“我平时不怎么出汗,就算运动后也只是出一点点汗,而且汗是凉凉的。
中医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
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也被称为四诊合参。
望诊: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外表表现,来获取疾病的信息。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表示气血不足,舌苔黄腻可能表示湿热内生。
闻诊:医生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咳嗽等听觉表现,来推测疾病的情况。
例如,咳嗽声音短促、有痰鸣声可能表示有痰热阻塞。
问诊:医生与患者进行互动询问,了解患者的症状、病史、生活习惯等详细信息。
通过分析患者的回答,医生能够初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例如,问及患者是否有口干、口渴等症状,可以判断体内是否有阴液不足。
切诊:医生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获取脉象的信息,从而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和疾病的变化。
中医将脉象分为多种类型,如沉细、浮大、弦数等,每种类型都对应着不同的病理变化。
综合四诊的结果,中医医生能够全面地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并作出相应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这些诊断方法注重观察人体整体状况,结合患者自身感受,具有个体化和综合性的特点,可以帮助中医医生准确判断疾病类型和病程,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中医诊断望.闻.问.切之完整版四诊述要一、望诊中医特别重视望诊,临诊首要注意观察,从病人的神态、形体和某些特定表现征象,了解疾病的性质与轻重。
望诊之要,首先望神:患者眼珠灵活,目光炯炯,神识不乱,语言清亮,精神充沛,面色荣润,动作矫健协调,即为有神;若目光晦暗,反应迟钝,语言低微,精神委靡,表情淡漠,即是失神。
中医学认为:精气充盛则神旺;精气虚衰则神疲。
若患者其症状虽属严重,但神气尚佳,这说明正气未衰,预后一般尚好;如果相反,其症状表现虽不严重,而神气却委靡不振,这说明正气趋向衰弱,预后一般不良。
《灵枢·天年篇》上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素问·本病论篇》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说明了“ 神” 的重要性,但危重之病,一时精神转“ 佳”,或两颧发红如妆,这是阴阳格拒、欲将离绝的危象,即“ 神浮则危”,当须警惕。
其次望色:气色是脏腑气血的外荣,在临床上,可以根据色的荣润枯槁、鲜明晦暗等方面来辨证。
气血旺盛,则色泽荣润鲜明;气血衰减,则色泽枯槁晦暗。
白脱血,萎黄主虚,颧赤劳缠。
五脏有病,面部色泽有时亦有相应变化:如脾病者面色多萎黄,肺病者则面色白,心病者则面色赤,肝病者则面色青,肾病者则面色灰黑。
此外,还可以从色的方面辨别出不同的病因和症状,如《灵枢·五色篇》“ 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
但望色必须结合其他三诊,如面色白,血虚也;问之无脱血因素者,应考虑恐怖,恐则气下,血亦随之,怖则神随气失。
心脉如乱丝,面乍白乍赤,神气不安之象也:心中必有惭愧之事,惭则气收,愧则神荡,在临床上应细致诊察。
望形体:一般五脏强健的,外形多壮实;五脏有病,外形多衰弱。
形体不同,往往用药的宜忌、喜恶有异,如胖人多气虚,瘦人多火,用药应因人而异。
从观察形体也可得出很多病情,如肥人多中风,瘦人多劳嗽。
然而对胖、瘦人亦需分析:能食肌丰而胖者,体强也;若食少而肥者,非强也,乃病痰也,肥人最怕按之如棉絮;食少而瘦者,体弱也;若食多而瘦者,非弱也,瘦人最怕肉干著骨。
望闻观切的意思“望闻观切”又称之为“望闻问切”。
“四诊法”(望、闻、问、切),是中医诊病的基本方法。
根据相关史籍记载,四诊法是由扁鹊发明的,当时扁鹊称之为“望色、听声、写影及切脉”。
中医认为,气血运行,感应传导,能传递病邪。
反映病变的通路是经络,经络具有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功能,象电话网络一样将人体紧密地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所以局部的变化通过经络可以影响全身,内脏的病变可以反映到体表,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相反,中医通过对外部的诊察,也可以推测内脏的变化,这就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础和依据。
望诊,指观气色。
包括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象、五官、四肢等,以发现异常表现,了解病情。
闻诊,指听声息。
包括用耳朵来听,用鼻子来闻,所以包括听声音、嗅气味两方面内容,比如听到咳嗽的声音、嗅到口臭等等。
问诊,指询问症状。
就是询问病情,了解既往健康状况、发病经过及自觉痛苦或不适等相关情况。
切诊,指摸脉象。
包括切脉、按诊两部分,是医生用手触探病人的身体、手腕部,或者是其他有病变的部位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一、望简单来说,望诊包括一般望诊和舌诊两部分内容,一般望诊又包括望神察色、望形态、望五官等,舌诊包括望舌质、望舌苔。
望诊首先是望神,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如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反应灵敏,称为有神,是健康或病情轻浅的表现。
如精神萎糜,表情淡漠,目光晦暗,反应迟钝,甚至神志不清,称为无神,表示病情较重。
通过望神可以对病人的病情和预後,做一个估计,做到心中有数。
察色主要观察面部的颜色和光泽,根据不同的色泽可以看出气血盛衰和疾病发展变化。
正常中国人面色微黄,红润光泽,若出现异常色泽称为病色,常见的有:白色,主虚主寒主失血;黄色,主虚主湿;青色,主寒主瘀主痛,主小儿惊风;红色,主热;黑色,主肾虚。
望形态是指望形体和动态,如形肥食少为脾虚有痰。
形瘦善饥,为胃中有火。
踯卧喜静,多属寒证。
烦躁喜动,多属热症。
张口抬肩,喘息不能平卧是喘症,项背强急,角弓反张是痉病;久病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是危重证候。
中医临证经验与方法之望闻问切与四诊合参中医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医生常常通过观察、问诊、切诊等方法来收集病人的症状信息,以进行诊断和治疗。
其中,望、闻、问、切与四诊合参是中医临证经验的核心内容之一。
首先,望闻问切是中医医生观察病人的主要方法之一。
通过望诊,医生可以观察病人的面色、目光、舌质等,进而推断患者的内脏功能是否正常。
闻诊是通过听诊患者的呼吸音、心跳声等来判断病情。
问诊则是通过与患者交流,主动询问病人的症状、疾病发生的时间、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信息。
最后,切诊是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触诊,通过判断脉搏的频率、节律、力度、形态等来获取病人的脏腑状况。
这四种诊断方法不仅可以互相验证和补充,还可以相互印证,从而提高中医医生的诊断准确性。
此外,中医临证经验还注重将这四诊合参,就是将望闻问切的信息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和判断。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目光等来判断疾病病情。
例如,中医认为面色苍白常常与气虚、血虚相关,面色红润则与火热症状相关。
舌质的颜色和形态也能反映内脏功能的情况。
通过仔细观察病人的面容和舌像等细节,医生可以获取到更多的信息,有助于诊断和治疗。
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呼吸声、脉搏声等得出病情的方法。
例如,中医认为声音低沉无力与气虚、阳气不足相关,呼吸声异常有受阻的情况可以与肺气郁结相关。
医生通过仔细倾听患者的呼吸和心跳声音,可以获取到更多的信息。
问诊是一种主动与病人交流的方法,通过询问患者病情、症状、发病时间、生活习惯等信息来判断疾病的性质、起因和发展趋势。
中医注重细致的询问,从头到脚,从内到外,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切诊是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触诊来判断病情。
中医认为脉搏的频率、节律、力度、形态等可反映患者的脏腑状况。
例如,中医将脉搏分为浮、沉、缓、数、实、虚等不同类型,通过触诊来辨别病情。
通过将望闻问切的信息综合起来,中医医生能够得出更准确的诊断结果,并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书写范文一、基本信息。
姓名:[患者姓名]性别:[男/女]年龄:[X]岁。
职业:[具体职业]就诊日期:[年/月/日]二、望诊。
# (一)整体望诊。
1. 神。
一进门,就感觉这位患者精神状态还可以。
眼睛比较有神,不像那种病恹恹、没精打采的样子。
不过呢,眼神里还是透着一丝疲惫,可能是身体有点小毛病折腾的。
2. 色。
面色有点发黄,不是那种健康的红润色。
就像秋天的树叶,少了点生机。
这黄呢,有点暗黄,不是那种鲜明的黄,初步感觉可能和脾胃有点关系,脾胃不好,气血生化不足,脸色就容易发黄。
再看嘴唇,颜色也比较淡,这也提示气血可能不太充足。
就像花朵没有浇足水,颜色不够鲜艳。
# (二)局部望诊。
1. 头面五官。
头发有点干枯,没有光泽,就像干草一样。
中医说“发为血之余”,头发的状态能反映出气血的情况,这头发干枯,说明气血滋养不够啊。
眼睛呢,白睛有点微微发黄,这可不能忽视。
虽然不是特别黄,但也得考虑是不是有湿热的情况。
眼睛周围还有点淡淡的黑眼圈,看来最近休息得不是很好。
鼻子看起来倒是正常,没有红肿或者歪斜之类的。
不过鼻唇沟那有点油,可能是体内有湿气,湿气往上泛,就容易在这些部位表现出来。
耳朵呢,大小还算正常,但是耳廓的颜色有点偏白,气血不太充盈的表现。
中医认为耳朵是人体的一个缩影,耳朵上有很多穴位对应着身体的各个部位,这耳廓颜色白,也能从侧面反映出身体整体的气血状态。
再看舌头,舌头一伸出来,嚯!舌苔有点厚腻,颜色偏白,中间还有点微黄。
这厚腻的舌苔就像地上长了一层苔藓,说明体内有湿气,而且有点化热的趋势。
舌头本身呢,有点胖大,边缘还有齿痕,这是典型的脾虚湿盛的表现。
就像一块海绵,吸了太多的水,变得肿肿的,还被旁边的牙齿挤压出了痕迹。
2. 躯体四肢。
患者体型有点偏胖,肚子圆滚滚的,这肚子大啊,在中医里往往和脾胃虚弱、痰湿内生有关。
就像一个装东西的袋子,脾胃运化不好,垃圾就都堆在里面了。
四肢看起来有点沉重的感觉,肌肉也不是很紧实。
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书写范文一、患者基本信息。
姓名:[患者姓名]性别:[男/女]年龄:[X]岁。
职业:[具体职业]二、望诊。
1. 整体望诊。
一进门,就瞧见这位患者呢,整个人看起来有点没精打采的。
身形不胖不瘦,但是走路的姿势有点拖沓,就像脚底下挂了铅块似的,缺乏那种轻快劲儿。
皮肤呢,有点发黄,不是那种健康的小麦色,就像是秋天里有点枯萎的树叶的颜色,隐隐透着一种虚弱的感觉。
再看患者的神态,眼神有点黯淡无光,就像两颗蒙了尘的星星,少了那种灵动和神采。
脸上的表情也是愁眉苦脸的,眉头皱得像个小山包,感觉心里像是装了不少烦心事呢。
2. 局部望诊。
头部:头发比较干枯,没有什么光泽,就像干草一样,还夹杂着不少白头发,在黑发里面特别扎眼。
额头呢,也不是那种饱满光滑的,隐隐能看到一些细小的皱纹,就像岁月在上面刻下的痕迹。
面部:面色发黄且有些浮肿,特别是眼睑那块,就像刚被人轻轻打了一拳似的,有点微微鼓起。
眼睛周围还带着一圈淡淡的黑眼圈,像是好几天没睡好觉一样。
嘴唇的颜色也不太对,有点淡白,没有那种红润的血色,就像被水洗过多次的花瓣。
舌象:伸出舌头一看,舌头胖大,就像个胖娃娃似的,舌苔白白厚厚的,就像铺了一层霜在上面,而且舌头边缘还有一些齿痕,就像是被牙齿欺负过留下的小印子。
这舌头的样子,就像是在告诉我,患者体内湿气太重啦,脾胃可能不太好呢。
三、闻诊。
1. 声音。
患者说话的声音比较低沉,而且感觉中气不足,就像个没充满气的气球,每句话说出来都有气无力的。
声音还略带沙哑,就像很久没喝水的人在说话一样,没有那种清亮劲儿。
2. 气味。
凑近患者的时候,能闻到一股淡淡的口臭味,不是那种特别浓烈刺鼻的,但也能明显感觉到。
这口臭可能和患者的脾胃消化不好有关系,就像食物在胃里发酵了一样,散发出一种不太好闻的味道。
身上倒是没有什么特殊的气味,就是那种正常的汗味,但是稍微有点重,可能是身体有点虚,稍微一动就出汗的缘故。
四、问诊。
1. 一般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