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四诊望闻问切
- 格式:ppt
- 大小:4.88 MB
- 文档页数:81
学习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及复习提要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中医四诊法和中医望闻问切等方法。
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学知识。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1.辨证求因。
中医诊断强调辨别疾病的根本原因,即寻找病因。
中医上讲“治未病”,强调预防和调理,所以诊断要求探求病因,分明真假、重轻、表里,找到病因才能正确地进行治疗。
2.整体观察。
中医诊断在观察疾病时注重整体观察,关注病人的身体状况、面色、舌苔等多个方面。
中医望诊主要观察面色、气色、眼底、唇舌等方面;中医闻诊主要通过嗅闻气息、听闻声音等来判断疾病;中医问诊强调倾听病人的主观感受和描述;中医切诊通过触摸身体脏腑来判断疾病。
3.辨别病情。
中医诊断强调病情的辨别,即辨别病情所处的阶段和轻重缓急。
只有正确辨别病情,才能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4.综合分析。
中医诊断强调的是综合分析病情,即通过各种方法综合分析,确定病因、病机和病位,找到疾病的根本原因和发病机制,进而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就是辨证求因,整体观察,辨别病情,综合分析。
只有充分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才能准确地诊断疾病,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
中医诊断学的复习提要如下:1.中医四诊法: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望诊:观察面色、目色、舌象等,了解病情。
-闻诊:倾听声音、嗅闻气味,判断疾病。
-问诊:询问病人的主观感受、病史等,获取病情信息。
-切诊:通过触摸等手段判断病情。
2.中医辨证论治:根据病人的症状和体征进行辨证,然后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辨别病因:了解疾病的病因,包括外感内伤、情志过激、饮食不当等。
-辨别病机: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包括气滞、湿邪、热毒等。
-辨别病位:确定疾病的发病部位,包括寸口、尺泽、关元等经络和脏腑。
3.病情的辨别和分类: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分为表里、寒热、虚实等不同类型,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
中医的望闻问切:
一、望
望诊,指观气色。
包括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象、五官、四肢等,以发现异常表现,了解病情。
二、闻
闻诊,指听声息。
包括用耳朵来听,用鼻子来闻,所以包括听声音、嗅气味两方面内容,比如听到咳嗽的声音、嗅到口臭等等。
三、问
问诊,指询问症状。
就是询问病情,了解既往健康状况、发病经过及自觉痛苦或不适等相关情况。
四、切
切诊,指摸脉象。
包括切脉、按诊两部分,是医生用手触探病人的身体、手腕部,或者是其他有病变的部位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通过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收集的病史信息,判断出病因病机,确定病证分型,确立治疗法则,拟定处方用药。
形成辨证施治的理法方药的完整统一。
因此,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是辨证施治的基础!。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它是通过辨证论治的方法,通过观察、问诊、望闻问切等手段,来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机、症候,从而确定治疗方案的学科。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辨证的方法和原则、望诊、问诊、切诊和脉诊等方面。
辨证的方法和原则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中医辨证是通过对病人的病史、症状、体征等进行观察、分析和综合判断,来确定病因、病机和病情的一种方法。
辨证的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舌脉等来判断疾病的情况;闻诊是通过听取病人的声音、咳嗽声、腹音等来判断疾病的情况;问诊是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等来判断疾病的情况;切诊是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辨证的原则主要包括辨证求因、辨证求本、辨证求标、辨证求证等。
望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外部表现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望诊主要包括望面色、望舌苔、望舌脉等。
望面色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中医认为,面色可以反映人体的气血状况,从而判断病情。
望舌苔是通过观察病人的舌苔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中医认为,舌苔可以反映人体的阴阳状况,从而判断病情。
望舌脉是通过观察病人的舌脉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中医认为,舌脉可以反映人体的气血状况,从而判断病情。
问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问诊是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等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问诊主要包括主诉、病史、症状、舌脉等。
主诉是病人自己主动告诉医生的症状或不适,通过主诉可以初步了解病情。
病史是病人的疾病经过、治疗经历等,通过病史可以了解病情的发展和变化。
症状是病人的具体病症表现,通过症状可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舌脉是病人的舌苔和脉象情况,通过舌脉可以判断疾病的病机和病情。
切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切诊是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切诊主要包括触诊、按诊和握诊等。
触诊是通过手指轻轻触摸病人的脉搏来判断脉搏的搏动情况。
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为“望、闻、问、切”四种诊查方法,统称为中医四诊。
《难经·六十一难》曰: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在《伤寒论》中也曾说:“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
中医四诊以望诊为首,绝非偶然,而是别有深意的,正如上面所说。
今天我们学习望诊之中最重要的,也是我们最独特的知识,李氏奇效舌诊及望舌用药法。
、望舌诊病是中医四诊之中的望诊里面的最重要的一环,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
最早记录舌诊者是扁鹊(公元前407年- 公元前310年,河北省任丘市人),扁鹊创立和发展了中医望闻问切四种诊查疾病的方法。
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也将舌诊作为中医辨证论治法则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元代《敖氏伤寒金镜录》是现存最早的第一部舌诊专著。
随着明清时期温病学派的兴起,在研究温热病的过程中,总结出一套“温病察舌”的方法,对温病的分型、分期、辨证用药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明·王景韩《神验医宗舌镜》中说:“内有是症,外有是舌”。
为什么通过舌相就能诊查获知全身各处的疾病症状呢?中医学认为舌通过经络的循行,直接或间接的与五脏六腑相通,又与人体的四肢百骸相连。
脏腑的精气上荣于舌,脏腑的病变也必然影响精气的变化而反应在舌象上,所谓“有诸内者,必形于诸外”(出自《丹溪心法》)。
《黄帝内经》中也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者,当以观外乎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必形诸外”。
清·杨云峰《临证验舌法》论:“即凡内外杂证,也无一不呈其形著其色于舌。
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谬焉。
危急疑难之顷,往往证无可参,脉无可按,而惟以舌为凭。
妇女幼稚之病,往往闻之无息,问之无声,而惟有舌可验。
”又说:“舌者,心之苗也。
五脏六腑之大主,其气通于此,其窍开于此者也。
查诸脏腑图,脾、肺、肝、肾,无不系根于心。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包括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科之一,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四诊法:脉象学、舌诊学、面诊学、问诊学四个方面的综合运用,以了解病情、分析证型、确定治疗方法等。
2. 病因学:探讨病因病机和发病规律,以及病变与致病因素之间的关系,为诊断治疗提供指导。
3. 辨证论治:根据四诊法和病因学的分析,确定证型,进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饮食调养等。
4. 望闻问切:即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手段来了解患者的体征、表现和症状等,进一步明确诊断。
5. 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脉诊、舌诊、面诊等。
6. 诊断思路:强调以辩证为核心,唯证论治的诊疗思路,即抓住证候、辨明病因,选用对症治疗的方法。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是实现中医诊疗有效性的关键,他们通过对身体的各个方面观察并总结提炼,形成了一套综合而详尽的中医诊断体系,是中医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医诊断的四诊方法有哪些中医诊断疾病,主要依靠“四诊”,即望、闻、问、切。
这四种方法各有侧重,相互补充,是中医认识疾病和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对患者全身和局部的神、色、形、态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健康或疾病状况。
首先是望神。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通过观察患者的神志、精神状态、眼神等,可以判断其正气的盛衰。
如果患者神志清晰、反应灵敏、目光明亮、表情自然,说明正气充足,病情较轻;反之,若神志不清、精神萎靡、目光呆滞、表情淡漠,则提示正气亏虚,病情较重。
其次是望色。
色主要指面部的色泽。
面部色泽的变化能够反映脏腑气血的盛衰和邪气的消长。
正常人的面色微黄,红润而有光泽。
如果面色苍白,多为气血不足或阳虚;面色潮红,多为热证;面色青紫,多为血瘀或寒证;面色发黄,多为脾虚或湿邪内阻。
望形态也很重要。
观察患者的形体强弱、胖瘦以及动静姿态,可以推测其体质和病情。
身体强壮、肌肉丰满者,多为正气充足;身体瘦弱、肌肉松弛者,多为正气不足。
肢体活动自如,多无大碍;若肢体震颤、抽搐,可能是风证;若四肢蜷缩、不愿活动,多为寒证或虚证。
此外,望舌也是望诊中的重要内容。
舌头通过经络与脏腑相连,所以舌头的变化能反映脏腑的病变。
正常的舌头淡红而润泽,舌苔薄白而均匀。
舌头的颜色、形状、舌苔的厚薄、颜色、润燥等方面的变化,都有特定的诊断意义。
比如舌红苔黄多为热证,舌淡苔白多为寒证,舌体胖大有齿痕多为脾虚湿盛。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
听声音主要是听患者的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等声音。
语言清晰、声音洪亮者,多为正气充足;语言低微、声音微弱者,多为正气虚衰。
呼吸急促、声高气粗,多属实证、热证;呼吸缓慢、声低气微,多属虚证、寒证。
咳嗽声重浊,多为外感风寒;咳嗽声低微,多为肺气亏虚。
嗅气味包括患者身体、口腔、分泌物、排泄物等的气味。
比如口臭多为胃火炽盛;口气酸臭多为食积胃肠;排泄物有恶臭,多为热证;排泄物有腥味,多为寒证。
对四诊发展的展望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
是一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和防治等的学科。
它传承着中国古代先辈们治疗疾病的经验和理论。
中医的主导思想是整体观念,以脏腑经络为生理、病理基础,辨证论治是诊疗依据。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探求病因、病位、病性,通过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拔罐、食疗等治疗疾病。
中医诊断的研究内容,包括对病人进行检查,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采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确定病证的临床表现特点与病情变化的规律,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依据。
今天,我们来介绍中医诊断中的诊疗基础:对四诊发展的展望。
几千年来,祖国医学在诊断方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丁独特的体系,有着鲜明的特点:1、对症状的观察和描述细致人微。
如望诊中“审神气的存亡,可知病的死生;察色的泽天,形态的常变,可别病的轻重浅深(中医诊断学讲义);对于面色的望诊,舌诊以及耳、鼻、口唇、牙齿和小儿指纹的望诊,是十分细致的,是其他医学所不及的。
2、脉诊中医发明最早,研究观察得很细,传播很广。
阿维森纳在《医典》中就吸收了王叔和《脉诊》的内容。
3、注意胃气的存亡。
这一思想贯穿在望、闻、问、切四诊之中。
4、整体观念。
对于任何一个症状,都放在全身整体中去观察,从不孤立地看待。
若单独抽出一个症状,则什么问题也说明不了,无任何意义。
5、很强的时空观念。
一个症状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含义。
人的肤色、脉象等会受地域、时间、情绪、饮食等发生改变。
有些情况是病态,有些则不是病态。
6、对汗和二便的观察很细,解释的意义不同,是现代医学所欠缺的。
通过对汗及二便的观察,可以了解人体气机的出人升降,意义很重要。
中医诊断的特点还可以举出很多,它的经验确实是很丰富的。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诊断的手段主要靠医生的感觉,获取的资料,大部分是定性的,缺乏定量的,不能精确化,规范化。
使初学者感到难以掌握。
只能在长期的实践中,在老师指导下摸索掌握。
我们在实践中看到,同样的四诊材料,反应到不同的医生头脑中,会有不同的辨证和施治,治疗效果也不一样。
望闻观切的意思“望闻观切”又称之为“望闻问切”。
“四诊法”(望、闻、问、切),是中医诊病的基本方法。
根据相关史籍记载,四诊法是由扁鹊发明的,当时扁鹊称之为“望色、听声、写影及切脉”。
中医认为,气血运行,感应传导,能传递病邪。
反映病变的通路是经络,经络具有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功能,象电话网络一样将人体紧密地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所以局部的变化通过经络可以影响全身,内脏的病变可以反映到体表,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相反,中医通过对外部的诊察,也可以推测内脏的变化,这就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础和依据。
望诊,指观气色。
包括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象、五官、四肢等,以发现异常表现,了解病情。
闻诊,指听声息。
包括用耳朵来听,用鼻子来闻,所以包括听声音、嗅气味两方面内容,比如听到咳嗽的声音、嗅到口臭等等。
问诊,指询问症状。
就是询问病情,了解既往健康状况、发病经过及自觉痛苦或不适等相关情况。
切诊,指摸脉象。
包括切脉、按诊两部分,是医生用手触探病人的身体、手腕部,或者是其他有病变的部位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一、望简单来说,望诊包括一般望诊和舌诊两部分内容,一般望诊又包括望神察色、望形态、望五官等,舌诊包括望舌质、望舌苔。
望诊首先是望神,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如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反应灵敏,称为有神,是健康或病情轻浅的表现。
如精神萎糜,表情淡漠,目光晦暗,反应迟钝,甚至神志不清,称为无神,表示病情较重。
通过望神可以对病人的病情和预後,做一个估计,做到心中有数。
察色主要观察面部的颜色和光泽,根据不同的色泽可以看出气血盛衰和疾病发展变化。
正常中国人面色微黄,红润光泽,若出现异常色泽称为病色,常见的有:白色,主虚主寒主失血;黄色,主虚主湿;青色,主寒主瘀主痛,主小儿惊风;红色,主热;黑色,主肾虚。
望形态是指望形体和动态,如形肥食少为脾虚有痰。
形瘦善饥,为胃中有火。
踯卧喜静,多属寒证。
烦躁喜动,多属热症。
张口抬肩,喘息不能平卧是喘症,项背强急,角弓反张是痉病;久病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是危重证候。
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辨别八纲、辨别病因、辨别病机三个方面。
辨别八纲是指通过辨别病人的寒热、表里、虚实、动静四个方面来确定疾病的性质。
辨别病因是通过辨别病人的外感、内伤、情志、饮食、劳倦五个方面来确定疾病的原因。
辨别病机是指通过辨别病人的气血津液、脏腑组织器官、经络气血、阴阳五个方面来确定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中医诊断学还包括四诊合参的基本理论。
四诊是指望闻问切,合参是指根据诊断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2.中医病的诊断方法:-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舌质、脉象等来推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机。
-闻诊:闻诊是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咳嗽声等来推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机。
-问诊:问诊是通过与病人的交谈来了解患者的病情、症状、病史等信息,从而推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机。
-切诊:切诊是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触诊,来推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机。
3.中医常见疾病的诊断要点:-外感病的诊断:外感病主要表现为寒热、恶寒、发热、头痛、咳嗽、流涕等症状。
诊断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发病时间、症状特点、舌质、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
-内伤病的诊断:内伤病主要表现为身体的虚弱、疲乏、食欲不振、腹痛、便秘等症状。
诊断时需要根据患者的病史、家族史、体检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
-情志病的诊断:情志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激动、烦躁、睡眠不宁等症状。
诊断时需要根据患者的情绪变化、心理状况等进行综合分析。
-饮食病的诊断:饮食病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口干、口苦等症状。
诊断时需要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进食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
4.中医诊断学的误区:-忽视患者的主观感受和病史:中医诊断学重视患者的主观症状和病史,忽视这些信息可能导致误诊。
-盲目追求望闻问切:中医诊断学需要综合运用各种诊断方法,不能过分依赖其中一种诊断方法。
-缺乏科学依据:中医诊断学需要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和总结,不能凭空臆测。
以上是中医诊断学的复习要点,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中医诊断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则是()A. 四诊合参B. 辨证论治C. 望闻问切D. 症候分析答案:A. 四诊合参解析: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则是四诊合参,即通过望、闻、问、切四种诊法,全面收集病情资料,综合分析,得出正确的诊断。
2. 以下哪项不是中医四诊中的内容()A. 望诊B. 闻诊C. 切诊D. 听诊答案:D. 听诊解析:中医四诊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听诊不是中医四诊的内容。
3. 在中医诊断中,以下哪项症状属于实证()A. 脉弱无力B. 舌质淡白C. 腹部胀满疼痛D. 面色苍白答案:C. 腹部胀满疼痛解析:实证是指邪气盛实,正气未虚的病证。
腹部胀满疼痛多为实证表现,而脉弱无力、舌质淡白、面色苍白多为虚证表现。
二、填空题4. 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望诊、闻诊、问诊、切诊解析: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是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简称四诊。
5. 中医诊断中的“辨证”是指____,“论治”是指____。
答案:辨证——分析辨别病因、病机和证候;论治——根据辨证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解析:辨证是中医诊断的核心,是指分析辨别病因、病机和证候。
论治是根据辨证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三、判断题6. 中医诊断疾病时,四诊必须依次进行,不能同时进行。
()答案:错误解析:中医诊断疾病时,四诊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7. 舌质红绛、苔黄燥属于热证表现。
()答案:正确解析:舌质红绛、苔黄燥是热证的表现,常见于实热或阴虚火旺的病证。
四、论述题8. 请阐述中医诊断中的“证”与“症”的区别。
答案:中医诊断中的“症”是指患者表现出来的各种具体症状,如咳嗽、发热、头痛等。
而“证”是指通过对症状的综合分析,得出的病因、病机和证候的总体概念,如风寒感冒、湿热黄疸等。
区别在于:“症”是疾病的外在表现,是具体的、个别的,而“证”是对疾病内在本质的概括,是综合的、整体的。
什么是中医腹诊中医诊断学的内容是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检查手段对疾病作出诊断,简称四诊。
其中切诊是切按触摸身体一定部位,脉诊是触按经脉搏动,脉诊包括在切诊之内。
切诊除包括脉诊外其它常被采用的为胸背触诊和腹部触诊,尤其是腹诊更为重要一些,博粹堂中医讲。
腹诊的起源相当久远,《素问·脉要精微论》载有:“帝曰:诊得心脉而急,此为何病,病形何如?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也。
”首先以脉所见,进而征之腹诊,少腹有形突起,诊为心疝。
《素问·腹中论》有:“帝日: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可治否?岐伯日:病名日伏梁。
帝日:伏梁因何而得之?岐伯日: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
”记伏梁的发病特征及原因,不能用切挤方法治之。
《灵枢·水胀篇》有:“水与腹胀,何以别之?承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
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
腹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鼞鼞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厚,按其腹,昚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
”论述腹水与腹胀之鉴别,腹诊描写绘声绘色。
同篇又记有:“肠覃……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息肉乃生。
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
”叙肠覃之病状及其腹诊。
《素问·举痛论》:“帝日,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无益者……凡此诸痛,各不同形,别之奈何?歧伯日: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
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
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
寒气客于侠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
”也举因寒气客于不同部位发生诸种疼痛,按撩既作为治疗方法,也作为鉴别诊断之一助。
中医诊断学速记歌诀你要问中医诊断学?好家伙,这可不是一般的知识啊!要知道,咱们中医诊断学,不仅仅是个技术活儿,还带着点艺术气息。
看病嘛,光靠西医那套设备和化验单,确实很快,但中医讲究的可不仅仅是症状,更重要的是全身上下的和谐——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一切都要合起来才算数。
别急,咱们慢慢来捋顺,今天就用歌诀给大家聊聊这些吧,保证让你一听就懂,甭担心!大家知道吧,中医讲究“四诊合参”,这四诊就是“望、闻、问、切”,听着有点学术?其实说白了,就四步走。
你去看病,医生先得看你。
你说他直勾勾盯着你看,不知道是不是你脸上的痘痘引人注目?嘿,错了!他是在观察你的气色、舌苔,甚至你的面部表情。
你看你今天神清气爽的,还是面黄肌瘦的,他一眼就能看出来你身体有没有“亮点”——这就是“望诊”。
别小看这一看,能透视你体内的虚实!医生就会问你:最近怎么样?睡得好吗?肚子怎么不舒服啊?你感觉累不累?这些问题看似无聊,其实都是在帮他摸清你身体里的“谜团”。
再医生就会凭借“闻诊”来判断——闻一下你的呼吸,听听你的声音,甚至你身上的气味,都是中医独特的诊断方法。
最重要的就是“切”了,别误会,医生可不是切东西啊,是给你把脉。
你脉搏跳得快慢,沉浮,都是有秘密的,医生一摸就能大概知道你身体的气血是不是平衡,五脏六腑有没有啥不对劲的地方。
可能有朋友会问,那这些复杂的诊断怎么记住啊?嘿,这可就得靠咱们的“中医歌诀”了。
听歌诀学中医,简直比背课文轻松得多。
就拿那个最基础的歌诀来说:“望诊看舌苔,面色气色排;闻诊听声音,嗅气要分开;问诊症状明,脉诊最重要。
”你看,记住这四句话,基本上四诊你就能记得清清楚楚了。
特别是那“望诊看舌苔”,它可不是说你舌头舔一舔就算了!舌苔颜色、形态、厚薄,几乎可以显示你体内的寒热、虚实,真是个小小的健康“指南针”。
歌诀不止这些哦!你想,要是就这么一句两句,怎么能形容咱们中医那博大精深的知识呢?再说了,中医讲究的可不是单纯的一二三,而是整体的把握和调理。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
是一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和防治等的学科。
它传承着中国古代先辈们治疗疾病的经验和理论。
中医的主导思想是整体观念,以脏腑经络为生理、病理基础,辨证论治是诊疗依据。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探求病因、病位、病性,通过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拔罐、食疗等治疗疾病。
中医诊断的研究内容,包括对病人进行检查,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采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确定病证的临床表现特点与病情变化的规律,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依据。
今天,我们来介绍中医诊断中的诊疗基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诊法、诊病、辨证和病案四大部分。
一、诊法,是对病人进行检查,收集与病人健康有关资料的方法。
四诊包括望、闻、问、切四种诊法。
根据中医学理论,人体是个有机整体。
局部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内部病变能够反映于外。
这就是说,外部的疾病表现可以反映内在疾病的本质。
所以,中医在诊断疾病时,往往通过病人的自我感觉和医生观察到的病人的一些外在表现来推断病人内部的病理变化。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以表知里……以诊则不失矣”,认为外在变化可以反映体内病变。
《灵枢·外揣篇》则提得更为明确:“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脏波荡。
若是则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应形。
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认为体表的变化会正确地反映出内在的病变。
这种“以表知里”的诊法理论,至今仍在临床上发挥巨大作用。
二、诊病,亦称辨病,即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得出病名诊断。
疾病的病名,是对该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出的概括与抽象。
对疾病作出病名诊断,是临床内、外、妇、儿等各科应学习的主要内容。
三、辨证,辨证是中医学的精华,为了弄清辨证的含义,首先要掌握症、证、病、辨证等概念。
四、病案,又称病历,古称诊籍,是临床有关诊疗等情况的书面记录。
病案是临床医疗、科研、教学的重要资料。
病案书写是临床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它要求将患者的详细病情、病史、诊断和治疗等情况,都如实地记录下来。
浅析中医四诊特点及其与辨证的作用关系许家佗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0032)(国家自然基金资助项目编号30300443;上海中医药大学名师传承研究工程资助项目)[摘要]针对中医四诊和辨证的诊断特色,文章对四诊信息收集和认识的特点、辨证过程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指出中医临床诊断过程四诊信息收集要详细而准确,辨证的过程则要四诊合参、动态审查、病证结合。
[关键词]四诊;信息采集;辨证;特点分析;作用关系中医学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诊断疾病的理论和方法肇始奠基亦较早。
公元前五世纪,著名医家扁鹊就以“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而擅长诊病。
疾病的诊断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对疾病认识的过程。
中医学对疾病的认知和判断具有着鲜明的自身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在特定历史条件和哲学思想指导下,形成的特定医学产物。
中医学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的功过得失自会有定论,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所做的贡献也毋庸置疑。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指导的中医学的认识和评价也正在逐渐发生改变。
中医学对疾病的诊断方法上最鲜明的特色莫过于“四诊”与“辨证”,兹就中医学传统的“四诊”特点及其与“辨证”的作用关系论述一二。
一、四诊——中医学收集疾病信息的最基本方法中医学对人体生命活动的认识是基于整体观之上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尽管在某些认识上具有宏观模糊性的特点,但这并不影响中医学对生命和疾病的系统认知特点的形成。
在中医学形成和发展的初期,由于自然科学尤其是工具的不发达,直接导致了古人对疾病的认识和判断上的主观依赖性。
不可否认的是,人本身就是一部高度复杂和发达的精密仪器,至今为止还没有任何智能机器可以与人体的智能化相媲美。
所以中医学在诊断手段上充分调用了人体的“主观感觉”和“主观意识”,在疾病认识、分析和判断上主要依赖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语言和思维意识等,形成了望诊、闻诊、问诊、切诊为主体的疾病信息采集手段和信息加工模式,亦即四诊。
“望、闻、问、切”,正确认识中医四诊!自我诊察的方法现代医学中,各种诊断工具的出现着实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大大的方便,可是就中医而言,相信朋友们都知道传统的中医四诊:望闻问切。
想一想,这种完全凭外在的症状表现而判断疾病的方法似乎太不科学了,可中医的历史和至今的疗效恰恰又说明中医四诊有其准确性,科学性。
难道中医诊病只靠号脉吗?其实不然。
中医讲究的是“四诊合参”,脉诊只是其中一种,中医临床诊治时光靠号脉是远远不够的。
下面详细介绍一下中医四诊。
所谓中医四诊,是指望、闻、问、切。
这是我国古代名医扁鹊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所提出的四种诊法。
当时扁鹊称之为“望色、听声、写影及切脉”。
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黄帝内经》载:“诊法何如……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可见诊法是对人体进行全面诊察的方法,借以判断人的健康与疾病状态。
中医四诊法一直沿用至今,是中医诊断疾病和辨证施治的重要依据。
望诊望诊是中医诊断方法的一种,它主要是通过人体表现出来的一些特征来观察体内发生的变化,以辨识病情的严重与否,所谓的外部特征就是指人们的形、色、神三个部分。
人的姿态能够反映人体内部的变化,如果病人的四肢颤动就表明他元气已虚。
若脸部发黑没有光泽可能是是痛症、寒症、淤血的表现;如果有些发红,一般是患有肺病;如果发白,多是因为气血不足、阳气虚衰。
望神就是观察一个人的神态与神情,目光呆滞、神志不清是肝肾精气衰竭导致;动作迟缓、精神不振是肾气不足、心脾两亏所致。
以望色为例,一个患者走进诊室,中医大夫一眼望去,看到其面色发黄,枯槁无光,就知道这个患者有可能脾虚失运,气血不足。
再比如望舌,不同人的舌头各不相同,若舌苔黄厚,还有剥脱,一看就知道这个患者湿热内盛,同时还有胃阴不足。
闻诊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以了解健康状况,诊察疾病的方法。
听声音包括听辨患者的语声、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呵欠、肠鸣等各种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