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关系在渎职类犯罪案件认定中的把握
- 格式:ppt
- 大小:499.50 KB
- 文档页数:18
第23卷第1期江苏警官学院学报Vol.23No.1 2008年1月JOURNAL OF JIANGSU POLICE OFFICER COLLEGE Jan.2008刑事法研究·储槐植魏颖华摘要:对于结果犯占据了近半数的渎职犯罪而言,刑法因果关系的判断成为认定此类犯罪的关键。
一方面渎职罪因果关系的判断应遵循刑法因果判断的一般规则,另一方面由渎职罪所保护的法益所决定。
其因果关系的认定具有法律拟制的特点。
在具体判断时,既要基于渎职犯罪行为的特点进行一般考察,又要以法律上实质的原因力为标准进行因果关系的个别判断。
关键词:渎职罪刑法因果关系刑法中图分类法:D924.39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020(2008)01-0005-08渎职罪是危害行政管理的犯罪,被明文规定在我国97刑法典分则第9章。
在这一章所规定的35个罪名中(含刑法修正案对本章所补充的犯罪),有15项罪为结果犯,占渎职罪总数的43%。
对结果犯追究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在于危害行为与结果之间成立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由此,对于结果犯占据了近半数的渎职犯罪而言,刑法因果关系的判断成为认定此类犯罪的典型问题。
一、刑法因果关系的基本立场和判断模式的选择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因果性原理在刑法学层面的具体应用,构成刑法因果关系理论金字塔中的塔基。
作为哲学上的一对重要范畴,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
一种现象引起另一种现象或者一个过程引发另一个过程,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就是因果关系。
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是原因,被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
①马克思主义认为,因果关系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一部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象。
因此,作为对因果关系在具体学科中的应用,客观性是刑法因果关系的基本属性,相应地,因果判断为客观判断。
研究刑法因果关系的目的即在于为解决结果犯刑事责任提供客观依据,这是探讨因果问题的初衷,也是解决因果问题的归宿。
渎职犯罪因果关系判断作者:杨名来源:《中国检察官·经典案例》2016年第12期内容摘要:渎职犯罪因果关系的判断应遵循刑法因果关系判断的一般规则。
过失型渎职类职务犯罪因果关系应以间接性、次要性的因果关系为最低标准,正确履职行为具有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即可。
关键词:渎职犯罪因果关系判断近年来,对于渎职犯罪一些问题的认定,不管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存在一定分歧。
通过逐案梳理某省市2013年至2015年上半年渎职类职务犯罪案件,可以发现,渎职犯罪因果关系的判断问题即国家工作人员的渎职行为与出现的危害后果之间是否具有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成为了该类案件争议问题的焦点。
由于存在着相同情况不同处理的现象,亟需对渎职犯罪因果关系判断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形成统一认识,以实现法律适用和裁判尺度的统一。
一、司法实务意见最高人民检察院在第八号指导性案例杨某玩忽职守、徇私枉法、受贿案中对渎职犯罪因果关系的判断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
[案例一]杨某系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某派出所所长,具有监督管理辖区内的娱乐场所的职责,其明知辖区内的某俱乐部无合法的营业执照且存在诸多消防、治安方面的隐患,应该停业整顿或被取缔,但由于杨某未认真履行职责,使得上述俱乐部持续违法经营达一年之久并最终发生44人死亡、64人受伤的特大消防事故。
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指导意见认为,“在渎职犯罪因果关系的认定方面,如果负有监管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没有认真履行其监管职责,从而未能有效防止危害结果发生,那么,这些对危害结果具有‘原因力’的渎职行为,应认定与危害结果之间具有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
在指导性案例中,没有对“原因力”进行进一步的解释,也未提出进一步的要求,但通过案例可以看出,指导意见并不要求渎职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具有直接、必然的因果关系。
最高人民法院对于渎职犯罪因果关系的认定没有明确的意见。
龚晓玩忽职守案,包智安受贿、滥用职权案的判决与裁判理由能够反映出最高人民法院的倾向性意见。
适用相当因果关系须满足四个条件近年来,在检察机关办理的渎职犯罪案件中,安全生产事故玩忽职守犯罪案件比重不断增加。
在办案过程中,如何认定事故的发生与监管人员的渎职行为是否具有因果关系成为办案人员所面临的重大考验。
笔者认为,安全生产事故玩忽职守犯罪具有多个原因导致一个结果、行为主体不作为等特点,可以运用相当因果关系理论认定安全生产事故玩忽职守犯罪中的因果关系。
安全生产事故玩忽职守犯罪案件,是指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监管职责过程中,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多个原因引起的。
这里所指的原因是指除去常识性、公理性的条件以外的法律规定的原因,也就是说将企业工作人员的违规操作、设备安全保护措施不力、电线短路等直接原因排除,只讨论监管部门人员玩忽职守渎职行为方面的原因。
多因一果性,是指该类案件可能涉及多个玩忽职守渎职行为,可能是行业监管部门工作人员的渎职行为、地方政府监管工作人员的渎职行为,也可能是其他的渎职行为,这些原因共同导致了一起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从而使得安全事故玩忽职守犯罪因果关系更加难以认定。
相当因果关系理论认为,按照社会生活的经验,通常从某行为中发生某结果是一般的、相当的时候,就承认因果关系。
当然,事件与损害之间具有相当因果关系,必须符合两项要件:(1)该事件为损害发生的不可欠缺的条件;(2)该事件实质上增加损害发生的客观可能性。
当损害结果的原因大大增加了损害结果发生的客观可能性时,两者具有因果关系。
也就是说,相当因果关系,是指作为侵权行为要件的因果关系,只需具备某一事实,依据社会共同经验,即足以导致与损害事实同样的结果。
安全生产事故玩忽职守犯罪案件的特点决定了认定该类案件的因果关系相对比较复杂,通过运用相当因果关系理论对安全生产事故玩忽职守犯罪的因果关系进行认定是可行的。
当然,通过相当因果关系认定安全生产事故玩忽职守犯罪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合理描述条件(渎职行为)。
市场监管执法人员涉及的渎职罪类型与构成认定浅析一、关于渎职罪的概念简析渎职罪的渎,按《新华词典》解释,其字义是轻慢、不敬的意思。
渎职是不尽职,在执行任务时犯错误。
渎职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其他从事公务的人员,滥用职权或玩忽职守,侵害了国家机关正常管理秩序,依照刑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渎职罪是典型的职务犯罪。
2006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和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渎职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以下简称《解释》)中规定的渎职罪的立案标准,实际上就是渎职行为造成危害结果程度的具体量化。
二、市场监管执法人员涉及的渎职罪类型根据刑法分则条款规定,包括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食品监管渎职罪、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罪、滥用管理公司职权罪、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
其中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是刑法关于渎职犯罪的一般规定,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食品监管渎职罪、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罪、滥用管理公司职权罪是刑法关于渎职犯罪的特别规定,当渎职行为符合特别规定时,适用特别规定定罪量刑,当渎职行为不符合特别规定时,以滥用职权罪或玩忽职守罪处理。
1、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是指行政执法人员,徇私舞弊,对依法应当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不移交,情节严重或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主观上是故意,即行政执法人员明知案件应当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而故意不移交,同时,行为人还必须有徇私的动机。
如果是由于过失或法律水平低而没有认识到案件应当移交,不成立本罪。
举例说明,某市场监管部门接到举报,举报人称甲公司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数额巨大,某市场监管部门对甲公司进行了查处,举报属实。
甲公司负责人四处活动并找到某市场监管部门负责人乙某,先后送给乙某三万元,要求给予关照,乙某收到贿赂后,将已涉嫌构成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案件压住,仅仅以罚款了事。
乙某的行为构成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
渎职犯罪案件中因果关系的把握~GONGM-V渎职犯罪案件中因果关系的把握口韩凤平黄玉凯刑法中的渎职类犯罪很多都属于结果犯,结果犯不同于行为犯等其他犯罪,对结果犯而言,将某一结果归罪于某人的时候,往往需要查明其行为与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在结果犯罪中,无因果关系则无刑事责任.一,实践中把握因果关系存在的问题在查办渎职犯罪案件中,因果关系对于定罪具有重要意义,判断渎职行为与客观上所产生的危害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刑法上所要求的因果关系,是我们在具体办案中要经常面对的一项十分挠头的工作,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因果关系的理论分歧.在刑法理论中,对因果关系的争论由来已久无论是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对因果关系理论各执一词,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在我国刑法理论中,也存在着"必然因果关系"和"偶然因果关系"的争论.无论是国际上还是国内,由于对因果关系的各种学说不一,没有达成共识的一种说法给予我们实践正确的指导,致使我们办案人员在面对个案中的因果关系时,产生迷茫,分歧,不自信,对因某种职务行为造成某种危害结果的认定与把握产生动摇.2,因果关系具有复杂性.在渎职案件中,渎职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的联系,有的表现为简单,直接的联系,而有的则表现为复杂的,间接的联系.对一种危害结果的发生,往往存在着多种因素,不仅仅有渎职行为人的因素,甚至还会有被害人的行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在里面.如某县开发区工作人员于某严重不负责任,给不具备开工条件的企业发放施工许可证,致使该企业违法开工建设,施工过程中2010年第1O期上因违章线路漏电致一工人触电身亡,造成严重危害后果.在本案中造成工人死亡的后果与开发区工作人员的渎职行为是否符合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这样的危害后果是归咎于开发区工作人员的渎职行为, 还是归咎于施工方违章作业行为,办案人员对此产生意见分歧.由此看来,渎职犯罪中因果关系的复杂性,增加了办案人员对犯罪构成的把握与判断的难度,影响到案件的定性与查处.3,因果关系在诉讼中的分歧.因果关系在诉讼中的分歧主要是检法两院的分歧,对渎职犯罪中的因果关系在刑法上只有简单抽象的表述,而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对此也没更明确,详细的补充.检法两家以及不同区域的司法人员因法律素养,审视角度等方面因素的不同,对因果关系的理解和把握也存在不同的观点,对同一个渎职行为,在甲地可能作出有罪判决,在乙地就可能被判无罪.这样的情况就实实在在地在国内发生过,由于我们属大陆法系,成文法国家,各地法官对案件的裁决依据法律就行了,可以不考虑先前判例.由此更加增强了对渎职犯罪中因果关系把握的难度和不确定性,给办案实践带来负面影响.二,正确把握因果关系应做好以下几点1,避开理论分歧,树立求真务实的指导思想.我们研究和把握渎职罪中的因果关系是以办理和处理案件为最终目的,不能断章取义地去理解和引用法学专家的论断和论点.但有的办案人员却喜欢用那些法学专家也争论不清的因果关系理论来分析具体案件,结果是哲学上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交叉混合在一起,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使刑法因果关系的判断分析更加复杂,脱离了办案实际,产生不必要的分歧.所以,在渎职案件中把握因果关系,不要受法学理论的束缚,要树立以案件为中心,坚持客检察平台M.NYu公民与法治保证[1许士光观务实的分析认定原则,要以查处案件,追究刑事责任为目的,去分析和把握因果关系.2,运用"条件说"来分析认定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在近些年的司法实践中,"条件说"已被多数法学家和司法人员所接受."条件说"的核心理论是:行为之间存在着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的条件关系时,前者就是后者的原因,在数个行为导致一个结果的情况下,如果除去一个行为结果将会发生,除去全部行为结果将不发生,则全部行为都是结果发生的原因."条件说"的基本公式为:没有前者行为,就没有后者结果时,前者就是后者的原因.如上面所举例子,某开发区工作人员若不给该企业违法发放施工许可证,该企业就不能施工,也就不会发生工人触电死亡的后果,虽然其中也存在施工方违章作业的原因,但没开发区工作人员的许可行为就不会有工人死亡的后果,这就符合了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运用"条件说"避免了认定因果关系标准的不易操作性和随意扩大,缩小刑事责任范围等缺陷,有利于我们在办案实践中准确,直接地分析和把握因果关系,为查办渎职案件提供了便利.3,沟通前置,达成共识.查办渎职犯罪案件中在因果关系把握不准的情况下,要充分做好公诉引导侦查和与法官诉前沟通两项工作.做好公诉引导侦查是保证侦诉两部门在因果关系上首先达成一致, 形成侦诉的合力.做好诉前与法官的沟通是将我们对因果关系认定的依据和理由提前给法官提供参考与交流,避免因认识的不同,角度的不同等因素,产生无谓的争论和分歧.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公诉引导侦查和与法官的前置沟通,不是先人为主,也不是所谓的庭前苟合,而是充分体现了刑诉法规定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进行刑事诉讼,应当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原则.沟通前置更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和有力打击渎职犯罪,符合我们党和国家当前对惩治职务犯罪的要求,也是和谐司法的具体体现.口检察平台2010年第10~I-r—————一。
浅议滥用职权犯罪的因果关系摘要:要确定某种行为为犯罪行为,首先就要认定该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无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危害结果发生时,要求行为人负刑事责任的必要条件。
滥用职权犯罪中危害行为与危害后果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时,定罪处罚毫无争议,但危害行为与危害后果之间存在偶然的因果关系时,是否可以定罪处罚,在司法实践中存在争议。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否包括偶然的因果关系,在司法实践中因果关系相当复杂,若不正确处理,就会导致主观归罪,或者客观归罪,或者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滥用职权犯罪的因果关系进行研究。
关键词:滥用职权因果关系介入因素因果关系一般分为必然的因果关系和偶然的因果关系,必然的因果关系是指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合乎规律的引起与被引起的联系。
偶然的因果关系是指某种行为本身并不包含产生某种危害结果的必然性,但是其在发展过程中,有其他介入因素介入进去产生的危害后果。
从滥用职权的犯罪构成来看,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条件:一是行为人要有滥用职权的行为,二是要造成严重后果和重大损失,三是行为与结果之间要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中规定,滥用职权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超越职权,违法决定、处理其无权决定的事项,或者违反规定处理公务,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行为人滥用职权的行为,只有在给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情况下,才能构成滥用职权罪,这是法定结果要件,是我国刑法罪责自负的基本原则。
一个人只能对自己的危害行为造成的危害后果承担刑事责任,因此行为人的滥用职权行为,造成了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结果时,还必须查明行为人所实施的危害行为与该危害后果之间是否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即危害行为与危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指犯罪构成客观方面要件危害行为已危害后果之间存在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多因一果渎职犯罪中因果关系的判断王杨实践中,有一些行为人的渎职行为并没有直接引发现实的危害结果,而是加上他人的过失行为或自然因素的介入,才使潜在的危险隐患变成了现实的危害结果。
这就使渎职行为与危害结果的因果关系的连接显得相当间接与偶然,这种情况实际上是多种因素叠加造成了一个渎职损害结果,即所谓多因一果,那么多种因素之间就必然产生谁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以及多个渎职行为之间责任的分担问题。
目前关于因果关系的理论有条件说、原因说和相当因果关系说,对于公害犯罪还有疫学因果关系论。
笔者认为,在多因一果的渎职犯罪案件的认定中,条件说更能解释刑法因果关系的特点,认定渎职行为是否构成渎职犯罪可以按以下条件衡量。
■行为人必须要有渎职的行为“无行为则无犯罪”,行为人有渎职的危害行为是认定渎职罪的前提条件。
所谓渎职危害行为,指的是代表国家行使管理职权的行为人在履行职责过程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或者徇私舞弊,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集体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渎职的危害行为可以作为和不作为两种形式表现出来。
以作为方式体现的渎职行为,如故意泄露国家秘密行为,徇私舞弊发售发票、抵扣税款、出口退税行为,违法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行为等等,其特点在于行为人违反职责、积极地实施了刑法禁止的行为。
以不作为形式体现的渎职行为,如执行判决、裁定失职行为,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行为,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行为,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行为,放纵走私行为,不解救被拐卖、绑架妇女、儿童行为等等,其特点在于行为人的职责决定其具有积极实施某种职务行为的义务,且能够实施此种职务行为,但其却违背职责不予履行。
■借助“相当性”理论判断介入因素作为一般的认识过程,断定某一渎职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应以行为时客观存在的一切事实为基础,根据一般人的经验进行判断。
当存在介入因素的场合下,判断介入因素是否中断因果关系,笔者认为还是可以引入“相当性”来确定。
对“相当性”的具体判断通常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其一,最早出现的实行行为导致最后结果发生的概率的高低。
2024 No.1Serial 18092,收稿日期: 2023-01-07作者简介:马荣春(1968—),男,江苏东海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刑法学; 田 硕(1997—),女,山东济宁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
Abstract :The identification of causal relationships in crimes of dereliction of duty is a primary content to ensure proper case-filing, and in a broad sense, the identification includes identifying non-existence of causal relationships in crimes of dereliction of duty. Under the premise that causal relationships do exist in crimes of dereliction of duty, it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the indirect causal relationships in crimes of dereliction of duty, the possibility of harmful consequences caused by such crimes, and the interruption of causal relationships in such crimes, thereby ensuring the unobstructed identification of causal relationships in such crimes.When handling cases of dereliction of duty involving subjects with multiple identities, we should severally identify the caus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different subjects from their "bound causal relationships". Meanwhile, there are two philosophical and theoretical weapons we should accurately understand and master when identifying causal relationships in crimes of dereliction of duty, one is the concept of "conditions" or "conditional relationships", and the other is "isolation simplification rule".Keywords :crimes of dereliction of duty; joint crime; causal relationships; conditional relationships; isolation simplification rule[中图分类号:D924.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752(2024)01-0092-09 ]DOI:10.13310/ki.gzjy.2024.01.012在哲学上,因果关系是指一种现象与另一种现象之间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