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 人教版七下 20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 望月 登飞来峰
- 格式:ppt
- 大小:441.50 KB
- 文档页数:35
7万古情怀此登临——《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知人论世,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3、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名句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知人论世,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名句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布置任务孔子曰:“古人登高必赋”。
万里江山登临见,无限情思涌心头,诗人们抒发万千感慨使得登高成为承载多层意蕴的文化符号。
我校文学社为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探寻登高的精神意义,特邀同学们以不同身份,参与“登高”主题宣传片的拍摄与制作。
情境任务:任务一:寻踪问迹,访登临之地任务二:拍摄画面,赏登临之景任务三:朗诵配音,悟登临之情任务四:剪辑排序,品登临之义二、解读标题,明登临概念观察三首诗歌标题,勾画关键字,明确登临诗歌概念。
预设:题目主要有“登某处”“上某处”“望某处”等就是登临诗。
指作者或抒情主人公登临某处(山、亭、楼、阁等),而生发某种或某些情思的诗词。
三、任务一:寻踪问迹,访登临之地1、作为总导演,请你搜集相关资料,向摄影制作组介绍拍摄地及其特点。
学生代表展示,预设:①幽州台:幽州即黄金台,亦称招贤台,位于今北京城东南。
由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wěi),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黄金台”之名正式出现于南朝,以鲍照名句“岂伊白璧赐,将起黄金台”为首见。
②泰山: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为五岳之一,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称。
位于山东省中部,总面积25000公顷,主峰玉皇顶海拔约1545米。
自秦始皇起至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依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
登高望远,遇见自我——登临群诗《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阅读教学教学目标:析读登临诗,悟诗人心境美。
绘读登临诗,品山川壮丽美。
诵读登临诗,寻诗歌音韵美。
教学重点:了解诗人登临之地,描绘所见之景的特点,结合背景资料,抓住关键性语句,体会诗歌情感和诗人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堂孔子说:“君子登高必赋”。
古人常常会在登临山、亭、楼、阁、台等地时,会因自己种种原因而情思涌动,由此赋诗兴叹,抒发自己的胸怀。
我们把这样的诗歌叫做“登临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登临诗,请大家大声朗读诗题。
二、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及韵律。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学生个读,教师点评)预设:《登幽州台歌》抓住叠词“悠悠”,体会诗歌时空的阔远。
《望岳》抓住诗歌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豪言壮语,通过重读“凌”“众山小”体会诗人的豪情壮志。
《登飞来峰》抓住“不畏”两个字,读出诗人的勇气与决心。
2、齐声朗读首诗歌。
三、把握登临之地及所见之景的特点,体悟诗情。
四、辛弃疾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诗人登高,见景必定抒怀,请同学们通读三首诗,我们先一起了解这三首诗歌诗人所登何地?他们登高看到了什么景象?发出了怎样的感叹?1. 朗读诗歌,找到作者所登之地。
学生勾画,教师指导。
预设:《登幽州台歌》所登之地是“幽州台”,追问学生“幽州台”是什么地方?根据课下注释,我们了解到幽州台是战国时燕昭王为了招纳天下贤士所建。
招贤纳士,任人唯贤成为幽州台过去的颂歌,而今却只是枯草蓬生的斑驳亭台。
《望岳》所登之地是泰山。
泰山素有“天下第一山”的美称,诗中所云“岱宗夫如何”中的“岱宗”二字的意思大山的祖宗的意思,可见泰山之雄伟巍峨。
《登飞来峰》所登之地是“飞来峰”。
古代传说这座山从琅琊郡东武飞来的,因此叫飞来峰。
千寻塔,一寻大概八尺,千寻塔大概有8000尺,至于是不是真的有这么高,咱没有量过,但是高是绝对的。
3、感登临所抒之怀,“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中的或美丽或阔远或苍凉或雄壮的景色,都引起了诗人的情思,请大家你从诗歌中的哪一句诗或者哪一个词读出诗人怎样的情思?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分析作品之间的相同或不同之处,加深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诗歌蕴含的哲理。
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本课的教学设想(一)本课教学方法的选择诵读、分析、点拨(二)本课学法的指导自主、合作、探究、分享四、教学过程:一、学习《登幽州台歌》(一)导读幽州台,即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
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
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
(二)读背景陈子昂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和军事眼光的人,武则天当政时,契丹南侵,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出兵抗敌,任陈子昂为参军。
陈子昂提出的正确主张武攸宜都不予理睬,结果兵败,但武攸宜不思悔改,反而把失败的责任推到陈子昂身上。
陈子昂内心无比痛苦,他独自一人来到附近的幽州台上,吊古伤今,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
(三)读“景(描写的景物)、物(寄托的物象)”活动设计1:朗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思考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生成预设:时间角度(前、后)。
“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生命短暂,因“不见”明君而无法施展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
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活动设计2:读“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思考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生成预设:空间角度(天、地)。
空间无限辽远。
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
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
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四)读“情(抒发的感情)、志(表达的志趣)”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也流露出作者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1课时教案第1课时《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古代诗歌五首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3.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会赏析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
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
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下面我们就一道去诗中探秘……二、教学新课登幽州台歌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初步感知1.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
他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有《陈伯玉集》传世。
2.初读古诗。
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出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②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
③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明确: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交错的楚辞体,注意朗读停顿,即“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目标导学二:研读诗句,深入理解1.学生再读,教师出示自主学习要求。
①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②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③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明确:时间角度(前、后)。
“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
21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千百次回眸,有幸遇到您——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中的两首登临诗。
《登幽州台歌》是一首登高望远、吊古伤今的精神悲曲,是一曲在悲愤中用泪和恨高呼的生命悲歌。
这首诗篇幅短小,仅仅二十二个字,但是每一个字却都有千斤之重。
读之似有厚重水泥板层压之感,然后能明白陈子昂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以及怀才不遇、理想破灭的那份孤寂。
《登飞来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所作,此时的王安石正是初设官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飞来峰来抒发自己的胸怀壮志寄托远大的理想。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阅读经验,也积累了一定的人生经验,对《登幽州台歌》这篇苍凉沉郁且富有感染力的经典诗文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此外,学生初次接触蕴含深刻人生哲理的诗,在学习体会诗的含义上,会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1.感知诗中意象特点,通过想象诗歌意境,品味作者情感。
2.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3.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1.感知诗中意象特点,通过想象诗歌意境,品味作者情感。
2.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为了给每位同学提供一个分享自己喜欢的诗词的平台,我们班级“博览”微信公众号决定开设“千百次回眸,有幸遇见您——诗词鉴赏·创作"板块,今天我们以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和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来参与设计板块的下设栏目。
任务清单:任务一:【画一画】任选其中的一首,根据你的理解,用绘画的形式展示诗文内容任务二:【诵一诵】任选其中的一首,有感情朗诵,并将朗诵音频发送至班级“荔枝FM”账号参加读诗活动优秀作品评选任务三:【写一写】假如你是王安石,你会对陈子昂说些什么?二、讲授新课任务一:【画一画】任选其中的一首,根据你的理解,用绘画的形式展示诗文内容资料链接(一)黄金台,亦称招贤台,幽州台,蓟北楼、或者燕台。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登高,是最美的姿态》教学设计【设计依据】本课题所选诗歌为七下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的前三首,学习本单元,要引导学生体会如何用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这三首诗同为望远抒怀的登临诗,诗人们遭遇不同、心境不同,面对宏大壮阔的高处之景,他们或感怀身世,或言志抒情。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他们的精神内核是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确定“登高,是最美的姿态"这议题。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情感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此议题能够引导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攀登,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学习任务】1.朗读诗歌,了解登临诗主要特点;2.赏析词句,品味写景特点和情感;3.比较整合,解读登高的精神意义。
【学习策略】1.情境教学: 以拍摄制作“登高”主题宣传片为主要情境,通过搜集资料、拍摄画面、朗诵配音、剪辑排序四个环节,来学习登临诗的主要特点、比较整合诗人的情感态度。
2.朗读法: 朗读法是贯穿本堂课的主要方法,通过自由朗读、个人朗读、学生齐读、配乐朗读、教师范读等方式把握诗歌字音节奏,理解主要内容,品景悟情,探究主旨。
3.多媒体助学:观看微课,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登高前的遭遇4.合作探究: 通过合作交流,把握诗歌情感,辨析诗人的精神追求。
【学习过程】谈话导入:同学们,农历九月初九是什么节日这一天有哪些习俗孔子云“君子登高必赋",可见登高不仅是一种节日习俗,更是文人雅士望远抒怀的文化传统。
今天,我校文学社为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探寻登高的精神意义,特邀同学们以不同身份,参与“登高”主题宣传片的拍摄与制作。
活动一:寻踪问迹,明登临之地作为总导演,请你搜集相关资料,向摄影制作组介绍拍摄地及其特1.学生找出登临之地,根据搜集的资料进行介绍2.师生归纳登临之地的特点。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原诗、翻译、主题部编版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内容:【原诗】【翻译】【主题思想】20.古代诗歌五首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二、望岳/杜甫三、登飞来峰/王安石四、游山西村/陆游五、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原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主题思想】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
二、《望岳》杜甫【原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主题思想】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登飞来峰》王安石【原诗】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主题思想】这首诗借写景抒发了诗人广阔的政治胸怀,以理入诗,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的心怀。
四、《游山西村》陆游【原诗】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译文】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屿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过程】:导语:孩子们,老师今天带你们去一个被人们称为“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的杭州飞来峰走走看看。
一、欣赏图片,激情导入。
1、教师播放飞来峰的图片,学生欣赏。
师导:孩子,刚才你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能用一句话来谈谈自己看后的感受吗?2、学生谈观后的感受。
3、谈话,揭题。
师导:在你们的眼中,飞来峰是那样的美丽、雄伟壮观,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教师板书:角度),结果认识不同,感受不同。
我们北宋时期最伟大的诗人、政治家也登上了飞来峰,并留给了我们一首千古传颂的《登飞来峰》。
(教师板书:登飞来峰)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品味诗人独特的感情、豪迈的气魄。
4、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
1、投影古诗。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最好还能读出古诗的节奏。
(2)谁能代替诗人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2人读,并正音)。
(3)我们一起做王安石,把这首诗齐读一遍。
师导:孩子们,学习古诗,就是透过字面去想像当时的画面,和古人对话,体会他的感情。
(4)你再认真读一读,想一想,从这首诗里你捕捉到了哪些信息,想像出什么样的画面?(交流要点:人、峰、塔、云、日等,其他人可以补充,老师随机板书。
)(5)再现古诗画面。
他们又有着一种怎样的联系呢?能不能把这几个字连起来说一说?(6)质疑,问难。
过渡:在读的过程中,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吗?学生提问,教师相机板书。
(过渡:学贵有疑,有了这些疑问,我们才能更加深入地去学习。
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三、诵读诗歌,感悟哲理。
1、解读1、2句。
幻灯出示: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1)指名读诗句。
(2)理解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