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收益理论
- 格式:pptx
- 大小:205.85 KB
- 文档页数:30
全面收益理论——一种新的收益观摘要:随着经济环境的复杂化,企业经营的多样化,企业收益变得更加多样化,如何有效的报告企业的收益,成为会计报告的一个新问题。
会计学中的收益概念也正面临诸多挑战。
在这一背景下,全面收益理论作为一种全新的收益理论正日益为人们所接受,基于此理论而编制的全面收益表,被西方发达国家作为“第四张报表”展现在人们面前。
收益全面收益确认计量一、全面收益的概述(一)收益的不同概念1、经济学收益概念从历史来看,收益概念起源于经济学。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将收益定义为“那部分不侵蚀资本的可予消费的数额”,把收益看作是财富的增加。
后来,大多数经济学家都继承并发展了这一观点。
1980年的艾·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把亚当·斯密的“财富的增加”这一收益观引入企业,提出区分实体资本和增值收益的经济学收益思想。
20世纪初,XX经济学家尔文·费雪发展了经济收益理论。
在其《资本与收益的性质》一书中,首先从收益的表现形式上分析了收益的概念,提出了三种不同形态的收益:(1)精神收益;精神上获得的满足;(2)实际收益;物质财富的增加;(3)货币收益;增加资产的货币价值。
后来,J.R.希克斯在1946年著的《价值与资本》一书中又提到一中经济学收益的概念。
他认为,收益是“一个人在某一时期可能消费的数额,并且他在期末的状况保持与期初一样好”。
这个收益概念获得相当广泛的认可,并对会计的收益理论产生很大的影响。
实际上,它还涉及到资本保持的涵义。
2、会计学收益概念会计学上的收益概念称为会计收益。
根据传统观点,会计收益又称为利润或盈利,它是指来自企业期间交易的已实现收入和相应费用之间的差额。
会计学对收益的界定比经济学对收益的界定,不仅从时间上看更晚,其定义本身也更有针对性、实用性。
会计人员面对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经济环境,为避免职业判断和估计的随意性、片面性,如何才能既达到会计计量的可行性又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在会计实践中,人们逐渐形成并认同了“产出价值大于投入价值的差额就是收益”这一观点,有不少人认为这一表述表面上看与经济学的收益观甚为一致。
全面收益理论:一种全新的收益观会计学中的收益概念正面临诸多挑战。
在这一背景下,全面收益理论作为一种全新的收益理论正日益为人们所接受。
基于此理论而编制的全面收益表,被西方发达国家作为“第四张报表”展现在人们面前。
本文拟探讨全面收益理论的起源、发展历程,提出改进我国企业业绩报告的建议。
一、收益计量的历史回顾(一)经济学收益观1776年,古典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提出了收益概念。
他在《国富论》中将收益定义为“财富的增加”,“那部分不侵蚀资本的可予消费的数额”。
1890年,艾。
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首先将亚当。
斯密的“财富的增加”这一收益观引入企业,提出了区分“实体资本”和“增值收益”的经济学收益思想。
20世纪初,欧文。
费雪进一步发展了收益理论。
他在《资本与收益的性质》中,从收益的表现形式上分析了收益的概念,提出了三种不同形态的收益:①精神收益-精神上获得的满足;②货币收益-增加资产的货币价值;③实际收益-物质财富的增加。
他还进一步指出,收益是补偿资本成本之后的一种增量,经济学家侧重于研究实际收益。
1946年,J.R.希克斯在《价值与资本》中,把收益概念发展成为一般性的经济收益概念。
他认为,收益是指在保持期末和期初同等富裕的情况下,可予消费的最大金额。
由于希克斯没有明确说明什么叫“同等富裕”,因而这一收益概念构成了许多收益概念争论的基础,并对会计收益理论特别是资本保全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
从以上对经济学收益观的回顾可以看出,早期的收益计量从属于资产的计价,一般是通过重置成本会计或定期对期末资产进行估价来求得一定时期内资产的净增量,并以此作为当期收益。
它是建立在“资产负债观”基础上的。
(二)会计学收益观会计学收益观采用的是“收入费用观”,即会计核算在四大假设的基础上,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运用会计的专业方法,确定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实际经济交易的结果。
其特征为“三位一体”,即遵循历史成本原则、配比原则和谨慎性原则。
论收益的结构摘要:从理论上讲, 收益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进行经营活动所引起的权益(净资产)变动, 它包括除股东投资和股利分派以外的权益(净资产)的一切变动, 而资本则是股东实际投入企业的权益(净资产)。
我国实收资本(股本)和资本公积在性质上都是资本的组成部分。
虽然新准则对资本公积作了较大的删减, 将大多数属于收益概念中的利得和损失都调整到营业外收支项目中, 但同时又保留一部分利得和损失。
关键词:全面收益观经营收益观会计收益一、会计学上的收益概念称为会计收益。
会计收益是会计核算在四大假设(会计主体、会计期间、持续经营、货币计量)的基础之上,按照权责发生制和收入与成本费用相配比的原则,运用会计的专业方法,确定的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实际经济交易的结果。
其特征为“三位一体”,即历史成本原则、实现———配比原则和谨慎原则。
相对于经济学上的收益理论来说,会计收益的应用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它更具有客观性和可验证性。
因此,会计收益得到广泛接受。
根据传统观点,会计收益是指来自企业期间交易的已实现收入和相应费用之间的差额。
它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会计收益是根据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以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所获得的销售收入,减去为实际销售收入所支出的成本得出的。
这些经济业务,既包括外部交易,也包括内部交易。
与外界的业务活动使企业的资产或负债发生转移,由于它通常是直接的货币收支,因而其量度一般也是确切的。
企业内部的资产之使用或转移,由于是非直接的货币收支,因而其量度通常并不确切。
按照传统会计观点,市场价格或预期价格发生变化而引起的价值变动不包括在内部资产转移之列。
当发生交易时,旧资产的价格通常转移到新资产中,这便是计量收益的交易法。
交易法自然而然地会推导出在销售或交易时确定收益这一程序以及会计中成本转移惯例。
2、会计收益是建立在会计分期的假设之上的,它指的是某一特定期间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
早期的会计收益是根据现金收付制来计算的,而现代的会计收益则是按权责发生制划分当期收入和费用,在进行了恰当的配比后计算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