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中国地域文化|宁(宁夏)
- 格式:doc
- 大小:16.08 KB
- 文档页数:5
银川概况导游词范文(精选5篇)银川概况范文篇1各位游客:美丽富饶的银川,是黄河河套地区最早开发的一片绿洲,汉代时就在此推行浚渠屯田措施,兴建了汉延渠等水利工程,唐代已具有“塞上江南”的美称,明清以来“天下黄河富宁夏”的民谚已经传遍九州。
古老的党项族在这里创造出璀璨夺目的西夏文化;勤劳的回族人民自强不息,展现出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
银川是我国西北边陲的一座重要城市,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悠久灿烂人文底蕴博大精深,这里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美景。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银川,去感受这座边塞古城的神奇魅力吧!游客们,银川市地处黄河冲积而成的河套平原上,东临黄河,地势平坦开阔;西靠贺兰山,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依山为邻;南抵青铜峡;北连平罗县。
全市总面积3499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277平方公里。
辖城区、新城区、郊区三个县级区和永宁、贺兰两县。
据统计,20xx年末全市总人口约103.91万人。
银川是个多民族的地区,聚居这回、汉、满、蒙古、朝鲜等25个民族,也是回族人口居住较集中的城市,回族约有22.31万人。
传说很久以前,长江以南住着凤凰七姐妹,给人们带来幸福。
其中最小的七妹来到地薄人穷的宁夏,开渠引水,带来了江南风光。
后来为了阻止异族部落的入侵,凤凰七妹就变成了一座城,保护宁夏百姓,这就是后来的银川。
如今,“凤凰城”已经成为银川的美称。
银川地势平坦开阔。
地形走势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倾斜。
“贺兰为屏,黄河绕境,沃野千里,湖泊镶嵌”,是银川地貌格局的特征。
银川地形分为山地和平原两大部分。
西部是贺兰山地,贺兰山成梯形,自泉齐沟以南逐渐降低,海拔20xx—2500米,主峰敖包疙瘩3556米,是阻挡西北寒冷空气和风沙长驱直入的天然屏障。
东部为黄河冲积平原。
黄河从银川城东16公里城北偏南30度方向流往石嘴山,过境长度为78.4公里,水面12.47万亩,形成广阔无垠的黄河冲积平原,其间沃野百里,沟渠纵横,草木茂盛,散布着数百个大小湖沼,有著名的“七十二连湖”,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主要的农林牧渔生产区。
塞上江南作者:张静来源:《七彩语文·写字与书法》2016年第04期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是中国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
处在中国西部的黄河上游地区,公元1038年,党项族的首领李元昊在此建立了西夏王朝。
《七彩语文》七彩娃亲子夏令营的宁夏线,从推出以来就深受大小朋友们的欢迎,作为杂志社经典的黄金路线。
去年,小编我也带着家人亲历了这个独具魅力的宁夏夏令营。
在行程的最后一天,我们参观了宁夏博物馆新馆。
俗话说:“博物馆是了解一个地方最好的方式。
”在一楼服务台,用身份证租上一部语音讲解器,边逛边了解宁夏的历史,回味几天来在宁夏的感受,更增进了对这个著名的少数民族自治区的认识。
今天的宁夏博物馆是2008年9月投入使用的新馆。
新馆位于银川市金凤区人民广场东侧,主体建筑体现了浓郁的地域民族特色。
整个建筑平面呈“回”字形布局,呼应了回族自治区的“回”字。
走近博物馆,会发现外立面上有宁夏出土的“妙音鸟”形象雕饰32只,立面底部4个拐角参照西夏王陵出土的力士碑像造型做的石材雕像,形象粗犷大气,极具历史、民族和地方特色。
如果你的行程里没有安排贺兰山岩画,那就一定不能错过博物馆一楼的“石刻史书”岩画展厅,岩画历史久远,产生于文字未出现之前,是目前发现的人类记录自身历史的最初方式。
最早的岩画距今大概4000-6000年,岩画内容原始而直接,反映了自远古以来活跃在这一地区的羌戎、月氏、匈奴、鲜卑、突厥、党项等少数民族的生活面貌,内容丰富,包罗万象。
有动物、人物、天体、符号、人面像以及祭礼、射猎、放牧、巫术活动等。
进入展厅就如同进入了一个远古时代。
二楼“宁夏通史”展厅,是博物馆的重点游览区,在这里我们能看到许多有特色的文物,如北方草原文化的动物铜牌饰,西汉错金银铜羊、唐代胡旋舞石门扇、西夏鎏金铜牛、石雕力士志文支座、西夏剔刻花瓷器、扁壶、唐卡等。
下面我们来认识三件国宝级文物。
唐代胡旋舞石刻墓门扇,每扇石门正中浅雕胡人形象的男伎,站在编织精美的小圆毯上,双人对舞着在唐代非常盛行的胡旋舞,你瞧,他们体态轻盈,舞姿奔放,充满了欢乐的生活气息,是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宁夏发现中国最老文字近日,宁夏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岩画研究中心首次向外界披露,在宁夏中卫大麦地发现的大量独立岩画群中,发现了比甲骨文还要早几千年的我国最古老的图画文字。
目前,该研究成果已经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文字专家刘景云先生考证审定,并最终认为,大麦地岩画中的发现有可能改写中国的文字史。
宁夏卫宁北山地区大麦地岩画带遗存数量惊人的史前岩画,内容包括日月星辰、天地神灵、狩猎放牧和舞蹈祭祀等。
大麦地岩画区及其毗邻地区,还遗存有石器时代的石器、陶片等。
这说明,原始社会时期的大麦地,是古代人类居住、活动的聚集地区,是他们举行祭祀仪式的朝拜圣地。
研究表明,大麦地岩画区内图画符号是我国原始文字,有许多象形与抽象符号已具备了古老文字的要素。
在大麦地岩画个体图形中,已经发现有1500多个图画文字,其中能识读的图画文字只有一小部分,绝大部分还不能识读。
(文远)西夏对语言、文字的研究西夏对语言、文字的研究有很大的成就,并有许多论著。
据出土的刊本和写本,西夏人编撰有〈文海〉〈文海杂类〉〈音同〉〈番汉合时掌中珠〉〈五音切韵〉等有关语言文字的著作多种。
〈音同〉刊印于乾顺正德六年(公元1132年),成书的时间则可能还要早些。
收集六千一百多字。
它仿〈切韵〉的分类,以每个字第一个子音的次序排列。
子音又分重唇音、轻唇音、舌头音、牙音、喉音等九类。
每一类中又将含有相同发音系数的字,依次归纳成同一小类,所以在同一类中,只要知道其中某各字的读音,其余各字的音也就可以随之读出。
〈文海杂类〉排列方法和〈音同〉按韵排列的方法相似。
每字下有三部分注释。
一是分析字形,二是解释字义,三为反切注音。
〈文海〉残缺很多,今只存有三千字左右,依韵排列,也分字形、字义和字声三部分。
〈番汉合时掌中珠〉为西夏乾佑庚戍二十一年(公元1190年)xx项人骨勒茂才所著,它是一部汉文和西夏文对音的字典。
作者在本书的自序中说,这本书供西夏人学汉文、汉人学西夏文用,以达到互通语言,增进xx项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
宁夏全称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
宁夏位于“丝绸之路”上,历史上曾是东西部交通贸易的重要通道,作为黄河流经的地区,这里同样有古老悠久的黄河文明。
早在三万年前,宁夏就已有了人类生息的痕迹,公元1038年,党项族的首领元昊在此建立了西夏王朝,并形成了独特的西夏文化。
宁夏,位于北纬35°14~39°23,东经104°17,~107°39,之间,处在中国西部的黄河上游地区。
宁夏东邻陕西省,西部、北部接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与甘肃省相连。
自古以来就是内接中原,西通西域,北连大漠,各民族南来北往频繁的地区。
宁夏疆域轮廓南北长、东西短。
南北相距约456公里(北起石嘴山市头道坎北2公里的黄河江心,南迄泾源县六盘山的中嘴梁),东西相距约250公里(西起中卫营盘水车站西南10公里的田涝坝,东到盐池县柳树梁北东2公里处),宁夏是中国面积最小的省区之一,总面积为6.6万多平方千米。
在中国自然区划中,宁夏跨东部季风区域和西北干旱区域,西南靠近青藏高寒区域,大致处在我国三大自然区域的交汇、过渡地带。
在中国国土开发整治的地域划分上,宁夏位于中部重点开发区的西缘或西部待开发区的东缘,是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和黄河上游水能矿产开发区的组成部分,北部和中部系“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的重点地段,南部属于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区和“三西”地区的范围。
一、位置、面积与人口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位于中国西北部(北纬35'14"-39'23"和东经104'17"-107'39"),地处黄河中上游,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
东邻陕西,北接内蒙古,南与甘肃相连。
总面积为5.18万平方公里,其中引黄灌区占41%,南部山区占59%。
2000年末总人口为561.55万人。
全区共有34个少数民族,人口193.9万人,占总人口的34.53%,其中回族人口190.23万人,占自治区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强。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范文(精选多篇)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4篇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篇1一、填空题1、地域文化的主要内涵是指地域范围内人们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通常以方言、饮食、民族信仰、民间建筑等形式直观的表现出来。
2、地域文化的特征有:独特性、传统性、多元性、界限的模糊性和行政区域的限定性。
3、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4、我国2009年前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是昆曲(2001年)、古琴艺术(2003年)、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2005年)、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2005年)。
5、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是:独特性、活态性、传承性、流变性、综合性、民族性、地域性。
6、中国戏曲的主要特点是:综合性、程式性、虚拟性。
清末著名学者王国维在《戏曲考原》中将传统戏曲基本特征概括为“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齐如山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声必歌,无动不舞”的国剧原理。
中国戏曲是“唱念做打”的结合体,其中,“唱、念”即为歌,“做、打”即为舞。
7、苏州评弹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段是说、噱、弹、唱。
8、中国曲艺艺术又叫“说唱艺术”,其主要特点是说唱故事、一曲多变(主要指以唱为主的曲种)、演员的表演是艺术传播的唯一方式。
9、中国传统音乐主要包括民间歌曲、民间歌舞、民族器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
10、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
昆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江苏昆山(属太仓州)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昆曲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简称“曲牌体”;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
宁是哪个省的简称
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首府银川,是中国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
位于中国西北内陆地区,东邻陕西,西、北接内蒙古,南连甘肃,介于北纬35°14′-39°23′,东经104°17′′-107°39′之间,总面积6.64万平方公里,位于四大地理区划的西北地区。
下辖5个地级市22个县(市、区)。
截至2021年末,宁夏回族自治区常住人口725.0万人。
宁夏是中华民族远古文明发祥地之一。
早在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繁衍,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在此建立了西夏王朝,并形成了西夏文化。
宁夏的水洞沟遗址是三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遗址。
宁夏还是中国长城博物馆,从战国长城到明长城的古长城遗址,在宁夏都有分布。
宁夏还是红色土地、红军长征会师地、陕甘宁革命旧址等,既有秀美的风光,又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古今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誉。
宁夏地形从西南向东北逐渐倾斜,丘陵沟壑林立,地形分为三大板块:北部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南部山区。
宁夏地处黄河水系,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下降,全区属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
202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实现生产总值4522.31亿元。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4.4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021.5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136.28亿元。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2549元。
第43卷第2期2021年3月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ingxia 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43 No.2Mar.2021从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看宁夏方言保护马晓玲(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宁夏银川750021;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北京100083)摘要:汉语方言作为文化栽体,是我国乃至全人类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树立文化自信不可缺少的环节3但方言 文化逐渐处于萎缩和衰亡之中,方言资源保护迫在眉睫,如何在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基础上开展宁夏方言保护,使宁 夏方言与普通话和谐共存,本文提出了几点设想和建议。
关键词:宁夏方言;保护;建议中图分类号:H13I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丨00卜5744(2021)02-0058-05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 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 持久的力量。
汉语方言作为文化载体,是构成我国 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 因素,是我国乃至全人类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我国树立文化自信不可缺少的文化基固。
随 着现代化、全球化运动不断深入和我国经济、文 化、教育和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汉语方言正处于 急速变化之中,有些甚至处于萎缩和衰亡之中。
推广普通话是我的基本国策,特别是对于边远 和少数民族地区,“推普”就尤为重要,个体语言能 力往往与职业机遇、社会认可度、经济收人等要素 紧密联系。
在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的政策背景下,“推普”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推普并不意味着消灭 方言,方言的萎缩与消失,无疑对中华文化来说必 将造成巨大的损失「。
我们必须解决好推普与方言 保护的矛盾,使偏远地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 区,既能保护好方言资源又不因普通话普及率低 而导致劳动者难以走向市场参与竞争。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2013年1月颁布了《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 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按照纲要 的要求:“建设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
宁姓氏读音
1、宁的姓氏读nìng。
2、宁姓,中国姓氏,康叔之后卫武公少子季亹封邑在甯(今河南省
获嘉县),后裔称甯(宁)氏。
3、先秦时,宁姓主要活动于河南北部地区。
宋朝时,宁姓人口稀少。
宁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陕西、山西、甘肃、江西等地。
4、明朝时,宁姓大约有8.1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9%,为明朝
第一百六十位姓氏。
宁姓在全国主要分布于广西、福建、山东、湖南,这
四省区集中了宁姓人口的62%。
其次分布于江西、河北、山西、安徽等。
广西为宁姓第一大省区,大约占宁姓总人口的29%。
全国形成了以广西、闽豁湘、鲁冀为中心的三块宁姓聚集区。
5、2006年《中国姓氏·三百大姓(中)》数据表明:当代宁姓的人
口大约有71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57%,排在全国第一百七十三位。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辽宁、湖南、河北、安徽、山西、广西,
这七省区大约占宁姓总人口的61%。
其次分布于陕西、山东、黑龙江、
江西、内蒙古、广东,这六省区又占了25%。
近十年国内关于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述评摘要:为了推动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有必要对近十年国内学界关于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进行梳理和反思。
文章肯定研究中取得的成就,同时指出现有研究中的不足,指明今后深化研究的方向,对于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资源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傳承[1]。
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长期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不断形成的智慧结晶,是各民族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宁夏地区是中原农业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的交融碰撞之地,积淀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宁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研究目光,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为了推动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有必要对近十年国内学界关于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进行梳理和反思。
一、研究内容与主要观点自200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启动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以来,建立62个非遗保护传承基地,普查确认了2968项非遗资源。
目前公布了四批83项自治区级名录项目,其中贺兰砚制作技艺、回族民间器乐、固原砖雕等18个项目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共确认了176名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人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
现阶段,国内学界关于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集中于具体非物质文化遗产。
例如:薛正昌采用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提出了针对宁夏境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六盘山花儿保护的具体建议。
韩宏、韩煦阐述了宁夏学校传承“花儿”已经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问题,应当建立完善可行的机制,编写“花儿”教材,培训“花儿”教师,拓展教学途径和手段,扩宽“花儿”的教学、演唱和创作的平台[3]。
陶雨芳主张要建立六盘山花儿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并提供了相应的措施与建议。
除了研究六盘山花儿之外,杨文笔将回族服饰作为研究对象,讲述了回族服饰的演变史,回族与时俱进的“文化自觉”体现在回族服饰的创新与传承中。
中国的主要民族与地域文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
其中,汉族是最大的民族,占中国总人口的91.6%。
除了汉族,还有其他主要少数民族,如壮族、回族、满族、维吾尔族、苗族等。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和地域特色。
一、汉族汉族是中国的主要民族,也是汉语的代表民族。
汉族人口众多,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
汉族的地域文化以中原文化为主要基础,并且在长期的发展中吸收了各个地方的元素,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
1.中原文化中原文化是汉族地域文化的核心,它起源于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中原地区。
中原文化以封建礼教、儒家思想和汉字文化为基础,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中原文化注重家族伦理、孝道、忠诚等道德观念,并且在艺术、音乐、戏曲等方面也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
2.区域特色汉族地域文化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特色。
比如,东北地区以大连、哈尔滨等城市为代表,注重重工业和农业生产,形成了独特的工业文化和农耕文化。
而长江流域的地区则以上海、南京等城市为代表,经济发达,注重商业和文化交流,形成了繁荣的商业文化。
二、少数民族除了汉族,中国还有其他5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地域文化。
1.壮族壮族是中国第二大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壮族的地域文化以山水画、锦绣文化和民间艺术为代表。
壮族人民热情好客,喜欢歌舞和体育运动,有着丰富多彩的节日和庆典活动。
2.回族回族是中国的主要回民民族,主要分布在陕西、宁夏等地。
回族的地域文化以伊斯兰教为核心,注重信仰和礼仪。
回族的风俗习惯、建筑风格和饮食文化都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
3.满族满族是中国的第三大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满族的地域文化以满洲文化和满族传统服饰为代表,满族人民崇尚勇敢、坚忍不拔的精神,注重家族和婚姻制度。
4.维吾尔族维吾尔族是中国的主要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维吾尔族的地域文化以维吾尔古典音乐、舞蹈和维吾尔民间故事为代表,维吾尔族人民热情好客,喜欢歌舞和户外活动。
汉字|中国地域文化|宁(宁夏)
家长国学堂,细品国学滋味,同享传统文化,与爱好传统文化和追求人文精神的家长朋友一起,每日花几分钟时间,学一点传统国学,点点滋润,日日更新。
欢迎订阅微信版“家长国学堂”,微信号:jzgxt2014。
周一学汉字,周二学对联,周三学诗歌,周四学蒙学,周五学经典,周六学家训,周日休息。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精魂,它奠定了中华文
明的特质,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和精神。
五千年汉字的历史,也就是中华文明的历史。
家长国学堂,我们今天学习宁夏的的简称“宁”,感受这片宁静的“塞上江南”背后隐藏着的跌宕悲壮,以及“夷夏一家”的意义。
[字形演变]
[文化解读]
“宁”的异体字很多,本字作“寍”。
《说文》:“寍,安也。
从宀,心在皿上。
人之饮食器,所以安人。
”从宀( mián),从心,从皿,是个会意字,表示上有房屋遮风挡雨,下有饭食充饥果腹,足以心安。
可见古人生活简朴,反而身心合一,所欲所求甚少,身安则心安,有家住,有饭吃,就以为是幸福生活了。
若后人今人,则大为不然,丰衣足食之日,正是寻愁觅恨之时,无故生出多少事来,搞得周围不得安宁,自己心神不宁,最后欲求息事宁人而不能。
《说文解字注》:“寍,安也。
此安寧正字,今则寧行而寍废矣。
”可见“宁”的本字为“寍”,后来才被“寧”替代,本义为安,代表性的句子有《易·乾卦》中的“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众人中走出一个英雄,天下从此走向太平——很诱人的一个历史场景。
湖北的咸宁县,其名即由此“万国咸宁”而来。
“宁”是安。
安稳的生活,往往是平静的;安定的灵魂,往往是宁静的。
于是在“安”的意义上,“宁”字有了“静”的引申义,安静、平静、宁静即由此而来。
诸葛亮的《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结合后文的“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等句,其中的“宁”,应该就是“静”的意思,因为静心才能明心,明心才能向学向善。
但是静的结果,不一定是安。
静极思动,过于平静、单一的生活,人们也不一定乐意。
比如古代大户人家的妇女,出嫁后待在夫家,深宅大院,不能随便出门,想念父母都不能轻易见面,也会内心不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古人设计了“归省”制度,让出嫁的女儿定期不定期回去看看父母,这就是“宁亲”或“归宁”。
走一遭,在家想念女儿的父母心安了,出嫁想念父母的女儿也心安了,两边皆大欢喜。
省亲,归省父母,是“宁”字在安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又一意义。
《诗经·周南》:“归宁父母。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即省亲别墅,就是为贾元春省亲而建造。
“寧”,《说文解字注》的解释是:“寧,愿词也。
其意为愿,
则其言为寧,是曰意内言外。
寍部曰。
寍,安也。
今字多假寧爲寍。
寧行而寍廢矣。
”在指出“寧”之意义为愿意的同时,再次说明“寧”是“寍”的假借字。
“宁愿”一词,本来是同义反复,都是愿意的意思,后来却变得复杂,有了“宁可……不愿……”的意味,比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其中洋溢着“与其窝窝囊囊活着,还不如轰轰烈烈死去”的抉择,日本人尤其将其发挥到极致。
这里的“宁”,其实是“无宁”或“毋宁”或不如。
《书·大禹謨》:“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其中的“宁”是不如。
当然近代以来,有关“毋宁”的最有名的句子,就是“不自由,毋宁死”了。
这就是生活的辩证法。
当你说愿意什么时,必然同时表明了你的不愿意——选择此,必然放弃彼:支持彼,必然反对此。
生活不允许你做一个游离其间的骑墙派。
从这种愿与不愿的激烈情绪中,后来又引申出一个更强烈的语气词,这就是表示“岂”、“难道”等反问语气的“宁”。
最有名的例句来自秦末振臂一呼天下应的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著名的诘问,启迪和感召了后来无数的理想家、野心家,使他们都走上了前赴后继的逐鹿中原之路。
“宁”字的安宁太平之意,还带来许多地名。
古代南北方都有过宁州,南方在云南,北方在甘肃。
南京的简称为宁,来自这里曾经是历史上的江宁府所在。
“宁”还是宁夏的简称。
这是我们今天需要重点讲述的内容。
宁夏回族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北的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之间,其北部雄峙着贺兰山,
南部盘踞着六盘山,黄河从青藏高原经甘肃纵贯而下,切开黄土高原,一路向北,进入内蒙古高原,中间迂回摆动,造就了西北大漠之间的一大块绿洲,一个重要的农牧区——“塞北江南”银川平原,占据了中原和北方连接西域河西走廊上的一个重要结合点。
宁夏历史上的所有兴衰,必须从这个地理位置去理解。
在禹贡九州里,宁夏属于雍州。
在早期中国史上,这里主要是西戎的活动范畴。
秦汉先后在此建北地郡、朔方郡。
东晋十六国时匈奴人郝连勃勃在此筑统万城,因为自以为匈奴是夏后氏之后裔,建大夏国。
北魏灭其国,改统万城为统万镇,后改为夏州。
唐朝时党项族首领拓跋思恭被封夏州节度使,因勤王有功,被赐姓李,封夏国公,从此夏州成为党项族的活动中心。
其后人李继迁北宋时在此崛起,和宋朝对峙。
其孙子李元昊囊括周边土地,改服饰,造文字,定兵制,下秃发令,定都兴庆府即今银川,建大夏国,正式称帝。
因为它在宋朝的西边,史称西夏。
党项族虽然是来自青藏高原的古羌人,但是他们仰慕中原文化,以唐宋为榜样,兴儒学,倡佛教,立科举,在短短的不到两百年的时间内,使西夏国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可惜后来成吉思汗在北方崛起,西夏因经济发达并处在其向西域进军的道路上,蒙古军遂对其反复攻打。
西夏国在激烈的抵抗中让伟大的成吉思汗陨落于自己的国都中兴府之下,也给自己带来了灭顶之灾。
灭西夏六十多年后,元朝在此设宁夏府路,从此有了“宁夏”之称,
也表明西夏国的残余到此彻底肃清,原西夏地区走上了和平安宁。
明朝之后,这里或称宁夏府,或称宁夏卫。
民国和新中国设宁夏省。
后来宁夏省并入甘肃省,再后来又恢复并改称宁夏回族自治区。
现在宁夏的简称,取宁而不取夏,大概是为了回避历史上的两个“大夏国”吧。
但是为什么要回避呢?中国历史上一直有夷夏之防,似乎夷夏之间不共戴天。
其实匈奴族自认为来自中原,是夏朝后裔,这也是郝连勃勃建大夏国的根源。
党项族也认为自己是黄帝子孙、夏朝后裔,所以李元昊才取国号为大夏。
党项族对汉族文化的仰慕,对儒学佛学的虔诚,甚至远远超过中原人,从这个角度看,他们不都是华夏文化的传人吗?华夏与周边夷族文化上同根,血缘上同祖,这不就是“夷夏一家”?
“家长国学堂”的体系和分层周一|汉字|核心汉字和汉字
文化|文字周二|对联|词句训练和对联文化|词句周
三|诗歌|审美教育和诗歌文化|篇章周四|蒙学|启蒙
教育和蒙学文化|基础周五|经典|经典学习和核心文
化|提高周六|家训|家庭教育和训育文化|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