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7 中国地域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3.29 MB
- 文档页数:7
《文化与环境》教学设计上课学校:南汇中学高一(1)班上课时间:2011年4月7日下午第一节执教教师:孟秀蓉(新场中学)教材分析:“地域文化”篇是高中地理教材人文环境部分的后续篇章,文化的形成既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也与人类的社会活动和生产关系紧密联系,本篇内容承接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其他篇章,紧密联系前面已学篇章的相关知识以及区域地理知识,涉及的知识领域广,综合性强。
而专题25“文化与环境”是本篇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仅帮助学生领会文化概念及其分类,而且引导学生分析地理环境如何影响文化的形成和分布,重视环境对文化的作用,为专题26“世界地域文化”和专题27“中国地域文化”的相关内容作了很好的知识铺垫。
学情分析:南汇中学是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多,知识面广,对“地域文化”中的主要地理事实了解多,综合实践和分析能力强。
但由于多种原因学生对乡土地理和乡土历史文化的了解较少,缺乏弘扬和保护本土文化的意识,需要进行相关的乡土文化教育。
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能正确区分文化事象及其类别。
2、能从自然地理角度解析某一地域的生产、建筑、服饰、饮食、习俗、文艺、宗教等文化现象的形成,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对文化的重要影响,认识重视环境对文化影响的重要意义。
3、增强对环境的审美情趣,提高汲取地域文化的自觉性,树立保护和弘扬地方文化、乡土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1、我国不同地域的民居、服饰和饮食等地方文化特色;2、自然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教学设计思路:贴近学生的生活,努力结合乡土实际,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新场的丰厚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引导学生关注和探究本土文化及其形成的地理背景,逐渐形成对文化的理性认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引导学生从民居、服饰、饮食、文艺、习俗等方面了解我国地域文化的多样性,比较地域文化的差异,并尝试从自然地理的角度探究其成因。
教学过程:一、阅读“新场古镇历史文化”的学习资料,引导学生领会文化的定义和类别,初步认识环境对文化的作用。
中国地域文化中国地域文化名词解释1、吴越文化:产生于吴越地区的一种地域文化,其形成、发展与吴越地区融入中国文化发展的主序列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在吴文化的早期发展过程中,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两种文化所走的是不同的发展道路,而到越灭吴之后,吴越文化才逐步融为一体,成就了吴越文化。
太湖地区属于越文化的范围,宁镇地区是吴文化的中心。
吴、越文化自产生就已经开始互相渗透,其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精神特质,具体表现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聪慧机敏、灵动睿智;经世致用、务实求真;敢为人先、超越自我。
2、三秦文化:产生于三秦大地的一种地域文化。
“三秦”之称始于秦汉之际,雍王、塞王、翟王三分原秦国疆土,号曰三秦,后衍变为陕西的代称。
三秦文化的地域范围,包括今陕西的中部和北部、甘肃的东部以及宁夏的南部。
关中地区作为三秦文化的主要载体,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核心地位,其文化影响时代长久。
三秦文化,从时间上来看,应当包括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种文化;从地域上来看,应当是产生在三秦大地的地域文化;从内容上来分析,应当是三秦地区各种文化现象的综合体现。
三秦文化的特点:以人为主导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纳异进取的开放精神;求真尚礼的厚朴风气,酷爱传统文化的怀古趋向。
3、燕赵文化:产生于燕赵地区农耕文化,并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发挥作用的一种地域文化,其形成的特点具有历史的长久性、影响深远并对周边地域产生了广泛影响。
其文化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华北地区的农耕文化;其次,因特殊的地理环境,燕赵地区形成了便利的交通环境,其交通形势也非常优越;其三,华北平原特殊的地理环境也形成了燕赵文化中的战争文化。
燕赵文化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里的民风民俗独具特色,也形成了燕赵文化的特点:慷慨悲歌与好气任侠;民俗古朴厚重,更近于古。
4、三晋文化:产生于三晋地区的地域文化,是三晋地区在历史上所存在的一切社会现象,是三晋地区社会化的过程和结果。
三晋文化的地域范围,东至太行山,西至黄河,南以黄河或者汾水为界,北边与草原文化接壤。
中国地域文化中国地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指各地方的文化特色,是地域文化的综合体。
中国的地域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中国的地域文化可以从历史、宗教、社会习俗、语言、文学、艺术等方面来进行研究。
历史上,中国的地域文化受到了汉族文化的影响,但也有许多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多元文化的综合体。
宗教上,中国的地域文化受到了佛教、道教、儒家等宗教的影响,形成了多元宗教文化的综合体。
社会习俗上,中国的地域文化有许多独特的习俗,如春节、中秋节、元宵节等,这些习俗形成了独特的社会文化。
语言上,中国的地域文化以汉语为主,但也有许多少数民族语言,这些语言形成了多元语言文化的综合体。
文学上,中国的地域文化有许多传统文学,如古典文学、民间文学、诗歌文学等,这些文学形成了独特的文学文化。
艺术上,中国的地域文化有许多传统艺术,如国画、书法、雕塑等,这些艺术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文化。
中国的地域文化多元而丰富,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地域文化不仅体现在各地方的文化特色上,而且在世界文化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的地域文化在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地域文化不仅体现在各地方的文化特色上,而且在世界文化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的地域文化在古代就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的中国地域文化有许多独特的文化,如古典文学、书法、国画、雕塑等,这些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中国的地域文化有许多独特的文化,如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这些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民间文学有许多传统文学,如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这些文学形成了独特的民间文学文化。
民间艺术有许多传统艺术,如剪纸、绣花、刺绣等,这些艺术形成了独特的民间艺术文化。
民间音乐有许多传统音乐,如民歌、戏曲、乐曲等,这些音乐形成了独特的民间音乐文化。
活动主题中国地域文化景观活动主题:中国地域文化景观设计者:上海市罗店中学陈倩一、教学课题中国地域文化(高一地理第二学期专题27)。
二、活动背景“中国地域文化”作为第八篇“地域文化”的第三个专题,在承接专题25“文化与环境”专题26“世界地域文化”中民族文化与地方文化、文化整合、世界文化圈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具体讲述了文化景观的概念、中国十大生态文化区的地域范围、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海派文化等内容。
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地理环境如何影响文化的形成和分布,重视环境对文化的作用,领会地域文化形成的原理和过程,同时也让学生热爱中华民族文化和乡土文化,知道文化整合和保护民族文化、地方文化的重要性,树立“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的理念。
三、活动目的1.读图分析中国十大地域文化区主要特点及其差异,学会搜集和阅读不同地域的建筑、服饰、饮食、习俗等特点及其地理背景的资料,分析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2.认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主人翁精神。
四、活动要求全班可分成10个小组,每个小组考察一个地域文化区,每组选出组长和记录人。
要求每组学生对照中国地域文化区插图和教材、地理图册相关的景观照片,辅以上网搜索信息,归纳各个地域文化区的农业生产、饮食、服饰、民居、文艺、风俗等文化特征。
在限定时间内合作完成资料的搜集、分析,并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向全班同学介绍该地域文化区。
组长负责给小组每位成员安排分工,进行总体组织和协调。
记录人根据组员的资料搜集结果填写活动记录表。
每组选派一位同学作为发言人,作交流汇报。
五、活动记录表考察地域文化区:组长记录人六、活动说明1,整体设计(1)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活动主题――考察中国地域文化。
(2)细化活动内容,明确活动任务。
教师将考察内容分解为地域范围、自然环境、农业生产、居民、服饰、饮食、传统民居、文艺和风俗9个方面,由各组学生合作完成资料的搜集和分析。
专题27 中国地域文化
一、本设计说明
《中国地域文化》是高一地理第八篇《地域文化》最后一个专题,共1课时。
要求学生掌握10个中国地域文化景观突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10个文化景观面面俱到、详细介绍,时间有点紧迫;本专题学生普遍容易理解。
考虑到时间和难易程度,着重对比华北平原文化和江南水乡。
首先,明确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线、简单分析南北方气候特征差异,引出:气候差异影响文化。
其次,通过衣、食、住、行、艺、言等方面对比江南水乡文化、华北平原文化,并从气候、农业等地理角度分析文化差异的原因。
总结出学习地域文化景观的方法。
然后,要求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等形式,自行学习其余八个文化景观,并完成表格。
最后,通过连线配对图片,检验学生自学成果。
本教学设计,参考了高一《地理》第二册教材、《地理教学参考资料》高中二年级第二学期。
二、学情说明
本校为乡镇普通高中,学生旅游的机会较少,因此本课运用大量图片。
本课内容较易理解,因此采用教师演示、学生自学、教师检验的教学方式。
三、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中国文化区的名称
2、能根据气候分析南北文化差异
3、知道各文化区典型的传统服饰、饮食习惯、民俗等
方法与过程:
1、通过图片展示直观感受南北文化差异
2、通过南北文化的对比,得出学习文化区的规律
3、通过自学掌握中国各文化区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中国地域文化的学习,理解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2、通过图片展示,自主学习,感受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中国地域文化的名称、典型文艺、饮食等
2、难点: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方的山山水水孕育出精明灵秀之众;广袤粗犷的北方造就出来性格耿直、豪迈爽气之辈。
不仅我国南北方人的性格受到环境的影响,传统服饰、饮食习惯、传统民居、交通工具、文艺、农业生产也无不体现出地域文化差异,诗曰“杏花春雨江南,古道西风冀北”,说的就是地理环境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今天我们通过衣食住行共同感受中国地域文化景观的多样性。
展示“中国文化区分布图”
师:东部又分为南方、北方。
分界线是?生:秦岭-淮河。
展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一月等温线分布图”,师:秦岭-淮河一线与哪条等降水量线重合?与哪条等温线重合?生:800mm等降水量线,一月0度等温线。
师:引导学生对比南、北方气候差异。
师总结:南北方的气候差异如何导致南北方的文化的差异?我们以江南水乡文化、华北平原文化为例具体分析。
1、对比:衣
师:江南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服饰是?并展示图片。
生:答。
旗袍。
师:是用什么布料做的?生:答。
师总结:江南种桑养蚕,是我国重要的桑蚕基地。
师:华北传统的服装是?生:答。
师:是用什么布料做的?生:答。
师总结:华北种植棉花,是我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
2、对比:食
气候的差异不仅影响了服饰,也影响了饮食习惯。
师:江南的主食,华北的主食?并展示图片。
生:答。
师总结:饮食差异概括为:南米北面。
师:结合农业地域类型分析饮食的差异?
栲栳栳,包心面,剔尖,揪片,猫耳朵,八姑,饸饹。
吃面食容易胖,所以一般情况下,北方人比南方人胖。
南北体型差异概括为:南瘦北胖。
体型的差异使得武术专长也不同,有南拳北腿的说法。
3、对比:住
传统民居也打上了气候的烙印。
展示传统民居图片。
师:这种传统民居是江南水乡还是华北平原?生:答。
师:白墙黑檐,青房黛瓦,河畔依依杨柳,一切仿佛置身于油画中。
华北平原文化的民居称为四合院。
师:猜一下,那种传统民居的窗户多?为什么?生:答。
师总结:南方比较热,所以宽敞,窗户特别多,便于通风散热。
北方寒冷,封闭的空间利于保温。
两种民居的差异可概括为:南敞北封。
师:再猜一下,哪种传统民居的屋顶坡度大,为什么?生:答。
师总结:南方坡度大,南方降水量多,气候又炎热,高而尖的屋顶既利于排水,又利于通风散热。
北方较小,北方降水较少,屋顶较平,还节省建筑材料。
概括为:南尖北平。
具?展示图片。
生:答。
师:为什么南船北马?生:答。
师总结:南方降水量多,大河多。
北方降水少,河流少。
5、对比:艺
气候的差异还造成了艺术风格的差异。
展示图片。
师:她们用哪些乐器演奏?生:答。
师总结:二胡、三弦、琵琶、扬琴,属于丝弦。
笛、箫属于竹管。
这些
乐器合称为江南丝竹。
师:华北平原文化的民间文艺?展示图片。
生:答。
师:让我们走进艺术的殿堂,同时比较两种文艺的特点?生:答。
师总结:江南丝竹细腻委婉,让人联想到烟雨蒙蒙,杏花春雨的江南。
而京剧非常粗犷豪放。
因此有南柔北刚的说法。
我国语言的形成与地理环境也有一定关系的。
南方语言繁杂,即使在同一方言区内也有差异,更可能彼此差异极大,甚至听不懂。
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
岖,交通闭塞,不利于人们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话”。
北方语言比较单一,都属普通话,交流并没有太大障碍。
因为北方地形以平原为主,交通联系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机会多,彼此融合,因而语言差异不大。
所以在语言差异上,有南繁北齐的说法。
周杰伦的双节棍,如果让北方人用方言唱,差异不大,但是让南方的这三个地区的人唱,差别就大了。
我们一起来练下听力。
师:通过南北文化的对比学习,能否总结学习各地域文化从哪些方面入手?生:答。
师总结:服装、饮食习惯、民居、交通工具、民俗、宗教等。
请同学们打开书本,每组分别完成中国文化的衣、食、住、文艺民俗宗教。
六、检验学生自学成果
快速抢答,把各文化事物拖动到正确的地域文化景观上。
并要求学生解释原因。
七、回顾各文化景观名称
八、布置作业
附录一、板书设计
杏花春雨江南,古道西风冀北
——衣食住行看中国地域文化
年降水量 一月平均气温
南 多 高 秦岭-淮河
对文化影响
北 少 低
文化景观
学习规律 江南水乡文化 丝绸 米 白墙黑檐 船 柔 繁
华北平原文化 棉花 面 四合院 马 刚 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