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7 中国地域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3.29 MB
- 文档页数:7
《文化与环境》教学设计上课学校:南汇中学高一(1)班上课时间:2011年4月7日下午第一节执教教师:孟秀蓉(新场中学)教材分析:“地域文化”篇是高中地理教材人文环境部分的后续篇章,文化的形成既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也与人类的社会活动和生产关系紧密联系,本篇内容承接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其他篇章,紧密联系前面已学篇章的相关知识以及区域地理知识,涉及的知识领域广,综合性强。
而专题25“文化与环境”是本篇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仅帮助学生领会文化概念及其分类,而且引导学生分析地理环境如何影响文化的形成和分布,重视环境对文化的作用,为专题26“世界地域文化”和专题27“中国地域文化”的相关内容作了很好的知识铺垫。
学情分析:南汇中学是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多,知识面广,对“地域文化”中的主要地理事实了解多,综合实践和分析能力强。
但由于多种原因学生对乡土地理和乡土历史文化的了解较少,缺乏弘扬和保护本土文化的意识,需要进行相关的乡土文化教育。
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能正确区分文化事象及其类别。
2、能从自然地理角度解析某一地域的生产、建筑、服饰、饮食、习俗、文艺、宗教等文化现象的形成,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对文化的重要影响,认识重视环境对文化影响的重要意义。
3、增强对环境的审美情趣,提高汲取地域文化的自觉性,树立保护和弘扬地方文化、乡土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1、我国不同地域的民居、服饰和饮食等地方文化特色;2、自然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教学设计思路:贴近学生的生活,努力结合乡土实际,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新场的丰厚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引导学生关注和探究本土文化及其形成的地理背景,逐渐形成对文化的理性认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引导学生从民居、服饰、饮食、文艺、习俗等方面了解我国地域文化的多样性,比较地域文化的差异,并尝试从自然地理的角度探究其成因。
教学过程:一、阅读“新场古镇历史文化”的学习资料,引导学生领会文化的定义和类别,初步认识环境对文化的作用。
中国地域文化中国地域文化名词解释1、吴越文化:产生于吴越地区的一种地域文化,其形成、发展与吴越地区融入中国文化发展的主序列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在吴文化的早期发展过程中,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两种文化所走的是不同的发展道路,而到越灭吴之后,吴越文化才逐步融为一体,成就了吴越文化。
太湖地区属于越文化的范围,宁镇地区是吴文化的中心。
吴、越文化自产生就已经开始互相渗透,其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精神特质,具体表现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聪慧机敏、灵动睿智;经世致用、务实求真;敢为人先、超越自我。
2、三秦文化:产生于三秦大地的一种地域文化。
“三秦”之称始于秦汉之际,雍王、塞王、翟王三分原秦国疆土,号曰三秦,后衍变为陕西的代称。
三秦文化的地域范围,包括今陕西的中部和北部、甘肃的东部以及宁夏的南部。
关中地区作为三秦文化的主要载体,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核心地位,其文化影响时代长久。
三秦文化,从时间上来看,应当包括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种文化;从地域上来看,应当是产生在三秦大地的地域文化;从内容上来分析,应当是三秦地区各种文化现象的综合体现。
三秦文化的特点:以人为主导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纳异进取的开放精神;求真尚礼的厚朴风气,酷爱传统文化的怀古趋向。
3、燕赵文化:产生于燕赵地区农耕文化,并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发挥作用的一种地域文化,其形成的特点具有历史的长久性、影响深远并对周边地域产生了广泛影响。
其文化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华北地区的农耕文化;其次,因特殊的地理环境,燕赵地区形成了便利的交通环境,其交通形势也非常优越;其三,华北平原特殊的地理环境也形成了燕赵文化中的战争文化。
燕赵文化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里的民风民俗独具特色,也形成了燕赵文化的特点:慷慨悲歌与好气任侠;民俗古朴厚重,更近于古。
4、三晋文化:产生于三晋地区的地域文化,是三晋地区在历史上所存在的一切社会现象,是三晋地区社会化的过程和结果。
三晋文化的地域范围,东至太行山,西至黄河,南以黄河或者汾水为界,北边与草原文化接壤。
中国地域文化中国地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指各地方的文化特色,是地域文化的综合体。
中国的地域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中国的地域文化可以从历史、宗教、社会习俗、语言、文学、艺术等方面来进行研究。
历史上,中国的地域文化受到了汉族文化的影响,但也有许多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多元文化的综合体。
宗教上,中国的地域文化受到了佛教、道教、儒家等宗教的影响,形成了多元宗教文化的综合体。
社会习俗上,中国的地域文化有许多独特的习俗,如春节、中秋节、元宵节等,这些习俗形成了独特的社会文化。
语言上,中国的地域文化以汉语为主,但也有许多少数民族语言,这些语言形成了多元语言文化的综合体。
文学上,中国的地域文化有许多传统文学,如古典文学、民间文学、诗歌文学等,这些文学形成了独特的文学文化。
艺术上,中国的地域文化有许多传统艺术,如国画、书法、雕塑等,这些艺术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文化。
中国的地域文化多元而丰富,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地域文化不仅体现在各地方的文化特色上,而且在世界文化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的地域文化在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地域文化不仅体现在各地方的文化特色上,而且在世界文化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的地域文化在古代就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的中国地域文化有许多独特的文化,如古典文学、书法、国画、雕塑等,这些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中国的地域文化有许多独特的文化,如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这些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民间文学有许多传统文学,如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这些文学形成了独特的民间文学文化。
民间艺术有许多传统艺术,如剪纸、绣花、刺绣等,这些艺术形成了独特的民间艺术文化。
民间音乐有许多传统音乐,如民歌、戏曲、乐曲等,这些音乐形成了独特的民间音乐文化。
活动主题中国地域文化景观活动主题:中国地域文化景观设计者:上海市罗店中学陈倩一、教学课题中国地域文化(高一地理第二学期专题27)。
二、活动背景“中国地域文化”作为第八篇“地域文化”的第三个专题,在承接专题25“文化与环境”专题26“世界地域文化”中民族文化与地方文化、文化整合、世界文化圈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具体讲述了文化景观的概念、中国十大生态文化区的地域范围、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海派文化等内容。
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地理环境如何影响文化的形成和分布,重视环境对文化的作用,领会地域文化形成的原理和过程,同时也让学生热爱中华民族文化和乡土文化,知道文化整合和保护民族文化、地方文化的重要性,树立“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的理念。
三、活动目的1.读图分析中国十大地域文化区主要特点及其差异,学会搜集和阅读不同地域的建筑、服饰、饮食、习俗等特点及其地理背景的资料,分析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2.认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主人翁精神。
四、活动要求全班可分成10个小组,每个小组考察一个地域文化区,每组选出组长和记录人。
要求每组学生对照中国地域文化区插图和教材、地理图册相关的景观照片,辅以上网搜索信息,归纳各个地域文化区的农业生产、饮食、服饰、民居、文艺、风俗等文化特征。
在限定时间内合作完成资料的搜集、分析,并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向全班同学介绍该地域文化区。
组长负责给小组每位成员安排分工,进行总体组织和协调。
记录人根据组员的资料搜集结果填写活动记录表。
每组选派一位同学作为发言人,作交流汇报。
五、活动记录表考察地域文化区:组长记录人六、活动说明1,整体设计(1)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活动主题――考察中国地域文化。
(2)细化活动内容,明确活动任务。
教师将考察内容分解为地域范围、自然环境、农业生产、居民、服饰、饮食、传统民居、文艺和风俗9个方面,由各组学生合作完成资料的搜集和分析。
中国的地域文化中国幅员辽阔,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各类地域文化,所谓:“百里不同音,千里不同俗。
”—《史记》。
一、地域文化:1、方言:不同地域方言不同,甚至同一个地域中口音又各异,我国汉民族虽然文字是统一的,但各地口音绝对不一致,就说我们东北,沈长哈大四个城市就不一样,一听就能听出来,而同是沈阳人,说话口音也不一样。
南方方言就更复杂了,上海、苏州、南京、扬州很近,却互相听不懂。
2、饮食:如南甜北咸西辣,中国各地饮食绝对不一样,我在江苏一带生活了一年,那边的饮食几乎洋样菜都放糖,连麻辣豆腐都放,吃几口就腻住了,上饭店吃饭得先告诉别加糖。
3、信仰:中国宗教信仰非常淡薄,但民间信仰非常盛行。
但各地信仰绝对不同,如有蝗灾的地方盛行供刘猛将军,丝绸之乡供蚕丝娘娘,南方供奉妈祖。
4、民居:如陕西住窑洞、北京为四合院,上海为石库门,南方有住竹楼的。
二、地域文化形成原因1、自然地理环境:古代交通不便,无机械化设施,便形成了条块分割的地域,形成了众多的地域文化,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古代为了消除这种地域差别,统治者曾经做了努力,如元朝统治者将陕西秦岭以南的汉中划给陕西,清朝统治者将明朝的首都特区纵向划分为安徽、江苏两省。
这些省都有着不同地域文化的组成,但这些地域时至今日仍然分界明显,如陕南的汉中绝对跟陕北不一样,汉中更接近四川等南方地区。
同样苏北与苏南、皖北与皖南无论经济文化简直相差太大了。
同样饮食、信仰、民居等项与自然地理环境息息相关,如陕西缺乏木材,黄土层厚,适宜住窑洞,沿海地区地表潮湿,只能高搭底座。
汉武帝时曾让福建人移民至江淮一带种植水稻,成功了,后又移民一批至黄河一带,就无功而返。
同样的,南宋高宗赵构定都临安后,曾下令杭州一带种植小麦,也未成功。
可见自然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重大影响。
2、移民:我国历史上有多次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但对现代有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几项:湖广填四川:经过明末战乱,四川所剩人口不多,因此清朝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这样湖广一带大量移民拥入四川,而湖广还有部分移民是更早期从江西移民过去的。
专题27中国地域文化教学设计“中国地域文化”是上海高中地理二期课改中新增内容,由“中国地域文化景观”和“海派文化”两个部分组成,具体包括:文化景观的概念、中国十大地域文化区、海派文化等教学任务,与前“文化与地域”、“世界地域文化”的教学相比体现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由宏观到微观、由整体到局部贴近生活的教学特点。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会阅读和收集有关资料:能借助中国地域十大景观文化区图,从地理位置、气候等地理环境要素和历史发展分析中国地域十大景观文化区的特点、差异和形成的原因,进一步形成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理解海派文化的含义和宏扬海派精神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阅读“中国地域文化区”图,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丰富的事例和资料,同时结合课本内容,通过猜一猜、看一看、听一听、议一议等教学活动,认识中国十大地域文化区的特点和差异,通过比较京派文化和海派文化,了解海派文化的精髓。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中国地域文化景观的学习过程中,认识祖国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海派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主人翁精神。
二难点与重点:重点:中国十大地域文化区难点:如何帮助和指导学生读图和收集资料,结合已有的知识分析地理事项的发生、发展的特点和原因,最终形成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
三教学活动:导入新课:教师提问:1:中国最北、最南、最西、最东的疆界分别是什么?2:中国陆地面积占世界第几位?世界古代主要文明中心分别有那些?3:中国的民族有几个?(通过一些常识和已学的知识导入新课-----丰富多彩的中国地域文化)投影展示:1:民居2:民族服饰3:剧种。
猜一猜:以下传统民居分别属于什么民族?分布在什么地区?看一看、听一听、猜一猜:以下地方代表文艺分别是什么剧种?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看一看、猜一猜:以下民族服装分别属于什么民族?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通过看一看、猜一猜、听一听等教学活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究为什么存在这些差异的热情)投影展示:中国十大地域文化区分布图,指导学生阅读和识记东北黑土文化区等十大地域文化区的分布。
中国的地域文化中国是一个地域文化极为丰富多样的国家,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个国家的地域文化分布着各种各样的民族特色、历史传统和地理风貌,形成了独特而多元的特色文化。
“中国的地域文化”可以从地域的差异以及文化的表现等角度来进行探讨。
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面积广袤,东西南北方的地域差异显著。
不同的地域条件造就了各地独特的地域文化。
例如,南方的江南水乡,以水乡的水文化为主要特色。
在江南地区,水乡河道纵横交错,桥梁、排潮门、戏楼等建筑形式独具特色。
而西南的川渝地区,以其特有的川菜和火锅文化而闻名。
川渝地区盛产辣椒和花椒,辣味成为了川菜的代表,火锅更是成为了现代食文化的重要一部分。
这些都是地域特色所带来的文化魅力。
此外,地域差异还可以从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来看。
中国的历史悠久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历史传统。
例如,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有着丰富的历史遗产和独特的皇城文化。
北京的故宫、天坛等建筑,代表了中国古代皇宫建筑的精髓。
西安则是中国古代的首都,有着世界闻名的兵马俑和古城墙。
不同的历史传统带来了不同的地域文化。
中国还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各个民族都有各自特色鲜明的文化。
例如,少数民族地区的壮族、藏族、维吾尔族等,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
壮族有着独特的歌舞文化,以壮族歌舞《刘三姐》而闻名于世。
藏族拥有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和建筑风格,如布达拉宫是世界上最高的宫殿,而甘孜州的色达寺是中国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之一。
维吾尔族则有着独特的音乐、舞蹈和民俗文化,如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和农历新年是他们最重要的节日。
地域文化不仅表现在建筑、历史和民族传统上,对于各地居民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方言语言等方面也有所不同。
例如,广东人崇尚海鲜食品,广东菜以其清淡、细腻、鲜美的特点而闻名;四川人喜好辣味,爱吃辣椒和花椒,同时喜欢单独用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
每个地方的方言也有所不同,东北人说的是东北话,而上海人说的是上海话。
专题27 中国地域文化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记中国十大文化区的名称,并在图上识别其位置。
2.说出中国十大地域文化区的主要特点。
3.能从自然地理角度解释各文化区的民居、服饰、饮食、文化艺术等现象。
过程与方法1.阅读《中国地域文化区》图,写出各中国地域文化区的名称。
2.阅读教材及相关地图、归纳域文化区的主要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1.地理学习中逐步形成逻辑思维的能力。
2.逐步养成积极思考、合作学习、表达交流的习惯。
3.感悟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文化对环境的依赖性。
4.体会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与重要性,从合作与竞争中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二、重难点教学重点:在环境影响制约下的我国地域文化区的文化特点教学难点:地域文化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三、学情分析已具备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已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已具有一定的观察生活、联系实际的习惯◆已具有同伴合作学习的习惯四、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中国十大地域文化区的名称,各地域文化区的分布,各地域文化区的文化特点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海派文化的内涵和形成原因。
2.地位与作用本课题属于高中地理“地域文化”内容的组成部分。
这部分内容被安排于第二学期靠后部分,目的是使学生在了解地球自然环境后,进一步认识人文环境特点以及自然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六、教学工具多媒体、地图册七、教学过程(一)、引入主题:图片欣赏:中国戏曲和民族服饰教师: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在生产、饮食、民居、习俗、方言、戏曲等文化方面都体现出各自鲜明的地方特色。
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景观。
(二)新课教学1.教师展示地图———中国地域文化区。
2.教师提出问题:在我国东部地区自北向南分布哪些地域文化区?如果沿着陇海——兰新铁路线从东部沿海到新疆乌鲁木齐,依次经过哪些地域文化区?3.教师继续提出问题:我们上海属于哪个地域文化区?我们怎样向别人介绍“江南水乡文化区”的文化特点?第一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没有难度,但可以起到突出主题的作用,引导学生由近及远分析各地域文化区的特点。
专题27 中国地域文化专题27 中国地域文化一、本设计说明《中国地域文化》是高一地理第八篇《地域文化》最后一个专题,共1课时。
要求学生掌握10个中国地域文化景观突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10个文化景观面面俱到、详细介绍,时间有点紧迫;本专题学生普遍容易理解。
考虑到时间和难易程度,着重对比华北平原文化和江南水乡。
首先,明确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线、简单分析南北方气候特征差异,引出:气候差异影响文化。
其次,通过衣、食、住、行、艺、言等方面对比江南水乡文化、华北平原文化,并从气候、农业等地理角度分析文化差异的原因。
总结出学习地域文化景观的方法。
然后,要求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等形式,自行学习其余八个文化景观,并完成表格。
最后,通过连线配对图片,检验学生自学成果。
本教学设计,参考了高一《地理》第二册教材、《地理教学参考资料》高中二年级第二学期。
二、学情说明本校为乡镇普通高中,学生旅游的机会较少,因此本课运用大量图片。
本课内容较易理解,因此采用教师演示、学生自学、教师检验的教学方式。
三、教学设计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中国文化区的名称2、能根据气候分析南北文化差异3、知道各文化区典型的传统服饰、饮食习惯、民俗等方法与过程:1、通过图片展示直观感受南北文化差异2、通过南北文化的对比,得出学习文化区的规律3、通过自学掌握中国各文化区的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中国地域文化的学习,理解环境对文化的影响2、通过图片展示,自主学习,感受中国文化的多样性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中国地域文化的名称、典型文艺、饮食等2、难点: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方的山山水水孕育出精明灵秀之众;广袤粗犷的北方造就出来性格耿直、豪迈爽气之辈。
不仅我国南北方人的性格受到环境的影响,传统服饰、饮食习惯、传统民居、交通工具、文艺、农业生产也无不体现出地域文化差异,诗曰“杏花春雨江南,古道西风冀北”,说的就是地理环境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专题27 中国地域文化
一、本设计说明
《中国地域文化》是高一地理第八篇《地域文化》最后一个专题,共1课时。
要求学生掌握10个中国地域文化景观突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10个文化景观面面俱到、详细介绍,时间有点紧迫;本专题学生普遍容易理解。
考虑到时间和难易程度,着重对比华北平原文化和江南水乡。
首先,明确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线、简单分析南北方气候特征差异,引出:气候差异影响文化。
其次,通过衣、食、住、行、艺、言等方面对比江南水乡文化、华北平原文化,并从气候、农业等地理角度分析文化差异的原因。
总结出学习地域文化景观的方法。
然后,要求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等形式,自行学习其余八个文化景观,并完成表格。
最后,通过连线配对图片,检验学生自学成果。
本教学设计,参考了高一《地理》第二册教材、《地理教学参考资料》高中二年级第二学期。
二、学情说明
本校为乡镇普通高中,学生旅游的机会较少,因此本课运用大量图片。
本课内容较易理解,因此采用教师演示、学生自学、教师检验的教学方式。
三、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中国文化区的名称
2、能根据气候分析南北文化差异
3、知道各文化区典型的传统服饰、饮食习惯、民俗等
方法与过程:
1、通过图片展示直观感受南北文化差异
2、通过南北文化的对比,得出学习文化区的规律
3、通过自学掌握中国各文化区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中国地域文化的学习,理解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2、通过图片展示,自主学习,感受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中国地域文化的名称、典型文艺、饮食等
2、难点: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方的山山水水孕育出精明灵秀之众;广袤粗犷的北方造就出来性格耿直、豪迈爽气之辈。
不仅我国南北方人的性格受到环境的影响,传统服饰、饮食习惯、传统民居、交通工具、文艺、农业生产也无不体现出地域文化差异,诗曰“杏花春雨江南,古道西风冀北”,说的就是地理环境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今天我们通过衣食住行共同感受中国地域文化景观的多样性。
展示“中国文化区分布图”
师:东部又分为南方、北方。
分界线是?生:秦岭-淮河。
展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一月等温线分布图”,师:秦岭-淮河一线与哪条等降水量线重合?与哪条等温线重合?生:800mm等降水量线,一月0度等温线。
师:引导学生对比南、北方气候差异。
师总结:南北方的气候差异如何导致南北方的文化的差异?我们以江南水乡文化、华北平原文化为例具体分析。
1、对比:衣
师:江南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服饰是?并展示图片。
生:答。
旗袍。
师:是用什么布料做的?生:答。
师总结:江南种桑养蚕,是我国重要的桑蚕基地。
师:华北传统的服装是?生:答。
师:是用什么布料做的?生:答。
师总结:华北种植棉花,是我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
2、对比:食
气候的差异不仅影响了服饰,也影响了饮食习惯。
师:江南的主食,华北的主食?并展示图片。
生:答。
师总结:饮食差异概括为:南米北面。
师:结合农业地域类型分析饮食的差异?
栲栳栳,包心面,剔尖,揪片,猫耳朵,八姑,饸饹。
吃面食容易胖,所以一般情况下,北方人比南方人胖。
南北体型差异概括为:南瘦北胖。
体型的差异使得武术专长也不同,有南拳北腿的说法。
3、对比:住
传统民居也打上了气候的烙印。
展示传统民居图片。
师:这种传统民居是江南水乡还是华北平原?生:答。
师:白墙黑檐,青房黛瓦,河畔依依杨柳,一切仿佛置身于油画中。
华北平原文化的民居称为四合院。
师:猜一下,那种传统民居的窗户多?为什么?生:答。
师总结:南方比较热,所以宽敞,窗户特别多,便于通风散热。
北方寒冷,封闭的空间利于保温。
两种民居的差异可概括为:南敞北封。
师:再猜一下,哪种传统民居的屋顶坡度大,为什么?生:答。
师总结:南方坡度大,南方降水量多,气候又炎热,高而尖的屋顶既利于排水,又利于通风散热。
北方较小,北方降水较少,屋顶较平,还节省建筑材料。
概括为:南尖北平。
具?展示图片。
生:答。
师:为什么南船北马?生:答。
师总结:南方降水量多,大河多。
北方降水少,河流少。
5、对比:艺
气候的差异还造成了艺术风格的差异。
展示图片。
师:她们用哪些乐器演奏?生:答。
师总结:二胡、三弦、琵琶、扬琴,属于丝弦。
笛、箫属于竹管。
这些
乐器合称为江南丝竹。
师:华北平原文化的民间文艺?展示图片。
生:答。
师:让我们走进艺术的殿堂,同时比较两种文艺的特点?生:答。
师总结:江南丝竹细腻委婉,让人联想到烟雨蒙蒙,杏花春雨的江南。
而京剧非常粗犷豪放。
因此有南柔北刚的说法。
我国语言的形成与地理环境也有一定关系的。
南方语言繁杂,即使在同一方言区内也有差异,更可能彼此差异极大,甚至听不懂。
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
岖,交通闭塞,不利于人们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话”。
北方语言比较单一,都属普通话,交流并没有太大障碍。
因为北方地形以平原为主,交通联系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机会多,彼此融合,因而语言差异不大。
所以在语言差异上,有南繁北齐的说法。
周杰伦的双节棍,如果让北方人用方言唱,差异不大,但是让南方的这三个地区的人唱,差别就大了。
我们一起来练下听力。
师:通过南北文化的对比学习,能否总结学习各地域文化从哪些方面入手?生:答。
师总结:服装、饮食习惯、民居、交通工具、民俗、宗教等。
请同学们打开书本,每组分别完成中国文化的衣、食、住、文艺民俗宗教。
六、检验学生自学成果
快速抢答,把各文化事物拖动到正确的地域文化景观上。
并要求学生解释原因。
七、回顾各文化景观名称
八、布置作业
附录一、板书设计
杏花春雨江南,古道西风冀北
——衣食住行看中国地域文化
年降水量 一月平均气温
南 多 高 秦岭-淮河
对文化影响
北 少 低
文化景观
学习规律 江南水乡文化 丝绸 米 白墙黑檐 船 柔 繁
华北平原文化 棉花 面 四合院 马 刚 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