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7中国地域文化
- 格式:ppt
- 大小:16.34 MB
- 文档页数:54
中国地域文化解析中国地域文化是指中国不同地区因为地理、历史、民族特点等原因而形成的独特文化现象。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地域文化在中国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为世界所瞩目,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可以从北方和南方的文化差异开始解析。
北方地区的文化以汉族文化为主导,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地。
北方人民勤劳朴实,注重家庭和社会的稳定。
北方人的饮食以面食为主,如面条、包子等,同时也有独特的小吃文化,如烤鸭、炸酱面等。
北方地区还有丰富的民间艺术,如北京的京剧、天津的滑稽戏等。
南方地区的文化则以粤、闽、浙、苏等地的文化为代表。
南方人民热情好客,善于交际,注重人际关系。
南方人的饮食以米饭为主,如粤菜、闽菜、苏菜等,同时还有丰富的水产资源。
南方地区也有独特的民间艺术,如广东的粤剧、福建的木偶戏等。
中国地域文化的多样性还可以从东部和西部的文化差异来解析。
东部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等地,这些地方的经济发达,文化交流频繁。
东部地区的文化以商业文化为主导,注重实用性和商业价值。
东部地区的饮食以海鲜为主,如上海的小笼包、杭州的西湖醋鱼等。
东部地区还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如上海的外滩、苏州的园林等。
西部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西藏等地,这些地方的自然环境多样,民族多元。
西部地区的文化以农耕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为主导,注重宗教信仰和民族传统。
西部地区的饮食以辣味为主,如四川的火锅、云南的过桥米线等。
西部地区还有独特的民族服饰和民间艺术,如西藏的藏戏、云南的彝族舞蹈等。
中国地域文化的多样性还可以从中部和边疆地区的文化差异来解析。
中部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河南等地,这些地方地理位置重要,交通便利。
中部地区的文化以农耕文化和重视教育为主导,注重家族和社会的和谐。
中部地区的饮食以辣味为主,如湖北的热干面、湖南的辣椒等。
中部地区还有独特的民间节日和民俗活动,如河南的太极拳、湖北的楚剧等。
专题27 中国地域文化【教学目标】识记:中国区域文化的名称与分布理解:根据景观图片说出其所属文化圈,以及依据。
【教学重点】中国各个地域文化在饮食、服饰、农业生产、民居和文艺等方面不同的特点与差异、理解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对中国各地域文化不同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对中国各地域文化不同表现的影响。
【基本知识梳理】自然环境形成条件历史发展10大文化区中国地域中国地域文东北黑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内蒙古草原新疆荒漠—绿洲青藏高原文四川盆地文化 云贵高原文化 江南水乡文化华南妈祖文化自然环境:长江入海口,南北海岸线的中点形成条件历史积淀:开埠早海派文化中国沿海和内陆文化的整合文化的整合: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整合文化的特点: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积极进取、永不止步【教学思路与学生活动设计】一、江南水乡文化与华北平原文化的比较二、东部文化与西部文化的比较江南水乡文化大米、蔬菜、鱼类棉、丝绸稻、橘、茶、桑、竹白墙黑檐楼房汉江南丝竹、评弹、越剧华南妈祖文化米食三季稻、荔枝、香蕉、椰子、橡胶汉族、壮族、黎族、高山族粤剧、崇拜海神、敬奉妈祖四川盆地文化麻辣水稻、小麦吊脚楼汉泼辣的川剧、成都平原的休闲文化云贵高原文化西南少数民族服饰烟、茶、酒傣族竹楼、侗族鼓楼、少数民族最多少数民族歌舞(傣族泼水节、达标测试【基础题】1、以吊角楼为典型的传统民居的地区,其地域文化景观是--------------()A.江南水乡文化B.华南妈祖文化C.云贵高原文化 D.四川盆地文化2、最能反映我国地域文化多样性的文化区是--------------------------()B.华北平原文化 B.华南妈祖文化C.云贵高原文化 D.内蒙古草原文化3、下列农作物中不适合在江南水乡文化区种植的是--------------------()C.香蕉 B.水稻 C.茶 D.柑橘4、云南石林主要分布的文化区是-----------------------------------()A.江南水乡 B.华南妈祖C.四川盆地 D.云贵高原5、青藏高原文化区的特点是----------------------------------------A.湿度大,云雾多 B.与海洋关系密切C.日照多,昼夜温差大 D.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6、以青稞茶和酥油酒为饮食特色的地域文化属于-----------------------()A.黄土高原文化 B.青藏高原文化C.四川盆地文化 D.云贵高原文化7、竹楼民居属于的文化是-------------------------------------------()A.河流 B.华南妈祖C.四川盆地 D.云贵高原8、云贵高原文化区分布着我国最广泛的------------------------------()A.河流地貌 B.海岸地貌C.喀斯特地貌 D.黄土地貌9、下列文化区是中华民族发祥地的是-----------------------------()A.华北平原文化 B.东北黑土文化C.黄土高原文化 D.内蒙古草原文化10、“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写的景观是--------------()A. 黄土高原文化B.内蒙古草原文化C.新疆荒漠-绿洲文化 D.青藏高原文化11、有鱼米之乡美称的文化是---------------------------------------A. 四川盆地文化B.华南妈祖文化C.华北平原文化 D.江南水乡文化12、我国大面积的种植热带经济作物的是----------------------------()A. 四川盆地文化B.华南妈祖文化C.华北平原文化 D.江南水乡文化13、下列不属于海派文化形成的自然条件的是-------------------------()A.长江的入海口B.温带季风气候C.南北海岸线中点 D.地势平坦14、根据给出的景观图,完成下列表格:所处的文化区所处的地形区当地气候类型民居名称主要粮食作物地方戏曲15.阅读以下材料,回答:(1)就中国地域文化景观分布而言,枫泾是文化的典型代表。
中国地域文化中国地域文化名词解释1、吴越文化:产生于吴越地区的一种地域文化,其形成、发展与吴越地区融入中国文化发展的主序列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在吴文化的早期发展过程中,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两种文化所走的是不同的发展道路,而到越灭吴之后,吴越文化才逐步融为一体,成就了吴越文化。
太湖地区属于越文化的范围,宁镇地区是吴文化的中心。
吴、越文化自产生就已经开始互相渗透,其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精神特质,具体表现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聪慧机敏、灵动睿智;经世致用、务实求真;敢为人先、超越自我。
2、三秦文化:产生于三秦大地的一种地域文化。
“三秦”之称始于秦汉之际,雍王、塞王、翟王三分原秦国疆土,号曰三秦,后衍变为陕西的代称。
三秦文化的地域范围,包括今陕西的中部和北部、甘肃的东部以及宁夏的南部。
关中地区作为三秦文化的主要载体,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核心地位,其文化影响时代长久。
三秦文化,从时间上来看,应当包括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种文化;从地域上来看,应当是产生在三秦大地的地域文化;从内容上来分析,应当是三秦地区各种文化现象的综合体现。
三秦文化的特点:以人为主导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纳异进取的开放精神;求真尚礼的厚朴风气,酷爱传统文化的怀古趋向。
3、燕赵文化:产生于燕赵地区农耕文化,并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发挥作用的一种地域文化,其形成的特点具有历史的长久性、影响深远并对周边地域产生了广泛影响。
其文化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华北地区的农耕文化;其次,因特殊的地理环境,燕赵地区形成了便利的交通环境,其交通形势也非常优越;其三,华北平原特殊的地理环境也形成了燕赵文化中的战争文化。
燕赵文化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里的民风民俗独具特色,也形成了燕赵文化的特点:慷慨悲歌与好气任侠;民俗古朴厚重,更近于古。
4、三晋文化:产生于三晋地区的地域文化,是三晋地区在历史上所存在的一切社会现象,是三晋地区社会化的过程和结果。
三晋文化的地域范围,东至太行山,西至黄河,南以黄河或者汾水为界,北边与草原文化接壤。
中国地域文化中国地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指各地方的文化特色,是地域文化的综合体。
中国的地域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中国的地域文化可以从历史、宗教、社会习俗、语言、文学、艺术等方面来进行研究。
历史上,中国的地域文化受到了汉族文化的影响,但也有许多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多元文化的综合体。
宗教上,中国的地域文化受到了佛教、道教、儒家等宗教的影响,形成了多元宗教文化的综合体。
社会习俗上,中国的地域文化有许多独特的习俗,如春节、中秋节、元宵节等,这些习俗形成了独特的社会文化。
语言上,中国的地域文化以汉语为主,但也有许多少数民族语言,这些语言形成了多元语言文化的综合体。
文学上,中国的地域文化有许多传统文学,如古典文学、民间文学、诗歌文学等,这些文学形成了独特的文学文化。
艺术上,中国的地域文化有许多传统艺术,如国画、书法、雕塑等,这些艺术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文化。
中国的地域文化多元而丰富,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地域文化不仅体现在各地方的文化特色上,而且在世界文化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的地域文化在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地域文化不仅体现在各地方的文化特色上,而且在世界文化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的地域文化在古代就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的中国地域文化有许多独特的文化,如古典文学、书法、国画、雕塑等,这些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中国的地域文化有许多独特的文化,如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这些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民间文学有许多传统文学,如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这些文学形成了独特的民间文学文化。
民间艺术有许多传统艺术,如剪纸、绣花、刺绣等,这些艺术形成了独特的民间艺术文化。
民间音乐有许多传统音乐,如民歌、戏曲、乐曲等,这些音乐形成了独特的民间音乐文化。
中国的地域文化中国幅员辽阔,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各类地域文化,所谓:“百里不同音,千里不同俗。
”—《史记》。
一、地域文化:1、方言:不同地域方言不同,甚至同一个地域中口音又各异,我国汉民族虽然文字是统一的,但各地口音绝对不一致,就说我们东北,沈长哈大四个城市就不一样,一听就能听出来,而同是沈阳人,说话口音也不一样。
南方方言就更复杂了,上海、苏州、南京、扬州很近,却互相听不懂。
2、饮食:如南甜北咸西辣,中国各地饮食绝对不一样,我在江苏一带生活了一年,那边的饮食几乎洋样菜都放糖,连麻辣豆腐都放,吃几口就腻住了,上饭店吃饭得先告诉别加糖。
3、信仰:中国宗教信仰非常淡薄,但民间信仰非常盛行。
但各地信仰绝对不同,如有蝗灾的地方盛行供刘猛将军,丝绸之乡供蚕丝娘娘,南方供奉妈祖。
4、民居:如陕西住窑洞、北京为四合院,上海为石库门,南方有住竹楼的。
二、地域文化形成原因1、自然地理环境:古代交通不便,无机械化设施,便形成了条块分割的地域,形成了众多的地域文化,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古代为了消除这种地域差别,统治者曾经做了努力,如元朝统治者将陕西秦岭以南的汉中划给陕西,清朝统治者将明朝的首都特区纵向划分为安徽、江苏两省。
这些省都有着不同地域文化的组成,但这些地域时至今日仍然分界明显,如陕南的汉中绝对跟陕北不一样,汉中更接近四川等南方地区。
同样苏北与苏南、皖北与皖南无论经济文化简直相差太大了。
同样饮食、信仰、民居等项与自然地理环境息息相关,如陕西缺乏木材,黄土层厚,适宜住窑洞,沿海地区地表潮湿,只能高搭底座。
汉武帝时曾让福建人移民至江淮一带种植水稻,成功了,后又移民一批至黄河一带,就无功而返。
同样的,南宋高宗赵构定都临安后,曾下令杭州一带种植小麦,也未成功。
可见自然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重大影响。
2、移民:我国历史上有多次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但对现代有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几项:湖广填四川:经过明末战乱,四川所剩人口不多,因此清朝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这样湖广一带大量移民拥入四川,而湖广还有部分移民是更早期从江西移民过去的。
中国的地域文化中国是一个地域文化极为丰富多样的国家,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个国家的地域文化分布着各种各样的民族特色、历史传统和地理风貌,形成了独特而多元的特色文化。
“中国的地域文化”可以从地域的差异以及文化的表现等角度来进行探讨。
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面积广袤,东西南北方的地域差异显著。
不同的地域条件造就了各地独特的地域文化。
例如,南方的江南水乡,以水乡的水文化为主要特色。
在江南地区,水乡河道纵横交错,桥梁、排潮门、戏楼等建筑形式独具特色。
而西南的川渝地区,以其特有的川菜和火锅文化而闻名。
川渝地区盛产辣椒和花椒,辣味成为了川菜的代表,火锅更是成为了现代食文化的重要一部分。
这些都是地域特色所带来的文化魅力。
此外,地域差异还可以从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来看。
中国的历史悠久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历史传统。
例如,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有着丰富的历史遗产和独特的皇城文化。
北京的故宫、天坛等建筑,代表了中国古代皇宫建筑的精髓。
西安则是中国古代的首都,有着世界闻名的兵马俑和古城墙。
不同的历史传统带来了不同的地域文化。
中国还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各个民族都有各自特色鲜明的文化。
例如,少数民族地区的壮族、藏族、维吾尔族等,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
壮族有着独特的歌舞文化,以壮族歌舞《刘三姐》而闻名于世。
藏族拥有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和建筑风格,如布达拉宫是世界上最高的宫殿,而甘孜州的色达寺是中国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之一。
维吾尔族则有着独特的音乐、舞蹈和民俗文化,如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和农历新年是他们最重要的节日。
地域文化不仅表现在建筑、历史和民族传统上,对于各地居民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方言语言等方面也有所不同。
例如,广东人崇尚海鲜食品,广东菜以其清淡、细腻、鲜美的特点而闻名;四川人喜好辣味,爱吃辣椒和花椒,同时喜欢单独用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
每个地方的方言也有所不同,东北人说的是东北话,而上海人说的是上海话。
专题27 中国地域文化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记中国十大文化区的名称,并在图上识别其位置。
2.说出中国十大地域文化区的主要特点。
3.能从自然地理角度解释各文化区的民居、服饰、饮食、文化艺术等现象。
过程与方法1.阅读《中国地域文化区》图,写出各中国地域文化区的名称。
2.阅读教材及相关地图、归纳域文化区的主要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1.地理学习中逐步形成逻辑思维的能力。
2.逐步养成积极思考、合作学习、表达交流的习惯。
3.感悟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文化对环境的依赖性。
4.体会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与重要性,从合作与竞争中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二、重难点教学重点:在环境影响制约下的我国地域文化区的文化特点教学难点:地域文化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三、学情分析已具备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已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已具有一定的观察生活、联系实际的习惯◆已具有同伴合作学习的习惯四、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中国十大地域文化区的名称,各地域文化区的分布,各地域文化区的文化特点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海派文化的内涵和形成原因。
2.地位与作用本课题属于高中地理“地域文化”内容的组成部分。
这部分内容被安排于第二学期靠后部分,目的是使学生在了解地球自然环境后,进一步认识人文环境特点以及自然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六、教学工具多媒体、地图册七、教学过程(一)、引入主题:图片欣赏:中国戏曲和民族服饰教师: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在生产、饮食、民居、习俗、方言、戏曲等文化方面都体现出各自鲜明的地方特色。
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景观。
(二)新课教学1.教师展示地图———中国地域文化区。
2.教师提出问题:在我国东部地区自北向南分布哪些地域文化区?如果沿着陇海——兰新铁路线从东部沿海到新疆乌鲁木齐,依次经过哪些地域文化区?3.教师继续提出问题:我们上海属于哪个地域文化区?我们怎样向别人介绍“江南水乡文化区”的文化特点?第一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没有难度,但可以起到突出主题的作用,引导学生由近及远分析各地域文化区的特点。
中国地域文化名词解释1、吴越文化:产生于吴越地区的一种地域文化,其形成、发展与吴越地区融入中国文化发展的主序列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在吴文化的早期发展过程中,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两种文化所走的是不同的发展道路,而到越灭吴之后,吴越文化才逐步融为一体,成就了吴越文化。
太湖地区属于越文化的范围,宁镇地区是吴文化的中心。
吴、越文化自产生就已经开始互相渗透,其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精神特质,具体表现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聪慧机敏、灵动睿智;经世致用、务实求真;敢为人先、超越自我。
2、三秦文化:产生于三秦大地的一种地域文化。
“三秦”之称始于秦汉之际,雍王、塞王、翟王三分原秦国疆土,号曰三秦,后衍变为陕西的代称。
三秦文化的地域范围,包括今陕西的中部和北部、甘肃的东部以及宁夏的南部。
关中地区作为三秦文化的主要载体,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核心地位,其文化影响时代长久。
三秦文化,从时间上来看,应当包括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种文化;从地域上来看,应当是产生在三秦大地的地域文化;从内容上来分析,应当是三秦地区各种文化现象的综合体现。
三秦文化的特点:以人为主导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纳异进取的开放精神;求真尚礼的厚朴风气,酷爱传统文化的怀古趋向。
3、燕赵文化:产生于燕赵地区农耕文化,并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发挥作用的一种地域文化,其形成的特点具有历史的长久性、影响深远并对周边地域产生了广泛影响。
其文化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华北地区的农耕文化;其次,因特殊的地理环境,燕赵地区形成了便利的交通环境,其交通形势也非常优越;其三,华北平原特殊的地理环境也形成了燕赵文化中的战争文化。
燕赵文化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里的民风民俗独具特色,也形成了燕赵文化的特点:慷慨悲歌与好气任侠;民俗古朴厚重,更近于古。
4、三晋文化:产生于三晋地区的地域文化,是三晋地区在历史上所存在的一切社会现象,是三晋地区社会化的过程和结果。
三晋文化的地域范围,东至太行山,西至黄河,南以黄河或者汾水为界,北边与草原文化接壤。
专题27 中国地域文化专题27 中国地域文化一、本设计说明《中国地域文化》是高一地理第八篇《地域文化》最后一个专题,共1课时。
要求学生掌握10个中国地域文化景观突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10个文化景观面面俱到、详细介绍,时间有点紧迫;本专题学生普遍容易理解。
考虑到时间和难易程度,着重对比华北平原文化和江南水乡。
首先,明确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线、简单分析南北方气候特征差异,引出:气候差异影响文化。
其次,通过衣、食、住、行、艺、言等方面对比江南水乡文化、华北平原文化,并从气候、农业等地理角度分析文化差异的原因。
总结出学习地域文化景观的方法。
然后,要求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等形式,自行学习其余八个文化景观,并完成表格。
最后,通过连线配对图片,检验学生自学成果。
本教学设计,参考了高一《地理》第二册教材、《地理教学参考资料》高中二年级第二学期。
二、学情说明本校为乡镇普通高中,学生旅游的机会较少,因此本课运用大量图片。
本课内容较易理解,因此采用教师演示、学生自学、教师检验的教学方式。
三、教学设计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中国文化区的名称2、能根据气候分析南北文化差异3、知道各文化区典型的传统服饰、饮食习惯、民俗等方法与过程:1、通过图片展示直观感受南北文化差异2、通过南北文化的对比,得出学习文化区的规律3、通过自学掌握中国各文化区的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中国地域文化的学习,理解环境对文化的影响2、通过图片展示,自主学习,感受中国文化的多样性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中国地域文化的名称、典型文艺、饮食等2、难点: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方的山山水水孕育出精明灵秀之众;广袤粗犷的北方造就出来性格耿直、豪迈爽气之辈。
不仅我国南北方人的性格受到环境的影响,传统服饰、饮食习惯、传统民居、交通工具、文艺、农业生产也无不体现出地域文化差异,诗曰“杏花春雨江南,古道西风冀北”,说的就是地理环境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活动主题中国地域文化景观活动主题:中国地域文化景观设计者:上海市罗店中学陈倩一、教学课题中国地域文化(高一地理第二学期专题27)。
二、活动背景“中国地域文化”作为第八篇“地域文化”的第三个专题,在承接专题25“文化与环境”专题26“世界地域文化”中民族文化与地方文化、文化整合、世界文化圈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具体讲述了文化景观的概念、中国十大生态文化区的地域范围、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海派文化等内容。
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地理环境如何影响文化的形成和分布,重视环境对文化的作用,领会地域文化形成的原理和过程,同时也让学生热爱中华民族文化和乡土文化,知道文化整合和保护民族文化、地方文化的重要性,树立“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的理念。
三、活动目的1.读图分析中国十大地域文化区主要特点及其差异,学会搜集和阅读不同地域的建筑、服饰、饮食、习俗等特点及其地理背景的资料,分析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2.认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主人翁精神。
四、活动要求全班可分成10个小组,每个小组考察一个地域文化区,每组选出组长和记录人。
要求每组学生对照中国地域文化区插图和教材、地理图册相关的景观照片,辅以上网搜索信息,归纳各个地域文化区的农业生产、饮食、服饰、民居、文艺、风俗等文化特征。
在限定时间内合作完成资料的搜集、分析,并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向全班同学介绍该地域文化区。
组长负责给小组每位成员安排分工,进行总体组织和协调。
记录人根据组员的资料搜集结果填写活动记录表。
每组选派一位同学作为发言人,作交流汇报。
五、活动记录表考察地域文化区:组长记录人六、活动说明1,整体设计(1)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活动主题――考察中国地域文化。
(2)细化活动内容,明确活动任务。
教师将考察内容分解为地域范围、自然环境、农业生产、居民、服饰、饮食、传统民居、文艺和风俗9个方面,由各组学生合作完成资料的搜集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