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诗歌的诗史价值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71.50 KB
- 文档页数:13
杜甫的诗歌文学价值及其影响【摘要】: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本文主要探讨杜甫的诗歌文学价值以及对唐代文学、后世文学和中国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杜甫;诗歌;文学价值;影响;唐代文学;后世文学;中国文化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杜甫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杜甫的诗歌不仅是文学艺术,更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反映了唐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方方面面,对唐代文学、后世文学和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因此,研究杜甫的诗歌文学价值及其影响,对于深入了解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促进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本文旨在探讨杜甫的诗歌文学价值及其影响,具体包括以下方面:(1)分析杜甫诗歌的文学价值,探讨其在唐代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2)探讨杜甫诗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启示,包括对清代文学、现代文学的影响;(3)研究杜甫诗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的影响。
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深入了解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为促进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第二章杜甫诗歌的文学价值2.1 杜甫诗歌的文学风格杜甫的诗歌风格独具特色,体现了唐代文学的特点和风格。
他的诗歌形式多样,包括五言古诗、七言古诗、律诗、绝句、乐府等,内容广泛,包括政治、社会、历史、风景、哲学等主题,表现出极高的文学价值。
其中,杜甫的诗歌常常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反映出唐代社会的深刻问题和矛盾,体现出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关怀。
此外,杜甫的诗歌具有深厚的人文主义色彩,体现出对人性的探讨和关注,传达出人类的共同价值观和人文精神。
2.2 杜甫诗歌的艺术价值杜甫的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语言艺术:杜甫的诗歌语言朴实无华,质朴自然,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他善于运用比喻、象征、对仗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具形象感和音乐感。
探讨杜甫诗歌的诗史意义作文题目我有执着、勤劳、向上之心,但是否忘了那一颗早已被我遗弃的勇敢之心呢?是否有了那勇敢自己离成功会更进一步呢?是否有了那勇敢自己会更加优秀呢?春姑娘把寒冬赶走了,温暖的阳光洒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春雨绵绵,让所有的植物都赋予了生命,也赋予了我思考探讨杜甫诗歌的诗史意义作文题目如何创作的思路。
梦想给了我足够的勇气去面对一切未知的困难,只要有梦想在,无论前方怎么样,我都会一直前行。
我相信梦想的光芒正在等着我,所以为了它我要努力。
我要将我心中的梦想实现,让别人知道它不仅仅是一个空壳,而是一个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
当一个人需要关怀,就像你思考如何写探讨杜甫诗歌的诗史意义作文题目时,需要别人向他伸出援手,付出爱的时候,却没有人理睬他,那么,他有多痛苦啊!就算你家财万贯,事业有成,有着天使脸孔,却不愿为一些需要一点点帮忙的人送出关怀,那又有何用就算你拥有世间财富,丰功伟绩,花容月貌,但走到哪里别人向你投来异样的眼光,这眼光不是羡慕、赞许,而是嫉恨、厌恶。
助人为乐,这个词,我们每个人都很熟悉,每当我们帮忙别人的时候,别人开心的笑了,而你的心里,也会有一束阳光照射进来。
如果做事情失败了,那是再正常不过了。
我们怕的不是失败,而是面对失败一筹莫展,无所事事的消极心态,记住:失败是成功之母,当你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后,也千万不要气馁,这也正是考验你面对挫折和失败时的态度。
我们之所以做不成功一件事情,是我们没有自信,最重要的是我们没有迎接挑战的乐趣,不把它当作一种快乐,而是一种艰巨的任务,甚至是困难。
如果我们把身边的一些事情当成一种快乐的游戏,那么,我们一定会圆满的完成这原本艰巨的任务。
当一个人需要关怀,就像你思考如何写探讨杜甫诗歌的诗史意义作文题目时,需要别人向他伸出援手,付出爱的时候,却没有人理睬他,那么,他有多痛苦啊!就算你家财万贯,事业有成,有着天使脸孔,却不愿为一些需要一点点帮忙的人送出关怀,那又有何用就算你拥有世间财富,丰功伟绩,花容月貌,但走到哪里别人向你投来异样的眼光,这眼光不是羡慕、赞许,而是嫉恨、厌恶。
杜甫诗歌“诗史”性杜甫诗歌“诗史”性导语: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诗人生逢乱世,大唐由盛转衰,兵戈扰攘,民不聊生,国家和民族都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诗人生逢乱世,大唐由盛转衰,兵戈扰攘,民不聊生,国家和民族都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尽管诗人个人举步维艰,命运多舛,但是他有如圣哲巍然耸立在黑暗现实之中。
他以永不衰退的政治热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时刻关注时代的风云变幻,关心国道的兴衰、人民的苦难,把一腔忠诚孤愤都凝聚在其如椽巨笔之端,其诗歌不但具有广阔而深刻的社会内容,同时也具有极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政治倾向,充满震撼人心的巨大艺术感染力。
自唐以来,杜诗被公认为“诗史”①,诗人被誉为“诗圣”,绝非过誉。
“致君尧舜上”,是诗人一贯的政治理想;“穷年忧黎元”,是诗人人生理想的核心; “济时肯杀身”,是诗人坚持的一贯精神。
正因为这永不衰退的政治热情,使杜甫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诗人。
诗人理想中的政治蓝图是:“主将晓逆顺,元元归始终。
一朝自罪己,万里车书通。
锋镝供锄犁,征戍听所从。
冗官各复业,土著还力农。
君臣节俭足,朝野欢呼同。
中兴似国初,继力如太宗。
端拱纳谏诤,和风日冲融。
”②但现实却与诗人的理想相悖:皇帝玄宗早已不是开元盛世之初有作为的唐明皇了,而是深居宫中纵情声色、昏聩腐朽的败国之君。
朝政完全由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等一些奸佞权臣、宦官、悍将把持。
这些奸佞设藩镇、宠边将、改兵制、起宦官、嫉贤妒能、聚敛贪财,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空前尖锐,终于酿成“安史之乱”,玄宗仓惶出逃,造成了社会急剧动荡的.万方多难的政治局面。
在这次大动乱的前夜,诗人踏上长安求仕的艰难旅途。
天宝五年诗人来到了京师长安,准备参加玄宗的特科考试。
但是,这次考试在奸相李林甫的操纵之下,以欺下瞒上的伎俩大搞政治骗局,没有一个人中选,杜甫当然也不能例外。
这次落第,对于关心政治、爱国爱民的诗人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杜甫诗歌论文:试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摘要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以凝重的诗笔,血泪的歌唱,描绘了盛唐由盛而衰、万方多难的时代社会画卷,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广大人民水深火热的生活,以及自己悲天悯人、爱国爱家的博大情怀,熔铸成了一部具有众多社会内容、鲜明时代特色的伟大诗史。
本文试从高中语文课本入选的诗篇中做一些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杜甫诗歌爱国忧民现实主义历史价值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是盛唐里一颗光焰万丈的巨星。
这位一生忧国忧民、恪守儒家传统的诗人,以他最为自觉最为深沉的社会意识,把个体人格化入广阔的社会人生,以他出自至性至灵的呼喊,把对自家命运的自叹自怜、对社会人生的大悲大痛融为一体。
以凝重的诗笔,血泪的歌唱,描绘了盛唐由盛而衰、万方多难的时代社会画卷,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广大人民水深火热的生活,以及自己悲天悯人、爱国爱家的博大情怀,熔铸成了一部具有广泛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特色、强烈的政治倾向和沉郁顿挫风格的“诗史”,流芳千古。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流落蜀中时写的一首著名诗篇,其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宁苦身以利人”的精神,千载之后,依然感人。
“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中的不朽之作,集中体现了杜甫对安史之乱中人民苦难的认同和深切同情,如在《新婚别》中,诗人以新嫁娘的口气,诉说了千回百转的心事。
《杜诗祥注》说此诗“君”字凡七见,“君妻”“君床”,聚之短也;“君行”“君往”别之速也;“随君”,情之切也;“对君”,意之伤也;“与君永相望”,志之坚且贞也。
频频呼君,几于一声一泪。
这样的诗,句句都能打动读者的心弦。
与热爱人民的感情相联系,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也是诗人经常表现的重要主题。
他的笔锋,永远指向最高统治者。
在《丽人行》中,他以非常生动而含蓄的笔墨,讽刺了在唐玄宗的娇宠下,杨氏姐妹所过的奢侈淫乱的生活;在《遣遇》、《甘林》等诗中,揭露出官吏把人民搜刮一空,造成处处卖儿鬻女来缴纳租庸的凄惨景象。
从“诗史”和“诗圣”的角度,谈谈你对杜甫文学史地位的认识杜甫一生将自己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深切同情人民的疾苦,执着关怀现实政治,写下了大量抨击时弊的优秀篇章,深刻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急剧转变,尤其是安史之乱以后广阔的社会现实,因而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歌集前代诗歌艺术之大成,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同时又擅长各种诗体,表现变化多端。
被后人尊为“诗圣”的杜甫,为中国的人文精神树立了忧国忧民的百世楷模;为中国的诗歌艺术树立了沉雄博大的最高标准。
“诗史”这个概念始见于晚唐孟启的《本事诗·高逸第三》:“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
”顾名思义,“诗史”就是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杜甫的人生经历是其具有“诗史”性质的诗歌创作的主要来源。
杜甫经历坎坷的人生道路,卷入过战乱的漩涡,又长期沦落下层,因而能够逐渐走向人民,为人民大声疾呼。
他最可贵的精神是能够深深扎根于现实的土壤,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宁苦身以利人。
他的“三吏三别”、《春望》、《被征》、《悲陈陶》、《悲青坂》、《哀江头》、《收京三首》、《洗兵马》等等,都是反映实事或重要历史事件的“诗史”,但其性质,主要不是提供了史的事实,而是提供了比史实更为生动具体、也能揭示社会本质的生活画面。
在这些生动的画面中,既具有深刻的思想,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将写史实的倾向推向了艺术的巅峰。
杜诗在记录历史事实时渗入了深沉的思考和深厚的情感,它不但让后人了解历史,而且启发后人感知历史、思考历史,进而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从而更好地前进。
诗圣”这个名称始见于明人费宏的《题蜀江图》:“杜从夔府称诗圣。
”稍后的胡应麟则说:“拾遗素称诗圣,又称集大成。
”顾名思义,“诗圣”就是诗国中的圣人,这个概念其实早在北宋就已提出来了。
宋人推崇杜甫,是沿着两种价值判断的维度而进行的:一是审美判断,即诗歌造诣的维度;二是道德判断,即人格意义的维度。
评论杜甫范文杜甫,唐代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被誉为“诗史上的一座高峰”,深受后人的喜爱和推崇。
他的诗歌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展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在他的诗中,既有对社会黑暗的揭露,也有对人生苦难的抒发,更有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杜甫的诗歌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对后人有着深远的启示和影响。
杜甫的诗歌作品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登高》、《赠别》、《春望》等诗篇。
这些诗篇,不仅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成就,更是对当时社会和人生的深刻反思。
比如《登高》一诗,通过对登高望远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诗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豪放之气,展现了诗人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而《赠别》一诗,则是对友人离别的抒发,通过对别离之情的真挚表达,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离别的深刻思考和对友情的珍视。
这些诗篇,无论是在艺术上还是在思想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典范之作。
杜甫的诗歌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成就,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
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和对人民疾苦的关怀。
比如《春望》一诗,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民疾苦的关怀。
诗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凉之情,展现了诗人对国家沦陷的悲愤和对人民疾苦的关怀。
而《兵车行》一诗,则是对战争的揭露,通过对战争场景的真实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悲悯和对人民疾苦的关怀。
这些诗篇,无论是在艺术上还是在思想上,都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怀,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典范之作。
杜甫的诗歌作品,对后人有着深远的启示和影响。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成就,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对后人有着深远的启示和影响。
杜甫的诗歌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展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典范之作。
浅谈杜甫“诗史”(一)论文关键词:杜甫诗史叙事论文摘要:杜甫什么样的作品才可以称为“诗史”呢?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察:首先,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主要是指那些反映了社会转折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强烈写实性的长篇叙事诗。
其次,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应该是以叙事为主,带起抒情、议论的长篇巨制,在艺术上有独特的成就。
再次,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多从诗人自身经历的情境出发,带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其中饱含了诗人的血泪和苦难坎坷的人生经历。
第四,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必然熔铸了诗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深沉思考及忧国忧民的激情。
“诗史”一词,源自于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至于先士茂制,讽高历赏,子建函京之作、仲宣擂岸之篇、子荆零雨之章、正长朔风之句,并直举胸情,非傍诗史,正以音律调韵,取高前式”,这里的“诗史”,指的是前人的诗作。
历史上称杜诗为“诗史”,始见于孟桨《本事诗·高逸》:“杜所赠二十韵备叙其事。
读其文,尽得其故迹。
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历代诗话续编》上)。
孟桨(生卒年不详),约生于元和(806一820)、长庆(821一824)间。
应进士试,出人场屋三十余年,至干符二年(875)始登进士第。
光启二年(886),署“前尚书司勋郎中赐紫金鱼袋”。
其事迹略见《唐披言》卷四、《登科记考》卷二十三。
其所撰《本事诗》一卷,所录皆诗歌本事,对理解唐人诗歌写作背景颇有裨益,历来为人所重。
如以光启二年(886)为界,杜诗被人称为“诗史”,是在杜甫(712一770)去世的100余年之后,距今已有1200余年的历史。
关于杜诗“诗史”的具体内涵,各种辞书、研究著作、文学史说法不一,详略不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1.《中国文学大辞典》“杜甫”条说:“其诗善铺陈,多叙事,全面而忠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后人誉为‘诗史’”。
杜甫,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中的杰出代表”,其诗歌以“豪放、激昂、开朗”著称。
杜甫的诗歌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卓越的文学艺术价值,对我国古典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杜甫诗歌的历史地位与文学史影响,以及个人对此的理解和观点。
一、杜甫诗歌的历史地位1. 杜甫诗歌在唐代的影响杜甫诗歌在唐代广为流传,他的诗作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社会关怀,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的诗作被誉为“诗史之显著”,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 杜甫诗歌在后世的传播与影响杜甫诗歌在唐代之后,不仅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诗歌被后世诗人誉为“诗史之盛唐”,对后世古典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杜甫诗歌的文学史影响1. 对后世诗歌的影响杜甫的诗歌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悲悯人生的情感表达、以及对时代变革的关注,都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世诗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2. 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影响杜甫作为我国古典诗歌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开创了古典诗歌的新局面,对我国古典诗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的诗歌代表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高峰时期,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杜甫诗歌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可撼动。
他的诗歌以真挚的情感和对社会的关怀,成为后世诗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他深刻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和对时代变革的关注,对我国古典诗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我看来,杜甫诗歌的历史地位和文学史影响是无可替代的,他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总结回顾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杜甫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他的诗歌在唐代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诗歌以其深刻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和对时代变革的关注,对我国古典诗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我看来,杜甫诗歌的历史地位和文学史影响是无可替代的,他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品杜甫诗歌,彰显时代时代价值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品杜甫诗歌,彰显时代价值我最喜欢的诗人是杜甫了!杜甫的诗歌真是好读又很有趣。
每当我读杜甫的诗时,仿佛就置身于那个动荡的年代里,看到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
杜甫生活在唐朝中后期,那是一个战乱频仍的动荡时代。
安史乱在杜甫生前爆发,造成无数平民死伤流离。
杜甫亲眼目睹了这一切,因而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深刻体会。
他的诗中充满了对战争的哀悼,对黎民百姓的同情,对统治者的勉励和期许。
从诗歌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杜甫对战乱和人民疾苦的谴责。
比如他在《兵车行》里写道:"车马加人归野陷,屋户Self许无卓领。
"描写了战争给平民带来的家破人亡。
在《咏史》中写道:"群凶竞作亿兆翁,此何人哉受逾凶?"痛斥战争祸害百姓。
但他不仅仅是哀悼,更多的是对统治者的勉励,希望他们能够以百姓为本,结束战争,止戈于民。
杜甫还非常关注社会的公平正义,他既批评统治者对臣民的压迫欺凌,也对贪赃枉法的官吏破口大骂。
在《陪三收君游尧山径》中就严厉斥责官场腐败:"官污危社日累日,州郡微行计何赖?剥啖贪鄙丧纪纲,斯人炳灭君自怀。
"这里谴责了当权者贪腐无能,危害社稷;直言剥削黎民,摧残纪纲。
我们可以看出杜甫对权贵们这种贪婪和无能的强烈不满和愤慨。
杜甫不仅仅是个品评社会的诗人,他还很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欣赏他们劳作的美德。
像《早发白马津》一诗就对勤劳善良的白马津渡夫予以高度赞美。
"相迎熙熙动白波,洲渚兰苗满径多。
朝泫趁逐罾纶手,夕阳还作酌泉涿。
""四童舞袖五童歌,一雁翻翅送君她。
"从这生动传神的诗句中,我们不难感受到杜甫对这些默默无闻却勤劳美德的劳动者的由衷赞许。
总的来说,杜甫的诗歌非常真实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对黎民百姓的生活和遭遇有着真挚的关注和同情。
他谴责战争,批评贪官污吏,呼吁恢复太平,这一切都彰显了杜甫诗歌的价值所在。
论杜甫诗歌的史学价值从叙事学看杜甫诗歌的诗史特色一、杜诗在中国叙事诗中的历史地位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拥有“诗圣”的极高地位,其诗被称为“诗史”。
“诗史”的称谓,反映了杜甫叙事诗所具有的历史的、叙事的诗歌总体特征,也赋予了后人研究他的叙事诗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笔者按照叙事的特征和基本要素(事件、情节、叙事者、人物行为者、时间、空间等){1},对《杜诗全集》一千四百多首诗歌进行了初步梳理,发现有以下特点:一是杜诗中完全具备叙事因素的叙事诗大概只有五十多首左右,在其全部诗作中,大概占到了3.5 %左右;二是单个事件的叙事诗歌大概有六十多首,占到其全部诗歌的4.4 %左右;三是感事、抒情的篇章大约占了全部杜诗的60%以上,是杜诗的主体,即大部分杜诗叙事诗的叙事性比较微弱。
杜诗虽然不像西方史诗一样具有严格的叙事要素,但却是一部拥有精炼的具备叙事基质的几百首叙事短诗的集合体,尤其是他创造性地赋予了七言律诗以重大的政治和社会内容的叙事功能。
尽管具备了叙事特性的诗歌只占了杜诗的极少部分,但杜诗的叙事特征极大地展现了中国古典叙事诗歌的特质,在中国叙事诗中占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从叙事学的角度和视角出发,将杜诗放置到中国叙事诗的发展脉络中进行比较,可以更加充分地认识到杜诗的叙事特点和艺术地位。
在杜甫之前,即在先秦至魏晋时期的叙事诗中,叙事者已经或多或少、或有意识或无意识参与到了诗歌叙事中。
但诗人明显还没有足够意识到在叙事诗中表现叙事主体的存在,即还处于借用“史传”手法写叙事诗的初期阶段。
作品中叙事者基本上呈现为固定的状态――没有视角的交叉和转移,事件始终由一个叙事者来叙述。
即便极少数的作品中出现某些交叉,也非常简单和容易辨别。
在杜甫之后,即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及元白等人的叙事长诗等,则明显有意识地利用了叙事者的转变,但与杜甫相比,他们的叙事者明显缩小了,为了事件的完整叙述,他们往往有意放弃了杜诗凸显的叙事主体。
与之对比,杜诗最为独特或者显著的特征在于叙事者的成功运用。
论杜甫诗歌的叙事艺术及其价值意义论杜甫诗歌的叙事艺术及其价值意义罗雪莲摘要:中国古代诗歌的研究大都从“言志”、“源情”的角度出发,注重其抒情性的特点,往往忽略了诗歌的叙事性。
在传统叙事诗的语境下,诗歌叙事不仅有其自身的特点,也有一个发展的历程。
杜诗不仅仅是诗歌发展的“集大成者”,在诗歌史上处于巅峰地位,其叙事诗非常具有代表性,主要有三方面的叙事特征,而由此可看出杜甫的叙事艺术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价值与地位。
关键词:叙事性;杜甫;渊源;艺术特色;价值一、杜甫叙事诗的叙事艺术杜甫早年举进士不第,壮志难酬,此时段的诗歌多为写景抒情赠答之作,也有些叙事类的作品,但重在写宴饮场景或赴会情节。
安史之乱前后,杜甫历经战乱,生涯坎坷,创造了大量的“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这些作品既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叙事精神,展现了当时百姓的生活状况以及逃亡路上的所见所闻,又开创了中唐叙事诗创作的新局面。
孟棨《本事诗》: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1]p17。
这些叙事类型的诗以纪实的手法又经过艺术加工,再现了当时底层人民的生活画面,便了有“以诗记史”,“补史书之阙”之说,这也彰显了杜甫叙事类诗歌的重要意义。
杜诗的叙事手法成熟,其结构布局紧密,层次清晰,生动形象,有极强的画面感,主要体现以下三方面的艺术特征:(一)常见的倒叙手法倒叙手法虽违背了叙事的次序性原则,但是这种扭曲时间的叙事不仅没有妨碍叙事,而且还使得叙事更加生动,情节跳脱,以突出叙事效果。
杜诗中许多叙事诗都使用了倒装叙事手法,这也是杜甫叙事诗的一大特色。
《兵车行》中首段纪事,凄怆的送别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送别场景引发了一系列问答,“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以问答为过渡,然后再道出征兵送别的缘由。
“边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不仅仅是点出了征兵缘由,还将穷兵黩武的后果赤裸裸地表现出来:“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前村万落生荆棘。
杜甫诗歌鉴赏论文:试论杜甫诗歌艺术风格的多样性摘要:诗圣杜甫是唐代诗歌的集大成者,其诗歌不仅限于沉郁顿挫一个特点,他的风格是多样性的,有时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营造一个悲凉凄惨的意境;有时营造昂扬激烈、热情崇高的诗歌境界。
采展示自己苍茫雄浑的诗风;他还善于发现生活中光明的、美好的、善良的事物,创作出许多明丽鲜艳、清新爽快的诗歌。
虽然他不像王维那样“万事不关l心,晚年惟好静”,但他也有一些描写雪月残云,展示和平静穆意境的诗作。
关键词:杜甫;诗歌艺术诗圣杜甫是唐代诗歌的集大成者,又是唐代诗歌的革新者。
他曾以饥寒之身咏怀济世之志,处穷困之境而无厌世之情。
他的诗作最显著的特点是社会环境与个人生活的密切结合,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
在诗歌创作中,他运用精炼的文字、浪漫的想象,或夸张、或写实的手法,恰当的用典,精妙的表现技巧创造出优美的意境,来表现或反映一定的主题思想,借此表达诗人的观念、感情和态度。
因此,杜甫对唐诗艺术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诗歌不仅限于沉郁顿挫一个特点胡震亨说杜甫的诗“精粗巨细,巧拙新陈,险易浅深,浓淡肥瘦,靡不毕具”(《唐音癸签》卷六)。
本文就杜甫在诗歌创作中的意境美谈谈其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是指抒情诗及其它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由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环境交融而成的意蕴和形象,其特点是描述如画、意蕴丰富、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有着超越具体形象的更广阔的艺术空间。
杜甫善于体贴物情,将物情与我情融合起来,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使意与境浑,心与物共,将情思与景物融为一体,创作出一幅幅悲凉凄清、热情崇高、明丽鲜艳、和平静穆的优美画卷。
杜甫的一生是与时代紧密结合的一生,是忧国忧民的一生。
他的盛年正值唐王朝江河日下之际,安史之乱打碎了唐帝国的黄粱美梦,惊破了唐玄宗的霓裳羽衣曲。
国家的倾覆,民族的多难注定了诗人悲凉凄清、沉郁苍凉的诗风。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品读杜甫作文800字品读杜甫议论文(精选4篇)品读杜甫的作文800字篇1杜甫,一位在苦难中成长的诗人,像一位饱受风霜,历经沧桑的跨时代老人,是一位心怀百姓,忧国思家的多情才子。
风雨无悔的时代造就了他的坚毅与沉稳,也造就了他的凝重与伤怀。
读他的诗,总感到在放眼历史。
我无法洞悉他的心,却可以感悟他的情。
悲喜交集,凭吊现实。
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奈与挣扎。
世间万物又怎么抵得了他的随笔一挥。
这首诗是他被困在长安城时所作,正值安史之乱,都城被叛军攻破后占领,江山已经易主。
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尸骨被尘嚣掩埋,可是谁会察觉到他的痛苦。
欲有斩断乱世之意,却无回天之力。
他不希望,也不愿看到;在朗朗春日下,在莺歌燕舞时,透着寒心萧杀。
家乡也被入侵者蹂躏着,该是怎样的痛心疾首呢?所以才会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结局吧。
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的闲话与慰藉。
这是他所居住的四川成都草堂四周的美景。
草堂外,柳树枝上,两只黄鹂鸣叫,白鹭,青天,多么生趣盎然。
雪山远景和门前江中泊船在刹那间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中。
他在草堂内凭窗远眺,西岭上多年未化的雪历历在目,向门外观望,商船云集,好不快哉!战争已经远去,烽火已熄,百姓安乐,生活富足。
看到这些,他的`心应该是开心的,喜悦的吧。
是“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的感慨和咏叹。
他是文人,却有武将风范,太多的战争让他不得不面对现实。
他建言献策,是一种艺术与理智的结合,为的还是百姓。
战火早些平息,他便早些入眠。
多么复杂的情感集汇啊!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深沉与愁苦。
此时正值他病危时,本应安心养病,却深切注视着这片土地,荒凉与萧瑟竟只是弹指一挥间,江山与浮华也化灰飞樯橹间。
即使病情加重,也不忘记这个国运坎坷、步履维艰的山河。
我在想,他手中握着的是怎样一支神奇的笔呢?如此完美的诠释着他的灵魂。
多么喜欢他啊!内心的喜,亦或是悲,都源自于外界,而非自身。
论杜甫诗歌的诗史价值论文摘 要杜甫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因为大多反映丰富的社会内容而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因之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在叙述上具有强烈的慕史意识,在叙述的自然化过程中形成独特的品质----强烈的逼真性。
他的诗史性的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崇高的、不可动摇的,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杜甫;杜甫诗歌;诗史性;思想基础;价值与影响AbstractAs our literary history du the great realistic poet, his poem because most rich social content and reflected the distinctive times colour and political bias, and full of love for the motherland, love the people, the lofty spirit at self-sacrifice. Therefore, his since the tang poetry is known as "epic," on the narrative with strong covet history of consciousness, the process of natural narrative form unique quality - strong lifelike. He works in the history of sex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is lofty, status unshakable, have important value and significance.Theory of Du Fu's Poetry Epic Value论杜甫诗歌的诗史价值题 目 (中、英文)Keywords: Du fu;Du fu's poetry; history of poetry characteristic; Thought foundation; Value and effect .目录摘要 (I)Abstract (I)引言 (1)一、杜甫及其诗歌的“诗史”性 (1)二、杜甫“诗史”的思想基础 (4)三、杜诗的“诗史”价值与影响 (5)(一)实录历史,补正历史,以诗证史 (5)(二)对后世创作的影响 (7)结语 (8)参考文献 (9)谢辞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杜甫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与影响杜甫,这位被尊称为“诗圣”的伟大诗人,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无与伦比的地位,其影响深远而广泛。
一、地位1. 承前启后的集大成者- 他的诗歌格律严谨,把格律诗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比如他的律诗,对仗工整,平仄和谐。
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中,“两个”对“一行”,“黄鹂”对“白鹭”,不仅词性相对,而且意象的选择也极为精妙,色彩鲜明,短短几句就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同时又严格遵循律诗的格律要求。
这种在格律上的成熟运用,是对之前诗歌格律探索成果的总结,也为后来者提供了典范。
2. 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3. 诗艺精湛的大师- 杜甫的诗歌艺术造诣极高。
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沉郁顿挫的主流风格,又有清新明快之作。
他在语言运用上极为精妙,能够用最朴实的语言表达最深刻的情感。
比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仅仅十个字,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将富贵人家的奢靡和贫苦百姓的悲惨刻画得入木三分。
他还善于运用典故,使诗歌内涵更加丰富。
而且他的诗歌结构严谨,往往起承转合自然流畅。
无论是长篇的叙事诗,还是短小的律诗绝句,都能展现出他高超的诗艺。
二、影响1. 对后世诗歌创作风格的影响- 沉郁顿挫风格的影响。
宋代的陆游,他的诗歌风格就有杜甫的沉郁顿挫之感。
陆游一生渴望收复失地,他的很多诗作表达了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如“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那种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怀和壮志难酬的压抑感,与杜甫的风格相似。
而且在诗歌的表现手法上,陆游也学习杜甫,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2. 对诗歌理论与批评的影响- 杜甫的诗歌成为了诗歌批评中的重要参照标准。
后世的诗评家常常以杜甫的诗歌来评判其他诗人的作品。
他的诗歌在格律、意境、情感表达等方面的成就,成为了衡量诗歌优劣的尺度。
例如,明代的诗评家就经常将杜甫的律诗作为典范,来阐述律诗的创作规范和审美标准。
试论杜甫诗歌的历史性与思想性浅谈杜甫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摘要: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因之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
他的诗歌创作,内容极为丰富,广泛地反映了他的时代的社会生活,而他的诗歌的艺术性更是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颠峰。
关键词:现实主义人民性气势诗史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历来就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也是一个难点。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因之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
杜甫所处的年代,是唐代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代。
安史之乱是这一转变的关键。
杜甫经历了所谓的开元盛世,也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全过程。
杜甫的一生是和他的时代、特别是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年间那“万方多难”的时代息息相关的。
尖锐而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不仅造成人民的深重灾难和国家的严重危机,也把杜甫卷入了生活的底层,他曾长期生活在人民中间,这就使他有可能描绘出那整个苦难时代的生活画面,并逐步攀登上现实主义的高峰。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与李白齐名双峰,甚至在整个古代文学史上,都可以列入最伟大的诗人之列。
他的诗歌创作内容极其丰富,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诗歌的艺术性达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顶峰。
我们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来谈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杜甫的创作思想和他的成长历程杜甫(712----770),字子美,生在河南巩县的瑶湾。
他的出生是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十三世祖杜预是西晋名将,祖父审言是武则天时著名诗人,父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因此,他也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等特权。
这一阶级出身规定了杜甫要成为一个热爱人民的诗人不可能不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杜甫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也是这样表明着的。
略论杜诗的“诗史”意义【内容摘要】:杜甫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人,由于出生在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口,并且经历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饱经苦难的一生,使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情怀,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不仅如此,杜甫的诗歌还传达出了唐代社会的沉重和悲哀,以及对历史事件真实的记录,被后人称之为“诗史”。
【关键字】:杜甫诗风沉郁顿挫诗史杜甫生活在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口,所以他心系国家安危社稷,忧国忧民,并且经历了安史之乱,导致了杜甫诗歌现实的特点。
在诗歌上形成了沉郁顿挫,思想深邃,情感丰富,深厚悲慨,忧患郁结,回旋曲折,千回百转的艺术风格。
在评价杜诗时人们习惯用“沉郁顿挫”来概括杜诗的风格。
但是最先提出“沉郁顿挫”这四个字的是杜甫对自己赋作特点的一个描述。
杜甫在所作的雕赋《进雕赋表》中的“臣之述作,虽不能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流,庶可企及也”。
所以后世经常用“沉郁顿挫”来概括杜诗的创作风格。
其实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其善写时事的“诗史”特点分不开。
杜甫生活在动乱的时代,他对这个时代充满了愤慨,当这种情感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事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低缓深沉,变得低回起伏。
作者通过诗歌来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所以他的诗歌记录了很多历史事件,大到“安史之乱”,小到一些生动的生活画面,无一不真实记录了唐王朝的兴衰。
所以说杜甫的一些诗,还可补史之失载。
如这首《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这首诗描写了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社会安定,天下太平。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这句说的是农业连年获得丰收,粮食装满了公家和私人的仓库,人民生活十分富裕。
可以充分说明那个时代人民生活的富足。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这句的意思是出门行道都不用担心歹人,更不必选择吉利的日子出行。
论杜甫诗歌的诗史价值论文摘 要杜甫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因为大多反映丰富的社会内容而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因之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在叙述上具有强烈的慕史意识,在叙述的自然化过程中形成独特的品质----强烈的逼真性。
他的诗史性的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崇高的、不可动摇的,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杜甫;杜甫诗歌;诗史性;思想基础;价值与影响AbstractAs our literary history du the great realistic poet, his poem because most rich social content and reflected the distinctive times colour and political bias, and full of love for the motherland, love the people, the lofty spirit at self-sacrifice. Therefore, his since the tang poetry is known as "epic," on the narrative with strong covet history of consciousness, the process of natural narrative form unique quality - strong lifelike. He works in the history of sex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is lofty, status unshakable, have important value and significance.Theory of Du Fu's Poetry Epic Value论杜甫诗歌的诗史价值题 目 (中、英文)Keywords: Du fu;Du fu's poetry; history of poetry characteristic; Thought foundation; Value and effect .目录摘要 (I)Abstract (I)引言 (1)一、杜甫及其诗歌的“诗史”性 (1)二、杜甫“诗史”的思想基础 (4)三、杜诗的“诗史”价值与影响 (5)(一)实录历史,补正历史,以诗证史 (5)(二)对后世创作的影响 (7)结语 (8)参考文献 (9)谢辞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引言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的集大成者,他的诗歌可以用他的一句诗概括,即: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给后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的作品大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他坎坷颠簸的人生经历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可以说杜甫的诗歌创作紧密联系历史,他的一生是反映历史的一生,他的作品是历史的一面镜子,读他的诗就如同读史。
本篇文章就是结合杜甫的饱经忧患的人生经历和历史性的诗歌创作来解读杜甫诗歌的诗史性,它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对后世创作的影响。
一、杜甫及其诗歌的“诗史”性杜甫作为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经历了唐帝国由盛转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代。
杜甫经历了所谓的开元盛世,也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全部过程。
杜甫的一生是和他的时代、特别是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年间那“万方多难”的时代息息相关的。
尖锐而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阶级统治内部的矛盾,不仅造成了人民的深重灾难和国家的严重危机,也把杜甫卷入社会生活的底层。
他曾长期生活在人民中间,他不同于李白,它代表的是盛唐精神中深沉老练的一面。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从此,唐朝由盛转衰,唐初那种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的局面一去不复返。
正值此时,也是杜甫刚到长安不久,还没来得及考取功名,施展政治抱负,后来爆发战争,唐朝社会发生急剧变化,处在社会生活底层的杜甫生活艰难,个人的境遇使诗人看问题的角度发生变化,从切身经历更能感受现实,并通过诗歌表达反映社会。
其人生也由游历祖国山水时的青年意气风发到没有考取功名的失意、落魄,战争的颠沛流离,国家、个人遭遇的变故导致其思想发生深刻变化,忧国忧民成为其思想主流。
据杜甫年谱记载,杜甫出生于唐睿宗太极元年(712),卒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其间,杜甫在天宝五年(746)35岁时从山东来到陕西长安,至唐肃宗乾元二年(759)48岁时离开长安,前后在陕西长安生活近十三年时间,长安生活直接影响了杜甫写作风格和思想发生深刻变化。
[1]同时,在长安生活的这段时间也是杜甫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黄金时期。
因此,在他的诗作中,多表现出“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忧国忧民的大我形象,没有像李白那样表现出一幅自负的天才不甘寂寞、不甘落空的小我形象。
他总是热切关注现实,总是投身社会洪流,从没想过退缩和隐退,政治再黑暗,再腐败,他总是积极用世,而这一切决非为自己谋私利,也非趋炎附势,而是为了经邦济世的政治理想,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这就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甘愿牺牲自己也要一心想着国家,一心想着人民。
经历了那样一个乱离的时代,杜甫的诗作真实深刻的记录了唐王朝“安史之乱”前后的种种社会现象,全面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带有浓重的历史色彩。
因此自中晚唐开始,一直享有“诗史”的美誉。
据历史记载,最早称杜甫诗为“诗史”的见于晚唐孟棨的《本事诗·高逸第三》:“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
[10]后世加以沿用推衍,“诗史”渐成为文学史上的定论。
杜甫在长安生活十余年,留有诗篇240首(据郑言武《杜甫长安诗目录》),据统计,其一生写诗1400余篇,而长安诗篇占其总数量的近五分之一,这些诗作主要反映重大历史事件,反映当时的社会矛盾、阶级矛盾,揭露封建剥削和压迫的事实。
例如安史之乱爆发前的诗《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在长安所写的诗《悲陈陶》、《哀江头》、《曲江二首》,在鄜州所写的诗《北征》、《羌村三首》,在洛阳所写的诗《洗兵马》,还有758年(唐肃宗乾元元年)冬,官军收复洛阳后,大军在邺城(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包围了叛军。
然而高层昏庸,致使唐军在邺城大败。
乾元二年,己亥(公元759年)春,杜甫由洛阳途经潼关赴华州(陕西华阴)写下了《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等。
由此,我们可以给“诗史”下这样一个定义:诗史就是采用诗的艺术形式,选取最典型的形象和事件来反映或表现历史生活的真实面貌和诗人敏锐感受到的时代氛围,在揭示社会的本来面目和心理状态的同时,从更高的层次上把握历史精神。
安史之乱前夕,大约是在天宝年间,外强中干的大唐帝国,由于皇帝李隆基骄奢淫逸,宰相李林甫独断专横,国戚杨国忠贪污弄权,人民倍受奴役剥削,政治日益腐败,面对这幅朝政,再看看因战争而受煎熬的黎民百姓,杜甫写下了《兵车行》:车粼粼,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问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1]诗中描绘了扣人心弦的凄楚画面:兵车隆隆,战马嘶鸣,青年男子被押往前线,老弱幼妇赶来相送,尘土弥漫遮住桥头,哀哭声直冲云霄。
而通过征服的诉说,还转向凄惨的边疆战场,展现出百姓妻离子散,田园荒芜,千里萧条,生产下降的社会现状。
面对这些,再加之官府衙门穷凶极恶,逼税索租,这一切,都给广大人民造成了重大的灾难和极大的悲愤。
杜甫曾亲自目睹了长安咸阳桥畔壮士被强征出发时的悲惨一幕,出于义愤,通过艺术概括,并借壮士之口,对这种黑暗现实生活景象作了真实的揭露和批判。
这是诗人对当时社会强烈不满的表现,是诗人首次批判现实的诗篇,这首《兵车行》是安史之乱前夕最初给作者心灵带来的创伤,也标志着诗人杜甫已经开始把创作的着眼点放到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上,走上了反映社会生活,同情人民疾苦的创作道路。
还有作于天宝十四年的《后出塞五首》,当时的三镇(范阳、平卢、河东)节度使安禄山,为了擒功邀宠,扩大势力,常在东北方与外族作战。
天宝十三年曾破契丹,俘虏其王。
天宝十四年,又败契丹于横水。
这就使他因功而更加位高气傲,不可一世。
蓄意图谋叛乱,最终原形毕露。
同时也暗示出安禄山骄横叛乱的根源,在于最高统治者好大喜功,养虎遗患。
两藩平静,禄山继反,语言沉痛,切中要害,表现了诗人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还有他的集中反映不义战争的《前出塞九首》,诗中拟用一位战士的口吻,通过他对从军情况的诉说和思想感情的抒发,描述了从出发远征,练兵作战,直到立功受赏整整十年军中生活的全部过程,深刻的谴责了封建统治阶级嗜杀成性和不顾民生的“开边”政策。
同时,也反映了唐代军营中的种种黑暗和从军战士的疾苦不平。
九首诗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富有完整的情节,而且在情节发展中,层层递进,刻画了人物形象及思想性格,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完整的历史画面。
再比如作于天宝十二年春天的那首《丽人行》,写唐玄宗李隆基,生活奢侈腐化,日益宠幸杨贵妃。
杨家兄弟姐妹都因裙带关系而飞黄腾达。
杨国忠于天宝十一年继李林甫当了右丞相,杨家三姐妹也都被赐封国夫人。
杨家五宅,依仗权势,作威作福,过着一种寄生腐朽的生活。
杜甫写这首诗是对着一小撮人气势骄横,荒淫无耻的丑态和罪行进行深刻的暴露和讽刺,揭示出这伙祸国殃民的无耻之人,并对他们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所以,杜诗在栩栩如生的反映“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重大历史事件和广阔社会面貌的同时,又本着历史的发展对当时社会进行了敏锐的分析和严肃的批判,反映在诗里就写出了事变前夕的社会矛盾的尖锐现象,大体都反映了事变前夕的阶级动态,几乎反映了各个社会阶层的动态,触及了许多重大的国计民生。
还有在安史之乱中写的诗,更是深刻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人民悲惨痛苦的生活,表现出对国事的极端忧虑和对民众的深切同情。
纵观以上,杜甫的这种始终以国为重,始终为民操心的思想及其作品,特别是杜甫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推己及人的献身精神把高尚的人品与崇高的诗品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是以前诗人所未能企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