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诗史_到_词史_论杜甫诗史观对清代词史观的影响_祝东
- 格式:pdf
- 大小:263.83 KB
- 文档页数:8
杜诗学的兴盛与清初诗风的转变作者:文迪义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6年第09期摘要:明末清初是杜诗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期。
杜诗注本、选本数量多,质量好,学杜诗、和杜诗的现象非常普遍。
杜诗学的兴盛既是诗学发展的自然表现,也是明清鼎革的时代使然。
清初杜诗学从“诗史”“性情”、民族心理等方面影响了清初诗风的走向。
关键词:杜诗学清初诗风诗史性情反唐为宋杜甫诗歌自中唐顾陶将其编选入《唐诗类选》和元稹提出“集大成说”之后,逐渐引起后人的重视。
宋代和明末清初先后形成了两个“杜诗学”高潮。
杜诗学到清代已经成为蔚为大观的文化现象,诚如孙微《清代杜诗学史》所说:它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诗学范畴,而是辐射到小说、戏曲等诸多领域,集杜、和杜的规模和水平大超以前。
清初杜诗学的兴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杜诗注本、选本数量多。
据统计,清初现存的注本四十多种,散佚的杜诗注本、选本九十多种。
二是种类多,质量好,规模大。
有杜诗全集校注本、选本、各体律诗注本和启蒙读物本。
金圣叹的《杜诗解》、朱鹤龄的《杜诗辑注》、钱谦益的《钱注杜诗》、李长祥的《杜诗编年》、顾宸的《辟疆园杜诗注解》等都是优秀注本。
三是集杜诗、和杜诗、学杜诗的现象非常普遍。
如万荆的《集杜诗》、方式玉的《集杜诗》、毛彰的《集杜诗》。
杜诗学因明清易代的刺激出现新的高潮,杜诗中所表现的历史惨痛和精神创伤唤起了清初汉人感情上的共鸣,学杜、和杜、注杜成为他们发泄忧愤、寄托哀思的方式。
杜诗学的兴盛又微妙地促进了清初诗风的转变。
一、杜诗学与清初诗坛的“诗史”精神明清鼎革,巨大的社会动荡激发了明遗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深感民族危亡、文化板荡而又身怀经世思想的士人通过深刻反思,认为“天下之治乱,由于人心之邪正,人心邪正,由于学术之明晦”[1](P174)和空疏不学的风气,为匡救时弊,倡导经世致用之学。
因此,清初面向现实、关注现实、希望改变现实的学风兴起。
这个大背景成为引发杜诗学高潮来临的时代契机。
大诗人杜甫的文学艺术及其影响力杜甫,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其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杜甫的诗集已经传世千年,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可以说是深远而广泛的。
本文将对杜甫文学艺术及其影响力进行探析。
一、杜甫的文学艺术杜甫的诗以写实主义为主,具有浓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抒情色彩。
他的诗重视表现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现实,体现了诗人对社会弱者的关注和同情。
例如,他的《春望》中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虽然表现了帝国衰落的景象,但他关切的是老百姓所受的苦难和景象,从这个角度来看,杜甫的诗是非常接地气的。
另外,杜甫的抒情诗也是其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登高》、“赤壁”等名篇,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深刻的艺术感悟,这些诗作以其宏大的气魄、富有感情的描写、含蓄的思辨等,为杜甫赢得了无数的后人敬仰之情。
二、杜甫的影响力杜甫诗歌的影响力十分巨大,首先在唐代时期,由于其诗歌风格独特,已经在当时被广泛传播,受到了不少的学者和文艺工作者的高度评价。
例如,唐代文学家李白曾称赞“诗人未必多于杜甫”,表明杜甫的诗歌已经在当时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尊重。
其次,在宋代,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更是被进一步推广和加强。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曾经说过:“天下诗案,唐人居多,而唐中杜甫最消魂”,由此可见杜甫诗歌对于宋代文学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成为了宋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再次,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整个历史过程中,杜甫的影响力一直是不可忽视的。
像明代文学家杨慎、清代文学家纪昀等都十分钦佩杜甫的诗歌,这与他的人道主义情怀、写实主义的文学风格、浓郁的抒情色彩密不可分。
最后,在现代文学中,杜甫的影响也是不可小视的。
大量的现代文艺作品中充满了对杜甫文学创作的借鉴和致敬,这其中包括大陆、台湾和日本等各地的诗歌、小说、话剧等。
比如钱钟书在他的小说《围城》中就大量地引用了杜甫的诗歌和情节,通过对杜甫文学的深度思考,构筑出了一个丰富的文学世界。
总之,杜甫的文学创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文学艺术和深沉的人生思考赢得了数百年的尊重和敬仰。
杜甫对后世的影响唐代杜甫开创“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描写民生疾苦,下启中唐新乐府运动。
其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自白居易后,影响了中、晚唐写实诗人,如张籍、元稹、杜荀鹤、曹邺、皮日休等,从而形成一个现实主义诗派,在晚唐的诗坛上独领风骚。
正如洪业所说,杜甫是“中国唯一影响随着时间不断增长的诗人”。
公元九世纪时他的作品开始出名,早期的正面积极评价来自白居易,白居易推广了杜甫部分作品的伦理观点。
除白居易外,韩愈也撰文批驳反对李杜的声音,捍卫了他们的美学地位。
同时,这两位诗人的诗文中都有杜诗的影子,如韩愈诗气势雄壮、沉雄博大、奇险生硬、拗折艰涩、喜以文为诗,就是受杜诗影响的结果。
宋代孙仅《读杜工部诗集序》说:“公之诗,支而为六家。
孟郊得其气焰,张籍得其简丽,姚合得其清雅,贾岛得其奇僻,杜牧、薛能得其豪健,陆龟蒙得其赡博。
”此外,李商隐诗浓丽沉郁、气象高远、造语精工,亦受杜诗影响。
叶梦得《石林诗话》说:“唐人学老杜,唯商隐一人而已。
”王安石亦称“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而已”。
李调元《雨村诗话》也认为:“学杜而处处规,此笨伯也,终身不得升其堂,况入其室。
唐人升堂,惟李义山一人而已。
”宋代宋代黄庭坚、陈师道等人专门探究杜诗奇峭的一面,形成了“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有“一祖三宗”之说,“一祖”即为杜甫。
江西诗派的始祖黄庭坚诗宗杜甫,认为杜甫作诗“无一字无来处”,而江西诗派亦要求字字有来历。
江西诗派亦喜用始于杜甫的拗体。
王安石、苏轼、陆游、文天祥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杜甫的影响,文天祥在狱中作了200首集杜甫五言诗,自序里说:“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
”杜甫更广泛的影响是,其作品将律诗从文字上的游戏变成了抒发政治抱负的载体,为后来诗人写作政治题材的诗歌奠定了基础。
海外杜甫不只在中国流名,还扬名海外。
1481年韩国将杜诗翻译成韩文,名为《杜诗谚解》。
杜甫对日本文学的影响则相对较晚,直到十七世纪他才在日本拥有和在中国一样的名声,他对松尾芭蕉的影响尤深。
杜甫,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中的杰出代表”,其诗歌以“豪放、激昂、开朗”著称。
杜甫的诗歌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卓越的文学艺术价值,对我国古典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杜甫诗歌的历史地位与文学史影响,以及个人对此的理解和观点。
一、杜甫诗歌的历史地位1. 杜甫诗歌在唐代的影响杜甫诗歌在唐代广为流传,他的诗作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社会关怀,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的诗作被誉为“诗史之显著”,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 杜甫诗歌在后世的传播与影响杜甫诗歌在唐代之后,不仅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诗歌被后世诗人誉为“诗史之盛唐”,对后世古典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杜甫诗歌的文学史影响1. 对后世诗歌的影响杜甫的诗歌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悲悯人生的情感表达、以及对时代变革的关注,都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世诗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2. 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影响杜甫作为我国古典诗歌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开创了古典诗歌的新局面,对我国古典诗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的诗歌代表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高峰时期,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杜甫诗歌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可撼动。
他的诗歌以真挚的情感和对社会的关怀,成为后世诗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他深刻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和对时代变革的关注,对我国古典诗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我看来,杜甫诗歌的历史地位和文学史影响是无可替代的,他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总结回顾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杜甫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他的诗歌在唐代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诗歌以其深刻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和对时代变革的关注,对我国古典诗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我看来,杜甫诗歌的历史地位和文学史影响是无可替代的,他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略论杜诗的“诗史”意义【内容摘要】:杜甫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人,由于出生在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口,并且经历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饱经苦难的一生,使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情怀,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不仅如此,杜甫的诗歌还传达出了唐代社会的沉重和悲哀,以及对历史事件真实的记录,被后人称之为“诗史”。
【关键字】:杜甫诗风沉郁顿挫诗史杜甫生活在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口,所以他心系国家安危社稷,忧国忧民,并且经历了安史之乱,导致了杜甫诗歌现实的特点。
在诗歌上形成了沉郁顿挫,思想深邃,情感丰富,深厚悲慨,忧患郁结,回旋曲折,千回百转的艺术风格。
在评价杜诗时人们习惯用“沉郁顿挫”来概括杜诗的风格。
但是最先提出“沉郁顿挫”这四个字的是杜甫对自己赋作特点的一个描述。
杜甫在所作的雕赋《进雕赋表》中的“臣之述作,虽不能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流,庶可企及也”。
所以后世经常用“沉郁顿挫”来概括杜诗的创作风格。
其实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其善写时事的“诗史”特点分不开。
杜甫生活在动乱的时代,他对这个时代充满了愤慨,当这种情感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事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低缓深沉,变得低回起伏。
作者通过诗歌来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所以他的诗歌记录了很多历史事件,大到“安史之乱”,小到一些生动的生活画面,无一不真实记录了唐王朝的兴衰。
所以说杜甫的一些诗,还可补史之失载。
如这首《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这首诗描写了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社会安定,天下太平。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这句说的是农业连年获得丰收,粮食装满了公家和私人的仓库,人民生活十分富裕。
可以充分说明那个时代人民生活的富足。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这句的意思是出门行道都不用担心歹人,更不必选择吉利的日子出行。
从历代论诗绝句看杜甫
徐传武
【期刊名称】《德州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2(018)003
【摘要】杜甫首创绝句论诗的文论形式,唐宋以后仿效者甚多,以元好问、王士祯成就最高.后人的论诗绝句,对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杜诗的清瘦风格、杜甫的创作成就及其地位、杜诗的创作渊源都有充分的论述.这些论诗绝句丰富了杜甫的形象,提高了杜甫的地位,扩大了杜甫的影响,丰富了中国古代文论、诗论的宝库.
【总页数】3页(P28-30)
【作者】徐传武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古籍研究所,山东济南,250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09
【相关文献】
1.从历代论诗绝句看杜甫 [J], 徐传武
2.从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等诗歌理论看论诗诗 [J], 孙芳芳
3.杜甫《悲陈陶》《悲青坂》历代注释中的若干问题——兼论两首诗歌与杜甫卷入房琯事件之间的关系 [J], 钟卓萤
4.杜甫研究领域的新探索
——张宏《历代杜甫像考论》(唐宋金元卷)评介 [J], 陈丽琳
5.谈“历块过都”——读杜甫论诗绝句札记 [J], 周振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名家解读古代文学】陈水云:清代词学与杜甫的诗歌思想杜甫“诗圣”的地位是在宋代确立的,杜诗审美意蕴的发掘和阐释却是在清代,有清二百六十余年共出版过八十余种杜诗选本、注本、诠评本,形成了清代诗学批评中独具特色的“杜诗学”。
清代大多数诗人是既写诗又填词的,诗人词人往往兼于一身,清代诗坛浓厚的尚杜风气当然要波及清代词坛。
这里,试图从“诗史”意识、风骚比兴的观念及沉郁顿挫的风格几个方面,分析清代词学与杜甫诗歌思想的内在联系,说明杜甫诗歌思想对清代词学的积极影响。
一、“诗史”与“词史”“诗史”是晚唐孟棨对杜甫诗歌的评价,孟棨《本事诗》卷三云:“杜(甫)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
”杜甫的诗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中社会底层群众的灾难和痛苦,如果将他的诗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那末就会发现这是一部生动、形象的感性生活的“实录”。
天宝十五载所写的《悲陈陶》、《悲青坂》,描写的是唐军陈涛斜一战败绩、青坂再战又败的惨象。
至德二载(757)夏天,杜甫穿过唐军与叛军的防线,投奔当时朝廷所在地凤翔,八月回鄜州省亲,沿途目睹战争创伤,写有长篇史诗《北征》和《羌村》三首。
乾元元年(758),他从华州到东都洛阳办事,次年返回,结合路上见闻,写下了千古不朽的名篇“三吏”“三别”,从社会的最底层来反映这场战乱给黎民百姓带来的血泪和伤痛。
这些诗所再现的都是当时社会的真实状况,黄庭坚说:“杜诗谓之诗史,以班班可见当时。
”(《与侯谟秀才书》,《潏水集》卷五)陈岩肖说:“杜少陵子美诗,多纪当时事,皆有依据,古号诗史。
”(《唐溪诗话》卷上)以后,“诗史”成为那些深刻反映重大历史事件作品的代称。
在清初,人们身经明清易代,亲历清兵入关大肆屠杀无辜的悲惨场面,“诗史”说再次得到重视且被鲜明地体现在当时的诗歌创作中,吴伟业的歌行体纪事诗以其反映了许多重大事件和历史人物而成为这一方面的典范。
郑方坤《国朝名家诗钞小传》称吴伟业:“所作《永和宫词》、《琵琶行》、《松山哀》、《雁门尚书行》……诸什,铺张排比,如李龟年说开元、天宝遗事,皆可备一代诗史。
杜甫的诗史
【实用版】
目录
1.杜甫诗歌的历史背景
2.杜甫诗歌的主题和风格
3.杜甫诗歌的影响和价值
正文
杜甫,字子美,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杜甫的诗歌创作处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歌反映了这个时期的社会变革和历史动荡。
他的诗歌中,既有对盛世的赞美,也有对乱世的悲悯,更有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杜甫的诗歌,是一部生动的历史画卷,反映了唐朝社会的沧桑巨变。
杜甫的诗歌主题丰富,风格多样。
他的诗歌主题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全面反映了唐朝的社会生活。
他的诗歌风格,既有豪放磅礴的气势,又有婉约细腻的情感,更有深沉悲壮的意境。
杜甫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他深厚的人文情怀和高超的艺术才华。
杜甫的诗歌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诗歌被誉为“诗史”,成为后世学习和研究唐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他的诗歌,不仅影响了唐代的诗歌创作,也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的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珍品。
第1页共1页。
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清代论诗诗史姓名:***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指导教师:***20070401清代论诗诗史中文提要清代论诗诗史中文提要论诗诗这一颇具民族特色的理论样式,萌芽于《诗经》,成熟于唐代,历经宋、元、明几代发展,时至清代,迎来了它的黄金时期。
其在清代的发展史,大体可划分为四个阶段:承继与振兴期、发展期、发展高峰期、转型期。
(~)承继与振兴期,实则也是一个转型期。
这一时期的论诗诗直接继承杜甫、元好问论诗诗的创作传统,并有所发展。
这一时期的多位作家的论诗诗创作水平都相当高,所以,在这一时期论诗诗创作就已呈现出一派振兴景象。
主要代表作家为钱谦益,他可谓清代论诗诗的奠基者与开拓者,其论诗诗作品的艺术形式与论诗思想,都对后人的影响很大,基本上奠定了清代论诗诗的发展基调;这一时期以顾炎武、吴嘉纪等人为代表的遗民诗人,也留下了大量论诗诗。
他们用论诗诗发表各自的诗学见解,思想丰富而又深刻,风格多种多样,使这一时期的论诗诗创作出现了异彩纷呈的局面;在清初后期的诗坛,出现了由唐及宋的诗风转化,而这一转化则清晰地体现在朱彝尊与陈维崧的论诗诗中。
(二)经过明清之际众多诗人的努力,至康熙时代,清代论诗诗进入了它的发展期。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位丰碑式的人物——王士稹。
他积极地用论诗诗宣传他的神韵说主张。
其论诗诗不仅数量多,而且艺术水平高,标志着论诗诗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其主要代表作品为《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三十二首》,从题目上可看出仍受元好问的影响,艺术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
除此之外,他还有很多单篇论诗诗,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这一时期诗坛还有一个重要现象,就是宗宋思想的高涨,这一特征在以吴之振、查慎行等为首的众多作家的论诗诗中得到了体现。
吴之振在其论诗诗中,往往明确表明自己的宗宋观点,但他又主张不能对宋诗做简单模拟。
在艺术特色上,他的论诗诗以七律为多,表达上论点鲜明、态度明确。
查慎行的论诗诗,在内容上主张诗歌创作虽要以学问为基础,但又不能在诗中卖弄学问。
杜甫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与影响杜甫,这位被尊称为“诗圣”的伟大诗人,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无与伦比的地位,其影响深远而广泛。
一、地位1. 承前启后的集大成者- 他的诗歌格律严谨,把格律诗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比如他的律诗,对仗工整,平仄和谐。
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中,“两个”对“一行”,“黄鹂”对“白鹭”,不仅词性相对,而且意象的选择也极为精妙,色彩鲜明,短短几句就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同时又严格遵循律诗的格律要求。
这种在格律上的成熟运用,是对之前诗歌格律探索成果的总结,也为后来者提供了典范。
2. 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3. 诗艺精湛的大师- 杜甫的诗歌艺术造诣极高。
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沉郁顿挫的主流风格,又有清新明快之作。
他在语言运用上极为精妙,能够用最朴实的语言表达最深刻的情感。
比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仅仅十个字,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将富贵人家的奢靡和贫苦百姓的悲惨刻画得入木三分。
他还善于运用典故,使诗歌内涵更加丰富。
而且他的诗歌结构严谨,往往起承转合自然流畅。
无论是长篇的叙事诗,还是短小的律诗绝句,都能展现出他高超的诗艺。
二、影响1. 对后世诗歌创作风格的影响- 沉郁顿挫风格的影响。
宋代的陆游,他的诗歌风格就有杜甫的沉郁顿挫之感。
陆游一生渴望收复失地,他的很多诗作表达了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如“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那种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怀和壮志难酬的压抑感,与杜甫的风格相似。
而且在诗歌的表现手法上,陆游也学习杜甫,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2. 对诗歌理论与批评的影响- 杜甫的诗歌成为了诗歌批评中的重要参照标准。
后世的诗评家常常以杜甫的诗歌来评判其他诗人的作品。
他的诗歌在格律、意境、情感表达等方面的成就,成为了衡量诗歌优劣的尺度。
例如,明代的诗评家就经常将杜甫的律诗作为典范,来阐述律诗的创作规范和审美标准。
试论杜甫诗歌的历史性与思想性浅谈杜甫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摘要: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因之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
他的诗歌创作,内容极为丰富,广泛地反映了他的时代的社会生活,而他的诗歌的艺术性更是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颠峰。
关键词:现实主义人民性气势诗史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历来就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也是一个难点。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因之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
杜甫所处的年代,是唐代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代。
安史之乱是这一转变的关键。
杜甫经历了所谓的开元盛世,也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全过程。
杜甫的一生是和他的时代、特别是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年间那“万方多难”的时代息息相关的。
尖锐而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不仅造成人民的深重灾难和国家的严重危机,也把杜甫卷入了生活的底层,他曾长期生活在人民中间,这就使他有可能描绘出那整个苦难时代的生活画面,并逐步攀登上现实主义的高峰。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与李白齐名双峰,甚至在整个古代文学史上,都可以列入最伟大的诗人之列。
他的诗歌创作内容极其丰富,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诗歌的艺术性达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顶峰。
我们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来谈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杜甫的创作思想和他的成长历程杜甫(712----770),字子美,生在河南巩县的瑶湾。
他的出生是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十三世祖杜预是西晋名将,祖父审言是武则天时著名诗人,父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因此,他也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等特权。
这一阶级出身规定了杜甫要成为一个热爱人民的诗人不可能不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杜甫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也是这样表明着的。
论杜甫诗歌的“诗史”性质——杜诗与史记论杜甫诗歌的“诗史”性质——杜诗与史记摘要:司马迁著《史记》坚持“不隐恶”、“不虚美”的实录精神,不仅对后世史诗家著史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后世诗人创作也有所启迪,比如杜甫就是一个很典型的范例。
由此,可以看出杜诗的“诗史”具有善陈史事,“书法不隐”,直言批判唐代最高统治者等性质。
主题词:杜诗;诗史;史记;性质司马迁著《史记》坚持“不隐恶”、“不虚美”的实录精神,不仅对后世史诗家著史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后世诗人创作也有所启迪,比如杜甫就是一个很典型的范例。
杜诗之所以被誉为“诗史”,不仅仅因为它善陈史事,还因为它能“书法不隐”,直言批判唐代最高统治者。
这固然与时代环境、杜甫忠君爱国之心以及对《诗经》现实主义风格的继承等有关,但更是杜甫在思想层面上自觉接受司马迁《史记》实录精神的结果。
(一)杜甫“诗史”意义的具体表现古人向以杜诗善写时事而尊其为“诗史”,宋陈岩肖说:“杜少陵子美诗,杜少陵子美诗,多记当时事,皆有依据,古号‘诗史’。
”杜甫的确善于在诗歌中描写时事,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他对创作题材的选择上。
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进入了政治、军事、社会严重危机的多事之秋,从此,杜诗往往以当前重大事件作为其创作题材,诸如描写征伐少数民族战争的《兵车行》等,叙述平叛战争的《悲陈陶》、《悲青坂》等,反映安史之乱的《哀江头》、《三吏》等,即便是在一些抒情性很强的作品中对于时事都有如实的描写。
特别是他用律诗、绝句尤其是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反映时事政治,并发表政治见解,是他以前的诗人所没有尝试过的。
因此,杜诗既是安史之乱前后那个动荡时代的画卷,又是一位饱经战乱而忧国忧民诗人的心声。
然而,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我认为杜诗“诗史”的更深意蕴则是体现在杜甫的“史笔”与“卓识”方面。
就是说杜诗不仅善陈时事,而且还以直笔的方式对当权者及朝廷进行讥喻和讥刺,如《哀江头》、《丽人行》等诗讥刺杨国忠、杨贵妃兄妹,《忆昔》、《有感》等讽刺代宗的腐朽昏庸,等等。
浅谈杜甫诗歌里的学科融合作者:来源:《课外语文》2024年第07期★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诗歌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以其跨越时空的魅力,成为文化传承和表达的重要载体。
诗歌中不乏存在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现象,不仅打破了传统学科界限,而且激发了诗人的创新思维。
杜甫作为唐代著名的诗人,其诗歌作品具有极高的赏析价值。
本文将从历史、哲学、社会学、地理学等多个角度,探讨杜甫诗歌中的学科融合,揭示杜甫诗歌的深刻内涵和广泛影响。
杜甫诗歌与历史学相融合。
杜甫的诗之所以被称为“诗史”,是因为其诗的内容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一方面,杜甫作为唐朝历史兴衰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他的诗提供了一些历史史实,后人可用来验证历史的真实性或弥补史料记载的不足。
比如杜甫所作的《悲陈陶》和《悲青坂》,诗中记录了历史上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唐军在陈陶斜和青坂的两次失败战役。
而小学课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当年正月,史朝义的自杀意味着安史之乱的结束,诗人万分欣喜之下创作了这首七言律诗。
另一方面,他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和评论,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和看法。
他在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和人物形象,使诗歌具有浓厚的历史气息。
比如《别房太尉墓》中那句“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其中“谢傅”指晋朝谢安。
谢安喜欢下围棋,民间流传了不少关于他下棋时候的故事,如当谢安听到苻坚南扰的消息后,无慌乱之色,仍然镇定自若和他的侄儿谢玄对弈。
在与客人下棋时听到前方胜利的战报,他也依旧不动声色地专注于棋盘。
诗歌题目中所提到的房太尉,是指房琯。
诗人以谢安面对不同情形时仍然可以保持镇定自若、儒雅风流来比喻房琯,表达对其的万分欣赏。
“把剑觅徐君”是指春秋时期,吴季札聘晋,路过徐国时知道徐君非常喜爱他的宝剑,于是想要送给徐君,但发现徐君已死,于是解下宝剑挂到徐君坟旁的树上离去,以表明对徐君的心意。
杜甫把自己比作季札,把房琯比作徐君,用来表明二人交情生死不渝,用典十分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