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合院民居浅析
- 格式:doc
- 大小:66.04 KB
- 文档页数:6
建筑文化论文:滇西北民居照、影壁的形式功能与装饰寓意[摘要]滇西北民居中的照/影壁具有遮挡视线、收纳与围合空间、反光与照明、装饰美化的实用功能,也具有标志地位、承载意志、安抚心理的精神功能。
其装饰和色彩与当地的居住习俗、建筑形式、周围环境相对应,体现了当地居民的文化情操和生活态度,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云南乡土民居;照壁;影壁;建筑文化照/影壁,又称照墙、屏、树、萧墙、罘思、隐避等,早在我国西周时就已出现。
在滇西北乡土民居中,大多存在照/影壁这种建筑形式。
这些照/影壁在民居建筑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实用功能和精神功能,作为滇西北地区居住文化的载体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照壁与影壁之区别照壁和影壁是中国古代庭院的一种墙壁式附属建筑,一般设在门外正对大门处,或是院内正对大门、堂屋处。
因为它们的形式大体一样,只有造型和装饰上的区别,所以很多人将二者混为一谈,认为照壁就是影壁,或者简单地认为南方称“照壁”、北方称“影壁”。
其实二者是有明显区别的。
笔者根据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之所以名称不同,是因为该墙壁在建筑中的作用不同。
如古时的罘思(亦作浮思、桴思、复思、隐避) 为古代设在宫门外的屏,上面有孔,形似网,用以守卫和防范不测,并刻有云、气、虫、兽等图案。
汉时屏被称为桴思,是天子的外屏,人臣至屏则反复慎重俯思对应天子之事。
[1]它主要起阻挡从外向内的视线的作用,目的是将建筑隐在该墙背后,故称为隐墙,后又称影壁。
相反,起阻挡从内向外的视线作用的墙,目的是将建筑罩在该墙里面,故称为罩墙,后又称为照壁。
另外,如果该墙是双面的,那么对内可称为照壁,对外便是影壁。
在北方,这种墙一般处于建筑庭院外正对入口处,主要起阻挡从外向内的视线的作用,故称为影壁。
但这种墙大多是独立式的,而且双面起作用,故也可称为照壁。
在南方特别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滇西北,居民的住房虽然是合院式建筑,但其庭院的规模并不大,这种墙壁一般处于建筑庭院内部,并且是单面的,起阻挡从内向外的视线的作用,故称为照壁。
合院式民居简介合院式住宅也称为宫室式或庭院式住宅,是中原汉民族传统居住建筑的主要形式。
其以庭院为中心,在庭院四边布置房屋,正房坐北朝南,耳房配列东西,倒座居南朝北,形成一个中轴对称、左右平衡、对外封闭、对内开敞向心、方整的平面型制。
这种居住模式的普遍采用,与中国长期封建社会的儒家礼制秩序的哲学理念思想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从北方的北京四合院、山西合院到南方的闽南、福建民居或到远离中央且地处偏僻地区的四川、云南等地的民居,都现存有大量合院民居的实例可考。
由于各地的具体情况不同,在不同区域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大地上的合院式民居呈现出多样的形式。
单云南的合院式民居就有多种形态,虽然都是在中原汉文化传播的影响下形成,昆明、大理、丽江、建水、石屏等地的合院式民居却各具特色,自成一体。
下面就分别做详细的剖析。
一、(滇中)昆明及周边地区的“一颗印”民居(1)平面型制“一颗印”的典型平面布局为“三间四耳倒八尺”,即房屋有三间正房、正房左右两侧各有“耳房”两间共为四耳,倒座房其深八尺故名“倒八尺”。
各间都有楼房。
这种住宅的平面和外观都方方如印,所以叫做“一颗印”。
“一颗印”合院式民居是以庭院为中心的内向组合体,在组合时首先考虑的是全院建筑的礼制秩序的要求。
在一条主要纵轴线控制下,正房、倒座或照壁于此中轴线上有序的排列安置,彼此是面阔开间相等的正对位关系布置。
次要的耳房等房间则位于轴线两侧对称布置。
组合方法的第二步则是规定好各坊房屋之间的对位关系。
这是形成合院建筑不同内部空间的法则。
“一颗印”合院式民居的正房、耳房和倒座的组合形式严整有机,四坊组合的四个转角紧密相连,形成满角式的组合,而没有其他如建水、大理合院民居的漏角小天井。
正房与耳房的对位关系:靠近正房一端的耳房山柱轴线与正房的前檐柱轴线对齐,耳房的前檐柱轴线位于正房明间柱向次间退1米的位置;正房的山墙与耳房后墙对齐,耳房的进深小于正房次间的开间,正房次间与耳房山墙之间布置有陡立窄小的楼梯,也称“楼梯巷”,这样的组合平面较为紧凑,天井院子也较小。
邹杨(昆明理工大学,云南 昆明 650000)ZOU Yang(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650000, China)滇派园林装饰艺术特色的文化解析——以建水县团山村张家花园为例Cultural Analysis of Decorative Artistic Features of Yunan Garden: a Case Study of Zhang Family Garden in Jianshui County of Tuanshan Village摘要:滇派园林的装饰艺术有着其独有的文化特点。
从建水县团山村张家花园的建筑彩绘、门窗装饰、雕刻艺术、地域植物配置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提出滇派园林的装饰艺术特色既受到传统中原文化传播的影响,又结合了本土民族特色,形成了一种具有融合性、多样性、民族性的装饰艺术风格,阐述滇派园林装饰艺术独有的区域景观人文魅力。
关键词:园林装饰艺术;张家花园;传统文化;民族特色;滇派园林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2641(2018)02-0031-05 收稿日期:2018-01-16修回日期:2018-03-12Abstract: The decorative art of Yunnan garden has its own uniqu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architectural paintings, door and window decoration, carving arts and regional plant configuration of Zhang Family Garden in Tuanshan Village of Jianshui County.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re not only influenced by the spread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entral Plains, but also combined with the local ethnic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 an art style with fusion, diversity, and nationality, expounding the unique charm of the regional landscape humanities.Key words: Decorative art; Zhang Family Garden; Traditional culture; Ethnic characteristics; Yunnan Garden1滇派园林的装饰艺术特色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由于独特的高原山地地形及众多的民族分布,所以这个地域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有着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独特民族文化资源。
豫西地区乡村传统合院式民居院落景观优化研究豫西地区乡村传统合院式民居院落景观优化研究一、引言豫西地区是中国传统农村建筑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而合院式民居院落则是该地区农村建筑的主要形式之一。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经济的发展,许多合院式民居院落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和价值,出现了景观破败、居民居住环境恶化等问题。
因此,对合院式民居院落的景观进行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豫西地区乡村传统合院式民居院落的特点1. 基本结构合院式民居院落是由一组相对独立的住宅围合成一个封闭、互相连接的空间。
院落由大门户、过厅、正厅和厢房等组成。
2. 传统建筑风格豫西地区的合院式民居院落常采用围合的方式,保护住户的隐私和安全。
房屋通常以土坯或青砖砌筑,考究木构造和彩画装饰,具有浓郁的传统风格。
3. 功能分区明确合院式民居院落中,根据不同功能和使用者的不同身份地位,将院落划分为内外两个区域。
外区常为门厅、过厅等公共场所,内区包括主卧、厨房、花园等私密空间。
三、合院式民居院落景观的优化策略1. 保护传统建筑特色通过加强传统建筑的保护,修复已损坏的房屋和装饰物,维持合院式民居院落的原有风貌。
同时,注重传统建筑技术的传承和推广,保证土坯和青砖等传统材料的使用。
2. 增加绿化覆盖合院式民居院落可通过增加绿化覆盖来改善景观。
在院落的空地中种植花草树木,打造小型花园,既美化了院落景观,又提供了更多的生态环境和氧气供应。
3. 优化功能设置合院式民居院落的功能设置应根据居民的实际需求进行优化。
例如,将外区的门厅和过厅改造为休闲区,增设休闲家具和绿植,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将内区的空地改造为交流和活动场所,提供居民间互动的空间。
4. 促进文化传承合院式民居院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需要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和活动来促进文化传承。
组织文化活动,举办传统节日庆典,让合院式民居院落成为居民交流和传统文化体验的重要场所。
四、实践案例分析以豫西地区某乡村为例,对合院式民居院落的景观优化进行实践。
团山民居空间系列结构的调查报告摘要:团山民居是保存完好的滇南民居古建筑群的代表,其代表性建筑修建于清末至民国时期,民居的空间系列形象深刻地展现着这一时期人们的心理反映和精神要求。
今天,我们在这个实用与艺术结合的空间系列结构的划分中,仍能尽情欣赏张氏家族住屋文化呈现的传统文化和意象审美。
关键词:团山民居;空间;传统文化;形式;意象团山民居位于云南省建水县城西13公里处,隶属西庄镇,有国道323线和蒙宝铁路横过村前,交通便利。
清末光绪至民国年间,团山村人因开挖个旧锡矿,暴富一时,回乡大肆修缮房屋,民居的现存形式主要修建于这一时期。
民居于20 05年6月21日被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WMF)列为“世界濒临文化遗迹”之一。
团山历史上是彝族人的居住地,明清之后逐渐成为汉族张氏家族的聚居地。
张氏家族聚落的住屋文化深刻地呈现着传统文化的意象审美和内容。
团山民居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其物态文化深刻地打上了传统文化的烙印,反映着建筑时代的政治体制、社会影响、民族的性格特色和生活的审美情趣。
既包含历史进程时间的积累,又标志文化环境空间的演变,成为一种体现文化内涵的形象象征。
它是实用艺术、造型艺术和环境艺术的综合体。
在建筑的构成中,民居或多或少要受到地理、气候、材料、技术和审美意识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数千年来,在一个不变的宇宙观、不变的政治制度、不变的伦理观念、不变的人生理想的追求中,成功地应付了各种内部和外部的挑战,毫无间断地延续和发展下来,团山民居继承了中原传统文化,并与当地彝族文化进行交融,成为保存完好的滇南民居古建筑群的代表,它的审美环境不仅表现在外部,而且也体现在内部,我们在其空间系列结构的划分中,能尽情欣赏和感受传统建筑提供的奥妙。
一、意象空间团山民居建筑群是在一定自然条件下形成的意念中的空间。
它虽然不是由建筑构成,但在张氏宗祖选址定居时就已经考虑在内了。
中国人在建造房屋之前,很注重对周围大环境的选择和囊括,这是一种超视觉的意念空间,是中国人所独有的空间概念。
云南建水张家花园作者:***来源:《广东园林》2016年第01期张家花园位于云南省建水县西庄镇团山村,距建水县城西13 km。
团山村是一个自然村落,建村已有600多年历史,团山村最早的居民是当地的彝族,村名中的“团山”源于彝语“图手”(音)的叫法,建水方言话将“图手”译为汉字“团山”。
彝语“图手”的意思是“有山有水藏金埋银、物产丰富景色秀美的地方”,过去团山村就是安居乐业的风水宝地。
团山村人氏主要以张姓为主,其始祖可以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间由外地迁入云南的汉人张福。
张福系江西饶州府鄱阳县许义寨人氏,现在团山村的张氏宗祠厅堂门联上有对联曰:“张姓始祖发籍于江西鄱阳许义寨先辈正宗;氏族兴旺迁移在云南建水团山村后世立祠。
”横批为:“百忍家风”。
张福移民云南的历史时期正是元末明初社会动荡结束,明代政权初步建立的时期。
1381年,朱元璋派傅友德、蓝玉和沐英率30万军队挥戈南下平定元朝在云南的残余势力,并遣留守将领沐英在云南实行军屯、商屯、民屯。
1384年开始,明代朝廷将大批人民迁入云南屯田。
张福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来到云南。
最后扎根团山村。
张氏宗祠的对联形象地说明了团山张氏祖先的祖籍地与迁徙史,以及张氏族人为人处世的态度。
张氏后代恪守族规家律,勤奋劳作,繁衍生息,世代相传。
团山村民居建筑大规模建造并形成规模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清末至民国初年的几十年时间。
团山村又被称为“马背上驮回的村庄”,这是因为团山村民居建筑的建盖和云南个旧锡矿的开采有着紧密的联系。
云南山高林深,交通运输不便,过去依靠人挑马驮进行商品贸易和货物交换的传统。
1900年前后在云南个旧锡矿由于开矿需要马帮运输,许多村民外出赶马帮谋生,还有选择到个旧一带去采矿。
经过多年的艰辛劳作,辛勤致富后回乡建房,可以说没有个旧锡矿大规模开采的历史就没有今天的团山村古民居建筑群。
现在所见到的古民居大部分就是这段时间建造起来的,整个团山村保留下来的古民居庭院庭园建筑较多且完整,保存完整具有历史人文价值的建筑景观在村中据统计共有21处之多,如张家花园、将军第、司马第、皇恩府、秀才府、保统府、大乘寺、张氏宗祠、锁翠楼等私宅、宗庙、祠堂建筑群落。
建水朱家花园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翰林街16号,是清末乡绅朱渭卿兄弟建造的家宅和宗祠。
该花园占地2万多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呈“纵四横三”布局。
朱家花园的整体建筑结构严谨,院落层出迭进,计有大小天井42个,房屋214间。
房舍格局井然有序,空间景观层次丰富且变化无穷,形成“迷宫式”建筑群。
整组建筑陡脊飞檐,雕梁画栋,精美高雅。
庭院厅堂布置合理,既典型又富有地方特色,是内地文化与边疆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花园内种植有竹木花卉,建有荷花鱼水池,保留有稻田,使居住融入江南水乡景色。
此外,朱家花园还包含许多艺术景观,如水池、戏台、亭阁、庭荫花木等,水池边有石栏,花厅前有花园,左右对峙透空花墙,将其自然分隔为东园和西园,形成了一座既典型又富地方特色的南方私家园林。
建水朱家花园是一座规模宏大、建筑风格独特、文化内涵丰富的传统民居建筑,已成为集住宿、观赏旅游为一体的旅游精品景点,是建水乃至红河州的重要文化遗产。
建水合院民居浅析学院:楚雄师范学院*名:***学号:***********班级:2011级环境艺术设计日期:2015年5月6号指导教师:***摘要:建水古称临安,自元代以来就是滇南政治、文化、交通中心,文化发达,人才辈出。
这里有保存完好,规模宏大的文庙,以及朝阳楼、朱家花园等一大批古建筑,还有许多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堪称“古建筑博物馆”。
建水合院民居属于云南民居中的合院建筑代表之一,由当地的地形气候和人文因素共同作用,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
建筑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同时也是一个地区的产物,建水合院民居的空间特色是建造技术的结果也是文化融合的结果。
通过对这些特色空间的简要分析并以朱家花园为例,总结出一些合院民居的设计元素,在地域建筑的设计中加以利用和传承。
关键词:古建筑,民居,空间特色,装饰,继承,发展一、云南民居概况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山区省份,在环境、气候、人文多重因素的作用下成就了独具特色的云南民居。
云南民居分为本土型民居和汉化型民居,通过对地形的有机整合,对自然气候条件的考虑,再加上文化的影响,更加加深这种地域性。
在现在的研究中地域性已经成为建筑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中民族文化的多元化是云南的主要特色,丰富多彩的,满足不同生活模式与居住质量要求的民居建筑形式。
建筑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更是一个地区的产物,云南民居建筑从干栏式、并干式、土掌房,到落地式和合院式分为五个系列。
其中合院式以昆明的“一颗印”为代表。
合院式民居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云南腹地交通便利,虽然共承一脉,从滇中的昆明到滇西北的大理、丽江,从滇东的会泽到滇南的建水。
合院式住屋,又称作是“宫室”式、“天井”式、“院落”式。
二、建水合院民居的特点1、合院式民居的共同特征建水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特色鲜明的民居是古城构成的主体元素之一,数量多,质量好,保存相当完整。
现存的汉式合院民居不乏规模及工艺都上乘者,其中以朱家花园和张家花园为典型代表。
合院式民居的共同特征是:1、空间布局院落化;2、建筑观念世俗化;3、木构技术地方化。
建水民居一般是由“间”组成“坊”,由“坊”组成“院落,在由”院落“组成”院落群“,而建筑周边的空缺处则由围墙围合,最终形成整个院落。
其中“三间六耳下花厅”是建水合院民居中的典型代表。
建水地区的合院民居平面布局组成内容丰富,除了常规的正房、耳房、倒座、内院、独立式门楼等部分外,还加入了花厅及照壁。
由这些单元进行组合,适应不同的基地、不同的风水要求和建水人民的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了丰富而具有特色的民居平面空间。
不论民居规模大小,都由这些平面元素组合成一个充满秩序化的民居院落。
其中,花厅是建水合院民居的点睛之笔,其形式为:面阔与相对应的正房等同,明间两面均设格子门,可以穿行,且无内向隔墙,前后均带檐廊或只一面带廊,属于连接民居前后院落的交通及休闲空间。
2、合院式民居的基本平面布局建水地区合院民居基本平面布局主要有“三合院”、“四合院”和“三间六耳下花厅”三种形式。
有部分当地居民根据自家具体情况,在基本平面布局上对民居进行纵向、横向和纵横两向的不同规模的扩展组合,或根据地形进行灵活的平面布局组合。
(1)“三合院”:为小型民居多采用的平面布局形式,由正房、两侧耳房、照壁和天井组成。
(2)“四合院”:为另一种当地民居的主流形式,又称为“四合五天井”。
民居平面布局由正房、两侧耳房和倒厅组成。
(3)“三间六耳下花厅”:是建水合院式民居中的精华平面布局形式,由正房、左右耳房、花厅和照壁组成。
(4)大型合院:多为社会地位较高及经济实力较强的大户人家民居形式,民居平面布局形式为在基本平面构架上对民居进行纵向、横向和纵横两向的不同规模的拼接组合。
三、合院民居的空间特色1、历史背景建水的朱家花园是一组规模宏大的清代民居建筑,有“西南边陲大观园”之称。
朱家花园位于云南建水古城的建新街中段,是清末乡绅朱渭卿兄弟建造的家宅和宗祠。
建筑占地2万多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呈“纵四横三”布局,为建水典型的“三间六耳三间厅,一大天井附四小天井”式传统民居的变通组合体。
房舍格局井然有序,院落层出迭进,计有大小天井42个,房屋214间。
2、建筑布局以朱家花园为列,朱家花园坐南朝北,入口为垂花大门。
左侧沿街的10间“吊脚楼”与其后的“跑马转角楼”相连。
右侧前为家族祠堂,后为内院。
祠堂前有水池,水上有戏台、亭阁、庭荫花木等。
水池边有右栏。
整组建筑的正前为三大开间的花厅,左右两侧为小姐“绣楼”。
花厅前是花园,左右对峙透空花墙,将其自然分隔为东园和西园。
花园正前有荷池,树丛,苗圃,花圃散布其间。
朱家花园院落层出,房舍迭进,内雅外秀、形制规整、布局灵活,空间丰富、层次渐进,环境清幽、色彩淡雅、装修有度、结构统一,在丰富的形式中包容了深刻的文化内涵,是内地文化与边疆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它是一个滇南园林建筑和民居建筑相融合的建筑群体。
3、合院的空间特色(1) 入口空间朱家花园的入口空间和大多数建水民居有一个相似之处,大门不会正对门口的道路,而是有一定的转角和退让。
从空间上看,这样的转角使得整个街道的空间更加丰富,就算是笔直的街道有了联排合院入口空间的退让,更加突出了入口,同时也在使用上提供方便,增加了入口的活动空间。
从文化上看,大多数建水民居会有这样一个相似之处的原因是“礼教”的结果,不敢正对着道路开门是有钱人家为了避嫌的举措,为的是表明自家没有独霸一方的野心,就如同只有帝王之家和佛塔庙宇才能用琉璃瓦一样,正门正户在这个边陲小城表明的是一种等级与尊严,只有文庙才能当此殊荣。
入口大门的柱脚也有特色之处,在柱础处有别出心裁的设计,在柱础有倒金字塔形的内收,这在每所民居的大门处都有体现。
( 2) 内院空间朱家花园主体建筑呈“纵四横三”布局,为建水典型的“三间六耳三间厅,一大天井附四小天井”式传统民居的变通组合体。
房舍格局井然有序,院落层出迭进,计有大小天井42个,房屋214间。
内院是由多个合院组合而成的,并由三纵六个院落组合而成,因为多个合院的组合使得整个内院的空间丰富充满变化,从横纵两个方向都能相互联通,置身其中有不知身在何处之感,但其中同样体现了地位的尊卑与主次。
从入口到最后的正房一共要经过三个院落,每个院落都有一定的高差,每通过一个院落,都会增加一小段的高程,住在纵向最后一个院落的人就在家族中拥有更高的地位和更大的权利,居中为贵的思想也在这里得到了传承,以中轴院落为尊,居中列位于纵向最后的一个院落就是属于这座宅院的主人。
每个院落的命名与这个院落栽种的植物有关,以此为名内院中有梅馆、兰亭、竹园、菊苑等几个特色庭院。
在院落中还有建水著名的古井,这与建水古城西门的古井一样,是建水民居中的瑰宝之一,古井有两眼井和三眼井和独井等,古井不仅给院落提供基本的需求,更成为院落中的一道特色风景。
(3) 下花厅下花厅之所以作为一个重点是因为它是建水合院建筑最大的特色,“花厅”是“三间六耳下花厅”民居平面布局中的亮点,它特殊的使用功能,双进线路的设置,使民居各部分平面空间相对独立又互有联系,使民居院落空间具有层次丰富的秩序感。
这样的空间是本土的建筑特色与汉族的合院公同演化而来的,在这里更体现出文化的融合。
四、合院的主要建筑构件1、斗拱斗拱是我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
在立柱顶、额枋和檐檩间或构架间,从枋上加的一层层探出弓形的承重结构叫做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做斗。
合称斗拱。
由斗、拱、翘、昂、升组成。
斗拱使人产生一种神秘莫测的奇妙感觉。
在美学和结构上它也拥有一种独特的风格。
无论从艺术或技术的角度来看,斗拱都足以象征和代表中华古典的建筑精神和气质。
斗拱在中国木构架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它的演变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形制演变的重要标志,也是鉴别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年代的一个重要依据。
2、斗拱的作用(1)它位于柱和梁之间,屋顶的重量主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台基,起到承上启下、传递重量的作用。
(2)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屋檐挑出一定距离,出挑更加深远、壮观,并使柱子、门窗防雨防潮。
(3)它造型精巧、美观,如盆景、似花兰,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
3、斗拱的结构斗拱的大小用“跳”来表示。
斗拱中的拱或昂每挑出一层叫做一“跳”,斗拱跳数越多,说明等级越高。
4、斗拱的分类按照斗拱在建筑物中所处的位置分,可分为外檐斗拱和内檐斗拱。
外檐斗拱位于建筑物外檐部位(外檐斗拱又可以分为柱头科、平身科、角科斗拱、溜金斗拱、平座斗拱);内檐斗拱位于建筑物内檐部位(内檐斗拱又可以分为品字科斗拱、隔架斗拱等)。
按照名称可以分为柱头科、平身科、角科。
柱头科(又叫柱头斗拱)是位于柱头部位的斗拱(明清时期的柱头科斗拱是主要承重斗拱,其受力构件的截面尺寸比其他的斗拱截面尺寸大);平身科(又叫柱间斗拱)是位于两柱之间,均匀放置在额枋、平板枋上面的斗拱。
是大式建筑中使用最多的斗拱;角科(又叫转角斗拱)是置于建筑物转角部分的斗拱。
由于转角处的方向性,斗拱构件一端为面宽方向的构件,另一端为进深方向的构件。
两个方向的构件还要和对角线方向的斜构件相交。
是所有斗拱中构造最复杂的一科。
5、斗拱的特色对于斗拱的形制,见到最多的是呈圆周状向四周发散的形状,多为八个昂组成。
造型多为云,龙,鱼等,加之镂空、彩绘等技艺。
五、内部装饰以建水团山村为例,在团山有“木屑比金子贵”的说法,说的是木雕屏门与格扇门:精致、富丽、繁复、透露,是富贵的象征。
柱础所用石头的选材和打磨都十分考究。
这个柱础上部为圆形,下部为方形图案,象征着“天圆地方”。
上面一圈图案是回文中的“万”字,下面的一圈图案是莲花,柱础的主体由许多如意的图案组成,万和如意相连,便是“万事如意”。
在建筑的窗户和门上,还有许多精美的木雕。
诸如西游记、水浒传中的故事,七仙女与董永的爱情故事,都精美绝伦,活灵活现。
六、建水传统民居的继承与创新思路1、传统合院民居的现状合院式民居作为先进文化的代表,最早是在社会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中首先出现的,后来才慢慢普及到乡村城镇,逐渐取代了干栏式和土掌房等原始住屋形式,历史总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重复一定的规律性,陈旧事物总是被淘汰,在现代社会文明的冲击下,合院式民居由于其本身的局限性在城市中已基本消失了,这也是自然的选择结果,如今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建水许多合院民居已经被拆迁,如今保存完好的民居已经不多了,大部分被用作旅游观光及历史研究。
2、合院民居的继承与保护目前对传统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已经不断扩大,我们必须认识到,云南合院民居作为最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同时它见证了云南本土建筑的发展历史,也是云南建筑设计创作的源泉,因此我们必须进行保护和继承,并深刻的挖掘其蕴含的构建思想,并将运用到现代的建筑设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