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居建筑艺术赏析教程文件
- 格式:ppt
- 大小:33.17 MB
- 文档页数:156
年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中国民居建筑》一、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和历史背景•提高儿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儿童的艺术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二、教学重点•中国民居建筑的特点和特色•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和结构三、教学准备•纸张、颜料、画笔等绘画工具•有关中国民居建筑的图片或模型•简单介绍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资料四、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介绍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辨识特点,如飞檐翘角、斗拱、穿斗等•展示不同地区的民居建筑风格,比较南方和北方的建筑风格差异2. 绘制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让学生观察和模仿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图案和结构•引导学生用画笔在纸张上绘制自己所见的民居建筑,注重线条和色彩的表现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或模型展示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 讲解•介绍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和历史背景,让学生对其有初步了解3. 实践•让学生用绘画工具在纸张上尝试绘制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引导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4. 分享•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绘制过程中的体会和感受,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六、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绘制的作品,看是否能准确描绘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和风格•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参与度,评价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七、延伸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建筑,加深他们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认识•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绘制一个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作品八、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关注学生的反馈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计划,让教学更加生动和有效通过这次美术教案的设计和实施,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兴趣,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其艺术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让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感受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体会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
愿每位学生在本次教学中都能有所收获,展现自己的艺术才华!。
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传统民居的概念及其在历史文化中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传统民居艺术魅力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介绍传统民居的定义和特点。
探讨传统民居在各个地区的差异和特色。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民居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图片展示和案例分析,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传统民居的特点和艺术魅力。
第二章:中国传统民居的代表性类型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民居的常见类型及其特点。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民居的欣赏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民居的常见类型,如北京四合院、福建土楼、云南丽江古城等。
分析各种类型民居的建筑特点、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2.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和案例分析,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各种类型民居的特点。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不同类型民居的欣赏和看法。
第三章:传统民居建筑技艺与艺术特色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传统民居建筑的技艺和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意识。
3.2 教学内容介绍传统民居建筑的技艺,如木结构、砖石结构、土木结构等。
探讨传统民居建筑艺术特色,如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园林景观等。
3.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和案例分析,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传统民居建筑的技艺和艺术特色。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传统民居建筑的艺术魅力。
第四章:传统民居与现代社会的融合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传统民居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培养学生对传统民居保护与传承的认识和责任感。
4.2 教学内容探讨传统民居在现代社会中的保护与改造。
分析传统民居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融合与冲突。
4.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使学生了解传统民居在现代社会中的实际应用和价值。
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民居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使学生对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有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大班美术活动《中国民居建筑》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美术教材第四章《我们身边的建筑》,详细内容为第三节的《中国民居建筑》。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民居建筑的特点,掌握其绘画方法,培养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居建筑的风格特点,提高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认识。
2. 培养学生运用线条、色彩等绘画元素表现民居建筑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民居建筑的特点,运用绘画技巧进行表现。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中国民居建筑的兴趣,掌握绘画民居建筑的基本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民居建筑图片、画纸、画笔、颜料、课件等。
2. 学具:画纸、画笔、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课件展示一组民居建筑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房子有什么特点?它们与我们身边的房子有什么不同?”3. 示范:现场演示民居建筑的绘画步骤,讲解绘画技巧。
4. 实践:学生根据示范,运用线条、色彩等绘画元素,动手绘制民居建筑。
5. 互动: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学习,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中国民居建筑》2. 板书内容:(1)民居建筑特点:青砖黑瓦、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等。
(2)绘画步骤:起稿、勾线、上色等。
(3)注意事项:线条流畅、色彩搭配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心中的民居建筑》为主题,绘制一幅民居建筑作品。
2. 答案:学生作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在本节课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参观当地的民居建筑,深入了解其文化内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其他国家的建筑艺术,拓宽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
2. 教学目标的设定。
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
《中国传统民居鉴赏》【教学目的】1、熟悉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典型类型;2、不同民居的建材、格局、风格有基本的认知,并能理解这些民居特征的来历;3、利用中国传统民居的有关培养学生“爱乡爱土”的情怀。
【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传统民居建筑的一些基本类型。
难点:民居相关特点的形成放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下进行理解。
【教学过程】导言我国疆域辽阔,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地理风情截然不同。
人们为了适应当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建造出各具特色的建筑。
“懂行”的人看到一个地方的房屋样式,就能大致了解当地地貌、气候特征和人文样态。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挑选一些我国各地典型的民居建筑来跟各位一起分享。
一、开平碉楼展示图片:文字介绍:2010年冬天,姜文导演的《让子弹飞》上映,剧中头号反派“黄四郎”家的碉楼是真实存在的,并且至今都保存完好。
“黄四郎”家的碉楼真名为铭石楼,建于1925年,位于江门开平市塘口镇自力村,楼高五层,顶楼还有一个西式的凉亭。
当然,碉楼的主人是一位旅居美国的华侨商人,本名方润文。
课堂设问:师:方润文为什么要建一座“固若金汤”的碉楼?生:彰显富裕、防盗师:为了让碉楼“固若金汤”,铭石楼在设计和建造上有哪些特色?生:高、水泥建造、门窗安装铁栅栏和防弹钢板、角楼(“燕子窝”)、射击师:方润文建铭石楼具有哪些有利条件?生:富裕华侨、西方生活经历、开平靠近省城和港口(能够购买西方建材)文字、图片补充介绍:整栋楼的四个边角都有外延出来的一个圆形露台,这其实就是一个防卫岗哨,而这个露台的下面也特意设计了射击孔,即使土匪想从外墙爬上去也不可能。
五楼露台的石柱,和楼顶的凉亭,都是极具西式风格的设计,但是凉亭的顶却又是中式的琉璃瓦,中西建筑风格结合得非常巧妙。
铭石楼并非特例!自明代起,广东省的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之间,有一块“四不管”之地,这里土匪猖獗、台风频发、洪涝严重,当地民众被迫修建碉楼以求自保。
在匪风炽盛的日子里,开平的父老乡亲和华侨纷纷集资,在村中兴建起了这些中西合璧的碉楼。
一、教案基本信息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课时安排: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和艺术魅力。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民居文化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3. 提高学生对摄影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图片、视频和文字资料。
2. 学生准备摄影器材(如相机或手机)。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中国传统民居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民居的建筑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民居的了解和印象。
步骤二:课堂讲解(10分钟)1. 教师讲解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如布局、结构、装饰等。
2.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传统民居与当地文化、自然环境的关系。
步骤三:摄影实践(15分钟)1. 教师提出摄影任务,要求学生拍摄具有艺术魅力的传统民居。
2. 学生分组进行摄影实践,记录下自己喜欢的民居建筑。
步骤四:作品分享(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摄影作品,分享拍摄心得和感受。
2. 教师引导学生从艺术角度评价作品,提出改进意见。
步骤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传统民居的艺术价值。
2. 学生谈谈自己对传统民居保护的认识和建议。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 了解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和艺术魅力。
2. 运用摄影手段记录和展示传统民居的美。
3. 增强对中国传统民居文化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从摄影角度发现和表现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法、示范法、实践法、互动交流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讨,提高学生的摄影技巧和文化素养。
四、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摄影作品、课堂表现和课后反思,评价学生在传统民居认知、摄影技巧和文化意识等方面的提升。
五、课后作业1. 学生整理摄影作品,附上简要的文字说明,展示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
六、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民居的分类和特点:包括汉族民居、藏族民居、蒙古族民居等。
2. 传统民居建筑的艺术特色:如园林、庭院、雕刻、彩绘等。
桂美版四年级下册美术说课稿《第一课中国民居》一. 教材分析《中国民居》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各地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通过欣赏和分析不同地区的民居特点,使学生对我国丰富的建筑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教材中精选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图片,引导学生从形式、结构、装饰等方面去观察、欣赏和分析,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观察能力,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但在民居方面的知识积累较少,对民居的特点和寓意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观察和分析民居,帮助他们建立起民居与生活、文化、艺术之间的联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中国各地民居的建筑特点,学会从形式、结构、装饰等方面去欣赏和分析民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民居建筑的喜爱和自豪感,提高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各地民居的建筑特点,学会从形式、结构、装饰等方面去欣赏和分析民居。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民居背后的文化内涵,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民居的建筑特点和文化内涵。
2.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民居图片,发现和分析民居的特点。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悟。
4.实践法:学生动手实践,绘制自己心中的理想民居。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民居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教师讲解民居的建筑特点、形式、结构、装饰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起民居与生活、文化、艺术之间的联系。
3.观察分析:学生分组观察民居图片,从形式、结构、装饰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民居的特点和寓意。
4.讨论交流:各小组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悟,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教案)章节一: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统民居的定义及其在历史文化中的重要性。
2. 激发学生对传统民居艺术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传统民居的定义与特点2. 传统民居在我国的历史背景与文化价值3. 教学目标与课程安排介绍教学方法:1. 讲座式教学:讲解传统民居的定义、特点及文化价值。
2. 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提问、讨论,激发学生兴趣。
章节二:汉族民居建筑风格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汉族民居的建筑特点及其艺术风格。
2. 培养学生对汉族民居建筑的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汉族民居的建筑特点2. 汉族民居的艺术风格3. 典型汉族民居建筑案例介绍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展示汉族民居建筑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其特点与风格。
2.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汉族民居建筑案例,讲解其设计理念与艺术价值。
章节三:少数民族民居建筑风格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民居的建筑特点及其艺术风格。
2. 培养学生对少数民族民居建筑的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少数民族民居的建筑特点2. 少数民族民居的艺术风格3. 典型少数民族民居建筑案例介绍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展示少数民族民居建筑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其特点与风格。
2.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少数民族民居建筑案例,讲解其设计理念与艺术价值。
章节四:传统民居建筑技艺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统民居建筑的技艺特点及其传承意义。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民居建筑技艺的兴趣和自豪感。
教学内容:1. 传统民居建筑的主要技艺2. 传统民居建筑技艺的传承与创新3. 典型传统民居建筑技艺案例介绍教学方法:1. 讲座式教学:讲解传统民居建筑的主要技艺及其传承意义。
2.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民居建筑,让学生亲身体验建筑技艺。
章节五:传统民居的保护与传承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统民居的保护现状及其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民居保护与传承的责任感。
教学内容:1. 传统民居的保护现状2. 传统民居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3. 传统民居保护与传承的措施教学方法:1. 讲座式教学:讲解传统民居的保护现状及其重要性。
地域永恒的魅力教学对象:高中二年级授课教师:邹维平教学设计指导思想: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对于艺术来说,生活如同大河的流水,对于生活来说,艺术就是水流翻滚的波浪,艺术的源头是生活,生活就是艺术的母体。
生活给了艺术生命与力量,所以,艺术也是生活的反映。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真正体会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以及美术作品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联系生活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加学生对中国建筑文化和家乡建筑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2、教学内容:根据教材的特点,我把本课分为两课时来完成:《地域风貌》和《地域风貌影响艺术流派》。
本节课的内容是根据《地域风貌》加工浓缩而成的。
在这个课时中,学生将学习气候、风俗习惯、民族文化等方面对建筑的影响;了解家乡建筑文化。
3、分析教材:美术作品和地域这二者的关系是本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了解地域是影响美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认识这个因素有利于我们更好地鉴赏美术作品。
在地域知识的了解过程中,对建筑特点的认识是重要的环节之一。
因此我设计了《中国民居与咱厝》这一节课。
4、教学方式:本节课借助于多媒体辅助教学,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使教学在一种更为平等、民主,合作的环境下进行,真正体现教学相长。
3、教学教法:本节课的基本设计思路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自主探究知识能力进行培养,利用类似于游戏的方式来学习本节课的知识,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尝试欲,并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更多地体验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
(课前布置作业:《咱们家乡的建筑美》。
让学生回家后,找出一些身边的特色建筑来,并把相关的信息做成简短的幻灯片,在课堂活动中交流)(结合地方特色也是我这节课的一大看点)教学过程:⑴教学导入:音乐欣赏:陕北民歌《圪梁梁》(1分41秒)(目的是让学生进入角色,把他们带进教学活动中来,为下面的教学活动做铺垫)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民歌和方言,每一种民歌和方言有自己的独特发音。
传统民居赏析课程教案教案标题:传统民居赏析课程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传统民居的特点和价值,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 掌握传统民居的基本知识,包括建筑结构、布局、装饰等方面。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1. 介绍传统民居的定义和特点。
2. 分析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和布局。
3. 探讨传统民居的装饰和文化内涵。
4. 分析传统民居在当地社会和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5. 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研究传统民居的实际应用和保护情况。
教学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视频或实物等教具,引发学生对传统民居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知识讲解:2. 介绍传统民居的定义和特点,包括建筑形式、材料、建筑风格等方面的知识。
3. 分析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和布局,包括庭院、厅堂、房间等的功能和布置。
4. 探讨传统民居的装饰和文化内涵,包括木雕、砖雕、壁画等的艺术特点和象征意义。
5. 分析传统民居在当地社会和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家庭生活、社交活动等方面。
实践活动:6.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研究传统民居的实际应用和保护情况。
7. 引导学生进行民居赏析,通过观察、记录和讨论,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
8.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分享他们对传统民居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9.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引导学生对传统民居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思考和评价。
教学评价:10. 结合学生的实地考察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传统民居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11. 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提供个别指导和建议,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或实物等教具,用于引发学生对传统民居的兴趣。
2. 传统民居的相关书籍、文章和资料,用于讲解和知识传授。
3. 实地考察的场地和相关许可,用于学生观察和研究传统民居的实际应用和保护情况。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下的传统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