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居建筑 (完美版)
- 格式:doc
- 大小:147.50 KB
- 文档页数:4
古代民居建筑一、民居概述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
民居建筑是人类最早、最大量、与人类生活最密切相关的建筑类型,也是人类最原始又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建筑类型。
民居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不同时代和不同环境中生存、发展的规律,也反映了当时、当地的经济、文化、生产、生活、伦理、习俗、等观念和现实状况。
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在建造民居建筑过程中,都根据自己的生产生活需要、经济能力、民族爱好、审美观念而因地制宜、因材致用地进行设计和营造,有着极其丰富的经验。
二、民居与文化1民居的哲理观传统民居深受宗法伦理思想与阴阳五行学说影响。
阴阳、五行、八卦(远古时代的三种思维方式)。
如北方汉族民居建筑的代表之一四合院——庭院和厅堂的组合体现了阴阳互动的思想观念。
南方汉族民居中的祖堂和天井也受阴阳五行思想观念的影响。
2民居的宗法观“传统民居是社会宗法制度的活化石”。
千百年来,建筑被视为标示等级名分、维护等级制度的重要手段。
古代宗法伦理中的“礼”讲究的是父尊子卑、长幼有序、男女有别。
表现在民居建筑上,就是父母居住的正屋安排在整个组群的中轴线上,位置居中。
子孙辈居住的厢房对称排列在正屋东西两旁。
在建筑规模,室内装饰和陈设上也有等级之别。
男女之别反映在居室布局上,就是男处外庭,女居内室。
山西祁县民居体现了左上右下、东尊西卑的昭穆之制。
3民居的思维观人本主义的整体和合、重体悟、象征性思维这三方面的特征。
三、民居分类由于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生活方式都不相同,因此,各地人居住的房屋的样式和风格也不相同。
按区域分,有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包括江南民居、西北民居、北京民居、华南民居、以及少数民族民居等。
在古民居建筑最有特色,最有代表性的是北京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东围龙屋、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被称为五大特色古民居建筑。
四、民居实例1、北方民居如北京四合院是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自明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期,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
中国古代五大民居建筑图片介绍及欣赏在古代,虽然没有现代这样的科技,但华夏子孙们运用他们的智慧,利用周围环境及气候,建造出了各种各式的舒适民居。
这些古建筑效果图,跟大家一起来交谈下中国古代五大民居类型。
1.古建筑效果图——北京四合院北京四合院设计是北方院落住宅典型。
根据主人的地位及基地情况,有两进院、三进院、四进院或五进院几种,大宅除了纵向院落外,横向还有平行跨院。
最常见的是三进四合院,古建筑特点是:前院很浅,以倒座为主,主要作门房、客房、客厅;大门在倒座东、住宅的巽位(东南角),大门东边的小房间多用于塾;紧靠大门西边的房间用于门房或男仆房;倒座西面有厕所。
前院属于接待区。
内院属于家庭主要活动场所。
外院和内院之间以中轴线上的垂花门相隔,界分内外。
内院正北是正房,也称上房,为全家地位最高者的住房,正房两边有耳房,是正房的辅助功能区或作他用;内院两侧为厢房,是晚辈居住的房间;由耳房和厢房山墙和院墙围合的窄小空间称为“露地”,当作杂物院,也有布置成小景观的;抄手游廊是连接垂花门、厢房和正房的,方便与雨天和雪天行走。
后院的后罩房在四合院的北部,为仓储、厨房和杂役住房。
如果有后门,位置在院子的西北角;后院内有井,是家庭服务区。
四合院的大门有等级之分,金柱大门、蛮子门、广亮门为官宦、贵族人家门。
如意门为平民门。
前者是屋宇式大门,后者是墙垣式大门。
四合院主要建筑为抬梁加硬山,次要房间也有用平顶的。
房屋对外不开放,朝向内院的一面采光。
室内设炕床取暖,分隔用隔断墙(木框架覆板,外糊纸)或碧纱罩(隔扇轻巧,格心镶裱字画,可摘下)和落地罩。
顶棚由架子与面层组成,架子多用木质方格,有的用秸秆扎成,表面糊纸;地面用砖铺,有方砖和小砖两种。
上等住宅用砖大,磨边,刷桐油,最后打蜡。
室外用普通条砖。
2.古建筑效果图——天井式住宅苏南地区的住宅,大概有以下三种等级:城市官式住宅,乡镇天井式住宅和民间小型住宅。
城市官式住宅的建筑特点:住宅纵深若干进,横向平行有两三条轴线,从大门起,轴线上排列门厅、轿厅、门楼、大厅、正房,建筑之间用很小的院子相隔,两侧轴线排列花厅、书房、卧室、小花园、戏台等。
中国十大民居1.福建土楼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
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
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蒉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
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
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等地区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
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20世纪80年代,福建漳州市南靖县、龙岩市永定县的土楼被美国人误以为是蘑菇状的核武设备,殊不知这独一无二、从宋元时期就已经产出的大型夯土民居建筑,早在第一枚原子弹蘑菇云腾云驾雾之前,就已经在闽西南一块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矗立了数个世纪了。
中国“福建土楼”200 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开平碉楼广东开平市的田野上,一座座欧式古典风格的小楼与中国南方农村的传统土屋交错,形成中国绝无仅有的乡间景色。
碉楼中西合璧,融会了各种建筑风格的精髓。
开平境内最多的时候共有3000多座碉楼,目前尚存1800多座,分布在开平15个镇。
这些碉楼是上世纪开平华侨与村民主动把外国建筑文化与当地建筑文化相结合的结晶。
课程论文
(2013—2014 学年第一学期)论文题目:中国民居建筑
课程名称:中国建筑史
任课教师:孙保燕
授课时间:2013年9月至2013年11月
学号:1201530124
姓名:丘尚超
专业名称:土木工程
所在学院:建筑与交通工程学院
摘要:通过学习中国建筑史之后,我对中国传统的建筑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历史悠久,风格各异,精彩纷呈,为世界所知。
有代表性的建筑有:江南水乡、历代皇家宫廷建筑、王府建筑,还有徽派民居、北京四合院、云贵滇西吊脚楼、西北的窑洞等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文化之内涵博大精深,受到各国建筑大师的称赞及效仿。
正文:我是学习建筑类专业的,所以对建筑有独特的情感,就我所了解来看中式建筑,在建造上,工艺要求较高,难度较大,做好不容易,做不好就成了四不像。
其中我以中国的民居建筑为代表,谈谈中国建筑给我们的赏心悦目。
一.民居建筑的历史根源
人类从母系社会而父系社会,从过去到现在,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无不是以“家”为基本单位,依靠“家”作为社会细胞,聚合布置成为这种那种形式的人居环境——从早先的聚落到后来的乡村和城市,无不如此。
二.传统民居的文化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往往都含有着眼全局、追求和谐的特点。
重视整体,讲求从整体出发的这种思维习惯,甚至地阔天高,可以联想到人与天地自然的沟通,进入那种亦虚亦实的神秘化的整体境界。
非常明显,古代中国追求虚实结合的整体思维方式,无疑成了锻铸中国传统文化个性特色的哲理基础。
同时深刻影响传统民居建筑个性特色的文化背景。
最主要的就是:天人合一思想、宗法礼制观念、风水学说等非常重要的基本理念。
三.中华民居建筑的丰富多彩
1.北方院落居民
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
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称“坎宅巽门”认为是吉利的,实际上也有利于保持私密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
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
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
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
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
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
四合院这样一个布景,更有助于邻里感情的交融。
2.南方院落民居
南方中小型院落民居多由一或两个院落合成。
如浙江的“十三间头”,由正方三间和左右厢房各五间共十三间房组成三合院,都是楼屋。
三座楼两端高出“马头山墙”。
布局规整、简单而明确,给人以舒展大度堂堂正正之感。
3.南方天井式居民
“天井”,其实也是院落,只是比较小。
南方炎热多雨而潮湿,人稠山多地窄,故重视通风,布局密集而多楼房。
天井民居以横长方形为核心,四面或左右后三面围以楼房。
正房即堂正房即堂屋前向天井,各屋都向天井排水。
墙头高出屋顶,作阶梯状,砖墙抹灰,覆以青瓦樯橹,明朗而素雅,是南方建筑的一大造型特色。
这类居民式院落在我们广西比较常见,房间的布置也比较讲究,长辈和晚辈的房间不能随便分布。
这体现了民居建筑中的尊卑之礼、长幼之序、内外之分等宗法伦理思想。
4.岭南客家集团民居
两晋之交和两宋之交,因北方战乱,常合族南移,辗转居于岭南,聚族而居,形成客家。
客家恪守传统,特别尊行儒礼,珍视家族团结,保持着颇见特色的客家文化,集团式民居是客家文化的鲜明表现。
客家民居属于集体性建筑,土楼就是其标志性建筑之一。
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造型大,无论从远处还是走到跟前,土楼都以其庞大的单体式建筑令人震惊,其体积之大,堪称民居之最。
这些土楼直径大约为50余米,三、四层楼的高度,共有百余间住房,可住三、四十户人家,可容纳二三百人。
而大型圆楼直径可达七八十米,高五六层,内有四五百间住房,可住七八百人。
从土楼这种民居建筑方式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民俗。
我是客家人,对于岭南客家集团民居,有着一份感动,当你看到客
家的民居土楼时,你就可以从建筑直接感受到客家的这种团结精神,就像人们所说的: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五.结束语
中国的民居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典范更有如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以其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全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居住观念为世界所瞩目。
参考文献;
1.《中国艺术十六讲》姚扣根赵骥主编
2,《中国艺术的文化阐释》张延风
3.《走进中国艺术殿堂》高奇编著
4.《中国古代设计艺术思想论纲》孙长初著
5.《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著
6.《解读故宫》张加勉著
致谢
论文撰写期间,301班同学给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本人在此特向各位同学表示深深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