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高校分类方法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了解了哪些国内外的高校和专业知识点:国内外高校及专业了解1.国内外高校概况–国内外高校分类: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大学、文科大学、医学院校、艺术院校等–国内外高校排名:QS世界大学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US News & World Report全球大学排名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2.国内外专业分类–自然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数学、地球科学等–工程技术:机械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土木工程、航空航天等–人文社会科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历史学、哲学、社会学等–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中医学、药学等–艺术: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3.国内外热门专业–国内外热门专业趋势: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生物科技、环境科学等–国内外热门专业就业方向:互联网、金融、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创意等4.国内外高校和专业选择因素–学术声誉:学科排名、师资力量、科研水平、论文发表等–教育资源:图书馆、实验室、实习机会、奖学金等–地理位置:城市、气候、文化氛围、国际交流等–就业前景:行业需求、就业率、校友网络、企业合作等5.国内外高校和专业申请条件–语言要求:托福、雅思、GRE、GMAT等–学术要求:成绩单、推荐信、科研成果、实习经历等–综合素质:个人陈述、面试、课外活动、荣誉奖项等6.国内外高校和专业差异–教育体制:学分制、导师制、学术与实践相结合等–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讨论式教学、案例分析等–学术氛围: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学术自由等7.国内外高校和专业交流与合作–学术交流:国际合作项目、交换生项目、学术会议等–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实习实践、人才培养等–国际化教育:英文授课、国际学位、跨国交流等8.国内外高校和专业发展动态–政策法规:教育政策、签证政策、留学政策等–教育改革: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行业发展:产业结构、人才需求、技术创新等9.国内外高校和专业报考策略–选校定位:根据个人兴趣、学术背景、职业规划等选择合适的高校和专业–申请准备:提前规划、充分准备、注意事项等–报考时间:报名时间、材料提交、考试安排等10.国内外高校和专业未来发展–人才培养: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全球化视野等–科研创新:科研经费、创新平台、科研成果等–社会贡献:产学研结合、服务社会、国家战略等以上是对国内外高校及专业的简要了解,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国内外高校服务社会的典型案例及其启示史雍真【摘要】美国是高校服务社会的理念与实践的发源地,涌现出一批或以科研或以教学为主体服务社会的学校,他们虽性质不一、定位各异,却都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了高校与社会的双赢。
近年国内高校也崛起一批服务社会的典型。
这些成功案例表明,要切实增强高校服务社会职能,谋求共赢,必须在政府、社会与学校三个层面形成合力驱动,并以学校为主,基于正确的自我认知,辅以科学的制度设计,以创新为引擎,以宣传强驱动,顺时代大势而为。
%The United States is the birthplace of the concept and practice of serving society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 -tion with a number of universities serving society as the main body of research or teaching .They have different properties , different positions, but all realize win-win situation between themselves and the society during the service .In recent years, some universities in our country also get rapid rise as typical examples serving society .The successful cases show that to serve society and to achieve common development , a joint driving force must be made under the collaboration of government , society and school , and with higher institutions taking a leading role , based on correct self-cognition , scientific system design and innovation-making as an engine ,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trends .【期刊名称】《东莞理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6页(P110-115)【关键词】高校;服务社会;案例分析;启示【作者】史雍真【作者单位】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广东东莞 523419;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0高等学校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其职能具有社会性并伴随历史发展而演变——从最早以牛津大学为代表的单一教学职能渐至以柏林大学为典范对科研与教学相统一的崇尚,而今则表现为肇始于威斯康星大学的教学、科研与服务多元职能并重[1],美国可谓是高校服务社会的理念与实践发源地。
关于科技创新与普通工科院校教学的思考摘要高校面临的一大挑战就是如何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和科技发展的潮流,使高校成为科技创新的基地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
但是我国一些高校,尤其是一些普通工科院校在办学定位上、传统教育观念和现有应试教育体制上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改革传统教学的弊端,发扬科技创新,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科技创新高校教学定位一、引言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国家战略,对高校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寄予厚望,使高校师生精神振奋、信心倍增。
如何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和科技发展的潮流,发挥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相辅相成、学科交叉与融合的优势,不断强化知识传播和创新的功能,是时代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严峻挑战。
从教育改革的现状来看,传统教育已经明显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传统教育以现有知识的传授为主,表现为重继承轻创新、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轻素质,填鸭式的教学把学生变成了应试的工具。
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与信息的总量剧增,瞬息万变,新旧知识更替周期大大缩短。
要通晓全部知识已无可能,也无实际意义。
而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并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则是对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
因此,国家提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而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灵魂,自然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许多高等院校的领导干部和大学教师都很清楚创新型教育对于培养人才的重大意义,但是多年来的执行却很少有重大进展。
其原因除去传统教育观念和现有应试教育体制的消极影响外,一些院校在建设目标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一些本科院校不根据自己的实际,盲目争办“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一些高职、专科院校积极向本科“升格”,而一些中专学校又来填补大专层次的“空缺”,有些刚刚升为高职专科,马上开始策划升本科,导致办学定位的错位。
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但其中最根本的是高等教育层次和类型边缘模糊,教育资源的配置针对性差、有效性低。
地方高校分类发展的类型、依据及评价作者:刘益王妍来源:《北京教育·高教版》2024年第02期摘要:教育部提出以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础,我国高等教育总体上可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种类型。
据此,各省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层次、学科专业门类及特色、教学科研类型以及对接的产业类别等将高校进行了一维和二维的划分。
分类依据的选择体现了地方政府在高校科学定位、内涵发展、特色办学等方面的导向作用。
各地在分类评价上既有共性也有特性。
我国地方高校分类发展如何进一步完善体系、明确内涵、科学评价仍须探索。
关键词:地方高校;分类发展;类型;依据;评价推进高校分类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强调要建立完善的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政策体系,引导高等学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
《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提出,“以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础,我国高等教育总体上可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大类型。
”为此,各地开始积极探索建立高校分类体系,推行分类管理。
然而,当前对于高校分类发展如何科学合理地构建体系、明确内涵、开展评价,各地还在探索中前行。
地方高校分类发展的类型我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教育分类体系建设基本围绕教育部的“高校三分法”。
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各有特色,总体上有一维和二维两种分类。
1.一维分类围绕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层次、高校层次、学科专业门类及特色、教学科研类型等要素,不同省份对高校进行了单一因素和复合因素的划分。
例如:以单一因素划分吉林省依据人才培养定位分为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应用型;山东省依据人才培养层次分为博士学位授予权高校、硕士学位授予权高校、其他本科高校。
以复合因素划分,黑龙江省将人才培养定位(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应用型)和高校层次(大学、高等职业学校)进行复合。
北京市在人才培养定位(研究型、应用型)基础上,加入学科专业特色(特色型)。
江西省在人才培养定位(研究型、应用型)框架下引入教学科研类型(学术研究型、教学研究型)。
中国高校梯队划分
中国高校梯队划分是指将中国高校按照学科专业、学科发展水平和学术影响力等指标进行分类,以便于对高校进行整体性和综合性的评价和比较。
目前,国内有多种高校梯队划分标准,如“双一流”、“985”、“211”、“普通本科院校”等。
其中,“双一流”是指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具
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性、研究性大学;“985”是指中国政府在1998
年启动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工程,共选取39所高校
建设;“211”是指中国政府在1995年启动的“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
建设工程”,共选取100所高校建设;“普通本科院校”则是指没有获得以上称号的高校。
不同的高校梯队划分标准有不同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加以选择和灵活运用。
同时,高校梯队划分标准只是对高校进行相对评价,不能代表高校的全部优劣和特点,应当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 1 -。
国内外高校专业设置的对比随着全球化和经济发展,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了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因此,各国高校的专业设置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国内外高校的专业设置进行对比。
首先是国内高校的专业设置。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国内的高校专业设置主要有以下几种:1. 文理分科制度文理分科制度,即将学生分为文科和理科,不同的分类在选课和考试上对课程具有一定的限制和差别。
这种制度在初中和高中时期出现较为普及,因此大学的专业设置也主要根据这一分科制度进行分类。
文科类专业主要包括语言文学、法学、教育学等;而理科类专业则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等。
2. 专业大类制度专业大类制度则将专业的分类分为几个大类,每个大类下面又有若干个小类。
大类可包括教育学类、工学类、文学类等,小类则是针对每个大类的不同细化,例如教育学类下面可以划分为学前教育、语文教育和数学教育等。
3. 交叉学科类专业交叉学科类专业则是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点结合在一起,形成全新的课程体系。
例如,新媒体专业就是交叉了广告学、艺术设计和计算机等多个学科知识的学科。
而国外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国内高校有很大的不同。
国外大学的专业设置更为多元化和个性化,吸收了更多的行业诉求和学术视角来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
以下是一些国外高校的专业设置:1. 人类学类专业人类学是西方非常独特而且重要的学科体系,主要包括人类社会的进化、文化、语言等方面的研究,其研究视角不仅包含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还包括生物学、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2. 艺术创作类专业艺术创作类专业主要包括写作、音乐创作、戏剧、电影、美术等方面的教育。
这些专业在让学生进行创作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沟通能力。
3. 心理学类专业心理学类专业主要包括心理学、行为学等方面的研究,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深入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平台,掌握心理学理论、实验和创新的技能,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做好准备。
以上只是国外高校的一些专业设置,不一定代表所有。
世界一流大学及其基本特征综述摘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国家教育和高校战略的重要参考,本文以美国等发达国家大学建设的战略为例,就国内外大学分类和办学定位,一流大学的界定进行探讨。
关键词:世界一流大学;基本特征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以中央政府的名义郑重宣布:“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这一著名讲话被称为“科教兴国的动员令”。
胡锦涛主席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时指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大学,是我们建设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已然成为中国大学发展的核心目标,指引着中国高等教育奋力前行。
一、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江泽民同志认为:世界一流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
”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认为:世界一流大学,国际定论不一,主要是指在本国文化教育实力浑厚、拥有极大的世界声誉和排名在世界前列的大学。
(一)一流大学的历史沿革有人把把世界著名大学的传承线索简要图示如下:巴黎大学(1150)牛津大学(1168)剑桥大学(1209)哈佛大学(1636)耶鲁大学(1701)柏林大学(1810)霍普金斯大学等(1876)世界著名大学的传承线索图巴黎大学系由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学校发展而来,以研究神学著称。
1198年教皇西勒士丁三世赐给巴黎大学许多特权。
1215年正式称大学,1231 年罗马教皇肯定该大学的自决权。
该校分文、法、医、神学四科,后来发展为西欧各大学“典范”,被誉为“世界大学之母”。
英国大学出现比法国巴黎大学约晚20年。
1167 年,英王亨利二世和法国不和,下令招回在巴黎大学的全部学者。
不同类型大学的发展战略及其与社会契合(转载自:/hot/jyb15/jlbg/1_4.htm)目录一、大学分类标准及其分类(一)国外大学分类方法(二)国内大学分类方法(三)从发展战略研究需要出发的大学分类方法二、大学发展与社会的契合(一)大学发展的理性思考(二)新世纪社会发展趋势(三)社会发展对大学发展的需求(四)大学发展与社会契合的路径选择三、大学发展的意识和发展战略制定的原则(一)大学发展必须树立的意识(二)大学发展战略制定的原则四、大学发展战略的演变及分析(一)国外大学发展战略的演变及分析(二)我国大学发展战略的概述五、不同类型大学的发展战略(一)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战略(二)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战略(三)教学型大学的发展战略六、对策建议参考文献附录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我国正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指引下,万众一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我国高等教育已迈步走向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正处在又一个关键时期。
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是实现国家经济和社会跨越的先导。
谋划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尤其是谋划不同类型大学的发展战略及其与社会契合,不仅利于进一步发挥大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而且也利于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高等教育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真正形成高等教育的多层次结构体系和多样化发展的格局。
就现实而言,我国高等教育在近期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如大学发展定位不尽科学合理、盲目攀比、升格热、贪大求全、发展战略和目标趋同化等种种问题。
因此,就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第四组的主题《不同类型大学的发展战略及其与社会契合》,本课题组专门进行了研究,它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针对性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大学分类标准及其分类(一)国外大学分类方法国外对大学的分类多种多样,常见的是美国的一般分类法、卡内基分类法和美国周刊分类法以及日本的分类法。
1.美国的一般分类法习惯上,美国一般把高校大致划分为3种类型:两年制学院、四年制学院和综合性大学。
高校分类的看法随着教育水平的日益提高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加,高校的数量和规模在不断扩张,高校的类型也越来越多元化。
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的分类成为一个必要的问题。
高校分类指的是区分不同类型高校的方法和标准,目的是便于高校之间的比较和管理,提高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
下面将阐述高校分类的一些看法。
首先,一个基本的原则是高校分类不能简单地以学科领域或者学位类型为基础,而应该综合考虑多方面要素。
学科领域和学位类型只是高校的一个方面,还有其他重要的因素如办学层次、名誉声誉、贡献价值等等。
因此,高校分类不能只是以学科领域或者学位类型为唯一标准,而应该以透明、科学、公正的原则来分类高校。
其次,高校分类应该注重区别高校内涵和外延。
高校内涵是指高校自身的办学特点,通过这种特点来体现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学风。
外延则是指高校所在地区的整体经济和文化水平、高校规模和设施等因素。
区分高校的内涵和外延,是为了更好地反映高校的真实面貌和水平,而不是通过表面的名气和宣传来评价高校。
第三,高校分类应该有针对性。
不同的高校类型有不同的办学目标和任务,因此应该有相应的评价标准和管理要求。
例如,大学和职业学校就有着截然不同的办学目标和任务,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和管理。
这样不仅有利于高校的协调和发展,也有利于社会对不同高校类型特点的深入认识和理解。
第四,高校分类应该灵活和动态。
高校的类型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教育改革和经济发展,高校类型也需要不断调整和改变。
因此,高校分类应该具有灵活性和动态性,能够随着时代的变化和需求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最后,高校分类不应该带有地域性质。
高校的质量和水平是不分地域的,因此高校分类的标准和要求也不应该带有地域性质。
高校分类应该是客观、公正和与地域无关的,不应该根据地域和地方利益来区分高校。
总之,高校分类是一个复杂而又必要的问题,需要多方面的考虑和探讨。
高校分类需要以科学、透明、公正为原则,注重高校的内涵和外延,有针对性且灵活动态,同时不能带有地域性质。
高校排名规则
高校排名的规则有多种,以下为您介绍三种常见的排名规则:
第一种是校友会排名,主要参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影响等多方面指标进行排名。
第二种是软科排名,评价体系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国际化四个维度,涵盖大学办学水平的多个关键指标。
第三种是QS排名,参照的指标体系包括学术声誉、雇主声誉、师生比、教师引用率和国际学生比例六大指数。
这些排名规则都是基于多个维度的综合评价,旨在全面反映高校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排名规则侧重点不同,排名结果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此,在参考排名时,需要结合自己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量。
㊀第33卷第11/12期2019年12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白城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ofBaichengNormalUniversity㊀㊀㊀㊀㊀㊀㊀㊀Vol.33ꎬNo.11/12Dec.ꎬ2019㊀基于数据结构的中国普通高校分类方法研究以东北地区为例邬伟三ꎬ杨新宇ꎬ孙㊀蝶ꎬ赵㊀巍(白城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ꎬ吉林白城137000)㊀㊀摘要:本文从东北地区的106所普通高校的数据结构出发ꎬ从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和聚类分析两个方面ꎬ检验了高校分类方法的效果ꎬ发现当前分类方法中存在数据来源㊁指标选取和缺少地域指标方面的问题ꎮ关键词:普通高校ꎻ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ꎻ分类管理中图分类号:G64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 ̄3118(2019)11/12 ̄0045 ̄05收稿日期:2019-10-20作者简介:邬伟三(1981 )ꎬ男ꎬ讲师ꎬ硕士ꎬ研究方向:统计学ꎮ课㊀㊀题: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科研课题(JGJX20198253)ꎮ㊀㊀一㊁我国高校分类研究进展近年来ꎬ对高校分类管理问题的研究成为热点ꎬ研究者基于不同的分类方法和分类指标体系ꎬ得到了我国普通高校多种版本的分类结果ꎮ目前ꎬ国际上高校分类方法主要有4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ꎻ美国卡内基高校分类法ꎻ日本大学分类法ꎻ德国大学分类法ꎮ国内的普通高校分类方法有4种:马陆亭(2005)的 三维模型分类法 ꎻ陈厚丰(2008)的 高校综合分类法 ꎻ潘懋元(2009)的 培养类型和层次分类法 ꎻ武书连(2010)的 大学分类法 ꎮ除了这几种主流分类方法ꎬ诸多学者从多个视角进行研究ꎬ如刘向东(2010)等从 学科覆盖 和 学科层次 两个大的方面来划分高校的类别ꎻ潘松岭(2015)㊁陆岳新(2015)等认为高校的分类应结合所在地域特点进行研究ꎮ分类方法的研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偏颇ꎬ对部分高校造成了不利的影响ꎮ产生这些偏差的根源主要有:(1)指标集的选取有问题ꎮ如层级之间的指标权重分配不科学ꎬ指标之间存在较强的共线性关系ꎻ(2)数据库的选取有问题ꎮ这包括数据源的问题和数据清洗㊁处理时出现的问题ꎬ不同高校不同专业数据的处理方法与数据结构和数据背景是有关的ꎬ统一标准的处理可能会造成关键数据的删失㊁异常数据参与建模等ꎻ[1](3)对所有学科或专业采用同一种评价模型ꎮ而事实上 评价大学质量没有统一的标准ꎬ不同学科对于质量的界定和理解都不一样 ꎮ[2]本文从高校数据结构的角度出发ꎬ对已有的高校分类结果ꎬ建立多尺度分析模型和聚类分析模型ꎬ验证指标体系和分类结果的合理性ꎮ二㊁数据来源及结构分析本文研究数据全部来自于综合教育门户网站-中国教育在线ꎬ从网站高考志愿填报系统(http://gkcx.eol.cn/soudaxue/queryschool.htmlpage=1&schoolSign=2)中筛选高校分类数据ꎮ为研究分类结果是否与地域有关ꎬ特选取东北三省的普通高校数据ꎮ经过规范专业名称㊁去重等数据清洗过程后ꎬ共收集到106条高校相关的有效数据ꎮ数据采集时间为:2019年10月12日ꎮ在网站中ꎬ我国普通高校被分为12类ꎬ其中综合类和理工类为主要类别ꎬ为使数据可视化ꎬ分别将这106所高校用数字自然序作标签ꎬ其中综合类标签为1~21ꎬ理工类标签为22~54ꎬ师范类标签为55~66ꎬ农林类标签为67~73ꎬ财经类标签为74~82ꎬ医药类标签为83~94ꎬ语言类标签为95~97ꎬ政法类标签为98~100ꎬ体育类标签为101~102ꎬ艺术类标签为103~106ꎬ具体分划见表1ꎮ表1㊀吉林省㊁辽宁省㊁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分类表类别大学综合类(共21所ꎬ标签1~21)吉林大学㊁延边大学㊁北华大学㊁长春大学㊁长春光华学院㊁辽宁大学㊁大连大学㊁渤海大学㊁辽宁石油化工大学㊁沈阳大学㊁辽东学院㊁辽宁理工学院㊁黑龙江大学㊁齐齐哈尔大学㊁佳木斯大学㊁哈尔滨学院㊁黑龙江东方学院㊁黑河学院㊁绥化学院㊁黑龙江工业学院㊁哈尔滨剑桥学院理工类(共33所ꎬ标签22~54)东北电力大学㊁长春工业大学㊁长春理工大学㊁长春工程学院㊁吉林建筑大学㊁吉林化工学院㊁长春建筑学院㊁长春科技学院㊁大连理工大学㊁东北大学㊁大连海事大学㊁大连交通大学㊁沈阳理工大学㊁辽宁工业大学㊁沈阳工业大学㊁沈阳航空航天大学㊁大连工业大学㊁沈阳建筑大学㊁辽宁科技大学㊁辽宁工程技术大学㊁沈阳化工大学㊁沈阳工程学院㊁辽宁科技学院㊁大连东软信息学院㊁沈阳工学院㊁沈阳城市建设学院㊁大连科技学院㊁哈尔滨工业大学㊁哈尔滨理工大学㊁哈尔滨工程大学㊁东北石油大学㊁黑龙江科技大学㊁黑龙江工程学院师范类(共12所ꎬ标签55~66)东北师范大学㊁长春师范大学㊁吉林师范大学㊁白城师范学院㊁通化师范学院㊁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㊁辽宁师范大学㊁沈阳师范大学㊁鞍山师范学院㊁哈尔滨师范大学㊁牡丹江师范学院㊁大庆师范学院农林类(共7所ꎬ标签67~73)吉林农业大学㊁吉林农业科技学院㊁大连海洋大学㊁沈阳农业大学㊁东北林业大学㊁东北农业大学㊁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财经类(共9所ꎬ标签74~82)吉林财经大学㊁长春财经学院㊁吉林工商学院㊁东北财经大学㊁辽宁对外经贸学院㊁辽宁财贸学院㊁哈尔滨商业大学㊁哈尔滨金融学院㊁黑龙江财经学院医药类(共12所ꎬ标签83~94)长春中医药大学㊁吉林医药学院㊁中国医科大学㊁大连医科大学㊁锦州医科大学㊁沈阳医学院㊁沈阳药科大学㊁辽宁中医药大学㊁哈尔滨医科大学㊁黑龙江中医药大学㊁齐齐哈尔医学院㊁牡丹江医学院语言类(共3所ꎬ标签95~97)吉林外国语大学㊁大连外国语大学㊁黑龙江外国语学院政法类(共3所ꎬ标签98~100)吉林警察学院㊁中国刑事警察学院㊁辽宁警察学院体育类(共2所ꎬ标签101~102)吉林体育学院㊁沈阳体育学院艺术类(共4所ꎬ标签103~106)吉林动画学院㊁吉林艺术学院㊁大连艺术学院㊁沈阳音乐学院㊀白城师范学院学报第33卷第11/12期㊀㊀㊀三、分类指标体系验证对高校数据采用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模型ꎬ此模型是一种将多维空间中的研究对象映射到低维空间进行定位㊁分析和归类ꎬ同时保留变量之间的原始关系ꎬ可以得到数据之间的相似关系和相异关系ꎮ首先ꎬ从中国教育在线网站中爬取相关高校的数据ꎬ主要选择 学生总数 研究生总数 硕士专业授予数 博士专业授予数 教职工数 占地面积 学习指数 生活指数 毕业指数 相关专业数 全国热度排名 高校类别 所在类别热度排名 一流学科数 等数据作为指标变量ꎻ其次ꎬ构造大学与大学间的相近性矩阵ꎬ本文用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理论中的Jaccard系数矩阵ꎬ即除主对角线上元素外ꎬ每个元素代表两个大学之间的相关性大小ꎮ[3]数据经处理后ꎬ调用R语言软件中的 vegan 包ꎬ对数据用 metaMDS 命令建模ꎬ用plot命令画图得到图1ꎮ图1㊀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结果从图1中可以看出X轴正向偏 类别热度 ꎬ负向偏 硕士一级学科数 ꎻY轴正向偏 校园建筑面积 ꎬ负向偏 教职工数 和 硕士一级学科数 ꎮ在图1(a)-(b)中ꎬ我们在模型中先后删除了指标 一流学科数 博士一级学科 学习指数 生活指数 毕业指数 ꎬ发现指标 一流学科数 博士一级学科 使得大部分高校分类过于集中ꎬ而指标 学习指数 生活指数 毕业指数 是学生在线投票结果产生的ꎬ不但不准确ꎬ而且存在严重的共线性问题ꎬ在图1(b)中去除掉这3个指标后ꎬ高校的聚类趋势就比较明显了ꎮ为与已有的分类结果进行比较ꎬ采用无监督学习中的多元聚类分析方法ꎬ取聚类类别数为10ꎬ分类的情况见表1ꎬ从表1中可以看出ꎬ大部分高校被划分为理工类和师范类ꎬ这与高校所在地域是有关系的ꎬ东北地区是老工业㊁重工业基地ꎬ多数高校都有实力不错的工科类专业ꎻ而师范类高校也比较多ꎬ一些高校虽然没有划分到师范类ꎬ但是其都有一个甚至几个师范类专业ꎮ基于数据结构的中国普通高校分类方法研究㊀表2㊀多元聚类分析结果高校类别聚类方法比较结果(1-综合类ꎬ2-理工类ꎬ3-师范类ꎬ4-农林类ꎬ5-财经类ꎬ㊀㊀㊀㊀㊀㊀㊀㊀6-医药类ꎬ7-语言类ꎬ8-政法类ꎬ9-体育类ꎬ0-艺术类)综合类真实类别111111111111111111111聚类结果122332222233245333333理工类真实类别2222222222222222222聚类结果2423333346222222334真实类别222222222222222聚类结果233333337424437师范类真实类别33333333333聚类结果22333423433农林类真实类别4444444聚类结果2338923财经类真实类别555555555聚类结果333833233医药类真实类别666666666666聚类结果3325553310555语言类真实类别777聚类结果333政法类真实类别888聚类结果333体育类真实类别99聚类结果33艺术类真实类别10101010聚类结果4333㊀㊀四、结论通过对东北地区106所普通高校的统计分析ꎬ得到以下结论:1 发现依据数据结构基于分类指标体系进行建模ꎬ得到的分类结果与现有分类多有不符ꎬ误分类高校多与地域特点有关ꎬ说明高校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ꎬ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应合理地构建相应指标ꎮ2 数据源的可靠性和数据录入的规范性难以得到保证ꎮ目前国内能够提供相应数据的机构很少ꎬ而查询到的数据很难保证录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ꎬ很多网页上的数据与高校主页上的数据不符ꎮ3 指标的选取可能存在问题ꎮ[4]研究者发现ꎬ在高校分类管理的指标体系中ꎬ一些指标难以量化ꎻ还有一些指标虽然能够量化ꎬ但是用来做高校分类仍有问题ꎻ有的分类方法中部分指标存在严重的共线性问题ꎬ这会导致指标权重分配不均ꎮ如所选网站中的 学习指数 生活指数 毕业指数 三个指标不是统㊀白城师范学院学报第33卷第11/12期㊀基于数据结构的中国普通高校分类方法研究㊀计出来的客观数据ꎬ而是网络用户凭直觉印象或口碑给出的分数ꎬ其次这三个指标没有具体的含义ꎬ不同的评价者会按照自己的理解给出相应分数ꎬ从数据来看ꎬ每所大学的这三个指标分数非常相近ꎬ存在非常严重的共线性问题ꎮ参考文献:[1]谢亚兰.大学排名指标体系及影响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ꎬ2010.[2]KekaleꎬJ.ConceptionsofQualityinFourDifferentDisciplines[M].TertiaryEducationandManagementꎬ2002ꎬ8(1):65-80.[3]张维冲ꎬ李文绚ꎬ杨冠灿ꎬ等.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高校分类研究 以 211 高校为例[J].情报科学ꎬ2016ꎬ8(35):65-70. [4]王洪才.大学排行榜:现状 困境 展望[J].复旦教育论坛ꎬ2007ꎬ5(6):45-50.ResearchontheSortingMethodsofChineseRegularUniversitiesBasedonDataStructure:ACaseStudyofNortheastAreaWUWei-sanꎬYANGXin-yuꎬSUNDieꎬZAHOWei(SchoolofMathematicsandStatisticsꎬBaichengNormalUniversityꎬJilin137000ꎬChina)Abstract:Basedonthedatastructureof106regularuniversitiesinnortheastareainChinaꎬthispaperex ̄aminestheeffectoftheclassificationmethodsofregularuniversitiesfromtwoaspectsofnon-metricmultidimen ̄sionalanalysisandclusteranalysisꎬandfindssomeproblemssuchasdatesourcesꎬindexselectionandlackofregionalindexetc.KeyWords:regularuniversityꎻnon-metricmultidimensionalscalinganalysisꎻclassificationmanagement责任编辑:王丽萍。
职业本科授予学位类型探析作者:施星君余闯毛海舟来源:《教育与职业(下)》2022年第05期[摘要]职业本科学位制度设计应遵循其独特的学理特征与逻辑,其本质依据是人才培养定位。
目前我国学士学位类型主要有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种,但对于职业本科而言均存在不适用性。
应立足学位内涵的双元属性,坚持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设立应用学士学位类型。
面向职业本科的应用学位设置应遵循坚持职业能力导向、技术与技能相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三大原则,设置思路是:加强理论体系建构,厘清应用学位设置逻辑;规范学位授予标准,健全学位资格评估机制;加强促进政策供给,强化学位制度法律保障;搭建新型资历框架,打通职业人才发展通路。
[关键词]职业本科;学位制度;人才培养定位[作者简介]施星君(1983- ),男,浙江温州人,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在读博士;余闯(1977- ),男,湖北黄冈人,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校长,教授,博士;毛海舟(1981- ),男,浙江温州人,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温州浙江325000)[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教育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课题“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和机制研究——基于全国典型试点项目”的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HBKC213017)[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10-0056-06建立学位制度是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早在2009年,有学者就呼吁设立高等专科教育的学位制度。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研究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
为响应这一政策,关于职业教育学位制度设计的研究随即云集,但在政策层面尚未有所突破。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发布后,我国职业本科迎来高速发展,相应学位制度设计诉求更为迫切。
202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关于做好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工作的意见》(学位办〔2021〕30号)(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将职业本科纳入现有学士学位工作体系,职业本科学位制度建设从此踏上新征程。
高等院校分类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发展趋势1. 引言1.1 高等院校分类培养模式的重要性高等院校分类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在于为不同类型、层次、专业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教育培养服务,有利于满足社会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
通过分类培养模式,高等院校可以更好地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满意度。
分类培养模式可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培养更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提高高等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
分类培养模式还可以促进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合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提升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竞争力和发展水平。
高等院校分类培养模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才需求的日益增长,高等院校分类培养模式逐渐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传统的统一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因此分类培养模式应运而生。
分类培养模式通过对学生特长、兴趣、能力等方面进行个性化培养,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多样化对人才的需求,提高教育质量和实践效果。
当前,国内外许多高等院校都开始尝试分类培养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如如何建立科学的分类标准、如何有效整合资源、如何实现高等院校内部的协同发展等。
有必要深入研究高等院校分类培养模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探讨其特点、实践案例、优势与挑战,为未来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
2. 正文2.1 分类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高等院校分类培养模式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目前,我国的高等院校分类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学术型、应用型、技能型和综合型等多种模式。
学术型高等院校主要注重学术研究和理论学习,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
这种模式适合于培养未来的学术研究人才和高端人才。
应用型高等院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这种模式适合于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和专业实践人才。
国内外高校分类方法比较
摘要:本文通过大量查阅资料,归纳总结国内外高等教育机构分类方法,并进行分析评述。
为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高等学校进行了分类研究,并提出了个人建议。
关键词:高校分类高校定位分类比较
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为促进高校多样性,都相继采取行动对高校进行分类。
建立科学的高等学校分类是进行定位的前提条件和主要依据,也是高教大众化之后的一个重要的实践课题。
而对高等学校进行分类的关键就是分类方法的选择,分类方法不同,高校定位也由此而异。
科学合理的分类方法有利于规范和促进高校的定位与发展。
1、国外高校分类法分析
通过研究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各国高校分类在重视多样性发展的同时,主要从两种不同的侧重点出发:高校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和高校自身发展与变化。
所采用的分类标准大致包括以下一些特征指标:大学每年授予学位的数量和水平,学科领域的范围,研究生教育的有无,历史沿革,人才培养取向,财政资源,高校的规模,学生情况,学术导向,教学安排,招生制度,行政管理,组织结构、办学目标等。
各国区别在于各自政治、文化、经济背景不同,高等教育发展类型也就有所差异。
美国:侧重高校自身发展与变化,标准包括大学(学院)每年授予学位的数量和水平,学科领域的范围,从联邦政府获得的财政资助,以及学科的特殊性等;日本:办学水平,研究生教育的有无,研究生教育的层次与规模,”研究”和”教育”的水平;欧洲国家主要侧重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法国:培养目标,招生制度,教学安排和行政管理;英国:各大学的历史发展,培养对象,服务功能,组织结构和学科特点;德国:学术导向和培养的人才的取向;加拿大:研究的水平和所授学位的类型与高低,高校的规模。
单从高校分类方法本身出发,研究认为,”在世界范围看来,美国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是最细致、最清楚而又最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一种分类。
1970年成立的卡内基高等教育委员会的目的就是”进行项目研究与政策分析”,研究美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进行相关政策分析并就此提出相应建议。
它的出发点是要将庞杂的美国高等教育系统经过分类而简化,从而便于理解和参考。
2005年大幅修改后的分类法,与往年相比,变得更为灵活和科学。
”另一方面,在国际范围内,根据适用对象的不同,首次采用多种分类体系并行的方法,使高校分类更加满足美国多元化的高等教育分类需要,使人们便于在高校系统中找到自己的个性化的目标。
但是,这种多元分类也可能引起社会上一部分人的困惑不解,难以被理解和接受;作为多元分类法必然遇到数据重叠的情况,究竟如何取舍也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2、国内高校分类法分析
从我国高校分类发展情况来看,目前我国高校分类研究已经逐步发展起来,并向国际先进水平靠近,向本国实际情况靠拢。
但同时我国高校分类方法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a.多数分类方法呈现一维性的特点
分类标准过于简单、片面,很难满足当今社会对高校分类的需要,从高等教育多样化考虑,也是不合理的。
b.分类带有功利性色彩,不利于院校间的有序竞争
“在中国,大学和学院的等级分布呈金字塔形,塔顶是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下面是教育部的重点大学,依次是各省和各部委的大学和一些民营高校,最底下是专科院校类.就是专科院校类也还有很多分层。
”[1]现有这种层级分明的金字塔结构混淆了不同大学的办学目标和社会功能,容易造成高校分类不明,学校办学层次不清,办学职责不明,极易导致学校发展的不平衡,贻误学校的发展。
以重点院校和非重点院校为例,由于重点与非重点的差别,会导致学校的财政拨款、生源质量、办学自主权等方面的巨大差别,在一定程度上会挫伤非重点院校的办学积极性,会人为地造成不公平竞争的现象,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非重点院校的发展。
高校分类应是一个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模式。
高校与高等教育处于不断变革之中,与之相应,也需要持续制定能反映其变革特征的新的分类模式,”尽管分类在一定时期、地点和条件内具有稳定性,但这并不是说分类就运用固定不变,恰恰相反,分类应该随着分类对象本身和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而适时进行调整,应该随着人们对分类对象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完善,否则就有可能导致人们认识上的落后、理解上的偏差、行动上的盲目,并最终导致发展战略上的失误。
”[2]
社会发展的需求变化时高等教育发展与高校分类的外部依据,而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则是高校分类必须始终坚守的核心价值体系。
本人认为,高校分类方法的制定与选择,需坚持以下几点原则来构建科学、系统的高校分类体系:
a.高校分类是基于高校社会性质、任务、职能的区分,而不是简单的办学质量、规模、能力排名。
b.应用多维分类的视角来确立分类方法。
高校分类不能仅是按照一种单一的指标对高等教育机构进行归类,不是为了分类而分类,而应该从服务的视角综合考虑,给予高等院校发展合理的定位。
c.高校分类面向不同的服务对象,应采取不同的侧重标准。
根据分类面向主体不同的需求,选择其重点关注和必要的维度,进行第一层标准划分,并将单一维度的分类指标作为第二层指标,灵活组合成不同的分类模块,从而用于不同目的高校分类问题,提供具有动态组合功能的分类工具。
d.高校分类体系应具有开放性和适当弹性。
所谓开放性,是指高校分类体系应尽可能包括现在的所有类型和层次的高校,适用于各种分类主体的需求,具有广延性、包容性。
所谓适当弹性,是指高校分类体系及分类指标应具有合适的标准区间和指标空间,而不能唯数据论英雄,且留有必要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钱民辉.《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与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92页
[2]潘懋元,陈厚丰.《高等教育分类的方法论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3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