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分类法介绍
- 格式:pptx
- 大小:2.35 MB
- 文档页数:85
国际标准分类法国际标准分类法(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是指根据一定的原则和规则,将各种事物或概念按照其性质、特征或用途等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分类体系。
国际标准分类法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比如图书馆学、档案学、统计学、医学、工程学等。
首先,国际标准分类法在图书馆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图书馆中,图书的分类是为了方便读者查找和利用图书,而国际标准分类法正是为了满足这一需求而产生的。
通过对图书内容的分析和归纳,将图书按照其主题和内容进行分类,可以让读者更加方便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图书,提高图书利用率。
其次,国际标准分类法在档案学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对档案进行分类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管理和利用档案信息。
国际标准分类法可以根据档案的内容、形式、载体等特征进行分类,使得档案信息更加有序、清晰,有利于档案的检索和利用。
另外,国际标准分类法在统计学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统计工作中,对各种统计数据进行分类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统计人员更好地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
国际标准分类法可以根据统计数据的性质、来源、用途等进行分类,使得统计数据更加清晰、准确,为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此外,国际标准分类法在医学领域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对疾病、药物、手术等进行分类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各种医学信息。
国际标准分类法可以根据疾病的症状、病因、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使得医学信息更加系统、全面,有利于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
最后,国际标准分类法在工程学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在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对各种工程材料、设备、工艺等进行分类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工程师更好地选择和使用各种工程资源。
国际标准分类法可以根据工程物品的性能、用途、规格等进行分类,使得工程信息更加清晰、有序,有利于工程设计和施工。
综上所述,国际标准分类法在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和信息利用率。
gomez 分类法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资源日益丰富,如何有效地对这些资源进行分类和管理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Gomez分类法作为一种新兴的分类方法,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对Gomez分类法进行详细介绍,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在我国的推广与应用以及未来发展展望。
二、Gomez分类法简介1.分类法背景Gomez分类法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学者Gomez提出。
该分类法是在传统分类法的基础上,结合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网络信息的快速增长而形成的一种新型分类方法。
2.分类法原理Gomez分类法采用层次结构,以主题为核心进行分类。
它将信息资源分为多个层次,从大类到子类,再到具体主题。
每个层次都有明确的标识,便于用户快速定位感兴趣的内容。
三、Gomez分类法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1.提高工作效率Gomez分类法通过明确的信息分类,使用户能够快速找到所需资源,减少查找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2.促进资源共享分类法将各类资源有序组织,有利于资源共享和跨部门合作,进一步提高整体运营效率。
3.便于管理和维护Gomez分类法为信息资源的管理和维护提供了便捷手段,有利于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确保信息资源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四、Gomez分类法在我国的推广与应用1.政策支持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资源分类与管理,积极推动Gomez分类法的应用。
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和支持各级单位采用Gomez分类法进行信息资源管理。
2.行业应用在我国,许多行业已成功运用Gomez分类法进行信息资源分类和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如教育、医疗、金融、企业管理等领域,Gomez分类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3.成果展示通过Gomez分类法的实施,我国信息资源管理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各类单位的信息资源共享和利用效率大幅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五、Gomez分类法的发展趋势与挑战1.发展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Gomez分类法将不断完善和优化,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图书分类要点图书分类及其意义一、图书分类基本概念及所含的四层意思二、图书分类的作用⒈组织分类排架⒉建立分类检索系统图书分类法简述一、体系分类法基本概念二、分类法基本构成五大部分三、国内外主要分类法简介国内外主要分类法一览表《中图法》简述及用法●《中图法》简史三版修订重点(即四版特点)●《中图法》的编制理论与编制技术一、编制原则二、基本序列(基本部类)五大部类三、基本大类(分类大纲、第一级类目)22个大类四、体系与结构⒈体系⒉结构宏观结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之间的组织方法、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方式)微观结构:(类目的构成要素及其组织)一个类目由类号、类名、类级、注释和参照组成五、类目的划分与排列立类、列类是分类法编制的基本技术⒈立类的基本原则⒉类目的划分⒊类目的排列六、类目关系及其显示⒈类目纵向关系的显示(等级关系)从属关系——上、下位类并列关系——同位类⒉类目横向关系的显示(关联关系)相关关系——类目参照交替关系——类目选择七、类目注释●《中图法》标记符号的编制与使用标记符号的作用标记符号应具有的性能:容纳性、表达性、简短性、助记性。
一、标记符号⒈基本标记符号单纯号码;混合号码;《中图法》使用号码;“T”大类编号。
⒉辅助标记符号间隔符;推荐符;起止符;交替符;总论复分符;();=;“”;〈〉;:;+;。
辅助标记符号使用顺序⒊标记符号的排列二、编号制度层累制;顺序制;《中图法》使用制度。
●《中图法》的组配技术及应用《中图法》运用组配技术主要有:通用复分表;专类复分表;类目仿分;主类号直接组配。
一、通用复分表《中图法》共有8个通用复分表,其中“世界种族与民族表”是四版新增的。
通用复分表只对主表类目起复分作用,不能单独使用。
各表使用要点二、专类复分表《中图法》共有67个专类复分表。
专类复分表专供特定类目细分使用,不能单独使用。
三、类目之间的仿分四、《中图法》中“0”的使用问题五、冒号组配技术与应用图书分类的一般方法一、图书分类的质量管理二、《中图法》版本的选用和使用本的制定三、图书分类工作程序四、各种主题形式图书的分类规则五、各种出版形式、编制体例文献的分类规则同类书的区分与书次号的编制书次号种次号及其编制法。
国内外常用润滑油、脂分类方法简介(一)ISOISO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英文缩写。
石油产品和润滑剂技术委员会的编号是ISO—TC28。
中国参加了国际标准化组织,并且是TC28技术委员会积极成员。
中国TC28的主管部门是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技术归口单位是石油化工研究院。
中国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约190个技术委员会和约650个分委员会(SC)。
中国参照ISO标准。
结合中国炼油工业实际,制订了石油产品和润滑剂的总分类标准,把石油产品分为六大类:F—燃料、S类—溶剂及化工原料、L类—润滑剂和有关产品、W类—蜡、B类—沥青和C类—焦炭。
中国标准与ISO标准不同之处就是增加了C类—焦炭。
ISO 把焦放在F类—燃料中。
(二)APIAPI是美国石油学会的英文缩写。
API主要进行与石油开采,煤制有关的机电设备及其名词术语、材料、试验、检验方法等标准和规范制订和修订工作。
这些标准和规范在技术上比较成熟,其设计、计算、制造、维修体系完整、协调。
因而世界上不少国家都乐于采用。
API还进行质量认证及标志制度。
凡采用API标准的国家或企业,其产品经API检验合格并给予认证后,便可在国际石油系统中通行。
(三)SAESAE是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的英文缩写。
现国际上通用SAE制订的内燃机油粘度分类标准。
中国GB/T14906-94内燃机油粘度分类是参照SAE发动机油粘度分类(SAEJ300—1987)制订的。
(四)AGMA是美国齿轮制造商协会缩写。
美国齿轮制造商协会成立于1916年。
从齿轮传动动态性能和承载能力,结合齿轮制造规律综合制订齿轮标准。
AGMA标准涉及范围相当广。
我国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有AGMA标准。
(五)NLGINLGI是美国润滑脂协会缩写它在1987年提出:以润滑脂性能为基础的分类体系,即:(1)润滑脂稠度(2)使用温度范围(3)基础油粘度、标准负荷、抗水性、抗磨性。
工业用液体润滑油ISO粘度分类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SAE)车用齿轮油粘度分类SAE J306—1991年10月跟机油分类一样,车用齿轮油的粘度分类亦是分为2组,其中一组着重说明低温表现,以“W”表示,而另一组则表示于100℃的粘度。
第三章图书分类图书分类:就是按照图书内容的学科属性或其它特性,将图书馆藏书予以一一揭示,并分门别类地把它们系统地组织起来的一种方法。
图书分类包括:分类和归类两个方面的含义。
分类是就图书馆的大量藏书来说,根据图书的学科内容,把不同的加以区分,相同的放在一起,相近的联在一起,整理成有条有理的系统,即类集;归类是根据每一种图书的内容,把它归到既定的分类体系中.图书分类标准:是指对某一类图书进行划分时所依据的某种属性或特征。
换句话说,根据图书所表达的学科属性或其它某一相同点来划分图书,这种划分图书的依据就称之为分类标准图书分类的主要标准是:图书的本质属性。
图书分类次要的辅助标准是:非本质属性图书分类在图书馆的具体应用:组织分类排架、组织分类目录、进行分类统计图书分类的依据是图书分类法图书分类法是指图书分类的方法和技术是将图书按学科体系进行系统组织的方法。
图书分类法包括编类、辨类和归类三个方面的内容我国解放后新编的图书分类法基本上都是等级体系型的。
等级体系型分类法的结构:类目表、标记符号、说明和注释、索引等4部分组成类目表是将众多类目,根据类目之间的关系,按照一定的原则组织而成的一览表,是整个分类法的主体,是用以类分图书的实际依据。
由主类表和复分表组成主类表三个层次:基本大类、简表、详表基本大类:是图书分类表中首先划分出来的第一级类目、它是类目表的纲月。
基本部类是类目表中最概括、最本质的区分。
基本部类之间的排列顺序称之为基本序列。
在基本部类的基础上再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两大部类分为若干个大类,就是基本大类。
《中图法》基本大类有22个。
《中图法》将图书概括为五个基本部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性图书。
简表:是整个分类法的基本类目表。
它是由基本大类进一步区分而成的。
一般列到三级类目,是整个分类法的骨架详表:是在简表的基础上,根据学科发展状况、图书出版情况和使用对象的需要逐级开展形成的。
国内外生活垃圾分类现状及分选技术国内外生活垃圾分类现状生活垃圾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或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
城市生活垃圾主要包括居民生活垃圾、集市贸易与商业垃圾、公共场所垃圾、街道清扫垃圾及学校、企事业单位生活垃圾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与城市化的迅速扩大,中国在超过美国后成为世界头号生活垃圾生产国。
由此带来的生活垃圾任意堆放、大量侵占土地、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大量浪费等问题,己成为影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由于城市生活垃圾是多种废弃物的混合体,无沦是采取卫生填埋、堆肥,还是采取焚烧的处置技术方式,通过生活垃圾分类改变垃圾的混杂性是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处理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的重要前提。
在生活垃圾分类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和经验积累,己经形成了各自完整的分类体系,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对我国生活垃圾分类有着重要参考意义。
在德国80%的居民参与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德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玻璃的同收量己达到其产生量的50%,纸张的同收量己达到其产生量的41%,塑料的同收量己达到其产生量的5%,纸板的同收量己达到其产生量的三分之一:85%的美国人参与街道资源化利用的废物收集工作:加拿大也是在20世纪70年代就己经开始进行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同收,并形成了一套完整有效的垃圾分类同收系统:瑞士、奥地利人保护环境是非常自觉的,他们不需要任何“环境卫生条例”来约束,其生活垃圾分类自觉执行:我国的近邻日本是生活垃圾分类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其国民是生活垃圾分类的主体,其生活垃圾分类教育是“从娃娃抓起”的,目前己经形成一套完整的生活垃圾分类法律体系和分类后的垃圾分类处理处置体系。
无沦后期生活垃圾处理工艺路线焚烧、生化处理、填埋的技术如何纯熟过硬,实施如何严密合规,如果没有前端的有效分类,就都无法有序进行。
国内外蝴蝶分类认识总结寿建新【摘要】阐述了国内外学者对蝴蝶分类系统的各种观点,认为中国学者汲取各家长处创立的4总科系统,是对国内外蝴蝶分类认识的系统总结.该系统将蝴蝶的形态特征、谱系关系(亲缘关系)和进化程度作为分类依据,克服了单纯用亲缘关系(系统发育)作为唯一分类标准的做法,第一次把全球蝴蝶分为17科、把中国蝴蝶分为12科,并提出在蝴蝶系统分类中,形态分类法仍是最基本的分类方法.【期刊名称】《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4(017)004【总页数】7页(P21-27)【关键词】蝴蝶分类;总科;科;总结;形态分类法【作者】寿建新【作者单位】陕西银行学校基础教研室,西安7100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69蝴蝶的分类方法很多,主要有形态分类、数值分类、支序分类、遗传分类、超微形态分类等.这些方法各有其特点和长处,也各有不足.目前我国和多数国家(包括日本、俄罗斯等)仍采用形态分类法为主,即主要以蝴蝶成虫的外部形态(翅脉、翅形、色彩、斑纹、体型大小、触角形状、口器构造、前足发育程度等)和外生殖器特征并参照幼期特征作为分类鉴别的主要依据.昆虫学家对蝴蝶研究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他们多将蝴蝶分类分为2~4总科、5~17科[1]不等.由于对蝴蝶分类所持的理论观点和方法不同,对同一分类单元,就会提出很多不同的分类系统.中国学者汲取各家长处创立的4总科系统,是对国内外蝴蝶分类认识的系统总结.该系统第一次把全球蝴蝶分为17科、把中国蝴蝶分为12科,“是符合蝴蝶自然进化规律的科学体系,给我们提供了认识蝴蝶的最好方法.它是经过几代昆虫学家的努力形成的,成为具有真理性和实用性相统一的蝴蝶分类系统.”[2]1.1 多种蝴蝶分类系统林奈C.Linnaeus(1707—1778)之前,亚里士多德以“种”为生物分类的最基本单位,相近的“种”划为一“属”,这已经延用约两千年.林奈增设“纲”和“目”两个分类等级,第一次提出了“纲、目、属、种”的分类系统.由于林奈没有设“科”,最初把各种蝴蝶统统归为“凤蝶属papilio”.这种方法,有人称广义的“凤蝶属papilio”的分类方法.现在有人如Heppner(1998)提出把蝴蝶统统归于单一的总科——凤蝶组Papilionoidea的分类方法[3],实际是林奈对蝴蝶分类认识的“还原”.“虽然蝶类的分类系统已基本确立,主要的分类单元已被广泛接受,但各单元的单系性仍不能肯定.”昆虫学家“从各个方面对蝶类的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但因各人所用材料和方法的不同,结果也相差甚远,很难统一.”[4](1)Ehrlich(1958)根据成虫和幼虫外部形态和解剖特征,把全球蝴蝶分为2总科6科[5],即:弄蝶总科Hesperoidea:弄蝶科Hesperiidae;凤蝶总科Papilionoidea:凤蝶科Papilionidae、粉蝶科Pieridae、蛱蝶科Nymphalidae、喙蝶科Libytheidae、灰蝶科Lycaenidae.(2)Ackery(1984)把全球蝴蝶分为2总科5科[6],即:弄蝶总科Hesperoidea:弄蝶科Hesperiidae;凤蝶总科Papilionoidea:凤蝶科Papilionidae、粉蝶科Pieridae、灰蝶科Lycaenidae、蛱蝶科Nymphalidae.(3)Smart(1989)从形态学出发,把全球蝴蝶分为2总科15科[7],即:弄蝶总科Hesperoidea:弄蝶科Hesperiidae;凤蝶总科Papilionoidea:凤蝶科Papilionidae、粉蝶科Pieridae、灰蝶科Lycaenidae、喙蝶科Libytheidae、蚬蝶科Nemeobiidae、袖蝶科Heliconiidae、珍蝶科Acraeidae、蛱蝶科Nymphalidae、环蝶科Amathusiidae、闪蝶科Morphidae、大翅蝶科Brassolidae、眼蝶科Satyrldae、绡蝶科Ithomiidae、斑蝶科Danaidae. (4)Scoble(1986,1992)从支序分析出发,把全球蝴蝶分为3总科6科[8],即:喜蛾总科Hedyloidea:喜蛾科(丝角蝶科、广蝶科)Hedylidae;弄蝶总科Hesperoidea:弄蝶科Hesperiidae;凤蝶总科Papilionoidea:凤蝶科Papilionidae、粉蝶科Pieridae、蛱蝶科Nymphalidae、灰蝶科Lycaenidae.Scoble认为,由于支序分类的发展,蝴蝶分类已不只重视外形差异,而更重视演化及亲缘关系,由于喜蛾科(丝角蝶科、广蝶科)比弄蝶更接近凤蝶,因此应当被视为蝶类,尽管有许多蛾状特征,但一些证据表明,喜蛾科是弄蝶科和凤蝶科的姐妹群,或者是凤蝶总科的姐妹群.(5)DeJong (1996)通过系统发育分析,把全球蝴蝶分为2总科(弄蝶总科Hesperoidea和凤蝶总科Papilionoidea)5科,即:弄蝶科Hesperiidae、凤蝶科Papilionidae、粉蝶科Pieridae、灰蝶科Lycaenidae、蛱蝶科Nymphalidae.[9](6)Heppner(1998)通过形态和系统发育综合分析,认为蝴蝶是单一分支.他把全球蝴蝶编入一个总科——凤蝶组(Papilionoidea)及其2种类型:弄蝶型Hesperiiformes和凤蝶型Papiliniformes.下设7科,即:弄蝶科Hesperiidae、凤蝶科Papilionidae、粉蝶科Pieridae、灰蝶科Lycaenidae、蚬蝶科Riodinidae、喙蝶科Libytheida、蛱蝶科Nymphalidae.[3](7)D’Abrera(2001)通过翅脉、翅形、斑纹等特征,把全球蝴蝶分为14科(弄蝶总科除外)[10];基本上和P.Smart(1989)分类方法相一致.(8)Wahlberg(2005)利用COl、EF-Ia和Wingles,3个基因并结合形态学方面的数据较为全面地探讨了整个蝴蝶类群的系统学发生关系,其结果支持将整个蝶类划分为6个科——弄蝶科、凤蝶科、粉蝶科、蛱蝶科、蚬蝶科(Riodinidae)和灰蝶科.重建的系统树显示这6个科均为单系结构,除蛱蝶科的支持度较低外,其余各科均获得较高的置信度.显示了我国周尧等学者形态学12科分类体系的某些合理性.[11]看来,国外昆虫学家对蝴蝶分类系统的观点极不一致.Heppner(1998)认为蝴蝶统一于一个分支——凤蝶组,连同弄蝶一同编入单一的总科内.但是,并非所有学者都认为蝴蝶是一个单一的分支.Scoble把南美的喜蛾科Hedylidae Guenée,1857作为蝴蝶对待,打破了蝶与蛾的界限.这一观点受到许多学者的质疑(Weintraub and Millr,1987).喜蛾科包括1属35种,分布于新热带区.外观似蛾类,大多具翅缰,加上触角呈丝状或双栉状,而且大部分的种类为夜行性,过去被视为尺蠖蛾科之成员.它们是蝴蝶的“远亲”,虽一些特征像蝴蝶,但毕竟属蛾类.不同学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强调不同特征的重要性,采用某一些特征进行系统划分,结果提出一些“新观点”,众说纷纭.1.2 绢蝶科、蛱蝶科、喙蝶科、蚬蝶科存在分歧Bryk 1923年建立了绢蝶科后,其分类地位一直存在分歧.[4]多数学者认为,绢蝶科是凤蝶科内的一个亚科——绢蝶亚科Parnassiinae,但也有些专家不同意这种观点,因为“经研究,26种绢蝶的卵壳很厚,具有凹凸不平的表面,有别于凤蝶薄的卵壳和光滑的表面,所以,一些专家以此作为支持绢蝶成为独立科的证据”[12].我国专家则坚持认为:绢蝶科为凤蝶总科内一独立的科[13].在蛱蝶分类中,也存在亚科是否升科的问题.由于意见不一致,导致科与亚科的划分混乱.如Ehrlich(1958)[5]、Smart(1989)[7]、Brower(2000)[14],他们都把蛱蝶科分为8亚科,但各亚科的类群不同(表1).Scott(1984)把蛱蝶科分为9亚科[15],Harvey(1991)将蛱蝶科分为12个亚科[16],De Jong(1996)把蛱蝶科分为10亚科[9],各种意见不一而足(表1、表2).由于对各单元的单系性的理解不同,取样单元不一,对主要特征的把握不同,在系统发育和分类的处理上会出现分歧.Wahlberg(2003)选取代表蛱蝶科的54种蛱蝶所使用的基因进行分支分析认为,蛱蝶科可分为4大类群12亚科[17](表2);Freitas和Brown(2004)选取代表蛱蝶科95种及234个全态特征,进行支序分析认为,蛱蝶科可分为6个谱系共15亚科[18],其中眼蝶类(Satyroid)包括7亚科(表2),这些使人无所适从.反对的意见有:(1)姊妹群的确定是通过特征分析而推知的,难免有主观性(当两个分类单元共有一个不为第三者所有的祖先时,此二者即为一个姊妹群sister group,进行归类时,首先找出姊妹群,通过确定姊妹群来逐步建立各分类单元之间的不同秩级的亲缘关系);(2)编级的层次太多,考虑生物学意义较少,在分类实践中无法使用;(3)虽然支序分析可以检验原先划分的类群的“自然性”(即单系或单源),但由于标准不一,在具体应用时困难重重;(4)有人认为,Hennig提出以地质年代为确定分类阶元具体等级标准的意见,弊病不少,结果会使生物分类系统变得极不平衡.喙蝶类的分类地位也存在分歧.如Ehrlich(1958)、Scott(1984)、Smart(1989)、Harvey(1991)等人认为喙蝶类应按独立的科级单元对待,它和蛱蝶科是相互区别的两个科(表1、表2),而De Jong(1996)、Wahlberg(2003)、Freitas(2004)等人认为喙蝶类应按蛱蝶科下的亚科对待(表2).蚬蝶类的分类地位存在的分歧是:Ackery(1984)[6]、De Jong(1996)[9]把蚬蝶类按灰蝶科下的亚科对待,而Heppner(1998)[3]、Wahlberg(2005)[11]把蚬蝶类按独立的科级单元对待.可见,由于蝶类的形态、生态、行为(包括寄主植物)和基因序列较为复杂,国外学者依据不同的特征得到的分类系统存在较多争议.1.3 对国外蝴蝶分类系统的看法许多人喜欢接受Smart(1989)2总科15科或D’Abrera(2001)分为14科(弄蝶总科除外)的分类观点(这种观点对我国影响较大).不少人更乐意接受Ackery(1984)和De Jong(1996)2总科5科系统,也有人喜欢接受Ehrlich(1958)的2总科6科系统(其中喙蝶科独立成科),或Wahlberg(2005)6科系统(其中蚬蝶科独立成科),还有人喜欢接受Scoble(1992)3总科6科系统,或Heppner(1998)1总科(凤蝶组)及其2种类型(弄蝶型和凤蝶型)的7科系统.按照Smart(1989)、D’Abrera(2001)的观点,各科蝶类划分以形态学分类为主,采用翅脉、翅形、斑纹等特征为主,把蝴蝶分为2总科15科.该分类是根据形态相似性建立的系统,比较具体,直观.它立足现实,容易掌握.使人一看科名就知该国家或地区的蝴蝶的种类.如日本现有蝴蝶250种,共分为8科,即弄蝶科、凤蝶科、粉蝶科、灰蝶(小灰蝶)科、喙蝶(天狗蝶)科(1种)、斑蝶科(1种)、蛱蝶科、眼蝶(蛇目蝶)科.俄罗斯现有蝴蝶450种,共分为9科,即弄蝶科、凤蝶科、粉蝶科、斑蝶科(1种)、蛱蝶科、眼蝶科、喙蝶科(1种)、灰蝶科、蚬蝶科(1种).澳大利亚现有蝴蝶450种,共分为11科,即弄蝶科(包括缰蝶1种)、凤蝶科、粉蝶科、斑蝶科、绡蝶科(澳绡蝶亚科Tellervinae 7种)、珍蝶科、蛱蝶科、眼蝶科、喙蝶科(1种)、环蝶科、灰蝶科.按照1~3总科及5~7科的分类观点,这种观点多重视演化及亲缘关系(系统发育)在分类学上之价值.存在问题:一是科内种群太多,不便于识别,如蛱蝶科、灰蝶科的种类都在5 000种以上;二是科以下的层次太多,不便于把握;三是科名没有体现不同国家和地区蝴蝶种群的特点.总之,考虑生物学意义较少,在分类实践中难以使用.下面从两本介绍北美蝴蝶的书上,说明两种分类的特点:1981年,Pyle出版了《奥杜邦协会北美蝴蝶图鉴》(The Audubon Society Field Guide to North American Butterflies)一书,书中指出北美、墨西哥北部约有蝴蝶700种,隶属于10科.分别是凤蝶(25种)和绢蝶(5种)、粉蝶(55~60种)、灰蝶(100多种)、蚬蝶(24种)、喙蝶(2种)、蛱蝶(150~160种)、眼蝶(50种)、斑蝶(4种)、弄蝶(250种)、大弄蝶(Megathymidae 20种).该分类系统从形态学出发,依靠形态相似性而建立,比较简单,切实可行,使人一看科名即对这一地区的蝴蝶种类有总括了解.通过各科数量及代表性种类地说明,使人印象深刻.1998年,Opler出版了《东部蝴蝶图鉴》(A Field Guides to Eastern Butterflies)一书,该书介绍了北美东部的524种蝴蝶,采用2总科(弄蝶总科和凤蝶总科)6科系统(弄蝶科、凤蝶科、粉蝶科、灰蝶科、蚬蝶科、蛱蝶科)进行分类 [29].该分类系统,为表达蝴蝶的系统发育关系,指导识别鉴定蝴蝶的功能减弱了.该书叙述笼统,从目录上看不出各色蝴蝶的特点,缺少吸引力.打开图鉴,仔细阅读,虽看到充满个性的蝴蝶,但书中绚丽多彩的蝴蝶类群,如眼蝶、袖蝶、闪蝶、斑蝶、大弄蝶等,没有被突出.王心丽等人(2006)阐述了生物分类系统具有的2种功能:(1)指导识别鉴定生物种类;(2)表达生物的系统发育关系.多种分类系统并存是目前的现状.从本质上说,形态学系统中物种的标准是客观的.而属以上的阶元仅仅是一些形态相似集团.根据形态相似性归类常常加入主观因素,但加入主观因素并不妨碍最终达到鉴定物种的目的.在做分类鉴定时,面对众多分类系统无法判断应用哪个系统最好,甚至误以为越新提出的系统越具参考价值,而大多数新提出的分类系统都是以表达生物系统发育关系为目的,其指导识别鉴定生物种类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被削弱了,选择这样的系统应用于指导鉴定,显然要增加鉴定过程的难度.Hennig曾用形态学系统和系统发育系统来区别这2种功能不同的系统.生物种类鉴定系统与系统发育系统可以相互参照,但不必相互制约.[21]《北美蝴蝶图鉴》读后“使人印象深刻”,因为它突出了指导识别鉴定蝴蝶的作用,这是蝴蝶分类系统的基本功能.《东部蝴蝶图鉴》“重视演化及亲缘关系(系统发育)在分类学上之价值”,以客观表达蝴蝶系统发育关系为目的,这虽是蝴蝶分类系统的一个功能,但不是唯一功能.可见,系统发育系统是不能取代形态学系统的.当前,蝴蝶分类系统一头扎进分子生物学(微观)之中,忽视形态学系统(宏观)之价值,这种现象未必是一件好事.其实,系统发育系统和形态学系统都很有价值,二者在不同方面是为不同目的而起作用.没有一种方法是完美无缺的,在形态学中经常发生趋同进化的错误,在分子生物学中却经常有和外在特征相冲突的现象,最理想的是将形态学、分子生物学以及行为、生态等种系发生学的信息结合起来.我国古代把蝴蝶统称为“蛱蝶”或“凤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蝶,今俗为胡蝶,从虫平声,蛱蝶也”.西晋崔豹在《古今注》中说:“蛱蝶,一名凤蝶”.中国历代蝶画,以南宋李安忠的《晴春蝶戏图》最为有名,画中15只蝶分属于蛱蝶、凤蝶、粉蝶等6科9种,后人多为画中“蛱蝶翅翼”之美所震撼.这是古人对蝴蝶的泛称,与现代昆虫分类学的含义不同.古人对蝶及蝶与蛾的认识(蝶美于须,蛾美于眉),虽有某些合理性,但由于缺少形态学和分类学知识,不同种、不同属甚至不同科的蝴蝶在某些方面长得相似,就常常被当作同一种蝴蝶,因而对蝶的认识十分笼统.我国现代对蝴蝶分类认识有一个过程.例如,昆虫学家蔡邦华(1902—1983)主张将中国蝴蝶分为2总科(弄蝶总科和凤蝶总科),总科下面分7科:弄蝶科、凤蝶科、绢蝶科、粉蝶科、蛱蝶科、蚬蝶科、灰蝶科.斑蝶、环蝶及眼蝶属于蛱蝶科下的亚科,喙蝶是蚬蝶科下的亚科.[22]李传隆教授(1910—2005)将中国蝴蝶分为11科(1958)[23],这11科是:弄蝶科、凤蝶科、绢蝶科、粉蝶科、眼蝶科、环蝶科、斑蝶科、蛱蝶科、喙蝶科、蚬蝶科、灰蝶科.日本人白水隆博士在多年研究台湾蝴蝶的基础上,1960年出版了《原色台湾蝶类大图鉴》,该书记述了近400种台湾产的蝶类,“给台湾的蝴蝶分类奠定了基础”[24].他将台湾蝴蝶分为10科:凤蝶科、粉蝶科、斑蝶科、蛇目蝶科(眼蝶科)、蛱蝶科、天狗蝶科(喙蝶科)、环纹蝶科(环蝶科)、小灰蛱蝶科(蚬蝶科)、小灰蝶科(灰蝶科)、弄蝶科.由于台湾的蝶类种数远远超过日本、韩国和马来西亚等地,因此素有“蝴蝶王国”的美誉.台湾的蝴蝶分类,一向采用日本的分类系统,但近年来在分类上有所歧见.台湾师范大学学者徐堉峰,采用欧美分类方式,将多数科的蝴蝶合并一起.例如:2002年他出版了《台湾蝶图鉴》一书,该书采用英国学者Scoble(1992)所著《鳞翅目:形式、功能与多样性》(The Lepidoptera:Form,Function and Diversity)一书的分类系统,把全球蝴蝶(依亲缘关系与单系性)分为3总科6科系统[8],将台湾多数科别蝶类如斑蝶、环蝶、蛇目蝶(眼蝶)等一并归为蛱蝶科下的亚科地位,改变了原来的分类和名称,结果造成很大困扰和混乱.中国蝴蝶的分类研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几十年来,一直没有人对其进行系统分类研究.“由于缺乏中国蝴蝶分类系统,受到国外不同学术流派的影响,致使中国蝴蝶分类十分混乱”[25].20世纪90年代之前,人们多采用将中国蝴蝶分为11科的分类方法[26].90年代之后,中国学者(其中《中国蝶类志》作者49人)根据蝴蝶的形态特征、亲缘关系(系统发育)和进化程度,创立的4总科系统,第一次把全球蝴蝶分为17科,把中国蝴蝶分为12科.其中“以弄蝶总科为最原始,因缰蝶科的后翅有翅缰,为蝶类从蛾类分化的联系;翅脉不分叉,亦为原始特征.凤蝶总科次之,因其前足发达.灰蝶总科、蛱蝶总科最为进化,因其前足特化.”[24]在这一分类系统中,大弄蝶科、绡蝶科、闪蝶科、袖蝶科只分布于新热带区,缰蝶科分布于澳洲区,以上5科中国均无分布.周尧教授列出蝴蝶系统发育分支图(图1)[27-30].4总科17科的分类系统不同于Ehrlich(1958)的2总科6科系统,或Wahlberg(2005)6科系统,不同于Ackery(1984)和De Jong(1996)2总科5科系统;也不同于Smart(1989)和D’Abrera(2001)2总科15科的系统;更不同于Scoble(1992)的3总科6科系统,以及Heppner(1998)的1总科(凤蝶组)及其2种类型(弄蝶型和凤蝶型)的7科系统.4总科17科的分类系统是根据蝴蝶形态特征、谱系关系(亲缘关系)、进化程度三方面作为分类依据,克服单纯用亲缘关系(系统发育)作为唯一分类标准的做法.“我们吸收了国内外不同学派的合理部分,取长补短,为理顺和编制中国蝴蝶分类系统做了大量繁杂而细致的工作.”[25]可见,中国学者经过努力,才创立4总科17科的分类系统,其意义是:(1)全球蝴蝶第一次被分为4总科17科,中国蝴蝶被分为4总科12科.(2)科学解决了弄蝶总科、凤蝶总科、灰蝶总科、蛱蝶总科的分类地位问题.(3)科学解决了绢蝶科、蛱蝶科、喙蝶科、蚬蝶科的分类地位问题.(4)这一分类系统既符合科学,又符合现实,构成崭新蝴蝶分类系统的科学基础.[2] 在蝴蝶系统分类上,我们要处理好各种分类(形态分类、数值分类、支序分类、遗传分类、超微形态分类等)的关系,但应注意以下几点:3.1 形态分类法是基本的分类方法该方法是“昆虫分类方法中最基础的方法.”[31]蝴蝶分类之所以以外部形态为主要依据,是因为物种的进化(演化和变异),最终必然表现在外部形态和结构的变化上,且利用形态分类,方法简便易行,鉴定的种绝大多数都是正确的(个别形态特征不稳定,同种异型和异种同型现象是极少数).要对蝴蝶进行全虫形态观察,这样才能较准确地鉴定不同的蝶种.根据形态与功能相一致的原则,蝴蝶的外部形态是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形态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系统演化关系.因此,“在种或种以上阶元的分类上,主要还是应当利用形态特征,其他特征只能提供旁证”[32].形态特征“不仅与系统发育相联系,而且用它进行分类非常方便.”[33] 3.2 坚持以形态分类特征为主,非形态分类特征为辅的原则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昆虫的分类方法和分类技术也在不断地改进.这些新的分类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决不意味着今后可以取代形态分类法.形态分类法作为基本的分类方法,今后也将发挥其实用意义和价值.电子显微镜和扫描显微镜的出现,使形态分类法达到超微结构水平.非形态分类特征包括DNA序列、性信息素、行为学、寄主范围等.生物新技术、新方法具有准确、客观、灵敏等优点,它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形态分类的不足,特别在近缘种区别、疑难种鉴定和系统树构建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它应与形态特征相互引正,这样才能使分类更符合客观实际.”[33]“纯粹利用非形态分类特征进行分类,是分类学的一个误区,在实际工作中其价值是有限的.”[34]3.3 坚持人为系统和自然系统的辩证统一有人提出用“谱系法规”(要求命名与谱系历史相联系)代替“形态分类法”,其想法不切实际,对于大多数蝴蝶研究者也是不现实的,只能造成混乱的状态.“谱系法规”把人为系统和自然系统割裂开来,没有看到二者都具有“整体性、开放性、结构性、层次性以及模型化和最优化等的原则”[35],没有看到二者的统一.人为系统和自然系统的统一表现在:(1)人们按某些标志对蝴蝶进行分类,是一种人为分类系统,但人为系统是存在于自然系统之中的;(2)自然系统是第一位的,自然系统决定人为系统;(3)人为系统是自然系统的反映,它反作用于自然系统;(4)两者既互相区别,又互相影响和渗透.人为系统告诉我们如何辨识蝴蝶,而自然系统却还能告诉我们各种蝴蝶的性质.按自然系统,人们会有不同的看法,很难形成一种公认的分类体系.我们坚持的是:人为系统和自然系统的辩证统一.中国学者创立的4总科分类系统,给我们提供了认识蝴蝶的最好方法,它是经过几代昆虫学家的努力形成的,成为具有真理性和实用性相统一的蝴蝶分类系统.中国学者汲取各家长处,创立了4总科的蝴蝶分类系统.该系统第一次把全球蝴蝶分为17科、把中国蝴蝶分为12科,是对国内外蝴蝶分类认识的系统总结.它根据蝴蝶的形态特征、谱系关系(亲缘关系)、进化程度三方面作为分类依据,克服单纯用亲缘关系(系统发育)作为唯一分类标准的做法.在蝴蝶系统分类中,形态分类法是基本的分类方法.【相关文献】[1] 寿建新.谈谈蝴蝶的分类[J].大自然,2006(4):54-55.[2] 寿建新.崭新蝴蝶分类之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5(4):26-32.[3] HEPPNER J B.Classification of Lepidoptera[J].Part 1.Introduction.Holarctis Lepidoptera,1998,5(suppl.1):1-148.[4] 武春生.中国动物志.第25卷鳞翅目凤蝶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367.[5] EHRLICH P R.The comparative morphology,phylogeny,and higher classification of the butterflies(Lepidoptera:Papilionoidea)[C].Univ.Kansas Sci.Bull,1958,39:305-370.[6] ACKERY P kweed butterflies[M].London:British Museum,1984:1-120.[7] SMART P.The Illustrated Encyclopedia of the Butterfly World[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260.[8] SCOBEL M J.The Lepidoptera─Form,Function and Diversity[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1-416.[9] JONG R D. The higher classification of Butterflies(Lepidoptera):problems and prospects[J].Ent.scant,1996,27:65-101.[10]D’ABRERA B.The concise atlas of Butterflies of the world[M].Victoria,Australia:Hill house,2001:1-353.[11]郝家胜.蝶类高级分类群系统发生关系研究进展[C]∥2007年安徽省科协年会地质古生物遗迹、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2007:25-29.[12]刘文萍.绢蝶科述评[J].昆虫知识,1999,36(6):360-363.[13]周尧,袁锋等.世界名蝶鉴赏图谱[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51.[14]BROWER,A.V.Z.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amongtheNymphalidae(Lepidoptera),inferred from partial sequences of the winglessgene[J].Proc.R.Soc.Lond.B,2000,267:1201-1211.[15]SCOTT J A.The Phylogen of Butterflies(Papilionoidea and Hesperoidea)[J].JRes.Lepid,1985,23(4):241-281.[16]HARVEY D J.Higher classification of the Nymphalidae,Appendix B[M].In:Nijhout HF.(Ed.) Higher Classification of the Nymphalidae,Appendix[M].Washington,DC: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1991:255-273.[17]WAHLBERG N,WEINGARTNER E,NYLIN S.Toward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higher systematics of Nymphalidae(Lepidoptera:Papilionoidea)[J].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2003,28:473-484.[18]FREITAS A V L,BROWN K S.Phylogeny of the Nymphalidae(Lepidoptera)[J].Systematic Biology,2004,53(3):363-384.[19]PYLE R M.The National Audubon Society Field Guide to North AmericanButterflie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1-928.[20]OPLER P.A field guide to eastern butterflie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Press,1998:1-486.[21]王心丽,万霞.谈谈生物分类系统的两种功能[J].昆虫知识,2003,40(4):380-384.[22]李传隆.云南蝴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26-27.[23]李传隆.蝴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124.[24]周尧.中国蝶类志[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51.[25]周尧.雕虫沧桑——周尧回忆录[M].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333.[26]周尧.鳞翅目·蝶类[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78:1-81.[27]周尧.中国蝴蝶原色图鉴[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8-40.[28]寿建新,周尧.中外蝴蝶邮票[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319.[29]寿建新,周尧.世界名蝶邮票鉴赏图谱[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22.[30]寿建新,周尧,李宇飞.世界蝴蝶分类名录[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450.[31]查玉平,启桂骆.现代技术在昆虫分类中的应用[J].江西林业科技,2005(1):34-36.[32]寿建新,雷生辉.周氏虎凤蝶不同于中华虎凤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2(4):11-16.[33]寿建新.蝴蝶分类系统及最新数据[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3(3):91-102.[34]阎凤鸣.非形态特征在粉虱分类中的运用[J].昆虫分类学报,2001,23(2):107-113.[35]寿建新.矛盾论和系统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21(2):11-16.。
比较国内外垃圾分类的不同做法和效果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废弃物的处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垃圾分类是一种有效的废弃物处理方式,目前已经在许多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比较国内外垃圾分类的不同做法和效果。
一、背景介绍垃圾分类被定义为将垃圾按照种类进行分别收集、转运、处理和利用的行为。
垃圾分类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随着垃圾的多样化和废弃物处理技术的不断提升,垃圾分类成为了现代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国内垃圾分类的现状目前,在中国的很多城市,垃圾分类工作尚未得到普及化。
虽然部分城市政府已经开始针对家庭垃圾分类的推广工作,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缺乏有效的宣传和教育,以及居民的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垃圾分类的覆盖率还很低。
此外,由于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和对垃圾分类规范技术的缺乏了解,经常出现垃圾处理不当的情况。
三、美国垃圾分类的现状美国是垃圾分类比较普及的国家之一。
美国每个城市都有一套详细的垃圾分类规范,市政府会进行宣传和普及工作,同时建立相关的收集和处理系统。
在美国,家庭垃圾分类工作主要通过“垃圾桶分离”和“回收箱”两种方式进行。
家庭废弃物主要分为可回收垃圾、有毒废弃物和普通垃圾三类,每类垃圾都有相应的管理方法和处理方式。
四、日本垃圾分类的现状日本的垃圾分类工作已经相当成熟,日本各地的市政府均推广了垃圾分类的工作,垃圾分类工作从垃圾桶的标识和颜色开始,到收集、转运和处理环节。
有专门的公司负责垃圾分类的处理,下属有不同大小的垃圾分类站点,配备有不同的垃圾分类设备,用于回收处理。
日本居民必须自行分类整理垃圾,才能把垃圾投放进垃圾桶内。
五、国内外垃圾分类的比较从以上对国内、美国和日本垃圾分类的现状介绍中可以看出,国内垃圾分类工作的推广和普及程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国外的垃圾分类工作相对来说成熟,在技术、政策和社会法制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
但是也不能忽视国内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和进一步推广的必要性,必须提高合法化的运营水平,加强社会宣传普及,引导居民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Research on Classification MappingLi Ke, Song W en (National Science Library, C 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分类法映射研究李 珂 宋 文(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摘 要 分类法映射研究是知识组织系统互操作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异构信息资源“一 站式”检索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分类法映射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做分析和整理,从 映射的概念、影响因素、映射关系类型、映射规则和映射的实现方法等方面对分类法之间的映射 作深入研究。
关键词 分类法映射 互操作 映射关系 映射规则DOI: 10.13663/ki.lj.2014.12.007Abstract Research on classi fi c ation mapping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of KOS interoperability,which helps users to achieve “one -stop” retrieval. This paper studies the mapping between classi fi c ation schem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concept, the in fl u encing factors, the type of mapping relations, the rules of mapping and the methods of mapping.Key words Classi fi c ation mapping, Subject interoperability, Mapping relations, Mapping rules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0 导言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网络信息资源日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 主要渠道,面对网络信息资源数量的庞大和种类繁多,不同的资源建设者采用不同的知识组 织系统来进行资源建设,而不同知识组织系统的使用给人们查找需要的信息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如何在各知识组织系统之间实现互操作成为解决异构信息资源“一站式”检索的 一个重要内容。
国际标准分类法国际标准分类法(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是一种用于对各种事物进行分类的标准化方法。
它是通过对事物的共同特征和属性进行归纳和整理,然后按照一定的规则和原则进行分类,以便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这些事物。
国际标准分类法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各个领域和行业,如图书馆学、档案学、信息学、经济学、管理学等。
通过国际标准分类法,人们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更好地进行信息检索和资源管理。
国际标准分类法的基本原则包括,整体性、相对性、层次性和稳定性。
整体性是指分类体系要全面、系统地反映被分类对象的全部特征和属性,不能遗漏任何重要的方面。
相对性是指分类体系中的各个类别之间要有明显的区别和相对的联系,以便于人们进行区分和比较。
层次性是指分类体系中的各个类别之间要有明确的上下级关系,形成一个层次清晰的分类结构。
稳定性是指分类体系应该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不会因为某种原因而频繁变动。
国际标准分类法的应用对于各个领域和行业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图书馆学和档案学领域,国际标准分类法被广泛应用于图书馆藏书的分类和编目工作,以及档案资料的整理和管理工作。
在信息学领域,国际标准分类法被用于构建各种信息资源的分类检索系统,方便用户进行信息检索和资源利用。
在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国际标准分类法被用于对各种经济活动和管理活动进行分类和比较分析,为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国际标准分类法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各种新事物不断涌现,传统的分类体系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需求。
因此,如何不断完善和更新国际标准分类法,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另外,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事物的分类标准和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如何实现国际标准分类法的统一和协调,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
总之,国际标准分类法作为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对于各个领域和行业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不断完善和更新国际标准分类法,可以更好地促进各种事物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各个领域和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木材加工中的国内外标准和规范随着全球经济交流的加剧和国际贸易的便利化,木材加工行业的国内外标准和规范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介绍木材加工中的国内外标准和规范,并探讨其对行业发展和质量控制的意义。
一、国内标准和规范1. 木材分类标准在木材加工行业,对不同材种的识别和分类至关重要。
国内标准对于木材的物理特性、纹理、密度等进行了具体规定,并制定了相应的识别方法和分类体系,以便于生产和贸易中的交流和沟通。
2. 加工技术规范木材加工过程需要遵循一定的技术规范,以确保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国内标准对于木材的切割、修整、翻面、打磨等操作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以及使用相应的工具和设备的要求,确保加工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 产品质量标准木材加工行业的产品质量对于市场竞争力至关重要。
国内标准对于木材产品的外观、尺寸、含湿率、强度等方面制定了严格的要求,以保证产品的稳定质量和符合市场需求。
二、国际标准和规范1. ISO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对于木材加工行业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涵盖了从材料识别到产品质量检验的各个环节。
ISO标准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中,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木材加工企业具有相同的约束力,提供了全球化交流和合作的基础。
2. 欧盟标准欧洲联盟对木材加工行业的标准和规范进行了统一和规范化管理。
欧盟标准主要关注环保和可持续性方面,在木材来源、材质使用、处理方法等方面有严格的要求,以确保木材加工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3. 美国标准美国木材加工行业的标准和规范与欧洲和ISO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
美国标准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方面的要求,对于木材产品的强度、稳定性、使用寿命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以确保产品在使用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三、标准和规范对行业发展的意义1. 提高产品质量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和执行可以提高木材加工行业的产品质量和一致性,满足市场对于高品质木材产品的需求,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2. 促进行业协同标准和规范的统一可以促进国内外木材加工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和交流,在技术、质量控制和生产效率等方面进行更好的协同与合作。
国外生活垃圾分类现状及分选技术国外生活垃圾分类现状生活垃圾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或为日常生活提供效劳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
城市生活垃圾主要包括居民生活垃圾、集市贸易与商业垃圾、公共场所垃圾、街道清扫垃圾及学校、企事业单位生活垃圾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开展与城市化的迅速扩大,中国在超过美国后成为世界头号生活垃圾生产国。
由此带来的生活垃圾任意堆放、大量侵占土地、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大量浪费等问题,己成为影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开展的重要因素。
由于城市生活垃圾是多种废弃物的混合体,无沦是采取卫生填埋、堆肥,还是采取燃烧的处置技术方式,通过生活垃圾分类改变垃圾的混杂性是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处理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的重要前提。
在生活垃圾分类方面,西方兴旺国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和经历积累,己经形成了各自完整的分类体系,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对我国生活垃圾分类有着重要参考意义。
在德国80%的居民参与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德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玻璃的同收量己到达其产生量的50%,纸的同收量己到达其产生量的41%,塑料的同收量己到达其产生量的5%,纸板的同收量己到达其产生量的三分之一:85%的美国人参与街道资源化利用的废物收集工作:加拿大也是在20世纪70年代就己经开场进展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同收,并形成了一套完整有效的垃圾分类同收系统:瑞士、奥地利人保护环境是非常自觉的,他们不需要任何“环境卫生条例〞来约束,其生活垃圾分类自觉执行:我国的近邻日本是生活垃圾分类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其国民是生活垃圾分类的主体,其生活垃圾分类教育是“从娃娃抓起〞的,目前己经形成一套完整的生活垃圾分类法律体系和分类后的垃圾分类处理处置体系。
无沦后期生活垃圾处理工艺路线燃烧、生化处理、填埋的技术如何纯熟过硬,实施如何严密合规,如果没有前端的有效分类,就都无法有序进展。
疑问句的分类研究简述关于疑问句的分类研究,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有如下几种:( 1)按疑问词的性质分类法。
( 2)按疑问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分类法。
( 3)按疑问词的类别分类法。
( 4)按疑问词的结构形式分类法。
根据疑问词在句子中出现的情况,可以将它们划分为四大类: 1、陈述疑问句; 2、选择疑问句; 3、特殊疑问句; 4、正反问句。
这是对陈述疑问句和选择疑问句两大类型的归纳。
一、陈述疑问句1、特殊疑问句,即“是”、“存在”、“占有”、“表示”等陈述句,此类句型可用“是”或“是的”来代替“有”或“存在”等。
2、选择疑问句,即“是”、“是的”、“有”、“存在”等陈述句,此类句型不能用“是”或“是的”代替“有”或“存在”等,只能用其他选择疑问句代替。
3、其他疑问句,即使用上面三种疑问句所没有的一些词语,也不能在此之间进行替换的,这样的疑问句就是其他疑问句。
如果说上述三种陈述疑问句是由前向后排列的话,那么,其他疑问句就是由后向前排列的。
例如:你喜欢音乐吗?要看用什么标准,按照什么顺序来判断的。
从意义上看,陈述疑问句又可分为肯定句、否定句、比较句。
下面就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一下陈述疑问句和其他疑问句的区别。
二、特殊疑问句。
特殊疑问句又可分为一般性疑问句和否定性疑问句两类。
1、一般性疑问句:一般疑问句包括一般疑问句和肯定性疑问句。
所谓一般疑问句,就是只提供有关事实的问句,而不能加附加成分的问句。
例如:我国人口众多,今后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是学习外文好,还是不学外文好?…回答此类问句的方法很简单,就是直接回答“是”或“不是”。
一般性疑问句可以带上附加成分,但这些附加成分都必须放在主语后面。
当然,如果加上了这些附加成分,整个句子就成了肯定性疑问句。
因此,对一般性疑问句,要去掉附加成分。
如:你觉得自己年轻吗?我说的是真的吗?…2、否定性疑问句:这类疑问句指表示否定的问句,它与一般疑问句不同,往往只需把否定副词或否定短语加在主语后面,再加上句号就行了。
露天采矿方法的特征及其分类【摘要】目前,露天采矿在采掘工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的地位,据统计世界上矿产资源露天开采比重已占三分之二,所以,了解露天采矿方法的特征及其分类,学习国内外先进的采矿技术,利用现代化技术改造传统矿业,必将对我国露天矿产资源的开发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提高我国采矿技术水平,促进采矿业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露天;采矿;特征;分类近代机械化露天采矿方法主要根据矿体赋存状态、地形地貌条件以及剥离物的堆放的位置和数量等特征加以区分。
各国开采方法分类也不尽相同,以煤矿分类变化形式更具有代表性。
关于露天开采方法提出有多种分类,命名也比较混乱,各国专家对其也有不同的分类与表述,甚至对同一开采工艺不仅开采方法择名不同,而且褒贬不一,以致引起概念上的分歧。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开采方法的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是混淆了某些概念的界限。
例如美国露天煤矿较多使用的是条区倒堆开采法、掘坑开采法、移山填谷开采法等;澳大利亚露天煤矿开采方法根据地形条件主要分为条区倒堆开采法、台阶式开采法或梯田式露天开采法;德国露天煤矿主要采用掘坑式露天采矿方法;而金属矿山因其矿体赋存状态及地形地貌条件的特殊性,多采用掘坑开采法。
建筑的石料开采主要采用掘坑开采法等。
由于开采方法的特殊性,有的方法同时具有多种不同开采方法的属性,例如美国1990年出版的《采矿手册》中把水利机械化开采、疏浚开采、溶浸开采均划分为水力开采方法一类;澳大利亚悉尼大学1985年出版的《露天开采先进工艺项目研究报告》中把采矿方法分为坑采法和倒堆法两类。
可见,不同专家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得出可结论会有较大的区别。
比如矿山用的挖掘机就可以根据许多特征进行分类,一台挖掘机可能同时具有多种属性,因而可以同有几种不同的类型,露天开采方法也是如此。
现今露天采矿方法以机械化开采为主,绝大多数露天矿首先使用机械设备(如挖掘机)剥离覆盖于矿床之上的土岩,然后采用适宜的运输设备(如重型卡车、带式输送机、轨道车辆等)把剥离物和有用矿物运至指定地点。
国内外著名分类语言
那我先来说国外著名的分类语言。
一、杜威十进制分类法(DDC)
这就像是图书馆里的超级导航员。
它把知识分成十大类,像000是计算机科学、信息与总类,100是哲学啥的。
每一个大类下面又细分好多小类,就像大树的树干分出好多树枝一样。
比如说在500这个科学大类里,510是数学,520是天文学。
全世界好多图书馆都用它来给图书分类呢,这样大家找书就方便多啦。
二、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LCC)
这个分类法是给美国国会图书馆量身打造的,但好多别的图书馆也在用。
它是用字母和数字组合来分类的,分得那叫一个细。
比如E类是美国史,里面又有各种小类来区分不同时期的美国历史。
感觉就像给每本书都安排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小房间,方便大家按图索骥找到想看的书。
再来说说国内著名的分类语言。
这可是咱国内图书馆界的大明星。
它把知识分成五大部类,然后又细分好多类目。
就像A类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K类是历史、地理。
在图书馆里,只要按照这个分类法,你就能像寻宝一样找到你想要的书。
比如说你想找关于故宫的书,你就可以去K928.74这个类目下面找,因为这是专门放古建筑相关书籍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