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教无类略说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2
之相礼和热创作孔子的有教无类,表示在诸多方面.其一,门生无论贵贱,均可接受教育.孔子的弟子中有贵族,如南宫适、司马牛;也有贱人,如子张;有擅长货殖的富豪子贡,也有瓮牖绳枢的贫民原宪.可见,孔子排除了受教育者的等级界限.其二,不管操行高低,均可进行教育.孔门弟子中品类很不齐一:有的原来是性情粗鄙的人或者是举动不端正的人,有的甚至是盗贼.他们经过教育培育,都能往恶向善,成德达才.《荀子·法行篇》记载:“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曰:‘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欲往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括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既云杂,可见是五花八门、兼收并蓄的.其三,不分地域国别,广泛招收弟子.据记载,孔门弟子的地域籍贯,包含了鲁、卫、齐、宋、陈、蔡、郑、薛、吴、楚、晋、秦各国,他们年事悬殊极大,大部分来自平民阶层.可见,“有教无类”确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和教育信心,他也真正做到了对凡来讨教的“未尝无诲”的地步.孔子“有教无类”的信心,来源于他对兽性的分析.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孔子以为人们的生性本来是相近的,只是由于习染和教育的分歧,使人彼此间的不同悬远了.因而,教育和环境对人的作用远远超出遗传.他以为人们虽有良好的素养,但不克不及自发成才,必须经过学习与教育,才能有所进步,日进不已.孔子对他的弟子子路的一段对话,深入地阐明了这种观点.子路曾问:“学亦无益乎?”,“南山有竹,弗揉自直,斩而射之,通于犀革,又何学为乎?”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砥砺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心服口服地说:“敬受教哉!”(刘向:《说苑·建本篇》).孔子还进一步阐述一个人虽然具有快乐喜好仁德、快乐喜好聪明,快乐喜好信实,快乐喜好率直,快乐喜好英勇,快乐喜好刚强种种精良品格或倾向,但是假如不快乐喜好学问,不接受教育,便会发生屈曲上当,放荡不检,伤身害义,褊急操切,捣乱撞祸,轻率狂躁等流弊(《论语·阳货》).要防止和纠正这些流弊,只要从事学习,接受教育.“学则不固”(《论语·学而》)———“学习才不会受蒙蔽,”正是这个意思.孔子推重教育的作用,对教育的作用作了正确的分析.在他的头脑深处,以为只要经过教育,才能使个人的才能操行得到更充分、更美满的成长.在他的教育活动中,隐含着大家都可以受教育、能教育、需教育的人本理念, 以为任何人都可以经过教育而成人,这是“有教无类”命题的前提.在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头脑体系中,“仁”的本质含义就是把人放在第一位,恭敬人、爱人.孔子以为爱人的紧张外延就是教育人、勉励人往积极获得教育.他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论语·宪问》),可见,孔子的人本主义的基本精神是立足于人们获得教育.他的“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庶、富、教”的理想,兴办私学的理论,无不基于这样的精神[1].。
儒家思想之一:有教无类有教无类,出自于《论语·卫灵公》,原句为“子曰:“‘有教无类。
’”意为:“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此教育理念为孔子所倡导,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
“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性论。
“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
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论断。
西周时期,政府设国学和乡学两类。
国学又分大学和小学两级,而乡学则多称为庠、序、校、塾等。
《礼记·王制》记载,“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西周前期,因战事频仍,学校教育以武事为主,而西周后期政权稳定,开始倾重文化教育。
当时大学学习以礼、乐、射、书为主,而小学则多学六艺基础知识。
此时的教育依然以贵族教育为主,平民是很难进入官办学校学习的。
到了东周,战乱频仍,礼乐崩坏。
周王失去了对全国的控制,全国范围内统一的制度开始崩解,诸侯开始为政一方。
为了培养本国人才,诸侯纷纷设立自己的官学,称为“痒宫”。
这时候教育对象不再局限于贵族,为了充实人才,一些有能力的平民也被官学吸收培养。
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也在同一时期兴起,孔子本人非常认同扩大教育对象范围的做法,同时他还提出教育是教化民众,增强国家实力,维护统治稳定的重要手段,因此,他认为教育甚至不能仅仅局限在有潜力有培养价值的人,而应推广至所有国民。
所以,他本人积极推广私学,认为这样可以使任何愿意学习的人获得受教育的机会。
故而,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有权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
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
孔子的“有教无类”教育思想摘要: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在各家注疏中共有三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无论什么人都要教育,第二种解释是无论什么人最后都会被教育成没有区别的同类善人。
第三种解释是前两种解释的融合,所以实质上有两种解释。
通过与《论语》文本对比,第一种解释可以在教育学中成立,第二种解释也可以成立,但是却是在对受教育者提出向学之心要求的前提下才可以成立。
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对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时提出了要求,对于现代教育颇有意义。
关键词:有教无类;教育万能;论向学之心;劝学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出于《论语·卫灵公》篇,第39条就这么四个字,因此没有上下文可以解释。
但是它却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学思想,并且颇有争议。
因此,需要澄清其含义及对于教育的意义。
一、“有教无类”思想的三种解释通过对《论语》的重读及其对各家的注疏来看,“有教无类”共有三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无论什么人都要进行教育。
如杨伯峻的注解:“人人我都教育,没有贫富、地域等等区别。
”[1]杨树达的注解依据的是孔子的两段原文,“述而篇曰:子曰: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2]这里的束■是弟子见老师的礼物,凡是有了薄礼,孔子都会教育。
“互乡难与言”中互乡这个地方的人都是恶人,但是其中的童子来学习,孔子也没有拒绝教育。
第二种解释:无论什么人最后都会教育成没有什么区别的同类善人。
引申来看,没有区分也就是教育好了,因为教育就是都把学生教育好,不能是教育不好。
如朱熹的解释就是“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
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
”[3]168也就是说,每个人本性是善的,最后经过教育也一定会恢复善的本性。
张居正的《论语别裁》中也同样是这种解释:“智的,愚的,贤的,不肖的,都是一般样教训化导他,何尝分别等类,而有所拣择于其间哉?”[4]252还有第三种解释实质是把第一种和第二种解释融合起来,也就是说无论什么人都可以教育,最后也能把人教育好了。
古代教育中的名词解释有教无类孔子的教育主张。
《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东汉马融注:“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
”意思是人们有分贵贱贤愚,也不分地区种类,都可作为教育对象。
周代,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机会。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兴办私学,他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把受教育的对象扩大及于庶民,因而他的学生很多,其间不少是平民。
这个主张对传播文化有积极意义。
循循善诱语出《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循循然,有次序地;诱,劝导。
意思是按照人们的思维规律,用耐心的疏导方法,进行教育。
后来称道教育有方为循循善诱。
举一反三孔子所提倡的教育方法。
《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物有四隅,举其一隅,而不能推知其他三隅的人,即不必教导。
隅,即方面、角落;反,即类推,后以“举一反三”来比喻由此及彼的推理方法。
青出于蓝语出《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蓝,指蓝草,可作染料。
后世常以“青出于蓝,胜于蓝”来比喻学生胜过老师。
教学相长语出《礼记•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认为教与学可以相互促进。
后人常用“教学相长”来表述师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辩证关系。
温故知新语见《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意为温习旧业,以获新知。
孔子提出的这一学习方法,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
师法师长传授之法,特指汉代的经学传授。
汉初博士教授经书,俱凭口授,由于口耳相传,难免错误,必遵大师所讲的经说为准绳,遂成师法。
如某一经的大师,被立为博士以后,他的经说便为“师法”。
《汉书•胡毋生传》:“惟嬴公守学,不失师法。
”胡毋生是汉景帝时的博士,嬴公是他的生徒,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嬴公能传其师胡毋生《公羊春秋传》经说的真谛。
家法汉代传经师法相承,各自名家。
弟子们按照一家的师法讲经,称为“守家法”。
孔子思想的基本概念---有教无类
语出《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子曰:‘有教无类。
’”孔子教育思想中“有教无类”的主张,历来为人所称道。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
私人设立学校,开门招生,自古以至春秋,孔子是第一人。
他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论语·述而篇第七》)他招收的学生,出身贫贱的居多,如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篇第六》),可见家境之贫寒。
仲弓,其父为“贱人”,家“无置锥之地”(《荀子·非十二子》)。
子路是“卞之野人”,“尝食藜藿,负米百里之外”以事亲(《说苑·建平》);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户不完,桑以为枢;而瓮牖二室,褐以为塞;上漏下湿,匡坐而弦(歌)”《庄子·杂篇·让王》。
这种情况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以致引起人们种种疑问。
南郭惠子问子贡:“夫子之门,何其杂也?”意思是说,孔门弟子的成分怎么如此复杂。
子贡也回答得很好,他说:“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
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栝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
”(《荀子·法行》)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办教育确实是他“仁者爱人”思想的具体体现。
孔子教育思想之“有教无类”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定人。
结合国教科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
孔子这样描绘自己的一世:“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数,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也。
”孔子一世中有一大部分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为后代留下一笔可贵的财产。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拥有划时代意义的、最光芒的思想,就是“有教无类”。
这短短四个字,把历史分红了两截。
一、何为有教无类在孔子从前,夏、商、西周的学校教育、学术文化知识都掌握在官府之中,所说的“学在官府”就是这个意思。
在教育这个问题上,把人分为两类:一类有权受教育,一类无权受教育。
有权受教育的也有权办教育,无权受教育的也就无权办教育。
办教育与受教育都是一种特权。
孔子的贡献就在于他不单开创了私学这类新的教育形式,并且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这一思想。
孔子:“有教无类”(《论语 . 卫灵公》),东汉马融注同:“言人所在赐教,无有种类。
”魏人何晏说:“类,谓种类。
言人所在赐教,无有贵贱种类也。
”南北朝时的黄侃日:“人乃有贵贱,宜同资教,不能够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
教之则善,本无类也。
”从马融、何晏、黄侃的疏证来看,他们从贵贱的角度来解说“类”字,“类”即“种类”。
宋朱熹,则解说:“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
故君子有教,则人皆能够复于善,而不妥复论其类之恶矣。
”)朱熹以为,人性皆善,虽因后大环境造成习染不一样,也不该分善、恶两类而分别教育之。
故能够说他也是把“类”看作“种类”讲的。
孔子“有教无类” 中的“教”字,原意是对学生施加影响,而学生接受影响之谓。
二、基本内容“有教无类”的主张是孔子领先提出来的。
“有教无类”见于《论语·卫灵公》,原文为: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人人我都教育,没有(贫富、地区等等)差别。
全章仅仅四个字,但是孔子教育思想系统的总纲却正是这四字。
“有教无类”原文及解释名句:有教无类。
摘自:《论语·卫灵公篇》解释:施行教育不分等级,无论贫富贵贱,人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
卫灵公篇原文: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明日遂行。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
”子张书诸绅。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
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
郑声淫,佞人殆。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有教无类》参考译文1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区别。
”2孔子说:“资质处于中等水平的普通人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资质处于中等水平的普通人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
”3子路问道:“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孔子说:“有父亲兄长活着,怎么能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呢?”冉有问道:“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孔子说:“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有父亲兄长活着’;冉求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听到了就去实践它’。
我有点糊涂,斗胆问问。
”孔子说:“冉求平时做事退缩,所以(我这样回答他)推进他一把;子路敢作敢为有时不够慎重,所以(我这样回答他)压压他。
”4子张问道:“令尹子文三次做官当令尹(为楚国国君之下地位最高的官),没有高兴的脸色;三次罢免了他,没有生气的脸色。
自己做令尹时候的政事,一定把它告诉继任的令尹。
这人怎么样呢?”孔子说:“算得上忠了。
”子张说:“算得上仁了吗?”孔子说:“不晓得。
──哪里算得上仁呢?”子张又问:“齐国大夫崔杼杀了齐国的国君,大夫陈文子有马四十匹,却抛下这四十匹马离开了齐国。
到了另外一个国家,就说:‘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杼一样啊。
’于是离开了这个国家。
又到了另外一个国家,又说:‘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杼一样啊。
’于是又离开了这个国家。
这个人怎么样啊?”孔子说:“算得上清了。
”子张说:“算得上仁了吗?”孔子说:“不晓得。
──哪里算得上仁呢?”5孔子说:“不是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题却还没弄明白,就不去开导他;不是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表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
举一个角给弟子讲清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角的情况(就是说不能由一件事情类推而弄明白其他许多事情),就不再次去教他。
”6孔子说:“我曾经整日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地思考,没有什么益处,不如去学习啊。
”7孔子说:“只是学而不动脑子思考就会上当受骗,只是空想而不学就会陷入危险。
孔子有教无类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他主张“有教无类”,即不分贵贱、贫富、男女,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孔子的教育思想基础孔子的教育思想源于他对人性的理解和对社会的观察。
他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成为君子的潜力。
然而,人性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需要通过教育来引导和培养。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使其成为有德行的人。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以德育为先孔子认为德育是教育的核心,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养自己的道德品质,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然后才能影响和改变他人。
孔子提出了“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他认为人应该以仁爱和善良的心态对待他人,以正义和公平的原则行事,以礼仪和规范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以智慧和思考来指导自己的行动。
2. 尊重个体差异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不论贵贱、贫富、男女。
他强调教育应该根据每个人的个体差异和特点来进行,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他认为教育应该关注每个人的兴趣、能力和潜力,通过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来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3. 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孔子注重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人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使人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他主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即学习应该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孔子还强调培养人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他认为教育应该激发人的创造潜力,培养人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4. 注重教育的实效性和应用性孔子注重教育的实效性和应用性。
他认为教育应该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他提出了“实学”、“务实”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要与实践相结合,要注重实际应用和实际效果,使教育能够真正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服务。
孔子有教无类的基本内容
孔子有教无类的基本内容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中的核心要点之一。
孔子主张教育要以人的品德为基础,而不以社会地位、出身背景或财富状况为衡量标准。
他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受教育,无论其社会地位如何。
孔子认为,人的品德和德行是衡量一个人的优劣的根本标准。
他倡导的教育理念是培养人们的修养和道德品质,以成就一个真正的君子。
孔子强调,教育应该关注个体的内在修养,而不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
在孔子的教育理念中,他主张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
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每个人都有学习、成长和发展的权利。
孔子认为,教育应该致力于培养每个人的潜能,并使每个人都能够做出贡献。
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注重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他提倡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进行教育,通过榜样的力量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他强调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和相互尊重,并认为教育者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
总而言之,孔子的教育理念中的“有教无类”表明他致力于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他的教育思想强调道德品质的重要性,注重个体的内在修养,并倡导通过榜样的力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这些思想对后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有教无类》讲义“有教无类”是孔子提出的教育理念,这一理念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对后世的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古代社会,教育往往是贵族和统治阶层的特权,普通百姓很难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而孔子的“有教无类”主张打破了这种阶层的限制,让教育面向所有人,不分贵贱、贫富、智愚、善恶等。
这一理念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和平等性,为更多的人提供了改变命运的可能。
从教育对象来看,“有教无类”意味着教育不应因为一个人的出身、社会地位、财富状况等外在因素而将其拒之门外。
无论是贵族子弟还是平民百姓,只要有求学的愿望和能力,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一种极具开创性的思想。
它使得教育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属,而是成为了一种能够普及大众的资源。
从教育内容方面来说,“有教无类”要求教育者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内容。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天赋和潜力,不能用单一的标准和模式来衡量和教育他们。
因此,教育者应该因材施教,发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帮助他们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中取得进步和发展。
“有教无类”对于社会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更多的人接受了教育,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就会得到提高。
受过教育的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遵守社会规范,具备更强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做出贡献。
在当今社会,“有教无类”的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虽然现代教育在普及程度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然存在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机会不平等的问题。
在一些地区,贫困家庭的孩子、农村地区的孩子可能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去缩小这种差距,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
为了实现真正的“有教无类”,我们需要在多个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对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师待遇,吸引优秀的教育人才。
其次,教育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差异,用心去教育和引导他们。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及其历史渊源田雅丽2007210625 “有教无类”是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教育思想,主要内涵在于不分贵贱,贫富,智愚,种族,国别,年龄,人人都可以享受教育。
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有教无类”主要是指教育对象而言。
这里的“类”,有三层含义,一指“族类”,即无“夷夏之分”,不管是中原还是少数名族学生,孔子都平等对待。
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他的的弟子有鲁、齐、晋、宋、陈、蔡、秦、楚、卫、薛等不同国度的,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
二指等级或贵贱,孔子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禁锢, 不论是名门贵族子弟, 还是寒门庶民子弟, 只要愿意求学, 他便一视同仁广纳为自己的门徒。
据《史记》记载, 孔子有弟子三千人,其中“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嗜在孔子的学生中绝大多数是“贫且贱”的庶民子弟, 而贵族子弟只占极少数。
绝大多数学生是出身低贱的庶民子弟, 如有穷居陋巷的颜回父子;有“捉襟而肘见”、衣衫褴褛的曾参父子;有“为其母请粟”的子华,;居穷阎、敝衣冠的原思;百里负米以养母的子路;父为贱人的仲弓,;“衣若悬鹑”, 经商的子贡, “蓬户不完”、“上漏下湿”的原宪;更为凄苦的是有的学生自己就是“贱民”,如冉伯牛、冉求等等。
有贵族大夫鲁国上卿孟懿子、孟武伯,大夫南宫敬叔,家财万贯的公西赤,还有巨富商人“家累千金”的子贡。
他还接纳了另类学生,如公冶长曾坐过牢,是个劳改释放犯,孔子说“不是他的罪”,并且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可见,孔子的确将“有教无类,咐诸实践。
三指招收学生时不循陈例,不分老少,不分智愚,不分勤惰。
孔门弟子三千,有年龄大的学生,如颜路(颜回的父亲),孔子只大他5岁;有年纪比较小的学生,如公孙龙,孔子大他53岁,相当于孙子辈的学生。
还有父子同堂的学生,如颜回与他的父亲颜路,曾参与他的父亲曾点,他们都是同窗受教。
孔子的学校里,经常是三代同堂受教。
有教无类【原文】子曰:「有教无类(1)。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注释】(1)类:区分族类,例如贵贱贫富等。
【翻译】孔子说:「我施教的对象,没有贵贱贫富等的分别。
」【评析】孔子「有教无类」的原则,打破「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适应「士」阶层兴起、文化学术下移的历史潮流。
他认为人的品行可以透过教育学习而改变,凡是愿意来学的,不问家世身分,不分贵贱贤愚,也不分族类,不分老少,一律施教。
孔子十五岁立志向学,三十岁开始在杏坛收徒讲学,一生曾教导过三千多人,不但教平民,女孩子、厮仆也都教过,也有出身穷困的弟子,如子路、仲弓、原宪等,也有贵族弟子,如孟懿子、南宫敬叔等。
孔子将礼乐教化向所有人敞开,配合「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学有专精的有孔门四科十哲、七十二贤人,开中国古代私学、平民教育的先河,也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但他认为自己只不过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而已。
孔子虽然没能广泛实现小康、大同的政治理想,但也实现了「有教无类」的原则,没有分别心,只要对方愿意,就无私无我利他。
这样的心性修养,体现的是宽容大度、真心为别人好、默默牺牲奉献、无怨无悔,这让人想起天地无私,默默无言,生养万物,却是人们不可或缺的。
我们对天地、对君子那崇高的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德行,能不敬重吗?【延展】1、「有教无类」虽然表现在教育领域,但这种心性修养,如果表现在其它方面,也能缔造不同凡响的辉煌。
不平凡的心性修养,表现出来的言论、功绩或德行,都能成为人们参照的典范,古人讲:「立德、立功、立言」,还是最看重道德修养,那是能成就好事、利益他人的根本。
所以你认为孔子为何能做到「有教无类」,而且成为后人的典范呢?他最主要是要教导人们什么?2、无分别心,一视同仁,依照适当的方式善待所有人,是一种高尚的境界,但是一般人无法体会这种状态,还容易误解,甚至以为是不伦不类了。
例如:人和动物是不同种类,无分别心,是合乎道德、宇宙原理的,而爱自己的宠物和人一样对待,是违反道德、宇宙原理的,那不是无分别心的表现。
有教无类是谁提出的教育观点
有教无类是谁提出的?看这里带大家了解,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有教无类是谁提出的教育观点”,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有教无类”是孔子提出的.原文见《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意思是教育对象是不分类别的.有,作语首助词,无实义.在孔子以前的殷周时代,教育由官府掌管,只有贵族子弟才能入官学.孔子在我国历史上首创私学,只要奉上一定数量的学费,都可被接纳并给以教育.“有教无类”即是凡有求教于我的,不分贫、富、贵、贱、贤、愚等,我都教育.这一教育平等的理念,对我国及人类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及其对和谐教育的启示
其意思是:对任何人都给以教育,不分高低贵贱。
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 类:类别,种类。
“有教无类”思想的实行,不断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
素质的提升无疑起著了积极主动的促进促进作用.因此,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
展史上具备划时代的意义。
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指的是分两种去解释
表述一: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教育,不因为社会阶层、贵贱、智愚、世间等原因把一
些人确定在教育对象之外。
解释二:“有教无类”是说,人,原本是“有类”的。
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孝顺,有的不肖。
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
这就叫“有教则无类,简称“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从根本上同意了儒家学说的本质。
“有教无类”的涵义不是某些特定阶层、特定集团、特定群体的人匍,而是人人可以教导。
人人匍即为人人可以学,人人可学即为
大众之学。
“有教无类”不是某部分人的问题,而是所有人的问题。
孔子教导人的,不是如何挣
大钱、发大财、当大官,而是人如何才称得上是人,怎样才能算作人,如何才能成为一个
完全的人。
孔子告诉我们做人比发财更根本、更基础、更富有根源性。
要做人,就要修己,孔子儒学的意义就在于将礼乐教化不分族类、不分老少向所有人敞开,实践“有教无类”。
孔子“有教无类”略说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值得研究的地方很多。
就教育对象对象而言,孔子的主张是“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类”,本义是种类,类别。
在孔子的“有教无类”中,“类”既指“族类”,即民族类别,也指“氏族等类”,即氏族的等级界限。
孔子以前,商周时期的学校教育为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所垄断,即“学在官府”,不但奴隶主贵族与平民、奴隶之间有严格的阶级界限,就是奴隶主阶级的内部也还有贵贱尊卑之分,等级森严。
孔子说的“有教无类”,意思就是,任何人投师门下,都可以给他教育,不论贵贱与贫富,不分氏族与等级,不管地域与国界。
应该承认,孔子的教育实践是体现了“有教无类”思想的。
在孔门读书的弟子多达三千人,在可以查明身份的弟子中,除个别的是当时有权有势的奴隶主贵族子弟外,多数是家境较为贫困的学生,身份极为复杂,如被称为“卞野之人”的子路,居住在“不堵之室”且“上漏下湿”的原宪,身陷缧绁的公冶长,“三年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参,“穷居陋室”而“箪食瓢饮”的颜渊,此外,还有“贱人”仲弓父,“鄙人”子张,“大盗”颜
涿聚……等等。
这些学生,来自四面八方,不同国家,如鲁、卫、齐、楚、宋、陈、吴、秦各国,而年龄相差也非常大,有的只比孔子小4岁,有的却比孔子小50多岁。
可见,在孔子的私学中,“有教无类”是得到了较好的贯彻的。
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适应了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兴起及文化学术下移(“天子失官,学在四野”)的历史潮流,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它打破了世袭的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局面。
“有教无类”的实质,是要求将教育对象从贵族扩大到平民,扩大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把学校由“官府”移到“民间”,进而追求教育的平等。
毫无疑问,孔子的“有教无类”,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
当然,在孔子及其以后的封建统治时代,要真正实现“有教无类”,是十分艰难的。
秦始皇统一中国,随后就焚书坑儒,废除私学。
以后的各朝各代,虽然教育政策各有差异,但是,封建等级制度壁垒森严,“有教无类”几无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