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没法教的三种人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2
之相礼和热创作孔子的有教无类,表示在诸多方面.其一,门生无论贵贱,均可接受教育.孔子的弟子中有贵族,如南宫适、司马牛;也有贱人,如子张;有擅长货殖的富豪子贡,也有瓮牖绳枢的贫民原宪.可见,孔子排除了受教育者的等级界限.其二,不管操行高低,均可进行教育.孔门弟子中品类很不齐一:有的原来是性情粗鄙的人或者是举动不端正的人,有的甚至是盗贼.他们经过教育培育,都能往恶向善,成德达才.《荀子·法行篇》记载:“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曰:‘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欲往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括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既云杂,可见是五花八门、兼收并蓄的.其三,不分地域国别,广泛招收弟子.据记载,孔门弟子的地域籍贯,包含了鲁、卫、齐、宋、陈、蔡、郑、薛、吴、楚、晋、秦各国,他们年事悬殊极大,大部分来自平民阶层.可见,“有教无类”确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和教育信心,他也真正做到了对凡来讨教的“未尝无诲”的地步.孔子“有教无类”的信心,来源于他对兽性的分析.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孔子以为人们的生性本来是相近的,只是由于习染和教育的分歧,使人彼此间的不同悬远了.因而,教育和环境对人的作用远远超出遗传.他以为人们虽有良好的素养,但不克不及自发成才,必须经过学习与教育,才能有所进步,日进不已.孔子对他的弟子子路的一段对话,深入地阐明了这种观点.子路曾问:“学亦无益乎?”,“南山有竹,弗揉自直,斩而射之,通于犀革,又何学为乎?”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砥砺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心服口服地说:“敬受教哉!”(刘向:《说苑·建本篇》).孔子还进一步阐述一个人虽然具有快乐喜好仁德、快乐喜好聪明,快乐喜好信实,快乐喜好率直,快乐喜好英勇,快乐喜好刚强种种精良品格或倾向,但是假如不快乐喜好学问,不接受教育,便会发生屈曲上当,放荡不检,伤身害义,褊急操切,捣乱撞祸,轻率狂躁等流弊(《论语·阳货》).要防止和纠正这些流弊,只要从事学习,接受教育.“学则不固”(《论语·学而》)———“学习才不会受蒙蔽,”正是这个意思.孔子推重教育的作用,对教育的作用作了正确的分析.在他的头脑深处,以为只要经过教育,才能使个人的才能操行得到更充分、更美满的成长.在他的教育活动中,隐含着大家都可以受教育、能教育、需教育的人本理念, 以为任何人都可以经过教育而成人,这是“有教无类”命题的前提.在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头脑体系中,“仁”的本质含义就是把人放在第一位,恭敬人、爱人.孔子以为爱人的紧张外延就是教育人、勉励人往积极获得教育.他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论语·宪问》),可见,孔子的人本主义的基本精神是立足于人们获得教育.他的“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庶、富、教”的理想,兴办私学的理论,无不基于这样的精神[1].。
孔子说三种人不可交
1、第一种,友便辟。
这种朋友是专门喜欢谄媚逢迎,溜须拍马的人。
2、第二种,是友善柔。
这种人是典型的两面派,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3、第三种,是友便佞。
这种人整天夸夸其谈,说话都是言过其实,这种人生了一副伶牙俐齿,能说会道,但就是没有真才实学。
4、《论语》里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
5、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
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实的人交朋友,与见闻、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好处的。
与虚伪做作的人交朋友,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巧嘴利舌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
第 1 页共1 页。
孔子的冷门故事孔子的冷门故事孔子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最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
他的理念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并且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虽然我们经常听到有关孔子的故事,但是有一些默默无闻的故事,让我们更好了解这位伟大的思想家。
以下就是关于孔子的冷门故事。
一、孔子的白衣徒弟据说,孔子曾经有一个徒弟叫做南容,他不仅以忠诚和刚直的品质为人所知,而且还因为穿着白衣服而闻名。
南容的父亲去世后,他的母亲很穷,几乎无法支付儿子的学费。
孔子听说后愿意让南容免除学费,以便他能够继续学习。
然而,南容拒绝了孔子的好意,坚持用自己做的白色袍子代替学校规定的蓝色袍子。
他说这件袍子是他妈妈亲手缝制的,他不想将它摆脱,因为他认为这样做是对母亲的不尊重。
孔子被南容的忠诚和感恩之心深深打动,开始钦佩他的特立独行。
二、孔子的信任之举有一次,孔子到莘国拜访齐宣王。
由于齐宣王很忙,孔子只能在外面等待。
在这段时间里,孔子观察到王国有一位年轻的公主受到众人的嘲笑,因为她文化水平低下。
孔子为了挽救这位公主的尊严和自尊心,决定把自己的书带进去,教她一些知识,让她变得更加聪明。
当齐宣王知道这件事情后,非常感激孔子的善良和慷慨,信任之心更加坚定。
三、孔子的口渴据说,孔子在一次路上遇到了一个村庄。
他感到非常口渴,所以向村庄的居民请求了一杯水。
但是,居民们都因为各种原因拒绝了他。
在出人意料之外的事件后,孔子向着一堵墙歎气,一个自由行走的赤裸上身的男人,自语说安靜,将有机缘接到西方之灵的教誨。
这个人突然消失了,留下了一袋麦子,并告诉居民们将来有人来找这袋麦子,并向孔子提供帮助。
后来,一个名叫孟春的人去村庄找这个袋子时,很快受到了居民的热烈欢迎,他们不仅给他了一杯水,还为孔子提供了食物和住所。
四、孔子的教育成果孔子强调教育很重要,他的思想影响了海内外无数的学者。
在他的努力下,有很多很多的学生都成为了知名的学者。
据说,在他的学生中,有一排酒鬼、一个惯偷、一个谋杀者和一个妓女。
孔子把人分三等孔子《论语》传(版权所有)第十一章居家从教王封臣著(花椒直播房间号25083932,每周日、二晚21:00直播)十八、孔子把人分三等孔子虽然提倡有教无类,但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因材施教,针对天赋秉性不同的弟子,给予不同的教学方式。
孔子自己把人从大的方面分为了三大类,即“上知”、“中人”和“下愚”。
孔子曰。
生而知之者上也。
学而知之者次也。
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
民斯为下矣。
(季氏16·9)孔子说:“天生聪明、不学就知道的人是上等;学习后才知道的人是次一等;遇到困难才去学习的人再次一等;遇见困难也不学的人就是下等的了。
”有人说这是孔子将“智”分成了四类,其实我们也可以看成他把人分成了三类,“生而知之者”就是“上知”,这是天才;而一般的“中人”又根据对学习的主动性而分上下两个层次——上层次的人,主动去学习。
下层次的人,遇到困难了才去学习,属于不见棺材不落泪的,但即使这样也毕竟知道去学习解决困难,所以还算“中人”;而最要命的就是那些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人,这些就是“下愚”之人了。
他们是真的愚笨么?其实孔子并不这么认为,孔子只是“恨”其不学。
不去学习的人就是愚人,这是孔子的观点。
而且对这样的人你是没有办法改造的,因为他不学嘛。
子曰。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阳货17·3)孔子说:“只有上知(生而知之者)和下愚(困而不学者)是改变不了的。
”上知的人是否存在?孔子是存而不论的。
因为在那个年代,很多人认为是有这样生而知之的圣人存在的。
无论孔子认可不认可这种观点,都是无法改变的。
既然如此,孔子很聪明,我就说这种人和下愚的人都是没法改变的。
因为一个是天才,一个是蠢才。
我所能改变的就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绝大多数的人才。
而孔子告诉大家,他就是这样一个可以改造的人才。
子曰。
盖有不知而作之者。
我无是也。
多闻。
择其善者而从之。
多见而识之。
知之次也。
(述而7·28)孔子说:“大概有不懂装懂造作妄为的人。
关于孔子有教无类的事例哎呀,说起孔子这个老先生,那可真是了不起啊!咱们四川人说话喜欢直来直去,不讲那些弯弯绕绕。
孔子他老人家提倡“有教无类”,这就是说,不管你是哪儿的人,啥身份,只要你有心向学,他都愿意教你。
就像咱们四川的火锅,不管你是喜欢吃辣的还是不辣的,都能给你整出一锅合适的来。
咱再来说说陕西方言,陕西的老乡们都知道,咱们那儿的文化底蕴深厚得很。
孔子他老人家这“有教无类”的思想,就跟咱们陕西的秦腔一样,深入人心。
不管你是城里的还是乡下的,只要你愿意学,都能在这秦腔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
然后咱们再聊聊北京话,北京的老少爷们儿说话那叫一个地道,讲究个实在。
孔子他老人家这“有教无类”,就像北京的四合院,不管你是南方的还是北方的,只要你有心,都能在这四合院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说到孔子“有教无类”的事例,那可真是数不胜数。
就像咱们四川有个娃娃,家里穷得叮当响,但他就是喜欢读书。
孔子听说了这事儿,就亲自上门去教他,告诉他只要用心学,将来一定能有出息。
这娃娃后来果然成了个大学问家,这不就是“有教无类”的最好例证嘛!再比如咱们陕西那边,有个女娃子,她家里重男轻女,不让她读书。
可她自己不甘心啊,就偷偷跑去找孔子求学。
孔子一见她这么有志气,就收下她当徒弟,还教她识字、算数。
后来这女娃子也成了个有名的女才子,这不也是“有教无类”的好处嘛!还有咱们北京那边,有个富家子弟,他家里虽然有钱,但他自己却不学无术。
他家里人没办法,就把他送到孔子那儿去求学。
孔子也不嫌他笨,耐心地教他读书、做人。
后来这富家子弟也改邪归正,成了一个有学问、有品德的人。
这不也是“有教无类”的功劳嘛!所以说啊,孔子他老人家这“有教无类”的思想,真是好得没话说。
不管你是哪儿的人,啥身份,只要你有心向学,他都愿意教你。
这就像咱们四川的火锅、陕西的秦腔、北京的四合院一样,各有各的特色,但都能让人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咱们应该好好学学孔子他老人家的这种精神,让更多的人都能享受到教育的机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所谓封君,即受有封邑的贵族。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的大夫,是一员赳赳武夫。
年纪很大时,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孔子刚出生,叔梁纥就去世了,他是由母亲一个人抚养大的。
根据孔子直到十几岁尚不知父亲葬在哪里,说明孔子肯定被孔家排斥,没有继承叔梁纥的封邑。
到孔子三十五岁的时候,曾经有过一次成为封君的机会。
那年鲁国的国君鲁昭公因为与大夫季平子、郈昭伯斗鸡发生矛盾,鲁昭公带兵想灭了季平子,但是季平子联合孟孙、叔孙两大家族,反攻昭公,愣是把国君鲁昭公赶跑到了齐国。
齐国的国君是齐景公,就收留了鲁昭公,把他安置在一个叫乾侯的地方。
没有国君,鲁国在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大夫管理下,政治非常混乱。
孔子觉得鲁国没法待,也去了齐国,在齐国的大臣高昭子家当家臣。
因为几年前齐景公与相国晏婴访问鲁国时,曾经与作为鲁国学者的孔子讨论过秦穆公为什么能够把秦国从一个边陲小国一下子治理的非常强大问题,孔子的回答给齐景公留下深刻印象,孔子想通过高昭子与齐景公进行交流,争取能够在齐国干一番大事业,实现自己恢复周礼的远大抱负。
一次,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关于政治是什么?孔子深思熟虑地回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齐景公深有体会地说:“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其实当时齐景公遇到与鲁昭公相同的问题,就是大夫的势力太大,国君几乎都被架空了,心里闹得慌,所以连吃饭都不舒服。
谁不想国君当得像个国君,臣子尽自己臣子的本分呢!还有一次,齐景公又问具体的关于国计民生的管理问题。
孔子说:“政在节财。
”平衡财政支出,量入为出,不铺张浪费,孔子当过管理仓库和畜牧的小官,还是很有实际管理经验的。
齐景公觉得孔子实在是个人才,就想以尼谿田封孔子。
也就是想把一块地封给孔子。
那样,孔子就是一位齐国的封君了。
(类似的比如秦孝公把商地封给主导秦国变法图强的卫国的公孙鞅,公孙鞅就被称为商鞅了。
)俗话说,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
就在孔子的命运马上有转机的时候,一个“小人”出现了:这人就是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相国晏婴。
论语13孔⼦三不教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孔⼦说:“教导学⽣,不到他苦思冥想后仍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
不到他想说却表达不了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教给他⼀个⽅法,他却不去推理出其他⽤法,那就不再教他。
”汪⽒愚感孔⼦志在传仁道以化育天下,却不愿再带三种⼈。
第⼀种⼈,遇到问题不苦思冥想,不千⽅百计找办法的⼈。
第⼆种⼈,他把事做成了,却死活讲不出做成的关键是什么,还不愿听话好好写总结写反省。
整⽇活成个瞎猫逮到个死耗⼦的状态,不愿意找规律,更不能给别⼈规律,只能吹吹⽔想当年⽼⼦七⼋个⼈来⼗来条枪。
第三种⼈,⾃⼰遇事只会讲沒办法就算了,你给他办法他就说没⽤,不会千⽅百计研究如何⽤才有效果,千⽅百计研究这办法还可以⽤在别的什么地⽅,千⽅百计研究除了这个办法还有什么别的办法。
第⼀种⼈,就是没有坚决解决问题的意愿。
给他讲他当⽿旁风,听都听不进去。
第⼆种⼈,是有经验没脑⼦,想解决问题但百思不得其姐,不点不明。
第三种⼈,⼩富即安,有点进展就⾃满,其实只懂点⽪⽑,⼜不愿深⼊研究。
孔⼦不愿教这三种⼈。
搞⽣意办企业⽤这三种⼈,也够你累的。
这三种⼈,实质上就是⽆⼼⼈。
没上进⼼,没责任⼼,没精益求精之⼼。
所谓没⼼,当然是错误的说辞。
他们⼀点也不缺上进⼼、责任⼼、精益求精之⼼。
他们都想着挣更多钱住更⼤房⼦,这不是上进⼼吗?别⼈胆敢占他⼀分钱便宜,让他多⼲⼀秒种活,他定会拍案⽽起,悖然⼤怒,愤起抗争,这不是责任⼼吗?他今天的茶⽔⼀定要⽐昨天⽔温⾼⼀度来确保⼝感,今天的红烧⾁⼀定要少放⼀粒⼋⾓以确保⾹⽽不冲,这不是精益求精之⼼吗?圣贤之⼼,⼈皆有之。
只是这些⼈被⼀个“我”字困住,只看见我,看不见我的家庭;只看见我的家庭,看不见我的公司;只看见我的公司,看不见我的社区;只看见我的社区,看不见我的国;只看见我的国,看不见⼈类;只看见⼈类,看不见地球⽣态;只看见地球,看不见宇宙。
因有⿏⽬,只看⼨光。
孔子有教无类的典型事例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提出了很多深邃的教育观念。
孔子强调人人平等,无论贵贱、贫富,都应该得到教育的机会。
他的典型事例之一是对待学生的态度。
孔子曾经说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他认为,只有真正有道德修养的人才能够善待他人,即便是
行为不良的学生也不例外。
孔子在教育上没有将学生区分为贵族和平民,他相信通过正确的教育,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一个好人。
孔子还提倡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潜力,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来进行个性化的教育。
孔子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儒家十大伪君子每个人都曾经当过一回小人,甚至好多回小人。
为人做损人利己的事情就是小人,损人不利己是小人,仁义志士要是做过损人利己和损人不利己的事情,一般人还真看不出来。
他们在人前表现正派人物的形象,主张高尚思想约束别人去遵守,这类人就是伪君子,识为真小人。
自从孔老二的出现,倡导仁义观念喊了近三千年,培养出来无数位伪君子,归类历史上的响当当“正派人物”,评选出儒家十大伪君子。
一、孔丘:春秋时期人,我们的大圣人,曾经骂过农民没出息,指着种地是耻辱的选择,像动物一样不会用脑。
他年老时候拿论语教育学生,悟出劳动者是最美,不种地、不养蚕,大家都是文化人,哪里找吃寻穿,哪还有心情学习。
孔子知道自己说错话,后来向老农道歉,种地人不分年龄,种地也不会耽误学习知识。
既然主张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农民这行自然也会有出现出类拔萃的人。
孔子在春秋时期,因为跪地求官被鲁王看不起,他开始周游列国谋求官职,各国君王都不接纳他。
由此可见,大家对孔子跪地求官搞不懂,身为大学问人,应该是大家尊敬他,不是委曲求全,谋求官禄做人。
相比之下,楚庄王不惜重金请庄子当宰相,庄子都不为所动。
由此可见,圣人也会被爱千金诱惑。
二、孟轲:战国时期人,主张仁政,进一步推进孔子的思想,却成为帝王麻醉拥护者的工具,满嘴仁义道德话语开始说得都好听,结果是约束善良人听话,达到自己的目的。
比方助人为乐,舍己为人,脱贫致富,同享荣华富贵,说得好容易,做到就难上加难了。
孟子倡导“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是不陷害亲人,相反争夺老人家产,反目成仇亲兄弟还少嘛。
二是子女好好念书,长大当大官多赚钱好生活,这很符合家长教育孩子观念,同时也培养了自私自利的年少心灵。
三是娶妻生子为荣,超生带来抚养孩子经济负担不算,培养愚二代、穷二代还想叫世人伸出扶贫之手。
由此可见,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毒害人穷志短多可怕。
三、董仲舒:西汉时期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纳谏汉武帝实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
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故事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故事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他提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观点。
这句话的含义很深,不仅仅是指出“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更是提醒人们要虚心向他人学习。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句话的含义,并通过几个故事来阐释。
我们要深入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内涵。
这句话告诉我们,无论我们身处何种环境,遇到何种人,都能从中获取知识、经验和智慧。
而这种获取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更是主动的求教、学习。
在古代,这句话就像是一面镜子,让人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和无知,也激励他们不断追求知识。
在这个主题下,我们可以通过几个故事来解释这句话的含义:第一,孔子拜谒老子。
据史料记载,孔子曾向老子讨教,在未得到老子的指点之前,他以恭敬的态度等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具有很高智慧的孔子也愿意向老子学习。
他不因自己的地位和知识而骄傲,而是谦虚地向老子请教。
这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真正内涵。
第二,梁山伯与祝英台相会。
在这个故事中,梁山伯和祝英台通过一些巧合的方式相识,虽然二人在生活阅历、学识方面存在差距,但他们从对方身上都获得了一些启发。
梁山伯懂得了祝英台对于待人接物的态度,而祝英台也从梁山伯身上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这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第三,范蠡与西施的故事。
范蠡是春秋时期吴国的贤臣,而西施是越国有名的美女。
两人之间发生了一段感情纠葛,然而从对方身上他们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范蠡懂得了如何管理国家,而西施则明白了为人处世的道理。
这也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爱情和人生中的体现。
通过以上几个故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深度和广度。
这句话不仅仅是告诉我们要虚心向他人学习,更是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从中获取知识和启发。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有开放的心态,勇于接受不同的观点和方式,不断提高自己。
在写到这里时,不禁让人产生一些感慨。
孔子没法教的三种人孔子说过“有教无类”的话(见《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因为孔子也多次说到因人施教,并且从论语看,孔子对不同的弟子,说话方式和内容均有不同,所以,其真实含义大约是,其一,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其二,也不能因贫富贵贱,就分灶设锅,另眼看待。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这个思想,但是现在也没能真正做到,甚至还渐行渐远。
不说也罢。
对于学生,老师总要指出不足,批评甚至骂两句。
比如,宰予同学累了,大白天睡了会儿觉,孔子看见,大发脾气,指斥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这句名言也为后世教师所习用,相信做过学生的都不陌生。
但,那毕竟是一时气话,当不得真。
而且,孔子没说对宰予这类人“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就是“我拿这些人没有办法”。
相反,因为宰予能言善辩,孔子还多次称赞过他。
还有,那位孔子老看不上眼的樊迟,的确没有眼色,向“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孔子“请学稼”,孔子只好说,种庄稼,自己不如老农。
等樊迟一走,孔子就说,樊迟是小人呀(见《论语·子路第十三》)。
骂归骂,但樊迟敢问,有时候还能问到点子上,所以孔子也没说樊迟“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三千弟子,还出了七十二贤人,孔子应该相当于特级教师吧。
但是,对三种人,孔子也头疼,明确说没办法教。
第一种,狂妄无知的人。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论语·泰伯第八》)意思是,狂妄又不直率,无知又不老实,没能力又不诚信,没办法了解他,也不知道对他怎么办。
这里,问题不在于知识浅薄,因为知识是可以学习、积累的,而在于思想意识、学习态度。
的确,狂妄与无知是一对好兄弟,再加上不可信赖,那真是“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在孔子看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态度是决定性的,非常重要。
但孔子对于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是心存畏惧的,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所以,他说,这样的学生没法教。
第二种,知错不改的人。
《论语·子罕第九》中说,合乎礼制规矩的话,怎能不听呢?如果有不符合的地方,改了才可贵。
孝经原文与翻译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开宗明义章第一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你知道那是为甚麽吗”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於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於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麽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天子章第二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天子章第二孔子说∶“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於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尚书·甫刑里说∶‘天子一人有善行;万方民众都仰赖他;’”诸侯章第三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诸侯章第三身为诸侯,在众人之上而不骄傲,其位置再高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生活节俭、慎行法度,财富再充裕丰盈也不会损溢;居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所以能够长久保持自己的尊贵地位;财富充裕而不奢靡挥霍,所以能够长久地守住自己的财富;能够保持富有和尊贵,然后才能保住家国的安全,与其黎民百姓和睦相处;这大概就是诸侯的孝道吧;诗经·小雅·小曼篇中说∶‘战战兢兢,就像身临深水潭边恐怕坠落,脚踩薄冰之上担心陷下去那样,小心谨慎地处事;’”卿大夫章第四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卿大夫章第四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制定的合乎礼法的衣服不敢穿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说的合乎礼法的言语,不敢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实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不敢去做;所以不合乎礼法的话不说,不合乎礼法道德的行为不做;开口说话不需选择就能合乎礼法,自己的行为不必着意考虑也不会越轨;於是所说的话即便天下皆知也不会有过失之处,所做的事传遍天下也不会遇到怨恨厌恶;衣饰、语言、行为这三点都能做到遵从先代圣明君王的礼法准则,然后才能守住自己祖宗的香火延续兴盛;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啊诗经·大雅·民里说∶“要从早到晚勤勉不懈,专心奉事天子;”士章第五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翻译:士章第五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母亲,爱心是相同的;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国君,崇敬之心也是相同的;所以奉事母亲是用爱心,奉事国君是用尊敬之心,两者兼而有之的是对待父亲;因此用孝道来奉事国君就忠诚,用尊敬之道奉事上级则顺从;能做到忠诚顺从地奉事国君和上级,然后即能保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并能守住自己对祖先的祭祀;这就是士人的孝道啊诗经·小雅·小宛里说∶“要早起晚睡地去做,不要辱及生养你的父母;”庶人章第六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翻译:庶人章第六利用自然的季节,认清土地的高下优劣,行为谨慎,节省俭约,以此来孝养父母,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了;所以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不论尊卑高下,孝道是无始无终,永恒存在的,有人担心自己不能做到孝,那是没有的事情;三才章第七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翻译:三才章第七曾子说∶“太伟大了孝道是多麽博大高深呀”孔子说∶“孝道犹如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天经地义,乃是人类最为根本首要的品行;天地有其自然法则,人类从其法则中领悟到实行孝道是为自身的法则而遵循它;效法上天那永恒不变的规律,利用大地自然四季中的优势,顺乎自然规律对天下民众施以政教;因此其教化不须严肃施为就可成功,其政治不须严厉推行就能得以治理;从前的贤明君主看到通过教育可以感化民众,所以他首先表现为博爱,人民因此没敢遗弃父母双亲的;向人民陈述道德、礼义,人民就起来去遵行,他又率先以恭敬和谦让垂范於人民,於是人民就不争斗∶用礼仪和音乐引导他们,人民就和睦相处;告诉人民对值得喜好的美的东西和今人厌恶的丑的东西的区别,人民就知道禁令而不犯法了;诗经·小雅·节南山篇中说∶‘威严而显赫的太师尹氏,人民都仰望着你;’”孝治章第八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翻译:孝治章第八孔子说∶“从前圣明的君王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即便是对极卑微的小国的臣属也不遗弃,更何况是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了;所以会得到各诸侯国臣民的欢心,使他们奉祀先王;治理一个封国的诸侯,即便是对失去妻子的男人和丧夫守寡的女人也不敢欺侮,更何况对他属下的臣民百姓了,所以会得到老百姓的欢心,使他们帮助诸侯祭祀祖先;治理自己卿邑的卿大夫,即便对於臣仆婢妾也不失礼,更何况对其妻子、儿女了,所以会得到众人的欢心,便他们乐意奉事其父母亲;只有这样,才会让父母双亲在世时安乐、祥和地生活,死后成为鬼神享受到后代的祭祖;因此也就能够使天下祥和太平,自然灾害不发生,人为的祸乱不会出现;所以圣明的君王以孝道治理天下,就会像上面所说的那样;诗经·大雅·仰之篇中说∶‘天子有伟大的德行,四方的国家都会归顺他;’”圣治章第九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翻译:圣治章第九曾子说∶“我很冒昧地请问,圣人的德行,没有比孝道更大的了吗”孔子说∶“天地万物之中,以人类最为尊贵;人类的行为,没有比孝道更为重大的了;在孝道之中,没有比敬重父亲更重要的了;敬重父亲,没有比在祭天的时候,将祖先配祀天帝更为重大的了,而只有周公能够做到这一点;当初,周公在郊外祭天的时候,把其始祖后稷配把天帝;在明堂祭祀,又把父亲文王配祀天帝;因为他这样做,所以全国各地诸侯能够克尽职守,前来协助他的祭祀活动;可见圣人的德行,又有甚麽能超出孝道之上呢因为子女对父母亲的敬爱,在年幼相依父母亲膝下时就产生了,待到逐渐长大成人,则一天比一天懂得了对父母亲尊严的爱敬;圣人就是依据这种子女对父母尊敬的天性,教导人们对父母孝敬;又因为子女对父母天生的亲情,教导他们爱的道理;圣人的教化之所以不必严厉的推行就可以成功,圣人对国家的管理不必施以严厉粗暴的方式就可以治理好,是因为他们因循的是孝道这一天生自然的根本天性;父亲与儿子的亲恩之情,乃是出於人类天生的本性,也体现了君主与臣属之间的义理关系;父母生下儿女以传宗接代,没有比此更为重要的了;父亲对於子女又犹如尊严的君王,其施恩於子女,没有比这样的恩爱更厚重的了;所以那种不敬爱自己的父母却去爱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道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尊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礼法;不是顺应人心天理地爱敬父母,偏偏要逆天理而行,人民就无从效法了;不是在身行爱敬的善道上下功夫,相反凭藉违背道德礼法的恶道施为,虽然能一时得志,也是为君子所卑视的;君子的作为则不是这样,其言谈,必须考虑到要让人们所称道奉行;其作为,必须想到可以给人们带来欢乐,其立德行义,能使人民为之尊敬;其行为举止,可使人民予以效法;其容貌行止,皆合规矩,使人们无可挑剔;其一进一退,不越礼违法,成为人民的楷模;君子以这样的作为来治理国家,统治黎民百姓,所以民众敬畏而爱戴他,并学习仿艾其作为;所以君子能够成就其德治教化,顺利地推行其法规、命令;诗经·曹风·鸠篇中说∶‘善人君子,其容貌举止丝毫不差;’”纪孝行章第十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翻译:纪孝行章第十孔子说∶“孝子对父母亲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时候,要竭尽对父母的恭敬,在饮食生活的奉养时,要保持和悦愉快的心情去服事;父母生了病,要带着忧虑的心情去照料;父母去世了,要竭尽悲哀之情料理后事∶对先人的祭杞,要严肃对待∶礼法不乱;这五方面做得完备周到了,方可称为对父母尽到了子女的责任;侍奉父母双亲,要身居高位而不骄傲蛮横,身居下层而不为非作乱,在民众中间和顺相处、不与人争斗;身居高位而骄傲自大者势必要遭致灭亡,在下层而为非作乱者免不了遭受刑法,在民众中争斗则会引起相互残杀;这骄、乱、争三项恶事不戒除,即便对父母天天用牛羊猪三牲的肉食尽心奉养,也还是不孝之人啊;”五刑章第十一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五刑章第十一孔子说∶“五刑所属的犯罪条例有三千之多,其中没有比不孝的罪过更大的了;用武力胁迫君主的人,是眼中没有君主的存在;诽谤圣人的人,是眼中没有法纪;对行孝的人有非议、不恭敬,是眼中没有父母双亲的存在;这三种人的行径,乃是天下大乱的根源所在;”广要道章第十二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广要道章第十二孔子说∶“教育人民互相亲近友爱,没有比倡导孝道更好的了;教育人民礼貌和顺,没有比服从自己兄长更好的了;转移风气、改变旧的习惯制度,没有比用音乐教化更好的了;更使君主安心,人民驯服,没有比用礼教办事更好的了;所谓的礼,也就是敬爱而已;所以尊敬他人的父亲,其儿子就会喜悦;尊敬他人的兄长,其弟弟就愉快;尊敬他人的君主,其臣下就高兴;敬爱一个人,却能使千万人高兴愉快;所尊敬的对象虽然只是少数,为之喜悦的人却有千千万万,这就是礼敬作为要道的意义之所在啊;”广至德章第十三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广至德章第十三孔子说∶“君子教人以行孝道,并不是挨家挨户去推行,也不是天天当面去教导;君子教人行孝道,是让天下为父亲的人都能得到尊敬;教人以为弟之道,是让天下为兄长的人都能受到尊敬;教人以为臣之道,是让天下为君主的能受到尊敬;诗经·大雅·酌篇里说∶‘和乐平易的君子,是民众的父母;’不是具有至高无上的德行,其怎麽能使天下民众顺从而如此伟大呢”广扬名章第十四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广扬名章第十四孔子说∶“君子侍奉父母亲能尽孝,所以能把对父母的孝心移作对国君的忠心;奉事兄长能尽敬,所以能把这种尽敬之心移作对前辈或上司的敬顺;在家里能处理好家务,所以会把理家的道理移於做官治理国家;因此说能够在家里尽孝悌之道、治理好家政的人,其名声也就会显扬於后世了;”谏诤章第十五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谏诤章第十五曾子说∶“像慈爱、恭敬、安亲、扬名这些孝道,已经听过了天子的教诲,我想再冒昧地问一下,做儿子的一味遵从父亲的命令,就可称得上是孝顺了吗”孔子说∶“这是甚麽话呢这是甚麽话呢从前,天子身边有7个直言相谏的诤臣,因此,纵使天子是个无道昏君,他也不会失去其天下;诸侯有直言谏争的诤臣5人,即便自己是个无道君主,也不会失去他的诸侯国地盘;卿大夫也有3位直言劝谏的臣属,所以即使他是个无道之臣,也不会失去自己的家园;普通的读书人有直言劝争的朋友,自己的美好名声就不会丧失;为父亲的有敢於直言力争的儿子,就能使父亲不会陷身於不义之中;因此在遇到不义之事时,如系父亲所为,做儿子的不可以不劝争力阻;如系君王所为,做臣子的不可以不直言谏争;所以对於不义之事,一定要谏争劝阻;如果只是遵从父亲的命令,又怎麽称得上是孝顺呢”感应章第十六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着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感应章第十六孔子说∶“从前,贤明的帝王奉事父亲很孝顺,所以在祭祀天帝时能够明白上天覆庇万物的道理;奉事母亲很孝顺,所以在社祭后土时能够明察大地孕育万物的道理;理顺处理好长幼秩序,所以对上下各层也就能够治理好;能够明察天地覆育万物的道理,神明感应其诚,就会彰明神灵、降临福瑞来保佑;所以虽然尊贵为天子,也必然有他所尊敬的人,这就是指他有父亲;必然有先他出生的人,这就是指他有兄长;到宗庙里祭祀致以恭敬之意,是没有忘记自己的亲人;修身养心,谨慎行事,是因为恐怕因自己的过失而使先人蒙受羞侮辱;到宗庙祀表达敬意,神明就会出来享受;对父母兄长孝敬顺从达到了极至,即可以通达於坤明,光照天下,任何地方都可以感应相通;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篇中说∶‘从西到东,从南到北,没有人不想悦服的;’”事君章第十七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事君章第十七孔子说∶“君子奉事君王,在朝廷为官的时候,要想看如何竭尽其忠心;退官居家的时候,要想看如何补救君王的过失;对於君王的优点,要顺应发扬;对於君王的过失缺点,要匡正补救,所以君臣关系才能够相互亲敬;诗经·小雅·隰桑篇中说∶‘心中充溢着爱敬的情怀,无论多麽遥远,这片真诚的爱心永久藏在心中,从不会有忘记的那一天;’”丧亲章第十八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丧亲章第十八孔子说∶“孝子丧失了父母亲,要哭得声嘶力竭,发不出悠长的哭腔;举止行为失去了平时的端正礼仪,言语没有了条理文采,穿上华美的衣服就心中不安,听到美妙的音乐也不快乐,吃美味的食物不觉得好吃,这是做子女的因失去亲人而悲伤忧愁的表现;父母之丧,3天之后就要吃东西,这是教导人民不要因失去亲人的悲哀而损伤生者的身体,不要因过度的哀毁而灭绝人生的天性,这是圣贤君子的为政之道;为亲人守丧不超过3年,是告诉人们居丧是有其终止期限的;办丧事的时候,要为去世的父母准备好棺材、外棺、穿戴的衣饰和铺盖的被子等,妥善地安置进棺内,陈列摆设上、簋类祭奠器具,以寄托生者的哀痛和悲伤;出殡的时候,捶胸顿足,嚎啕大哭地哀痛出送;占卜墓穴吉地以安葬;兴建起祭祀用的庙宇,使亡灵有所归依并享受生者的祭祀;在春秋两季举行祭祀,以表示生者无时不思念亡故的亲人;在父母亲在世时以爱和敬来奉事他们,在他们去世后,则怀看悲哀之情料理丧事,如此尽到了人生在世应尽的本分和义务;养生送死的大义都做到了,才算是完成了作为孝子侍奉亲人的义务;”。
项橐三难孔子的故事昔仲尼,师项橐。
古圣贤,尚勤学。
这里说的是孔子勤学的故事。
孔子说过,“人有生而知之者,有学而知之者,有学而不知者”。
即使是生而知之者还是要学习,有的人天分很高很聪明,但是不认真求学问,倚仗自己的天才胡作非为,就把自己给毁了。
孔子就是圣人,也还是活到老学到老,他曾向七岁的项橐求教问题,给后人搞了好榜样。
项橐是春秋时期的神童,孔子曾经向他请教过问题,所以被后世尊为“圣公”。
相传,孔子有一次与弟子们东游。
待车马行至齐地纪障城的时候,大道边上有几个戏耍的玩童,有一童子立于路中不动。
子路见状,停车呵斥道:“小孩子怎么不让车呢?碰到你怎么办?”童子说道:“城池在此,车马恩能够通过?”孔子调转道:“城在何处?”童子说道:“pear之者。
”孔子上车观赏,果见小儿立于石子、瓦片排成的“城”中。
童子问:“就是城使车马,还是车马使城?” 孔子苦笑道: “不好聪慧的童子!答你叫做什么名字,多小年龄?”小儿答道:“我叫项橐,年方七岁。
请教您是哪一位?”孔子答道:“我是鲁国孔丘”。
项橐怒道:“您就是鼎鼎大名的孔夫子!那么我求教您三个问题,请问的出我就要城李超军,没完出就恳请绕城而过”。
孔子觉得项橐小孩很有意思,于是笑道:“一言为定”!项橐说道:“天地人为三才,夫子所述天有多少星辰、地多少五谷、人存有多少根眉毛?”孔子摇头说:“我还真的不知道”。
项橐得意道:“我来告诉你,天有一夜星辰,地有一茬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
”项橐再问:“求教什么水没鱼?什么火没烟?什么一棵没叶?什么花掉没枝?”孔子说道:“江河湖海,水中都存有鱼;柴草灯烛,就是火就存有烟;没叶未成一棵,没枝又哪里存有花呢?”项橐听到后伸着脑袋说道:“不对,就是井水没鱼,萤火没烟,枯树没胡,雪花没枝。
”项橐又问:“什么山上无石?什么车子无轮?什么牛无犊?什么马无驹?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孔子逗他道:“啊呀,我还是不知道。
”项橐又道:“土山无石,轿车无轮,泥牛无犊儿,木马无驹儿,神仙无妻,仙女无夫”。
另类趣谈孔子的“不教”作者:陈楚敏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16年第11期摘要:对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我们更多的是关注其在为人、为师时“如何去教”或“如何去教好学生”,而忽视了孔子的“不教”之道。
在孔子的教育理念中,有三类不教之人,可分为“不用教”“不能教”“不需教”。
孔子这种“不教”之道更值得我们去学习与思考。
关键词:孔子;教育;不教孔夫子,作为我国“至世圣人”“万世师表”,其本人及儒家学派对于我国教育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长期以来,世人都对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诲人不倦”“温故知新”等“仁、礼”贯穿其中的教育思想颇加赞誉与推崇。
无疑,这些教育思想对于我们当代的语文教育教学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但是,当我们在不断学习和推崇孔子的“为师之道”时,更多的还是落在了“如何去教学生”“如何去教好学生”这一层面,而较少关注到孔子的“不教”之道。
因此,笔者想从另一角度去谈,在孔子的众多教育之道中“不教”之道又是一种如何别样的教育理念与方法。
一、不教之一:不用功和不能举一反三的人在《论语·述而》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字面意义是,教师在教导学生时,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法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教给学生一个方面的东西时,他却不能据此而推知其他多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由此我们到会联想,当今社会要求教师们要学会“启发式”教学,要懂得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但其实我们忽略了孔子原话的本意!在我看来,孔子的原话是指教师在启发诱导学生前,这名学生是要在努力用功而依然无法达到最终目标的前提下再教,而不是什么时候都要教师去教。
换言之,假如学生没有做到这一前提,教师就不需要去教育他了。
二、不教之二:乡愿从我们当代人的角度来看,或许不用功的学生也会有发奋努力的一天,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不可因为学生一时的懒惰而放弃教导他们。
《孔子说:“饱食终日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又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孔子是一位教育大家,他心目中没有什么人不可教诲,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可见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药可医,惟有无业游民,虽大圣人碰着他,也没有办法。
唐朝有一位名僧百丈禅师,他常常用两句格言教训弟子,说道:“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
”他每日除上堂说法之外,还要自己扫地、擦桌子、洗衣服,直到八十岁,日日如此。
有一回,他的门生想替他服务,把他本日应做的工悄悄地都做了,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的不肯吃饭。
我征引儒门、佛门这两段话,不外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的劳作。
倘若有人问我:“ 百行什么为先?万恶什么为首?”我便一点不迟疑答道:“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
”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米虫,简直是“掠夺别人勤劳结果”的盗贼。
我们对于这种人,是要彻底讨伐,万不能容赦的。
今日所讲,专为现在有职业及现在正做职业上预备的人――学生――说法,告诉他们对于自己现有的职业应采何种态度。
1.选文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2.“我征引儒门、佛门这两段话,不外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的劳作。
”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请具体分析。
3.选文使用了那些类型的论据?论证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4.文段选用了孔子和百丈禅师两个论据,1.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的劳作。
2.本句承上启下,“儒门”与上文“孔子”相照应,“佛门”与上文“百丈禅师”相呼应,“正当职业”与上文孔子话中“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群居终日,言不及义”相呼应,同时引出下文“百行业为先”的观点。
“不断的劳作”与百丈禅师“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相呼应,同时引出下文“万恶懒为首”的结论。
3.事实论据、道理论据;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4.不好。
两个都是必要的,第一个例子重点强调要有职业,第二个例子重在强调不断劳作,缺少一个显得论据不足。
【儒】论语·述而篇(7)孔子有两种人坚决不教原文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注释(1)自,《说文》:“自,鼻也。
象鼻形。
”即鼻子。
字形像鼻骨与鼻弯的形状。
本章指自己,与“人”(别人)相对。
用在动此前,表示自己是行为施事兼行为的受事。
(2)行,《说文》:“行,人之步趋也。
”即人们在路上行走或小跑。
本义是行走。
(3)束,《说文》:“束,缚也。
”即捆绑、绑缚。
(4)脩,《说文》:“脩,脯也。
”本义是干肉。
(5)诲,《说文》:“诲,晓教也。
”即启示明晓,开导说教。
【译文】孔子说:“‘自行’和‘束脩’这两种以上的人,我从来没有不教育的。
”【解读】如果按前人的解读,本章的意思是:只要主动带着一捆干肉以上的拜师礼,我从来没有不加以教诲的。
如果是这样,孔老夫子真是可以,他老人家不仅是民间办学的第一人,还有了明确的收费标准。
也许会有人说,孔老夫子也要吃饭呀,所以要收人家东西。
如果夫子的弟子们把他的这点事情也写进《论语》来,本章的价值就是教学生的收费标准了。
难道这就是夫子的学问之道?看来情况应该不是这样,问题就出在对“束脩”的理解上。
从汉朝开始,对“束脩”的解释都是学费。
你看看,好像孔子也在开补习班。
他说,凡是在这里缴了学费的,我没有不教。
当然缴了学费要教!教育和买卖一样,尤其当前教育完全是商业行为。
果真如此,老夫子把教育商业化的罪过就大了。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接上一章孔子讲了儒学的总纲,本章及下一章都是与学问有关的。
我认为,本章的“行”和“脩”都是动词,都是与追求学问有关。
自行,就是指只相信自己,完全按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追求学问的人。
这种人和夫子所忧虑的“学之不讲”一致。
现实生活中,的确有这样的人,他很自负,自认为自己的悟性很高,不能对圣贤之道虚心低头去研读。
你跟他一说做学问,他会告诉你,这些东西要靠自己去悟。
这种人如果按上中下资质,不能算在下等资质的人中。
在社会上看上去特立独行的自行其道之人,大有人在。
孔子没法教的三种人
孔子说过“有教无类”的话(见《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因为孔子也多次说到因人施教,并且从论语看,孔子对不同的弟子,说话方式和内容均有不同,所以,其真实含义大约是,其一,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其二,也不能因贫富贵贱,就分灶设锅,另眼看待。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这个思想,但是现在也没能真正做到,甚至还渐行渐远。
不说也罢。
对于学生,老师总要指出不足,批评甚至骂两句。
比如,宰予同学累了,大白天睡了会儿觉,孔子看见,大发脾气,指斥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这句名言也为后世教师所习用,相信做过学生的都不陌生。
但,那毕竟是一时气话,当不得真。
而且,孔子没说对宰予这类人“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就是“我拿这些人没有办法”。
相反,因为宰予能言善辩,孔子还多次称赞过他。
还有,那位孔子老看不上眼的樊迟,的确没有眼色,向“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孔子“请学稼”,孔子只好说,种庄稼,自己不如老农。
等樊迟一走,孔子就说,樊迟是小人呀(见《论语·子路第十三》)。
骂归骂,但樊迟敢问,有时候还能问到点子上,所以孔子也没说樊迟“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三千弟子,还出了七十二贤人,孔子应该相当于特级教师吧。
但是,对三种人,孔子也头疼,明确说没办法教。
第一种,狂妄无知的人。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论语·泰伯第八》)意思是,狂妄又不直率,无知又不老实,没
能力又不诚信,没办法了解他,也不知道对他怎么办。
这里,问题不在于知识浅薄,因为知识是可以学习、积累的,而在于思想意识、学习态度。
的确,狂妄与无知是一对好兄弟,再加上不可信赖,那真是“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在孔子看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态度是决定性的,非常重要。
但孔子对于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是心存畏惧的,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所以,他说,这样的学生没法教。
第二种,知错不改的人。
《论语·子罕第九》中说,合乎礼制规矩的话,怎能不听呢?如果有不符合的地方,改了才可贵。
合乎自己心意的话,听了怎能不高兴呢?分析一下,看是不是真话,才可贵。
然后说,“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听了顺心顺义的话,盲目高兴却不加分析;知道不足,表面接受,实际却不改;对这样的人,孔子说也没办法。
孔子对改正错误一向是很宽容的。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也。
也曾听说孔子还有一句话,叫,过而改之,是不过也。
可是,孔子更在意言行一致、知错就改。
他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只有天才和白痴不改变自己。
谁也不敢说自己是天才,有错不改,固执己见,那还怎么教啊?
第三种,从不问怎么办的人。
《论语·卫灵公十五》中: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这话说起来像绕口令似的,却非戏言。
在实际生活中,不善提问题的,往往不善思考,也往往真拿他没办法。
而老是拍着胸脯说“没问题”“没问题”的,经常大有问题而大不可靠。
相信每个人都有切身体会。
对照想想,对己当戒,对人当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