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三章是关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三个阶段
- 格式:ppt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7
极简《资本论》笔记写在前面读书的视角:企业立场上看问题目的:基于个人即是企业的观念,寻找一种适合管理自己的模式架构,用于个人或者企业管理。
收获:一、刷新了价值观念。
一直想做一个有价值的人,仅仅停留于表面,并没有发现什么是价值,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的路径。
二、商品与产品的区别以及商品二重属性。
当前在写一些文章,(可以算是文章吧)感觉没有什么价值,后续改进创作导向。
三、市场导向,何为市场问题。
注重经济价值开拓,没有经济价值东西,就是没有太多使用价值。
四、对于企业内在运行机制(资本)有一定的了解,不过仅仅是皮毛而已。
五、劳动的新认识,普通人创业可以通过先进行劳动,然后进行简单生产,然后进行规模生产的这个劳动逻辑。
也可以通过商品入手进行创业,两种模式,还有有创意加上风投注资的形式进行创业。
大多数都是第一种形式。
目标完成否:这本书给我的仅仅是企业内在价值的逻辑,并没有解决的企业外在运行的困惑。
具体笔记内容我坚信伟大的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格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第一卷:(企业一切要从资本开始,说白了,也就是有钱开始。
)本卷主要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即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它是统一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抽象出来的生产过程。
马克思指出,资本积累以剩余价值为前提,剩余价值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而资本主义生产又以商品生产者拥有较多的资本和劳动力为前提。
因此,资本生产过程的实质是生产剩余价值。
第1章商品和货币在具体的、现实的交换过程中,各种不同的劳动产品在本质上彼此等同,即都具有使用价值,从而转化为商品。
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对他人或社会有用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物。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一切劳动,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上的耗费,也是在特定形式上的耗费。
作为抽象劳动,它创造商品的价值;作为具体劳动,它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的交换过程综上所述,商品在发挥使用价值以前,必须先以价值实现交换。
另一方面,商品在实现价值以前,必须首先证明自己具有使用价值。
第3章资本的生产过程国家开放大学经济管理教学部王社荣第一部分学习要求重点掌握:1.名词:劳动力商品,价值增殖过程,资本,剩余价值,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工资2.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3.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4.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5.剩余价值率;6.工资的本质。
掌握:1.名词:劳动过程,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必要劳动,剩余劳动, 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2.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3.超额剩余价值。
了解:1.资本的原始积累;2.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3.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三阶段。
第二部分习题练习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资本原始积累之所以表现为"原始"的过程,是因为这一过程发生在()A.原始社会B.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完全确立之前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完全确立之后D.垄断资本主义阶段2.小商品生产是指()A.基本上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生产B.生产条件很差和熟练程度很低的生产C.生产资料公有制下的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生产D.个人占有生产资料并主要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生产3.资本原始积累是指()A.原始社会的积累B.个人最初的财富积累C.前资本主义初始资本的形成D.剩余价值的资本化4.资本总公式是()A.G-W-GB.G-W-G′C.W-G-WD.W-G-W′5.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A.等价交换和价值增殖的矛盾B.G'>GC.剩余价值既不在流通领域产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D.劳动与资本的不等价交换6.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A.劳动者一无所有B.劳动者有人身自由C.劳动力成为商品D.带来剩余价值7.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A.父母为养育儿女所耗费的劳动B.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C.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D.资本家支付的工资8.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被使用时()A.能把自身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B.把全部使用价值消费掉C.只能创造出自身的价值D.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9.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称为()A.生产要素B.生产工具C.生产资料D.物质资料10.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所以叫不变资本,是因为()A.它的价值不会转移到新产品中去B.它的价值会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但价值量不发生变化C.它在资本的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中不起任何作用D.它的实物形态不发生任何变化11.资本的不同部分按其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可分为()A.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B.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C.生产资本和流通资本D.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1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是根据资本不同部分()A.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B.在使用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C.在劳动过程中的不同作用D.在价值周转方式上的不同13.剩余价值来源于()A.工人的剩余劳动B.资本家或工人的节俭C.先进技术在生产中的运用D.资本家在市场上的贱卖贵买1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剩余价值是()A.工人全部劳动的产物B.工人必要劳动的产物C.工人无酬劳动的产物D.工人有酬劳动的产物1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点是()A.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C.劳动过程和劳动力价值转移过程的统一D.劳动过程和生产资料价值转移过程的统一16.在资本主义价值增殖过程中()A.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出大于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B.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出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C.具体劳动创造出新价值,抽象劳动转移生产资料价值D.具体劳动创造出新的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17.价值增殖过程不过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指()A.工人转移旧价值的时间B.工人创造新价值的时间C.工人生产使用价值的时间D.工人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18.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称为()A.剩余价值率B.年剩余价值率C.平均利润率D.利润率19.进入汽车修配厂修理的汽车是()A.运输工具B.劳动对象C.劳动资料D.生产要素20.剩余价值率是指()A.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B.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C.剩余价值总额和社会总资本的比率D.剩余价值与不变资本的比率21.生产资料是指()A.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和B.劳动资料和劳动工具之和C.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之和D.劳动资料和劳动手段之和22.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A.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工具、劳动资料B.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C.劳动者的劳动、生产资料、劳动对象D.劳动者的劳动、生产资料、劳动工具23.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工人新创造的全部价值是()A.商品的价值B.劳动力自身的价值C.剩余价值D.劳动力自身价值和剩余价值24.可变资本是()A.资本家为购买原材料支付的货币B.资本家为购买生产资料支付的货币C.资本家为购买劳动力支付的货币D.资本家为购买生产工具支付的货币25.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第一阶段是()A.简单协作B.工场手工业C.机器大工业D.自动化体系和机器人的出现26.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假定()A.工作日长度可变B.工作日长度不变C.劳动生产率不变D.劳动生产率可变27.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假定()A.工作日长度可变B.工作日长度不变C.劳动生产率不变D.劳动生产率可变28.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A.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日取得的B.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取得的C.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D.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必然结果29.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B.加大劳动强度的结果C.延长工作日的结果D.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30.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都是依靠()A.延长工作日获得的B.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C.缩短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获得的D.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获得的31.在不延长工作日的情况下来提高剥削程度的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属于()A.绝对剩余价值生产B.相对剩余价值生产C.超额剩余价值生产D.价值增殖32.单个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是获取()A.绝对剩余价值B.相对剩余价值C.超额剩余价值D.劳动力价值33.工资实质是()A.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B.劳动的价值的货币表现C.对劳动者的全部劳动所付的报酬D.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Whoever you admire most in your heart, don't have to become that person, but use that person's spirit and methods to become yourself.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眉可删)资本论读书笔记_资本论读书心得5篇精选资本论读书笔记 (一)刚刚接触《微观经济学》——宋承先主编时,就纯粹微观经济学中的概念、理论分析、图表分析等等来说,还能接受,但书中大量引用《资本论》中的话来分析微观中的概念、理论合理与不合理的成分时,感受到的是自己完全的无知。
一句话,一段话读再多遍,头脑中还是一片空白,在此情况下,不得不放弃对微观的学习,下定决心看一看《资本论》第一卷,花了一个半月,除了书中描述资本家对工人,特别是儿童、妇女的剥削的残酷感到愤怒外,应该说再没有其他任何感受,因而,在边看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每个字都认识,为什么它被马克思组合在一起,对我来说就变成了一本天书?这种从读《资本论》中的深切感受——文科的知识不是只要努力去背,就能学好的。
而是有着严密的思维逻辑过程,并且是一种比理科更加自由,更有发挥空间的抽象思维。
原因在此也就出来了——作为理科生,抽象思维能力严重缺乏。
因而当务之急就是培养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
应该没有那个学科比哲学更加抽象呢?因而,我选择了哲学,由一种习惯的、长期的思维方式转向一种很陌生的思维方式,其中的困难也是可想而知的,它有一个很长的磨合过程,对我来说,初始阶段维持了两个月,在这两个月里翻了许多关于哲学知识的书,但没有看懂任何东西,每次都是看得自己不知不觉的爬在了桌子上,当有几天看书时,竟然没有睡觉,我知道,我能够看下去了,这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吧,当时,是这样认为的。
为了使这种进步继续下去,我想一直维持到大学毕业。
由“物化劳动是否创造价值”开始,这是一位许多问题想不明白的研究生(自己这么说的)向我们提出的问题,从什么是物化劳动,一直到能发表自己的一点观点总共用了一个半月,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并不在于把这个问题想清楚了,而是借签了别人分析问题的方法、思维。
第三节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一、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05 0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02 06 06 06 05 03 03 02 02 1.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资本家降了用延长工作日的方法外,还可以用提高劳动强度的方法取得绝对剩余价值。
资本家之所以能够采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是因为工作日可以在一定界限内伸缩。
首先,工作日的最低界限必须大于必要劳动时间。
其次,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取决于两个因素,即生理因素和道德因素。
2.所谓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降低劳动力价值(注:工人劳动的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工人再创造出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剩余劳动时间(无偿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工人及其家庭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所构成——降低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提高生活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从个别企业开始——个别企业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3.超额剩余价值: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个别企业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皮鞋的一般企业8小时工作日两双,劳动力价值3元/日一双皮鞋社会价值12元=(生产值料价值)9元+3元(新创造价值)新创造价值总额3×2=6元一般企业获得剩余价值计算:12×2=24元24-9×2-3=3元某企业提高生产率一倍,可以生产4双皮鞋,生产资料价值=9×4=36元新创造价值=6元(劳动时间没变)每双皮鞋价值量=(36+6)÷4=10.5元仍按照社会价值量12元出售,(12-10.5)×4=6元超额剩余价值量=6元还有另一种计算方法:12×4=48元资本家耗资:9×4+3=39元48-39=9元(剩余价值总量)9-3(一般企业都可以获得)=6元(个别企业获得)4.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联系与区别(1)两者本质相同。
资本论第⼀卷笔记前⾔现代社会,⽆论是什么职业,都需要懂⼀些⾦融、经济的知识。
以前的⽂盲是不识字的⼈,⽽现代的⽂盲则是不懂计算机、经济等领域常识的⼈。
我们不应该做书呆⼦或者只是专于某⼀领域的⼈,⽽应该全⾯科学地发展。
现在各种“概念经济”被媒体炒得⽕热,区块链⽅兴未艾。
但是我们不能做盲⽬的投资者,如果你对经济领域⼀窍不通却想投机取巧,那也只能是镜花⽔⽉⼀般。
马克思的《资本论》对经济学有了⼀个⼤致的概括体系,科学地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式,⽆论是对于西⽅的经济理论,还是国内的市场经济理论,都有⼗分重要的阅读价值和参考价值。
由于各种因素,在寒假暂时阅读了第⼀卷——资本的⽣产过程。
事实上,资本论阅读起来还是相当吃⼒的,所以在阅读过程中也是参考了许多⽂献,但还是有晦涩的地⽅。
第⼀卷主要是针对资本的⽣产过程,从商品、⼯⼈、剩余价值等⾓度,阐明了社会⽣产与再⽣产,⼯⼈与资本家等多⽅⾯的关系。
我们⽣活在⼀个商品社会,⽆论你是什么职业,学⽣、农民、⼯⼈、教师、企业家……都⽆法摆脱商品社会的影响。
事实上,公司的职员和⼯⼈本质上⼀样的,资本家通过榨取下属的剩余价值,不断⽣产与再⽣产,也推动了社会⽣产⼒的发展。
我们都学过历史,很多历史事件的成功或失败都与社会⽣产⼒息息相关。
要仔细了解这其中的因果关系,就需要我们对⽣产⼒、资本、阶级等有⼀个全⾯⽽清晰的认识。
事实上,资本推动⽣产⼒,⽣产⼒的发展⼜推动资本的扩⼤与积累。
如蒸汽机使得当时的社会⽣产⼒爆发,所以资本得以快速发展。
第⼀篇商品与货币第⼀章商品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元素,是为了交换⽽⽣产的劳动产品。
⼀切的商品都具有使⽤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所以说,商品是使⽤价值和价值的统⼀体。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是⼈们在⽇常⽣活中对于商品价值的衡量。
事实上,资本家只关⼼商品的价值,但是由于使⽤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所以资本家还会注意到,对于使⽤价值⼤的物品,消费量⾼,商品的价值较容易体现。
相对剩余价值读书笔记“相对剩余价值的⽣产”读书笔记这⼀篇中马克思对相对剩余价值的阐述是从概念上⼊⼿,先区分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例,引出超额剩余价值的产⽣原因,由此推导产⽣相对剩余价值的⽣产过程,这是与资本主义⽣产⽅式相适应的⽣产。
在资本主义⽣产⽅式的发展中,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经历了简单协作,⼯场⼿⼯业和机器⼤⼯业三个发展阶段,⽽这⼀篇后⾯的部分则分别以这三个发展阶段中出现的协作,分⼯和⼯场⼿⼯业,机器和⼤⼯业为出发点,分别进⾏了论述,从⽽能够更加细致的使读者了解到相对剩余价值产⽣的起点,与上⼀篇中绝对剩余价值的⽣产联系起来,为后⾯的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奠定了理论基础。
⾸先,先对第⼗章相对剩余价值概念进⾏⼀些论述。
⼯⼈的劳动时间分两类:⼀是必要劳动时间,为⾃⼰耗费的劳动时间;⼆是剩余劳动时间,为资本家劳动的时间。
在必要的劳动时间内⼯⼈⽣产⾃⾝的劳动⼒价值,在剩余劳动时间⾥,⼯⼈⽣产剩余劳动产品,因为在资本主义⽣产⽅式下,资本的产权属性决定了资本家对⽣产产品的绝对控制,拥有,所以,这⼀部分剩余产品完全归资本家所有,因此,资本家会有动机尽可能地去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这样他能够得到的剩余产品也就越多,这与上⼀篇中绝对剩余价值的概念相对应,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假定不变),剩余劳动时间越长,剩余价值越多,从⽽剩余价值率越⾼,同样的资本所带来的价值增值额越多。
但是,在资本主义⽣产⽅式(或⼀切社会⽣产⽅式下)⼯作⽇的延长受到⽣理的,道德的界线的限制,特别是⼯⼈阶级的反抗⽃争,迫使资产阶级颁布法律,把⼯作⽇限制在⼀定的长度内,在⼯作⽇的长度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家想要提⾼剩余价值率,或是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他必须通过改变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者的⽐例,即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作⽇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例⽽⽣产的剩余价值,这叫做相对剩余价值⽣产。
假定必要劳动时间为a⼩时,剩余劳动时间为b⼩时,总的⼯作⽇时间为L⼩时,L固定,则a+b=L,其中a的缩短意味着b的增加,假设a缩短为原来的⼀半即0.5a,则b必须增加0.5a才能使总劳动⼒时间不变,设x代表与技术有关的变量,即技术的提⾼会使x值变⼩,所以在动态变量中,xa代表⽣产⼒的发展过程中必要劳动时间量,随着时间的变化,技术变化了,xa中由于x 变⼩⽽变⼩,同时变量b变为b‘,即b’=b+(1-x)a。
《资本论》第二次读书笔记程晨 5120177111 经济17014月20日星期一第四章: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三个阶段“要提高劳动生产力,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的价值,从而缩短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所必要的工作,就要改进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
”——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资本家通过提高生产力来减少劳动,其目的不是为了缩短工作日,而是为了缩短生产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以便能够更多的榨取相对剩余价值。
也就是和说,有了技术,工人在同一时间生产的商品数量就比之前的更多,工人的剩余价值就会被雇主更加剥削。
“如果有大量的人共同劳动,就可以把复杂的劳动过程分成不同的操作,这样,就可以缩短制造总产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
”——这里表达的意思是“协作”,就和亚当·斯密提出的劳动分工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者都表示将复杂的工作分给不同的劳动者,都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马克思是斯密的继承者,尤其是关于分工的优越性,二人都意识到“每一个经济的生产力发展取决于进行分工的程度。
”马克思又是斯密理论的发展者。
斯密错误的认为交“交换是分工的原因”,而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分工是商品存在的条件,是“分工引起的交换”。
但是,二人都主张劳动分工和专业化会导致资本改进和规模经济,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4月21日星期二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内部得到分工:——斯密在《国富论》的分工理论,其核心在于强调了劳动分工是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根源。
这个观点明显地反映了他的时代特点,他所处的时代是工场手工业时代的末期,那时的生产技术方法主要是手工劳动的分工,除了分工的形式外不可能有其他技术进步。
——斯密分工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将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内部的分工混淆在一起。
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则清晰的界定了二者在本质上的区别。
(85页)“机器本来是缩短劳动时间的最有力手段,现在却变成为把工人及其家属的全部生活时间变成了增殖资价值的劳动时间的最可靠的手段。
”——因此,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一方面创造了无限度地延长工作日的新的强大动机,另一方面,部分地由于使资本过去无法染指的那些工人阶层受资本的支配,部分地由于使那些机器排挤的工人游离出来,制造了过剩的劳动人口,这些人不得不听命于资本强加给他们的规律。
《资本论》的结构杭烨《资本论》是一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是一部伟大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写于1843到1883年。
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于1867年9月。
资本论的研究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矛盾分析法。
资本论的整体体系框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个起点、一个基础、一条主线、三个过程、十大理论来概述。
一个起点指的是商品。
《资本论》是从商品这一逻辑起点开始而步步展开的。
一个基础指的就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一条主线,就是剩余价值理论或对剩余价值规律的揭示。
三个过程,也反映了《资本论》四卷的结构。
就是第一卷讲了资本的生产过程,讲剩余价值怎样在直接生产过程中被生产出来;第二卷讲了资本的流通过程,主要是讲述剩余价值的实现。
第三卷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重点研究剩余价值如何在剥削阶级内部进行分配。
第四卷是资本运动三个过程在资本家头脑中的反映,重点研究剩余价值学说史。
而十大理论则是《资本论》的基本框架,这十大理论有:(1)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贯穿整个资本论,但是它的基本理论是在第一卷第一篇中得到论述的。
(2)剩余价值理论。
这是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到第六篇讲述的内容。
(3)资本积累理论。
这是第一卷第七篇的内容。
剩余价值理论阐述的是资本如何产生和带来剩余价值的问题,而资本积累理论讲述的是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资本。
(4)个别资本再生产理论。
这是《资本论》第二卷第一、二篇的内容。
(5)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这是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的内容。
(6)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
这是《资本论》第三卷第一篇到第三篇的内容。
这里,马克思以产业资本为背景,进行了抽象分析。
(7)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
这是《资本论》第三卷第四篇的内容。
(8)借贷资本和利息理论。
这是《资本论》第三卷第五篇的内容,是整个《资本论》中篇幅最大一篇,它分上、下两部分。
(9)地租理论。
它是第三卷第六篇的内容(10)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这是《资本论》第三卷第七篇的内容,马克思没有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