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 格式:ppt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21
资本论十大原理资本论是马克思所著,在经济学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为今日的社会经济奠定了基石。
作为一部经典之作,资本论的十大原理在实践中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下面将一一介绍。
第一原理: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基本规律,它决定了商品交换的基础。
价值规律体现了以劳动为质变的商品价值决定生产的基本条件。
第二原理: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是劳动者加班加点创造的超过自身工资的部分。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资本家经营的目的。
第三原理: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但是资本积累也会导致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和破坏等问题。
第四原理:相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达到增加自身利润的方法之一,依靠提高生产效率或削减工人工资,使劳动者生产的商品价值降低,从而增加剩余价值。
第五原理:绝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是资本家的另一种增加自身利润的方法,依靠延长工作时间,增加工人的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使劳动者生产的商品价值增加,从而增加剩余价值。
第六原理:无限制竞争。
在资本主义时代,巨头垄断的市场竞争会被小企业所瓦解,形成无限制竞争,这推动了企业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第七原理:商品。
商品代表了人们的需要,是人们交换的基本形式,也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石。
第八原理:货币。
货币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交换媒介,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是以货币为基础的。
第九原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生产力的发展必须适应生产关系的变化,否则就会产生矛盾。
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而经济却仍被资产阶级掌控。
第十原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矛盾是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两者是互相对立的阶级,且在经济领域永远无法达成平衡状态。
综上所述,资本论的十大原理从不同的角度解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和矛盾,深刻分析了经济问题的本质和根源,为我们研究和分析社会经济提供了重要参考。
09(2)班47号陈琳《资本论》的伟大发现1848年,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新世界观刚刚问世不久,一场席卷欧洲的革命就爆发了。
在欧洲的一些比较发达的国家中,新兴的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资产阶级在革命中为了保持自身的既得利益,表现出妥协性和动摇性,甚至同封建势力结成同盟,反对革命,导致革命失败。
由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在革命中相互交织的复杂情况,在被压迫民族的国家中,争取民族解放成了这些国家革命的主要目的。
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深刻分析社会革命的根源,验证和丰富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原理。
对阶级斗争理论作出了新的概括:(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产阶级社会的过渡。
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有了重大发现。
(1)深刻论述不断革命的思想,并将革命分为资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的概念,而且已经提出了可以有资产阶级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
(2)首次提出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3)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科学概念。
通过巴黎公社经验对唯物史观的验证和发展(1)必须用巴黎公社式的国家政权代替被打碎的旧国家机器。
(2)尊重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这其中以《资本论》的发现最为显著。
资本论共为3卷。
第一卷的结构和内容为:资本的生产过程是考察剩余价值的生产,考察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以及剩余价值生产的发展趋势。
《资本论》第一卷全文共七篇。
第一篇:商品和货币。
第一章商品。
1、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2、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
3、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4、商品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
第二章交换过程。
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
对马克思的货币职能理论进行说明。
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
绪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而以雇佣劳动制度为前提的生产资料同劳动者相结合的方式,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就是资本论研究的对象。
生产关系即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关系交换关系是指资本和劳动的交换关系分配关系本质上和生产关系是同一的,是生产关系的反面,是内在于生产关系的问题。
资本论的研究目的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商品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生产无政府状态的规律,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规律,等)资本论的研究方法1、抽象力,是指用理性思维的方法进行科学抽象的能力。
2、唯物辩证法(辩证法的本质: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3、矛盾分析法(分析价值形式的发展)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一章马克思的商品价值理论第二节资本论中的商品价值理论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一、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是由具体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由抽象劳动创造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在质上各不相同,在量上难以比较;另一方面,商品作为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在量上是可以比较的,因此,各种不同的商品能够按一定的比例交换。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互相依存,缺一不可,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为前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
商品的使用价值又是相互对立、互相排斥的。
交换价值:即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1867)<导读>《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它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为我们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理论指导。
《资本论》的写作和出版几乎倾注了马克思的毕生心血。
从19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的40年间,马克思认真研究了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魁奈、马尔萨斯等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著作,以及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经济学说,深入考察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史以及经济状况与阶级斗争的关系,先后写下了“巴黎笔记”、“伦敦笔记”、《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这些手稿构成了《资本论》的主要内容。
1867年9月,《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
此后,马克思继续为《资本论》第一卷的修订和出版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并积极着手整理和修改《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继承马克思未完成的事业,整理出版了《资本论》第二卷(1885年5月)和第三卷(1894年10月)。
恩格斯逝世后,《资本论》第四卷由考茨基整理,以《剩余价值学说史》为书名于1910年单独出版;1956—1962年苏联又重新整理出版了第四卷手稿,命名为《剩余价值理论》。
《资本论》的创作出版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逐步成熟、不断完善的历史过程。
第一篇“商品和货币”,以一般商品生产为研究对象,以劳动创造价值为中心思想,分析商品到货币的转化,阐述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
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分析货币怎样和在什么条件下转化为资本,说明资本产生的条件和资本的本质,为整个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基础。
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研究了剩余价值生产的一般原理,是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最基本的部分。
第一章:商品和货币1、等价形式三特点『38〕①使用价值成为它的对立面〔即价值的表现形式〕②具体劳动也就成为其对立面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③私人劳动成为它的对立面形式,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
2、私人劳动的二重社会性质,掩盖了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商品对商品占有者,是交换手段。
3、货币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4、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
它也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一是单位商品价值量,二是商品价值总量。
5、商品价值形式开展的四个阶段:①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物物交换偶然发生;②扩大的价值形式、表现为一种物品的价值可以有其他很多种物品表现出来;③一般价值形式、用一般等价物表现所有物品价值;④货币形式,价值都用货币来表现。
思考题:P576.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整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答:〃①劳动二重性理论把劳动价值理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根底之上。
劳动二重性理论,论证了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从根本上论证了商品价值的本质。
②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根底。
马克思在劳动二重性理论的根底上,论证了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在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时,转移了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而抽象劳动却创造出新的价值,提醒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
③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一系列重要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马克思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理论的根底上,进而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理论、资本主义地租理论,从而建立起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第二章:货币转化为资本探1、商品流通公式:W-G-W※鸟、G-W-G既可能是货币流通形式也可能是资本流通形式。
探3、G-W-G&W-G-W不同点:〔4个〕①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前者以卖开场,以买完毕,起点终点都为商品;后者以买开场以卖完毕,起点终点都为货币〕②流通过程中的媒介物不同;〔前者货币即一般等价物,后者商品即具有特殊使用价值的商品〕③货币在两种流通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前者货币最终花掉了,后者货币只是被预支出去〕④货币的支出和流回关系不同〔前者中,如果货币又流回到起点,是整个过程的更新或重复,货币的支出和货币的流回没有任何关系;后者中,货币的流回是由货币支出的性质本身决定的,没有流回,此过程便被中断了〕探4、马克思揭露G-W-G本质特征〔3个〕①从运动目的看:这一循环动机和决定目的是交换价值本身;②从运动承载的内容看:这个过程的完整形式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值额;③从运动限度看:开端和终点都是货币,都是交换价值,单这一点,这种运动己经时没有止境的了。
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商品与货币: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货币则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
货币转化为资本: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商品具有特殊性,它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通过延长工作日长度来实现的。
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作日,迫使工人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实现的。
资本家通过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力价值,从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
工资: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它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的循环: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完成一次循环。
资本的周转: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具有重要影响。
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就越高。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基础。
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比例关系,如果这些比例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导致经济危机。
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利润和平均利润: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商业利润、利息和地租:商业利润、利息和地租都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们分别归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占有。
资本主义地租: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中,由土地所有者无偿占有的部分。
它体现了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剥削农业工人的关系。
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创造出巨大的生产力和社会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这个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它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政治经济学资本与剩余价值摘要:本文描述了资本的产生来源,资本的总公式,货币是如何转化为资本的,货币成为资本的前提条件,以及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与不变资本以及可变资本的关系。
关键词:资本,剩余价值,可变资本,不变资本,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正文: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
但是,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
货币只有在作为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时才可以成为资本,故而资本是流通中增值了的部分即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的流通就是首先从货币开始,人们用货币换取商品,进而直接出售或进一步加工再出售换取货币,若用G表示货币,W表示商品,G'表示比G更多的货币则可得公式G-W-G'。
在这个公式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资本的流通的目的是为了卖而买,从而获得更多的货币,内容是货币与货币的交换,实质是两极同质异量,可以进一步地体现资本家与工人阶级的剥削关系和价值增殖与价值规律的等价交换要求之间的矛盾。
在上述公式中,可以看出两个流通公式。
第一,剩余价值的生产离不开流通过程,货币投入流通是剩余价值产生的条件,剩余价值的实现离不开流通过程;第二,流通过程不产生剩余价值,在这其中等价交换与不等价交换两个相反的过程均存在。
既然资本流通中是从货币开始的,货币也可以成为资本,与货币有关,那么货币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转换为资本,及货币转换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因为只有劳动力才能创造出剩余价值,资本家只有用货币在市场上购买到劳动力,才能占有剩余价值,货币才能带来剩余价值;而货币只有带来了剩余价值才能成为资本,因而劳动力转化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另外劳动力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劳动者在法律上具有人身自由,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
第二,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货币在作为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才可以成为资本。
对于剩余价值,它的生产过程可以包括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资本论的现实意义摘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现代商品经济中,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主要方法和途径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作为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为我们认识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
关键词:相对剩余价值劳动生产率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最伟大的两个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和核心。
根据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我们知道,资本家提高剩余价值率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主要方法和途径主要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指的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和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和途径,它只与工作日的长度有关。
我们不难发现,在现代商品经济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无论是从健康角度还是道德角度都已达到了比较科学的程度,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现代社会已不是企业家们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最佳选择了。
相应地,资本家或企业主提高剩余价值率、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唯一方法和途径,就是通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来最大限度地获取相对剩余价值。
一、相对剩余价值理论概述按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论述,相对剩余价值是指: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必要劳动时间是由劳动力价值决定的,劳动力的价值又是由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
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就要求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降低。
而同量生活资料价值的降低,没有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是不可能的。
提高劳动生产力也就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有协作、分工、机器和大工业即科学技术的采用。
1、协作。
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协作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要素。
所谓协作,“就是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相互联系的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叫协作。
”马克思认为,同一个资本家雇佣更多的劳动力,其创造的剩余价值要远远多于同样的分散的多个资本雇佣所创造的价值之和。
《资本论》读书笔记目录第一卷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一章商品第二章交换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第四章资本的总公式第五章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第六章劳动力的买和卖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七章使用价值的生产和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八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第九章剩余价值率第十章工作日第十一章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十二章相对剩余价值第十三章协作第十四章分工和工场手工业第十五章机器和大工业第五篇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进一步研究第十六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第十七章剩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之间量的比例的变化第十八章剩余价值的各种公式第六篇工资第十九章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第二十章计时工资第二十一章计件工资第二十二章国民工资率的差异第七篇资本的积累导言第二十三章简单再生产第二十四章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第二十五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第八篇原始积累第二十六章原始积累的秘密第二十七章对农村居民的剥夺第二十八章十五世纪末以来惩治被剥夺者的血腥立法。
关于工资的法律第二十九章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的产生第三十章农业革命对工业的反作用。
工业资本的国内市场的形成第三十一章工业资本家的产生第三十二章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第三十三章现代殖民理论致读者德文第二版跋摘录序言对现在的资产阶级社会来说,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或者商品价值形式,就是经济的细胞形式。
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及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第一篇商品与货币柏修斯用云彩遮住身体来追捕妖怪。
我们却钻入云中遮住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以便有可能否认妖怪的存在。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同自然的进展和自然的历史是相似的。
现代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机体。
“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罢!”——佛罗伦萨第一章商品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或价值本身商品的价值量与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节选)学习导读发表时间:2011-07-18 来源:求是字体:[大][中][小][打印][关闭]《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它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为我们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理论指导。
一、写作背景《资本论》的写作和问世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特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实践的产物。
马克思研究写作《资本论》,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和历史趋势,为新世界观提供科学的根据。
1842—1843年,马克思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期间,遇到要对物质利益问题和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潮发表意见的“难事”。
在研究这些“难事”的过程中,马克思逐步认识到,国家和法的实质,根源于社会的物质关系或生产关系,因此,“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之中去寻求”问题的答案。
于是,1843年10月起,马克思开始系统研究政治经济学,着手创建旨在“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资本论》的诞生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19世纪30—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德等欧洲主要国家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
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开始充分暴露出来,并导致了1825年开始出现的周期性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及其基本矛盾的激化,为科学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供了客观条件。
以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的思想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政治经济学。
古典政治经济学将研究从流通领域深入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部联系。
但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它把资本主义当作自然和永恒的社会制度,因此不可能科学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引言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的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对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进行详细阐述,并探讨其在现实中的意义。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核心概念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是在《资本论》中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技术进步和生产组织形式的改变,实现对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进一步增加。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使工人创造出超过其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基本原则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中,有几个基本原则需要注意: 1. 技术进步和生产组织形式的改变是实现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重要前提。
2.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并非无限制地进行,它受到市场需求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制约。
3.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实施需要资本家对工人进行控制和管理,以确保对剩余价值的最大化获取。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与现实的联系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概念,它在现实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1. 对劳动过程的分析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对于分析劳动过程中的剩余价值创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帮助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资本家如何通过技术进步和生产组织的改变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进一步加剧劳动者的剥削。
2. 对工人阶级的认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揭示了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的困境和剥削状况。
工人阶级在生产过程中为资本家创造了巨大的剩余价值,但却只能获得有限的工资收入。
这一理论使我们更加关注工人阶级的权益和福利,有助于推动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实现。
3. 对经济发展的启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提出的技术进步和生产组织形式的改变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通过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创造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可以推动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繁荣。
这一理论为我们探索可持续经济发展的道路提供了重要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