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导学印刷版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4
导学案:寡人之于国也【学习目标】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学习流程】一、文学知识简介1、走近作者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人。
战国中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思想的又一代表人物,元文宗封为“亚圣”,后世并称“孔孟”。
孟子曾把孔子重道德修养的“仁”发展成他的政治理论“仁政”,主张施“王道”,行“王道”,即“省刑罚,薄税敛”,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
“仁政”的政治理论是“民本论”,哲学理论是“性善论”。
曾游说各国,讲“唐、虞、三代之德”,但“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因此他被诸侯认为是脱离实际,加之孟子自己的知识分子的傲骨,不肯趋炎附势,故他的主张不曾被诸侯采纳。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著书立说,有《孟子》七章传世。
2、了解作品《孟子》现存七章,分别是《梁惠王》《公孙丑》《腾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汉代赵歧注释《孟子》,把每篇都分为上下两部分。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
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孟子》以雄辩著称,文势磅礴,感情激越。
3、熟悉背景战国中期,各诸侯国的统治者都在讲究变法革新,富国强兵,合纵联横,互相攻伐。
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离娄上》);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社会兵员缺乏,劳力不足。
各诸侯国也就处心积虑的争夺人力。
梁惠王也不例外,他采取了一些体恤百姓的措施,以求吸取人力资源,但收效甚微,故有“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却“民不加多”的疑问。
孟子借梁惠王的疑问,或说是心理需求,宣传自己“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
4、文体知识(1)诸子散文:所谓“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期诸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春秋战国时主要学派有十大家——儒家,代表人物是孔丘、孟轲、荀卿;墨家,代表人物是墨翟;法家,代表人物是商鞅、韩非;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周;农家,代表人物是许行;名家,代表人物是公孙龙;杂家,代表人物是吕不韦;纵横家,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此外,还有阴阳家、小说家。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姓名学号【学习目标】1、了解关于作者生平、时代背景;2、根据学法指导,准确断句;3、结合句子成分,准确翻译字词和理解活用.【导学过程】作者简介:填空: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字。
时期鲁国人。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代表人物。
著有《》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之称,与孔子合称为“ "一、自主学习【滴水石穿·夯实基础】1.看清字形,标出注音,王好.( )战弃甲曳.( )兵而走谷不可胜.( )食也数罟..( )()不入洿.( )池谨庠.( )序之教养生丧.( )死无憾鸡豚.( )狗彘.( )之畜申之以孝悌.()之义然而不王.( )者涂.有饿莩.( )2.字词解释第一段梁惠王曰:“寡人之于.( )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 )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 )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译文】梁惠王说:“我对国家的治理,很尽心竭力的吧!黄河以南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黄河以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南.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
可是.............的.百姓并不见......................,.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第二段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
填然..( )鼓.( )之,兵刃既接..( )而走.或.( )百步而后止,或五..( ),弃甲曳兵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译文】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
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行不行呢?”第三、四段曰:“王如知此,则无.( )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寡人之于国也》【使用说明】1。
以学案为线路图自学课本,熟悉基础知识,并在课本上勾画标注要点。
在自学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填写在【我的疑问】栏.仍不明确的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或教师点拨予以解决。
相信自己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挖掘自己的思维潜力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2。
预习阶段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课上完善探究案、完成训练案。
3.本学案必须在课前完成,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预习案】一、基础知识(一)走近作者。
(借助课下注释及相关的资料,在画线处填上相应的内容。
)1。
孟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思想家,与孔子并称为“__________",称其为“________”。
《孟子》是记载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全书共______篇,是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
南宋朱熹将《孟子》与 、 、 合在一起称“四书”。
2.关于《孟子》一文。
(1)孟子的思想.a 、 学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b 、理想人格:“人皆可以为尧舜”;“ , , ,此之谓大丈夫”.c 、“ ”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三维目标】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2、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掌握有关句式的特点;3、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和气势充沛的特点。
【教学重点】落实文言知识,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教学难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和气势充沛的特点。
【学法指导】《寡人之于国也》选自总体特点【知识链接】1、关于“四书五经”儒家思想讲究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就是认识世界;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改造世界;诚心、正意、修身就是做人。
儒家经典首推“四书五经”,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多存于其中。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2、关于孟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鲁国人。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主要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轲所说的“王道”,是“以德行仁”。
孟轲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公孙丑上》)。
就是说,以“仁政”统一天下,是谁也阻止不了的。
他认为实行“仁政”,首先要争取“民心”,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去对待民众。
他还提出要重视民众,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
但他同时却又十分强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地位之不可改变,他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滕文公上》)。
性善论孟轲的性善论是他“仁政”学说的基础,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根据。
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人生来就具有“善端”,也就是有为善的倾向。
这些“善端”是天赋的,为心中固有的,因此,又叫“良知”、“良能”。
后天教育至关重要孟轲认为人的本性虽然具有仁、义、礼、智的“善端”,但还必须通过教育,加强道德修养,尽量去扩充和发展这些“善端”。
他主张只要人们不断地探索内心的“善端”,就会通过对人性的了解而达到对天命的认识。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3《寡人之于国也》学案(基础课)学习目标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3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学习方法诵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内容一、走进作者简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读课文。
我们在初中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分别成为成语沿用至今。
之所以会这样,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
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从中可以再进一步理解他的仁政思想。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这些在当时列国纷争的形势下,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空论。
但他思想中的民主精神,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
二、孟子名句填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恻隐之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富贵不能淫,,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三、熟读课文,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2)涂()有饿piǎo ()(3)鸡豚()狗彘()之畜()(4)数()罟()不入wū ()池(5)无()失其时(6)谨庠()序之教(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申之以孝tì()之义2.学生分角色朗读(请学生留意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三、.结合注解朗读,了解文意。
按学习小组,学生遇到问题,向小组其他组员提出,组内自行解决,如解决不了,小组长可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确定答案。
3.找出文章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全文结构自然呈现。
1段2、3、4段5、6、7段4.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不要求精确,允许存在出人)。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答案【学习目标】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3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水滴石穿·夯实基础】1、关于孟子,你知道多少?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
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
其政治主张与社会理想的根本核心是:“民本”、“仁政”。
他直接继承了孔子的师传,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侧重于个人道德的“仁”,推演为政治方面的仁政学说。
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借助字典与注解,疏通文意,正确翻译课文。
4、课前检测: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王好(hào )战弃甲曳(yè )兵而走谷不可胜( shēng )食也数罟(cùgǔ )不入洿(wū )池养生丧(sāng )死无憾鸡豚( tún )狗彘(zhì )之畜( xù ) 庠序( xiáng )孝悌( tì)然而不王( wàng )者涂有饿莩( piǎo )5、合作讨论归纳本文的文言现象通假字1.直不百步耳(通“只”,只是,不过)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头发花白)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1)填然鼓之〖鼓〗打鼓(2)树之以桑〖树〗种植(3)七十者衣帛食肉〖衣〗穿(4)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5)王无罪岁〖罪〗归罪动词作名词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活着的人,死去的人)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使……迁移)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申之以孝悌之义树之以桑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宾语前置未之有也判断句非我也,岁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固定句式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罢了,那还是……)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有的……)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与……有什么不同呢?)二、合作探究【审问·慎思】1.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明确:“民不加多。
高中语文第2课《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苏教版必修4 《寡人之于国也》【学习重点】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2.掌握本文的重点文言实词和文言句式;3.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正确理解。
二、了解文学常识1.作者名片真正的大丈夫――孟子孟子,是真正的大丈夫。
因为真正的大丈夫是光明磊落的人,是意志坚定的人,是富有仁德的人,是胸怀宽广的人。
大丈夫人格的获得,孟子有一秘诀:善养浩然之气。
何谓“浩然之气”?他说这种“气”“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这是一种崇高刚强的正气,一种不可势压利诱的骨气,一种超迈雄放的豪气,一种无所畏惧的勇气,一种宏毅坚定的志气。
孟子这一特点,是他的精神导师孔子所不及的。
宋代理学家朱熹说:“孟子有些英气。
”其实何止是“有些英气”,我敢说,孟子是“极有英气”的。
近人林语堂说:“我们读孟子,可使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是的,读孟子,能让我们少一些悲悲戚戚,多一些豪迈气度。
无论岁月如何更迭,沧桑如何变幻,永恒与时间是同在的。
2.写作背景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夺域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域以战,杀人盈域”;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
劳力不足,问题十分突出。
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梁惠王也不例外,当然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孟子便以此为话题,宣传施仁政与行王道。
三、夯实基础知识――课前预习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弃甲曳兵(yè) 饿莩(fú) 孝悌(tì) ...B.鸡豚(tún) 狗彘之畜(zhì chù) ...C.数罟(shù �括�) 不入�闯�(wū) ...D.养生丧死(sān��) 衣帛(bó) 庠序之教(xián��)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荒年.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同“敛”,收敛,积蓄.C.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憾:缺憾.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谨:郑重.13.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河东凶亦然.A.??鼓之?填然.?国也?寡人之于.B.??刺人而杀之?是何异于.??材木不可胜用也.D.??非我也,兵也?.?移其民于河东?则.?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数罟不入�闯�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几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然而不王者.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非我也,岁也 8.翻译下面的句子。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课堂学案:目标1、分析文章层次,理清文章线索;(PPT)2、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雄辩艺术;3、分析孟子“仁政”思想内容,认识其思想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重难点:目标③过程:一、检查课前学案。
二、导入:略(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管仲主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PPT)三、整体把握全文,理清文章线索;1、听朗读,总结各层内容?提问:第一层提出什么问题?二三层里,与“民不加多”相对应的句子是什么?2.那些段落体现“王道”“仁政”思想。
3、已经有了“行王道”“施仁政”,最后一段作用是什么?(明确,板书)提出民不加多分析无望民加多行王道解决斯天下之民至焉施仁政不推卸责任四、师生共同探讨,研读本文,了解孟子的思想主张及论证方法。
1、看第一段。
思考:(1)梁惠王本是向孟子虚心问政的。
朗读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到他们盲目自信,矜功自得。
朗读时该用什么语调,(找同学试读)。
明确(“尽心焉耳矣,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流露梁惠王矜功自诩之意,要用高昂语调。
)(PPT)(2)梁惠王的问题是什么?明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PPT)2、下面我们看孟子是如何为梁惠王解惑的。
齐读2—4段。
思考:(1)针对梁惠王的提问,孟子是不是直接帮他分析的?是用什么方式分析问题?他用什么比喻?明确:不是,用比喻的方式,用战争作比喻。
(2)他以战争中的什么情况来比喻梁惠王与邻国?“五十步笑百步”成语的意思是?“五十步”“一百步”分别相当于谁明确:逃跑五十步和逃跑一百步(ppt)比喻缺点错误性质相同,只是情节有轻重。
五十步→梁惠王一百步→邻国(3)孟子为什么要以战争来比喻,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设喻回答,好不好?明确:因为“王好战“。
以他熟悉的事情比喻,他理解更深刻。
引君入毂,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给梁惠王以警醒,表现孟子高超的辩论技巧。
(ppt)3、孟子一席话,有拔云见同日功效,点中了梁惠王的痛点,顺势阐述了向的思想主张。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第一课时)【学法指导】1、朗读。
读准字音,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赋的节奏、情感和韵味,力求语言通畅,读准字音2、解义,结合句子的主谓宾等成分解读字词的意义,必要时再借助工具书。
【学习目标】1、了解关于作者生平、时代背景;2、根据学法指导,准确断句;3、结合句子成分,准确翻译字词和理解活用。
【导学过程】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鲁国人。
中国古代著名、,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 ”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一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共7篇。
2、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首先是刻画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书中对只图享乐,而又妄想称霸的齐宣王;对平时不行“仁政”,到关键的时刻施一点小恩小惠就沾沾自喜的梁惠王都刻画得淋漓尽致。
其次是雄辩。
孟子的散文特别显示了灵活多样的论辩方法,表现出高超的论辩艺术。
a.善于抓住对方心理,因势利导,诱其就范。
b.采用迂回战术,先设好圈套,让对方钻进去,然后乘其不备,突然袭击。
c.先通过设问,使对方暴露其理论弱点,当找到突破口之后,再发动猛烈反击。
d.孟子还有些正面的议论,能够围绕中心观点,严谨细密地展开论述。
如天时地不如地利、鱼我所欲也等。
其三是善于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
他的比喻多种多样,方法自如,毫无牵强造作之感。
有的用寓言故事来喻,有的用事物来喻;有的用三言两语,有的是一个小故事,平易通俗而又发人深省。
第四是语言明白晓畅,浅显自然,通俗易懂,明快畅达,精炼准确。
有口语特点,又带有强烈的感情和气势。
一、自主学习【滴水石穿·夯实基础】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借助字典与注解,疏通文意,正确翻译课文3、看清字形,标出注音,王好.()战弃甲曳.()兵而走谷不可胜.( )食也数罟..()不入洿.( )池谨庠.()序之教养生丧.()死无憾鸡豚.( )狗彘.()之畜.( )申之以孝悌.()之义然而不王.()者涂有饿莩.()4、字词解释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及孟子“仁政”的思想。
2、学习第二部分的比喻论证方法3、掌握第一、二部分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4、背诵第一、二部分学习重点难点:学习第二部分的论证方法及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内涵,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
学习过程:一、导入:二、知识积累1、查找资料,了解孟子及《孟子》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2)涂()有饿莩 ( )(3) 鸡豚()狗彘()之畜( )(4) 数()罟()不入wū()池(5) 无()失其时(6) 谨庠()序之教(7)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 申之以孝tì()之义三、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找出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四、分析课文(一)第一部分1、读一部分思考,并从书中迅速找出答案(1)、归纳第一部分重点字词、特殊句式寡人:于国:焉耳矣:河内:凶:亦然:无如:加少:何也:(2)、在提出“民不如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已经尽心尽力了,他的具体做法有哪些?(3)、梁惠王施行这样的政策,结果如何?梁惠王的困惑在哪里?2、合作探究现代社会人口增加会加重社会负担,所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但当时梁王却为什么对“民不加多”备感忧虑呢?(二)第二部分合作探究1、重点字词及特殊句式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兵者,国之大事草木皆兵穷兵黩武曳兵:或:走;句式“或……或……”“直……耳”“是……也”2、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3、分析理解“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何在?(三)能力提升1、背诵第一、二部分2、重点字词句积累。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意义及用法。
2、学习比喻说理的方法。
3、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4、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
1、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意义及用法。
2、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学习难点
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知识链接
1、孟子经典语录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2、孟子和他的散文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是儒家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称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
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孟母教子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等教子故事,成为千古美谈,《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之说。
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侧重于个人道德的“仁”,推演为政治方面的仁政学说。
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
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篇,表述他的见解和主张。
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
《孟子》共七篇,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是一部全面反映孟子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3、《孟子》文章特点
《孟子》散文在写作上很有特色: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又加强了说服力。
《孟子》文章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它的雄辩色彩,可以表述为两点:一是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不知不觉投入自己设置的陷阱中来,使对方心悦诚服;二是气势丰沛,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被纳入陷阱,便铺张扬厉,纵横恣肆,步步紧逼,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
4、相关背景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
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兴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
战国时期,列国争雄,频繁的战争导致人口大批迁徙伤亡。
而当时既无国籍制度,也无移民限制,百姓可以随意地去寻找自己心目中的乐土。
哪一个国家比较安定、富强、和乐就迁到那个国家为臣民。
而一个国家人民的多少也是一个国家是否稳定繁荣昌盛的标志之一。
因此,为达到富国强兵、拓展疆土、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的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地争夺、吸引和控制人口,以增加劳动力和兵员,发展生产。
当时许多思想家都积极主张增殖人口,可以说,增殖人口,是时代前进的需要和新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基于人口的决定性作用,梁惠王理所当然会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忧心忡忡。
预习案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借助字典与注解,疏通文意,正确翻译课文。
3、课前检测
①孟子,名字。
战国时邹人。
我过古代,,。
他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被尊称为,后世将他与孔子合成为,是继孔子之后我国最著名的一位儒学大师。
《孟子》是,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他在政治上提出“民贵君轻”为中心的主张,哲学上提
出。
②给下列字注音
移其粟.()于河内弃甲曳.()兵数.()罟.()
不入洿.()池不可胜.()食衣.()帛.()
鸡豚.()狗彘.()之畜.()然而不王.()者
谨庠.()序之教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4、出自《寡人之于国也》的一个成语是()。
5、我的疑问。
探究案
第一课时
一、合作讨论归纳本文的文言现象
1、通假字
2、词类活用
3、特殊句式
4、固定句式
二、阅读前4段,合作讨论以下问题
1、这篇文章记录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梁惠王提出了什么问题?
2、孟子是如何分析这个问题的?
课堂检测
1、下列画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
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
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
2、课文默写
(),谷不可胜食也;(),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作业
你的同学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运用本课所学的论辩方式写一段文字规劝他。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1、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2、依据原文,说说梁惠王是怎样的一位君王?
3、孟子敢于批评梁惠王说明他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人?
4、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这有什么作用?
二、拓展提升
1、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现实意义?
2、试讨论归纳本文的主题和说理特点
课堂检测新课程导学:片段精读(47页)
作业
完成导学45—51页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