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 格式:doc
- 大小:179.00 KB
- 文档页数:30
2011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备考复习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找规律认方向抓重点提效率 --------诗歌鉴赏二轮备考建议古诗鉴赏是语文高考中的难点,学生们常常停留在意会而不能言传上,不会准确地表达,导致失分. 所选的诗词内容比较浅显,但学生得分不高.综观最近几年的高考诗词鉴赏,题型和答案还是有规律可寻.教给学生解题思路与方法,使他们有针对性的答题.是第二轮专题复习的关键. 一、2010年高考古诗鉴赏命题特点分析及2011年命题趋势预测。
2010年高考18套语文试卷共鉴赏评价19首诗歌。
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统计分析这些考题,今年高考古诗鉴赏试题至少有以下三大命题特点,值得考生高度关注。
第一,诗歌体式多样,内容丰富。
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1、从题材看,咏物言志、山水田园、怀古咏史、送别感怀、边塞战争、羁旅思乡、抑郁失意都有涉及。
其中,以情景交融的写景抒怀之作为多。
写景抒怀之作包含两类题材,一类是山水田园诗歌,此类诗以写景为主,情感淡然悠远令人回味无穷,抒情较含蓄;一类是即事感怀类之作,景、事、情交织在一起,情味深厚令人感慨万千,抒情议论较为明显。
为方便设题,把写景咏怀诗作为考查重点也就自然而然了。
2、从体裁看,19首诗歌涉及1首乐府诗、4首律诗、6首绝句、5首词、1首散曲、2首其他样式的诗。
其中律诗、绝句、词仍是重点,比率占到近80%,但其他体裁不容忽视。
3、从时代看,唐宋诗词唱主角,魏晋南北朝诗歌及元明清词曲作陪衬。
19首诗歌涉及唐宋诗各5首、宋词4首,比率占到70%;其他还有2首南朝诗、1首魏晋诗、1首元曲、1首清词。
五律、七绝和宋词小令形式上长短适中,既有规律可循,也容易命题和答题,成为命题人比较喜欢的选择。
4、从作者情况看,著名诗人、词人的作品备受青睐,18套试卷中选考了南宋诗人陈与义的2首诗,其他如阮籍、李白、杜甫、王昌龄、王安石、欧阳修、范成大、黄庭坚、陆游的诗各1首。
不过,名家名篇在相对减少,名家不太出名的佳作和一般诗人的名篇比重在加大。
2011届高三语文复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教学博苑03-03 06202011届高三语文复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一、基础题训练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桃源李白昔日狂秦事可嗟,直驱鸡犬入桃花。
至今不出烟溪口,万古潺潺一水斜。
桃花溪张旭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1)两首诗取材相同,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张旭《桃花溪》的首句描写出陶渊明《桃花源记》景致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桃源》一诗更多的是对“桃花源”成因的探究,是对暴虐的统治者的谴责;《桃花溪》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对世外桃源的心驰神往,也隐约透露出诗人感到理想境界渺茫难求的怅惘心情。
(2)诗由远处落笔,写山谷深幽,迷离恍惚,隔烟朦胧,其境若仙。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上董颖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注:①据洪迈《夷坚志》记载董颖是个穷愁潦倒的诗人,一生为生计所迫而长年奔走异乡。
(1)本诗前两句是如何写景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尾句中有一字用得自然贴切,请找出来并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开头两句用了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手法。
诗人眺望江上秋景,看到江水浩淼无边,秋满人间,天地一片静谧。
二句写晴空明净,白鸥翻飞,以动景为首句寂静的秋江点缀了生机。
两句组成一幅江上秋色图。
(2)“系”字用得好,请求高仅数尺的小柳帮助自己,要等它枝条茂盛时系住自己的扁舟。
符合柳枝修长的特点,又表达出不愿再漂泊异乡,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2011届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专题高考备考突围【考纲要求】1.识记 A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2. 分析综合 C(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3.鉴赏评价 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点阐释】《考试说明》对古诗词鉴赏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高考考的只是“初步的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
只要对诗词曲有兴趣,对课内同类作品认真研读过,做这类题也并非很难。
古代诗歌包括古诗、唐诗、宋诗、宋词、元曲、明诗、清诗以及对联等,高考对古代诗歌的阅读能力的考查,主要是通过具体的文字表述性试题来体现的。
考查作品以唐宋诗词为主,作品体裁以近体诗和词为主,考点分布比较全面,形象、语言表达、观点态度均有不同程度的考查,题量稳定,一般设2道题,分值有增加的趋势。
【备考园地】一、答题技巧(一)六个注意一要注意题目。
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
二要注意作者。
高考命题选取的诗文,大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作品,例如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山水田园诗,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戴复古的爱国诗等等。
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三要注意注释。
有些注释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解释相关词句(如2003年全国卷的试题),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如2005年山东卷的试题),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或时代背景。
四要注意题材。
一般而言,送别诗多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诉说依依惜别之情,或叙述别后的思念。
咏史诗、怀古诗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借古讽今,感叹昔盛今衰。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1(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
(7分)蝶恋花·出塞[清]纳兰性德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2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2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
(4分)21.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22.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③“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注]此词为纳兰性德从康熙皇帝出塞之作,时年29岁。
1. 今古山河无定据。
定据,一定的准则。
翻译:古往今来,大好河山并没有一定属于谁的准则。
首句破空而来,对苍茫大地之变化无常作了诗哲式思考,奠定了全诗的深沉雄浑的格调。
作为皇室贵族,跟随一代明主康熙出巡,纳兰性德却有如此超凡感悟。
2. 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画角:军队中的号角。
牧马:战马,此指铁骑,征骑。
翻译:在高亢的号角声中,征骑频繁地来来往往。
此句是诗人出塞时眼前所见之景,通过“画角”“牧马”意象的捕捉,传达了边塞特有的雄壮、紧张、激昂场景。
3.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满目:满眼所见。
西风:秋风。
丹枫:深秋树叶变红后的枫树。
翻译:满眼所见边塞之景一片荒凉死寂,我可以与谁交流这种复杂的感受呢?深秋的寒风已把枫树的叶子也吹红了。
此两句在前两句的基础上,情绪又是一转,词人不只看到了眼前荒凉艰苦的边地环境,也感受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人生无常的荒诞感。
4. 从前幽怨应无数。
从前:往昔,先前。
幽怨:郁结于心的愁恨。
翻译:在边地上,往昔郁结于心的愁恨应该有无数个。
下阙此句词人由眼前的边塞展开联想,追想边地上发生过的恩怨情恨。
5. 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铁马金戈:战争。
青冢:王昭君墓。
翻译:在战事频仍中,王昭君孤身出塞和亲,黄昏时分踏着小路走向昭君墓。
2011届高三语文复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教学博苑2011-03-03 06202011届高三语文复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一、基础题训练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桃源李白昔日狂秦事可嗟,直驱鸡犬入桃花。
至今不出烟溪口,万古潺潺一水斜。
桃花溪张旭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1)两首诗取材相同,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张旭《桃花溪》的首句描写出陶渊明《桃花源记》景致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桃源》一诗更多的是对“桃花源”成因的探究,是对暴虐的统治者的谴责;《桃花溪》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对世外桃源的心驰神往,也隐约透露出诗人感到理想境界渺茫难求的怅惘心情。
(2)诗由远处落笔,写山谷深幽,迷离恍惚,隔烟朦胧,其境若仙。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上董颖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注①据洪迈《夷坚志》记载董颖是个穷愁潦倒的诗人,一生为生计所迫而长年奔走异乡。
(1)本诗前两句是如何写景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尾句中有一字用得自然贴切,请找出来并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开头两句用了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手法。
诗人眺望江上秋景,看到江水浩淼无边,秋满人间,天地一片静谧。
二句写晴空明净,白鸥翻飞,以动景为首句寂静的秋江点缀了生机。
两句组成一幅江上秋色图。
(2)“系”字用得好,请求高仅数尺的小柳帮助自己,要等它枝条茂盛时系住自己的扁舟。
符合柳枝修长的特点,又表达出不愿再漂泊异乡,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3.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2011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专题关河令)周邦彦秋阴时晴渐向暝。
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永!注释①时:片时、偶尔的意思。
②伫:长时间的站立。
译文秋天了,尽管天气转晴,但暮色迅速袭来。
整个庭院,都笼罩在凄冷的感觉之中了。
一个人在庭院里悄然站立许久,听到的只有寒夜里秋风吹过的声音。
连南飞的大雁都早无踪影,再也听不到它们飞过高高的云层所发出的鸣声。
夜色深了,人们都已散去,周遭更加凄冷寂静。
只有灯光将不眠人的身影,映照在墙壁上。
寒夜将酒意驱除得一干二净。
哎!这漫漫长夜,教人如何去消受呢?鉴赏此词写羁旅孤栖的情景。
全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作者意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海南卷春日秦国怀古唐)周朴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释①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②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③原:同“塬”,黄土高原地区因冲刷形成的高地,四边陡,顶上平。
④残阳:夕阳。
【译文】春日里遥望荒郊,看着泾水曲折地流去,环绕着远处的村落,无限愁绪从胸中升起。
众多的牛马放牧,导致原上春草殆尽。
耕破了田地,发现了古碑,证实了这里就是秦国故地。
积雪茫茫的山峦,在黄昏中变得更加苍茫;夕阳伴着云烟,让树林变得更加昏暗。
行走好几里路,还都是茫茫黄沙。
太荒凉了,想想这秦地当年的繁盛,的确让人不堪回首。
【鉴赏】《春日秦国怀古》是晚唐诗人周朴的一首作品。
这是一首怀古诗。
诗的前六句描绘眼前之景,后两句表达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这首诗在格律上用韵规范,对仗工整,在写作技巧上采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写哀景抒哀情的手法,在情感上则蕴含了一种低沉、落寞的思想情绪。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诗歌解析【编者按】曾经连续四年(2007至2010年)利用业余时间编写“高考语文试题诗歌解析”资料,这样做,一是的确喜欢诗歌鉴赏,二是想为为广大诗歌爱好者和中学师生复习备考提供方便。
今年,我一如既往地继续在第五个年头编写诗歌解析资料,目的不变。
资料内容主要来源于网络媒体,由于时间紧迫,错漏难免,望广大读者指正。
)——黄平科【全国卷】【适用范围】贵州、云南、甘肃、内蒙古、青海、西藏、河北、广西(8省市区)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参考答案】(1)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2)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鉴赏】周邦彦是“负一代词名”之人,其为词自然浑成。
尤善写羁旅情怀,此词就是这方面的重要作品。
上片写黄昏时的羁愁。
开头“秋阴时作渐向暝”一句点明了羁旅在外的季节──秋季,时间──傍晚,天气特点──时晴时阴。
萧杀的秋天常是古代文人抒发沦落、伤时、怀人、思乡情感的触媒体。
或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曹丕《燕歌行》),或云:“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或云:“秋月颜色水,老客志气单”(孟郊《秋怀》),故刘禹锡曰:“自古逢秋悲寂寥”(《秋词》)。
2011年诗歌鉴赏专题一、六个注意一要注意题目。
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
二要注意作者。
高考命题选取的诗文,大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作品,例如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山水田园诗,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戴复古的爱国诗等等。
注三要注意注释。
有些注释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解释相关词句(如2003年全国卷的试题),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如2005年山东卷的试题),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或时代背景。
四要注意题材。
一般而言,送别诗多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诉说依依惜别之情,或叙述别后的思念。
咏史诗、怀古诗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借古讽今,感叹昔盛今衰。
边塞诗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或表现边地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或表现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不满。
思乡诗(如张籍的《秋思》)、闺怨诗及羁旅诗则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或表达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或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五要注意意象。
古典诗歌优美的意境,离不开真实、鲜明、生动的意象。
意象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
把握意象,这是鉴赏诗词语言和形式、评价诗词情感和内容的基本前提。
六要注意细节。
透过细节,可以挖掘诗中蕴含的情感。
七要注意“情语”。
古诗中的抒情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可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以及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等。
这里所说的“情语”指直抒胸臆的词句,是诗中的点睛之笔。
把握了这些词句,便可触摸到诗人的情感脉络。
二、解答诗歌题的六种格式格式一、托物(人)言志型、咏史型鉴赏题要答出“表层”及“深层”两方面。
表面上看,是对某物及某个历史人物的感叹,而实际上往往表达自身的某种情感。
专题02诗歌鉴赏(答案版)2011年(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
(8分)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①还入房,泪下沾衣裳。
【注】①引领:伸颈远望14.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五言□□诗。
(1分)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明月何皎皎”这一句运用了比兴手法。
B.“客行虽云乐”在诗中有以乐衬哀的效果。
C.诗人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来谋篇布局。
D.本诗语言浅显,朴素自然,而余味无穷。
16.本诗通过一连串的动作刻画来传达思想感情,从这一角度加以赏析。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题参考】14.(1分)古体15.(3分)A16.(4分)“我”揽衣而起,出门徘徊,伸颈远望,回房落泪;这些动作写出了“我”夜不能麻寐的状态;流露出忧愁、孤独的情绪,表达了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动作1分;状态1分;情绪1分;情感1分。
)2012年(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一16题。
(8分)春江晚景张九龄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
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14._______________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和“客船”。
(1分)15.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
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
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2011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第一章诗歌的形象第一节诗歌的人物形象一、诗歌的形象所谓“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
在命题时,主要考察“意象”及对“形象”的理性思考。
(一)人物形象: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1.鉴赏方法: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②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2.答题步骤解析提问方式: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诗人形象)?答题步骤:(1)点特点:概括诗的人物形象(特点+性质或身份,性质身份如:隐士,爱国志士,英雄,狂人,渔夫,诗僧等)(2)析例句: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3)明作用:形象的意义是什么(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3.答题示例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指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分析这首词的人物形象答: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
(步骤一)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步骤二)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步骤三)4、检测练习阅读唐代僧人皎然《寻陆鸿渐不遇》,完成下面题目。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超然世外)的高人逸士形象。
(步骤一)陆鸿渐隐居在桑麻入径,篱边种菊的幽僻、高雅的之地。
性情高洁不俗;诗人从邻居口中又得知,他每日去访山中,日暮才归,更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步骤二)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步骤三)5、课外练习:狂夫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筿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诗歌塑造了一个饱红磨难却能坚强面对生活的狂夫形象(第一步)狂夫的“狂”体现在:可以把“百花潭”水当作“沧浪”之水;于潦倒穷愁中还能兴致勃勃地欣赏赞美“翠筿”“红蕖”的美丽风光;面对故人音讯断绝,家人挨饿,自己将要饿死的严酷打击,却仍疏放自嘲。
(第二步)诗人自称狂夫,在生活困境面前,既自嘲自解,又苦中作乐,坚强倔强,体现了诗信“贫贱不能移”的心志。
第二节诗歌的景物形象(二)景物形象(意象)1、意象解析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这些景或物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景物,它已融入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这类形象又称为意象。
如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诗中的“山、林、江、船、鹰、鱼”本来都是大自然中的景物,是本身并没有什么感情色彩的物象,但与作家的意(思想感情)结合,就表现出宇宙万物都在自由舒展、蓬勃生长的生机勃勃的氛围和情绪。
试分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中意象和意境。
“枯藤、老树、昏鸦”中的“藤、树、鸦”在现实生活中分属动、植物,但与作家的意(羁旅之愁)结合起来,就呈现出一派衰败、凄凉、孤寂的气氛。
2、步骤解析诗歌的意境: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提问变体:①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②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答题步骤:(1)描摹诗歌图景(2)概括意境特点(意境特点+季节时令地点特征)(3)剖析作者思想感情解答分析:描摹图景时只须抓住主要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且应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切忌直接引用。
图景出来后,还要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的总体特点。
3、答题示例西楼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答案: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第一步)。
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第二步)。
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景色。
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第三步)。
4、答题示例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步骤三)(意境特点概括词见“知识归纳”部分。
)5、课外练习:西江晚泊茫茫霭霭失西东,柳浦桑村处处同。
戍鼓一声帆影尽,水禽飞起夕阳中。
题目:本诗写景富有动感,充满画意,请做简要分析.答:诗前两句描绘了江上以及岸边柳浦桑村笼罩在暮霭中的朦胧之状,(第一步)后两句转写夕阳中戍鼓声从远处传来,归船卸帆,水禽升飞。
写景由静入动,极富动感,形成恬静、安宁的意境(第二步)尽现晚泊之惊喜,一扫旅途之惆怅(第三步)。
附:意境词库:(运用时可两两搭配)凄凉,凄寒,凄冷,凄寂,凄怆,凄迷,悄怆,冷寂,清冷,清凉,黯淡,萧疏,萧索,萧条,萧瑟,荒凉,荒疏,孤寂,沉寂,沉闷,寂寥,冷清,衰飒,阴沉,凝重,悲怆,破败,幽深,幽静,清幽,幽清,幽邃,悠远,雅致,恬静,宁静,静谧,安静,宁谧清新,自然,淡雅,清澄,明澈,明丽,明净,明媚,优美,春意盎然,秋高气爽,温馨,柔美,秀美,生机勃勃,极富动感,生机勃发,雄壮,雄伟,雄浑,雄奇,奇伟,壮美,壮丽,绚丽,壮阔,辽阔,开阔,阔大,苍凉,苍茫高远,寥廓,莽苍,苍茫绚烂,瑰丽,瑰奇,烂漫,灿烂,色彩斑斓,绚丽空灵,空明,澄澈,,朦胧,迷离,缥渺,浩淼,迷茫,茫远,意象词库所谓意象,是指融入了主观情感的物象。
古典诗歌中的形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
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
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意象含义杨柳表现离情别恨或柔情杨花象征离散梧桐表现寂寞惆怅、凄苦凄凉悲伤梅花象征高洁或不屈不挠纯净洁白兰花象征高洁、美好菊花象征隐逸、高洁、脱俗、高雅桃花形容美女的容颜牡丹表现富贵、美好松柏高洁、坚强、坚贞或富有生命力竹象征正直、不从俗、向上、有气节竹林闲趣、隐逸木叶表现惆怅落寞的心境落叶失意、伤感黄叶象征新陈代谢或表现美人迟暮绿叶表现希望、活力枯藤萧瑟、荒凉禾黍表黍离之悲(对昔盛今衰的感叹)草①表现生生不息和希望黄粱表现虚幻的事或欲望的破灭②表现荒凉、偏僻花开象征希望、人生的美好③象征地位、身份的卑微花落表现失意、人生挫折或惜春之情,感伤梅子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莲“怜”谐音双关,借以表达爱情香指愁思或爱恋情结鸳鸯常喻夫妻,表现夫妻情深鸿雁表现书信、两情交往或思乡之情鹧鸪烘托荒凉破败或惆怅落寞猴猿表现凄厉、哀伤、孤寂,愁苦杜鹃哀怨、悲伤、凄凉燕温情、惜春、爱的思念、沧桑、漂泊、信鹰表现刚劲、自由或大志鱼表现自由、闲适乌鸦不祥之物或比喻小人、凡夫俗客沙鸥表现人生的飘零或伤感愁怀青鸟指代情人的使者孤雁思亲,思乡,孤独秋虫凄凉飞鸟空远寒蝉悲凉、离愁别绪太阳表现希望、活力或时光流逝月亮①象征人生的圆满、缺憾;②表现亲人的团圆、分离;③寄托思乡、思亲之情;④表现旷达、潇洒,美丽,冷清细雨表现生机、活力或缠绵的友情、爱情、潜移默化的教化暴雨象征热情或残酷,荡污秽的力量夕阳比喻年老或表现失落、悲叹沧桑落日惆怅冬雪冷峻露比喻人生短促、生命易逝雪象征纯洁、高洁或表环境的恶劣霜象征人生无常易老,表前路坎坷春风表现希望、旷达、欢娱、得意西风表落寞、惆怅、思归、烘托衰败浮云表现游子漂泊、飘零浓云表现愁肠压抑阴天表现压抑、愁苦、寂寞晴天表现光明、欢娱秋雨忧愁流水叹惋、时间流逝玉象征高洁、脱俗尺素指代书信吴钩佩带的刀剑,看吴钩,建功立业的抱负珍珠表现美丽、纯洁无瑕船漂泊、无拘无束,自由旷达红色象征青春、热情,表现喜事白色象征纯洁无瑕,表现丧事绿色象征希望、活力、和平黑色表现黑暗、绝望或神秘蓝色表现高雅或忧郁黄色象征温暖、平和紫色表现高贵、神秘桑梓家乡,表现怀乡之情南园泛指花草园林西楼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故乡、爱人、友人的伤心之楼大漠苍凉旷野凄清美酒壮行红豆相思孤灯孤苦、羁旅凄凉,思乡怀人阑干象征着思念、寂寞、离愁故园乡愁烛相思、别愁古琴知音古道荒凉长亭送别楼兰西域古国名,表现卫国立功关山指遥远的地方,多用以表现怀乡、思人阳关古地名,指代离别送行的歌第二章常见的情感类型第一节写景抒情诗(一):写景抒情诗一、高考考点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古诗词鉴赏题考查的重点。
评价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作用的观点、态度,就是要求对诗作表达的思想、认识、态度、情感、境界等作出正误高低等角度的评说。
二、诗歌按题材分类(一)写景抒情诗:古代诗人经常游览山水、写景言志。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
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
如王维《山居秋暝》读这类诗,应仔细体味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写景中传达出的思想感情。
1、答题步骤:(1)描摹诗歌图景(2)概括意境特点(意境特点+季节时令地点特征)(3)剖析作者思想感情(同上一节“景物形象”)答题示例:画堂春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1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注】1捻(niǎn):持取,捻弄这首词的上阙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上阙描写了落红铺径、小雨弄晴、杏园憔悴、杜鹃哀啼的情景,(第一步)这是一幅凄清迷茫的残春景象,(第二步)表达了词人伤春逝去(惜春)的无奈之情。
(第三步)2、课堂检测: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这首诗抒写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答:诗歌描绘了中秋之夜,庭中满地银辉,树上鸦雀栖息,秋夜冷露,无声飘洒,沾湿桂花的情景,(第一步)构成了中秋夜清凉、悠远,孤寂(冷清,清雅,静美)的氛围。
(第二步)诗人借此景致,自问“不知秋思落谁家”,表达诗人对月怀远,别离思家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