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带次生林的岛屿化对鸟类物种多样性及密度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151.30 KB
- 文档页数:9
温度升高对海洋浮游动物多样性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海洋温度也在不断升高。
这种温度上升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海洋浮游动物多样性的影响十分显著。
本文将探讨温度升高对海洋浮游动物多样性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可能的后果。
首先,温度升高对浮游动物的生存和繁殖产生了直接影响。
浮游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们不仅是食物链的重要环节,还参与了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
然而,温度升高会导致海洋中的浮游动物种群结构发生变化。
一些研究表明,高温条件下,一些浮游动物的繁殖能力会下降,甚至无法正常繁殖。
这可能会导致浮游动物种群数量减少,从而对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
其次,温度升高还会改变浮游动物的分布范围。
由于温度升高,一些原本适应低温环境的浮游动物可能无法适应新的环境,从而被迫迁徙或灭绝。
同时,一些原本生活在热带海域的浮游动物可能会向北方或南方迁移,以寻找更适合的生存环境。
这种分布范围的改变可能会导致海洋浮游动物多样性的减少,从而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温度升高还会影响浮游动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浮游动物与其他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如捕食关系、共生关系等。
然而,温度升高可能会打破这些相互关系,导致生物之间的平衡被破坏。
例如,一些浮游动物是某些鱼类的食物来源,它们的数量减少可能会导致鱼类的食物链断裂。
此外,一些浮游动物与珊瑚之间存在着共生关系,它们为珊瑚提供营养物质,而珊瑚为它们提供庇护所。
然而,温度升高可能导致珊瑚白化现象的发生,从而破坏了这种共生关系。
最后,温度升高对海洋浮游动物多样性的影响可能会对人类造成重大影响。
海洋浮游动物是全球海洋食物链的基础,它们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海洋资源,还参与了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维持。
然而,温度升高可能会导致浮游动物种群数量减少,从而对渔业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一些浮游动物还能够吸收二氧化碳,起到调节全球气候的作用。
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一大挑战,同时也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并从不同的方面进行论述。
一、物种灭绝和迁徙气候变化导致许多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
由于气温变暖,某些物种的栖息地逐渐消失,无法提供足够的食物和生存条件。
例如,北极熊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受到威胁,因为北极冰层的消失使它们难以捕到海豹等主要食物。
类似地,大量的珊瑚礁正在受到气温升高和海洋酸化导致的白化现象的威胁,这将对珊瑚礁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破坏。
另一方面,一些物种可能会试图迁徙以适应新的气候条件。
例如,鸟类和蝴蝶等迁徙性物种会根据气候变化的趋势而改变它们的迁徙路线和时间。
然而,这种迁徙过程也面临许多困难,如找不到适宜的栖息地和无法适应新的环境等问题,这将增加物种的灭绝风险。
二、生态系统的破碎和失衡气候变化不仅对个别物种造成影响,还会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当一些物种灭绝或迁徙时,它们与其它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也会被打破。
这可能导致生态系统中某些物种过度繁殖或数量急剧减少,进而引发连锁反应,引发整个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
举例来说,如果某个地区的鸟类数量减少,它们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控制害虫的功能,这将导致害虫数量激增,对当地的农作物造成威胁。
同时,由于鸟类数量的减少,它们对花朵传粉的作用也会降低,给植物的繁衍带来困难。
三、海平面上升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气候变化导致的海洋温度升高和冰层融化引发了海平面上升的问题,这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造成了严重威胁。
随着海洋水位的变化,沿海湿地和珊瑚礁等脆弱的生态系统可能受到淹没或破坏,这将导致数百种植物和动物失去了栖息地。
此外,海洋酸化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大量的二氧化碳被溶解在海水中,导致海洋酸化。
这对许多海洋生物,尤其是珊瑚和贝类等钙质生物造成了威胁,因为酸性海水会破坏它们的外壳或骨骼,从而妨碍它们的正常生长和繁衍。
调查气候变化对鸟类迁徙模式的影响气候变化对鸟类迁徙模式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地球上的生态系统也在不断地调整和适应。
其中,鸟类迁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态现象。
许多鸟类会在不同季节间进行长途迁徙,这种迁徙模式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物种多样性至关重要。
然而,气候变化对鸟类迁徙模式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和季节变化不断加剧,给鸟类迁徙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例如,一些地区的干旱和高温天气可能会导致食物短缺和水源枯竭,迫使鸟类提前或延迟迁徙。
此外,一些鸟类可能会在错误的时间和地点停留,从而错过了适宜的迁徙窗口期。
除了极端天气事件外,气候变化还会影响鸟类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
例如,全球变暖导致的冰川消融和海平面上升可能会影响到海鸟的繁殖和觅食地点。
同样,气候变化也可能改变植被分布和季节性变化,进而影响到鸟类觅食和栖息地的选择。
这些影响不仅会对鸟类本身造成影响,也会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连锁反应。
例如,一些鸟类可能会错过与其共生的植物或昆虫的繁殖季节,从而影响到这些物种的繁殖和分布。
此外,鸟类迁徙还可以帮助传播种子和花粉,维持植物群落的健康和多样性。
为了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对鸟类迁徙模式的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需要加强监测和研究工作,了解不同鸟类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式和适应能力。
其次,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保护措施,包括保护栖息地、减少人为干扰、控制破坏性开发等。
此外,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总之,气候变化对鸟类迁徙模式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我们需要更加重视这一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鸟类及其栖息地,维护生态平衡和物种多样性。
气候变化对鸟类迁徙的影响规律气候变化对鸟类迁徙的影响规律气候变化对鸟类迁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情况对生态系统以及鸟类的繁殖和生存具有重大的意义。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气候变化已经导致了许多鸟类迁徙行为的变化,这种变化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影响规律。
首先,气候变化对鸟类迁徙的时间和持续时间产生了影响。
一些研究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鸟类的迁徙时间提前,持续时间也变得更长。
这是因为气温的上升会影响鸟类的觅食和繁殖行为,从而导致它们提前离开或延迟迁徙的时间。
例如,在北半球的许多地区,候鸟的迁徙时间提前了1-2周,而在某些地区,迁徙时间甚至提前了一个月。
其次,气候变化对鸟类迁徙的路径和目的地选择也产生了影响。
由于气候变化导致不同地区气候条件的改变,一些鸟类可能会改变它们的迁徙路径和目的地选择。
一些鸟类可能会选择更北的区域来繁殖,以适应更温暖的气候条件。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蓝鹈鹕在过去的50年间在西班牙繁殖的位置向北移动了250公里。
然后,气候变化对鸟类迁徙的数量和种类也有影响。
在一些地区,气候变化可能导致鸟类数量的减少或增加。
例如,由于气温的升高和降雨的减少,一些地区的湿地和湿地栖息地可能会收到影响,导致一些候鸟的数量下降。
另一方面,一些鸟类可能会受益于气候变化,因为它们可以更适应新的气候条件。
这可能导致一些原本在温带地区迁徙的鸟类变得更加常见。
最后,气候变化还可能对鸟类迁徙的适应能力产生影响。
由于气候变化的速度和幅度通常比鸟类迁徙的调整速度更快,一些鸟类可能无法适应新的气候条件。
这可能会导致一些迁徙鸟类的数量逐渐减少,甚至灭绝。
例如,一些研究发现,由于气候变化导致食物供应的不稳定,一些鸟类的繁殖率和生存率开始下降。
总的来说,气候变化对鸟类迁徙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尽管鸟类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但气候变化仍然对它们的迁徙时间、路径和数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这些影响规律对于保护鸟类和生态系统的健康非常重要,同时也需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以减缓其对鸟类迁徙的不利影响。
城市化对鸟类多样性的影响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城市面积的扩大,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鸟类在城市化过程中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城市化对鸟类多样性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一、栖息地破碎化与鸟类多样性城市化导致了栖息地的破碎化,大片的自然栖息地被分割成小块的片段,无法满足鸟类种群的正常生存和繁衍需求。
栖息地破碎化不仅限制了鸟类的迁徙和扩散能力,还使得种群之间的交流途径被切断,导致遗传多样性降低。
此外,栖息地破碎化还增加了鸟类的死亡风险,减少了它们的繁殖成功率。
为了减缓栖息地破碎化对鸟类多样性的影响,城市规划应更加注重保护自然栖息地,并建立生态廊道和连通通道,帮助鸟类在城市间自由迁徙。
同时,人们还可以在城市中种植更多的乔木和灌木,为鸟类提供栖息地和食物资源。
二、城市噪音对鸟类的影响城市化带来了巨大的噪音污染,车辆、机械设备、建筑施工等引发的噪音对鸟类的正常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噪音不仅扰乱了鸟类的觅食、交流和繁殖行为,还增加了鸟类的应激水平,导致其免疫力下降。
为了解决城市噪音对鸟类的影响,可通过降低交通噪音和工地施工噪音、加强环保管理,以及合理规划城市绿化带等措施来减少噪音污染。
同时,公众也应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减少噪音源的产生,创造安静的生活环境,为鸟类提供一个良好的栖息地。
三、光污染对鸟类迁徙的干扰城市化带来的光污染对鸟类的迁徙行为产生了干扰。
夜间灯光的过度照明使得鸟类无法正常判断方向和距离,导致迷航或迁徙失调。
光污染还影响了鸟类的觅食行为和繁殖习性,打乱了它们的正常生活节奏。
为了减少光污染对鸟类的影响,城市规划应尽量避免夜间的过度照明,合理安排照明设施。
此外,公众应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节约能源,减少光污染的产生。
四、食物资源减少与鸟类多样性下降城市化导致了人类对土地的大量利用和开发,使得鸟类的食物资源逐渐减少。
城市中的大片土地被用于建筑和道路,限制了植被的生长,进而影响了鸟类的觅食能力和食物选择。
鸟类种群多样性与区域气候变化关系的研究鸟类种群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过去几十年中,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全球鸟类的种群结构和分布区域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这些变化给人们对鸟类保护和生态环境恢复的重要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将从鸟类物种多样性和区域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方面进行研究。
一、鸟类物种多样性介绍鸟类是生物多样性中最具代表性和最丰富多样的一类生物。
估算数据表明,目前地球上鸟类物种数已经达到9,000多种,它们分布于不同的地理区域和生态系统中,并拥有各种不同的生态习性和适应性。
鸟类在维持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健康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鸟类物种多样性的保护也成为了全球的重要议题之一。
当前全球许多鸟类面临着栖息地破坏、人类干扰、气候变化和非法捕猎等威胁。
因此,保护鸟类及其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球环保及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区域气候变化对鸟类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其对全球生态系统的影响也变得日益明显。
区域气候变化不仅影响了全球气候,同时也对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鸟类物种多样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栖息地的变化气候变化的最显著影响之一是地球表面温度的上升。
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全球温度上升,许多地区的栖息地条件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这些变化可能导致一些物种无法适应当地的环境,使它们向其他地区迁移或逐渐灭绝。
例如,据研究表明,英国早春的气温上升使得一些小型陆生鸟类和飞禽类早早地来到了英国。
这种早期的到来使得这些鸟类在到达后很难找到足够的食物和栖息地。
而对于那些迁徙路线偏南的鸟类,其栖息地可能会因为气候变化而向北移动。
这些变化都会对当地鸟类种群的数量和物种多样性产生影响。
2、鸟类迁徙的变化气候变化对鸟类迁徙路线、季节和距离等方面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一些鸟类为了找到更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需要调整迁徙路线和迁徙时间。
而这些变化可能会导致鸟类之间的竞争加剧,进而对当地的物种多样性和数量产生影响。
《全球变化和物种特征影响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种群丰度动态》篇一全球变化和物种特征影响鸟类与哺乳动物的种群丰度动态一、引言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已经在世界各地显现。
这其中,鸟类和哺乳动物作为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们的种群丰度动态成为了生态学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分析全球变化及物种特征如何影响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种群丰度动态。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1. 温度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对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生存环境产生了显著影响。
温度的上升或下降可能导致生物的繁殖周期、迁徙模式以及分布范围的改变。
例如,一些适应温带环境的鸟类可能会因为冬季气温升高而选择更远的栖息地,或者提前进行迁徙。
2. 降水模式变化降水模式的改变也可能对动物的生存环境产生影响。
例如,干旱地区的降水量减少可能导致水源短缺,进而影响哺乳动物和鸟类的生存。
另一方面,过多的降水可能导致湿地环境的变化,影响水鸟的生存。
三、物种特征的影响1. 适应性不同物种的适应性不同,对于环境变化的响应也有所不同。
适应性强的物种能够更快地适应环境变化,从而保持其种群丰度。
相反,适应性较弱的物种可能会因为无法适应环境变化而面临生存危机。
2. 行为特征鸟类的迁徙行为、哺乳动物的繁殖策略等行为特征也会影响其种群丰度动态。
例如,具有高繁殖率的物种在面对环境压力时可能更具有适应性。
此外,部分动物通过学习新的行为来适应环境变化,这也会对其种群动态产生影响。
四、具体实例分析以北美洲的大灰熊为例,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其生存环境的食物供应和活动范围发生变化,这对其种群数量产生了直接影响。
然而,由于大灰熊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它可以通过调整生活区域、行为以及饮食习惯等方式来应对这些变化。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具有强适应性的大灰熊可能会通过这些方式来维持其种群数量。
再以北极地区的鸟类为例,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极地区海冰减少,这些鸟类不得不寻找新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
一些适应性强的鸟类能够通过改变迁徙路线和繁殖策略来应对这些变化,而一些适应性较弱的鸟类则可能面临灭绝的风险。
生物多样性 2005, 13 (3): 204–212 doi: 10.1360/biodiv.040201 Biodiversity Science http: //——————————————————收稿日期: 2004-12-19; 接受日期: 2005-04-27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0470300)* 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mail: dengwh@第3期邓文洪和高玮: 温带次生林的岛屿化对鸟类物种多样性及密度的影响 205在动物生态学研究中, 物种—面积关系有着悠久的研究历史。
早在150年前, 自然博物学家就对物种和面积的关系做过观测和分析(Darwin, 1842)。
进入20世纪, 生态学家试图将这一问题综合成定量的理论模型(Lay, 1938), 这一想法在1967年得以实现, MacArthur和Wilson(1967)提出了著名的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使物种和面积关系的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
岛屿生物地理学说的理论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动态平衡理论”, 即岛屿物种的迁入率随着与大陆距离的增加而降低, 物种灭绝速率随面积减小而增加, 岛屿物种数是物种迁入速率和灭绝速率平衡的结果; 二是物种—面积关系(S = CA Z, S表示物种数, A表示岛屿面积, C和Z是常数), 即岛屿所包含的物种数随岛屿面积的幂函数增加而增加。
岛屿面积越大, 则容纳的物种数越多, 种群灭绝概率随面积的增加而减少。
20世纪70年代以后, 随着人类对自然干扰的日益严重, 越来越多的大片森林片断化形成彼此孤立、面积不一的森林岛屿。
生态学家开始运用岛屿理论对陆地“森林岛屿”进行研究。
大多数生态学家认为, 陆地“森林岛屿”与真正的岛屿在对野生动物的影响方面有相似之处(Gates & Gysel, 1978; Ambuel & Temple, 1983; Martin, 1988; Rich et al., 1994)。
森林岛屿与真正的岛屿周围都有一定的隔离区, 隔离区可以是一条河流、一个湖泊, 还可以是一片异质性森林或其他独特的景观类型。
然而, 森林岛屿毕竟不是真正的岛屿, 其通透性远远高于真正的岛屿, 并且受周围生态系统的影响较大(Forman et al., 1976)。
另外, 森林岛屿的平均周转率较高, 而真正岛屿的平均周转率基本上是恒定的(Whitcomb et al., 1981), 因此, 二者在对野生动物的作用机理和作用特点上是有差别的, 不能一概而论(Wiens, 1994)。
有关森林岛屿对鸟类物种分布及多样性的影响国外已有一些研究, 例如, Dorp和Opdam(1987)在荷兰22个研究地点中选择了235个小面积的森林岛屿, 比较了鸟类物种多样性与岛屿面积的关系; Martin和LePart(1989)研究了芬兰不同面积的岛屿与植被结构对鸟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分布的影响; McIn-tyre(1995)在美国佐治亚州研究了20个不同面积森林岛屿中的鸟类群落组成; Maldonado- Coelho和Marini(2000)在巴西东南部研究了森林岛屿面积及植被结构对鸟类集群结构的效应。
国内学者也做了相关研究和评述(邓文洪等, 2001, 2003; 陈水华等, 2002; 武正军和李义明, 2003; Deng & Zheng, 2004)。
以往的研究地点多集中在原始森林景观之中, 对次生林森林岛屿关注较少。
原始森林和次生林在植被结构和自身特点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Murcia,1995)。
生存于两种不同景观基质中的鸟类在生活史特点和适应性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Robinson & Wilcove, 1994), 这必然导致次生林和原始森林中的鸟类物种对森林岛屿面积的反应有所不同。
本文以次生林中的鸟类为研究对象, 检测温带次生林岛屿化对鸟类物种多样性及个体密度的影响。
1研究区域自然概况野外工作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进行。
左206 生物多样性 Biodiversity Science第13卷家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省东部长白山地向西部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
地理坐标为126°01′– 126°08′E, 44°10′–45°00′N, 研究区域总面积为87 km2,平均海拔高度200–500 m, 保护区内主要植被类型是山地次生杂木林。
平均林龄为40–50年,主要乔木树种11种, 尤以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白皮柳(Salix matsudana)、黑桦(Betula dahurica)、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为多。
树木平均高度为15–20 m, 平均树冠高度为4–7 m, 乔木平均胸径为25–35 cm。
灌木以刺玫(Schizendara davoraca)、关东丁香(Syringa wolfi)、榛(Corylus heterophylla)、蓝靛果忍冬(Lonicera caerulea)为主。
草本植物以菊科、禾本科、毛茛科、莎草科植物为主。
除天然次生林外, 本区还有人工林、草甸、农田、水库和林间空地等生态景观。
该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 夏季与冬季温差较大。
全年平均气温在9–11 °C, 无霜期为176 d, 年平均降雨量为550–720 mm。
2研究方法2.1样地选取2000年春季, 在左家自然保护区和土门岭地区, 运用GPS定位系统及地形图共测量18块森林岛屿的面积, 林型皆为落叶阔叶林。
在本研究中把森林岛屿定义为: 与同质性林型至少相距100 m的森林斑块。
大多数森林岛屿(83%)被农田、草甸和幼林带等景观相隔离。
18块森林岛屿的面积在4.3–76.9 hm2之间, 平均为23.1 hm2。
为了便于分析, 将所测的斑块分为3个等级: PI代表小面积的森林岛屿(< 10 hm2, n = 6); PII代表中等面积的森林岛屿(10–40 hm2, n = 8), PIII代表大面积的森林岛屿(> 40 hm2, n = 4)。
每一个森林岛屿内布置一条调查样线, 每条样线的长度为400 m, 共包括5个样点: 0 m、100 m、200 m、300 m、400 m。
选择样点时, 至少距边缘50 m, 以减少由边缘效应引起的实验误差。
对于面积较小或形状不规则的斑块, 样线的布置与其长轴相一致。
在较小面积的斑块中, 如果样线长度不足400 m, 则减少样线上样点的数量, 但样点间的距离保持不变。
在本研究中, 有3条样线的长度小于400 m, 最短的样线为150 m, 共包括3个调查样点。
2.2鸟类调查鸟类调查的具体方法是每个样点停留15 min, 记录半径为50 m的样圆内观察到和听到的鸟类物种和每个物种的数量, 对超出此范围的鸟类个体不作记录。
2000年和2001年, 连续两年对18块森林岛屿的鸟类物种和密度进行了调查, 其中2000年调查5次, 2001年调查6次。
调查的时间为上午6: 00–10: 00, 调查时不记录高飞于树冠之上的鸟类物种, 为了尽量减少实验误差, 下雨和大风的天气不进行调查。
调查时分别记录每个样点、每条样线及每块森林岛屿中的物种数和个体数, 将这些数据进行分类汇总, 应用于分析之中。
2.3数据处理在数据处理过程中, 首先对收集的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和正态分布检测。
运用Skewness-Kurtosis test检测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 如果不符合则对数据进行平方根转换, 对转换后仍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则运用Kruskal-Wallis法对其进行非参数分析。
运用卡方(χ2)检验比较不同年间鸟类物种多样性及密度是否存在着差异, 分析时运用每条截线上每年记录的鸟类物种数进行分析, 密度运用每条截线各个样点的平均密度进行比较。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检测鸟类的物种多样性和密度是否在不同面积的森林岛屿内存在着差异。
在进行方差分析时, 分别以面积大小和不同年份为两个主要因素, 运用Bonferroni test 的方法对面积效应进行均值比较, 用t检验对均值比较的结果做显著性分析, 显著性水平为0.05。
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拟合森林岛屿面积与鸟类物种多样性的相互关系。
分析时, 运用逐步引入法(Stepwise method)筛选变量进入模型的方式和顺序, 运用判定系数(R2)进行拟合优度统计。
在进行回归分析时, 以面积因素为自变量, 以鸟类物种多样性及密度为因变量。
鸟类的相对密度按每个样点两年平均出现的个体数除以样圆面积(以样点为圆心, 50 m为半径)进行计算, 鸟类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两年在每条截线上记录的鸟类物种的平均数。
在本研究中以鸟类物种数量表示鸟类物种多样性。
第3期邓文洪和高玮: 温带次生林的岛屿化对鸟类物种多样性及密度的影响 207 3 结果研究期间共记录鸟类63种, 各森林岛屿所包含的鸟类物种数从12种到43种不等(表1)。
各森林岛屿的鸟类物种多样性在年间没有差异(χ2 =1.41, df = 1, P = 0.22), 但鸟类密度在年间差异显著(χ2 = 6.09, df = 1, P = 0.013), 说明鸟类种群大小在不同年间存在着一定波动。
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 不同面积森林岛屿中的鸟类物种多样性差异明显, 鸟类物种多样性的总体趋势是随着斑块面积的增大而增多(F= 19.43, df1= 2, df2 = 15, P < 0.001, 表2)。
但不同鸟类对森林岛屿面积的反应并不相同, 灰椋鸟(Sturnus cineraceus)、红尾伯劳(Lanius crist-atus)、灰头鹀(Embriza spodocephala)等在面积较小的斑块中出现的频率较高, 而山鹡鸰(Dendronanthus indicus)、树鹨(Anthus hodgsoni)、灰背鸫(Turdus hortulorum)等几乎不分布于小面积斑块之中(表1)。
鸟类密度在不同面积的森林岛屿中也有所差异, 总体趋势是随着斑块面积的增大而减小, 但减小的幅度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F = 3.53, df1= 2, df2 = 15, P = 0.055, 表2)。
不同面积的森林岛屿对鸟类物种多样性及密度均有影响(P < 0.05, 图1), 大面积的森林岛屿包含的物种数较多, 而小面积森林岛屿的平均密度较大。
运用回归分析对鸟类物种数与森林岛屿面积关系进行幂函数拟合, 得出最佳回归方程为: y = 6.2071x0.4481(图2), 该模型表明, 破碎化森林景观中, 鸟类物种数随着森林岛屿面积的增大而增加(P < 0.001), 物种数与面积关系符合经典的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