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练习
- 格式:doc
- 大小:89.00 KB
- 文档页数:6
六年级上语文第十课《宇宙生命之谜》知识点+同步练习知识点:一、资料袋银河系是太阳系所在的恒星系统,包括1500~4000亿颗恒星和大量的星团、星云,还有各种类型的星际气体和星际尘埃,黑洞,它的可见总质量是太阳质量的2100亿倍。
银河系是一个棒旋星系,直径约10万光年,包括一千亿到四千亿恒星。
太阳是银河系较典型的恒星,位于分支悬臂猎户臂上,离银河系中心有2.61万光年,太阳系围绕银河系中心转动的速度约240㎞/s,2.26亿年转一圈。
二、多音字奔bēn:奔跑bèn:奔头角jiǎo:角度jué:角色三、重点词语发达谜底理论沙漠类似猜测起源适当提供能源倾角昼夜海盗揭开神秘观测拍摄氧气斑点枯萎干燥抵御考察培养磁场因素四、词语解释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起源:事情发生的根源。
抵御:抵抗。
五、教材解读:1.品读课文:全文围绕什么问题来写?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2.课文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求结论3.生命存在必须具备哪四个条件?A.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B.必要的水分C.适当成分的大气D.有足够的光和热4.第三自然段中“至少”可以去掉吗?为什么?不能删。
“至少”指“这样几个条件”缺一不可,“这样几个条件”是生命存在的必备条件,只有“这样几个条件”都具备了,才可能有生命的存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第4自然段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水星、金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分析了生命存在的条件。
6.近年来人类对太空的研究有什么新进展?“至今”说明到现在为止,人们没有在地球以外的星球找到生命,“但”后面内容体现了科学家们的坚持不懈和永不言弃,显示了人们对宇宙奥秘的求知欲。
六、主旨归纳本文围绕“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个问题,通过举例子、列数字等分析了“生命存在的必备条件”和“火星上生命难以存在的原因”后,得出结论:地球之外可能存在生命,但是还需要人类继续探索。
七上历史第10课练习题一、选择题A. 炎帝与黄帝的联合B. 尧舜禹的禅让C. 大禹治水D. 涿鹿之战2. 商朝建立于哪一年?A. 公元前1600年B. 公元前1500年C. 公元前1400年D. 公元前1300年A. 夏朝B. 商朝C. 西周D. 东周4.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发生在哪个时期?A. 西周早期B. 西周中期C. 西周晚期D. 东周时期A. 齐国B. 晋国C. 宋国二、填空题1.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是______,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
2. 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______与______之间的矛盾。
3. 西周时期,周王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诸侯,称为______。
4. 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为争夺土地和人口,展开了长期的______。
5. 春秋时期,______国的管仲改革,使齐国成为霸主。
三、连线题1. 周武王 A. 牧野之战2. 周文王 B. 建立商朝3. 商汤 C. 演绎《周易》4. 周公旦 D. 制礼作乐四、简答题1. 简述大禹治水的过程及其意义。
2. 请列举西周时期的五个主要诸侯国。
3. 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为何爆发战争?请简要说明。
五、判断题1. 大禹是通过禅让制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
()2. 商朝的都城一开始就设在殷。
()3. 西周的分封制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4. 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之间只有战争,没有和平。
()5.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直接后果是西周的灭亡。
()六、名词解释2. 分封制3. 霸主4. 春秋五霸5. 周公吐哺七、材料分析题材料一:“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涂山之会,诸侯执玉帛见禹,天下平。
”1. 根据材料一,简述大禹治水的精神品质。
材料二:“周武王克商,封其后于宋,封其弟于鲁,封其子于卫,以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2. 根据材料二,分析周武王分封制的目的。
八、论述题1. 论述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 分析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原因及其影响。
九、地图题A. 殷墟B. 齐国C. 晋国D. 楚国2. 在地图上绘制出西周时期的主要诸侯国分布图。
10.《爬山虎的脚》知识点一、生字组词虎:hǔ(老虎、虎口、壁虎)操:cāo(操心、操办、操劳)占:zhàn(占领、占有、攻占)嫩:nèn(嫩绿、嫩草、娇嫩)顺:shùn(顺风、顺水、通顺)均:jūn(均匀、均衡、平均)叠:dié(重叠、叠加、叠印)隙:xì(缝隙、空隙、乘隙)茎:jīng(茎叶、细茎、花茎)柄:bǐng(叶柄、话柄、刀柄)萎:wěi(萎谢、萎靡、枯萎)瞧:qiáo(细瞧、小瞧、瞧不起)固:gù(固定、固然、固执)二、我会认蜗:wō(蜗牛、蜗居、蜗角之争)三、多音字曲:qū(弯曲)qǔ(歌曲)重:chóng(重叠)zhòng(重要)四、近义词房顶──屋顶舒服──舒适均匀──匀称拂过──擦过漾起──荡起触角──触须痕迹──印痕牢固──结实休想──别想新鲜──鲜嫩粘──贴萎──枯引人注意──引人注目五、反义词新鲜──陈旧舒服──难受弯曲──笔直牢固──松散细小──粗壮牢固──薄弱六、理解词语均匀:分布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同。
如:雨量均匀。
空隙:中间空着的地方。
嫩茎:初生而柔弱的茎。
拂过:本课指风轻轻吹过爬山虎的叶子。
痕迹:事物留下的印痕。
本课指没有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不几天连一点印痕都没有了。
休想:别想;不要妄想。
漾起波纹:原指水面微微动荡,本文指爬山虎的叶子被风一吹,象波浪一样上下起伏。
蛟龙:古代传说中指兴风作浪、能发洪水的龙。
牢固:结实;坚固。
七、句子解析1.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一顺儿”是指同一个方向或顺序;“铺”在这里读pū。
这两句话具体地写出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先概括地写出叶子绿得新鲜,看着舒服。
令人惊叹的却是叶子长得如此整齐,铺排得那么均匀──“叶尖一顺儿朝下”,没有一片叶子是朝另一个方向的;“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就好像是哪位高明的画家创作的一幅图画。
第十课升国旗
一、拓展提升习题
1.我国的首都是,我国的国旗是,
每年的月日是国庆节。
我爱我的祖国!
2.照样子,写句子。
例:向着国旗,我们立正。
(1)看着老师,我们。
(2),我们。
二、生活实践习题
(一)读儿歌,完成练习。
国旗国旗真美丽,五颗金星照大地,
我们向你敬个礼,永远把你记心里。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量词。
一()国旗一()金星一()队礼
2.国旗上有颗金星。
3.升国旗时,我们要做到(多选)
①立正②看书③敬礼④保持安静
(二)说一说,写一写。
升国旗时,下列哪副图中小朋友的做法是正确的?画“√”。
我要对做得不好的同学说:。
10 《往事依依》同步检测(满分:50分时间:6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32分)1.阅读《往事依依》中的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7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lòu ①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
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②,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 A (感慨万端 / 百感交集)。
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 B (游刃有余 / 滚瓜烂熟)。
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
(1)给选文中①处根据拼音填汉字,给②处加点字注音。
(2分)①雕lòu ②慷慨(2)解释文中成语“油然而生”的意思:(2分)(3)选文“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句中“培养”属于词性。
(1分)(4)给选文中A、B两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写在下面。
(2分)A. B.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曾经的他是大家眼中的才子,写文绘画无所不能。
读其文,深觉醍醐灌顶、酣畅淋漓;观其画,仿佛______山水之间、烟波之中。
,现在的他江郎才尽,毫无灵感,即使,也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
A. 彷徨巍峨除非搜索枯肠B. 徜徉巍峨然而呕心沥血C. 彷徨浩渺除非呕心沥血D. 徜徉浩渺然而搜索枯肠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A.古往今来,学者没有不热爱读书的。
B.经典名著可以帮助我们在未来充满歧路的选择中,拥有强大的理解力和判断力。
C.知识积累,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树牢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D.新素材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鼓励全民参与,传递读书力量,来升华和照亮当下的生活。
4.联系语境,仿照画线句子的句式,续写一个句子。
(3分)我长大了,逐渐远离曾给我带来欢乐的卡通片和童话,畅游在“大部头”的文学名著的海洋之中。
10 唐雎不辱使命——九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下册课时优化训练1.对下列选文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交换)B.秦王怫然怒 (盛怒的样子)C.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平民)D.休祲降于天 (休息)2.选出下列句子中的“以”字意义和“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相同的一项是( )A.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B.不以物喜C.以君为长者D.以刀劈狼首3.选出下列句子中的“之”字意义和用法跟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天子之怒B.专诸之刺王僚也C.此皆布衣之士D.布衣之怒4.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B.此庸夫之怒也C.皆布衣之士也D.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5.下列对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请广于君(增广、扩充)B.唐雎不辱使命(辱没、辜负)C.且秦灭韩亡魏(同“无”,没有)D.而君逆寨人者(违背)6.下列加粗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仓鹰击于殿上B.轻寡人与C.且秦灭韩亡魏D.天下缟素7.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大王增加恩惠,用大面积的土地来交换小面积的土地,真是太好了。
)B.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虽然用方圆一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哪里只是方圆五百里呢?)C.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秦王面露胆怯之色,直身跪着,向唐雎道谢。
)D.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也不过是摘下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8.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或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B.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C.皆布衣之士也D.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9.下列各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寡人”是对古代帝王的敬称。
B.《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学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二篇,分十二策。
C.“岂直五百里哉”中的“哉”是现代汉语“呢”的意思。
D.文中唐雎列举了四个平民中的有志之士的发怒。
第十课建设美好祖国基础强化训练1.从阐述“中国梦”与“世界梦”相通,到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从倡导“一带一路”方略,到筹建“亚投行”……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中国()①树立了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大国形象②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③成为促进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④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D.①②③④2.开放以来,中国有6亿多人口脱贫。
但受历史、自然条件、社会等因素影响,贫困状况依然十分严峻:14个连片特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六成,还有数千个村不通电,近10万个村不通水泥沥青路。
这表明()①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②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③帮助贫困地区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④目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发展不平衡问题A.③④B.②④C.①②D.①③3.下边漫画《乡村新曲》说明我国农村()A.已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B.实现了共同富裕C.生活水平已达到全面小康的标准D.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4.11月27日,国家主席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这表明()①扶贫工作是当前一切工作的中心②我国正处在初级阶段③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④同步富裕是中国特色的根本原则A.②③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5.我国曾隆重举行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大阅兵,新武器、新装备、新方队、新面貌,以恢宏、磅礴之势,再度震惊世界,也见证了的成长和人民的发展壮大。
对此认识错误的是()A.我国始终把发展事放在首位B.是广大人民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换来的C.无数劳动者兢兢业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D.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大增强6.近年来,一些企业家改变了子承父业的观念,纷纷将自己的绝大部分乃至全部财产捐献给慈善事业,其成年子女也大多支持父母的做法。
第10课《往事依依》同步练习一、积累运用1. 小雨同学根据语文书做了一个字音字形分类笔记,其中正确的一项是()A. 大部分的形声字可根据声旁定读音,如:浩.(gào)渺、雕镂.(lòu)、徜徉.(yáng)。
B. 注意一些容易读错的字音,如:狼狈.(bèi)、慷慨.(ɡàn)、沉浸.(jìn)。
C. 注意同音字的不同字形,如“险峻”与“俊俏”、“逃窜”与“篡改”等。
D. 准确理解成语意思,避免成语字形的误写,如:“走投无路”应为“走头无路”,“眼花瞭乱”不能写成“眼花缭乱”。
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编织镌刻帖近搜索枯肠B.慷慨目睹率领走头无路C.沉浸高耸联想眼花瞭乱D.铭刻熏陶摇晃谆谆教导3. 请将下面的语句分别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只填序号)A. 书是工具B. 书是盾牌困顿时,_________,帮你抵挡浮躁沮丧;迷茫时,_________ ,帮你解惑释疑。
4. 按春夏秋冬的时序排列下列诗句:___________。
(只排序号)①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②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③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④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平章。
5. 下列语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成为预备航天员后,他经过上千小时训练,实现精准操作,入选神舟十六号乘组。
B.为培养锦州烧烤品牌,弘扬锦州烧烤文化,锦州连续两年举办了烧烤文化节。
C.劳动不只是获得生存技能,更有助于内在价值的生成和理性思维能力的提升。
D.《往事依依》通过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对生活、对祖国的热爱。
6. 下列句子用语得体的一项是( )A. 日前丢失支票,蒙您及时送回,感激不尽。
明天我将于百忙之中专程前来致谢,请在家等候。
B. 学生会经过调查研究,写了《我校食堂服务质量调查报告》,文中提出了改进意见,并且责成学校领导研究落实。
C. 听说贵公司在经营方面存在困难,你们如果需要指点的话,我们将不吝赐教。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牛郎织女(一)》同步练习一、基础与运用1.把汉字有序地写在横线上。
牛郎的diē娘早逝,哥sǎo与他分了家产,把他赶出了家门。
从此他与老牛相依为命。
老牛透露天机,说仙女们会下凡一tàng,并在湖中戏水……牛郎按照老牛的嘱咐,双手tuō着粉红shā衣结识了织女,二人决定结hūn,相守一bèi子。
2.在牛郎织女的婚宴上,喜鹊夫妇送来贺词,下列不合适的一项是()。
A.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B.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
C.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D.百年恩爱双心结,千里姻缘一线牵。
3.“挨家挨户”中的“挨”,与()中的字意思相同。
A.挨饿受冻B.挨打受骂C.日子难挨D.挨门逐户4.根据民间故事的特点,以下故事中的不属于民间故事。
()A.《钟馗之死》B.《霍去病与五泉山》C.《秦始皇与神女汤泉》D.《封神榜》5.补全本课出现的词语,并完成练习。
勤勤_______ ___开___笑无___无___ ______不舍___中不___ 成___立___ 晃晃______ 一五一___(1)把下面的四字词语补充完整。
(2)下列词语与画“ ”的词语结构不相同的一项是()。
A.吞云吐雾B.捶胸顿足C.偷鸡摸狗D.亭台楼阁(3)下列词语与画“ ”的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原原本本B.一清二楚C.完完全全D.推心置腹(4)老师宣布春季社会实践活动的地点是珠海长隆海洋王国,同学们听后,的是那里不让自带零食。
(选词填空)6.课文综合回顾。
《牛郎织女(一)》是由(人名)整理的。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按这个顺序,下列句子可排序为:。
①经过长谈,织女同意结婚。
②老牛开口道破天机。
③牛郎借拿走纱衣留下织女,两人相见互诉衷肠。
④他们回到牛郎的草屋。
⑤牛郎翻山穿林来到湖边见到仙女。
7.常识积累。
《牛郎织女》是我国著名作家、教育家根据整理的。
《牛郎织女》、《》、《》《》是我国的“古代四大民间故事”。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练习题一、选择题1.秦始皇统治时期,市场上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这说明()A.秦朝人民不喜欢穿鞋子,喜欢拄拐杖B.秦朝法律的残暴C.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D.拐杖是外来品2.“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个人在大泽乡的高地上喊着:“天下受秦的迫害时间太长了,我们要反对秦的暴政。
”这个画面发生在()A.陈胜、吴广起义中B.巨鹿之战中C.楚汉之争中D.刘邦建立汉朝后3.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这次起义爆发并得到各地农民纷纷响应的原因是()①秦朝的徭役繁重②秦朝的赋税很重③秦朝统一度量衡④秦朝的刑法残酷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D.②④4.下列哪两次战役决定着秦国和秦王朝的成与败()①垓下之战②城濮之战③长平之战④巨鹿之战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5.唐朝诗人写道:“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诗中提到的两个重大事件是焚书坑儒和()A.统一中国B.秦末农民战争C.楚汉之争D.修筑长城6.李清照曾这样赞美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下列事件跟项羽有关的是()①大泽乡起义②巨鹿之战③楚汉之争④建立张楚政权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二、材料分析题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
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汉代学术史略》材料二:请回答:(1)材料一中秦始皇“不要人民读书”是指什么历史事件?(2)结合所学知识,对该历史事件作简要评价。
(3)材料二图中振臂高呼的两位主角是谁?你能根据该图概括出两个成语吗?(4)图片反映的这一事件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8.某校七年级(2)班的同学们学习了《秦末农民大起义》一课后,对秦末农民战争进行了一次探究活动,你也一起来吧!【秦朝统治篇】材料一:秦朝时,农民每年要将收成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
课时限时分层检测(三十九)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对应学生用书第277页](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基础题(共45分,选择题每小题4分)1.(2014·潍坊模拟)莫言认为,其创作深受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马尔克斯和福克纳的影响,同时他又意识到一定要果断地“逃离”他们,形成自己的风格。
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面向世界,博采众长B.拓展想象空间,摆脱已有观念C.坚持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D.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解析】莫言的创作深受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的影响,同时他又果断地“逃离”他们,形成自己的风格,体现了C。
A不是哲学道理;B说法错误;D 不符合题意。
【答案】 C2.(2013·常州模拟)在一项测验中,应试者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谁能将一个瓶盖拧开?第一位拧了几分钟没有打开,就拿出了手帕包在瓶盖上面拧,还是不行;第二位身强力壮,显然力气不小,拧了半天也没有打开;第三位以为是他们拧的方向不对,于是反方向拧,还是不行。
这时,测试者从书桌下掏出一个螺丝刀,在瓶口轻轻地启动了一下,然后轻松地拧开了盖子。
这个事例说明( )①惯性思维会造成陈旧的思想观念②创造性思维有利于人们改变事物的属性③打破惯性思维,能取得新突破④善于寻找新思路,有利于我们取得成功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题干体现的是惯性思维和陈旧的思想观念不利于人们取得成功,①说法不准确;题干中,事物的属性并没有改变,②错误。
③④符合题意,应入选。
【答案】 C3.亚里士多德在西方被称为“最博学的人”,也被奉为物理学的绝对权威,他的“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速度要快些”的观点统治了西方将近两千年。
1590年,伽利略作了著名的比萨斜塔自由落体实验,证明物体下落的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无关,进而动摇了亚里士多德长期在物理学中的统治地位,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这告诉我们( )①坚持辩证的否定观,要敢于怀疑权威,立足实践,不断创新②要坚持革命批判精神,敢于破除旧观念,敢于开拓新境界③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敢于颠覆前人的成果④否定就是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前人的成果给后人进步打下基础,应该坚持“扬弃”原则,不能不加选择地颠覆,③错误;④属于形而上学否定观,排除。
【答案】 A4.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指出,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
这说明( )①只要引进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就能实现创新②创新需要新思路、新方法③创新就是对既往的否定和对现实的肯定④创新的过程必定是“扬弃”的过程A.①②B.①④C.②④D.①③【解析】①说法太绝对;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但并不是对既往的否定和对现实的肯定,③说法错误。
【答案】 C5.(2014·沈阳模拟)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这就迫切要求领导干部要树立科学思维方式、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从中可以看出(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实践创新需要理论创新的指导③理论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实践创新④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A.③④ B.②③C.①②D.①④【解析】我国的社会状况要求领导干部要树立科学思维方式、提高科学思维能力,体现了①②。
③说法错误;④在材料中未体现。
【答案】 C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据此完成6~7题。
6.上述材料说明( )①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密切联系的②只要坚持辩证法就能实现各个方面的创新③树立创新意识是辩证法的要求④辩证的否定观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③④【解析】②说法过于绝对化,应排除。
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④说法错误。
答案为B项。
【答案】 B7.否定是辩证法的一个最重要因素。
辩证法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这是因为( )①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之中②没有一种事物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③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推动力,不了解辩证的否定,也就不会知道事物是怎样发展的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主张抛弃过去的一切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本题考查辩证法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原因,其中④观点错误,辩证法并不是主张“抛弃过去的一切”,排除带有④的组合项,正确答案为A项。
【答案】 A8.(17分)我国改革开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对外贸易结构不合理,竞争力不强;利用外资结构不合理,技术含量不高;对外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效益不好……2013年以后的未来经济转型,必须把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创新的活力叠加起来,形成新动力,并且使质量和效益、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有新提升,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是如何体现辩证否定观的?【解析】解答此题要求学生既要具有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又要吃透所学的教材知识,并能结合题中设问作答。
题中设问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是如何体现辩证否定观的?涉及的知识有辩证否定观的含义、特点、实质和方法论要求。
【答案】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我国的经济升级,本身就是一个辩证否定的发展过程。
②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我国经济升级的过程,既是对过去存在问题的否定和克服,也是对以往成功经验的肯定和保留,是在经济发展中吸取、保留、改造和创新的过程。
③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
在我国经济升级过程中,要坚持不断创新。
二、提升题(共55分,选择题每小题4分)9.(2013·济南模拟)某饭店老板请来许多一流的建筑师和工程师,探讨如何扩建狭小老旧的电梯。
他们一致认为:饭店必须停业半年才能扩建好电梯。
饭店一位清洁工说:“要是我,就会直接在屋外装上电梯。
”根据清洁工的建议,新电梯很快安装好了。
这是建筑史上第一次把电梯安装在室外。
这一案例表明( )①丰富的专业知识是创新思维的源泉②丰富的实践经验必然促进思维创新③正确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首要环节④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和实践的突破A.①② B.②③C.①④D.③④【解析】①说法错误,创新思维的源泉是社会实践;②说法过于绝对,丰富的实践经验不一定就能促进思维创新。
清洁工的建议是正确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表现,③正确;建筑史上第一次把电梯安装在室外,是一种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和实践的突破,④正确。
【答案】 D10.在创建美好城市的过程中,人们以前对老旧基础设施一律拆除,今天却有了新的处理方式。
如上海江南造船厂的老厂房被改造成世博会展馆,英国的电话亭被改造成微型图书馆、美术馆,美国芝加哥的空中铁路被改造成空中花园,荷兰的旧水塔被改造成舒适方便的别墅。
人们这种处理方式变化的哲学依据在于( )①观念创新可以促进事物价值的转换与创造②观念创新为事物价值转换提供了根本途径③事物价值的转换取决于认识的发展性④事物价值的转换依赖于事物属性的多样性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解析】实践决定认识,人类的实践活动为事物价值转换提供了根本途径,②③说法错误。
【答案】 C11.(2014·泉州模拟)洞穴鱼类中有些鱼一生都不离开黑暗无光的溶洞,因为对洞穴生活的高度适应,作为摆设的眼睛退化直至消失,它们也被称作“盲鱼”。
视觉的消失使得嗅觉器官变得更为重要,洞穴鱼甚至通过嗅觉来确定自己所处的位置。
洞穴鱼的这些现象表明( )A.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B.生命物质具有自觉反映的特性C.生命物质具有主动选择的特性D.部分功能的弱化是系统优化的前提【解析】鱼本来是有眼睛,有视觉的,但是鱼在黑暗无光的洞穴中,眼睛就成了摆设,所以就退化了,视觉的消失使得嗅觉器官变得更为重要,由此可见,事物的否定是自身的否定。
B和材料没有关系。
洞穴鱼是被动选择的,C不选;D 的说法没有道理,正确答案是A。
【答案】 A12.(2014·成都模拟)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前收入分配领域出现的问题是发展中的矛盾、前进中的问题,必须通过促进发展、深化改革来逐步加以解决。
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①事物本质会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而不断显现和改变②变革社会的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特征③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④人类社会发展是在其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A.①③ B.②④C.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事物的本质、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故①项“事物本质会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而改变”说法是错误的,不能入选。
【答案】 D13.从哲学上看,右边漫画《打倒大师》表明( )①怀疑一切是创新的前提和途径②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③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④促进社会的发展需要发扬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解析】“打倒大师”是一种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②④当选。
怀疑一切是错误的,排除①。
漫画没有体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③不选。
【答案】 D14.(15分)材料一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炎黄子孙的宝贵遗产,那些记载着历史的文字、那些彰显着气度的礼节、那些散发着真理的教义,每一样都值得中国骄傲。
我们应坚持自我,学习继承中国的传统,吸收其精华。
材料二我们在文化发展战略上应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针,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努力寻求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之路。
(1)结合材料一,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知识分析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5分)(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知识分析“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文化发展战略。
(10分)【答案】(1)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吸取、保留、改造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的实质是“扬弃”,即保留积极合理的因素,抛弃过时、消极的内容。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①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中外文化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关系,我们既要“引进来”,吸收世界文化的先进成果;又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
②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方针,是为了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促进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