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阅读: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武安君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6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文言翻译,高考试卷中要求直译,也就是字字落实。
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用词等,并做准确解释,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
具体来说,应从“留”“换”“补”“删”“调”“贯”六个方面进行。
“留”,凡指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
“换”,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
“补”,即补出古代简练说法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
“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
“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
“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方法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可记住口诀:文言翻译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示例:1.阅读下面文言文,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孟子去齐,充虞①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曰:“彼一时,此一时也。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孟子·公孙丑下》)[注]①充虞:孟子弟子。
【解析】(1)夫子:旧时称呼学者或老师,在对话中,译成第二人称。
易错点是“豫”,我们记住的是“犹豫”,其实“快乐”是它的第一个义项。
参考译文:您似乎不快乐。
(2)易错点是“平治”。
平:平定,治理。
治:治理。
“平治”同义。
参考译文:如果想治理天下(或“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实战演习1.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任峻,字伯达,河南中牟人也。
汉末扰乱,关东皆震。
中牟令杨原愁恐,欲弃官走。
峻说原曰:“董卓首乱,天下莫不侧目,然而未有先发者①,非无其心也,势未敢耳。
2023年高考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卷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二)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从立春到大寒,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参照天象、气象和物象等自然现象,总结一年中时令、气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的时间知识体系。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对自然时间与农耕生产关系的精准把握,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农耕社会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记忆,蕴含着中国人传统的生存智慧与生命哲学。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二十四节气如何融入当代生活?花知时而开,人顺势而为,与天地唱和,与万物相谐——二十四节气体现出的“天人合一”理念,如何助益当代人的生活?多年来,有关部门从多层面、多维度深入实施二十四节气相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促进各地活态传承节气文化。
尤其近年来伴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升温,人们文化自觉意识日渐增强,二十四节气以多种面貌和形态在当代生活中展现出蓬勃生机。
结合节庆民俗,实现价值聚力。
二十四节气不仅自身内涵丰富,而且与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庆、传统民俗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传承发展二十四节气文化,应结合重要节庆与各地民俗,拓展文化内涵,强化情感纽带。
每到立秋,湖南省花垣县都会迎来盛大的赶秋节。
庄稼成熟,丰收在即,人们吹笙、歌唱、舞蹈,庆丰年、祈幸福。
而今,花垣赶秋活动丰富多彩,周边群众也纷纷聚集在“秋场”,观赏和参与舞龙舞狮、八人秋千、上刀梯、武术等活动。
花垣赶秋还与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域旅游等相结合,吸引众多游客参与其间。
在礼敬“秋”的节气文化基础上,焕发更多文化活力,创造更多经济价值。
专题03 文言文阅读20题(全国百强校预测)(原卷版)新课标全国Ⅰ卷,2024届高考语文精编预测系列一、文言文阅读(2023秋·福建厦门·高三厦门一中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昔孔子盖罪汤、武,顾自以为殷之子孙而周人也,故不敢,然数致意焉,曰:“大哉,巍巍乎,尧、舜也!”其不足于汤、武也亦明矣。
而孟轲始乱之,曰:“吾闻武王诛独夫纣,未闻弑君也。
”文王之时诸侯不求而自至是以受命称王行天子之事。
周之王不王,不计纣之存亡也。
使文王在,必不伐纣。
而以兵取之,可乎?荀文若,圣人之徒也,以为非曹操莫与定海内,故起而佐之。
所以与操谋者,皆王者之事也,文若岂教操反者哉?以仁义救天下,天下既平,神器自至,将不得已而受之,不至不取也,此文王之道,文若之心也。
及操谋九锡,则文若死之。
杀其父,封其子,其子非人也则可,使其子而果人也,则必死之。
楚人将杀令尹子南,子南之子弃疾为王驭士,王泣而告之。
既杀子南,其徒曰:“行乎?”曰:“吾与杀吾父,行将焉入?”“然则臣王乎?”曰:“弃父事仇,吾弗忍也!”遂缢而死。
武王亲以黄钺诛纣,使武庚受封而不叛,岂复人也哉?故武庚之必叛,不待智者而后知也。
武王之封,盖亦有不得已焉耳。
诛其君,夷其社稷,诸侯必有不悦者,故封武庚以慰之,此岂武之意哉?故曰:武王非圣人也。
(节选自苏轼《东坡志林·论古·武王非圣人》)材料二:《东坡志林》云:“武王非圣人也,昔孔子盖罪汤、武。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孔子予之,其罪武王也甚矣。
至孟轲始乱之。
使当时有良史,牧野之事,必以弑书。
汤、武仁人也,必将为法受恶。
”可谓至论。
然予窃考孔子之序《书》,明言伊相汤伐桀,成汤放桀于南巢;武王伐商,武王胜商杀纣,各蔽以一语,所谓六艺折衷,无待于良史复书也。
(节选自洪迈《容斋续笔·汤武之事》)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练习4 文言实词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借助)于物也。
(《劝学》)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洁净的样子),受物之汶汶者乎。
(《屈原列传》)③寻蒙国恩,除.(任命)臣洗马。
(《陈情表》)④却.(还,再)看妻子愁何在。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⑤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
(《岳阳楼记》)⑥生人作死别,恨恨..(怨恨)那可论。
(《孔雀东南飞》)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C.①②③⑤ D.②④⑤⑥2.下列句子中“顾”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②环顾.国内,贼氛方炽③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④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⑤激昂大义,蹈死不顾.⑥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⑦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⑧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B.①⑦/②③④/⑤/⑥⑧C.①⑧/②③/④⑤/⑥/⑦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3.分别选出下列各组中对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1)当①木兰当.户织(对着,面对)②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抵,相抵)③有大石当.中流(阻挡,抵挡)④一夫当.关,万人莫开(占据、把守)⑤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应当,应该)⑥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必定、一定)⑦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遮挡)(2)举①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举起、抬起)②略举.所见十条(举出、提出)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兴起、发动)④全在天津阅兵之举.(举动)⑤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举出)⑥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推举、推荐)⑦戍卒叫,函谷举.(被攻下、占领)(3)微①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隐蔽、藏匿)②桓公微.服而行于民间(不显露的)③童微.伺其睡(躲、藏)④微.风鼓浪(细小、轻微)⑤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地位低下、卑贱)⑥其文约,其辞微.(含蓄、深奥)⑦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如果不是)4.下列句子加点词与例句“谢”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A.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B.阿母谢.媒人C.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D.樊哙谢.,起,立而饮之。
曾巩《战国策目录序》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曾巩《战国策目录序》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篇一」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尽郡县之以属燕。
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
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
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
齐田单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余城以复齐。
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敝以伐燕。
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日:“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令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
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
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日:“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措,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①。
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
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
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
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
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
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
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
唯君之留意焉!”【注】①乐毅原在魏任官,奉魏王之命出使燕国,燕昭王以客礼相待,遂留燕。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弃:离弃,这里指“离世”B.故假节于魏王假:假装C.堕先王之名者堕:毁坏D.臣虽不佞佞:有才能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B.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C.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D.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乐毅在燕昭王时期得以重用,率兵伐齐,先后占其七十余城。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教案烛之武退秦师复习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是非常著名的通过谈判说服、消弭战争、争取和平的成功范例。
这些成功的实践都是在通过谈判消弭战端、争取和平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提供了《烛之武退秦师》的复习教案,欢迎参考!一、导入孙子兵法有云: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看来“三寸不烂之舌”在乱世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今天就让我们重新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感受这千古不朽的语言的魅力。
二、感知课文,快速归纳文章结构。
(一)阅读训练1.本文选自《》。
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所作,与《》《》合称为“春秋三传”。
在这个步骤插入讲解: 史书体例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二)文章结构2.本文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是:① ;② ;③ ;④3.说退秦师的理由:① ;② ;③ ;三、考点解析文言文阅读在高职考试中分值有15分,5个小题,而且考点也是基本固定,在选文上基本以人物传记类为主。
在选项的设置上,很多的选项都来自我们学过的课文,体现了语段出自课外,考点来自课内的特点,所以我们在复习时,要立足课内,延伸课外。
四、巩固训练(一)词类活用⒈下列句子不同类的一项是()①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驻扎)②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③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④与郑人盟(订了盟约;建立同盟)⑤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在西边)⑥臣之壮也(壮年)⑦唯君图之(计划,考虑)⑧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⑨君亦无所害(害处)A. B. C. D.倒装句⒈下列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A.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B.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 同上)C.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同上)D.何厌之有(有何厌── 宾语前置)(三)通假字⒈对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且贰于楚也B.共其乏困C.秦伯说,与郑人盟D.失其所与,不知(四)阅读训练⒈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晋军函陵(军:军队) B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C是寡人之过也(是:这) D亡郑以陪邻(陪:增加)⒊下列“其”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D )A君知其难也 B共其乏困 C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还也4.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B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您曾经接受晋国的恩惠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能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五,课外训练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武帝时,齐人有东方生名朔,以好古传书,爱经术,多所博观外家之语。
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
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之。
人主①从上方读之,止,辄乙其处,读之二月乃尽。
诏拜以为郎,常在侧侍中。
数召至前谈语,人主未尝不说.也。
时诏赐之食于前。
饭已,尽怀.其馀肉持去,衣尽污②。
人主左右诸郎半呼之“狂人”。
人主闻之,曰:“令朔在事无为是行者,若等安能及之哉!”朔任其子为郎,又为侍谒者,常持节出使。
朔行殿中,郎谓之曰:“人皆以先生为狂。
”朔曰:“如朔等,所谓避世于朝廷间者也。
古之人,乃避世于深山中。
”时坐席中,酒酣,据.地歌曰:“陆沉于俗,避世金马门。
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
”时会聚宫下博士诸先生与论议③,共难.之曰:“苏秦、张仪一当万乘之主,而都卿相之位,泽及后世。
今子大夫修先王之术,慕圣人之义,讽诵《诗》《书》百家之言,不可胜数。
著于竹帛,自以为海内无双,即可谓博闻辩智矣。
然悉力尽忠以事圣帝,旷日持久,积数十年,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意者尚有遗行邪?其故何也?”东方生曰:“是固非子所能备也。
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夫张仪、苏秦之时,周室大坏,诸侯不朝,力政争权,相禽以兵,并为十二国,未有雌雄,得士者强,失士者亡,故说听行通,身处尊位,泽及后世,子孙长荣。
今非然也。
圣帝在上,德流天下,诸侯宾服,威振四夷,连四海之外以为席,安于覆盂,天下平均,合为一家,动发举事,犹如运之掌中。
贤与不肖,何以异哉?”于是诸先生默然无以应也。
至老,朔且死时,谏曰:“《诗》云‘营营青蝇,止于蕃。
恺悌君子,无信谗言。
谗言罔极,交乱四国’。
愿陛下远巧佞,退谗言。
”帝曰:“今顾东方朔多善言?”怪之。
居无几何,朔果病死。
传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此之谓也。
【注】①人主:即武帝。
②污:弄脏。
③论议:议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召至前谈语,人主未尝不说.也说:劝说B.饭已,尽怀.其馀肉持去,衣尽污怀:揣在怀里C.时坐席中,酒酣,据.地歌曰据:双手按地D.时会聚宫下博士诸先生与论议,共难.之曰难:诘难【解析】A项句子的意思是“每次叫他到跟前谈话,武帝从来没有不高兴过”,译成“劝说”不符合语境。
战国策·燕策一苏秦将为从原文:苏秦将为从,北说燕文侯曰: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沱、易水。
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车七百乘,骑六千疋,粟支十年。
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粟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粟之实,足食于民矣。
此所谓天府也。
夫安乐无事,不见覆军杀将之忧,无过燕矣。
大王知其所以然乎?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兵者,以赵之为蔽于南也。
秦、赵五战,秦再胜而赵三胜。
秦、赵相蔽,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难也。
且夫秦之攻燕也,逾云中、九原,过代、上谷,弥地踵道数千里,虽得燕城,秦计固不能守也。
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
今赵之攻燕也,发兴号令,不至十日,而数十万之众军于东垣矣。
度呼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距国都矣。
故曰,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
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
是故愿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国必无患矣。
燕王曰:寡人国小,西迫强秦,南近齐、赵。
齐、赵,强国也,今主君幸教诏之,合从以安燕,敬以国从。
于是赍苏秦车马金帛以至赵。
译文:苏秦准备组织合纵联盟,北上游说燕文侯说:燕国东边有朝鲜、辽东,北边有林胡、楼烦,西边有云中、九原,南边有呼沱、易水。
土地方圆有两千多里,战士有数十万,战车有七百辆,战马有六千匹,粮食够吃十年。
南有碣石、雁门富饶的物产,北有大枣、板栗丰饶的收成,人民虽不耕种,枣、栗的果实也足够人民吃饱。
这就是所谓‘天府之国’啊。
国家安乐无事,没有军队被打败,将帅被杀戮的祸患。
没有哪个国家能比得上燕国。
大王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吗?燕国没有遭受敌兵侵扰,是由于赵国做了燕国南面屏障。
秦、赵如果发生五次战争,秦国两胜,而赵国三胜,秦、赵两国互相削弱了,而大王您却在他们的后边掌管着一个没有任何损伤的燕国,这就是燕国没有受敌兵侵扰的原因。
况且秦国要是进攻燕国,必须越过云中、九原,经过代郡,上谷。
得走几千里遥远的路程,即使得到燕国的城邑,秦国也会考虑到本来不能守住。
烛之武退秦师语文教案烛之武退秦师语文教案魏禧《左传经世钞》卷四退秦词令,势透机圆。
【清】浦起龙《古文眉诠》卷三烛之武为国起见,说秦之词,句句悚动,有回天之力。
其中无限层折,犹短兵接战,转斗无前,不虑秦伯不落其彀中也。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一(2)依据“无限层折”说,学生诵读本段,讨论本段究竟有几层意思。
(在赏析中解决重要字词)明确:第一层:内容上讲郑国必亡,语气上则体现以退为进的沉着真挚;第二层:内容上讲亡郑利晋,语气上则显出平稳、严正;第三层:内容上讲存郑利秦,语气上则体现高亢、诚恳;第四层:内容上挑拨离间秦晋关系,语气上则显得慷慨激烈。
(3)引前人具体分析烛之武言辞的评论印证本段的绝妙篇中前段写亡郑乃以陪晋,后段写亡郑即以亡秦,中间引晋背秦一证,思之毛骨俱竦。
宜乎秦伯之不但去郑,而且戍郑也。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一得势全在秦、晋围郑,郑既知亡二语,先令人气平了一半;以后纡徐曲折,言言刺入秦伯心窝里去。
词令之妙,一至于此!其悦而且戍也,固宜。
【清】过琪《古文评注全集》卷一皆从利害上立言,反反复复,似深为秦筹者,委婉入情,令人自为心折,极辞令妙品。
【清】余诚《古文释义新编》卷二4、诵读、赏析晋文公的一段话(1)“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2)借助“仁”、“知”、“武”三字赏析晋文公形象明确:在秦军改而帮助郑国时,晋文公表现出了清醒的认识和理智的判断,(知恩能报求仁义、维持盟国展智慧、战未必胜见谋略),因而语气上应当读出晋文公英明睿智的沉稳自如。
六、拓展迁移:(运用对对联的方式总结人物形象)1、古人言“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烛之武所言所行是也。
诵读课文,结合文中各个人物的性格、行事,仿照例句自己拟一副对联。
如:郑文公诚心悔前过佚之狐慧眼荐英才秦穆公度势盟郑烛之武大义缒虎穴烛之武巧言退秦师晋文侯审时班师2、“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高中文言文阅读 2019.11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
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
”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也。
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
今臣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
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
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可乎?”燕王曰:“可。
”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
”
苏秦曰:“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齐?廉如伯夷,不取素餐,污武王之义而不臣,焉辞孤竹之君,饿而死于首阳之山。
廉如此者,何肯步行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梁柱而死。
信至如此,何肯扬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大功乎哉?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
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
且夫三王代兴,五霸迭盛,皆不自覆也。
君以自覆为可乎?则齐不益于营丘,足下不逾楚境,不窥于边城之外。
且臣有老母于周离老母而事足下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道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
足下皆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所谓以忠信得罪于君者也。
”
燕王曰:“夫忠信又何罪之有也?”对曰:“足下不知也。
臣邻家有远为吏者,其妻私人。
其夫且归,其私之者忧之。
其妻曰:‘公勿忧也,吾已为药酒以待之矣。
’后二日,夫至,妻使妾奉卮酒进之。
妾知其药酒也,进之则杀主
父,言之则逐主母,乃阳僵弃酒。
主父大怒而笞之。
故妾一僵而弃酒,上以活主父,下以存主母也。
忠至如此,然不免于笞,此以忠信得罪者也。
臣之事,适不幸而有类妾之弃酒也。
且臣之事足下,亢义益国,今乃得罪,臣恐天下后事足下者,莫敢自必也。
”
(选自《战国策·燕策》)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且臣有老母于周/离老母而事足下/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道/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
B.且臣有老母/于周离老母而事足下/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道/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
C.且臣有老母于周/离老母而事/足下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道/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
D.且臣有老母/于周离老母而事/足下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道/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
2.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乘”,指一万辆兵车。
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以“万乘”指天子、帝王;战国时期,大的诸侯也称“万乘”。
B.“咫尺”,周制八寸为咫,十寸为尺。
谓接近或刚满一尺。
形容距离近。
“身无咫尺之功”,就是“我”最近没有功劳的意思。
C.“足下”,是对对方的尊称,是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
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这段文字中的“足下”就是这种用法。
D.“三王”“五霸”,指的是先秦时期的八位杰出的君主:夏禹、商汤、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秦通过列举尾生、伯夷、曾参的事迹,说明自己也有向他们学习的愿望;结尾用一个小故事,说明了自己好心没有好报的处境。
B.苏秦指出政治活动不能用普通的仁义道德来评价,“三王代兴,五霸迭盛”都是因为他们“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道”。
C.苏秦认为故事中那个小妾虽然能够“活主父”“存主母”,却因为摔落酒杯而被主父鞭笞,这就是因忠信而获罪的不公平事例。
D.苏秦认为自己像故事中的小妾一样,因忠信得罪。
如果受到罪罚,他担心以后来侍奉燕王的人没有谁自信能够做到这样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齐?
(2)且臣之事足下,亢义益国,今乃得罪,臣恐天下后事足下者,莫敢自必也。
1, 【答案】
1.A
2.B
3.A
4.(1)臣要像曾参一样孝顺,就不能离开父母在外面歇宿一夜,您又怎么能让他到齐国去呢?
(2)而且我侍奉大王您,尽量使信义崇高,国家获益,如今竟受罪责,我担心以后天下来侍奉您的人,没有谁自信能够做到这样。
【解析】
1.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
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句中。
“于周”表示位置,不能放在句子的开头,所以排除B、D两项;“足下”作为“事”的宾语,不能分开,故选A。
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题中B项,“咫尺”也指微小。
“身无咫尺之功”的“咫尺”就是形容微小。
故选B。
3.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
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
题中A项,“列举尾生、伯夷、曾参的事迹,说明自己也有向他们学习的愿望”错,苏秦认为这些人的做法“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
故选A。
4.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此题注意,“且夫”,发语词,不用翻译;“义”,从道义上讲;“一夕宿于外”,介词结构后置;“之齐”的“之”是动词,出使;“亢”,使……崇高;“乃”,竟然;“莫敢自必也”,没有谁自信能够做到这样。
【点睛】
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
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有人对燕王毁谤苏秦说:“苏秦是天下最不讲信义的人。
大王以万乘之尊非常谦恭地对待他,在朝廷上推崇他,这是向天下人显示了自己与小人为伍啊。
”苏秦从齐国归来,燕王竟然不给他预备住处。
苏秦对燕王说:“我本是东周的一个平庸之辈,当初见大王时没有半点儿功劳,但大王到郊外去迎接我,使我在朝廷上地位显赫。
现在我替您出使齐国,得到十座城邑的利益,挽救了危亡之中的燕国,可是您却不再信任我,一定是有人说我不守信义,在大王面前中伤我。
其实,我不守信义,那倒是您的福气。
假使我像尾生那样讲信用,像伯夷那样廉洁,像曾参那样孝顺,具有这三种天下公认的高尚操行,来为大王效命,可以吗?”燕王说:“当然可以。
”苏秦说:“有这样的臣子,也不会来侍奉您了。
”
苏秦道:“臣要像曾参一样孝顺,就不能离开父母在外面歇宿一夜,您又怎么能让他到齐国去呢?像伯夷那样廉洁,不吃白食,认为周武王不义,不做他的臣下,又拒不接受孤竹国的君位,饿死在首阳山上。
廉洁到这种程度,又怎么肯步行几千里,来到微弱的燕国,侍奉处境艰危的国君呢?如果臣像尾生那样守信用,和女子约会在桥下,那女子没来,直到水淹上身也不离开,最终抱着桥柱被淹死。
讲信义到这种地步,怎么肯到齐国去宣扬燕、秦的威力,并取得巨大的功绩呢?再说讲信义道德的人,都是用来自我完善,不是用来帮助他人的。
所以这都是满足现状的办法,而不是谋求进取的途径。
再说,三王交替兴起,五霸相继兴盛,他们都不满足现状。
您认为安于现状是可行的吗?那么齐国的势力就不会超出营丘,您也
不能越过楚国边境,不能在边城以外去寻求发展。
况且我在周地还有老母,离开老母来侍奉您,抛开故步自封的做法,谋求进取的策略。
看来我的目标,本来不和您相同。
大王是满足现状的君主,而我是谋求进取的臣子,这就是因为忠信而得罪于君主的人啊。
”
燕王说:“忠信又有什么罪过呢?”苏秦说:“您不知道。
我的邻居中有个在远地方做官的人,他的妻子跟别人私通。
她的丈夫眼看就快要回来了,和她私通的人很忧虑。
那妻子对他的情夫说:‘你别担心,我已经准备了毒酒等着他呢。
’过了两天,丈夫到家了,妻子让侍妾捧着毒酒送给她丈夫。
侍妾知道那是毒酒,如果送上去就要毒死男主人,如果说出实情女主人难以避免被赶走,于是她假装跌倒,泼掉了毒酒。
男主人很生气,就用竹板打她。
那侍妾这一倒,对上救了男主人,对下保住了女主人。
忠心到了这种地步,然而仍然免不了被打,这就是因为忠信反而受到罪责的人啊。
现在我的处境,恰恰不幸和那个侍妾泼掉毒酒反而受罚的遭遇类似。
而且我侍奉大王您,尽量使信义崇高,国家获益,如今竟受罪责,我担心以后天下来侍奉您的人,没有谁自信能够做到这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