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及派系
- 格式:pptx
- 大小:7.83 MB
- 文档页数:22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特点及其派系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影响了世界上许多其他建筑风格。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主要有宫殿建筑、庙宇建筑、园林建筑和民居建筑等,每种建筑风格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派系,下面将详细介绍。
宫殿建筑是中国古代帝王居住和办公的场所,以封建皇宫为主体,代表了古代中国的最高建筑艺术水平。
宫殿建筑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筑布局严谨,注重对称和层次感。
二是建筑采用高大而雄伟的石木结构,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三是宫殿建筑注重色彩的运用,常常采用红色和黄色来象征吉祥和权威。
四是宫殿建筑装饰豪华,多采用角鼻狮、金银饰品等装饰材料,让整个建筑更加华丽,显示出皇家的尊贵地位。
庙宇建筑是中国古代宗教信仰活动的场所,主要包括寺庙、道观等,具有宗教意义和艺术价值。
庙宇建筑特点如下:一是建筑格局庄严肃穆,常常以前殿、中殿和后殿相连的方式进行布局。
二是庙宇建筑建筑物多使用木材和砖石等材料,采用大型屋顶和檐口的形式,给人一种高大而精巧的感觉。
三是庙宇建筑注重色彩的运用,常采用黄色和绿色等色彩来象征宗教的神圣和吉祥。
四是庙宇建筑装饰丰富多样,常使用彩绘和雕刻等工艺,描绘神话故事和宗教图像,突显出庙宇的神圣气氛。
园林建筑是中国古代贵族和富商居住的场所,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艺术特色。
园林建筑特点如下:一是注重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结合,常以山水、假山、水池和树木等为主要元素,营造出一种深邃雅致的景观效果。
二是园林建筑布局合理,追求虚实结合和动静结合的原则,使整个园林显得复杂而有序。
三是园林建筑装饰精美,常采用石雕和木雕等工艺,营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四是园林建筑注重格局的变化和游览路径的设计,常常通过转角和走廊等设计,使人在其中游历,体验不同的景观和空间。
民居建筑是中国古代普通百姓居住的场所,主要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居住文化和生活方式。
民居建筑特点如下:一是建筑布局简洁而实用,常以“四合院”为主要形式,在中央设置天井,形成通风和照明的功能。
中国六大传统建筑流派:徽派、闽派、京派、苏派、晋派、川派1:徽派建筑关键词:青石白瓦高墙深院徽派民居建筑风格有“三绝”:民居、祠堂、牌坊徽派民居建筑风格有“三雕”:木雕、石雕、砖雕徽派民居的特点之一是高墙深院,一方面是防御盗贼,另一方面是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迁徙家族获得心理安全的需要。
徽派民居的另一特点是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外面几乎看不到瓦,唯以狭长的天井采光、通风与外界沟通。
这种以天井为中心,高墙封闭的基本形制是人们关心的焦点。
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田”的心态,这与晋派民居有异曲同工之妙。
徽派建筑选址非常重要。
符合天时、地利、人和皆备的条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村落多建在山之阳,依山傍水或引水入村,和山光水色融成一片。
住宅多面临街巷。
整个村落给人幽静、典雅、古朴的感觉。
2:闽派建筑关键词:土楼防御功能闽,即福建,闽派民居即流行于闽南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其中“土楼”是其最为鲜明的代表。
福建土楼,遍布全省大部分地区,尤以福建西南部的漳州、龙岩地区为众,其中位处西部的永定县和南部的南靖、平和、华安等县最为集中,是一种供聚族而居、且具有防御性能的民居建筑。
它源于古代中原生土版筑建筑工艺技术,宋元时期即已出现,明清时期趋于鼎盛,延续至今。
闽派建筑将源远流长的生土夯筑技术发挥到极致:单体建筑规模宏大、形态各异、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建筑风格独特、工程技术高超、文化内涵丰富一般单体建筑规模宏大,形态各异,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建筑风格独特,工程技术高超,文化内涵丰富。
结构上以厚实的夯土墙承重,内部为木构架,以穿斗式结构为主。
常见的类型有圆楼、方楼、五凤楼(府第式)、宫殿式楼等,楼内生产、生活、防卫设施齐全,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独特类型,为建筑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其中最著名的有华安的二宜楼,永定的承启楼、振成楼、奎聚楼、福裕楼,南靖的和贵楼与田螺坑土楼群,平和的绳武楼等都是福建土楼的典型代表。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中国古代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年左右,经过漫长的时间发展,不同的时期产生了丰富多样的建筑风格。
以下是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1.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特点:先秦时期的建筑主要以宫殿、墓地和祭祀场所为主。
宫殿建筑大多采用方形布局,以木材和土石结构为主。
-代表建筑:陕西西安的兵马俑。
2.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589年):-特点: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受到西亚和中亚的影响,基本建筑结构采用集中式布局,并增加了一些外来元素。
特别是佛教寺庙的兴起,使得寺庙建筑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的建筑风格。
-代表建筑:河南洛阳的白马寺。
3.隋唐时期(公元589年-907年):-特点:隋唐时期的建筑风格注重丰富的装饰和雕刻,建筑结构变得更加稳固和庄重。
佛寺和宫殿以及各种公共建筑得到了大规模的建造。
-代表建筑:陕西西安的大雁塔,江苏扬州的瘦西湖。
4.北宋时期(公元960年-1127年):-特点:北宋时期的建筑风格注重对传统的继承和改良,建筑结构更加优雅和精致。
曲尺式建筑布局和建筑雕刻、装饰得到了大力发展。
-代表建筑:北京的颐和园,浙江杭州的灵隐寺。
5.南宋时期(公元1127年-1279年):-特点:南宋时期的建筑风格继承了北宋时期的优点,注重平面布局和建筑细节的精湛雕刻。
特别是园林建筑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代表建筑:苏州的拙政园,江苏扬州的个园。
6.元明时期(公元1279年-1644年):-特点:元明时期的建筑风格受到了蒙古和西亚文化的影响,建筑风格更为宏伟和壮观,采用多变的色彩和装饰。
-代表建筑:北京的故宫,四川成都的武侯祠。
7.清代时期(公元1644年-1912年):-特点:清代时期的建筑风格注重庄重和对称。
宫殿和寺庙采用明亮的色彩,装饰华丽,以黄色为主色调。
-代表建筑:北京的天坛,江苏扬州的瘦西湖。
以上是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的概括。
虽然每个时期的特点各异,但都反映出中国古代建筑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精湛的工艺技术。
中国六大传统建筑流派:皖派、闽派、京派、苏派、晋派、川派!千百年来,由于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气候、地形特点以及生活习惯,中华大地上留下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建筑。
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六大派别:皖派、闽派、京派、苏派、晋派、川派。
不同流派的建筑有着各自的故事和文化底蕴,它们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
1.皖派建筑又称徽派建筑,是古代徽州地区的典型建筑,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出名,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
徽派建筑的特点是:青瓦、白壁、马头墙,是六大建筑派系里最为突出的建筑风格之一。
墙面以白灰粉刷,墙头覆以青瓦两坡墙檐,马头墙,是指高出两边山墙墙面的墙垣,可以有效地防止火灾的蔓延,因此又名防火墙。
徽派民居建筑风格又有“三雕”:木雕、石雕、砖雕风格不同又一脉相承。
每一处花纹,每一笔雕刻,结构严谨,雕镂精湛。
砖雕木雕徽派民居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
2.苏派建筑苏派建筑是江浙一带的建筑风格,是南北方建筑风格的集大成者,园林式布局是其显著特征之一。
脊角高翘的屋顶,典雅韵致的门楼,曲折蜿蜒,叠石迭景,堪称园林式布局的艺术典范。
走马楼、、明瓦窗、过街楼……色调明净而素雅,充满了江南水乡古朴沉静的意味。
3.闽派建筑闽,即福建,闽派民居即流行于闽南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
其中“土楼”是其最为鲜明的代表,是一种聚族而居、且具有防御性能的民居建筑。
土楼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宋元时期即已出现,明清时期趋于鼎盛,延续至今。
它将源远流长的生土夯筑技术发挥到极致,建筑规模宏大,形态各异,错落有致。
常见的类型有圆楼、方楼、五凤楼、宫殿式楼等,国漫电影《大鱼海棠》就以永定客家土楼做为故事场景。
4.京派建筑京派建筑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它的端庄大气、对称分布作为明清的都城,北京保留了大量的皇家建筑,其中,故宫可谓是是宫殿建筑的巅峰之作。
皇家的威严和包揽宇宙的宽广胸襟尽显于此。
中国传统建筑的流派及特点大家有没有留意过中国传统建筑呀?那可真是有着超级丰富的流派和独特的特点呢,今天咱就一起来好好唠唠这个事儿。
一、北方合院建筑流派。
咱先说说北方合院建筑哈。
这种建筑在北方那可是相当常见,尤其是在北京、西安这些历史悠久的城市。
想象一下,一个大大的四合院,中间是个宽敞的庭院,四周被房屋环绕着。
庭院就像是四合院的心脏,大家可以在这儿乘凉、聊天、晒太阳。
房屋的布局一般是对称式的,体现出一种庄重、规整的美感。
比如说北京的四合院,正房一般坐北朝南,住着家里辈分最高的长辈,东西厢房则是晚辈居住的地方。
北方合院建筑的墙体比较厚实,这是为啥呢?嘿因为北方冬天比较冷呀,厚墙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暖作用。
而且屋顶的坡度相对较平缓,这样下雪的时候,雪就不容易堆积在屋顶上,减少了屋顶被压垮的风险。
这种建筑的大门也很有讲究哦,一般都比较高大、气派,像是一个家族的门面。
门楼上还常常会有精美的雕刻,展示着家族的文化和地位。
二、江南水乡建筑流派。
哎呀呀,一提到江南水乡建筑,那脑海里立马就浮现出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啦。
像苏州、杭州这些地方,到处都能看到这种充满韵味的建筑。
江南水乡建筑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和水的紧密联系啦。
房子常常依水而建,河网交错,形成了独特的水乡风光。
你看那一条条小河,就像一条条丝带,把一个个建筑串联起来。
在建筑风格上,江南水乡建筑的屋顶坡度比较大,这是因为江南地区雨水比较多,大坡度的屋顶有利于排水。
而且建筑的外形比较轻巧、秀丽,白墙黑瓦,给人一种清新淡雅的感觉。
江南水乡建筑里还有很多精美的园林,亭台楼阁、假山池沼一应俱全。
这些园林就像是一个个小小的世外桃源,充满了诗意和情趣。
比如苏州的拙政园,那可是江南园林的经典之作,漫步其中,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
三、岭南建筑流派。
岭南建筑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广西等地。
这里气候炎热潮湿,所以岭南建筑的设计就充分考虑到了通风和防潮的问题。
你看那些岭南建筑,常常有很多的庭院和天井,这样可以让空气在室内外自由流通,起到通风散热的作用。
中国建筑流派之一(四合院)北京四合院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辽代时已初成规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最终成为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
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
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
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
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
房间总数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间,东、西房各3间,南屋不算大门4间,连大门洞、垂花门共17间。
如以每间11-12平方米计算,全部面积约200平方米。
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备缸饲养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
四合院虽有一定的规制,但规模大小却有不等,大致可分为大四合、中四合、小四合三种:小四合院一般是北房三间,一明两暗或者两明一暗,东西厢房各两间,南房三间。
卧砖到顶,起脊瓦房。
可居一家三辈,祖辈居正房,晚辈居厢房,南房用作书房或客厅。
院内铺砖墁甬道,连接各处房门,各屋前均有台阶。
大门两扇,黑漆油饰,门上有黄铜门钹一对,两则贴有对联。
中四合院比小四合院宽敞,一般是北房5间,3正2耳,东、西厢房各3间,房前有廊以避风雨。
另以院墙隔为前院(外院)、后院(内院),院墙以月亮门相崐通。
前院进深浅显,以一二间房屋以作门房,后院为居住房,建筑讲究,层内方砖崐墁地,青石作阶。
大四合院习惯上称作”大宅门”,房屋设置可为5南5北、7南7北,甚至还有9间或者11间大正房,一般是复式四合院,即由多个四合院向纵深相连而成。
院落极多,有前院、后院、东院、西院、正院、偏院、跨院、书房院、围房院、马号、一进、二进、三进……等等。
院内均有抄手游廊连接各处,占地面积极大。
如果可供建筑的地面狭小,或者经济能力无法承受的话,四合院又可改盖为三合院,不建南房。
建筑结构丨中国建筑的六大门派中国传统建筑源远流长,有着丰富多样的建筑门派。
这些门派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地理区域和文化特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中国建筑的六大门派。
1.中国古代建筑(古建)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
古建筑门派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和宗教的影响,注重以天人合一的思想构建完美的建筑。
典型的古建有宫殿、庙宇、园林和陵墓等。
这些建筑通常以木材为主要材料,采用楼台、亭台、殿堂和廊檐等特点,并融入了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如剪纸、雕刻和彩绘等。
2.中国民间建筑(民建)中国民间建筑是中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认同。
民建一般以砖木结构为主,采用斗拱、歇山顶和四合院等建筑形式。
民建的特点是简洁、实用,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典型的民建包括北京的四合院、南方的土楼和水乡的水上建筑等。
3.北方宫殿建筑(宫殿建筑)北方宫殿建筑主要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宫殿的建筑风格。
这些宫殿通常坐落在国都或皇家园林中,是重要的政治、宗教和文化中心。
宫殿建筑注重庄重、宏伟的气势,以大规模的平面布局、高大的建筑结构和华丽的装饰艺术为特点。
典型的宫殿建筑包括北京的故宫、西安的大雁塔和洛阳的龙门石窟等。
4.南方园林建筑(园林建筑)南方园林建筑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代表,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
园林建筑注重以小见大、以微观体现宏观的美感。
园林建筑通常借助自然景观、水池和假山等元素来营造极致的美感。
典型的园林建筑包括苏州的拙政园、扬州的个园和杭州的西湖等。
5.客家土楼建筑(土楼建筑)客家土楼是福建、广东和台湾客家民族特有的建筑形式。
土楼是由厚实的土坯墙体和坚固的木结构组成,具有极强的抗震耐久性。
土楼通常呈圆形或方形,内部分为多层,每层可以容纳多个家庭。
土楼不仅是居住的建筑,还是军事防御和社交活动的场所。
典型的土楼包括永定土楼、南靖土楼和云水谣土楼等。
6.藏式建筑(藏建)藏式建筑是中国藏族地区的典型建筑风格。
十分钟带你读懂中国八大传统建筑流派,你更喜欢哪一派?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源远流长。
不同地域和民族其建筑艺术风格等各有差异,但其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区别于西方,享誉全球。
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很多,主要有宫殿、坛庙、寺观、佛塔、民居和园林建筑等。
中国的建筑都是因地制宜的,下面就给大家讲讲按照地域特点划分的中国建筑8大派别吧~中国建筑流派之一:粤派建筑镬耳屋是广东岭南传统民居的代表,山墙形似锅耳,常用青砖、石柱、石板做材料,防火又通风。
外墙壁有花鸟图案,十分可爱。
西关大屋平面布局狭长,利于通风,适应岭南湿热的气候,屋顶是架空的双层瓦屋面,可以隔水防潮。
门口有矮脚吊扇门、趟栊、硬木大门三重门扇,是西关大屋的标志。
中国建筑流派之二:闽派建筑“闽”即福建。
福建地区最流行的一种建筑就是“土楼”了。
土楼是一种供聚族而居、能够抵御山林野兽、强盗的民居建筑,也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大型民居形式。
这是多次民族大迁徙之后的产物,也体现了当时儒家思想下大家族共同生活的理想。
土楼的主要材料是沙质黏土、杉木、石料,建筑风格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中轴线对称,顺应山川走势和风向,沿水流落成。
土楼不只有圆形,也有方形、长方形等。
中国建筑流派之三:川派建筑川派建筑流行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地,这些地区气候潮湿、地面蛇虫比较多,因此演化出一种特别的建筑风格——吊脚楼。
吊脚楼以木柱为支撑,架上楼板,四壁用木板或竹排搭建,再涂上灰泥。
楼上住人,通风干燥,楼下架空,饲养家禽或放置农具。
吊脚楼形式多样,有单吊式、双吊式、四合水式等,根据不同的民族风俗,吊脚楼又发展出了苗族吊脚楼、傣族竹楼等。
中国建筑流派之四:皖派建筑皖派是南方民居的代表之一,徽派建筑是皖派里头最广为人知的一支。
徽派以青瓦、白墙的印象出名。
民居、祠堂、牌坊被称为徽派“三绝”,木雕、石雕、砖雕为徽派“三雕”。
徽派建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村落民居、祠堂庙宇、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
中国传统建筑八大派系,每一个都让你拍案叫绝!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辽代时已初成规模。
所谓四合,是一个院落四面建有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围合在中间。
早在3000多年前的中国西周时期就有完整四合院出现,随着各朝代替更,四合院也不断有新发展。
不过现在四合院不是一般人能买起的啦,看看就好。
江南民居普遍的平面布局方式和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一般布置紧凑,院落占地面积较小。
其中水系是江南民居特有的景致,江南民居因水而有了灵气。
南方气候炎热潮湿,地形复杂多变,对建筑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具体表现为院落小、开间大,并多以两层楼房为主。
我也想住在这种四面环水的地方呢,就是有点潮湿。
岭南建筑不仅具有江南建筑特色,同时兼具西方风情,在经历了数次变化后,最终形成自身的风格。
与“京派”、“海派”建筑三足鼎立,闻名海内外。
岭南建筑兼容并包,糅合了多种文化,发展至今,又吸收新的建筑材料及工艺。
比如碉楼、骑楼等都折射着西方建筑的影子。
区别于中原和北方建筑的凝重鲜艳,又不同于江南建筑的隽秀,岭南建筑呈现出的是轻巧通透。
这种建筑毕竟诞生在地处沿海的地方,中西文化结合,也别有一番风格呢。
徽派建筑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流行于徽州及严州等浙西地区。
其中更以民居、祠堂和牌坊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
古代徽州各村均有独立宗祠,家族思想浓厚,加之地理位置及文化的影响,徽州建筑形成独树一帜的特点,加之徽商的崛起,出现大量优秀的豪华住宅、园林、书院等。
小编也去参观过哦,挺有时代气息的。
上海的传统建筑称为海派,它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
上海,是一座经济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经历百年岁月洗礼,将各国建筑风情和上海独有的气息完美融合。
一说海派建筑,最先联想到的是“石库门”,当然还有公寓、花园洋房、别墅等。
在上海石库门中,很容易发现中西并存这一特点,要说岭南建筑中西合璧偏向中多一点,那么海派建筑就是偏向西方一点,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不同于江南之贵、西北之硬、岭南之富、江南之秀,川西民居自带一种朴实飘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