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闻“四善二十七最” 古代官员如何考核?
- 格式:docx
- 大小:6.56 KB
- 文档页数:3
浅析唐宋时期官吏的考核制度摘要:我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从巩固政权出发,十分重视对官吏的考核。
古代官吏考核制度对国运的昌盛起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它是国家繁荣的必要条件。
本文主要介绍了唐宋官吏考核制度的主要内容,唐宋官吏考核制度的变化过程促使我们对古代官吏考核的人治背景与政治背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我们现阶段的公务员考核制度也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内考;四善二十七最;四善三最;磨勘制;考课我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从巩固政权出发,十分重视对官吏的考核。
早在战国时期,便以“上计”来考核官吏,即群臣于年终须将赋税收入写于木券,呈送给国君考核,以考核的优劣决定官职升降。
两汉对官吏的考核,仍以“上计”为主,各县令将该县的户口、钱谷出入等编为计簿,呈送郡国;郡守再加汇编,用副本上计于中央的丞相,每三年考核一次决定官员任免。
东汉晚期一位著名的思想家王符极为推崇官吏考核制度,他曾这样写到:“父母不考功,则子孙惰而家破穷;官长不考功,则吏怠傲而奸宄兴;帝王不考功,则直贤抑而诈伪胜。
”他称“科察考功”是“太平之基,”如果统治者“不循考功而思太平”,就像“舍规矩而为方圆”,“无舟楫欲横渡江河”一样,是根本不可能的。
我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最完善的朝代莫过于唐朝和宋朝。
一、唐代官吏选拔及考核制度唐代官吏的选拔、任用制度在官吏体制问题上,首要的就是官吏的选拔及任用,官吏的选任是官吏管理的前提,是整顿吏治的首要环节。
(1)、官吏的选拔唐代官吏的选拔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科举,另一种是门荫。
科举即“分科举士”,按科目性质又可分文举、武举。
科举是一种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分为常科和制科。
常科分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六科。
其中秀才科为最高科等,主要考试国家策略,但因为难度太高考生视为畏途,故很快就被废绝了。
明经主要靠儒家经典。
进士主要考帖经,杂文和对策。
明法考试律法。
明书考试《说文》和《字林》,并要通训诂。
明算考试算经。
只需考试合格一科就获得相应的称号,譬如进士科考试合格就称为进士及第,明经科考试合格就称为明经及第,不过这仅是个称号,要想做官,还需到吏部参加铨选,经过体貌,言辞,书法,判决书四项铨试,再结合各项规定,才能授官。
唐代官吏考核制度述评及思考考核,在古代称“考课”、“考绩”、“考功”等,是对官员履行职责情况的考察,主要是政绩考核。
在中国古代社会,无论什么朝代,也无论在何种社会形态下,统治者都以一定标准考核科责在任官吏的功过行能,并以此升降赏罚。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加强,对官吏的选择和考察也更加重视,据《资治通鉴》卷194的记载,唐太宗说过:“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1](第十章六节唐代官吏的考课制度)。
可以说唐代官吏的考核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政治制度。
但是,严密的考课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吏治日益腐败的痼疾,加以在执行中弊端百出,到中晚唐时期,藩镇割据,各占一方,考课制度也就很难在全国范围内认真执行了。
然而,唐王朝所制定的官吏考核制度,对今天的公务员考核和选官用人仍不失其借鉴意义。
一、唐代官吏考核的内容和标准唐代考核官吏的内容和标准概括起来就是“四善”、“二十七最”。
其中,“四善”据《新唐书·百官志一》记载是: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
“二十七最”据《大唐六典·吏部·考功郎中》的记载是:一曰献可替否,拾遗补阙,为近侍之最;二曰铨衡人物,擢尽才良,为选司之最;三曰扬清激浊,褒贬必当,为考校之最;四曰礼制仪式,动合经典,为礼官之最;五曰音律克谐,不失节奏,为乐官之最;六曰决断不滞,与夺合理,为判事之最;七曰部统有方,警守无失,为宿卫之最;八曰兵士调集,戎装充备,为督领之最;九曰推鞫得情,处断平允,为法官之最;十曰雠校精审,明于刊定,为校正之最;十一曰承旨敷奏,吐纳明敏,为宣纳之最;十二曰训导有方,生徒充业,为学官之最;十三曰赏罚严明,攻战必胜,为将师(师当作帅,《百官志》作“军将”)之最;十四曰礼仪兴行,肃清所部,为政教之最;十五曰详录典正,词理兼举,为文理之最;十六曰访察精审,弹举必当,为纠正之最;十七曰明于勘覆,稽失无隐,为句检之最;十八曰职事脩理,供承强济,为监掌之最;十九曰功课皆充,丁匠无怨,为役使之最;二十曰耕耨以时,收获剩(《百官志》作“成”)课,为屯官之最;二十一曰谨于盖藏,明于出纳,为仓库之最;二十二曰推步盈虚,究理精密,为历官之最;二十三曰占候医卜,效验居多(《百官志》作“多者”),为方术之最;二十四曰讥察(《百官志》作“检察”)有方,行旅无壅,为关津之最;二十五曰市廛不扰(《百官志》作“市廛弗扰”),奸滥不行,为市司之最;二十六曰牧养肥硕,蕃息孳多,为牧官之最;二十七曰边境肃清(《百官志》作“清肃”),城隍脩理,为镇防之最[2]。
古代官员如何考核政绩?古代官员政绩考核很少唯GDP论,更多的时候是综合官德、财赋、功过等于一体。
政绩考核,自古以来就是官员考核办法。
然而古代官员政绩考核更多是一种封闭、自上而下的考核制度,有诸多弊端,但很少唯GDP论,更多的时候是综合官德、财赋、功过等于一体的综合考核制度,对今天不无启示。
张居正的“循吏”与白居易的《纳粟》“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中国古代地方官号为父母官,治下的百姓都成了“子民”。
按照传统的礼教和法律,父母对于子女有教训惩戒的权力,也有获得子女供奉的权利。
作为父母官,教训惩戒的权力就是司法审判权力,获得供奉的权利,即征收赋税的权力。
能不能给皇帝源源不断地收税赋,是对地方官员的一大考验。
秦汉时期,对官吏实行考课制度。
考课就是对官员政绩的考察,即今天的考绩。
考课是用于将职位责任同官员的能力行为联系起来,以考绩的标准来约束和激励官员,以考课结果的优劣来决定对官员的赏罚黜陟,以便劝善戒恶,使考绩得以发挥作用。
秦代的考课是通过上计制度进行的。
上计制,即郡臣于年初将一年的赋税收入预算写在木券上,呈送国君,国君把木券一分为二,国君执右券,臣下执左券。
到了年底,合乎标准的留任,不合乎标准的则罢免——也就是说,预算完成了,留任;完不成,滚蛋。
所以,能够超额完成弄钱任务的官员,从来都是颇受青睐的。
明朝张居正当政之初,面对吏治败坏、财政危机、赋役不均、军心涣散之困局,痛下决心,雷厉风行推行系列改革,使大明王朝的生命又延续了数十年。
张居正当政期间,朝中大臣极力推荐以清正廉洁而闻名天下的海瑞,张居正却对海青天很不感冒,一再不允,问其原因,说了如下一句话:“应多用循吏,少用清流。
”所谓“循吏”,最早见于《史记》的《循吏列传》,指那些重农宣教、清正廉洁、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的官员,与普通的“清官”、“好官”大有不同。
但在张居正一朝,“循吏”则意指不择手段去达到上级目的的官员们,例如户部尚书王国光,因任人唯亲、鬻官黩货、损公肥私等罪状屡遭弹劾,却又是谙熟财政的理财高手,主政户部五年,朝廷赋税年年攀升,这种人恰恰为张居正所喜,而不是那个认死理的海瑞。
古代官吏的考核作者:张晓玲来源:《公务员文萃》2013年第08期政风纯正、官吏清廉是历代帝王和黎民百姓所祈盼的,关系着国家经济的繁荣和政治的稳定。
因此,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官吏的道德品质,要求官吏“清”、“慎”、“勤”,使对“官德”的考察在中国古代考课制度中占主要地位。
古代的考课制度,又称为考绩、考功,是对在职官吏的官德、政绩和功过的考核并评定优劣等级的一种制度,是古代职官管理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
考课制度始创于西周,战国时期初具规模,历经秦、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逐渐完善。
《周礼》提到的“六计”是我国古代判断和考察官吏最早的一般标准。
“六计”是指考课官吏的六项标准,其中“廉善”、“廉敬”、“廉正”是针对品德的考核,“廉能”、“廉法”、“廉辩”则是针对能力的考察。
“六廉”标准的部分内容在实行世卿世禄制的西周春秋就已出现。
春秋时期著名革新家管仲把“清洁于货”作为设置官吏的重要条件。
而战国时期世卿世禄制逐渐废除,官吏考课制度初具规模。
“六廉”标准系统呈现,反映出国家考课制度注重官吏的品德与能力并举,而又首重品德的特点。
秦朝崇尚法治,强调“垂法而治”。
通过制定法律,规定所有官吏应当具备的个人素质和修养。
睡虎地秦简中的《为吏之道》反映了秦国官吏职业规范的基本要求。
内容有:“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无私,微密纤察,安静毋苛,审当赏罚。
”“凡治事,敢为固,谒私图,画局陈以为耤。
肖人聶心,不敢徒语恐见恶。
凡戾人,表以身,民将望表以戾真。
表若不正,民心将移乃难亲。
”强调官吏应该廉洁自律,要严格依法办事,不徇私情,不为人情所阻碍;要为人正直正派,胸怀正气,为民表率。
汉承秦制,考察官吏亦不出品行、能力两方面。
官吏选拔与考课不分,考选合一,许多选拔官吏的标准亦即考核晋升官吏的标准。
主要有“四科取士”和“光禄四行”。
“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中国古代的考核制度及启示[定稿]第一篇:中国古代的考核制度及启示[定稿]中国古代的考核制度及启示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的人事考核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即人事考核制度的萌生期(先秦)、确立形成期(秦汉)、迭变期(三国两晋南北朝)、完备期(隋唐)、发展期(宋元)、集大成期(明清)的阐述,以及对古代考核制度的成功经验和实践中所暴露出的缺陷的具体分析,得出了可以借鉴和吸收的有益的历史经验教训,而且对当前的公务员考核制度的改革不无启迪。
关键字:古代官吏考核制度启示考核,历史上称作考课、考察,不仅使我国古代官吏管理制度,也是现代公务员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客观、全面地评价人,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起点。
大至一个国家,小到某个部门、组织,要详细地掌握其人力资源状况,就必须对其每个成员的素质和绩效进行科学、全面的考核。
通过考核,可以使上级和被考核者自己了解其一定时期内的工作绩效,找出工作成绩与计划目标之间的差距,获得对素质和绩效的反馈,激励被考核者克服困难,奋发学习,做出成绩,进一步发掘自身的素质和潜力。
考核结果是公务员晋升、降职、辞退和奖惩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考核还有助于领导和人事部门掌握被考核者的优缺点,改进人事工作,以最合适的人从事最合适的工作,发挥最大的效用。
人事考核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考绩制度是中国古代管理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考绩,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秩序,对官吏的功过与政绩进行考察或考核,从而分别等第,以定黜陟。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古人对考绩的称谓不尽相同,如考课、考核、考校、考功,虽称谓不同,但就其基本内容而言,都不外乎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考绩标准、考绩程序、奖惩办法。
中国古代考绩制度作为一种经常性的制度,是在封建社会确立以后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纵贯其形成演变历史,大体上可划分为几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连贯的阶段。
我国对官吏进行考核的实践由来已久。
据史书记载,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尧舜做部落联盟首领时就已经有了考绩的做法,即每三年考核一次部落首领的能力与业绩,每考核三次作为一个周期,根据这三次的考核结果对被考核者进行升降性的调整。
古代如何考核官员作者:彭海涛来源:《月读》2014年第01期据史籍记载,中国古代黄帝时设置了百官,尧、舜时就有了对官员的考核。
西周时期,提出了“六计”的考核办法,即考察官员的德行是否优,办事能力是否强,是否忠于职守,是否公平公正,是否遵纪守法,是否明辨是非。
秦汉时期,考核制度有了进一步发展。
秦代确定了“五善五失”考核法:“五善”指的是:尊敬上司,廉洁奉公,办事谨慎妥当,多做利国利民的好事,凡事谦虚礼让。
“五失”内容较多,概括起来主要有:夸夸其谈、好唱高调而不务实际;喜欢自我吹嘘而不实事求是;知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等等。
汉朝非常重视官吏的考核,西汉初年即制定了《上计律》,元帝时专门出台了“考功课吏法”,规定:令、丞、尉治一县,崇教化无犯法者,都给以升迁;有盗贼,满三日未发觉,则由县尉承担责任;如县令发现并亲自除盗贼,则县丞、县尉要负其罪。
魏晋南北朝,虽是分裂动荡时期,但统治者对官员的考核却没有停止。
北周时以“六条诏书”考核官员,分别是:身心修养、敦崇教化、发展生产、举荐人才、执法公平、合理征收赋税。
这是第一次注意到了官吏的身心修养与社会精神敦化的关系。
到了唐朝,官员考核实现了制度化、法律化,最著名的是“四善二十七最”。
“四善”偏重思想品德和工作作风,包括:道德高尚、清廉谨慎、办事公平、工作勤勉。
“二十七最”是区分不同职务所定,偏重行政能力和绩效。
例如,负责选拔的官员要对所选之人有充分的了解,确保其德才均备;负责执法的官员要弄清事实真相,做出公正的裁决,等等。
宋代的考核大体沿袭唐朝。
真宗时,将官员的考核标准分为三等:公正、勤勉、廉洁、干练,且做事让人民受益,为上;虽然做了事但不廉洁,虽然不贪但没有做值得称道的事,为次;办事胆怯软弱且贪婪,为下。
明代官员考核,以考满、考察并行。
“考满”是以年限考察官员任期内工作情况,分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种。
“考察”的目的是区分官吏优劣,重在惩黜不法官吏。
考满所罢免之官,尚可起复;考察所罢免之官,永不复用。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选择题刷题--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三轮冲刺复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按唐制,官员考核标准为“四善二十七最法”。
“四善”为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秤、恪勤非懈;“二十七最”是根据各部门职能不同,分别制定最高标准进行考核,定出不同等级,每个等级都有相应的奖惩办法。
这表明,唐代官员考核()A.注重官员品德和政绩B.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C.程序已经成熟和完备D.意在监察州县各级官吏2.宋代沿袭唐代的监察体制,御史台与谏院构成中央行政监察机构,合称为台谏系统。
宋代以降至明清,言官多结党营私,谏官制度逐渐演化为皇帝御下之工具,始而谏院独立,继而科道合一,六科独立置署而后干脆并归督察院。
这一过程()A.提升了监督稽查效率B.避免了国家决策失误C.扩大了司法职权范围D.适应了皇权强化需要3.西汉刺史虽“秩六百石”,但监察范围广泛,包括政、刑、民、选署等诸多方面,监察对象主要为地方郡国二千石官员,故有人评价道:“刺史位卑却权重,以贱治贵。
”这一评价折射出,刺史制度()A.阻碍了行政效率的提升B.标志着行政权与监察权的分离C.与儒家等级思想相违背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官员的监察4.有学者指出:“(唐朝时)如果以资产作选举的标准,则等于承认兼并,亦即促成小自耕农为佃农。
过去的经验,让这种趋势发展下去的话,各世族必攫取大帝国的税收来源,使官僚组织僵化,因之而使全国瓦解。
”作者意在说明()A.增加资产缴纳户税利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B.分科考试的选官制度有利于维护政权的稳定C.佃农一般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D.部分节度使兼并役使州县形成藩镇割据势力5.北宋真宗、仁宗年间,原来的注疏经学不受待见,社会上兴起了以新见地解读经书真意的新学风,这种风气逐渐风靡天下,形成所谓的“宋学”,这个学界动态很快反映到朝廷政策之中,就有了新科明经考试制度。
古代官吏考核奖惩制度琐谈吏治的好坏,与有无严明而合理的考核、奖惩制度有很大关系。
所以,一般在政治比较清明的时期,政府对官吏的考核、奖惩,总是严格认真的。
我国封建社会,官吏的考核、奖惩制度,肇始于战国,至秦汉开始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办法。
在汉代,一年一度的考核,叫做常课;三年一考察治状的,叫做大课。
一方面,由中央课郡,郡课县;另一方面,各部门和长官课其属吏。
举中央对郡的常课来说,中央由丞相和御史大夫负责,有时皇帝还亲自出来主持,每年年终,郡国守相都要向中央报告一年来的工作,以接受考核。
报告的内容包括:户口增减、垦田农桑、漕运水利、钱谷出人、盗贼狱讼、教育选举、灾害疾疫等。
各地向上报告,有规定的簿册,名为上计簿,报告工作的过程,名曰“上计”。
怎样核实“上计”内容的真伪呢?汉朝还有另一套监察制度,这就是刺史制。
汉武帝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共设十三个刺史,按是否犯有聚敛为奸、刻暴杀人、蔽贤宠顽、放纵子弟、勾结豪强等行为来考察各地长官的治理情况。
如果犯有其中一条的,就要受到弹劾和惩罚,如果严格守法不逾诸条者受奖。
受奖一般都要赏赐财物和升官,受惩者,轻则降官,重则绳之以法。
比如西汉宣帝表彰了胶东相王成,就因为他“治甚有声”,流民归田复业达八万多户,不仅升他为太守,而且赐爵关内侯。
而哀帝时的鲍宣,则因“举错烦苛”,被免去了豫州牧的职务。
唐朝也有严格的考核和奖惩制度。
《大唐六典》规定,每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有“四善”、“二十七最”等具体条目。
四善是“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侧重于德的标准;二十七最是对不同的职务提出不同的要求,如铨衡人物、擢尽良才,为选司之最;决断不滞、与夺合理,为判事之最等。
这是侧重于才能、政绩的标准。
考课工作由史部负责,根据这两方面的标准,经过考核,写出考词,定为九个等级。
如一最四善为上上考,一最或无最一善为中中考,背公向私、职务废阙为下中考,居官谄诈、贪浊有状为下下考。
中国古代的考核制度一、明代以前的文官考核体系唐朝的文官考核制度是整个古代社会各个朝代中最完善的,主要表现是明确了文官考核的两个标准,即业务以及品德方面。
形成了所谓的“四善”“二十七最”两个标准。
四善主要是关于文官的政治素养和品质方面的要求,即:“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四个方面。
德义有闻主要强调文官的品行,及一个文官在百姓心中的主要形象,这是最主要的。
清慎明著要求文官时时刻刻做到清白正直。
公平可称要求文官在行政方面要做到公平公正,实事求是,不畏惧权贵,不欺凌百姓。
恪勤匪懈要求文官时刻勤勉,熟悉政务。
及时发觉行政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二十七最主要是针对各个方面的职官,订出的相应的标准。
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其中,“献可替否,拾遗补缺,为近侍之最”这一条主要是考核中书门下两省的官员,“铨衡人物,擢尽良才,为选司之最”主要是考核吏部以及兵部中的文官的。
兵部中的文官主要负责官员的选拔以及相关的文书草拟等工作。
“扬清激浊,褒贬必当,为考校之最”主要考核考核主管考校的官员。
“礼制仪式,动合经典,为礼官之最”主要考核太常寺以及鸿胪寺官员的。
“音律克偕,不失节奏,为乐官之最”主要考核太常寺中掌管乐律的官员的。
“决断不滞,与夺合理,为判事之最”主要考核五监九寺的官员的。
唐代各朝不同的政治状况也使得文官的考核效果不尽相同,唐朝前期由于政治比较清明,考核制度得到了比较好的贯彻,唐朝中期以后,由于政治上的逐渐腐败,导致了文官考核出现了许多弊端,如定期考核不认真,考核标准执行的不严密,主管考核的官员弄虚作假等。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个时期,在经历了唐朝之后的几百年的政权分裂之后,由元代又重新统一了中国。
宋朝在宋太祖时期文官考核制度已经初具规模。
宋太宗时期,还承袭五代的旧制,即由吏部南曹将印纸历子发给各州的官员,不再另发公据,然后再命州郡长官在上面写上其过失和政绩,在官员任满后,送交有关机构以决定其优劣升降。
中国古代如何考核官员作者:王雪竹来源:《畅谈》2018年第02期中国古代官吏铨选和管理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出现官员一词的古籍可追溯到《周书·卢辩传》。
为官总是要讲究政绩。
考核在中国古代也称为考绩、考课、考校或考功,其含义就是国家依照所颁布的法令和行政计划,在一定的年限内,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并依其不同表现,区别不同等级,予以升降赏罚。
因此考课不仅是国家对官吏实施奖惩、升降、俸禄的主要依据,也是激励官吏奋发向上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国家机关行政效率的杠杆,是我国古代整顿、改善吏治,惩恶扬善的一项重要措施,与各朝政治以至盛衰兴亡都有着直接关系。
官的寓意乃“使辖区内物阜民丰”在《辞海》中,官字的解释是:1.旧称担任国家或政府职务的人员。
《易·系辞下》:“百官以治。
”2.为官。
韩愈《唐故河南府王屋县尉毕君墓志铭》:“闻君笃行能官,请相见,署诸从事。
”亦指使为官。
《书·泰誓上》:“敢行暴虐,罪人以族,官人以世。
”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官字的解释为:“官,吏事君也。
”故“官”又为官员之意。
如果从“官”字的结构来看,甲骨文字形从“宀”,其本义为屋舍、庐舍,以宀覆众,则有治众的意思。
“官”字的下半部分为“阜”省,其甲骨文像臀尻之形,表示为坐卧止息。
从引申义来看,“宀”表示区域、范围;“阜”则有盛、多之意。
“阜”省居于“宀”之下,形成一个“官”字,表示在一定范围内管理众人,是为国家和君王管理相关事务的人员。
“阜”的甲骨文像山崖边的石磴,本义为土山,寓意为官者要站得高看得远。
“阜”原本为军队驻扎之所,也就是说,最早的官员任命制度就是军政合一的。
“宀”与“阜”省为“官”,寓意为官者要使辖区内物阜民主……一套系统的官吏考核制度据史籍记载,在中国古代原始社会,黄帝时设置了百官,尧、舜时就有了考课制度。
据《尚书·舜典》记载,舜提出了“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庶绩咸熙”的考核制度。
商代中期就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官制。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四善二十七最”古代官员如何考核?
导语:洪迈在《容斋随笔》“四笔”中说:“唐制,尚书考功掌内外文武官吏之考课,凡应考之官家,具录当年功过行能,本司及本州长官对众读议其优劣
洪迈在《容斋随笔》“四笔”中说:“唐制,尚书考功掌内外文武官吏之考课,凡应考之官家,具录当年功过行能,本司及本州长官对众读议其优劣,定为九等考第,然后送省。
……今但付之士按吏据定式书于印纸,比者又令郡守定县令臧否高下,人亦不知所从出。
”粗略看来,此言是说唐宋两朝考绩方式多有不同,宋代考绩不如唐朝严谨。
考绩,也称考课,考核,课绩和考察,是对在职官吏政绩状况进行评价,确定等级和去留。
洪迈写这段文字是指责当朝不好吗?不是!思忖《容斋随笔》主旨,洪迈决不会有此意。
他不过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而已。
确实,考绩走过遥远的路途之后,形成了意味深长的情势,一面是高层千方百计堵塞漏洞,另一面则是在具体的操作中日益流于形式,严重程序化。
查阅史书,官吏考核的制度和方法在我国源远流长。
《尚书》中有“三载考绩,三年黜陟幽明”的说法,尽管此说未必真正实行过,但后来各朝大都采取了3年考绩的办法。
考核的标准和内容,从先秦到清,历朝历代虽有很大差别,但大多包含对官吏自身的要求,对农业生产、户口情况、财政收入、社会治安以及能否发现人才等方面的内容。
对官吏自身的考核,从先秦开始,就以德、能、功来要求官吏。
荀子提出“德以叙位,能以授官。
”唐代的“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着,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就是把官员自身的道德修养放在首位。
至于劝课农桑,户口增加,狱讼无冤,推荐人才等等,则是考核官吏具体的业务能力。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