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赣南采茶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宇俊
- 格式:docx
- 大小:63.64 KB
- 文档页数:3
论赣南采茶戏的“扇子”艺术作者:蓝文张宇俊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12期摘要:在赣南采茶戏表演艺术中,“扇子”不断地彰显出它的独特艺术魅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与时俱进,在艺术“自由王国”的领地里,拓展了更为广阔的表现空间。
关键词:赣南采茶戏;扇子;历史;表现;发展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6-0137-01一切民族艺术的产生,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并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历代的政治、经济等社会形态,也不断地在民族艺术中得到反映。
有着400多年历史并被列入国家首批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赣南采茶戏,则以其质朴的舞台艺术,演绎着世世代代客家人的生产与生活、劳动与爱情、悲欢与离合、喜悦与忧愁。
鲜明的地域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及载歌载舞的形式,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舞台表演中五颜六色、形态各异、风情万种的“扇子”艺术,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
众所周知,“扇子”是我国民间既普通又简单的传统手工艺品,历史悠久、产地不一,炎炎夏日,被人民群众视为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须品,更被历史上诸多文人墨客的青睐,玩弄于股掌之中。
文化范畴内的文学、戏剧、美术、书法等,都以自己固有的艺术功能,利用“扇子”的形状做起了文章,并以“扇子”为载体,抒发传递出多姿多彩的思想情感。
熟悉赣南采茶戏的观众,都知道“扇子” 在该剧种表演艺术中的地位和作用。
是“扇子” 、“袖子” 、“步子” 共同组成了它的三大表演元素。
其中,唯有“扇子”是生、旦、丑各行的皆备。
“扇子”何时进入赣南采茶戏表演系列?史无记载,无从考究,民间倒有一说。
很久很久以前,赣南民间一草台班子,在乡村一祠堂演采茶戏,有一学徒,在他没戏时,走到台下和一位观众朋友喝茶聊天,见天热人多,朋友便递了一把扇子,让他煽风解暑。
二人聊天兴头正浓,学徒崽子竟然忘记自己该上场了。
听到师傅催叫,便疾步如飞地跳上台演起来了,却发现朋友给他的扇子还拿在手上。
赣南采茶戏传承与发展新思路赣南采茶戏,是一种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戏曲剧种,源自江西省赣南地区,具有独特的表演风格和内容特点。
采茶戏的形成和发展与赣南地区的茶文化、民俗习俗以及地域环境密切相关,表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赣南采茶戏传承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赣南采茶戏,我们需要探讨并提出新的思路和举措。
要深入挖掘采茶戏的历史文化价值,加强对采茶戏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采茶戏作为赣南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了当地人民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
通过深入挖掘采茶戏的历史文化价值,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赣南地区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增添新的内涵和活力。
加强对采茶戏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推动相关学术机构和文化部门加大对采茶戏的收集、整理和保护工作,建立采茶戏的资料档案和艺术传承基地,为采茶戏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和保障。
要创新采茶戏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推出更具时代特色和审美价值的作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迁,传统的采茶戏形式和表演手法可能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观众的需求和喜好。
有必要对采茶戏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进行创新和改革,推出更具时代特色和审美价值的作品,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关注和喜爱。
可以借鉴现代舞台表演技术和艺术元素,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的采茶戏中,形成新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使采茶戏焕发出新的艺术魅力和活力。
要加强对采茶戏艺术人才的培养和支持,为采茶戏的传承和发展输送更多的人才资源。
艺术人才是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而采茶戏作为赣南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也需要具备一定的表演和创作才华的艺术人才进行传承和发展。
有必要加强对采茶戏艺术人才的培养和支持,建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和人才选拔机制,为爱好采茶戏的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发展机会,激发他们的艺术潜能和创作热情,为采茶戏的传承和发展输送更多的人才资源。
江西客家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及校本教材建设的研究蓝文;成宁;张宇俊【摘要】江西是采茶戏之乡,赣南采茶戏是赣南民间土生土长极具地方特色的剧种,也是采茶戏中“茶味”最浓的一种。
(1)赣南采茶戏中的文化元素,重点阐述它的起源、沿革产生的影响。
(2)赣南采茶戏独特的艺术风格,主要阐述采茶戏曲牌结构及歌舞结构、“衬词”、“行当”等特色。
(3)赣南采茶戏教学实践及校本教材编写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努力方向。
【期刊名称】《林区教学》【年(卷),期】2011(000)012【总页数】4页(P106-109)【关键词】赣南采茶戏;流变沿革;艺术风格;教学实践;教材建设【作者】蓝文;成宁;张宇俊【作者单位】赣南采茶歌舞剧院,江西赣州341000;赣南教育学院,江西赣州341000;赣州市文学艺术家联合会,江西赣州3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825近400年来,赣南采茶戏一直以其质朴的舞台艺术,演绎着世世代代客家人的生产与生活、劳动与爱情、悲欢与离合。
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欢快的表演形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在赣南、粤北、闽西等客家地区广泛流传,乃至远播广西桂南和台湾一带,长演不衰。
现已被列入国家首批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赣南采茶戏这一剧种的孕育形成,大致经历了从“采茶歌舞”到“采茶灯”(或叫“茶篮灯”)、再到“采茶戏”三个阶段。
从唐代秦韬玉作的“采茶歌”到封修眭作的“御苑采茶歌”十首算起,到代蔡襄的采茶歌就经历了几百年。
至元代“采茶歌”已形成了“调性”广泛运用于杂剧中,而后发展成套曲。
采茶歌在元曲中所占的位置是举足轻重的,如曾瑞的《闺情》、顾德润的《述怀》(《元曲大词典》第471页,南京古籍出版社1995年1月)等都是采用【采茶歌】与另两个曲牌【骂玉郎】【感皇恩】连套方式演唱。
“采茶歌最初只唱小调,每首仅有四句唱词,后由小调发展成一种联唱形式,名曰‘十二月采茶歌’,从一月唱到十二月,每月一首,而‘十二月采茶歌’与民间舞蹈相结合,走进元宵节的灯彩行列中,即变成‘采茶灯’的演出。
巧妙·美妙·奇妙作者:黎平平张宇俊来源:《艺术评鉴》2017年第10期摘要:江西赣南采茶戏传统音乐曲牌中“茶腔”的《南山担水》曲牌,以巧妙的文字结构,美妙的音乐旋律,揭示了奇妙的传统文化内涵,为传承研究戏曲音乐文化开拓了新的艺术空间。
关键词:赣南采茶戏;传统音乐;曲牌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6-0021-02地处江西南部,与广东、福建、湖南毗邻,称为“客家摇篮”的赣州,一个有400多年历史,在当地深受群众喜爱,以载歌载舞,歌舞戏浑然一体艺术风格见长,曾被我国著名文学家、戏剧家田汉誉为“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2006年列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地方戏曲剧种——赣南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音乐,在我国戏曲音乐板腔体、曲牌体两种结构形式中,属曲牌体结构形式,其300多首传统曲牌,根据弦法、结构、调式、形式和内容的不同,分为:“灯腔”“茶腔”“路腔”“杂调”,当地俗称“三腔一调”。
“灯腔”是赣南采茶戏的早期音乐,其中的大部分曲牌来自该剧种的传统剧目《九龙山摘茶》。
如《春景天》《双牵手》《朗泡茶》《摘了一季茶》《官礼》《茶童调》等,还有部分曲牌来自赣南民间流行的“马灯”“龙灯”“狮灯”“摆字灯”“茶篮灯”以及“大堂花鼓”“小花鼓”“彩莲船”等灯彩音乐。
“灯腔”曲牌的特点是旋律起伏大,音调雄浑热闹、节奏强烈、便于舞蹈,加上锣鼓唢呐的伴奏,更显赣南民间灯彩风味。
“茶腔”是赣南采茶戏的主要声腔,大部分曲牌来自赣南本地的民歌、山歌与赣南采茶戏中的“杂套戏”(也称“茶戏”)传统剧目中人物的唱段。
如:“牡丹调”“三句板”“山歌”“上山调”“下山调”“斑鸠调”“长歌”“绣花”“打鞋底”等。
“茶腔”曲牌的特点是高亢明亮、喜悦欢快、甜美抒情,富有浓郁的田园山野风味,易于传唱。
“路腔”是行走在路途上唱的歌。
其中有不少曲牌来自湖南民间。
赣南采茶戏赣南采茶戏是江西南疆的代表剧种,流播于赣南、粤东、粤北、桂南一带的客家话和赣州话的广大地区。
源流:明代中叶,赣南茶歌很盛,深得士庶喜爱。
明万历年间( 1573-1620) 插秧采茶歌进入豪绅官宦的宴席聚会上,常由家童演唱,主人击竹附和,一时成为风尚。
明末清初,在民间衍化为茶篮灯。
初为两旦一丑,手提花篮扇子,翩翩对舞,唱着[十二采茶]曲调,多演出于茶山开市季节,名为《小摘茶》。
后来,增加了两个茶女,一个茶娘,表演梳妆、挑帘、发灯、出门、上山、摘茶、摆字等内容,俗呼“灯戏”。
每至新春元宵,各村坊以姓氏为单位,组织班社,受邀于邻村外乡,纷纷延至宗祠庙堂演出,并赠以红包相酬,待为宾客。
清嘉庆时期( 1796-1820),受当地戏曲东河戏影响,又添加了茶商朝奉一角,扩大了朝奉别妻,途中落店,闹五更,看茶赞山、报茶名、尝茶议价,送茶下山,运茶回程等情节和13 个剧中人物,形成了一个大戏,名曰《九龙山摘茶》,以丝弦唢呐伴奏,但始终保持茶篮灯旧形式,其班称灯班,其戏称正本,正本者,正统之谓也。
与此同时,又有一种花鼓灯,遍行乡间,约有三种类型:即耘田花鼓、灶背花鼓和大堂花鼓。
耘田花鼓,扮花鼓公婆二人,或一公二婆,以锣鼓宫灯引路,夹以龙灯、马灯、茶灯,沿门歌唱,连唱[开门歌]、[进门歌]、[出门歌]等祝赞曲词。
其后表演走马灯、九条河、板凳龙等一套两旦一丑的小戏。
灶背花鼓走村过户,杂唱一些零星小曲,取乐于人。
大堂花鼓,出自古典戏曲中打花鼓之一折,更具故事艺术性。
三种花鼓,统称花灯,深受群众欢迎。
明清两代,赣南地区农业商品交流极为繁荣,至清乾隆时,墟市大增,全区多达三百二十五个,平均每隔五公里便有一个墟场,据《于都县志》记载:每逢墟日,赶墟人数“多至不可以千计,少亦不下数百” 。
物资丰富,集贸频繁,从而推进了花灯艺术的迅猛发展。
新年的花鼓玩灯,逐渐脱离灯彩行列,弃灯成戏,登上舞台,创作了一大批反映农村副业生产和墟场商品买卖的短小剧目,多为一旦一丑或两旦一丑的三小戏,其班名为三脚班,其剧相对《九龙山摘茶》的正戏而言,被称为杂套或杂戏。
引文格式:傅丽.采茶戏在赣南和粤北地区的传播研究[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23,44(2):46-49.采茶戏在赣南和粤北地区的传播研究*傅丽(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西赣州341000)摘要:采茶戏作为赣南和粤北客家地区的文化事项,是赣粤边区代表性的民间戏曲艺术㊂采茶戏源于赣南,随后向粤北传播并形成了在地性风格特点,从文化本质来说,赣南采茶戏与粤北采茶戏具有同根同源性㊂挖掘这一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源于采茶戏在赣南和粤北两地的动态传播过程中,赣粤边区的文化环境给二者之间的传播提供极大空间㊂采茶戏在赣粤边区传播历程是漫长的,它凝聚客家人的精神信仰,维护采茶戏在赣粤边区的文化主体地位,促进采茶戏在赣粤边区的双向传播㊂关键词:采茶戏;赣南采茶戏;粤北采茶戏中图分类号:J72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7659(2023)02-0046-04在戏曲学研究领域,采茶戏被归纳为地方小戏㊂客家作为汉民族的支系,以赣粤闽为主要的聚集地㊂采茶戏是赣南和粤北客家地区重要的文化事项,是一个复杂的㊁互动的客家发展历程的结晶和缩影㊂长期以来,学界围绕赣南和粤北两地的采茶戏是否同根同源而展开讨论㊂对于不同地域相似文化现象的存在,人类学的理论有两种解释:一为 多源并起 ,即各地均有自己的发源;二为 传播论 ,即文化现象先在某地产生,再传播到其他各地㊂[1]赣南采茶戏和粤北采茶戏在风格特点上具有共性与个性,形成这种文化现象则源于采茶戏在赣粤边区客家区域的传播而促成二者之间的互鉴㊂本文将采茶戏置身于赣南和粤北地区特殊的文化语境中,对其传播的动因及价值做出分析㊂一㊁采茶戏在赣南和粤北的传播环境文化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并在极大程度上受环境因素的制约㊂环境从其定义上理解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内含社会因素㊂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环境对于文化在空间上的分布以及文化的性质有着重要的影响㊂赣南和粤北两地具有特殊的地缘关系,其自然地理因素的相似性以及社会因素的密切关联性,孕育了采茶戏的产生,同时也造就了采茶戏在该区域的空间分布和传播优势,为赣粤两地采茶戏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㊂(一)自然地理环境赣南和粤北隶属于江西和广东两省,以南岭为界,地理位置上紧密相连㊂在气候上,赣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湿冷多雨,春季雨量最大㊂粤北属季风型的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气候,冬季降水稀少,夏季雨水充沛㊂在地形地貌上,赣粤两地多以山地㊁丘陵为主,境内群山林立,分布着许多大小山峦,盘亘于赣粤之间的是南岭山脉的大庾岭和九连山㊂大庾岭连接着赣粤两地,是南北往来的天然孔道,也是赣南(大余)和粤北(南雄)的主要交通要道,给赣粤边区带来了极大的交通运输便利㊂赣粤两地的气候及地貌使得境内的森林资源非常丰富,种植业和林业相对发达,油茶㊁柑橘㊁茶叶等成为两地主要的经济作物㊂明清时期,茶叶的种植以及由此带来的贸易也使赣南和粤北的交往更加频繁㊂赣南和粤北地区的水系很发达,河流众多,赣南境内主要有章水㊁梅江等流量较大且可通舟的河流,粤北境内有北江及其支流连江㊁翁江等,水路可以贯通赣粤两地㊂赣南和粤北两地因山体相连㊁水系相通而构成一个独特的地域整体,为采茶戏的孕育和传播提供了必要的地域条件与空间基础㊂(二)赣粤边区的社会环境赣南和粤北地区很早以来就一直居住着百越(百粤)族和山都木客等土著居民,在‘吕氏春秋㊃恃2023年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ɴ.2第二期J o u r n a l o f G a n n a n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M a r.2023*收稿日期:2022-05-24 D O I:10.13698/j.c n k i.c n36-1346/c.2023.02.008基金项目:2019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Y S19101);江西省社会科学 十三五(2018年) 规划项目(18Y S29)作者简介:傅丽(1972-),女,广东普宁人,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客家舞蹈及舞蹈教育㊂君“篇记载: 扬汉之南,百越之际 ,①指出了在我国的东南和南部地区有百越人居住㊂晋代郭璞为‘山海经“作注时有记:‘海内经“谓之赣巨人,今交州㊁南康郡深山中皆有此物也㊂ 土俗呼为山都㊂②而 山都 和 赣巨人 都是指同一人物㊂自秦汉以来,中原汉族由于驻军㊁政府移民和战乱等原因开始大规模地向赣闽粤三省迁移人口,清初‘赣州府志“在描述府境的风土人情时云: 深山荒谷,则粤闽侨居,蛮疍之习,有时而染㊂ ③赣南㊁闽西和粤北成为原居民和客家人共同生活的地区㊂大量的移民致使赣南和粤北地区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对两地的政治和经济㊁生产和生活㊁文化和贸易㊁风俗和习惯等方面产生极大的影响㊂采茶戏作为赣南和粤北两地所具有的一种文化形态,从其产生之初,就深受这些社会因素的影响㊂也就是说,赣粤两地的社会环境对于采茶戏的发展及其在两地互相传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㊂赣南和粤北紧密相邻,两地相似的地理环境㊁变迁的经济社会以及客家民系的形成,使得赣南和粤北成为一个区域整体和客家文化圈㊂由于赣南和粤北从属于不同的两个行政区域,在具体的社会生活㊁民俗与语言等方面必定存在一定的差异,而这些因素对两地采茶戏的艺术形式呈现产生直接的影响㊂二、采茶戏在赣南和粤北传播的历史过程从对赣南采茶戏和粤北采茶戏的历史形成与发展的探究,可以发现二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历经交流与融合㊁互鉴与再生的过程,并因此而形成在艺术形态㊁风格特点等方面的共性与个性㊂(一)采茶歌采茶戏以采茶歌为基础,历经采茶灯发展阶段后加入人物角色与故事情节而形成戏,采茶歌是形成采茶戏的核心㊂明清时期我国的茶文化已是极为普及,茶叶生产在江南一带走向繁荣,茶农在采茶的劳动过程中随口即兴而唱的一些生活小曲和小调是最初的采茶歌㊂明代中期,赣南境内出现 十二月采茶歌 ,最初流行 顺采茶 ,从一月唱到十二月,而后出现 倒采茶 ,即从十二月唱到正月,月月有歌,还有唱春夏秋冬的 四季茶歌 ㊂江西流传的采茶歌在明万历年间铅山人费源禄所作的‘节序诗㊃清明“已有文献记载,清代江西赣南石城熊氏家族六修‘熊氏族谱“中,有关熊休甫(生于明代万历年间)的记载: 每月夕花晨,座上常满,酒半酣,则率小奚唱插秧采茶歌,自击竹附和,声鸣鸣然,撼户牗㊂④广东在明朝亦盛行 十二月采茶歌 ㊂广东境内的采茶歌在明末清初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记曰: 粤俗,岁之正月, 缘之踏歌,歌十二月采茶 ,清康熙时吴震方的‘岭南杂记“对 采茶歌 [2]均有记载㊂从已有的资料来看,赣南和广东二地 十二月采茶歌 在词曲上有一定的关联性㊂(二)采茶灯从采茶歌到采茶戏的产生,历经了采茶灯的过渡阶段㊂明中叶以后,在民间灯彩等艺术形式的影响下,出现了用纸扎茶篮㊁扇子和手帕等道具边唱边舞即 采茶灯 的表演形式㊂流沙㊁毛礼镁的‘采茶剧种散论“中有一篇‘赣粤采茶灯戏再探“的文章,通过对相关文献以及对采茶音乐的分析,对赣粤采茶灯推论出:赣南的采茶灯是由闽中和闽西传入赣南石城㊁宁都和于都一带,再往西传入赣州,至今于都县还保存的‘采茶谣“与福建龙岩的‘摘花茶“的音乐曲调相同,歌词也没多大差异,而龙岩的采茶灯是由浙江传入的㊂广东的采茶灯最初是由浙江传入粤东,而后分成两路,一路由粤东传入粤北,另一路则传入广州和粤西㊂在该文章中还进一步指出:赣南的长宁县(今名寻乌)和粤东的平远县(今属梅州市)相邻,粤东梅州的采茶灯向江西方面发展,最先是在赣南长宁县盛行起来㊂明末,从粤东传入的采茶灯与赣南地区的其他民间灯彩相结合,形成赣南本地 两旦一丑 的采茶灯演出形式㊂以‘姐妹摘茶“为代表的采茶灯在赣南形成‘双采茶“三种表演形式:其一,宁都县 四旦两丑 的表演形式;其二,赣县和于都等地‘小摘茶“的形式;其三,安远县出了‘双采茶“㊂清乾隆七年曾任长宁知县的沈涛写有‘灯戏竹枝词“:琵琶斜拨月琴张,月下争看窈窕娘㊂何必踏歌怜眉子,广南新按采茶腔(广南即现在的广东)㊂清嘉庆年间,信丰人谢筆祯在‘南安岭“中对南安(赣南地区的大余县)采茶灯的描述,有这样一种说法: 土音流传自东粤,村童装扮作妖娥㊂ [3]52(三)采茶戏值得注意的是,明末清初时期安远县出现 四旦一丑 的‘九龙茶灯“, 四旦 指的是四个茶女, 一丑 指的是一个茶母,此茶灯与闽粤无任何关系,但比‘姐妹摘茶“更加丰富多彩,加入了 梳妆㊁出门㊁上山㊁摘茶㊁发灯 等情节,而所唱曲调‘梳妆扮月“是一种较 十二月采茶 歌更为古老的 四季采茶 曲牌㊂74第2期傅丽采茶戏在赣南和粤北地区的传播研究①②③④吕不韦:‘吕氏春秋“卷二十‘恃群览第八㊃恃君“,‘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154杂家类,第848册,第449页㊂郭璞:‘山海经传“,‘海内南经第十“,中华书局,1985年版㊂朱口等修,林有席纂:‘赣州府志“卷2‘风土“,清乾隆四十七年刻本㊂赣州地区戏曲志,1991年版㊂由此,‘小摘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第一部赣南采茶戏‘九龙山摘茶“(亦名‘大摘茶“),进入了有人物角色(旦角㊁丑角)与故事情节的采茶戏发展阶段㊂从清乾隆至道光年间(1736-1850),赣南采茶戏在赣南各地迅速发展㊂有文献记载,入清以后,赣粤两地的交流已是十分频繁,广东的茶商前往赣南购买茶叶,当地茶商以采茶歌舞招待粤商㊂据史料记载,赣南采茶戏在安远形成后在赣南境内迅速流传同时也传入粤北,据‘南雄县志“中记载: 采茶戏约在清乾隆年间,由南康㊁信丰和龙南等地传入㊂ [4]13又有‘曲江县志“中记载: 本县地方戏,仅采茶戏一种㊂其源于何时何地或由何地何时传来,今难确切考证㊂最迟于光绪年间,已有一丑二旦的 三脚班 以唱采茶㊁唱大茶㊁唱花鼓㊁大茶戏㊁采茶戏之名在本县(主要在西北部㊁西南部)农村演出㊂ [4]13虽然不能准确地判断赣南采茶戏何时传入韶关,但是从资料中可以发现,赣南采茶戏在清朝就已经在韶关流传㊂赣南采茶戏‘上广东“的唱词有: 过了新城(赣南大余县)是曲江(广东),一根甘蔗八尺长㊂ 此外,赣粤两地采茶戏艺人之间也是互为往来和交流㊂据说在清道光年间,赣南采茶戏老艺人刘璋(丑角)㊁夏祥凤(旦角)到仁化县扶溪演出,曾传艺给仁化的刘振光这位艺人㊂[4]15粤北的阳山县地方志中,便出现 乾隆间三角班大兴 的记载,这种三角班唱的就是赣南采茶戏㊂[3]253清末民初,粤北采茶戏艺人谢启池㊁钟南石等经常领班到赣南演出㊂[4]7又如赣南采茶戏和粤北采茶戏都有‘补皮鞋“这个传统剧目,不仅名称相同连主题内容都比较接近㊂随着采茶戏在赣南和粤北地区的不断发展,成为以地域命名的赣南采茶戏和粤北采茶戏,将二者的唱腔㊁舞蹈㊁伴奏乐器㊁剧目内容等具体的艺术形态进行比较和研究,可发现它们之间由于互相传播与借鉴而形成的异与同,这是采茶戏在赣南和粤北地区传播的历史痕迹㊂三、采茶戏在赣南和粤北地区传播的价值采茶戏是赣粤边区客家文化传播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在区域内的传播具有一定的历史性㊁连续性和继承性㊂采茶戏在赣南和粤北客家地区的传播,不仅仅是艺术形态上的借鉴和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赣粤两地客家人在精神和意识形态上的交流㊂它影响着赣粤边区客家人的文化体验与文化认知,体现了采茶戏在这一文化地域空间里的共存与共享㊂(一)凝聚赣粤边区客家人的精神信仰采茶戏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在这样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保存流传着社会的记忆㊂采茶戏作为民间艺术在赣南和粤北客家地区传播,其曲牌㊁念白㊁戏服等艺术形式所散发的精神气质不仅体现了赣南和粤北客家人的生活习性,也蕴含了客家族群的道德观念和信仰,折射出客家族群的文化性格㊂文化结构中最为稳定的部分是心理层面对文化的认同㊂客家人自中原向南大规模的迁移,面对艰苦的生活环境,积极开垦拓荒㊁英勇无畏,而这些特质都反映在客家人的精神信仰上㊂茶农种植茶叶并在繁重的茶业生产中孕育出诙谐幽默㊁载歌载舞的采茶戏,在传统的采茶戏剧目当中就充分体现了客家人积极乐观㊁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如‘茶童戏主“中的茶童哥和茶妹㊂客家人崇尚儒家思想,遵守 孝悌 ,敢于开拓,富有革命精神㊂如赣南采茶戏‘客家儿郎“㊁粤北采茶戏‘母亲岭“,这些剧目所刻画的人物体现了客家人积极进取㊁刚柔并济的人文性格,也彰显了客家人充满正能量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观㊂文化是族群认同的基石,采茶戏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在赣南和粤北地区传播的不只是艺术形式,更为重要的是传播了超出艺术表象之外的精神信仰和文化㊂它积淀着客家人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凝聚了客家人共有的文化心理,表述了赣南和粤北地区客家族群对自身历史记忆与族群身份的认同㊂与此同时,赣南采茶戏与粤北采茶戏以文化的力量维系着赣南和粤北地区客家人的文化认同与族群认同㊂(二)维护采茶戏在赣粤边区的文化主体地位费孝通先生基于自己在文化社会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主体性的概念,而费先生对主体性的认识,立足于对中国文化本质的认识㊂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民族文化的自觉和主体性是费孝通思想的一贯主题㊂[5]文化是由人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创造的,只有了解本土文化,才更能发挥文化主体的能动性㊂文化的主体性,于内而言,是文化的自知与自信;于外而言,是文化的自觉与创新㊂赣南采茶戏和粤北采茶戏是赣南和粤北客家地区孕育而生的本土文化艺术,是人民大众在实践的过程中创造的文化㊂采茶戏的生成过程也是民众对其内涵㊁价值和意义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激发了民众的自为性和能动性,树立起强烈的文化主体意识㊂赣南和粤北地区的采茶戏在唱腔㊁舞蹈㊁表演以及剧目内容等艺术形态上存有个性,但从采茶戏的发展与传播史显见二者之间所具有的 根亲文化 属性,也就是说,二者的文化主体是同根同源的㊂赣南和粤北地处客家文化圈,两地的采茶戏在发展创新中吸收并彰显了客家文化㊁农耕文化㊁儒家文化与民俗文化等内容,厚重的文化内涵是赣南采茶戏和粤北采茶戏自知与自信的根基㊂在当今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文化艺术正在发生巨大的变迁,这就要求本土文化必须守故创新,树立文化主体性,实行文化自觉与创新以适应新的文化需求㊂近年来,采茶戏从田间地头登上了舞台㊁从自84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23年娱自乐到专业团队打造,在表演形式与场域空间等方面发生重大的变化㊂这些变化是在艺术主体创新能动性的驱动下,对传统采茶戏在艺术的表现手法上进行积极主动的创造㊂如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成功地突破了传统采茶戏的模式,进行大胆的尝试与创新,给采茶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㊂(三)促进采茶戏在赣粤边区的双向传播采茶戏自在赣南形成以来,至今一直活跃在赣粤边区㊂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采茶戏具有鲜明而清晰的文化特质,是赣粤边区不可缺失的传统文化㊂其在赣南和粤北的分布状况㊁形式内容及其参与两地客家民众日常生活当中的功能作用,显示了采茶戏在赣南和粤北客家地区密切的传播和互动状况㊂文化之间的传播与互动总是伴随着地理空间的扩散和历史时间的延续两个因素㊂这种在特定的空间和时间上的交流与扩散,可以使采茶戏获得一种稳定而良性的传承和互动关系㊂就地理空间而言,是从一个场域传播到另一个场域㊂赣南和粤北隶属两个行政区,从采茶戏的传播史来看,赣南是传播的核心场域,由于毗邻的地理位置和特定的客家文化区使得采茶戏在两地得以传播和互动㊂就时间传承而言,文化从形成到被民众认同需要一定时间㊂赣南采茶戏与粤北采茶戏先后形成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发展史,二者在每个发展时期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都贯穿着时间上的延续㊂期间无论是师徒传承或是代际传承,都是由上一代至下一代的时间传承,时间的跨越深度无疑是漫长的㊂赣南采茶戏和粤北采茶戏老艺人之间的互来互往,带动两地采茶戏在艺术形式上的借鉴:如粤北南雄的刘氏家族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从江西信丰县小河堡竹子面村迁徙到南雄珠玑巷牛田村,然后又扩迁到古头村等地,刘氏家族代代传唱采茶歌‘十杯茶“,刘氏家族从江西迁徙到广东,也把赣南采茶戏传播到广东㊂[4]14清末民初,粤北采茶戏艺人蓝祥云等经常领班到赣南演出㊂当代赣南采茶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宾茂,不仅在赣南境内传授采茶戏的技艺与技法,还远赴粤北的韶关㊁南雄等地传授赣南采茶戏,为赣南采茶戏与粤北采茶戏的交流与传播而潜心耕耘㊂在采茶戏作品方面赣南和粤北两地也是互相借鉴:如‘十二月采茶歌“在赣南和粤北地区的采茶戏当中都有,且在歌词㊁曲调等方面比较相近㊂‘补皮鞋“作为赣南和粤北地区的传统采茶戏剧目得到广泛流传㊂当今正处于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在多元化传播路径的优势下,赣南采茶戏与粤北采茶戏之间利用新旧媒体的融合构建新的传播方式,利用网络㊁电视等媒体平台促进二者之间的交流,进一步加强采茶戏在赣南和粤北之间的互动交流,推进赣粤边区传统文化的共同繁荣㊂赣南与粤北两地采茶戏作为我国采茶戏文化的两大代表性流派,在二者的形成㊁发展㊁传播中相互交流影响,形成了很多共性的艺术表现手法㊂与此同时,各自又与本土文化艺术交汇融合,形成了各自的艺术特色与风格㊂四㊁结语采茶戏自明清时期在赣南形成以来一直活跃在赣粤边区㊂从采茶戏在赣南和粤北客家地区的生存环境中,追溯采茶戏在赣南与粤北的传播历程,可以看出,赣南采茶戏与粤北采茶戏是采茶戏不同形态的呈现㊂尽管二者在艺术形态上存有差异,但它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直接反映了其所具有的同根同源性㊂赣南采茶戏与粤北采茶戏作为赣粤边区重要的文化事项,建构着特定的地域文化面貌,凝聚了客家人的精神信仰,进一步维护了采茶戏在赣粤边区的文化主体地位,促进了采茶戏在赣粤边区的双向传播㊂参考文献:[1] 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2] 范晓君.中国采茶音乐文化研究[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171.[3] 流沙,毛礼镁.采茶剧种散论[M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4] 黄莉丽.粤北采茶戏[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5] 李友梅.文化主体性及其困境 费孝通文化观的社会学分析[J ].社会学研究,2010,25(4):2-19+243.责任编辑:侯伟浩A S t u d y o n t h e S p r e a d o f T e a -p i c k i n g O pe r a i n G a n n n a n a n d Y u e b e i F U L i(S c h o o l o f M u s i c ,G a n n a n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G a n z h o u 34100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A s a c u l t u r a l m a t t e r o f t h e H a k k a r e g i o n i n G a n n n a n a n d Y u e b e i ,T e a -p i c k i n g o p e r a i s a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f o l k o pe r a a r t of t h e G a n -Y u e b o r d e r a r e a .O r ig i n a t i n g f r o m th e G a n n n a n ,T e a -pi c k i n g o p e r a s u b s e q u e n t l y s pr e a d t o t h e Y u e b e i a n d d e v e l -o p e d l o c a l s t y l i s t i c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i n t e r m s o f c u l t u r a l e s s e n c e ,G a n n n a n T e a -p i c k i n g o p e r a a n d Y u e b e i T e a -p i c k i n g o pe r a h o l d t h e s a m e r o o t a n d o r i g i n .T h e d e e p e r r e a s o n b e h i n d t h i s c u l t u r a l p h e n o m e n o n i s t h a t t h e c u l t u r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of t h e G a n -Y u e b o r d e r a r e a h a s p r o v i d e d ag r e a t d e a l o f c u l t u r a l s p a c e f o r th e s p r e a d o f t h e t w oi n a d y n a m i c w a y .T h e s pr e a d o f T e a -p i c k i n g o p e r a i n t h e G a n -Y u e b o r d e r a r e a h a s b e e n a l o n g j o u r n e y ,a n d i t h a s u n i t e d t h e s p i r i t u a l b e l i e f s o f t h e H a k k a p e o p l e .M o r e o v e r ,i t h a s a l s o m a i n t a i n e d t h e s t a t u s o f T e a -p i c k i n g o p e r a a s t h e m a i n c u l t u r a l e n t i t yi n t h e G a n -Y u e b o r d e r a r e a a n d f a -c i l i t a t e d t h e t w o -w a y s p r e a d o f T e a -p i c k i n g o pe r a i n t h e G a n -Y u e b o r d e r a r e a .K e y wo r d s :t e a -p i c k i n g o p e r a ;G a n n a n t e a -p i c k i n g o p e r a ;Y u e b e i t e a -p i c k i n g o p e r a 94第2期 傅 丽 采茶戏在赣南和粤北地区的传播研究。
引文格式:肖艳平,胡丹,张灵灵.赣闽台客家民歌旋律形态研究 以‘正月闹花灯“‘采茶灯“‘病囝歌“为例[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23,44(4):44-51.赣闽台客家民歌旋律形态研究以‘正月闹花灯“‘采茶灯“‘病囝歌“为例*肖艳平1,2,胡丹2,张灵灵2(1.赣南民间区域文化艺术研究中心;2.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西赣州341000)摘要:客家是一个跨越地理区域的族群,民歌是客家各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形式㊂‘正月闹花灯“‘采茶灯“‘病囝歌“是分属于赣闽台地区的民歌,通过对不同地理区域三首民歌节奏节拍㊁调式落音㊁句式㊁句幅与细部旋律等维度进行分析,发现三者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㊂个案分析显示,赣南㊁闽西与台湾的桃竹苗地区是客家族群在线性迁徙中的三个重要 节点 ㊂关键词:音乐形态学;客家民歌;客家族群中图分类号:J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7659(2023)04-0044-08民歌是客家地区民间文艺中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也是客家族群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音乐形式㊂它以声响的形式存在于岁时节俗与人生礼俗之中㊂客家民歌类型众多,包括山歌㊁号子㊁小调以及各种风俗歌等㊂丰富多彩的民歌是客家人民智慧的结晶㊁精神的食粮,具有丰富的审美与艺术价值㊂赣闽台客家地区是我国南部的客家聚居区㊂学者严雅英根据客家族谱的研究,认为客家迁徙存在六个移民 节点 ,具体是古代中原地区的光州与固始,而后是筷子巷,由此进入赣南,这是从江南到客家地区的重要 节点 ;往后是江西石城县,该县是通往福建㊁广东的重要通道,石城又被称为 闽粤通衢 ;由赣入闽后,许多从江西 客家摇篮 前往福建的迁徙者多在石壁村开基;福建的瓦子街是由此入粤的必经之路,客家先民又从该地迁往台湾等地㊂[1]由此可见,我国的赣南㊁闽西㊁台湾地区正是在这条移民路线中的重要节点㊂江西赣南是北方族群进入客家大本营的第一站,而闽西是赣南客家人再迁徙的一个重要区域,台湾是闽西客家人再迁徙的一个重要区域㊂因此,在客家族群的传播史中,由赣入闽,再由闽渡台是一条重要的历史迁徙路线㊂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各自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音乐文化㊂在 锣鼓不出乡,各是各的腔 的南方地区,由于群山阻隔等因素,相邻之地呈现出差异明显的方言与风俗㊂而作为跨越不同地理区域空间的客家族群,在历史的传承中却维持了具有相似的客家方言与风俗㊂赣闽台三地民间音乐在历史文化变迁中具有何种文化关联,这是客家音乐文化研究领域应关注并回答的问题㊂从英国音乐学家约翰㊃布莱金所认为音乐是 由人组织起来的音响 以及 音响组织起来的人类 的观点[2]来看,不同区域之间的音乐关系又是族群关系的文化映射,赣闽台客家音乐研究也可以作为窥视两岸族群与文化内在关联的重要学术视点㊂一㊁客家音乐的旋律形态研究概述苏联音乐学家л㊃玛采儿说: 旋律是音乐的基础㊂在大多数情况下,音乐形象的本质正是集中在旋律上㊂ [3]8旋律是音乐表达的核心与基础,它通过不同的音高㊁时值㊁速度等要素,采用不同排列组合而构成独一无二的音乐形象㊂在相同旋律表达上,是相同思维的艺术呈现㊂而相同的艺术思维则在共同的文化环境中形成㊂Л㊃玛采儿说: 旋律具有自己的特性,具有历史形成的㊁稳固的内在规律2023年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ɴ.4第四期J o u r n a l o f G a n n a n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J u l.2023*收稿日期:2022-10-27 D O I:10.13698/j.c n k i.c n36-1346/c.2023.04.008基金项目: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Y G2021025);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Y G2021026);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项目作者简介:肖艳平(1982-),男,江西会昌人,赣南民间区域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主任,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胡丹(1989-),女,江西赣州人,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张灵灵(2002-),女,福建泉州人,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音乐教育㊂性㊂ [3]2因此,一条传统的旋律,包含着具有明确的历史信息与文化密码㊂通过运用分析方法对旋律进行探究,可以拨开迷雾,寻找到历史上曾经的文化关联㊂在音乐学界,以曲调考证对传统音乐进行研究是一种常见的方法㊂通过音乐形态进行亲缘关系比较,并辅助文献信息,探索不同文化群之间的亲缘关系㊂如杜亚雄对于我国裕固族民歌与东欧匈牙利民歌的比较研究㊂[4]在客家音乐研究中,以旋律形态分析为基础的曲调考证作为研究地域文化的关联特征也是以往学者常用的研究方法㊂受客家学关于族群源流研究路向的影响,学者们以赣闽粤边区 客家大本营 音乐与北方音乐作形态学比较,探研其与中原音乐的关系㊂例如王耀华依据客家音乐常见调式,从历史民族音乐学的角度研究不同调式与中原音乐不同历史时期的关联,对应了历史上的大规模南迁,也印证了客家音乐的形成与汉人南迁有着直接关系㊂[5]民族器乐是客家音乐的重要形式,王珣从客家筝乐的角度研究传统乐曲与古代中原之间的关系㊂[6]此外,冯光钰在编辑系列 民族音乐集成 时,发现存在于南北各地跨区域的诸多民歌㊁器乐曲之间,存在丰富的内在关联㊂他从诸多的音乐中寻找出不同曲牌之间的关系,由此认为,我国的民歌具有 同宗性 特点,并且对客家音乐的传播关系做了深入研究㊂[7]客家族群不是自古在赣闽粤地区永久居住的族群,明清后期他们向外扩散与迁徙形成了赣闽粤以外的客家聚居区㊂也有部分学者以 客家大本营 的音乐为参照,研究客家族群再迁徙后地区与客家原乡的关联㊂例如杨兆祯发现了台湾客家山歌与广东北部客家民歌之间的关系,并将其作了形态学分析㊂[8]王耀华研究海峡两岸之间的台湾客家音乐与粤东北蕉岭一带民歌之间的关系㊂[9]郭小利在王耀华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以曲调考证的方式从音乐形态的角度证明台湾 老山歌 来自广东蕉岭,因移民带到了台湾, 山歌仔 平板山歌 在 老山歌 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从旋律的角度揭示了同一族群在两地之间音乐文化的渊源关系㊂[10]从我国已有文献看,客家大本营与中原之间的音乐关系更受学者关注,而客家大本营之后的再迁之地与客家原乡的音乐研究成果更少㊂从客家族群的视角来看,客家群体是一个迁徙的族群,他们的迁徙是一个线性的迁徙,客家族群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文化的传播者与传承者㊂通过比较不同地理区域下多点的客家音乐,能够从中窥探出客家族群之间的文化关联,这也是从整体性的角度研究客家音乐㊂从学者研究的音乐类型来看,在民歌领域,学者多关注山歌㊂而在民歌中的小调是客家地区流传更广且较为稳定的一种音乐形式㊂本文将试图从赣闽台的角度,以民间小调作为对象进行形态学研究,探索跨越地理区域的同一族群的音乐关系㊂二、赣闽台客家地区的三首民歌概况(一)赣南民歌‘正月闹花灯“赣南被称为 客家摇篮 ,是客家族群的重要聚居区㊂域内民歌自由奔放,与生产生活相关㊂山歌㊁小调㊁号子是赣南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调是其中的代表性种类㊂小调类民歌不仅在日常娱乐中传唱,还经常在元宵节民间灯会中使用,广泛流行于城市乡村㊂在传统社会,元宵灯会是普通百姓生活中难得的狂欢场合㊂男女老少在元宵期间赏花灯㊁唱灯歌㊁猜灯谜㊂赣南民歌‘正月闹花灯“就是与民间灯会相关的一首小调民歌,歌词描绘了小夫妻喜气洋洋前往灯会现场观灯的热闹场景㊂如:谱例一:赣南民歌‘正月闹花灯“①经过笔者对文献检索,‘正月闹花灯“除了在‘赣南民歌选“中收录外,并未发现更早的谱本收录信息㊂根据乐谱记谱者信息,了解陈裕光的赣南戏曲表演艺术家张宇俊说: 很可能是在20世纪50年代在安远那一次采集的㊂ ②‘赣州地区戏曲志“记载如下: 1955年,大众采茶剧团陈裕光㊁卢保仔㊁王兰香㊁李宝春到安远龙布刘德朋㊁双芜朱良首处进行‘九龙山摘茶“一戏的挖掘整理工作㊂ [11]由于赣南54第4期肖艳平,胡丹,张灵灵赣闽台客家民歌旋律形态研究①②赣州地区群众艺术馆:‘赣南民歌选(油印本)“,1980年版,第75页㊂访谈对象:张宇俊,访谈时间:2022年11月5日㊂采茶戏是一种歌舞戏,以载歌载舞的形式深受群众喜爱,与灯歌㊁舞蹈等在春节期间频繁演出㊂因此,笔者认为作为作曲家的陈裕光,很有可能当年在江西安远县采集采茶戏的时候一并采录了该首民歌㊂(二)闽西民歌‘采茶灯“闽西地处武夷山脉南麓,境内重峦叠嶂,丘陵起伏,也是客家族群的主要聚居地㊂闽西民歌中有丰富的山歌㊁劳动号子与民间小调㊂客家山歌是闽西山区人民的主要音乐形式,他们以唱山歌的形式抒发劳作中的孤独烦闷之情㊂闽西自古盛产茶叶,在他们的生活中创造了许多与采茶㊁制茶相关的民间文艺形式,他们以载歌载舞的茶歌茶舞解乏㊂ 昔时,每年采茶季节,茶女们上山采摘新茶,休息时,常聚集于山上茶寮,演唱茶歌,配以表现采茶劳动㊁捕捉蝴蝶的舞蹈,久而久之,动作渐趋多样,队形变换丰富,并被用于喜庆场合,成为年节喜庆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㊂ [12]91春节期间,这种载歌载舞的形式更是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群众与艺人同唱同舞㊂这类音乐常用朗朗上口的旋律,配以亲眼所见㊁亲身所感的事物作为歌词㊂相传,采茶灯这种艺术形式迄今已有近两百年历史㊂①闽西龙岩民歌‘采茶灯“就是同名艺术形式的歌曲㊂新填词的多段体的形式表现了采茶女欢快爽朗㊁乐观向上的个性以及对党的恩情㊂如:谱例二:闽西民歌‘采茶灯“②‘采茶灯“是一首为大众所熟知的民间歌曲,1960年与1980年由中国音乐研究所编纂的‘中国民歌“以及诸多关于福建民歌的谱本均将其收录㊂在笔者所能见到的谱本中,最早的是1960年中国音乐研究所编辑的‘中国民歌“,该谱本将其作为 福建民歌 的代表,不过并未标注演唱者与收集者信息㊂[13]而1963年‘中国民间歌曲集成㊃福建卷“编委会编纂的‘龙岩专区民间音乐资料“中已标注了流传地是 龙岩 ㊂1980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音乐研究所编纂的‘中国民歌“,将该歌曲作为 新民歌收入,且标注采集地为 福建龙岩 ,记录者为刘春曙㊂[14]在1986年的‘福建民间音乐概论“中也有该首民歌的记录,亦是刘氏㊂[12]92-931996年出版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㊃福建卷“闽西部分也有相关记录,记录者是 龙岩市文化馆 ㊂[15]在相距三十余年的出版物中,虽然相关信息记录不一,但所有收录的曲谱内容一致㊂多个版本的文献对照比较,该作品应是由刘春曙在1960年前记谱整理㊂(三)台湾桃竹苗民歌‘病囝歌“台湾客家族群主要分布在台湾西北部的桃园㊁新竹㊁苗栗一带㊂在台湾桃竹苗地区的客家文化中,民歌是其重要部分,留存着台湾客家群体的集体记忆㊂台湾客家民歌包括山歌㊁小调等㊂小调包括‘病囝歌“等,‘病囝歌“又称 病仔歌 (或 病子歌 ),或孕妇卫生歌 ,是台湾客家地区广为流传的民间小调㊂一般而言,‘病囝歌“都是以分节歌的形式,描述 病囝 (怀有身孕)妇女在一至十月中,不同月份的身体反应㊂此外,也有从一月唱至十二月的内容,这种形式的民歌在桃竹苗地区较为常见㊂如:谱例三:台湾桃竹苗民歌‘病囝歌“[16]18364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23年①②参照1986年出版的‘福建民间音乐简论“说法为 目前有证可考的已有一百五十年以上的历史㊂ 进行初步推算,采茶灯这种形式迄今有近两百年的历史㊂龙岩专区民间音乐资料,1963年版,第140-141页㊂台湾客家民歌‘病囝歌“存在多个版本㊂以笔者所见,1980年‘台湾民歌选“中的民歌是目前所能见到最早的版本,收录了‘病囝歌“两首,分别由占前方与黄锦绣㊁范发镇等演唱,高鸣采录与整理㊂1982年,杨兆祯在‘台湾客家系民歌“中记录了‘病子歌“,由罗石金㊁赖碧霞演唱㊂[17]上述三首民歌虽然分属不同音乐家采集,但采录地相同,均在台湾的桃竹苗地区㊂从音乐形态来看,三首民歌歌词相同,旋律相似,高鸣采集的两首民歌相似度更高㊂三、赣闽台客家民歌的形态特征比较(一)节拍节奏维度节拍节奏是衡量一首歌曲特征的重要维度㊂从节拍上来看,三首歌曲均以典型的2/4拍子为主要节拍㊂从节奏维度来看,三首作品略有不同㊂在‘正月闹花灯“中,主体旋律是以常见的八分节奏与十六分节奏以及带有附点的二分㊁八分节奏为主㊂在该首民歌中,连续切分音是该首民歌中最重要的节奏形式㊂在第11-12小节,第13-14小节以及第17-18小节均出现了连续的切分节奏㊂在‘采茶灯“中,以四分㊁八分节奏以及附点八分节奏,偶有若干前八后十六分的节奏㊂在该民歌中,出现了典型的连续切分音,出现在第20-23小节处㊂在‘病囝歌“中,主体旋律以八分音符以及与部分十六分节奏为主,间以出现在强拍的附点节奏之上㊂在该民歌中,仅出现一个小节的切分节奏,在第15小节处㊂从节拍节奏的维度来看,三首民歌节拍完全相同,节奏大致相同,均属于民歌的常规节奏类型㊂从特性节奏来看,三首民歌均出现了切分节奏,‘正月闹花灯“的切分节奏最多也最为密集,而‘采茶灯“次之,‘病囝歌“仅出现一次㊂从文化传播的视角来看,三地民歌的特色节奏呈现逐渐递减的趋势㊂(二)调式落音维度调式是衡量民歌的重要维度,也是最能体现民歌风格特征的一个重要维度㊂在三首民歌中,主体调式均为羽调式,但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㊂‘正月闹花灯“在调式落音上侧重下属音㊁主音之间的关系,在前半部分主要以商音作为调式的落音,结尾句以主音为落音㊂‘采茶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的落音基本上是在主音㊁属音上,在第二部分落音则侧重于主音与下属音两个部分㊂在‘病囝歌“中,调式落音基本上是在主音与属音,下属音仅在结尾句前出现一次㊂从调式维度来看,三首民歌均属于羽调式,但是三首民歌调式中的结构音却有不同㊂赣南民歌‘正月闹花灯“侧重于主音与下属音,而闽西民歌‘采茶灯“则是下属音与属音兼有,而在台湾桃竹苗地区的‘病囝歌“中,则侧重于主音与属音㊂由此可见,虽然调式相同,但在色彩上略有差别,调式落音从赣南偏向于下属音逐渐转向闽西㊁台湾偏向属音的调式色彩㊂表1赣闽台三首民歌的落音及其特点曲名落音特点‘正月闹花灯“(羽)商㊁(商)商㊁(徵)宫㊁(商)商㊁羽强调下属音‘采茶灯“(商㊁羽)+(羽)角㊁(羽)角㊁(角)商+(商㊁羽)+(商)羽㊁(商)羽㊁羽强调属与下属,偏向下属‘病囝歌“(羽)角㊁(羽)角㊁(羽)商㊁羽强调属音(三)句式结构维度句式维度是考察民歌的一个重要维度,从句式结构可以看到不同作品之间轮廓框架上的关系㊂整体而言,三首民歌都不属于规整的句式结构,但是三首民歌均具有不同的特色㊂赣南的‘正月闹花灯“是一首十句式的民间歌曲,各句式小节数分别是:4(2 +2)+4(2+2)+6(2+4)+4(3+1)+2㊂相较而言,闽西的‘采茶灯“要更加复杂,分为两段体结构,各乐句的小节数如下:(5)+6(3+3)+6(3+3)+6 (2+4)+(5)+7(4+3)+7(4+3)+(2)㊂在台湾桃竹苗地区的‘病囝歌“,为一段式结构,各乐句的小节数如下:6(3+3)+6(3+3)+7(2+3+2)㊂从上述三首民歌的结构上,可以看到三者存在诸多不同,但是从宏观来看,三者又存在相似性㊂图1赣闽台三首民歌的句式结构图三者虽然并非属于相同的曲体结构,但是从句式特点的角度来看,三者均存在具有二段性的特点,上段均以等长的对称句形式,下段以不对称的三句式结构㊂由此可见三首民歌在结构上具有相似性㊂(四)句幅维度从腔词关系来看,中国民间音乐注重依字行腔,歌词句式的唱段与旋律句幅具有一定的关系㊂从上述三首民歌歌词来看,‘正月闹花灯“前四句五言,后两句由七言㊁八言的不规则句式以及若干衬词构成㊂‘采茶灯“前四句均为四句七言,第一段的后两句是74第4期肖艳平,胡丹,张灵灵赣闽台客家民歌旋律形态研究四言与八言对应关系㊂第二段以七言四句的形式,只是在第一句后穿插一句三言衬词构成㊂‘病囝歌“中前四句是典型的七言四句式结构,后两句是具有重复的变化式缩简与扩充㊂在民歌旋律的句幅上,也呈现出相似性的特点,前两句是由四小句旋律构成,整体较规整,后几句则呈现错落之感㊂以前两句为例,‘正月闹花灯“的句幅为4(2+2)+4(2+2)的结构,‘采茶灯“的句幅为6(3+3)+6(3+3)的结构,‘病囝歌“的句幅为6(3+3)+6(3+3)的结构㊂从每首民歌的前半部分乐句的句幅来看,‘正月闹花灯“与后两者句幅不同㊂由于‘正月闹花灯“的歌词为五言句式,三者之间却基本上保持了每句长短一致的句幅㊂从后半部分的句幅来看,‘正月闹花灯“是6(2+4)+4(3+1)+2的结构,并出现了较多的跨小节形式㊂而‘采茶灯“的第一段第二部分是2+4的结构,第二段则是7(4+3)+7(4+3)+(2)的结构㊂‘病囝歌“的后部则是以2+3+2的结构㊂从后部的句幅中可以看到,三者之间的句幅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基本上呈现了 短+长+短的规律㊂从三首民歌的句幅维度来看,三者具有相通相似性的特点,呈现出由繁杂逐渐简化的倾向㊂(五)旋律音调维度从旋律音调的维度来看,民歌中最典型特征体现在旋律音调中㊂观察一首民歌,最重要的是观察其中的首句㊁尾句与有特点的乐句㊂从首句来看,‘正月闹花灯“的首句是第1-4小节,旋律围绕着s o l l a d o 三个音,以l a 为核心,作回环式运行㊂‘采茶灯“的首句是第1-6小节,旋律围绕m i s o l l a 三个音,以l a 为核心音,作回环式运行㊂‘病囝歌“的首句式1-6小节,旋律围绕m i s o l l a s id o 五个音,以l a 为核心音,作回环式运行㊂从首句的细部旋律看,虽然在旋律节奏分布的疏密上有些不同,但均包含s o l l a 两音,向上延伸至d o 音(‘正月闹花灯“),向下延伸至m i 音(‘采茶灯“‘病囝歌“),三首民歌均以l a 音为核心音做回环式的运行㊂谱例四:赣闽台三首民歌的首句比较从尾句来看,‘正月闹花灯“的尾句是第19-20小节,旋律以八分为主的节奏形式,围绕l a d o r e 三个音进行,落在主音l a 上;‘采茶灯“的尾句是第40-42小节(尾奏重复唱词旋律),旋律以八分为主的节奏形式,围绕l a d o r e m i 四个音进行,落在主音l a 上㊂‘病囝歌“的尾句是第18-19小节,旋律全以八分的节奏形式,围绕s o l l a d o 三个音进行,落在主音l a 上㊂从三首民歌的细部旋律线来看,尾句以l a d o 为共有的音,向上往r e m i 扩展,向下往m i 扩展,均集中围绕核心音l a 运行㊂谱例五:赣闽台三首民歌的尾句比较从特色乐句来看,三首民歌的旋律与节奏相似,从乐句的角度来看,在‘正月闹花灯“中,最具有特色的乐句是含有切分音的第三乐句(第11-14小节),其中出现了具有连续围绕属音进行的跨小节旋律㊂‘采茶灯“的特色乐句是第一段的最后一乐句(第20-23小节),是围绕属音进行的跨小节旋律,与‘正月闹花灯“的旋律运行基本一致㊂在‘病囝歌“中,特色乐句是第三句(第15-17小节),其中的旋律较前二者简化,出现了两个小节的切分音㊂从三首民歌来看,特色乐句前半部分围绕属音进行,后半部分则是围绕主音与下属音进行㊂谱例六:赣闽台三首民歌的特色句比较从上述旋律音调来看,不论是民歌的首句㊁尾句还是特色句,经过分析都可以看出三者之间存在相似性㊂四、赣闽台客家民歌关系的文化机理民间小调与山歌都是客家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㊂小调一般具有约定俗成且较为固定的格式㊂如高鸣在介绍台湾客家小调时说: 小调主要流行于居住在平原地带的客家同胞中,它所反映的内容和生活面较广泛,都有固定唱词,一般不做即兴编唱㊂ [16]15正是由于小调所具有的稳定性特点,可以明确观察到民歌流传地的音乐特征,也可以折射出84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23年民歌传承群体的文化身份与审美认知㊂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跨越三个地区的赣闽台客家民歌具有形态上的相通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㊂从族群文化的视角看,作为不同地理空间下的音乐类型,彼此之间的特殊关系体现出何种文化上的传播规则㊂(一)共同方言是客家音乐存续之基客家方言是客家族群通行的语言,也是客家文化与族群识别的重要标志之一,由于客家族群是不以地域命名的族群,它跨越不同边界㊁不同国家而存在,是语言学领域的一个独特文化景观㊂方言是进行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基础,也是作为音乐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之一㊂苏联音乐学家л.玛采儿在论述苏联民歌时,谈到语言与音乐关系时说: 语言和音乐都具有音响的性质,都是人类听觉所能听到的;在这里,异常重要的是,语言和声乐旋律中的音(声乐旋律㊁歌唱 是一般旋律的本源)都是由人声发出的㊂在千百年的过程中,音乐曾经是(现在仍然是)与语言联系着的:如上所述,歌唱是旋律的本源,歌曲把歌词和旋律结合成一个统一的艺术整体㊂因此,乐音发音按其本身的历史起源看来,与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㊂ [3]11由于二者的密切关系,民间音乐在 依词行腔 的背景下,歌词结构㊁语调㊁语势对音乐节奏㊁节拍㊁句幅㊁旋律起伏等方面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㊂因此,可以这样说,语言背景对于音乐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㊂跨越不同地理区域的客家聚集地,通行客家方言,这就使客家音乐风格的形成具备了天然的条件㊂因此,在赣闽台客家聚居区所选择的三首民歌,虽然分属不同地区,通过分析,不仅可以看到整体音乐风格具有相似性,具体的旋律形态细节上也具有相同性㊂作为民歌,我们不仅要关注旋律,也要意识到歌词是音乐整体的一部分㊂语言对于歌词上的影响更直接㊂如赣闽粤地区客家方言中自称为 亻厓 ,在‘病囝歌“中两次出现了这个具有族群典型性的代词㊂此外,在民歌中还有一些特色词汇,如‘病囝歌“中的 食么丐 中的 么丐 与江西赣南民歌‘斑鸠调“中一般记写成的 马格 一致,均是指 什么 的含义㊂因此,典型的特色词汇与音乐形成的关系密切,这些独一无二的特征在音乐中具有极高的辨识度㊂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客家方言与族群音乐风格具有密切的关系㊂在赣闽台地区,相同的方言是客家音乐传承与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客家音乐才具有相似性的特征㊂(二)文化觅母是客家音乐传承之核一般认为,文化的延续是文化基因的传承㊂按照文化基因的理论,遗传在代际的不断发展中逐渐淡化㊂理查德㊃道金斯认为,在几代人以后,一种文化的特征也会荡然无存,但是为什么历经百年,有些种群文化依然可以找到源头㊂这种东西类似于基因,但是又与基因不同,道金斯认为 基因 一词依然无法概括这种现象㊂这是一种能传达 文化传播单位 ,或是能够描述 模仿 行为的一个单位㊂他发明了一个词叫 m e m e ①,中译称 拟子 或 觅母 (学界习惯称 觅母 )㊂什么是觅母,他说: 旋律㊁观念㊁宣传口号㊁服装的流行㊁制罐或建房子的方式等文化都是㊂正如同在基因库中繁衍的基因,借助精子或卵子,由一个身体跳到另一个身体以进行传播;拟子库中的拟子,其繁衍的方式是经由所谓模仿的过程而发生的,它将自己从一个头脑传到另一个头脑㊂ [18]也就是说,诸如旋律一样的觅母,也可以从这个人到那个人,进行代际的传承㊂那么对于不同区域中同一族群的音乐现象,最具特征性的文化 觅母 能在 模仿的过程 中发生代际传承㊂赣闽台客家族群均属于特定的客家群体,那么他们在早期具有共同的文化源头,在经历过人口迁徙之时,把共有渊源的文化传播到了各地㊂音乐是一种通过声音传递思想情感的表演艺术㊂在赣南㊁闽西以及台湾的桃竹苗地区的民间活动以及仪式中,许多音乐就在年复一年的重要活动中不断得到强调与传唱㊂在一年一度的元宵灯会中,‘正月闹花灯“‘采茶灯“等节目随着节日热闹的气氛在反复表演,人们在这欢乐祥和的气氛中广泛参与,音调的 觅母 就在人们的脑海中沉淀,逐渐形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音乐语言与思维㊂这就是呈现在音调㊁节奏㊁句幅㊁调式等方面音所构成的典型性的 觅母 ㊂因此,在赣闽台三地的音乐中均能看到具有相同性的要素㊂这些相同的要素就是一首民歌在传承上的 觅母 ,而在这些诸多的相通性中,也携带着作为客家音乐基本特点文化 觅母 ㊂例如,在三首民歌中,94第4期肖艳平,胡丹,张灵灵赣闽台客家民歌旋律形态研究①关于m e m e,道金斯说: 这种新的原始营养汤所创生的,正是人类文化的原始营养汤㊂ 我们需要为这个新的复制者命名 也许这是一个能传达 文化传播单位 的概念的名词,或是能够描述 模仿 行为的一个单位㊂ 谜拟子 (m i m e m e)一辞源自希腊字根,它的意义很适合我们的要求,但是希望它读起来有点像(g e n e)这个单音符的字,但愿我们的同行朋友原谅我们把 谜拟子 改成 拟子 (m e m e),即去掉词头m i㊂这样也可以联想到英文的 记忆 (m e m o r y)一词,或是联想到法文的 同样 或 自己 (m e m e)一词了㊂ 参见(英)理查德㊃道金斯:‘自私的基因“,卢允中,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42-243页㊂。
赣南采茶戏的传承与创新作者:陈丽芬来源:《老区建设》2024年第03期摘要:地方戏曲如何适应现代化的进程、实现自身的传承与创新,已成为百年来地方戏曲现代化的重要研究命题之一。
越是有着悠久历史与深厚积淀的传统剧种,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瓶颈也越多。
在此语境下,张曼君导演的赣南采茶戏红色四部曲《山歌情》《八子参军》《永远的歌谣》《一个人的长征》,以打通戏曲、歌剧、舞剧、话剧、音乐剧、皮影、杂技等多种艺术样式的杂家姿态,使传统戏曲舞台与现代艺术手法相结合,其丰富新颖的舞台样式背后又既延续着传统的文化血脉,又彰显着现代性的品格,让拥有三百多年历史的赣南采茶戏成功地实现了传统的现代再生。
关键词:张曼君;赣南采茶戏;传承与创新中图分类号:G2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7544(2024)03-0088-09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方剧团逐渐式微,很多地方剧种的表演特色未能很好地得到继承,有些甚至濒临绝迹。
地方戏曲如何实现现代化、实现自身的传承与创新,已成为地方戏曲发展的重要命题。
“一个活着的剧种,往往需要拥有至少几十个甚至几百个传统剧目,并通过这些承载着剧种的音乐旋律、表演技法的剧目,构筑起本剧种的美学风格,并以此保证这个剧种美学生命的延续。
”[1]因此,越是有着悠久历史与深厚积淀的传统剧种,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瓶颈也越多。
地方戏曲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确走过不少弯路,比如,一味向大剧种靠拢造成“泛剧种化”的倾向,或者一味求新求变,以摈弃传统的观念去倡导新编戏曲剧目的创作,等等。
张曼君导演的赣南采茶戏红色四部曲《山歌情》《八子参军》《永远的歌谣》《一个人的长征》,将传统戏曲舞台与现代艺术手法相结合,灵活运用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习俗来丰富赣南采茶戏,并糅合了现代歌剧、舞剧等表现手法,不仅在题材内容上实现了采茶戏的创新与突破,更极大地丰富了采茶戏的艺术手法,成功地实现了剧种传统的现代再生。
访赣南采茶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宇俊
2015-3-25 07:52来源:赣南日报浏览:100
摘要:赣南采茶戏,载歌载舞,气氛轻松活泼,语言幽默风趣,舞蹈主要运用矮子步、扇子花、单袖筒及模拟动物形象。
近日,记者走进了张宇俊在赣州的家,和他聊起了他毕生热爱的事业,聆听他的采茶戏人生。
张宇俊自幼酷爱采茶戏,15岁开始学习表演采茶戏,1960年进入赣南文艺学校学习,师承赣南采茶戏著名老艺人谢德胜老先生,潜心学艺。
1962年分配到赣南采茶剧团任演员,1964年在赣南采茶戏《怎么谈不拢》剧中饰演男主角,代表江西省参加华东地区现代戏会演,次年赴北京并进怀仁堂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同年参加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彩色戏曲艺术片,首开赣南采茶戏走上银幕之先河;1964年至2004年间,先后参加上海唱片社、中国唱片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长江戏话》等专栏,录制《怎么谈不拢》《睄妹子》《补皮鞋》等剧目和赣南采茶戏传统曲牌唱腔。
据传,赣南地区的客家先民们,为求生存,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在山上垦荒种茶,常常一边采茶一边唱着采茶歌。
“采茶歌是采茶戏的胚胎,”张宇俊说,“由采茶歌发展成的采茶灯是采茶戏含苞待放的花骨朵,但还不是戏。
直到江西安远九龙山的茶农把由群舞形式的采茶灯改为二女一男,即大姐、二姐和茶童为主的采茶灯对唱形式,并通过这三个人物载歌载舞上山采茶,茶童手摇纸扇、插科打诨、调节气氛,传递出一种劳动的欢快情绪,这才形成了有人物、有事件、有情节、有时间、有地点的笫一个原始的赣南采茶传统戏——《姐妹摘茶》。
”
张宇俊告诉记者,赣南采茶戏来源于民间,它反映的事件大都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琐事,如补皮鞋、捡菌子、磨豆腐、打猪草、盘花生等等。
当然其中会贯穿爱情、人情、亲情等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纠葛纷争和较量,演出了一场又一场的人间喜剧。
“喜剧风格是采茶戏的主要特征,哪怕是悲剧也用喜剧手段演出,从而使悲剧显得更加健康有力。
”张宇俊说。
赣南采茶戏,载歌载舞,气氛轻松活泼,语言幽默风趣,舞蹈主要运用矮子步、扇子花、单袖筒及模拟动物形象。
其中单袖筒、矮子步和模拟动物动作,均为丑角刻画人物所用。
张宇俊说,“以丑角为中心的布局结构,是赣南采茶戏的主要文学特征,其他一些结构特征都是从属于这一特征的。
”故有“三角成剧,小丑当家”“三脚成班,两小当家”之称。
《大劝夫》《上广东》《卖杂货》《四姐反情》,虽然号称“四大金刚”,每个戏都能演一个晚上,但都不超过三个演员。
《四姐反情》只有两个角色,竟然可以演三四个小时,让观众乐不可支、百看不厌。
以前有很多戏班子一年四季经常到乡下,走村串寨给山区的乡亲们表演。
由于采茶戏人物少、布景简单,与其他戏曲相比,更具有随遇而安的旺盛生命力,所以特别容易在山区流行。
因此,赣南采茶戏在民间,不单单在赣南地区流传,还在闽、粤、湘等地,尤其是客家人聚居地区相继流传开来,竞相传演,蔚然成风。
赣南有俗语云:“三崽(女演员)挂牌登台,场场爆满喝彩”和“宁可饿餐饭,也要去听三句板(一种曲牌)”。
张宇俊具有很高的音乐修养,尤其对赣南采茶戏的唱腔艺术悉心研究五十余年,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心得。
张宇俊说,原来赣南采茶戏的传统戏,都是由艺人口传身授的,没有文字剧本,唱一句,跟一句,学一句,不仅要领会老
师傅怎么唱,还要知道为什么这么唱。
即便用文字记录下来,也很难看出该戏妙在何处,只有看老艺人的演出才能领悟剧中的奥妙之所在。
“老妹担水荫南山,情郎子哥哎子又哎哟,那个阿哥同我接一肩,荷包并香鞋……”聊到兴致所在,张老师即兴清唱了一段《南山担水》,娓娓动听的唱腔,清脆响亮的嗓音,把女人借用“担水”的载体来传递情思,表达爱情的情景演绎得活灵活现、清新可爱,记者听得如痴如醉。
他举手投足间根本不像个70岁的老者,而且随便哪个剧目都信手拈来,说唱就唱,再次印证了其丰富的艺术表演知识和实践经验。
退休后,张宇俊还是没忘记自己作为一个老艺人的担当,只要有机会,他都会向人们传播赣南采茶戏。
忆往昔,张宇俊不禁感慨:“那时候,老乡看采茶戏,都是自己掏钱买票。
现在,都搞‘送戏下乡’,补贴演出,还不见得有当年演出的火爆。
而且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愿学习采茶戏,后继无人!”
2006年,张宇俊身份发生了变化,从演员到学者的华丽转身,不仅在赣南师范学院担当唱腔、念白客座教授,还琢磨起了采茶戏的理论研究。
“赣南采茶戏艺术,是赣南客家人中普通的劳动群众对待生活的一种乐观态度,在舞台上尽情宣泄的一种民间综合艺术。
这种综合艺术发展到今天,要想继续繁荣发展,没有理论支持是不行的。
不断学习才有传承的基础,在传承中学习才能提升文化价值内涵。
”
现在,他仍旧笔耕不辍,他笑着说:“退休了,还能一直为采茶戏做些事情,很开心,我也相信以后一定会有更好的作品,有更多的年轻人来传承和创新赣南采茶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