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采区设计方案说明书
- 格式:doc
- 大小:1.18 MB
- 文档页数:63
XXX煤矿采区设计说明书目录第一章矿井基本概况 (1)一、交通位置 (1)二、矿区范围 (1)三、水文地质特征 (1)四、煤层顶底板 (7)五、瓦斯、煤尘、煤层的自燃倾向性、冲击地压及地温 (7)六、煤层赋存情况 (8)七、矿井储量 (9)八、地质构造情况 (10)第二章矿井新采区开拓情况 (11)一、矿山井筒及开采现状 (11)二、采区开采规划 (11)三、新采区各项指标规定 (12)四、采区及巷道布置 (12)五、采区及矿井运输 (12)第三章采区生产组织方案 (12)一、总体指导思想 (12)二、采煤方法和生产工艺的选择 (13)三、采高的确定 (13)四、采煤工艺 (13)五、安全管理技术措施 (14)第四章发生重大事故时的应急预案 (29)一、一般救灾原则、程序、方法: (29)二、灾害的汇报 (30)三、处理灾害的一般规定 (31)四、灾害事故的防范措施 (32)五、常见灾害预防措施 (33)六、发生灾害事故的处理方法和措施 (36)七、采掘工作面避灾路线说明 (39)采区设计说明书第一章矿井基本概况一、交通位置XXX煤矿位于富源县城东北方向,处于三井田南部外围,隶属村委会,始建于1983年,1984年11月投产。
地理坐标:东经104°21′16″~104°21′57″,北纬25°47′56″~25°48′17″。
距XXX 城直线距离为25公里,至XX 火车站37公里,至XX 电厂73公里,区域内通讯、交通十分方便。
二、矿区范围XX 煤矿矿井现有合法井口一对,主井开口标高2060米,设斜井穿揭各可采煤层,再沿各煤层掘煤层运输巷,开采时,按自上而下、由远而近的回采方法进行采掘。
矿区经近几年逐步揭露,煤层赋存条件较好,各煤层倾角均在8°~20°。
各煤层煤质特征属中灰~高灰煤,特低硫煤,中~高挥发分煤。
主井口坐标(西安80)为:X=2854775,Y=35435859,Z=2060;风井坐标为:X=2855115,Y=35435536,Z=2112。
哲庄顺安煤矿开采方案设计说明书前言一、概述1、地理位置哲庄顺安煤矿位于赫章县东北方向,行政区划属赫章县哲庄乡管辖,地理坐标为:东经104°50′20″~104°50′52″,北纬27°18′05″~27°18′42″,矿区距赫(章)~镇(雄)公路3km,距赫章县城约50km,距云南省镇雄县约35km,距大湾火车站及水城发电厂约130km,矿区内有简易乡村公路与主干公路相通,交通较为方便,见(图1-1-1)。
2、任务来源及修改原因贵州省赫章县哲庄顺安煤矿修改设计委托书。
矿井原设计首采面布置在C504煤层中,由于同区段的C504 、C409煤层受到以前小煤窑巷采的破坏及断层的影响,不能布置正规工作面回采,因此:现改首采面布置在下一个区段的C504煤层中。
由于这些原因,为了合理开发资源,且符合有关政策的规定,同时合理调整并简化生产系统,提高矿井经济效益,确保煤矿的安全生产。
必须重新布置回采系统。
现矿方委托毕节地区地方煤矿勘测设计队编制《贵州省赫章县哲庄顺安煤矿开采方案设计修改》,3、修改方案系统与原方案系统的关系该矿为年生产能力9万t/a新建矿井,采用平硐开拓,原设计方案在距发达村南冲组西南侧约300米且高于两山谷间约20米的位置布置主平硐,近似垂直煤层走向从底板先后穿过C407、C409、C504三层煤,回风斜井位于发达村南冲组西南侧约60米处露头附近,沿煤层倾向掘进,在C504煤层中掘回风斜巷与主平硐连通,构成通风系统,在上山煤层布置首采面(标高在+1640米),由于以前的地质资料不清,经过堪察,上山煤层大部分受以前小窑开采,致使成为采空区,造成工作面布置在采空区中,现在必须对该方案进行修改如下:修改方案用原有主井(X:3022314 Y:35483826 Z:+1588 a:323°β:3‰)作为本设计的主井,长607米,用原有风井(X:3022255 Y:35484227 Z:+1665 a:280°β:18°)作为本设计的风井,长220.8米,新建副井(X:3022236 Y:35484147 Z:+1671 a:322°β:18°)作为本设计的副斜井,长318米。
摘要本设计以在云冈矿收集的资料为基础,以《煤矿开采方法》,《煤矿安全规程》,《采煤概论》,《煤矿地质学》,《通风安全学》,《井巷工程》,《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毕业设计大纲》和《毕业设计指导书》等资料为依据,进行了采区生产系统的设计。
云冈矿井田内共有3#、9#、15#三层可采煤层,煤层总厚度9.77m,本设计煤层为3#,煤层厚3.78~6.10m,平均厚5.23m,含夹矸1-3层,全区可采厚度变化小,可采性指数为1,厚度变异系数为24.7%,属稳定煤层。
该煤层属灰分低,硫、磷均低,高发热属热稳定性好的无烟煤,顶板岩性为厚层灰黑色的粉砂岩,底板为黑色灰色粉砂岩。
经鉴定本煤层瓦斯含量低,不存在煤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危险性,煤尘无爆炸性,自然倾向性等级为III 级,属不易自燃煤层。
可采储量1904万t。
采区设计生产能力150万t/a,设计服务年限为9.4a。
采区内为单翼开采,且大巷均沿煤层布置,采用带式输送机运输,矿井投产时在采区布置一个综采工作面和一个综掘工作面。
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法,采煤工艺为综采综放采煤工艺,顶板处理方法为自然跨落法;工作面长180m,每刀进度为0.60m,每日割8刀。
设计年工作日330d,采用“三八”作业制,两个班生产,一个班准备。
第一章矿井概况第一节井田地质特征一、井田位置及交通云冈煤矿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北约7km处的寺庄镇云冈村西,地理坐标为北纬35°48′52″~35°52′52″,东经112°47′46″~112°56′36″,为沁水煤田大同矿区王报井田的一部分。
井田东2km处有太(原)~焦(作)电气化铁路穿过,煤矿有9.87km的铁路专用线与太(原)~焦(作)电气化铁路在大同站接轨,煤矿东距长晋公路1.5km,其间有简易公路连通,交通极为方便二、井田地质概况(一)地层根据地表出露和钻孔揭露情况,井田内发育的地层有奥陶系中统峰峰组,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上统太原组,二迭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统上石盒子组,第四系中、上更新统、全新统。
安源煤矿四水平425、325采区设计说明关于上报《安源煤矿四水平4215、3215采区设计说明书》的报告萍乡矿业集团公司:《安源煤矿四水平4215、3215采区设计说明书》已编制完毕,现将文字说明书及其有关图件随文上报,请审批。
特此报告附件:1、安源煤矿四水平4215、3215采区设计说明书一份2、四水平4215采区方案Ⅰ设计图 1:10003、四水平3215采区方案设计图 1:10004、四水平4215采区方案Ⅱ设计图 1:10005、四水平4215、3215采区井上下对照图1:20006、四水平4215、3215采区压茬关系平面图 1:20007、四水平3215采区3215、3214下山皮带道剖面图1:10008、四水平4215、3215采区3213探峒剖面图 1:10009、四水平4215、3215采区A线剖面图 1:100010、四水平4215、3215采区3219剖面图 1:100011、四水平4215、3215采区综合柱状图 1:20012、四水平4215、3215采区水文地质图 1:5000主题词:采区设计说明书报告抄报:萍乡矿业集团公司抄送:集团公司生产处、安全局。
安源煤矿办公室 2009年8月日印发安源煤矿四水平4215、3215采区设计说明书矿长:谭湘赣总工程师:周建祥生产科长:邓应科地质负责:陈文光通风区长:方优胜审核:何金编制:胡德萍日期:2009年7月目录一、四水平4215采区概况及地质情况一、四水平3215采区概况及地质情况三、采煤方法及循环方式四、采区生产能力五、采区巷道布置六、采区生产系统七、主要安全技术措施八、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九、采区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安源煤矿四水平4215、3215采区设计说明书一、四水平4215采区概况及地质情况一)、概况㈠、采区位置:本采区位于四水平东翼。
㈡、采区范围:西以勘探线Ⅱ以东140米RF2断层交面线为界,东以3219剖面线为界,上至-200标高,下至-380标高,走向长960米,倾斜宽160~350米,面积约250000平方米。
阳泉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毕业生姓名:专业:学号:指导教师所属系(部):阳泉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评阅书题目:霍尔辛赫煤矿3#煤一采区开采初步设计系专业姓名设计时间:评阅意见:成绩:指导教师:(签字)职务:20年月日阳泉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答辩记录卡系专业姓名答辩内容记录员:(签名)成绩评定专业答辩组组长:(签名)摘要本次毕业设计,我所做的是霍尔辛赫煤矿3#煤一采区煤层开采初步设计。
本设计的主要内容有:霍尔辛赫煤矿基本的概况、设计采区的基本情况、采区的巷道布置、采区的采煤方法工艺及劳动组织、采区通风与安全、安全技术措施。
目录概述 (2)第一章矿井概况 (2)§1—1矿井基本概况 (2)§1—2、开拓方式 (7)§1—3井底车场及硐室 (11)第二章采区基本开采条件 (13)§2—1采区基本条件 (13)第三章采区巷道布置 (15)§3—1采区巷道布置方案 (15)§3—2采区生产系统 (17)§3—3采区开采顺序 (18)第四章采煤工作面采煤工艺及劳动组织 (18)§4—1采煤工作面采煤工艺 (18)§4—2工作面劳动组织 (26)§4—3工作面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27)第五章采区通风与安全 (29)§5—1概况 (29)§5—2采区通风方式及系统 (34)第六章安全技术措施 (40)§6—1防瓦斯爆炸措施 (40)§6—2防煤尘爆炸措施。
(40)§6—3防矿井突水措施 (41)§6—4防矿井火灾措施 (42)§6—5其它 (42)参考文献: (43)感谢 (44)前言本次毕业设计,我所做的是霍尔辛赫煤矿3#煤一采区煤层开采初步设计。
在毕业设计之前,我们设计组到霍尔辛赫煤矿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毕业实习,在此期间我们搜集了毕业设计所需的资料,同时在生产一线积累了实际生产的经验。
煤矿采区设计说明书1. 背景随着煤炭行业的发展,煤矿采区设计成为煤炭企业的关键技术之一。
煤矿采区设计是指在满足煤层资源开采要求和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合理规划采区范围和煤柱大小,制定相应的采场交通、通风和安全联络等系统,提高采煤安全、经济效益和资源利用率的系统工作。
本文档主要介绍煤矿采区设计的相关内容。
2. 采区设计步骤2.1 煤层地质资料分析在设计采区之前,需要对煤层地质进行分析。
主要需要关注的煤层地质参数有煤层厚度、产煤地质条件、煤的品质等。
同时需要关注煤层及其周围的岩石及构造情况,确定其对采煤的影响程度。
2.2 采区范围及煤柱设计采区范围和煤柱设计是采区设计的核心内容。
采区范围一般由地质条件、采矿技术和经济要求等综合决定。
煤柱设计是为了保证采区的稳定和安全开采。
煤柱大小会直接影响采区内的瓦斯抽采、通风等工作,因此煤柱的选择需根据地质条件、采煤方法、采区压力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2.3 采场交通设计采场交通设计包括采区入口位置、出口位置、道路设计、采区内移动设备等的设计。
设计合理的采场交通系统能够提高采掘效率,降低劳动强度,保证采煤安全。
2.4 通风设计通风设计是为了保证采区内空气质量的目的。
通风设计具体包括通风策略、布风和排风系统等内容,可以有效地排除采区内的有害气体,保证采区工作人员的安全健康。
2.5 安全联络设计安全联络设计是为了保证采煤作业中的人员和设备安全,以及采掘过程中产生的煤屑、瓦斯等物质的安全处理,主要包括安全出口位置、安全生产岗位设置、安全设施等。
3. 设计注意事项3.1 安全第一在煤矿采区设计中,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
设计人员应严格按照煤矿采掘安全的要求进行设计。
3.2 综合考虑煤矿采区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地质条件、采矿技术、采煤经济效益等因素。
设计人员需要依据实际情况,进行理性分析和科学决策。
3.3 良好的交流煤矿采区设计需要与其他部门紧密配合,如采矿、通风、瓦斯安全治理等专业人员,共同制定出一份合理、可行的设计方案。
XXX煤矿老井采区设计方案简易说明书XXXX年XX月XX日前言XXX煤矿位于XXXX,邻近XXXX,属XXX管辖。
矿井相邻XXX交通条件较为方便。
XXX煤矿现有井田面积XXXXkm2,井田内现有可采储量1050万吨,开采深度2050m~1400m,目前,老井位于井田西北边界,根据已经掌握的地质资料,井田中部出现了大面积的无煤区,自然将井田分为东西两个采区,因此,本设计为老井降水平西部采区。
一、编制依据2、在生产实践中收积和积累的资料。
3、2004年5月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提交的《煤炭自燃倾向等级鉴定报告表》、《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以及煤样瓦斯放散初速度、煤样坚固性系数煤样吸附瓦斯常数。
4、有关规程、规范要求。
二、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原则1、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高产高效为标准,以安全生产为重点,以环保设施及安全设施“三同时”为原则,充分发挥本矿井的资源优势,走滚动发展之路,将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尽可能简化地面设施,充分发挥各类技术和管理人员的作用,充分利用本地区的社会协作条件,将本矿井建设成为高产高效、机械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化矿井。
2、按市场经济的规律进行设计,突出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市场条件、外部运输条件、竞争条件等进行了认真的调研、分析和研究。
3、根据市场需求确定矿井规模和产品方案,生产行销对路的产品。
4、对矿井的资源条件、现掌握的地质条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根据分析的结论和市场需求确定采区生产能力。
5、按高速、高质、投资少、用人少、滚动发展的模式建设矿井。
6、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优化设计。
三、推荐方案评述1、开拓方式2、机械化程度老井布置两个回采面达产,一个高档普采工作面,一个炮采工作面;三个掘进工作面,井下煤炭运输采用胶带输送机至地面储煤仓,辅助运输为7t蓄电池机车牵引1t固定式矿车运输。
3、地面生产系统及辅助设施只设必要的地面生产系统和辅助设施,生产系统、辅助生产系统及行政办公区分设三个不同标高的平台上。
昊源煤矿+450中央采区方案设计昊源煤矿位于新疆塔城托里县境内,西距塔城135公里。
西南至托里县75公里东南至克拉玛依91公里,地理坐标:东经84°21′-84°30′,北纬46°08′-46°11′。
矿井始建于1989年,于2002年建成试投产,矿井设计能力为30万吨/年, 2004年生产原煤41.7万吨。
现矿井开采的+600水平中央采区尚剩余储量140万吨左右,可以开采3.4年。
为了保证矿井采区的正常接替,特编制+450中央采区设计。
第一章采区概况及地质特征第一节采区概况采区地表地形西高东低,为侵蚀堆积台地和丘陵,海拔高度+850-+760米,相对高差20-50米,地形坡度平缓。
矿井南缘有铁厂沟河,年平均流量0.24-0.76m3/s。
3-4月份为洪水期,枯水期为2-3月份和7-9月份,气候干旱,多风少雨,冬季严寒,夏季酷热,地表有第四系潜水,埋深一般3-5米,采区开采标高为+600-+450米,开采范围西至Ⅱ勘探线,东至X堪探线向东500米。
该采区上部是六斜采空区和+600中央采区,东翼、西翼、北部是未开采区。
第二节地质特征一、煤系地层该采区煤层分布于侏罗系中统西山窑组中,地质构造简单,为单斜构造,无大断层,煤层呈向北倾斜,煤层倾角在23-47度,可采煤层为B9、B10、B11、B12、B13五层。
煤层结构较复杂,普遍含1—3层(部分地段含有4层)夹矸,夹矸厚0.3—0.7米,由泥岩、碳质泥岩组成。
煤层顶板多以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煤层底板以泥岩、炭质泥岩为主。
二、煤层和煤质1、B13煤层:B13煤层与B14煤层间距2.0-8.0米,为主要可采煤层、采区内有5个钻孔控制,平均厚3.27米,煤厚尚稳定。
煤层结构简单,仅个别点有0.16米的夹矸。
煤层顶底板以泥岩为主,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次之。
煤层可采系数96%,厚度变导系数11%,属稳定煤层。
2、B12煤层:与B13煤层间距3.0-7.0米,为主要可采煤层,采区内有5个钻孔控制。
第一章矿井概况第二章设计采区地质概况一、采区位置+2343m水平南翼采区位于矿井运输下山车场以南, +2359水平以下,阶段高度16m。
从井田中央车场(2365水平车场)南翼采区总走向长度为380米,煤层平均水平厚度34米,南翼采区内煤层沿走向煤层倾角有变化,从运输上山位置算向南翼走向270米倾角为14°,从270米至采区边界煤层倾角约为20-23°。
采区与地面的垂深为78米。
二、采区邻近关系及老窑和采空区+2359水平南翼采区上部为+2365水平南翼采区,两个采区之间的高差6米,2004年6月25日已采完封闭,回采范围为走向从+2365水平井田南边界到+2365水平南翼采区第一煤门以南10米处,共329米,回风水平标高+2386,阶段高度21米。
+2365水平北翼采区范围为走向从+2365水平井底车场算起向北153米。
+2365水平井底车场永久煤柱为86米。
+2365水平和+2359水平南北翼采区范围内无小窑开采破坏区,但上部+2365水平南翼采区采空区与+2359水平南翼采区有重叠现象。
因+2365水平以上(包括+2365水平)都为仓储式开采,有阶段煤柱和仓间煤柱,采空区顶板没有完全垮落,采空区的火、水、顶板等灾害对+2359水平的影响较大,采区布置过程中要做好探放水工作,并采区投产前要做好采空区灭火和预先放顶工作。
矿井南部有原乌鲁木齐县水西沟乡小东沟(东来顺)煤矿立井,开采最底水平标高为+2357米(一说+2337m),北翼采区走向长度为102米。
原乌鲁木齐县水西沟乡小东沟煤矿北翼采区与我矿南翼采区边界之间有40米的边界煤柱。
三、采区地质煤层顶底板A号煤层顶板岩性为粉砂岩,含泥质成份,不稳定,易冒落,属软弱岩石。
A号煤层底板为泥岩,厚2.0m。
全区稳定发育,遇水软化或膨胀。
该泥岩极不稳定,开采时一般都留有护底煤柱,不揭露该底板,A号煤层底板为软弱岩石,曾经发生过因顶板冒落造成人员伤亡事件。
前言新驿矿井位于山东省兖州市新驿镇境内,东南距兖州市19km,西北距汶上县城20km,隶属于山东东山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于2004年6月1日建成投产。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45万吨/年,服务年限为71.6年。
2005年核定生产能力为110万吨/年。
采用一对立井开拓,长壁后退式综合机械化采煤,矿井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抽出式通风。
井田东西走向长5~9km,南北宽 5.5~9km,面积约58km2。
井田内共有可采煤层5层,即:3上1、3上2、15上、16、17煤层。
矿井现主要开采3上1和3上2煤层,由于煤质较差,发热量低,影响了市场供求,经济效益明显下滑。
矿决定开采发热量相对较高的16、17煤层,作为3煤层的配采煤层,以提高煤炭发热量并充分利用煤炭资源,提高矿井经济效益。
本次设计的八采区即为16、17煤层的首采区。
一、设计编制的依据1、山东煤炭地质工程勘探研究院编制的《山东省宁阳汶上煤田新驿井田勘探(精查)地质报告》。
2、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的《山东省新驿井田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3、临沂兴宇工程设计有限公司编制的《山东省东山矿业公司新驿煤矿建井地质报告》。
4、济南煤炭工业设计研究院编制的《山东省临沂矿务局新驿矿井初步设计》。
5、新驿煤矿编制的八采区地质说明书。
6、临沂矿务局对新驿煤矿八采区方案设计的批复。
7、国家煤炭工业及有关行业的技术政策以及规程、规范、规定等。
二、设计的主要特点1、八采区采用一对下山开拓,下山位于矿井南翼,轨道下山兼进风,皮带下山兼回风。
下车场标高为-545.0m,上车场标高-430.0m。
2、采区投产时在16煤中布置一个高档炮采对拉工作面,面长180m,工作面位于采区南部、-545m水平大巷以东。
3、采区轨道下山采用JD55调度绞车牵引1t矿车;采区皮带下山采用STJ800/2×125S型皮带。
采区煤炭运输全部采用胶带输送机;辅助运输采用绞车牵引1t矿车。
4、采区泵房三台150D30×6型离心式水泵,配135Kw 电动机;正常时一台工作,一台备用,一台检修,最大时开两台。
煤矿采区设计方案说明书第一章概况及地质特征第一节矿井概况常村煤矿隶属洛阳龙门煤业有限公司,于2005年3月开工建设,2009年8月竣工投产,设计生产能力45万吨/年,2011年生产原煤50万吨。
矿井为立井单水平上下山式开拓,中央分列抽出式通风。
矿井主采煤层为二1煤层,二1煤层自燃发火等级为Ⅲ类,不易自燃煤层;煤尘无爆炸危险性;2011年矿井瓦斯等级鉴定结果为瓦斯矿井;矿井水文地质条件为中等。
一、交通位置常村煤矿位于偃师市寇店乡境内。
地理坐标为东经:112°33′40″~112°39′44″,北纬34°33′34″~34°35′04″。
南部以浅部煤层风化带、不可采边界及断层与宿驾窑矿相邻,北部止于-600m煤层底板等高线,东部基本以经周断层与常村二矿为界,西部与龙门矿以经线38368000为界,井田面积18.932km2。
二、自然地理区内地形总体变化趋势为南高北低。
最低点海拔+177.6m,最高点海拔+209.8m,相对高差32.2m。
区内南高北低,总体应属低山丘陵地貌。
三、水文区内地表水系不发育,无河流通过。
第二节13采区范围及地质概况一、采区位置及范围常村煤矿13采区与11采区相邻,东以常村村庄保护煤柱为界,西以油赵断层为界,南到矿井技术边界,北至-300m等高线,设计标高范围为-120m~-300m。
采区整体为长方形,平均走向长约2390m,平均倾向长约918m,面积为2.19km2。
常村煤矿13采区拐点坐标如下:(1)x=3829204.918 y=38372930.268(2)x=3829326.889 y=38371519.077(3)x=3828594.468 y=38371539.000(4)x=3829201.103 y=38370660.246(5)x=3828542.333 y=38370311.973(6)x=3828337.260 y=38372803.514(7)x=3828540.176 y=38373021.400二、对应地表情况本采区对应地表较为平坦,总体趋势为南高北低,西部有一南北向冲沟,两趟高压线及三个自然村,三个自然村分别为偏桥村、毛村和油赵村。
另由于洛龙新区建设规划,13采区西部均被压占,剩余部分多覆盖为农田。
三、可采范围确定根据采区对应地表情况,考虑到村庄搬迁关系协调难度大且搬迁费用高等问题,13采区的可采范围大大缩小。
其可采范围东以11采区采区边界为界,西以毛村村庄保护煤柱为界,北以偏桥村村庄保护煤柱为界,南以煤层露头保护煤柱为界,设计标高范围为-120m~-206m。
东西长1234m,南北宽225m,面积0.37Km2,主要拐点坐标如下:(1)x=3828183.62 y=38373037.40(2)x=3828538.77 y=38372686.91(3)x=3828761.58 y=38371790.21(4)x=3829008.94 y=38371829.63(5)x=3828732,43 y=38373010.51四、采区勘探及资料情况常村煤矿13采区勘探程度相对较低,现有勘探资料如下:1970年9月由127队提交的《河南省偃龙矿区偏桥、郭村、夹沟井田煤矿勘探最终地质报告》一份;2002年由河南省煤田地质局二队编制的《河南省偃师市偏桥井田二1煤层资源储量核查报告》一份;2007年1月由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一二九勘探队提交的《河南省偃龙煤田常村煤矿二1煤层资源储量核实报告》一份。
13采区可利用钻孔资料13个(1704、1703、1802、1801、1901、1902、1903、2003、2004、2005、2101、2102、2103),目前矿井仅有7个钻孔资料,分别为1801、1802、1902、1903、1703、2102、2103钻孔。
在可采范围仅有3个钻孔资料可以参考,分别为1901、1903、2003,3个钻孔中只有1903钻孔保存有钻孔柱状图。
五、地质构造(一)地层井田内地层全部被第四系地层所覆盖,根据钻孔揭露,地层自老至新有: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迭系、三迭系、第三系和第四系。
分述如下:(1)寒武系上统崮山组(∈3g)下部为浅灰色厚层状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中部为浅灰色、灰色厚层状白云质灰岩,中夹薄层白云岩;上部为浅灰色、灰色厚层状白云质灰岩,夹薄层泥质灰岩含燧石结核及条带,总厚度约170.00m。
(2)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O2m)平行不整合于∈3地层之上,下部为浅灰色、灰黄色中厚层状泥质灰岩;中部为深灰色厚层状石灰岩,偶夹薄层泥岩;上部为浅灰、灰色厚层状灰岩。
平均厚17.84m。
(3)石炭系(C)①本溪组(C3b)由灰、深灰色铝质岩及铝土质泥岩组成,鲕状或豆状结构,含黄铁矿散晶及结核,底部偶尔有山西式铁矿和石英细砾岩。
本组厚1.48~16.04m,平均厚8.16m。
②太原群(C3t)分为三段,即下部灰岩段、中部碎屑岩段和上部灰岩段,总厚29.3~77.4m,平均52.68m。
共含灰岩8层,含一煤组9层,均不可采。
L7灰岩位于本群上段,厚度大、分布广(局部相变为浅灰色厚层状中粗粒砂岩),含燧石条带为其特征,为区内重要标志层之一。
(4)二迭系(P)下统(P1)分为山西组(P1sh)和下石盒子组(P1x)。
山西组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由泥岩、砂质泥岩、砂岩和煤层(二1~二4)组成,厚45.63~107.08m,平均厚82.05m。
位于其下段中部的大占砂岩(Sd),为灰、深灰色薄层状细粒石英沙岩,层面富集片状较大的白云母片和炭质,平均厚5.95m,为二1煤层顶板,是对比二1煤层的良好标志。
下石盒子组(P1x)由砂质泥岩、砂岩和铝土质泥岩等组成,其底部为厚层状中粗粒砂岩,成份以石英为主,硅质胶结,含三、四、五、六四个煤段。
本组厚121.47~356.62m,平均345.34m。
上统分为上石盒子组(P2s)和石千峰组(P2sh),包括平顶山段(P2sh1)和土门段(P2sh2),平均厚604m,矿区范围内无该统地层。
(5)第三、四系(Q+R)矿区内普遍发育,为近代河床,河漫滩的冲积砂砾及亚砂土、亚粘土,近地表为黄土层,含钙质结核。
厚114.9~430.95m,平均257.78m。
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二)构造由于常村煤矿13采区没有进行过三维地震勘探,根据现有钻孔资料区内20勘探线与21勘探线之间及其附近为L8灰岩层及一8煤层缺失区。
综合现有地质资料,本区断层发育程度一般。
断层均为采区边界断层,共有三条,分别为南部边界的落差20~30m的F12断层,西部边界落差为0~20m的油赵断层、以及东南部边界的落差0~11m的DF4断层,3条断层均属正断层。
(三)煤层13采区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中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中统下石盒子组。
含煤地层总厚480.11m,划分6个煤段,含煤19层,煤层总厚度11.25m,含煤系数2.34%。
可采煤层仅有山西组下部的二1煤层。
二1煤层为本采区可采的主采煤层,采区内赋存标高-120~-300米,埋深325~440米。
位于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下部,下距太原组L7灰岩约9m,上距砂锅窑砂岩约70m,层位稳定。
二1煤层之上的大占砂岩(Sd)、香炭砂岩(Sx)厚度及层位稳定。
煤层稳定程度属较稳定,全区大部分可采。
煤层顶板以泥岩、砂质泥岩为主,细粒砂岩及粉砂岩次之;底板主要为泥岩、砂质泥岩,次为粉砂岩。
二1煤层结构简单,局部有一层夹矸,夹矸厚度1m左右。
煤层厚度沿走向或倾向均有一定的变化,局部地段短距离内有突然增厚、变薄现象。
(四)煤质1、煤的物理性质二1煤层为灰黑色,似金属光泽,多以粉状及鳞片状产出。
由于煤层受后期构造的作用,原生结构、构造已不复存在,摩擦镜面和揉皱镜面发育,主要粒度在1毫米以下,按煤的产出特征,应属构造糜棱煤。
煤中含有大小不等的黄铁矿结核。
煤的强度极低,指压即碎,煤的平均视密度1.40t/m³,真密度1.68t/m³,孔隙度16.67%。
2、显微煤岩特征据镜下显微煤岩特征鉴定:煤中有机组分平均90.4%,以凝胶化基质为主,多呈均匀的无结构镜质体及结构镜质体,少量木镜质体及碎屑镜质体。
无机矿物平均9.6%,以粘土类矿物为主,一般呈浸染状和星散状。
黄铁矿为星散状,方解石为脉状。
3、煤的化学性质①灰分(Ad)二1煤层原煤灰分产率在8.42~29.38%之间,平均15.65%(26点),属低中灰煤,经1.4密度液洗选,浮煤灰分在4.18~10.15%之间,平均5.95%(7点),其降灰率为62.0%。
据煤灰成分分析,煤灰中难熔矿物所占比例较大,硅、铝酸盐矿物含量较高。
其中SiO2分布范围在37.60~46.97%,平均46.10%(7点);Al2O3在25.10~36.08%;平均30.41%(7点);二者占煤灰总和的76.51%,灰熔融软化温度(ST)在1183>1400℃之间,平均1310℃(4点),属高软化温度灰。
②挥发分(Vdaf)在900℃高温条件下,二1煤层浮煤挥发分产率为7.48~9.16%之间,平均8.11%(7点),属低挥发分煤。
③煤的元素组成二1煤层浮煤元素中碳含量(Cdaf)平均为94.39%(4点),氢(Hdaf)为3.34%,氮(Ndaf)为1.23%,氧加硫(O+S)daf为1.04%。
均与其变质程度相适应。
④硫、磷二1煤层原煤全硫(St.d)变化不大,一般分布在0.31~0.64%之间,平均0.43%(24点),属特低硫煤。
二1煤层原煤磷(Pd)在0.004~0.038%之间,平均0.015%(4点),属低磷煤。
4、煤的工艺性能①发热量二1煤层原煤干燥基恒容高位发热量(Qgr.v.d)为24.3~31.74MJ/kg之间,平均29.46MJ/kg(20点),应属特高热值煤。
②煤的可磨性根据相邻井田采用哈特葛罗法测得二1煤层可磨系数(HGI)为117~175,平均为133,属可磨性极低易碎的煤层。
③气化指标根据东邻郭村井田资料,结果供参考。
经过二1煤层二个样品的测试结果,大于6毫米的残渣(RW+6)的平均产率为68.3%,小于1毫米的残渣(RW6-3)产率为15.3%,(RW3-1)为4.8%,(RW-1)为11.7%,应属中等热稳定性煤。
二1煤层在900~950℃的高温条件下,二氧化碳还原率分别为13.8%、33.8%,属还原性较弱之煤层。
5、煤类确定煤类的确定以《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为依据,采用浮煤无水无灰基挥发分产率(Vdaf)和浮煤元素氢(Hdaf)为主要指标加以确定。
二1煤层浮煤无水无灰基挥发分产率平均为8.11%,浮煤无水无灰基氢含量平均为3.34%,应属无烟煤类(WY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