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doc
- 格式:doc
- 大小:336.50 KB
- 文档页数:8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定位。
咱们这个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啊,那就是专门为了培养未来超级棒的语文老师而设的。
想象一下,以后你就是那个站在讲台上,用文字和语言的魔法征服一群小脑袋瓜的神奇教师呢!二、培养目标。
1. 知识目标。
咱得让同学们精通汉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从古代汉语的那些之乎者也,到现代汉语的标准语法,就像掌握武林秘籍一样熟练。
文学方面,从先秦诸子百家到现代文学的各路大神,像鲁迅、茅盾啥的,他们的作品都得烂熟于心。
中国文学要吃透,外国文学也不能落下,什么莎士比亚的戏剧、托尔斯泰的小说,也得略知一二。
2. 能力目标。
教学能力是重点。
得会写教案,教案就像是作战计划,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
课堂上能把那些复杂的知识用简单有趣的方式讲出来,让学生们像听故事一样轻松学习。
语言表达能力要强。
说话得字正腔圆、条理清晰,不管是讲课文还是跟学生谈心,都能让别人听得明明白白。
还有文学创作能力,虽说不是让每个人都成为大作家,但写个小文章、小诗啥的,得有点文采,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写作。
3. 素质目标。
要有高尚的师德。
这可是灵魂所在,要爱学生,尊重学生,有耐心,就像老母鸡护小鸡一样用心对待每一个孩子。
要有深厚的文化素养。
不能只懂书本知识,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各种文化现象都得有点见解,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旁征博引。
三、课程设置。
# (一)通识教育课程。
1. 思想政治类课程。
2. 外语类课程。
英语还是很重要的啦。
毕竟世界这么大,多懂一门外语就多一个交流的窗口。
而且说不定以后还能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教学理念呢。
3. 计算机类课程。
# (二)专业基础课程。
1. 古代汉语。
2. 现代汉语。
这是咱们日常生活中说话、写字的规范。
学好了现代汉语,就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读音、规范的字形和合理的语法。
可别小看这些,要是老师自己都讲错了,那可就闹笑话了。
3. 中国古代文学。
4. 中国现代文学。
# (三)专业核心课程。
1. 文学概论。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和良好的人文素养,熟悉汉语及中国文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审美能力和中文表达能力,具有初步的语言文学研究功能,同时熟悉教育心理学基础理论,具备中学语文教学基本技能,能够从事语文教学与研究,并能在文化、出版、传媒机构以及政府机关等企事业部门从事与汉语言文字运用相关工作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应用型技术人才。
二、培养规格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言文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人文社会科学以及教育与教学实践能力的系统训练与培养,掌握审美鉴赏、创造性思维、从事本学科领域科学研究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社会实践诸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达到以下要求:1.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具有法律意识,自觉遵纪守法;积极上进,善于合作;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和奉献精神。
2. 具有较好的人文艺术修养、审美趣味和鉴赏力;具有一定的哲学、宗教、历史和自然科学素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了解相关交叉学科和前沿学科知识,具有较高的逻辑思辨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
3. 初步具备本专业所需的外语基本知识,具有听、说、读、写、译基本能力;掌握计算机方面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
4. 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具有较强的文学赏析能力、写作能力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一定的科研能力;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懂得基本教育教学规律,具备语文教学工作能力和班主任工作能力。
5. 具有正确的语言文字观,具有运用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分析、解释古今语言文字材料的基本能力;6. 具备较为系统、扎实的中外文学史基本知识,熟悉中外作家作品,具有较强的作品分析和鉴赏能力;7. 具有运用科学的文学观念和原则分析和评论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基本能力;8. 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比较扎实的教育科学理论素养,了解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和规律,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班级管理能力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范例一、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人文基础知识和广泛的专业素养,掌握深厚的汉语言文字学理论基础和扎实的语言文字学科研能力,具备较强的跨专业学习、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较高的汉语语言文字教学能力和汉字文化传播能力,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掌握相关的数理统计和计算机应用知识;了解汉字文化的历史变迁及其影响;掌握对中文语言及周边语言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能,能够胜任基本的汉字文化教育与研究工作以及语言文字学领域研究、教学工作。
二、专业培养要求1. 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学生需具备广泛的人文基础知识,包括但不限于中国古代文化、现代文学、语言学、修辞学、辞章学等。
同时还需要具备良好的中文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2. 熟悉相关研究方法和技能:学生需要熟悉汉字文化研究和语言文字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包括文字考证、语言分析、文献阅读和研究论文写作等。
3. 具备跨学科的学习和综合分析能力:学生需要具备在其他相关学科领域进行学习和研究的能力,能够进行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
4. 掌握汉语语言教学能力: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汉语教学能力,包括教学方法、素材准备、授课技巧等,能够胜任基本的汉语教学和教材编写工作。
5. 熟悉数字技术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学生需要熟悉计算机应用软件和数理统计等基本知识,能够运用于实际工作和研究中。
三、专业课程设置1. 必修课程- 古代汉语- 现代汉语- 汉语音韵学- 汉字文化概论- 修辞学- 文学理论与批评-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文化遗产与保护- 汉字文化教育与交流- 汉语教学法- 计算机辅助汉语研究-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2. 选修课程- 中国古代史- 中国现代史- 汉字文化研究方法- 现代修辞学- 语法学- 语义学- 修辞学与写作- 汉字文化创意设计- 汉字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汉字文化创意产业开发- 文化管理与市场营销- 数字人文与文化研究四、实践教学环节1. 实习学生将根据自身兴趣和专业方向进行实习,可以选择参加报纸、杂志、出版社、文化机构等实习,以提高实际工作技能和应用能力。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50101 学科门类:文学专业门类:中国语言文学类授予学位:文学学士标准学制:4年适用年级:2016级所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专业负责人:方案制订人:方案审核人:一、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以“能力本位、社会需求、职业适应”为导向,以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核心,以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融合为主要路径,采取“校地合作、校校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富有社会责任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现代教育观念与技能,具备较强汉语阅读能力、汉语口语和书面语表达能力、审美鉴赏能力以及社会交际能力,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毕业生可在中小学校、职业培训机构、文化传播机构、新闻宣传出版部门、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行业领域从事中小学教师、文秘管理、文化宣传、新闻报道、文案策划等工作。
二、培养规格要求(一)培养规格要求1.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2.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树立正确的文艺观点,具有正确、熟练运用古今语言文字材料的能力及对古今文学作品进行审美鉴赏的能力;3.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具有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4.具有良好的口语和书面语表达能力,使用规范的汉语言文字;5.教师岗位从业者普通话水平需要达到二级甲等以上,热爱教育事业,熟悉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具备教师的基本素养、基本技能以及实现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新课程教学的能力;6.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并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掌握一门外语;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社会调查、论文写作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8.具有在教育部门以外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字工作、宣传工作、管理工作、职业培训、社区文化服务的基本能力;9.具有健康的体魄,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10.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素质,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参考范文一、培养目标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熟悉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经典作品,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够在教育、出版、研究等领域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周期及学分要求本专业学制为四年制本科教育,学生须修满总学分200学分才能完成学业。
三、课程设置1. 基础课程(1)中国古代文学概论:主要介绍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及经典作品。
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中国现当代文学概论:主要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及代表作品。
通过学习现当代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当代社会的反思和理解能力。
(3)文学批评:通过学习文学批评理论,培养学生的文学评论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文学创作导论:通过学习文学创作理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5)文学与社会:主要介绍文学与社会的相互关系,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和思考能力。
2. 专业课程(1)古代文学:主要介绍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作品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古代文学研究和阅读能力。
(2)现当代文学:主要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品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现当代文学研究和阅读能力。
(3)文学理论:主要介绍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流派,培养学生的文学理论研究和分析能力。
(4)文化研究:主要介绍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化研究能力和跨学科研究能力。
(5)古代汉语:主要介绍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和词汇,培养学生的古代文献阅读能力和古代汉语研究能力。
(6)现代汉语:主要介绍现代汉语的语法和词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写作能力。
(7)汉字学:主要介绍汉字的演变和发展,培养学生的汉字研究能力和文字编辑能力。
(8)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主要介绍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培养学生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能力。
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范文(____字)第一部分: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较扎实的汉语基础知识和较高的文学修养,具备较强的汉语文献研究和文学批评能力,以及一定的汉语教学和传媒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第二部分:培养要求1. 专业基础知识学生必须熟练掌握汉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理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和写作规范等内容,并能够进行基本的文学创作和批评。
此外,还要了解中国文化和文学的历史发展过程,并掌握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2. 专业选修课程学生需要选修一系列的专业选修课程,以提高自己在文学理论、文艺批评、文化研究等方面的研究能力。
其中包括文学作品的阅读与理解、文学批评理论与方法、中国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文学研究方法与技巧等课程。
3. 实践教学学生需要参加一定量的实践教学活动,包括文学创作、文学研究、文化交流和社会实践等方面。
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学生可以加深对文学理论和实践的认识,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和批评眼光。
4. 海外学习为了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学校鼓励学生参加海外学习项目。
学生可以通过参加交换学生项目、短期游学项目、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了解国际文化和文学的最新发展动态,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
5. 汉语教学和传媒工作能力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汉语教学和传媒工作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选修相关的教学和传媒课程,了解教学和传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和传媒能力。
第三部分:课程设置1. 基础课程(1)汉语基础知识:包括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基本知识和技能。
(2)中国文化与文学史:介绍中国文化和文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了解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发展动态。
(3)文学理论与方法:包括文学批评理论和文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 专业课程(1)文学作品阅读与解析: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提高学生对文学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文学批评理论与方法:介绍文学批评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批评意识和批评能力。
2024年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参考范本一、培养目标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和扎实的汉语语言文学理论知识,熟练掌握汉语和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备较强的汉语语言文学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较强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能够在教育、文化、出版、新闻媒体等领域从事相关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人才。
二、培养内容1. 基础课程(1)人文科学基础:哲学、逻辑学、社会学、心理学、修辞学等。
(2)汉语基础:汉字学、汉语语法、汉字教学法等。
(3)文学基础: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世界文学等。
2. 专业课程(1)语言学与应用:汉语音系学、汉语字音学、汉语方言学、对外汉语教学法等。
(2)文学理论与批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方法等。
(3)文学创作:小说写作、诗歌写作、戏剧创作等。
(4)文学研究方法:文献检索与利用、文献写作规范、文本分析等。
(5)文化研究:中国文化史、中国哲学、影视研究等。
(6)实践课程:实习、论文写作等。
3. 选修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方向,可选修中国古代文学选读、中国现当代文学选读、世界文学选读、文学创作选修、文学研究选读、文化研究选读、新闻选读等。
三、培养模式1. 课堂教学本专业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课堂的理论讲授、案例分析、教学互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分析和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研究兴趣。
2. 实践教学本专业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实习、实验、实训等方式,提供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习环节将安排到相关的文化、教育、出版、新闻媒体等机构进行实习,提供实际的工作经验和实践机会。
3. 毕业论文本专业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完成一篇较为独立的毕业论文,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对某一具体文学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
辅导教师会提供指导和帮助,同时学生也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探索,完成一篇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论文。
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汉语言文学本科教育方案一、教育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和广泛专业知识的高级人才,他们应具备出色的文化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胜任教育、文化媒体、出版等相关领域的工作,或选择进一步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二、教育要求1. 知识与技能(1) 拥有坚实的汉语基础,能准确理解和运用规范汉语,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和创作能力;(2) 具备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了解中国古今文学、文化的发展变迁及其相关理论,熟悉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3) 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能流利使用外语进行交流和学习,具备国际视野;(4) 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和研究工作,具备信息素养;(5) 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能独立进行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6) 具备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适应现代专业工作的需求。
2. 课程设置(1) 基础课程:包括语文、汉字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文学史、世界文学史、文学理论、写作、修辞学等;(2) 专业核心课程:现代汉语研究、古代汉语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小说研究、诗歌研究、戏剧研究、散文研究、文学批评、文艺理论等;(3) 选修课程:外国文学、比较文学、汉字书法、文化研究、传媒与文化、文化创意产业、影视创作与理论、古籍阅读等。
3. 实践教学(1) 实习实践:安排学生在教育、文化媒体、出版等相关单位实习,提供专业实践机会,提升实际工作能力;(2) 科研项目: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培养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3) 学术论坛:组织学生参加学术讨论会、研讨会,提升学术素养和学术交流能力;(4) 写作实践:通过文学创作、文字编辑、翻译等活动,培养文学创作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三、学制与学位1. 学制:本科学制为4年,5年制学生可获得双学位。
2. 学位:完成规定课程、实验、实习和毕业论文,经考核合格,授予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学院简介
文学院前身可追溯到1909年创建的私立文华文理学院(由文华书院大学部改名建立)中国文学系,至今已有百年的办学历史。
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已经发展成为教学和科研实力雄厚的中文院系。
在教育部学位中心公布的2010-2012全国高校一级学科排行榜中,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居全国第5名。
目前,学院下设两个系和三个研究所,共有4个本科专业,两个系即中文系(汉语言文学)和语言学系(汉语言专业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另办有汉语言文学基地班。
截至2013年4月,学院在职教职工近100人,其中专职教师80人,教授38人(博士生导师21人),副教授32人。
在校全日制学生2200余人,其中硕博研究生600余人,是华中师范大学学生人数最多的院系之一。
学院拥有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培育〉)、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中国语言文学)和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1个(中国语言文学)。
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外语言比较、中文信息处理和中国民间文学10个专业招收博士研究生;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民间文学、影视文学、对外汉语教学10个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另外还招收3个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硕士(语文)、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农业推广硕士。
学院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汉语言文学)、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2支(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文艺学系列课程、现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外国文学史),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省级教学名师2名,省级精品课程与优质课程3门(中国古代文学、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办有中文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基地班。
该班创办于1995年,毕业生中绝大部分都被保送或考取国内外著名高校的硕士研究生。
文学院设有独立的资料中心,藏书10万余册,供师生借阅;编辑出版《外国文学研究》(A&HCI 收录期刊)、《汉语学报》、《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学生版和综合版各1种)、《华中学术》等4种学术杂志面向海内外发行。
文学院有着浓厚的学术氛围。
近5年来,教师先后承担了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1项,国家重点和一般项目、部委、省级以及横向社会科学研究课题100多项,获批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有数十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教育部和省级各类奖励。
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文学院与美国、法国、日本、俄罗斯、韩国、泰国、新加坡、澳大利亚、英国、奥地利、越南、马来西亚以及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先后有60余人次赴上述国家和地区访学、进修、参加学术会议或进行合作研究,并在校内多次成功举办各类国际学术研讨会和全国性的学术会议。
专业编号:420
专业代码:050101
一、专业简介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设立,可以追溯到1909年私立文华文理学院中国文学系。
中国文学系在成立之初,开设了中国文学史、语言学等课程。
1954年,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确定设立师范专业。
汉语主要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文学理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课程。
1994年,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改为文学院。
文学院的主体即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且以培养师范生为主要教学目标。
2007年,国家建立免费师范生制度,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设立了免费师范生类。
经过多年的发展,文学院在免费师范生的教育方面摸索出一套独特的教育方法与模式。
近年来,本专业培养了大批优秀教师。
文学院培养免费师范生,配备了专职教师60余人,其中,教授32人(博士生导师21人),副教授32人。
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队伍实力雄厚,教研、科研成果突出,先后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的奖励。
本专业有多门课程系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以及省级优质课程。
自2011年始,本专业开始招收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硕士。
针对中学语文教育,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还创办了《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以期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同时注重吸收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尤其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新成果,力求体现科学性、新颖性、可读性。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和良好的人文素养,熟悉汉语及中国文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审美能力和中文表达能力,具有初步的语言文学研究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在中小学、教育部门从事与汉语言文字运用相关工作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复合型人才。
三、基本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言文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人文社会科学和语言学诸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审美鉴赏、创造性思维、从事本学科领域科学研究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中小学语文教育诸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汉语言文学及相关文化现象的分析方法;
3.具有语言文字表达、人文知识普及,运用专业知识在本领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基本能力;
4.熟悉国家在汉语言文字以及国家教育方面的政策和法规;
5.了解本学科领域的理论前沿及发展动态,具有较宽广的文化视野;
6.具有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主要课程
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写作、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民间文学、文献学、心理学基础、教育学基础、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五、学制及授予学位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六、课程学分分布表
七、课程计划表
八、实践实验教学环节
九、社群教育平台
对学生参加科研项目训练,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获得省部级以上重要奖项,获取专业等级证书、应用型技能证书等,符合相应要求并给出相应学分分值。
设置3个学分,由文学院自主认定。
具体参照文学院《素质拓展学分制度实施办法》。
十、说明
1.本专业1-4学期的课程及第5学期部分课程与汉语言文学专业(试验班)、汉语言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相同。
2.本专业分为文学史与作家作品、文学理论与批评、语言学等三个方向,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侧重某一方向修读专业选修课学分;
建议文学史与作家作品方向选修:中国古代散文研究、中国古代诗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研究、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研究、欧洲文学专题研究、美国文学专题研究;
建议文学理论与批评方向选修:文学理论与批评专题研究、马列文论、古代文论、西方文论。
建议语言学方向选修:中国语言学史、现代汉语语汇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文字学、训诂学、文献学、语言与社会文化;
3.建议学生选择历史学、政治学、哲学、社会学等门类的课程获取通识教育选修课学分。
4.本专业通识课为32学分,专业核心课21学分,专业方向课15学分。
5.教育见习安排在第2、4、6学期假期进行,时间2周,2学分;教育实习安排在第7学期进行,时间16周,10学分;
6.本专业学生在规定修业年限内修满规定的学分,课程学分达到110学分,获得社群教育平台3学分,完成所有实践实验教学环节,外语考试成绩等符合华中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生的要求,通过论文答辩者,准予毕业。
符合学校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7.本专业学生应在教师教育类课程选修课程编号为36021001——36023004中修取其中4个
学分。
8.本专业开设双学位课程40学分,其它专业学生至少选修其中30个学分,方可取得第二学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