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护理配合
- 格式:pdf
- 大小:295.80 KB
- 文档页数:2
脑血管介入治疗什么是脑血管介入治疗?脑血管介入治疗是指在X线电视监视下经血管途径借助导引器械递送特殊材料进入神经系统病变区,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症:颅内、椎管内的血管性病变,包括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颅内外动静脉瘘、椎管动脉狭窄、急性脑梗死以及部分头颈部肿瘤。
禁忌症:对碘过敏者。
2、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
3、有严重出血倾向或出血性疾病者。
4、脑疝晚期,脑干功能衰竭者。
一、术前护理1、评估患者文化水平、心理状态以及该项检查、治疗技术的认识程度;指导患者及家属了解检查、治疗的目的、过程、可能出现的意外或并发症,征得家属的理解和同意并签字;为病人创造安静的修养环境,解除心理压力。
2、遵医嘱做好各项化验检查,如肝肾功能、血型、血常规、出凝血时间等。
3、用物准备:沙袋或盐袋(1kg),毛巾2–3条,(白色、大小适宜),必要时备微量注射泵、监护仪、药品(甘露醇、尿激酶)等。
4、建立可靠的静脉通路(套管针),常规为不穿刺一侧上肢(左侧上肢),尽量少穿刺,防止出血及淤斑。
5、遵医嘱备皮、淋浴及更换病员服。
6、遵医嘱禁食、禁水和禁药:局麻4–6小时,糖尿病患者适当进食避免低血糖反应发生,全麻9–12小时。
7、特殊情况遵医嘱术前用药、留置导尿管、心电监护。
二、术后护理1、病情观察: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每2小时监测1次,连续6次正常后停测;密切观察患者四肢活动、语言状况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等,并与术前比较,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及早发现颅内高压、脑血栓形成、颅内血管破裂出血、急性血管闭塞等并发症。
2、穿刺点护理:术后平卧,穿刺部位按压30分钟,沙袋后盐袋(1kg)压迫6–8小时,穿刺肢体继续制动(取伸展位,不可屈伸)2–4小时。
一般穿刺后8小时左右可行侧卧位,24小时内卧床休息,限制活动;(2小时内每15分钟1次)密切观察双侧足背动脉搏动和肢体远端皮肤颜色、温度等,防止动脉栓塞;注意局部有无渗血、血肿,指导患者咳嗽或呕吐时按压穿刺部位,避免因腹压增加而导致伤口出血;24小时后,如无异常去除加压包扎,穿刺点常规消毒,纱布敷盖可下床活动。
神经介入治疗脑血管病围手术期的护理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在进行脑血管病介入术后患者护理时,将综合围术期护理干预应用于其中,对患者并发症以及生活质量产生的影响。
方法:将2018年9月至2021年9月收入的130名脑血管病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选择介入手术进行治疗,将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进行随机对照实验,分别记名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单组设置65名患者。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应用综合围术期护理,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状况进行记录,评估组间差异。
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各项护理指标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
结论:在进行脑血管病介入术后患者的护理时,选择综合围术期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并发症状况和生活质量,临床可应用价值良好。
关键词:脑血管病;介入手术;治疗;并发症;生活质量脑血管病在目前临床上属于一种发生于脑血管的恶性疾病[1],患者在发病后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等症状,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机体功能都会造成极大的影响,并且脑血管病的恶性程度较高,所以及早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配合是保障患者康复的关键[2]。
本次研究探探讨分析在进行脑血管病介入术后患者护理时,将综合围术期护理干预应用于其中,对患者并发症以及生活质量产生的影响,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2018年9月至2021年9月收入的130名脑血管病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选择介入手术进行治疗,将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进行随机对照实验,分别记名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单组设置65名患者。
实验组中男性患者共有39例,女性患者共有26例,年龄介于53-75岁之间,平均年龄(61.8±4.4)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共有28例,女性患者共有37例,年龄介于55-78岁之间,平均年龄(64.2±4.8)岁。
本次实验中全部患者均排除精神异常,同时并知晓此次实验,签署有关协议,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和病程等一般信息发现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颅内动静脉畸形患者的护理颅内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AVM)为先天性脑血管发育异常。
它是颅内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种,占90%以上。
AVM的男性患者稍多于女性,约为2:1。
发病高峰年龄在20~30岁,平均25岁。
本病可发生于颅脑任何部位,病灶左右侧分布相等。
90%以上位于小脑幕上,可见于大脑皮质、纵裂内;小脑幕下的AVM,约占10%,可发生于小脑半球、小脑蚓部、脑桥角和脑干等部位。
一、专科护理(一)护理要点密切观察癫痫发作的时间及性质,及时给予对症处理,保证患者安全。
(二)主要护理问题1.急性意识障碍(acute confusion)与颅内出血有关。
2.有受伤害的危险(risk for injury)与癫痫大发作有关。
3.潜在并发症:颅内出血、颅内压增高、脑疝、癫痫发作、术后血肿等。
(三)护理措施1.一般护理病室环境安静、整洁、舒适,温湿度适宜。
将患者妥善安置在指定床位,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搬动以降低脑代谢。
出血的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4~6周,头部抬高15°~30°,避免情绪激动、用力咳嗽等诱因,防止再出血。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2.对症护理(1)急性意识障碍的护理:颅内动静脉畸形患者在手术或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均应密切观察病情,如生命体征、意识和瞳孔变化,观察有无剧烈头痛、烦躁不安及双侧肢体活动情况,如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2)有受伤害的危险的护理:设专人陪伴,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抗癫痫药物,加强患者用药依从性。
一旦发生癫痫,应立即给予对症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发生窒息。
实施保护性安全措施,将急救车及急救药品放置在固定位置备用。
(3)预防并发症的护理:对生命体征要连续监测,直至平稳。
颅内出血、颅内压增高、脑疝、癫痫发作、术后血肿等是AVM较常见的并发症,如患者出现剧烈头痛、烦躁不安、喷射状呕吐、意识变化时应及时报告医生,对症处理。
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栓塞治疗的护理目的:探讨脑动静脉畸形Onyx胶介入栓塞术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22例脑动静脉畸形Onyx胶介入栓塞术治疗的护理。
结果:所有病例愈合良好,仅2例在术后出现穿刺点渗血。
结论:术前护理充分、术中紧密配合,术后护理到位是确保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栓塞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nursing care in cerebr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with embolization.Methods:To analyze the clinical data of 22 patients with cerebral arteriovenous.Results:All patients achieved successful treatments. Only 2 of them occurred the complications of bleeds.Conclusions:Adequate preparation and relevant nursing care are the main elements in a successful embolization.[key words]Cerebr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Embolization;Nursing care 脑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 VM)为一种先天性脑血管病,由相互缠结、迂回扩张的血管团构成,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之间存在一个或多个瘘口,其间缺乏毛细血管床,从而使动脉之间的瘘口产生快速高流量的分流。
其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治疗、血管内栓塞治疗、伽马刀治疗及非手术治疗[1]。
随着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脑动静脉畸形的治疗日趋成熟[2]。
脑血管畸形介入栓塞治疗的护理王锦丽摘要目的:分析并总结介入栓塞治疗脑血管畸形病人的围术期护理对策。
方法:对本院自2009年8月 2011年8月期间收治的37例脑血管畸形病人应用血管内栓塞术治疗,在术前、术中及术后给予精心护理,术前完善各种检查,术后做好护理,及时查出并预防并发症发生,防止发生不可逆的神经功能障碍。
结果:手术成功率达94.59%。
其中29例为完全栓塞,占78.38%;栓塞>90%者4例,占10.81%。
出现过度灌注综合征者1例,占2.70%;剧烈头痛者1例,占2.70%。
术后37例病人的阳性体征完全消失。
结论:采取正确有效的护理对策是介入栓塞治疗脑血管畸形栓塞术成功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脑血管畸形;介入栓塞治疗;围术期护理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2.20.035脑血管畸形(AVM)是一种胎儿期脑动静脉形成异常而造成的先天性疾病,其血管之间存在瘘道,使动脉直接同静脉发生交联,两者之间的血管发生短路,并无毛细血管存在,使血流阻力降低,进而流量增大,逐渐产生曲张的、管径不一的动静脉血管团[1]。
该病常可引发脑缺血或脑出血等一系列脑功能异常疾病,中青年为易发人群,其致残率与死亡率均较高。
近年来微创介入疗法采取血管内栓塞术治疗脑血管畸形具有安全性高、操作简单、痛苦小以及治愈率高等优点[2],配合正确有效的护理,可以明显提高AVM的治愈率。
1资料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09年8月 2011年8月收治的37例脑血管畸形病人,其中男21例,女16例。
年龄16 46岁,平均(31.9ʃ7.4)岁。
其中17例病人表现为头昏及剧烈头痛,8例为神经功能障碍,6例为癫痫发作,4例为脑出血,2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1.2辅助检查对所有病人实施CT、MRI以及MEA检查,并开展全脑血管数字减影(DSA)检查[3]。
其中17例脑血管畸形处于颞顶叶,9例在顶枕叶,5例在顶叶,4例在小脑,2例在枕叶与额叶。
颅内动静脉畸形护理常规
一、定义:
颅内动静脉畸形是由一支或几支发育异常供血动脉、静脉形成的病理脑血管团,是先天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二、症状体征:
最常见的首发症状是出血,其他临床表现为抽捕、头痛、神经功能缺损及其他症状。
三、护理问题:
(一)出血风险与血管畸形有关。
(二)急性疼痛与供血动脉、引流静脉与静脉窦扩张有关。
(三)恐惧与头痛、担心疾病的预后有关。
(四)伤害风险与抽搐有关。
四、护理措施:
(一)卧床休息,保持病房安静,避免各种不良刺激。
(二)预防出血及意外发生,密切观察血压及颅内压变化情况,遵医嘱控制血压和颅内压,预防颅内出血及再出血。
伴有癫痫发作者,遵医嘱应用抗癫病药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三)介入栓塞治疗术后卧床休息 24 小时,术侧髋关节制动 6 小时,观察足背动脉搏动、肢体温度、伤口敷料有
无渗血等情况,如需肝素治疗,严密观察有无出血情况。
(四)其他护理措施参见本章第二节颅内动脉瘤病人的
护理。
五、健康宣教:
(一)注意休息:避免情绪激动和剧烈活动。
(二)饮食指导:合理饮食,多食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三)遵医嘱用降压药物及抗癫病药物,不可随意停药或减量。
(四)注意安全,不独自外出或锁门洗澡,以免发生意外。
(五)如果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和偏瘫时及时就诊。
颅内动静脉畸形护理常规
术前护理
1、执行外科手术前护理常规。
2、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病室安静,避免情绪激动,防止畸形血管破裂出
血。
3、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瞳孔变化,若双侧瞳孔不等大,则表明
有血管破裂出血的可能。
4、嘱患者减少诱发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如防止感冒,避免剧烈咳嗽或用力打喷
嚏诱发畸形血管破裂出血。
5、给予患者低盐、高蛋白、营养丰富、高纤维清淡饮食,保持大便通畅。
术后护理
1、执行外科手术后护理常规。
2、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颅内动静脉畸形患者在手术或血管内介入治疗后,
血压的观察与控制尤为重要。
3、清醒患者床头抬高15-30°。
以利于血液回流,减轻脑水肿。
4、持续给予患者低流量吸氧,并观察其肢体活动及感觉情况。
5、遵医嘱给予脱水及抗癫痫药物,防止患者颅内压增高或癫痫发作。
6、如患者癫痫发作,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给予氧气吸
入,使用床档防止坠床等意外伤害,遵医嘱使用镇静及抗癫痫药物。
7、昏迷患者应做好口腔、皮肤护理,定时翻身排背,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压疮
发生。
8、介入栓塞患者注意穿刺肢体足背动脉搏动、皮肤的温度、湿度、血运、穿刺
肢体伤口敷料颜色及绷带包扎处皮肤黏膜。
参考文献:《临床疾病护理常规》2017年11月第1版拟定:神经外科审核:护理部修订日期:2020年8月拟定日期:2020年8月。
对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的介入护理摘要】目的讨论对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的介入护理。
方法配合医生针对对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的治疗进行护理。
结论对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的介入护理可以减轻患者焦虑,防止出血、维护患者安全以及预防手术并发症。
【关键词】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护理脑动静脉血管畸形简称脑动静脉畸形(AVM),是一种先天性脑血管病。
主要缺陷是脑的部分动脉与静脉之间缺乏毛细血管,使部分脑动脉与脑静脉直接相通形成脑动静脉瘘性畸形,导致脑血流动力学上的紊乱,临床上以反复的颅内出血、抽搐、短暂肮缺血发作及进行性瘫痪为主要表现。
本病是仅次于颅内动脉删,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SAH)的另一常见原因,它率较颅内动脉瘤低,只有后者的l/7~1/4,与颅内肿瘤比较,只有它的3%。
男性患病高于女性2倍,高峰年龄为20~29岁,平均发病年龄为25岁。
比颅内动脉瘤约早20~30岁。
临床上对此症常常采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有直接进行手术治疗与脑动静脉畸形血管栓塞术。
下面将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的介入护理报告如下。
1 护理问题1.1焦虑与对介入方法缺乏认识有关。
多数患者比较年轻,要求治疗的心情迫切,但由于不了解栓塞过程及效果,易产生紧张心理。
1.2潜在并发症颅内出血,与牵拉、撑破CAVM有关;颅内压增高,与血管扩张、渗血、脑肿胀有关;癫痫,与原发病灶及栓塞刺激有关。
1.3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与头痛、癫痫、偏瘫有关。
1.4局部神经功能障碍部分患者可因大脑半球长期供血不足致进行性偏瘫,因引流静脉异常造成颅内压增高、眼球突出等症状。
2 护理目标2.1减轻焦虑。
2.2防止出血。
2.3维护患者安全。
2.4预防术后并发症。
3 护理措施3.1术前护理3.1.1按介入术前护理常规。
3.1.2心理护理:CAVM发病高峰在20~40岁,患者比较年轻,要求治疗心情迫切,而介入治疗是一项新技术,患者对其手术过程及效果不了解,易产生紧张心理,因此,应耐心向患者讲解手术全过程,并说明手术的配合要点及注意事项,请术后好转的患者亲身讲解,让患者之间相互交流,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的心理,使之配合治疗。
介入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护理配合
发表时间:2013-02-25T15:52:20.25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35期供稿作者:李宗业柯欣伍秀娟[导读] 栓塞结束后中和肝素,根据肝素化时间计算其残余量,按lmg鱼精蛋白中和肝素lmg(125U)计算,静脉注射。
李宗业柯欣伍秀娟(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放射科介入室广东江门 529030)【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护理方法与效果。
方法 28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与积极的护理配合。
结果 28例患者全部治愈,有效率为100%,治疗并发症少。
结论对脑动静脉畸形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患者进行积极而有效的护理管理,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对保证栓塞的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内栓塞治疗护理配合【中图分类号】R47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5-0242-02 脑动静脉畸形(AVM)是胎儿时期脑血管形成异常导致的先天性疾患。
脑动静脉畸形常可导致脑出血、脑缺血等一系列脑功能障碍。
一般发生在蛛网膜下腔、脑内或脑室内,甚至形成脑内血肿。
多见于中青年,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微创介入手段经血管内栓塞术对脑动静脉畸形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其痛苦小,操作简单,治愈率较高,目前多被应用于AVM介入治疗。
同时配合高效正确的护理,更能够提高AVM的治愈率。
现将本院收治的28例AVM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和护理经过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本院共收治28例AVM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其中,男性19例,女性9例,年龄9~46岁,平均27.5岁。
1.2临床资料
剧烈头痛、头昏20例,神经功能障碍1例,癫痫发作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 5例。
1.3辅助功能检查
全部患者进行CT或MRl、MEA检查后,进行了全脑血管数字减影(DSA)确诊检查。
AVM位于颞顶叶15例,顶枕叶6例,顶叶4例,枕叶和额叶3例。
1.4 S&M分级
Ⅱ级16例,Ⅲ级12例。
1.5手术方法
根据影像学资料,了解畸形血管团的大小、供血动脉来源、位置、走向等制定治疗方案。
常规消毒右侧腹股沟,给予患者进行全身麻醉,采用Seldinger技术。
由DSA引导下经右股动脉穿刺留置6F动脉鞘管。
然后再从鞘管插入6F引导管至颈内动脉于椎动脉2椎体以下,进行全脑血管造影,以便了解和判断AVM部位、大小、形态、供血情况和引流静脉情况。
再送入微导管、微导丝,漂浮至畸形血管团内,进行选择造影检查,在DSA机透视下缓慢注射ONYX,将病灶填塞。
栓塞后在透视下多角度造影显示畸形血管团栓塞情况,然后撤出导丝、导管及鞘管。
术中密切观察,防止畸形团的引流静脉阻塞。
2 护理配合
2.1术前准备
2.1.1护理人员准备
对于复杂的AVM,护理人员参加术前讨论,了解病变特点及畸形团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情况,了解介入治疗方案及其潜在危险性,对可能发生的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做好应急准备,制定详细而全面的护理计划。
2.1.2材料准备
材料包括:①栓塞材料:美国EV3/MTI公司的微导管;微导丝;0NYXl8/20液态栓塞系统,每一系统包括ONYX1.5Ml ×1瓶,DMS01.5mL×1瓶,ONYX专用注射器2个,DMSO专用注射器1个。
②备用栓塞材料:Magic微导管,NBCA,超液化碘油。
③普通材料:心电监护仪,压力泵,微量泵,电磁炉,水壶,震荡机。
④药物:肝素钠,鱼精蛋白,罂粟碱,尼莫地平。
2.2术中护理
2.2.1一般护理
热情接待病人,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缓解其紧张及恐惧心理。
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简单的手术操作步骤,于左侧足部建立静脉通道,使用套管针及三通,以利于2路液体同时输入,便于术中给药及抢救。
留置球囊导尿管,避免术中膀胱涨满不适,也便于观察尿量。
2.2.2微导管塑型
准备电磁炉和水壶,烧开水并保温,以备术中微导管塑型。
在全脑血管造影结束并决定AVM栓塞方案后,选用合适的微导管,将电磁炉由保温状态调至加热,使水沸腾,利用壶嘴冒出的水蒸汽进行微导管塑型。
2.2.3防止颅内出血
①给予心电监护、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监测,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血压、心率、心律、血氧饱和度、尿量,并注意观察显示屏上的影像学变化,协助术者及时发现异常。
②将平均动脉压控制在70~80mmHg,高血压病人则控制在基础血压的2/3,以防止部分栓塞后残存畸形团内压过高而破裂,以及防止由于动静脉短路被阻断,原处于低灌注状态的正常脑组织的血流量突然增加,发生NPPB突破,而导致严重的脑肿胀甚至颅内出血。
2.2.4防止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
①穿刺成功后即给予全身肝素化,首次静脉注射肝素钠的剂量为mg一病人体重(kg)×0.7,1h后静推首次量的50%,接下来每小时静推10mg。
②备压力泵及导管内冲洗用生理盐水2套,压力泵加压至300mmHg,术中连接Y形阀,持续冲洗导引导管和微导管,防止血栓形成、脱落而造成脑梗死。
密切观察压力泵的压力变化,及时加压和补充生理盐水。
③术中发生脑血管痉挛时,应用罂粟碱、尼莫地平等扩张血管,解除痉挛。
静脉输注尼莫地平时要用微量泵,严格控制滴速,以防血压骤降。
2.2.5栓塞结束护理
栓塞结束后中和肝素,根据肝素化时间计算其残余量,按lmg鱼精蛋白中和肝素lmg(125U)计算,静脉注射。
穿刺点压迫20min,弹力绷带十字形加压包扎,沙袋压迫。
送病人做CT检查确认无颅内出血,然后依据病情护送其回病房或到ICU。
参考文献
[1]姜振英.浅谈神经外科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08卷43期:267-268.
[2]王泽云.Onyx血管内栓塞脑动静脉畸形的护理.工企医刊,2011年24卷03期: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