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水厂课程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31 MB
- 文档页数:56
给水厂课程设计豆丁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给水厂的基本知识,包括水源的选择、水质的处理、水厂的设计和运行等,培养学生解决给水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给水厂的基本组成和作用,掌握水源选择、水质处理的方法和原理,了解给水厂的设计和运行流程。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给水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具备给水厂设计和运行的基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给水厂在保障城市供水安全中的重要性,培养对给水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水源的选择:介绍水源的类型和特点,水源选择的原则和方法。
2.水质的处理:讲解水质标准,常用的水质处理方法和工艺流程。
3.水厂的设计:介绍水厂设计的依据和原则,包括厂址选择、规模确定、工艺流程设计等。
4.水厂的运行:讲述水厂运行的管理和维护,包括运行参数监控、设备维护、水质检测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给水厂的基本知识和原理。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给水厂的设计和运行情况。
4.实验法: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的给水厂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和教学视频,生动展示给水厂的相关内容。
4.实验设备:准备实验所需的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评估方式相结合的方法。
具体评估方式如下: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能力。
2.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通过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给水厂课程设计讲解稿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给水厂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运行流程,掌握给水厂的主要设备及其功能,培养学生对给水厂运行和管理的兴趣和责任感。
1.了解给水厂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我国城市供水系统中的地位。
2.掌握给水厂的主要设备及其功能。
3.了解给水厂的工作原理和运行流程。
4.能够分析给水厂运行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给水厂进行简单的管理和维护。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给水厂运行和管理的兴趣。
2.增强学生对水资源保护的意识。
3.培养学生对社会公共事业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给水厂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运行流程和主要设备。
1.给水厂的基本概念:介绍给水厂的定义、功能和在我国城市供水系统中的地位。
2.工作原理:讲解给水厂的工作原理,包括原水处理、水质检测、水厂调度等。
3.运行流程:介绍给水厂的运行流程,包括原水输入、预处理、絮凝沉淀、过滤、消毒、出水等。
4.主要设备:介绍给水厂中的主要设备,如絮凝剂投加设备、沉淀池、过滤池、消毒设备等,并讲解其功能。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1.讲授法:用于讲解给水厂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运行流程。
2.讨论法:学生就给水厂运行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给水厂的运行和管理。
4.实验法:安排学生参观给水厂,实地了解给水厂的运行情况,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节课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1.教材:选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相关学科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知识体系。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与给水厂相关的参考书籍,拓展知识面。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直观地展示给水厂的运行情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徐州市给水厂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给水厂的基本概念、运行原理及工艺流程;2. 学生能够描述我国水资源状况、水厂分布特点及其对城市供水的重要性;3. 学生能够了解水厂水质检测标准及方法,掌握基本的水质评价技能。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给水厂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2. 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资料搜集等方法,提高探究性学习的能力;3. 学生能够运用图表、报告等形式,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研究成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水资源的珍惜和保护意识,增强环保责任感;2. 学生通过了解给水厂相关知识,认识到科技对提高生活质量的贡献,激发对科学技术的热爱;3. 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全面了解给水厂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
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课程设计注重实践性与探究性,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水资源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城市供水系统,为未来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给水厂基本概念:水源、取水、净水、供水等环节;2. 水资源状况: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水资源利用与保护;3. 给水厂运行原理及工艺流程: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主要工艺;4. 水厂水质检测标准及方法: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检测方法;5. 水质评价方法:水质指数、水质级别划分;6. 给水厂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水源污染、设施老化、管理不当等;7. 实地考察:参观给水厂,了解实际运行情况;8. 探究性学习:分组讨论,分析给水厂工艺流程中的关键问题;9. 报告撰写:以小组为单位,撰写关于给水厂的调查报告。
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第七章《生活中的水》相关内容,系统性地组织与安排。
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保护与给水厂运行中的实际问题。
江苏某给水厂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给水厂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工艺流程,理解水质净化的重要性和方法。
2. 使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状况和给水厂在其中的作用,认识到水资源的珍贵。
3. 帮助学生掌握与给水厂相关的环境科学和水利工程基础知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和分析水质变化。
2.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包括使用实验仪器、处理数据和撰写实验报告。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展示等形式,分享学习成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2. 培养学生珍惜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绿色环保观念。
3.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给水事业的发展,激发学生为国家和地方建设贡献力量的志向。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课程,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学生特点:江苏地区初中生,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操作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善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具体的学习成果分解,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取得全面发展。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以此为基础,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1. 水资源与给水厂概述- 了解我国水资源分布及利用现状- 掌握给水厂的基本功能、分类及布局原则2. 给水厂工艺流程及设备- 学习水源取水、水质预处理、主处理和深度处理等工艺流程- 认识给水厂主要设备及其作用,如絮凝剂投加装置、过滤池、消毒设备等3. 水质分析与监测- 掌握水质指标的基本概念,如pH值、浊度、硬度等- 学习水质监测方法及实验操作技能,如使用pH计、浊度计等仪器4. 水质净化技术与环保措施- 了解常见的水质净化技术,如絮凝、沉淀、过滤、消毒等- 掌握环保措施在给水厂中的应用,如污泥处理、臭气处理等5. 给水厂运行与管理- 学习给水厂的运行原理、管理制度及应急预案- 了解给水厂的能耗分析与节能减排措施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水资源与给水厂概述第二周:给水厂工艺流程及设备第三周:水质分析与监测第四周:水质净化技术与环保措施第五周:给水厂运行与管理教材关联:教学内容与课本章节相对应,涵盖了《环境保护》课本中关于给水处理、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等相关内容。
给水厂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给水厂的基本概念、功能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学会描述给水厂的处理工艺流程,了解各环节的关键作用。
3. 掌握给水厂水质监测的基本指标及其含义。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给水厂处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的能力。
2. 提高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途径获取、整合给水厂相关信息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能就给水厂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和展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增强学生对我国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激发他们探究给水处理技术的兴趣。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水资源问题,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自然科学领域,以实际生活中的给水厂为载体,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的特点,课程内容以直观、易懂为主,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要求:教师应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实地考察、实验演示、小组讨论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程效果。
同时,注重课程目标的分解和落实,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给水厂概述- 给水厂的组成与功能- 给水厂在生活中的重要性2. 给水处理技术- 混凝、絮凝与沉淀- 过滤与吸附- 消毒与氧化- 膜处理技术3. 水质监测与评价- 常用水质指标及其含义- 水质监测方法- 水质评价标准4. 给水厂工艺流程- 工艺流程图的识别与解读- 各处理环节的作用及关联- 给水厂运行与管理5. 实践活动- 实地考察给水厂- 水质监测实验- 小组讨论与成果展示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给水厂概述第二课时:给水处理技术(混凝、絮凝与沉淀)第三课时:给水处理技术(过滤与吸附、消毒与氧化、膜处理技术)第四课时:水质监测与评价第五课时:给水厂工艺流程第六课时:实践活动(实地考察、水质监测实验、小组讨论与成果展示)教学内容与教材关联性:本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材中关于给水厂的相关章节,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有助于学生掌握给水厂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
给水水厂课程设计完整版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给水水厂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掌握给水处理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及运行管理,从而提高他们对给水工程的认知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具体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了解给水的基本概念、水源保护及水质标准;(2)掌握给水处理的基本工艺流程,包括预处理、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3)熟悉给水厂的运行管理及水质监测方法。
2.技能目标:(1)能够分析给水厂的运行状况,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2)具备给水处理工艺的基本操作技能,如水质采样、分析检测等;(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给水工程的设计和计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给水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2)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提高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观念;(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创新思考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给水的基本概念:水源保护、水质标准、给水厂的组成及功能;2.给水处理工艺:预处理、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基本工艺及其组合;3.给水厂的运行管理:运行模式、水质监测与控制、设备维护与检修;4.给水工程设计计算:水量计算、工艺选择、设备选型及工程造价。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包括: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给水水厂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工艺;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给水水厂的运行管理和设计计算;3.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实验技能;4.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给水工程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给水工程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课件、动画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实验设备:准备完善的实验设备,确保学生能够进行实践活动;5.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信息。
给水厂80000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给水厂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其重要性和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能掌握与给水厂相关的关键概念,如水质处理、消毒、过滤等。
3. 学生能了解我国水资源现状及给水厂在水资源保护中的作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水质问题。
2. 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出合理的给水厂工艺流程。
3. 学生能运用图表、文字等形式,清晰表达给水厂相关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培养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2. 学生能树立环保意识,关注给水厂对环境的影响,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3.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设计课程目标。
在知识目标方面,注重学生对给水厂基本原理和概念的掌握;在技能目标方面,强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培养学生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和环保意识。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给水厂概述:介绍给水厂的定义、作用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一节- 内容:给水厂的定义、分类、功能及其在供水系统中的作用。
2. 水质处理技术:学习给水厂对原水进行处理的过程,包括预氧化、混凝、沉淀、过滤和消毒等。
-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二节- 内容:原水预处理、混凝剂的选择、沉淀池的原理、过滤材料及消毒方法。
3. 给水厂工艺流程:探讨给水厂的整体工艺流程及其优化。
-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三节- 内容:给水厂工艺流程的设计原则、常见工艺流程及其优化措施。
4. 水质监测与安全管理:了解水质监测的方法和手段,认识水质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四节- 内容:水质监测项目、监测方法、水质安全管理措施及应急预案。
5.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给水厂在运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给水厂课程设计含图纸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给水厂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及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了解给水厂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2)掌握给水厂的主要处理工艺及其作用;(3)熟悉给水厂的设计步骤和方法;(4)了解给水厂运行管理的基本知识。
2.技能目标:(1)能够分析给水厂的工艺流程,并对其进行优化设计;(2)具备给水厂图纸的阅读和理解能力;(3)掌握给水厂的运行管理和维护方法;(4)具备给水厂项目的设计和施工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给水厂行业的热爱和敬业精神;(2)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4)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持续学习的动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给水厂的基本原理:包括给水厂的定义、分类、组成及其在供水系统中的作用。
2.给水厂的主要处理工艺:包括原水预处理、混合、絮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工艺,以及各工艺的作用、原理和操作条件。
3.给水厂的设计方法:包括给水厂规模确定、工艺流程选型、主要设备选型、构筑物设计、自动化控制等。
4.给水厂的运行管理:包括给水厂运行参数监测与控制、水质管理、设备维护保养、安全生产等。
5.给水厂项目案例分析:分析国内外典型的给水厂项目,了解其设计、施工、运行和管理等方面的经验教训。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讲授法:讲解给水厂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和设计方法,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给水厂项目,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验法:学生参观给水厂或进行模拟实验,增强学生对给水厂工艺的认识。
4.讨论法:学生就给水厂相关话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5.项目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给水厂设计项目,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给水厂设计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给水厂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和运行管理;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给水厂的设计和评价;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培养对给水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
通过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我们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学生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理解并描述给水厂的基本原理和工艺流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给水厂的设计和评价,同时培养对给水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我们选择和了以下教学内容:第一章介绍给水厂的基本原理和工艺流程,第二章讲述给水厂的运行管理和优化,第三章探讨给水厂的设计和评价方法。
教学大纲如下:第一章:给水厂的基本原理和工艺流程1.1 给水厂的定义和功能1.2 给水厂的工艺流程1.3 给水厂的主要设备及其作用第二章:给水厂的运行管理和优化2.1 给水厂的运行管理2.2 给水厂的优化方法2.3 给水厂的运行效果评价第三章:给水厂的设计和评价方法3.1 给水厂的设计原则和方法3.2 给水厂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3.3 给水厂的设计案例分析三、教学方法我们选择了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
通过讲授法,我们向学生传授给水厂的基本知识和原理;通过讨论法,我们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法,我们让学生深入了解给水厂的设计和运行情况,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验法,我们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增强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我们选择了合适的教学资源以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教材包括《给水工程》等专业书籍,参考书包括相关的学术论文和工程技术规范,多媒体资料包括教学视频和图片,实验设备包括实验室的仪器和设备。
通过这些教学资源的使用,我们将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城市给水厂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城市给水厂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及工作原理。
2. 学生能掌握城市给水厂的处理工艺流程,了解其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3. 学生能了解城市给水厂在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利用方面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城市给水厂的运行状况,提出改进措施。
2.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给水处理流程,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能够通过实地考察、资料查询等途径,收集和分析城市给水厂的相关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城市给水厂在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对给水事业的尊重和热爱。
2. 学生能够关注城市给水厂的环保问题,提高环保意识,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3.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主动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科学实践活动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城市给水厂的基本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和动手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善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升技能,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城市给水厂概述- 了解城市给水厂的定义、作用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 学习城市给水厂的分类及主要组成部分。
2. 给水处理工艺- 掌握预处理、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基本工艺流程。
- 学习各类工艺的原理及其在给水厂中的应用。
3. 城市给水厂环保措施- 了解城市给水厂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措施,如污泥处理、臭气处理等。
- 探讨城市给水厂在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方面的责任。
4. 给水厂运行与管理- 学习城市给水厂的运行原理,了解其日常管理和维护。
- 探讨提高给水厂运行效率的方法和措施。
5. 实践活动- 实地考察城市给水厂,了解实际运行情况。
目录第一章总论 (1)1.1设计任务及要求 (1)1.2 原始资料及分析 (1)第二章设计原则与净水工艺选择 (6)2.1 设计原则 (6)2.2 厂址选择 (6)2.3 工艺流程 (7)第三章预处理设施及配水井 (10)3.1 设计水量 (10)3.2 预处理的设施及参数 (10)3.3 配水井 (10)第四章混凝设施 (11)4.1 混凝剂 (11)4.2 混凝剂的配置 (13)4.3 混合设施 (16)4.4 絮凝设施 (22)第五章沉淀池 (29)5.1 沉淀池平面尺寸 (29)5.2 进出水系统 (29)5.3 排泥设施 (29)5.4 水力校核 (29)第六章过滤池 (33)6.1普通快滤池的属性 (33)6.2普通快滤池的设计 (34)第七章消毒设施 (41)7.1 加氯量及储氯量 (41)7.2 加氯设备 (41)7.3 泄氯控制 (41)7.4 加氯间布置 (43)第八章清水池 (45)8.1清水池平面尺寸计算 (45)8.2管道系统 (45)8.3清水池布置 (46)第九章给水厂布置 (48)9.1水厂的平面布置 (48)9.2水厂的高程布置 (50)总结与感想 (52)参考文献 (54)第一章总论1.1设计任务及要求1.1.1设计题目城市给水处理厂方案设计1.1.2设计背景某市位于河南省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水的需求不断增长,经市政府部门研究并上报请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决定新建一座给水处理厂。
1.1.3设计任务设计规模:该净水厂总设计规模为12×104m3/d。
即设计流量为5000m3/h,征地面积约40000m2。
设计要求:完成水源水质评价,设计包括工艺确定、主体处理构筑物初步设计计算、厂区平面、系统高程和主要管网布置等。
设计成果:设计说明及计算书1份(总篇幅1万字以上),包括:目录、原始资料、系统选择、处理工艺设计计算、平面及高程等内容。
完成给水处理厂平面图(1:500)和处理系统高程图(1:100)1张。
1.2 原始资料及分析1.2.1设计规模该净水厂总设计规模为12×104m3/d。
征地面积约40000m2。
1.2.2原水水质及分析1.原水水质资料序号项目单位数值序号项目单位数值1 浑浊度度54.2 13 锰mg/L 0.072 细菌总数个/mL 280 14 铜mg/L 0.013 总大肠菌群个/L 9200 15 锌mg/L <0.05mg/L 1.964 色度20 16 BOD55 嗅和味- 17 阴离子合成剂mg/L -6 肉眼可见物微粒18 溶解性总固体mg/L 1077 pH 7.37 19 氨氮mg/L 3.14) mg/L 42 20 亚硝酸盐氮mg/L 0.0558 总硬度(CaCO39 总碱度mg/L 47.5 21 硝酸盐氮mg/L 1.1510 氯化物mg/L 15.2 22 耗氧量mg/L 2.4911 硫酸盐mg/L 13.3 23 溶解氧mg/L 6.9712 总铁mg/L 0.172.水质分析结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进行原水的水质特性分析。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限值单位:mg/L项目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溶解氧≥饱和率90%(或7.5)化学需氧量(COD)≤15 6 5 3 2)≤ 3 4 6 10 15 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氨氮(NH-N)≤0.15 15 20 30 403总磷(以P计)≤0.02(湖、库0.01) 3 4 6 10 总氮(湖、库,以N计)≤0.2 0.5 1.0 1.5 2.03.分析结果项目单位是否符合标准项目单位是否符合标准浑浊度度不符合锰mg/L 符合细菌总数个/mL 不符合铜mg/L 符合总大肠菌群个/L 不符合锌mg/L 符合mg/L 不符合色度不符合BOD5嗅和味- 阴离子合成剂mg/L - 肉眼可见物不符合溶解性总固体mg/L 符合pH 符合氨氮mg/L 符合) mg/L 符合亚硝酸盐氮mg/L 0.055总硬度(CaCO3氯化物mg/L 符合硝酸盐氮mg/L 1.15硫酸盐mg/L 符合耗氧量mg/L 符合总铁mg/L 符合溶解氧mg/L 不符合1.2.3地址条件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水厂厂区现场地表层分布较厚的素填土层,并夹杂大量的块石,平均厚度为5米左右,最大层厚达9.4米,该土层结构松散,工程地质性质差,未经处理不能作为构筑物的持力层,为提高地基承载力及减少构筑物的沉降变形,本工程采用振动沉管碎石桩对填土层进行加固处理.桩体填充物为碎石,碎石粒径为2~5CM,桩径为400毫米,桩孔距为1M,按梅花形布置。
1.2.4气象条件项目所在地,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春季干旱风沙多,夏季炎热雨集中,秋季凉爽温差大,冬季寒冷雨雪少。
盛行风向:夏季南风,冬季东北风。
年平均气温14.0℃,最热月平均气温(7月份)27.1℃,最冷月平均气温(1月份)-0.5℃,平均日照时数2267.6小时,无霜期(年平均)214天,年平均降雨量627.5mm,年最大降雨量948.4mm,年最小降雨量248.2mm,年主导风向为NNE 风和SSW风。
最大风速28m/秒,年平均风速3.0m/秒,最大冻土深度2l0mm。
主导风向东北风。
1.2.5处理要求出厂水水质指标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相关要求。
第二章设计原则与净水工艺选择2.1 设计原则(1)水处理构筑物的生产能力,应以最高日供水量加水厂自用水量进行设计,并按原水水质最不利情况进行校核。
水厂自用水量取决于所采用的处理方法、构筑物类型及原水水质等因素,城镇水厂自用水量一般采用供水量的5%—10%,必要时可通过计算确定。
(2)水厂应按近期设计,并考虑远期发展。
根据使用要求及技术经济合理性等因素,对近期工程亦可做分期建设的可能安排。
对于扩建、改建工程,应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原有设施的效能,并应考虑与原有构筑物的合理配合。
(3)水厂设计中应考虑各构筑物或设备进行检修、清洗及部分停止工作时,仍能满足用水要求、主要设备应有备用量;处理构筑物一般不设备用量,但可通过适当的技术措施,在设计允许范围内提高运行负荷。
(4)水厂自动化程度,应本着提供水水质和供水可靠性,降低能耗、药耗,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和增加经济效益的原则,根据实际生产要求,技术经济合理性和设备供应情况,妥善确定。
(5)设计中必须遵守设计规范的规定。
如果采用现行规范中尚未列入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则必须通过科学论证,确证行之有效,方可付诸工程实际。
但对与确实行之有效、经济效益高、技术先进的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应积极采用,不必受现行设计规范的约束。
2.2厂址选择厂址选择应通过方案比较,即:技术上:供水安全、管理方便经济上:造价与管理费用最低水厂选址的原则:1.厂址应选择在工程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2.水厂尽可能选择在不受洪水威胁的地方,否则应考虑防洪措施;3.水厂应少占农田或不占农田,并留有适当的发展余地;4.水厂应设置在交通方便、靠近电源的地方,以利于施工管理,降低输电线路的造价;2.3工艺流程2.3.1选择依据净水工艺选择的原则应是针对当地原水水质的特点以最低的基建投资和经常运行费用达到要求的出水水质。
在进行净水工艺选择时,必须充分掌握以下资料:(l)原水水质的历史资料:对原水的水质应该作长期的观察。
就地表水而言。
丰水期和枯水期的水质、受潮汐影响河流的涨潮与落潮水质以及表层与探层的水质都要加以分析比较。
(2)污染物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对产生污染物的原因进行分析,寻找污染源。
对潜在的污染影响和今后发展的趋势也应做出分析和判断。
〔3)出水水质的要求:不同的供水对象对水质的要求有所不同。
就城市供水而言,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水质要求。
在确定水质目标时还应结合今后水质可能的提高做出相应规划考虑。
(4)当地或者相类似水源净水处理的实践:当地已有给水处理厂,其处理效果是对所采用净水工艺最可靠的验证,也是选择净水工艺的重要参考内容口(5)操作人员的经验和管理水平:要使工艺过程能达到预期的处理目标,操作管理人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样的处理设备由于操作人员的不同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
因此在工艺选择时,应尽量选择符合当地习惯和使用要求的净水工艺。
(6)场地的建设条件:不同处理工艺对于占地或地基承载等会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在工艺选择时还应结合建设场地可能提供的条件进行综合考虑。
有些处理工艺对气温关系密切(如生物处理),在其选用时还应充分注意当地的气候条件。
(7)今后可能的发展:随着水质要求的提高,或者原水水质的变化,可能会对今后净水工艺提出新的要求,因此选择的工艺要求对今后的发展具有较大的适应性。
(8)经济条件:经济条件是工艺选择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索。
有些工艺虽然对提高水质具有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投资较大或运行费用较高而难以被接受。
因此工艺选择还应结合当地的经济条件进行考虑。
2.3.2不同水质的处理流程及特点1.地面水(1)一般浊度水(2)低浊度水(3)高浊度水(4)微污染水2.地下水3.不同工艺流程的特点给水处理方法和工艺流程的选择,应根据原水水质及设计生产能力等因素,通过调查研究、必要的实验并参考相似条件下处理构筑物的运行经验,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合给水水质的特点,水处理工艺流程见表2.1。
表2.1 各净水工艺流程的特点净水工艺流程适用条件Ⅰ原水→简单处理(如用筛网过滤)水质要求不高,如某些工业冷却用水,只要求去除粗大杂质。
Ⅱ原水→混凝沉淀或澄清→过滤→消毒一般进水浊度不大于2000~3000NTU,短时间内可达5000~10000NTUⅢ原水→接触过滤→消毒进水浊度一般不大于25NTU,水质较稳定且无藻内繁殖Ⅳ原水→混凝沉淀→过滤→消毒(洪水期)原水→自然预沉→接触过滤→消毒(平时)山溪河流。
水质经常清晰,洪水时含泥沙量较高Ⅴ原水→混凝→气浮→过滤→消毒经常浊度较低,短时间不超过100NTUⅥ原水→(调蓄预沉或自然预沉或混凝预沉)→混凝沉淀或澄清→过滤→消毒高浊度水二级沉淀(澄清)工艺,适用于含沙量大、砂峰持续时间较长的原水处理Ⅶ原水→混凝→气浮(沉淀)→过滤→消毒经常浊度较低,采用气浮澄清;洪水期浊度较高,则采用沉淀工艺2.3.3工艺流程的选择此次设计选择的工艺为:第三章 预处理设施及配水井3.1 设计水量本设计处理水量为Q=120000 m 3/d=5000 m 3/h3.2预处理的设施及参数预氧化、预加氯等预处理的方式、药剂类型、投加量等。
一般化学预处理厂用药剂的投加量如下:序号 药 剂 投加量 备 注1 氯 0.5~1.0mg/L2 臭氧 1.0~3.0mgO 3/L 3高锰酸钾1.0mg/L与水中还原性物质浓度有关3.3配水井一般按照设计规模一次建成,停留时间取30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