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3
肾动脉狭窄的介入护理常规肾动脉狭窄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肾血管疾病,我国青年人以大动脉炎和肾动脉肌纤维发育不良最常见青年人以大动脉炎和肾动脉肌纤维发育不良最常见,老年人以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
其他少见病因如肾动脉血栓栓塞、动静脉瘘、动脉瘤等也可致肾动脉狭窄。
移植肾或外科手术后的肾动脉吻合口狭窄也属肾动脉狭窄。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
【临床表现】1、肾性高血压:临床表现与原发性高血压相似,但病史有以下特点:①年龄35 岁以下和55 岁以上,而以年轻人发病较多见;②病史短,病情发展快;③原有较长期高血压,突然加重;④腹部或腰部疼痛或损伤后血压急剧升高(提示肾动脉栓塞或肾动脉夹层动脉瘤);⑤多无高血压家族史;⑥一般抗高血压药物效果不满意。
2、缺血性肾脏病:可伴或不伴肾血管性高血压。
肾脏病变主要表现为肾功能缓慢进行性减退,由于肾小管对缺血敏感,故其功能减退常在先(出现夜尿多,尿比重及渗透压减低等远端肾小管浓缩功能障碍表现),而后肾小球功能才受损(患者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进而血清肌酐增高)。
尿改变常轻微(轻度蛋白尿,常<1g/d,少量红细胞及管型。
后期肾脏体积缩小,且两肾大小常不对称,反映两侧肾动脉病变程度不等)。
另外,部分肾动脉狭窄患者腹部或腰部可闻及血管杂音(高调、粗糙收缩期或双期杂音)。
【治疗原则】1、肾血管性高血压的治疗原则:纠正狭窄,恢复和维持肾动脉通畅,防止肾功能减退或使已受损的肾功能得到改善和恢复,控制血压和防止高血压并发症。
2、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控制血压、血脂,给予抗血小板药物,减缓动脉狭窄或闭塞。
(2)外科手术:肾动脉重建术、肾切除术和自体肾移植术。
(3)血管腔内治疗:经皮肾动脉腔内成形术、支架置人术、肾动脉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
【护理评估】1、评估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职业、身体状况、既往史等。
2、评估患者关于肾动脉狭窄的高危因素:年龄大、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大动脉炎等。
老年高血压肾动脉狭窄病人行介入治疗的长期疗效刘志伟(唐山市人民医院介入科,河北唐山063001)〔摘要〕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肾动脉狭窄(RAS )病人行介入治疗的长期疗效。
方法选择该院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48例高血压肾动脉狭窄病人对于其行介入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术后随访6 24个月,观察患者降压药物使用情况及血压变化。
结果48例患者中5例大动脉炎和8例肾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患者采取单纯球囊扩张术,其余35例患者均采用肾动脉支架植入术。
介入治疗后,平均SBP 降至(139ʃ18)mmHg ;DBP 降至(81ʃ12)mmHg ,平均服用药物种类由治疗前的(2.5ʃ1.5)种下降为(1.5ʃ0.5)种,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P <0.05)。
随访6 24个月结果显示:治愈28例(58.33%),改善6例(12.5%),无效14例(29.17%)。
结论肾动脉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老年高血压肾动脉狭窄病人行经皮肾动脉成形术的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介入治疗后大部分老年病人血压下降明显,有利于血压的控制,减少服药种类。
〔关键词〕高血压肾动脉狭窄;老年人;介入治疗;长期疗效〔中图分类号〕R5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202(2012)18-3898-02;doi :10.3969/j.issn.1005-9202.2012.18.015第一作者:刘志伟(1962-),男,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临床介入治疗。
肾动脉狭窄会引起继发性高血压、心血管事件及肾功能进行性下降等严重疾病〔1 3〕,通常病情进展较快,单纯服用降压药物往往难以控制疾病的进展,治疗的根本方法是尽快改善肾脏血运。
目前临床上治疗肾动脉狭窄的主要方法有外科血管成形术和经皮血管成形术等。
其中介入治疗以其创伤小、并发症少及死亡率低等特点,已成为治疗肾动脉狭窄的首选方法〔4 6〕。
本研究对我院高血压肾动脉狭窄病人行介入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6 24个月,观察患者降压药物使用情况及血压的变化。
基金项目:中央高水平医院临床科研业务费资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高质量临床研究专项)(2022CR77);中央高水平医院临床科研业务费资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科技成果转化孵育引导基金项目)(2022CX07)通信作者:张岩,E mail:drzhy1108@163.com·主题综述·肾动脉狭窄介入治疗中的血流动力学评估进展常羽茜 李昱熙 刘旭 刘志浩 张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北京100034)【摘要】肾动脉狭窄是导致继发性高血压及肾功能不全的常见原因,介入治疗是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既往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表明,介入治疗相比单纯药物治疗可能无法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患者带来获益,但这些研究存在选择偏倚等缺陷,其结论引发了广泛争议。
现主要探究肾动脉狭窄的血流动力学评估方法,总结血流动力学指导的介入治疗对患者预后的预测能力,并对血流动力学评估下介入治疗在肾动脉狭窄患者中的应用及发展作出展望。
【关键词】肾动脉狭窄;介入治疗;血流动力学;肾脏血流储备分数【DOI】10 16806/j.cnki.issn.1004 3934 2024 03 002HemodynamicEvaluationinInterventionalTherapyofRenalArteryStenosisCHANGYuxi,LIYuxi,LIUXu,LIUZhihao,ZHANGYan(DepartmentofCardiology,PekingUniversityFirstHospital,Beijing100034,China)【Abstract】Renalarterystenosisisacommoncauseofsecondaryhypertensionandrenalinsufficiency,andinterventionaltherapyisoneoftheimportanttreatmentmethods.Previouslarge scale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shaveshownthatinterventionaltherapymaynotbringbenefitforpatientswithatheroscleroticrenalarterystenosiscomparedtodrugtherapyalone,buttheconclusionhascausedwidedebateduetotheshortcomingsinthesestudiessuchasselectionbias.Thisarticlemainlyexploresthehemodynamicevaluationmethodsofrenalarterystenosis,summarizestheabilityofhemodynamicguidedinterventionaltherapytopredicttheprognosisofpatients,andmakesprospectsfortheapplicationanddevelopmentofinterventionaltherapyunderhemodynamicevaluationinpatientswithrenalarterystenosis.【Keywords】Renalarterystenosis;Interventionaltherapy;Hemodynamics;Renalfractionalflowreserve 肾动脉狭窄(renalarterystenosis,RAS)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单侧或双侧肾动脉主干或分支狭窄,是导致继发性高血压及肾功能不全的常见原因。
肾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
时间:2011-09-10 02:01来源:未知浏览:212次
一、肾动脉狭窄的病因:
① 大动脉炎:国内肾动脉狭窄最常见的病因。
病变累及动脉全层,以中膜最重;肾动脉病变多位于肾动脉开口部或近段,呈向心性局限缩窄,亦可呈串珠状狭窄和扩张并存,侧枝循环较广泛。
多见于青壮年女性,近90%病例在30岁以下。
② 动脉粥样硬化:为国外最常见病因,在我国占第二位。
老年男性多见,狭窄多位于肾动脉开口处(2cm内)多发,多累及双侧。
③ 纤维肌结构不良:肾动脉狭窄主要发生于中1/3-远1/3段,常延及分支。
青年多发,女多于男。
可主要侵犯内、中或外膜。
④ 术后狭窄:主要见于肾移植术后,多由排斥反应所致。
--------------------------------------------------------------------------------
二、肾动脉狭窄的临床表现:
① 年龄一般小于30岁或大于50岁,30岁以下者占78%。
② 长期高血压突然加剧或突发性高血压发展迅速,呈恶性高血压症状。
③ 上腹部血管杂音,2/3病例可于上腹部、肾区或背部听到收缩期杂音,音调高,呈连续性。
--------------------------------------------------------------------------------
三、肾动脉狭窄造影表现:
① 肾动脉狭窄或闭塞:大动脉炎及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狭窄多位于肾动脉根部,距肾动脉开口处及近1/3段,而纤维肌肉增生所致狭窄多位于中远段,可累及分支。
② 窄后扩张:常见于重度局限狭窄,多呈梭形扩张。
③ 动脉瘤形成:可呈梭状或串珠状,串珠状为肌纤维结构不良的典型表现。
④ 侧枝循环形成:一般起于肾包膜动脉、腰动脉、输尿管动脉等。
⑤ 在上述基础上,出现肾实质显影延迟、浅淡,肾萎缩。
但应与双侧或单侧慢性肾盂肾炎所致的肾萎缩鉴别,后者肾动脉常显示除肾动脉开口大小正常外,肾动脉干普遍萎缩变细。
--------------------------------------------------------------------------------
四、肾动脉狭窄的治疗:
肾动脉狭窄引起本病传统上以外科治疗为主,主要治疗手段为患肾切除,肾自体移植和体外肾血管显微修复术。
介入治疗采用肾动脉球囊导管扩张和体外肾动脉支架植入术,具有创伤小、安全简便和效果好等优点,是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首选方法。
--------------------------------------------------------------------------------
五、肾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适应证:
各种原因,如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发育不良、多发性大动脉炎等导致的肾动脉狭窄并高血压均首选肾动脉球囊导管成形术(PTRA)。
常规PTRA术效果不佳或复发者、肾动脉开口处狭窄者、肾动脉PTRA后出现内膜损伤者等适用于血管内支架植入术。
对肾移植术后的肾动脉狭窄,则一般采用PTRA(图10-2-05),必要时亦可进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
--------------------------------------------------------------------------------
六、肾动脉球囊导管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技术要点:
① 一般选用经股动脉入路,可完成大多数PTRA和肾动脉支架植入术。
当肾动脉明显向足侧走行时,可选用单钩导管或Simons导管插入。
球囊导管通过困难时,可改用上入路(腋动脉),可使技术成功率大大提高。
② 导管和导丝,特别是球囊导管和支架放送系统能否通过狭窄或闭塞段是技术成功的关键。
除上述入路的选择外,选用优良器材十分重要。
应必备锥形头导管、超滑导丝、超硬超长交换导丝,对于腹主动脉明显纡曲者应采用超长金属鞘(40~50cm,8F)或8F导引导管。
肾动脉闭塞者,先用适形造影导管插至其近端,然后用超滑导丝旋转推进,“挤”过闭塞段后再跟进锥形头导管。
③ 球囊大小的选择,可根据造影片上测量肾动脉狭窄段近端的管径,来选择扩张球囊的直径,一般球囊直径应与其相等或稍大1mm。
④ 对肾动脉起始部狭窄,由于无法正确测量管腔内直径,可选用6mm的球囊预扩张,根据扩张后动脉压差改变及造影复查情况考虑是否换用较大球囊继续扩张。
⑤送球囊导管入肾动脉时,导丝头端应放置于肾动脉大分支内并拉直,使位于狭窄部的导丝段有足够的支撑力。
⑥ 当需要放置内支架时,应选择与相应肾动脉直径相等或稍大1mm的支架,其长度则应能完全覆盖狭窄段及其两端5 mm。
对肾动脉开口部狭窄者,支架进入腹主动脉以不超过2 mm为宜。
⑦ 支架释放前的定位十分重要。
可采用标记法,即根据骨性或体表人工标记来确定狭窄的部位,主要用于肾动脉近端1/3以远的支架置入,较方便。
其缺点为超硬导丝送入后可使肾动脉直走行产生变化,不慎时可以发生错置。
支架释放定位的另一方法为造影法,即当支架送至预定的位置后,通过位于其开口部导引管或长鞘或另置入一猪尾导管注入造影剂,使腹主动脉和肾动脉显影,并观察支架近端标志,确定其位置是否正确。
必要时加以调整后再造影观察。
此法的定位准确率高于前者,特别适用于肾动脉开口部狭窄的支架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