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华兹华斯赏析

华兹华斯赏析

华兹华斯赏析
华兹华斯赏析

华兹华斯《孤独的收割人》赏析

华兹华斯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杰出代表,“湖畔诗派”代表诗人,长期生活在英国西北部的山地农村,其诗多描写农村的自然风光,村姑老翁,民风俗情。风格质朴,清新,不假雕饰,有“大地诗人”,“自然诗人”的称号。《孤独的收割人》是他的代表作,已收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据说有一次华兹华斯游历英格兰高原的时候,他看到一位年轻姑娘一边在收割麦子,一边放声歌唱,歌声婉转动听,好不凄凉。这个场景给诗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后来他以此为题材,加上虚构想象,创作了这首诗。诗歌分三节,以孤独的收割人的歌声为线索,多侧面、多角度描绘忧郁动听的歌声,着重表现了一个孤独的收割女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下面,我将结合顾子欣的译本,从四个方面对“孤独的歌声”略作赏析。

(一)以画面烘托歌声。“你看!那高原上年轻的姑娘,/独自一人正在田野上。/一边收割,一边在歌唱。/请你站住,或者悄悄走过!/她独自在那里又割又捆,/她唱的音调好不凄凉;/你听!/你听她的歌声,/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诗歌第一节描写年轻姑娘一边劳动一边歌唱的情景,营构了一幅视野辽阔,色彩鲜明,层次清晰,构图和谐的图画。画面的背景由远及近,依次呈现。远景是高原峡谷,明丽秋空;中景是辽阔田野,微风拂拂;色彩是麦浪翻滚,金黄灿烂;近景是一个年轻健壮的姑娘,站在原野上,一边劳动,一边歌唱,她是这幅高原收割图的主体和主角。诗人一开篇就把歌咏的对象(劳动者)放在高原田野上,非常高大醒目,具有很强的视觉中击力。特别是她一边劳动,一边歌唱,她的歌声“好不凄凉”,“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空旷宽阔的高原田野,高远清爽的明丽秋空,遍地金黄的风舞麦浪,这种“大场面”、“深背景”的描写极富立体感,巧妙地烘托出歌声的高吭悠扬,给人以空谷传音,哀转久绝之感。雄浑苍茫的自然,辛勤劳动的姑娘,凄婉动人的歌声,三者和谐统一,构成了一种独特清幽的美,而诗人的心灵也已经融合在这美的境界中,因而诗人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二)以鸟声烘托歌声。诗歌第三节写道:“在荒凉的阿拉伯沙漠里,/疲惫的旅人憩息在绿阴旁,/夜莺在这时嘀呖啼啭,/也不如这歌声暖人心房;/在最遥远的赫伯利群岛,/杜鹃声声唤醒了春光,/啼破了海上辽阔的沉寂,/也不如这歌声动人心肠。”诗人设想两幅画面,分别两次运用烘托手法来突现姑娘歌声的优美迷人。第一幅图景是夜莺欢唱。在荒凉沉寂的沙漠里,孤独的旅人饥饿难忍,疲惫不堪,几乎陷入了一种无助无奈的绝望之中,这时,传来一阵阵清脆婉转的夜莺欢唱。对于濒临绝境的旅人来说,这天籁之音无异于一份甘露,一线光明,一眼清泉,一份生意,给人以极大的鼓舞,给人以生的勇气和新的希望。大漠孤魂反衬出夜莺啼啭的温馨宜人,但诗人说夜莺的“嘀呖啼啭”也不如这歌声暖人心房,又以夜莺反衬歌声,突出姑娘歌声的鼓舞人心,激活希望的迷人魅力。第二幅图景是杜鹃报春。诗人用赫伯利群岛的荒凉寒冷,用汪洋大海的沉寂黑暗来反衬杜鹃报春的响亮动听,杜鹃声声,驱散了寒冷,打破了沉寂,宣告冬天已经结束,春天就要到来。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消息啊!字里行间溢露出一种激动和喜悦。诗人又说“杜鹃声声”也不如这歌声动人心肠,再一次反衬出劳动者歌声的激动人心,生机活现的特点。整节诗歌,两次类比设喻,两次烘托映衬,通过极富形象感的画面,引发读者的诗意联想,让读者在美妙的想象中去体味劳动者的内心世界。孤独的姑娘,辛勤的劳动者,她的歌声“暖人心房”,“动人心肠”,传达出一份对生活的热爱,对希望的礼赞,对困厄的藐视,这不正是我们跋涉人生所需要的一种可贵的精神力量吗?

(三)以猜测烘托歌声。诗歌第三节前半部分描写诗人对歌声的猜测感悟。“谁能告诉我她在唱些什么?/也许她在为过去哀伤,/唱的是渺远的不幸的往事,/和那很久以前的战场?/也许她唱的是普通的曲子,/当今的生活习以为常?/她唱生活中的忧伤和痛苦,/从前

发生过,今后也这样?/不论姑娘在唱些什么吧,/歌声好像永无尽头一样。”对于一个不期而遇的普通劳动者,对于一个孤独的收割人习以为常的歌唱,华兹华斯能保持一份平等关爱,一分真挚善良,一份设身处地的理解体察,这正是一个人道主义作家的高尚情操所在。他听出,他猜想:姑娘也许在为过去哀伤,为不幸悲叹,为战争垂泪;也许是为司空见惯的生活而歌唱。她歌唱过去,她歌唱未来,她歌唱劳动,她歌唱自然,她歌唱痛苦和忧伤,她歌唱幸福和希望……“不论姑娘在唱些什么吧,/歌声好像永无尽头一样”,她就是这样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劳动者,像脚下的大地一样质朴、沉实,像田野麦穗一样充实、坦荡,像深秋高空一样宽容、忍耐。她用歌声来面对生活,她用劳动来建立尊严,她用胸怀来拥抱自然,拥抱生活,她就是这样一位坚忍顽强、朴实乐观的劳动者,一位可敬可赞的好姑娘。诗人一气铺排,对她的歌声所包含的内容作出种种猜测感悟,引领我们在歌声中、在想象中去了解一个劳动者的内心世界。善解人意的体察,丰富复杂的内容,巧妙地烘托出姑娘歌声的感情意蕴,让我们透过歌声,了解到一个劳动者的高贵的灵魂。我们心间,有孤独的收割人作伴,我们一生不孤独。

(四)以感受烘托歌声。诗人特别注重从自己独特的心理感受这个角度来体察劳动者的歌声,以自己的心理感受的描写来烘托歌声的优美迷人。第一节诗人以旁观者或过路人的身份提醒劝告读者,“请你站住,或者悄悄走过”,无声无息,不动声色,别打搅了沉醉在劳动和歌唱当中的姑娘。只管看,只管听,看高原秋空勾勒出的劳动者的美丽剪影,听回荡幽谷,好不凄凉的收割人的优美歌声。“你看你听”的小心提醒,或站或行的静观默察,这些独特心理感受无一不烘托出姑娘歌声的感人肺腑,沁人心脾。诗歌第三节后半部分简直把诗人那种沉醉不醒,痴迷神往的神态写绝了。“我凝神屏息的听着,听着,/直到我登上高高的山岗,/那乐声虽早已在耳边消失,/却仍长久地留在我的心上。”诗人聚精会神地听,漫不经心地走,完全沉浸到了劳动者的忧郁凄美的歌声里,不知不觉已登上了高高的山岗。当他意识到姑娘已从他的视野中消失,歌声已从他的耳际消逝时,他的心还长久地沉浸在歌声美妙动人的世界里呢!真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读着这些情真意切的诗句,我们何偿不被诗人的痴迷,姑娘的深情所深深打动呢?诗歌第二节写歌声“动人心肠”“暖人心房”,第三节写诗人丰富多彩的联想感悟,其实都是以心理感受的描写来烘托歌声的艺术感染力。。

《我好似一朵流云独自漫游》是华兹华斯抒情诗的代表作之一,写于1804年。据说此诗是根据诗人兄妹俩一起外出游玩时深深地被大自然的妩媚所吸引这一经历写成的,体现了诗人关于诗歌应描写“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emotion recollected in

tranquility)这一诗学主张。全诗可以分成两大部分:写景和抒情。诗的开篇以第一人称叙述,格调显得低沉忧郁。诗人一方面竭力捕捉回忆的渺茫信息,另一方面又觉得独自飘游,可以自由自在地欣赏大自然所赋予的美景。他把自己比作一朵流云,随意飘荡,富有想象的诗句暗示诗人有一种排遣孤独、向往自由的心情。在他的回忆中,水仙花缤纷茂密,如繁星点点在微风中轻盈飘舞。诗中的“舞”意象鲜明,几乎贯穿了整个诗篇:第一节出现了水仙花翩翩起舞的情景;第二节写出了水仙花的繁多;第三节中粼粼波光与水仙齐舞,交相辉映,共同绘制成一幅赏心悦目的情景。诗人力图在一种迷离、恍惚和模糊的瞬间感受中去领悟人生的真谛。记忆中那一望无际的、连绵不断的金黄色水仙花在湖边迎风舞蹈的姿态仿佛有一种精神力量令人振奋,给他孤独的心灵带来了欢乐:“水仙花在我的心灵闪现,使我在幽独中感到欣然”。在诗人的笔下,大自然的美景具有治愈人们心灵创伤的能力。华兹华斯正是凭着这样一种艺术的直觉,将自然美与人类之间的联系揭示得淋漓尽致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1.2.4致云雀雪莱 教学设计

1.2.4 致云雀 《致云雀》排在本单元的第四课,本单元主要学习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教学重点是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像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情思和意味,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在这首诗中,这一首诗并没有一个故事情节,因为它并不是一个故事。诗人把云雀的歌声比喻为各种各样美丽非凡的事物:天空的星星、光芒里的诗人、城堡里的公主、闪亮的萤火虫等,借此表达自己对云雀的歌声的热爱。热爱显然是不够的,接下来的部分诗人开始好奇地询问云雀如何才能有如此纯粹的喜乐,如何才能忘记生命中的苦痛,如何避开爱的餍足,如何看待生死的意义等等。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时代背景及对中国诗歌的影响。 2.深刻体会诗歌意蕴。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感知,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诗歌蕴藉含蓄,重视内心的发掘。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诗中用隐喻手法表达对美好事物的热爱情怀。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雪莱对自由的赞美和对幸福生活的强烈追求,以及他为伟大理想牺牲的决心。 1.感受诗歌意蕴。 2.分析大量新奇的比喻和鲜明的意象。 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部分现代诗歌,有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课前诵读培养他们愿听爱读,感悟诗歌意境的能力。 《致云雀》

一、作者生平 英国最伟大的抒情诗人雪莱,出身于一个有点地位和权势的家庭。他的父亲是苏塞克斯郡的绅士,国会的辉格党议员;他的祖父是位从男爵,积聚了万贯家财。雪莱是长子,因此他长大以后,可望成为既富有又有爵位的人。8岁时雪莱就开始尝试写作诗歌,在伊顿公学时,他就显示出是个优秀的古典派学者,但他并不感到愉快,因为他生来具有叛逆的、不落俗套的性格。他以“疯子雪莱”和“无神论者雪莱”而闻名。 12岁那年,雪莱进入伊顿公学,在那里他受到学长及教师的虐待,在当时的学校里这种现象十分普遍,但是雪莱并不象一般新生那样忍气吞声,他公然的反抗这些,而这种反抗的个性如火燃尽了他短暂的一生。1810年,18岁的雪莱进入牛津大学,深受英国自由思想家休谟以及葛德文等人著作的影响,雪莱习惯性的将他关于上帝、政治和社会等问题的想法写成小册子散发给一些素不相识的人,并询问他们看后的意见。 1811年3月25日,由于散发《无神论的必然》,入学不足一年的雪莱被牛津大学开除。雪莱的父亲是一位墨守成规的乡绅,他要求雪莱公开声明自己与《无神论的必然》毫无关系,而雪莱拒绝了,他因此被逐出家门。被切断经济支持的雪莱在两个妹妹的帮助下过了一段独居的生活,这一时期,他认识了赫利埃特?委斯特布洛克,他妹妹的同学,一个小旅店店主的女儿。雪莱与这个十六岁的少女仅见了几次面,她是可爱的,又是可怜的,当雪莱在威尔士看到她来信称自己在家中受父亲虐待后便毅然赶回伦敦,带着这一身世可怜且恋慕他的少女踏上私奔的道路。他们在爱丁堡结婚,婚后住在约克。 1812年2月12日,同情被英国强行合并的爱尔兰的雪莱携妻子前往都柏林为了支持爱尔兰天主教徒的解放事业,在那里雪莱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并散发《告爱尔兰人民书》以及《成立博爱主义者协会倡议书》。在政治热情的驱使下,此后的一年里雪莱在英国各地旅行,散发他自由思想的小册子。同年11月完成叙事长诗《麦布女王》,这首诗富于哲理,抨击宗教的伪善、封建阶级与劳动阶级当中存在的所有的不平等。 雪莱赞颂各种革命思想,更看中了《政治正义论》的作者威廉?葛德文的观点,葛德文已与《妇女的权利》一书的作者玛丽?伍尔斯特奈克拉夫特结了婚。雪莱和哈丽艾特的结合完全破裂以后,他就和葛德文的十五岁女儿玛丽私奔了。同年11月,有人发现雪莱的妻子投河自尽。她和雪莱的两个孩子的归宿问题成了一宗诉讼案件。在法庭上,因为是《麦布女王》的作者,大法官将两个孩子教养权判给其岳父,为此,雪莱受到沉重的打击,就连他最亲的朋友都不敢在他的面前提及他的孩子,出于痛苦及愤怒,雪莱写就《致大法官》和《给威廉?雪莱》。雪莱与玛丽结婚,为了不致影响到他与玛丽所生孩子的教养权,雪莱携家永远

华兹华斯诗歌鉴赏

华兹华斯《早春遣句》赏析 春,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是喜庆生机昂扬的季节。在春季,我们欢喜,尤其是看到那嫩绿的树芽,看到欢腾的动物。然而,在华兹华斯的《早春遣句》中,春的天籁之音竟把“悲哀的思潮带上我的心头”,他悲伤地想到“人又是怎样对待人的”。接下来,诗人有用真挚的笔调描写了醉人的早春场景,而后笔锋一转有回到了“人又是怎样对待人的”这一思考性命题上。由此可见,这是一首目的性明显的诗歌。诗人第一节提出的“竟把悲哀的思潮带上我的心头”让读者不由得想:是什么使诗人在如此欢快的美好的情景里竟哀思涌动?欢快的场景描写又和“悲哀的思潮”形成的强烈的对比。读者的思想、情感一开始就随着诗人的思想、情感流动,诗人由此达到了传递情感的目的,达到作诗的目的。 躺在这曼妙的深林里,听着城市中不可能听到的天籁,感受到城市中不可能看到的早春自然景象,敏感的诗人,敏捷地思考,沉思着,并将这种景象用平实真诚的语句传达给城市中的人们。“诗人决不是单单为诗人而写诗,他是为人们而写诗”,那么这首诗诗人的目的是什么呢? 这首诗流露出的是一种浓烈的情感。诗人感受着花朵的绽放,鸟儿的雀跃,嫩枝的萌芽,感受着着春的喜悦,春的生机。全诗共六节,诗人却用了三节来描绘这些场景,让读者迷醉其中,与前面两节和最后一节诗人的悲叹——“人是怎样对待人的?”形成浓烈的对比,浓厚的控诉无奈之感在此时就显得更为突出,更为震撼人心了。因此,诗人作诗的目的是为了使人们认知到自身的缺失,诗人在叹息:人们对自然的忘怀就是对自身生命的忘却。 “通过我的感受,大自然,把人类的灵魂和她的杰作联接起来了”,诗人是通过自己对自然的感受和沉思,将普通人不易觉察的真理、思想、情感用“人们真正使用的语言”表达出来,所以诗人用一种朴实易懂的语言,用人与自然的互动而非大自然拟人化自我表述的方式,表达了一种深沉浓烈的感情。这使得人们更能够感受到诗人作诗的目的。 读罢全诗,一种思考,一种热情不断萦绕在读者的心中,读者的思想得到提高,情感随之增强和纯化。这是诗人作诗的最终目的。

《英国文学选读》课程简介

《英国文学选读》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发展的历史沿革 南京大学英国文学教学和研究历史悠久,基础厚实。 早在80年代,范存忠先生出版了《英国文学史提纲》,陈嘉先生编写的英文版《英国文学史》和《英国文学选读》获国家教委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 王守仁教授主编的《英美小说》1995年获全国高校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首届优秀教材 奖。 王守仁教授主编的《英国文学选读》由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列入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并作为英语专业系列教材”之一, 获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该教材修订版已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 级教材规划选题” 2001年王守仁教授主持的英国文学网络课程作为教育部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项 目正式立项,获经费12万元。 2003年4月,英国文学网络课程在北京通过专家组质量认证。 f ---------------- 探教学内容 英国文学课程精选英国文学史上重要作家的名篇,包括莎士比亚、培根、华兹华斯、狄 更斯、哈代、艾略特、乔伊斯、劳伦斯等经典作家的名著以及当代作家的作品,题材涵盖小说、诗歌、戏剧和散文,教学内容全面系统,较好地体现了专业课程的基础性、先进性和前沿性。英国文学课程确立以文学作品为中心,采用读写议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辩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特点。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 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英语文学作品原著,理解英国文学与文化,提高文学批评鉴赏能 力和英语水平。 €--------------- la 探教学条件 英国文学课程以王守仁教授主编的《英国文学选读》为基本教材,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 优势,基于课堂与网络,实行开放式教学。南京大学具备运行机制良好的硬件环境,开发的英国文学网络课件已从2002年春季学期起投入使用。英国文学网络课件以Web页面的形式 呈现教学内容,通过ASP技术,动态生成学习单元,每单元包括作者简介、背景介绍、作品赏析、作品选读和注释以及作家的相关网址,同时还配有相关评论、图片和名言。课件具有

英国文学赏析整理

Alexander Pope An Essay on Man (know then thyself) The poem is written in iambic tetrameter, every two line have the same thyme at the last word. The poem is important in the sense that it embodies the 18th century concepts of the universe and man’s place in it, that is man is made in the shape of God, and occupies a middle position in the Great Chain of Being. As the poet says sometimes we have too much knowledge and feel suspect about everything, but sometimes we have too much weakness and can not be as pride as Stotic, sometimes we seem to have the power to rule all things but sometimes we seem prey to all. We are in the middle place and sometimes we are confused about whether to act or rest. The poet perfectly describes man’s feeling about ourselves and about the world. Although Pope is never profound in thought but he is very adapt in voicing the idea of his contemporaries in a beautiful and clever way. Robert Burns A Red, Red, Rose The metrical pattern of the poem is basically in the ballad form, i.e. each stanza consisting of four lines, with four stressed syllables in the odd-numbered lines and three stressed syllables in the even-numbered lines, and with rhymes occurring on the even-numbered lines. The image of rose evokes traditional associations of beauty, love and romance. Its simple lyrics and straight form and expression of feeling make it a favorite choice for poetry anthologies and a most appreciated poem for readers. Incorporating various elements from folk songs, the poem is supposed to be a song sung by an Irish sailor to his sweet heart before his ship sailed off to sea, the exaggerated declaration of love “till the

英国文学知识简介

英国文学知识简介(English Literature) 一、中古时期英语文学(Old and Medieval English Literature) 1.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 英国中古时期主要的文学作品(《贝奥武甫》,《高文爵士与绿色骑士》) 2) 主要的作家、作家概况及其代表作品 2.英国中古时期的主要作家 杰弗里?乔叟Geoffrey Chaucer(首创“双韵体”,英国文学史上首先用伦敦方言写作。 约翰?德莱顿(John Dryden)称其为“英国诗歌之父”。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集》。)二、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The Renaissance Period) 1.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 主要作家的创作思想、艺术特色、代表作品及其语言风格 2) 名词解释:十四行诗,文艺复兴,无韵诗 2.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主要作家: 埃德蒙?斯宾塞Edmund Spenser (后人称之为“诗人的诗人”。) 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 (欧洲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以其名著《乌托邦》而著名) 克里斯托夫?马洛C hristopher Marlowe (代表作《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根据德国民间故事书写成;完善了无韵体诗。)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英国著名剧作家、诗人,著有“四大悲剧”)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哲学家、散文家;在论述探究知识的著作中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这一著名论断;近代唯物主义哲学的奠基人和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约翰?邓恩John Donne (“玄学派”诗人) 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诗人、政论家;失明后写《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 三、英国新古典主义时期文学(The Neoclassical Period) 1.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 主要作家及其主要作品、作品的艺术特色及其文学流派。 2) 启蒙运动产生的背景。 2.英国新古典主义时期文学主要作家: 约翰?德莱顿John Dryden(批评家和戏剧家;在英国被封为第一位“桂冠诗人”;最先提出“玄学诗人”一词;他创造的"英语偶句诗体",成为英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亚历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 (18世纪英国最伟大的诗人,其诗多用“英雄双韵体”。词句工整、精练、富有哲理性。) 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小说家,新闻记者,小册子作者;十八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 塞缪尔?理查森Samuel Richardson (小说开始审视“发生于内心的东西”,代表作《帕米拉》《克拉丽莎》) 亨利?菲尔丁Henry Fielding (英国小说家,戏剧家,被誉为“英国小说之父“)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十八世纪杰出的政论家和讽刺小说家。高尔基称他为世界“伟大文学创造者之一”。) 约翰?班扬John Bunyan (代表作《天路历程》,被誉为“具有永恒意义的百科全书”,是英国文学史上里程碑式著作。与但丁的《神曲》、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并列

语文教学:雪莱《西风颂》内容赏析

语文教学:雪莱《西风颂》内容赏析 《西风颂》内容赏析 佚名 【导读:《西风颂》是雪莱思想感情真实而自然的流露,是其战斗的宣言书、思想的播种机,它闪耀着美、闪耀着智慧、闪耀着力量,给读者以无尽的遐想。】 这首诗构思在佛罗伦萨附近阿诺河畔的一片树林里,主要部分也在那里写成。那一天,孕育着一场暴风雨的暖和而令人振奋的大风集合着常常倾泻下滂沱秋雨的云霭。不出我所料,雨从日落下起狂风暴雨里夹带着冰雹,并且伴有阿尔卑斯山南地区所特有的气势宏伟的电闪雷鸣。 第三节结尾处所提到的那种现象,植物学家是十分熟悉的。海洋、河流和湖泊底部的水生植物,和陆地的植物一样,对季节的变化有相同的反应,因而也受到这种变化的风的影响。 本诗雪莱为19世纪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虽然其生命只有短短30载,但他却像是文坛上一颗炫丽的流星,在世间乃至今日,其留存下来的诗歌作品,仍散发着独属于他的光芒。而在其作品中,《西风颂》绝对称得上是巅峰之作了。 接下来对本首诗进行解读。 西风作为本首诗的中心意向,被赋予了想象的翅膀。随着西风的飞扬,无论是感情还是立意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而西风那种狂野不羁、肆意破坏的力量,可能正是雪莱所追寻的生命的本来力量,也正是他对于受禁锢的生命的强烈反抗。 全诗第一段,主要意象是西风和树林中的残叶,描绘了西风横扫林中残叶并且传播生命的种子的景象。此处,暗喻和象征的写作手法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将西风比作秋之实体的气息,即大自然中不可战胜、所向披靡的存在。而又将春风比作阳春蔚蓝的姐妹,又显得柔和。接着,诗人用残叶来象征英国的反动阶级,用疫疠摧残的落叶无数来描绘了反动阶级所处的垂死状态。在的笔下,西风是不羁的精灵,它既破坏着,又保护着。狂野的西风喻指着革命的力量,它在摧毁一切陈旧、腐朽的事物的同时,也在孕育着一切有着生机和活力的新事物。全诗开篇便体现了西风奔腾的气势,它技能摧毁旧世界,又能创造新世界。此处也给予了的对未来的期望。 全诗第二段,雪莱进一步运用了天空中的云、雨和电等意象来描绘了西风在长空中的磅礴气势。那雨和电的天使,正用尽全力呼风唤雨。此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西风的磅礴气势,同时也比喻了西风带来了革命风暴。诗人用天空和海洋交错缠结的柯枝来喻指天空中较为固定的云层。在最后一个双行偶句中,黑色的雨、火、冰雹的迸发,突显了西风强大的破坏力。这点正好照应了第一段中的破坏:西风将会带来雷鸣、闪电、急雨、冰雹。在这段中,将视角从地面向了高空,描写了西风的激长空、震天海、逐乱云、驰雷电、让电火冰雹崩泻、使大雨倾盆而下的雄伟景象。在这里,极有气势地宣布了摧毁旧事物的革命风暴的来临。 全诗第三段,诗人刻画了西风在海上涤荡旧势力的情景。其用清澈的流水写出了透明如镜的海水的美景。用喧哗声描绘了浪涛的低沉的拍击之声,用馨香馥郁写出了花卉的芬芳。此处蓝色的地中海喻指当时的统治者,他们正在美景中酣睡。而古代的楼台、塔堡和宫闱却在不住地颤抖。这两种景象动静结合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当时反动阶级的地位已经岌岌可危了。此段中,继续描绘西风的强大破坏力,即对应着第一段中的破坏。此节中的中心意象——西风和海水、巨浪、旧的宫殿楼台结合在一起,宣告了西风将劈波开道,琼楼玉宇、海底宫阙将惨然变色、摇摇欲坠,象征着反动恶势力的堡垒即将土崩瓦解,革命风暴将风起云涌,黑暗、丑恶、腐朽、堕落的旧世界即将被打破,光辉灿烂、美好的新世界即将被建立。

5华兹华斯文献综述

华兹华斯文献综述 当我们在品读诗歌时,经常想要找出诗人写作的目的,想要知道他的思想,兴趣,一切的一切。不管身处何时何地,在诗人们当中,有太多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找出这些对于学习诗歌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旨在对比李白和华兹华斯的自然诗歌的修辞特色。李白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常常被认为是中国诗歌界的文化领袖。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深刻的足迹。在向往自由、寻仙问道的同时又渴望济世救民。他有一种很强烈的“入世”思想,但又不想被俗世所束缚。政治上的不如意让他转而热爱自然,远离政治争斗,创造了一大批光辉灿烂、传承千古的华美篇章。华兹华斯被称为“桂冠诗人。他自小的经历造就了一颗自然纯朴、充满童真的心。法国大革命失败后他便在自然和过去中寻找希望。这两位伟大的诗人都写出了许多自然诗歌,但是方法各异。尽管他们在语言运用上有很多相似性,但由于社会背景以及生存年代的差异性,两人不同的表现风格还是显而易见的。对二者各自的研究很多,但是对他们的对比研究却鲜少见到。由着这种想法以及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本文诞生了。本文主要从修辞美学方面解释二者诗歌的特点,并总结出二者的相似点与不同点。通过对二者诗歌研究的综述,可以得知这两位世界著名的诗人在中外诗坛的地位以及影响力。对中西自然诗歌发展的研究使大家能以开阔的眼界将二者的诗歌放在一个大环境中来分析、研究它们在山水诗歌史上与众不同的特点。本文运用的诗歌修辞理论,虽然是关于中国诗歌研究的著作,但笔者希望它可以运用在外国诗歌中。分析部分主要是从字词、句子、篇章、修辞以及文体方面对诗歌修辞特点进行分析。在表现他们诗歌艺术特色方面,修辞起了很大作用。通过对诗歌修辞美学效果的研究,可以发现李白与华兹华斯的自然诗歌存在着相同点不同点,他们都热衷于使用自然、平实的语言来表情达意,他们都希望能够在自然中寻得栖息之所。但是在文学创作方面,李白更喜欢使用慷慨激昂的语言和描述恢弘大气的场景,而华兹华斯则善于运用普通的语言来描述日常生活中的自然景色。归根结底,这些都是由于二者相似的兴趣爱好和不同的生活经历、文化社会背景所造成的。 华兹华斯与李白自然诗歌中修辞美学效果对比研究_朱凌奕 露茜”组诗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组诗具有浪漫

辜正坤《西风颂》译论

【原发表于商务印书馆《英语世界》2013年第1期】 雪莱《西风颂》译论 辜正坤 Ode to the West Wind By Percy Bysshe Shelley (August 4,1792 – July 8,1822) I1 O wild West Wind,2thou breath of Autumn's being, 3 Thou, from whose unseen presence4the leaves dead 5 Are driven, like ghosts6from an enchanter7fleeing, Yellow, and black, and pale, and hectic red, 8 Pestilence-stricken multitudes: O thou, 9 Who chariotest to their dark wintry bed 10 The winged seeds, where they lie cold and low, Each like a corpse within its grave, until Thine azure sister of the Spring shall blow 11 Her clarion o'er the dreaming earth, and fill 12 (Driving sweet buds like flocks to feed in air) With living hues and odours plain and hill: 13 Wild Spirit, which art moving everywhere; 14 Destroyer and preserver; hear, O hear! II15 Thou on whose stream, mid the steep sky's commotion, 16 Loose clouds like earth's decaying leaves are shed, Shook from the tangled boughs of Heaven and Ocean, 17

英国文学作家及作品简介

英国文学作家及作品简介 1. Geoffrey Chaucer 杰弗雷. 乔叟 The Canterbury Tales 坎特伯雷故事集 2. Thomas More 托马斯. 莫尔 Utopia 乌托邦 3.Edmund Spenser 斯宾塞 The Fairy Queen 仙后 4.Christopher Marlowe 克里斯托夫. 马洛 Tamburlaine 铁木尔 / The Jew of Malta 马耳他的犹太人 / Doctor Faustus 浮士德博士 5. Shakespeare 莎士比亚四大喜剧 The Merchant of Venice 《威尼斯商人》、Much Ado About Nothing 《无事生非》、 As you like it 《皆大欢喜》、 Twelfth Night 《第十二夜》;四大悲剧 Hamlet 《哈姆雷特》、Othello 《奥赛罗》、Kin g Lear《李尔王》 Macbeth 《麦克白》; Romeo and Juliet 《罗密欧与朱丽叶》。 6. Francis Bacon 弗兰西斯. 培根 Of Study 谈读书 7. John Milton 约翰弥尔顿 Paradise Lost 失乐园 8.John Bunyan 约翰班扬The Pilgrim’s Progress 天路历程 9. John Dryden An Essay of Dramatic Poesy 10.Alexander Pope亚历山大. 蒲波 11.Jonathan Swift 江纳森.斯威夫特Gulliver’s Travels 格列夫游记 12. Daniel Defoe 丹尼尔. 笛福 Robinson Crusoe 鲁宾逊漂流记 13.Samuel Richardon 塞缪尔.理查德逊 Pamela 帕美拉 14.Henry Fielding 亨利.费尔丁 The history of Tom Hones, a Foundling 汤姆琼斯 15. Richard B. Sheridan 理查德. 谢立丹 The School for Scandal 造谣学校 16.Samuel Johnson 塞缪尔. 约翰生 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17.William Blake 威廉. 布莱克 Songs of Innocence 天真之歌; Songs of Experience 经验之歌

华兹华斯《咏水仙》赏析

华兹华斯《咏水仙》赏析     咏水仙文/ 华兹华斯(英国) 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 高高地飘游在山谷之上, 突然我看到一大片鲜花, 是金色的水仙遍地开放。 它们开在湖畔,开在树下它们随风嬉舞,随风飘荡。 它们密集如银河的星星, 像群星在闪烁一片晶莹;它们沿着海湾向前伸展, 通往远方仿佛无穷无尽; 眼看去就有千朵万朵,万花摇首舞得多么高兴。 粼粼湖波也在近旁欢跳, 却不如这水仙舞得轻俏;诗人遇见这快乐的旅伴, 又怎能不感到欢欣雀跃进;我久久凝视--却未领悟 这景象所给铁精神至宝。 后来多少次我郁郁独卧, 感到百无聊赖心灵空漠;这景象便在脑海中闪现, 多少次安慰过我的寂寞;我的心又随水仙跳起舞来,我的心又重新充满了欢乐。

顾子欣译华兹华斯 作者简介 ( 1770-1850 )是英国 浪漫派诗人。他生于律师家庭,曾就读于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毕业后到欧洲旅行,在法国亲身领略大革命的风暴。 1795 年移居乡间,与诗人柯尔律治相识,共同出版诗集《抒情歌谣集》,1800 年《诗集》再版,华兹华斯为之写了序言,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后思想渐趋保守,晚年被封为“ 桂冠诗人” 。 华兹华斯的诗歌描写湖光山色和田园生活,歌咏大自然的美,是"湖畔派"诗人的主要代表。他的诗风格淳朴,清新自然, 故享有“ 自然诗人” 的美称。重要作品有长诗序曲》、《远游》;诗歌《露西》、《咏水仙》、《丁登寺》和不朽的征兆》等。 作品赏析 这首诗写于诗人从法国回来不久。诗人带着对自由的向往去了法国,参加一些革命活动。但法国革命没有带来预期的结果,随之而来的是混舌L。诗人的失望和受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后来在他的朋友和妹妹的帮助下,情绪才得以艰难地恢复。这首诗就写于诗人的心情平静之后不久。 在诗的开头,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朵孤独的流云,孤单地在高高的天空飘荡。孤傲的诗人发现一大片金色的水仙,它们欢快地遍地开放。在诗人的心中,水仙已经不是一种植物了,而是一种象征,代表了一种灵魂,代表了一种精神。 水仙很多,如天上的星星,都在闪烁。水仙似乎是动的,沿着弯屈的海岸线向前方伸展。诗人为有这样的旅伴而欢欣鼓舞、欢呼跳跃。在诗人的心中,水仙代表了自然的精华,是自然心灵的美妙表现。但是,欢快的水仙并不能时时伴在诗人的身边,诗人离开了水仙,心中不时冒出忧郁孤寂的情绪。 这时诗人写出了一种对社会、世界的感受:那高傲、纯洁的灵魂在现实

从诗歌《西风颂》中看到的中英跨文化差异与交流

从诗歌《西风颂》中看到的中英跨文化差异与交流 摘要:跨文化是指跨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界线的文化。而诗歌是一个国家语言的浓缩,它以最凝炼的文字传递了时间与空间、物质与精神、理智与情感,其中的文化因素是理解和欣赏诗歌的关键。本文通过英文诗《西风颂》的比喻试图从中西方在地理位置、宗教信仰、传统文化渊源、历史文化特色与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来说明中英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交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讲,从一种语言中,可以了解到另一种文化。“跨文化是指具有两种及其以上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之间的交互作用。“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诗歌的语言是思想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是深厚文化的蕴含,通过诗歌我们可以看出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了解并把握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价值观等,有助于消除文化差异导致的交际障碍,保证交际顺利进行。 一、从《西风颂》中看到的地域不同带来的中英文化差异 许多对待人生持乐观态度的中国人,遇到挫折困难时都会引用一段著名诗句以自勉:“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但是,真正知

道它出自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的人,估计就不多了;而通过雪莱了解到英国人眼中的西风像什么样子,从而明白他们为什么歌颂西风的人,也许就更少。 不同的民族所处的不同地理位置也给表示自然环境的词汇带来 了不同的文化内涵。由于所处的地域不同,相应地就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不同会引起文化上的个性和差异,形成一些独特的文化概念。这些文化差异都在诗歌语言中体现出来,对英汉翻译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中国东临大海,西部为高山,所以在中国,“东风”是“春天的风”,“西风”却是凛冽的。而英国的地理环境与中国相反,英国西临大西洋,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西风在英国人心中是温暖宜人的。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就是对温暖西风的讴歌:“it‘s a warm wind,the west wind,full of bird’s cries”(那是温暖的风,温暖的西风,伴随着百鸟欢唱)。在交流中中要充分理解这些差异,才能更好地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中国著名诗人南唐后主李煜的名句“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中提到的“东风”与《西风颂》中的西风都代表着冬天的信使,预示着冬天的即将来临,尽管两首诗在氛围、精神等方面上是决然相反的。 二、历史背景差异下的跨文化交流 与地理环境一样,中西文化的历史背景也会反映在语言中。在英语中,与dutch有关的词语往往带有贬义。如dutch act(自杀),

华兹华斯诗歌TheDaffodils的及物性分析_赵昉

摘要: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以社会学为导向的功能语法,这就为为语篇分析提供一个理论框架。通过这个系统理论,对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的代表作《水仙花》进行及物性和作格分析,可以从语义层面上解读该诗的语言特征和性质。 关键词:华兹华斯《水仙花》;纯理功能;及物性系统;作格分析 一、引言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主要奠基人华兹华斯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开创了英国文学浪漫主义时代,在诗学理论上实现了划时代的革新。他终生久居于田园乡野,用英国诗人从未用过的清新、自然的语言来写诗,成为“讴歌自然的诗人”,体现了深刻思想、真挚感情与朴素语言的完美结合。在《抒情歌谣集》(Lyrical Ballads)序言中他提出了诗歌写作的一系列全新观点,被誉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宣言书(张鑫友,2002)。本文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研究基础,尝试用体现概念功能的及物性系统对华兹华斯脍炙人口的代表作《水仙花》进行及物性和作格分析,从语义层面上解读该诗的语言特征和性质,探讨从不同角度分析和欣赏华兹华斯诗歌的可行性。 二、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的语篇分析 1.韩礼德的纯理功能思想 韩礼德(M.A.K.Halliday)发展了伦敦学派中弗斯(J.R. Firth)理论的诸多思想。他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以社会学为导向的功能语法,并且是二十世纪后半叶国际上最有影响的语言学理论之一,它加深了人们对语言的认识,并将在新世纪语言学研究中发挥更大作用(黄国文,2000)。Halliday在“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一书前言中明确指出,他建构功能语法的目的是为语篇分析提供一个理论框架,可用来分析英语中任何口头语篇或书面语篇(韩礼德,1985)。系统功能语言学本身就是一种语篇语言学,它清晰地描述语言各个层次及它们之间的实现关系,说明语言是如何使用的,同时对语言的纯理功能(metafunctional)网络系统,以及它们子系统的概念和应用的可能性进行了系统描述(方琰,2005)。 Halliday认为语言的性质决定人们对语言的要求,即语言所必须完成的功能。这种功能当然是千变万化的,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但可以把它们归纳为若干个有限的抽象功能,这就是“纯理功能”或“元功能”,这是语言用途所固有的。纯理功能包括三个方面:(1)语言是对存在于主客观世界的过程和事物的反映,这是“经验(experiential)”功能。在语言中还有“逻辑”(logical)功能,以表现为并列关系和从属关系的线性循环结构的形式出现。由于两者都是建立于说话人对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经验,与其他功能相比较是中性的,因而可统称为“概念”(ideational)功能(胡壮麟,1989)。它包括及物性(transitivity)、语态(voice)和归一度(polarity)。(2)语言还具有表达讲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他对事物的推断等功能,语言的这一功能称作“人际”(interpersonal)功能。语言的人际功能是讲话者作为参与者的意义潜势,包含用于表达社会与人际关系的所有语言用法,是语言的参与功能。人际功能是通过语气(mood)、情态(modality)和语调(key)三个语义系统来实现的。(3)实际使用的语言基本单位不是词或句这样的语法单位,而是表达相对来说是完整思想的“语篇”(text)。“语篇”(textual)功能就是指语言有将任何书面或文字话语拼成连贯与统一的功能,它是通过主位-述位(theme-rheme),已知信息-新信息(given-new)和衔接(cohesion)来实现的。 2.及物性系统 及物性是英语中表现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指的是句中意义的表现方式,作用在于把人们在现实世界的所见所闻用语言表现出来。根据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及物性功能由三部分组成:(1)过程:通过小句中的动词体现;(2)参与者:由人或物来表现;(3)环境成分:在小句中由时间、地点和方式状语来体现(李国庆,2005)。如下所示(Halliday,1994:109): 依据Halliday的“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004年新修订的第三版)对小句及物性六个基本过程的类型、范畴意义及主要参加者进行归纳(Halliday,2004:172),及物性对概念功能的履行是通过过程来表达实现的。及物系统包括六种不同的过程:(1)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2)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3)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4)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5)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6)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根据及物性系统理论的框架,对具体语篇进行分析,在过程选择中体现语篇发话人对事件的态度、立场以及发话的目的。 3.作格分析 作格分析是在及物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对及物性分析的补充。作格是一种语法格的名称,它指的是小句中表示“施事”(agent)或动作的外在原因成分所具有的形式。作格分析与及物分析不同:及物分析所关心的是一个过程是否涉及参与者,即一个动作是否延及某个实体;而作格分析所探讨的是分清造成一个动作的原因究竟是来自内部还是外部。 “中介”(medium)是每个过程都必须具有的成分,它相当 华兹华斯诗歌The Daffodils的及物性分析 赵昉 (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 62

华兹华斯诗歌中的原始创伤书写 (1)

【文化论坛】Wen Hua Lun Tan 华兹华斯被阿诺德认为是继莎士比亚和弥尔顿之后的浪漫主义诗歌运动的领袖。他历来强调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诗歌是人们情感的自然流露。擅长对大自然寄托自己的情感,这与华兹华斯的生长环境以及梦想的破灭、成年后思想的改变有很大的关系。 一、华兹华斯生平 华兹华斯(Wordsworth William,1770-1850),英国诗人,1770年4月7日生于北部昆布兰郡科克茅斯的一个律师之家,1850年4月23日卒于里多蒙特。8岁丧母,5年后,父亲又离开了他,亲友送他到家乡附近的寄宿学校读书。童年生活非常清苦,寄人篱下的情感伴随始终,对诗人的诗作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诗人青年时期对法国大革命怀着无比的热情,但由于家人的阻碍,阻挡了诗人献身大革命的情怀。后期法国大革命的发展脱离了诗人的革命理念,让诗人品尝了梦想破灭的滋味。 诗人的创作生涯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其中以诗人中期的作品最受欢迎,很多人归功于作者成熟的思想以及高超的写作技巧。但是对于中期作品中频繁出现的坟墓、阴郁的色调、诗人钟情傍晚与诗人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的社会地位全然相反。这就需要借助于美国心理学约翰·弗曼(John Firman,1945-2008)原始创伤理论来解释。 二、原始创伤理论的定义 弗曼认为原始创伤是“我——自我”移情关系断裂后个体生命所面临的非存在威胁。从人的生存现实而言,原始创伤无处不在,是人类生命进程中难以摆脱的宿命。死亡是原始创伤的终极存在,将非存在的威胁转化为现实中的灭亡,造成这种“我——自我”移情关系的终久断裂,对一个人的精神打击是最为沉重,创伤程度也是非常深刻的。创伤(trauma)最初是一个医学术语,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创伤的含义开始由身体方面转向心理,在往后的研究中,露西·利斯和弗洛伊德逐渐充实心理创伤上的研究。拉卡普拉在他的研究中强调了叙述对于创伤康复所起到的重大作用,罗伯特·卡波特森对此表示认同,因为“要想完全地回归到社会所规定的完整的自我,要想与世界重新建立联系,创伤主体必须要将所发生的的事情讲述出来,这是叙述的功能。”在他看来,“当用语言来表述创伤性经历时,其结果往往是隐喻性的。”创伤事件往往被创伤主体编码成含义丰富的象征性符号代码,亦魔鬼,以非正常行为等形式出现。不过,创伤记忆很难以交流,因为它们通常无法通过语言层面让人理解。 原始创伤定义类似于《精神疾患的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定义。可导致导致心理创伤发生的事件包括:真实的或可能发生的死亡;个人亲历或见证的对身体完整的威胁;严重的侮辱伤害;获悉使家庭成员受到威胁的事件等等。这些事件会通过不由自主地回放、做梦、幻觉等主体难以控制的方式再次发生,亦即是弗洛伊德在其研究中所指出的创伤经验在个体心理上不可避免地“重复”展现,而且弗洛伊德认为所有创伤事件都可以从童年找到创伤事件的源头。另外,心理创伤需要人们寻找一定的渠道比如说移情、叙述等进行情感的转移。 三、原始创伤对华兹华斯写作的影响 华兹华斯的诗风向来都是温婉含蓄、恬静祥和,如春风拂面,但诗作中经常夹杂的黄昏、能沟通冥界的精灵、阴郁的大自然以及迷茫的心境,这一切显然都不是偶然。浪漫主义学者尤其是湖畔派诗人认为诗歌都是作者感情的自然流露。华兹华斯当然也不例外,其所著的《序言》就是当时诗人心境的真实自白。华兹华斯童年相继丧母丧父,让其缺失一般孩子所拥有的亲情,在他的诗中,他擅长利用一切超灵的事物来感知其父母的存在,他一直期盼有鬼灵、冥界的存在,这样就可以借助鬼灵感知到父母,体会亲情。 此外诗人成年后支持法国大革命的梦想破灭也给诗人沉重的打击,因此在诗人的诗中经常会出现诗人漫步在田间小道。多数人倾向于华兹华斯喜爱大自然,其实更多的是他想在这寂静的地方尽情的任思路飞扬,去静静地幻想那来不及品味的亲情,去感悟梦想的力量,所有的孤独寂寞尽在不言中。 由于常年来深受原始创伤的影响,华兹华斯一向推崇人的感性思想,尤其是注重挖掘人的悲伤情绪,这在作者的诗作《The Vale of Esthwaite》中尤为明显。但是在诗人早期作品中很少涉猎悲剧,多是由于诗人有意识地规避年轻时所受的创伤。但终归没能成功,在《An Evening Walk》里,诗人把日薄西山的夕阳描绘地如此可爱,甚至达到一种狂喜的状态,周围都弥漫着一种超自然的因素。对外人来说作者的想像配合夕阳是一种恐怖的事情,但诗人却乐在其中,这是因为他一直以来都渴望灵魂、渴望冥界的存在,这样通过小精灵的存在可以感知去世双亲的气息。对亲情的渴望越大,所受的原始创伤越严重,更需要作者在大自然中寻找寄托,寻找能够发泄的渠道。 参考文献: [1]陈才艺.湖畔对歌:柯尔律治与华兹华斯交往中的诗歌研究[I].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45. [2]黄宗英.如何静听别离:从华兹华斯“复杂快感”看卡如斯的“精神创伤”[J].北京:外国文学研究,1999. [3]王佐良.英国诗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 [4]张跃军.哈特曼解读华兹华斯对于自然的表现[J].南京:当代外国文学,2009. 作者简介: 孙艳芳(1987-),女,山东日照人,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2011级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华兹华斯诗歌中的原始创伤书写 孙艳芳 (曲阜师范大学,山东 曲阜 273100) 摘 要:华兹华斯是英国现代诗歌的开山鼻祖,他以堪比天才的诗作和独树一帜的文学批评风格屹立文坛。 尤其在是在意识、情感以及诗歌三者的融合上成就卓著。历来对华兹华斯诗作的研究颇多,本文主要是从华兹华 斯的生平、诗歌文本并结合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弗曼原始创伤理论来理解创伤对华兹华斯诗歌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华兹华斯;诗歌创作;原始创伤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09-0221-01 ·221·

威廉华兹简介

威廉华兹华斯 诗人生平: 1787年他进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学习,大学毕业后去法国,住在布卢瓦。他对法国革命怀有热情,认为这场革命表现了人性的完美,将拯救帝制之下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民。在布卢瓦他结识了许多温和派的吉伦特党人。1792年华兹华斯回到伦敦,仍对革命充满热情。但他的舅父对他的政治活动表示不满,不愿再予接济。正在走投无路时,一位一直同情并钦佩他的老同学去世,留给他900英镑。于是在1795年10月,他与多萝西一起迁居乡间,实现接近自然并探讨人生意义的宿愿。多萝西聪慧体贴,给他创造了写作条件。 In 1787 he entered St John's colleg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go to France after graduation from the University, lived in blois. He is passionate about the French Revolution, that this revolution showed the perfect human nature, will save the monarchy under the suffering people. In Blois he met many moderates the Gironde party. In 1792, Wordsworth returned to London, full of passion for the revolution still. But his uncle to his political activities dissatisfied, not wish again to increase. Is be driven into a corner, one has sympathy and admiration of his old classmates died, leaving him 900 pounds. So in 1795 October, he moved to the country and to achieve long-cherished wish Dorothea, close to nature and to explore the meaning of life. Dorothea wise and considerate, created the conditions for his writing. 创作生涯: 1798年9月至1799年春,华兹华斯同多萝西去德国小住 威廉·华兹华斯 ,创作了《采干果》、《露斯》和短诗《露西》组诗,同时开始写作长诗《序曲》。1802年10月,华兹华斯和相识多年的玛丽· 郝金生结婚。 In 1798 September to the spring of 1799, Wordsworth and Dorothea went to Germany for William WordsworthThe creation of the "recovery", dried fruit, "Rose" and "Lucy" short poems, and began writing long poem "prelude". In 1802 October, Wordsworth and longtime Marie married Hao Jinsheng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