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 (11111
- 格式:doc
- 大小:54.00 KB
- 文档页数:7
歌舞戏中国南北朝、隋、唐以来在前代歌舞,百戏艺术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有故事情节,有少数角色扮演,载歌载舞,或同时兼有伴唱和管弦乐器伴奏的一种雏形戏曲。
歌舞戏的名称最早见于唐杜佑《通典》卷一百四十六,属于“散乐”。
剧目和内容的记载,见于唐代数种著作。
最重要的有《大面》、《踏摇娘》、《拔头》三种,尤以《踏摇娘》最为完整。
但均无剧词和曲谱传世。
这类歌舞戏均始于南北朝末,其渊源可追溯到汉代《潇湘水云》古琴曲。
南宋郭沔所作,最早刊印于明代朱权编撰的《神奇秘谱》。
南宋时期,元兵入侵,郭沔定居于湖南衡山附近。
湖南境有潇,湘二水,还有传说中舜帝埋葬的九嶷山。
乐曲描写了作者泛舟于潇湘两水汇合之处,欲远眺九嶷山,却被云雾遮蔽,由此不禁触景生情,引发出国破家亡的伤感之情。
《潇湘水云》原为10段,清代发展为18段,由引子、尾声和四大部分组成,通过散音、按音、泛音的不同音色以及大幅度的吟揉手法,描绘了或轻雾缭绕,水波苍茫,或奔腾翻涌、云水激荡的场景。
全曲气势壮阔,结构严密,寓情于景,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一首难得的优秀琴曲,也是当代琴家经常演奏的经典曲目之一谭小麟谭小麟,作曲家。
原籍广东,生于上海。
1932—1939年在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主修琵琶,兼学作曲。
1939年赴美在欧柏林大学,耶鲁大学学习作曲,师从作曲大师欣德米特。
回国后任上海国立专科学校理论作曲系教授兼主任。
1948年病逝于上海。
谭小麟是近代室内乐创作的主要作曲家,代表作品有留美期间创作的《小提琴和中提琴二重奏》,中提琴与竖琴《浪漫曲》《弦乐三重奏》以及艺术歌曲《自君之出矣》《彭浪矶》等。
其中《弦乐三重奏》获得翰。
杰克森奖,这是中国人创作的该类作品第一次在国外获奖。
谭小麟在创作和教学中都贯穿着欣德米特的现代作曲理论体系,并力图将其与中国民族音乐相结合,在当时中国乐坛独树一帜。
段善本唐代琵琶家。
长安庄严寺僧,法名善本。
琵琶技艺高超,人称“段师”。
负元年间一次琵琶竞技中,曾将对于康昆仑所奏《羽调绿腰》移入飘香调弹奏,令对手折服,拜其为师。
中国音乐史先秦原古音乐起源说:1异性求爱说2语言抑扬说3模仿自然说4巫术说5劳动起源说古乐器:贾湖骨笛:出土于河南舞阳村,我国目前所见最古老的乐器,竖吹方式,有8000年历史,前后出土18支,比欧洲早2000年,性质优良,能吹出两个8度,是中国最早世界最早能吹出完整的七声音阶,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音乐史。
古歌:声乐最早追溯到涂山氏之歌(禹的妻子)2000多年历史古乐舞:六代乐舞,用于祭祀。
黄帝云门祭天图腾为云,尧咸池祭地,舜韶乐祭四望孔子评尽善尽美,夏大夏祭山川歌颂大禹治水,商大濩祭先妣女祖先求雨,周大武祭考男祖先武王伐纣孔子评尽美而不尽善。
西周礼乐制度乐悬乐舞。
乐悬是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政治内涵,等级制度,悬挂演奏的乐器往往是国力与权力,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规格乐悬王4诸侯3士大夫2士1,乐舞王8佾诸侯6士大夫4士2一佾8人。
音乐机构大司乐来自中国最早的音乐最早的音乐教育,音乐演出,音乐行政的机构,最多达到1400人,作为乐官的大司乐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他们被赋予了崇高的社会职能与社会意义。
教育对象以贵族子弟为主,教育内容乐德乐舞乐语,教育方式循序渐进,教育形式大小雅,教育目的为巩固周朝统治服务。
西周的音乐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音乐的发展水平,培养了有较高音乐素质的专门人才,在后来“文化下移”的社会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夷之乐:周代宫廷音乐的一种,用于祭祀与宴乐,民间音乐收集在宫廷,四夷即秦楚吴越以及北方地区。
乐器分类:八音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科学的乐器分类法,它按制造材料的不同性质将乐器分为八类,此名称始见于周代,它标志着我国古代器乐艺术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成熟的阶段,金钟铃,石磬,土埙缶,木柷敔,丝琴瑟,革鼓,匏竽笙,竹箫笛管。
古乐器曾侯乙编钟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共65件,音域达五个半八度,其音阶结构与现代C大调七声音阶相同,中心音域十二律齐备,可以在三个八度内构成完整的半音阶,是世界十大考古器之一,一套2500公斤。
中国音乐史第一部分中国远古音乐史第一节音乐的起源一、音乐的起源1、劳动的进行,语言的出现和人类大脑的发达,奠定了音乐产生的基础条件,同时也赋予了音乐的表现内容。
2、劳动中有节奏的呼声,这是原始音乐端的最初萌芽。
3、音乐与舞蹈还可以说是人类语言的一种延伸。
4、某些劳动工具的发现和部分生活用具对音乐的出现也给我们的祖先又以某些启发,甚至可以说某些劳动工具本身就是乐器的前身。
5、原始艺术的特点(亦即形式特点):音乐舞蹈诗歌三者交织在一起,密不可分,中国古代文献称之为“乐舞”。
二、音乐起源的几种说法1、劳动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站在这种观点基础上的学者则认为,“音乐起源于劳动”。
2、语言扬抑说,法国思想家卢梭,英哲学家斯宾塞认为人在兴奋激动时所产生的抑扬语调即为歌曲。
3、模仿自然说:古希腊哲学家德漠克利特,英国教育家克维斯特认为,人类从自然的音响中得到了灵感,继而模仿这些音响创作了音乐。
4、异性求爱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是这种观点的代表。
在观察鸟类时他看见雄性向雌性求爱时往往发出悦耳的声音,由此联想到人类音乐的起源,即认为其起源为男性向女性求爱时表达的美妙歌声。
5、巫术起源说:法国音乐家孔百流,我国学者王国维起源于巫术。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巫,祝也。
女能事无形,也舞降神。
”三、音乐起源的时间音乐起源何时,众家不一。
1、李纯一在《山东地区音乐考古研究课题》一文中认为,音乐应该发生在旧石器时代。
2、冯文慈在《漫谈音乐的起源》一文中说,到了新石器时代,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歌舞艺术才有可能从无到有。
3、舞阳贾湖古笛1987考古工作者河南舞阳贾湖斐李岗文化遗址中,发掘出土一批骨笛。
据炭同位素14测定,其有8000年左右的历史,此笛能吹奏七声音阶的歌曲,据此说明中国的音乐历史相当久远。
第二节原始乐舞的内容从史料记载与出土文物上看,原始乐舞的内容大多与先民的狩猎、农牧业、宗教、婚姻爱情、战争等生活有关。
一.古代音乐(一)远古1、20世纪80年代河南舞阳县贾湖骨笛,9000年可考历史。
2、原始音乐的基本因素:节奏3、原始音乐往往与现实生活、巫术、宗教相结合。
4、《弹歌》反映原始狩猎生活。
《八阕》反映原始农牧生活。
5、《云门》黄帝时期崇拜天神的乐舞。
6、《咸池》尧时期崇天(水鱼图腾)乐舞。
浪漫主义气息。
7、《九韶》(《箫韶》):舜。
原始社会最高水平。
伴奏乐器:排箫。
共九段。
歌、舞、乐三位一体。
孔子“尽美以,尽善也”。
尽善尽美的由。
8、远古时期的乐器:吹奏乐器、打击乐器9、《大夏》夏朝。
乐舞。
大禹治水。
《大濩》商朝。
商汤伐纣。
(二)周秦时期1.(1)礼乐制度:周代周公制定的等级制度。
(2)礼乐机构:春官(史上第一个)2.(1)乐舞:六代乐舞(黄帝《云门》、尧《咸池》、舜《箫韶》、夏《大夏》、商《大濩》、西周《大武》)小舞、散舞、四夷之乐、宗教性乐舞(《傩舞》秋季驱除瘟疫)(2)乐歌:雅乐(大雅、小雅)、颂乐(大典)、南音(长江中下游一代民歌)、郑卫之音(黄河流域郑卫宋齐民歌)、九歌(祭典,大型歌舞曲)、成相(劳动)。
3. (1)乐器:八音(按照制造材料性质划分)标志我国古代器乐艺术发展进入成熟阶段。
(2)编钟:战国时期达到历史性高峰。
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编钟。
4. 乐律学理论:三分损益法(弦长为计算基础)我国古代最早记载的、采用数学运算求律的方法。
春秋时期。
产生宫商角徵羽。
(三)三国两汉1.汉代乐府:秦汉时期建立的音乐机构。
大规模、大范围采集民间歌谣。
代表人物:李延年(汉代协律都尉)根据西域音乐创作“新声二十八解”。
最早汲取西域音乐精华。
2.相和歌:汉北方歌曲形式。
特点:一唱众和,器乐伴奏。
发展的最高形式:汉魏“相和大曲”,(歌舞套曲)三段式歌舞曲。
结构:艳、曲、解、趋、乱。
3.乐器:吹管,弹弦(《广陵散》琴唱结合)4.音乐思想:(1)《乐记》:我国最早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音乐理论著作。
其中八篇总结了先秦时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
中国音乐史1第一章远古、夏、商时期181、我国音乐有约8000年可考的历史,依据是什么?2、这一章提到有哪些古歌和古乐舞?3、远古及夏、商时期的乐器有哪些类型?请举出八种乐器的名称。
4、我国音阶可以肯定在多少年前已经形成,有何依据?19第二章西周、春秋、战国时期43简述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音乐发展的特点。
这时期音乐文化有哪些成就?我国有明确的音乐教育制度始于何时?如何进行?周代有哪几种重要的乐舞?什么是六舞?《诗经》、《楚辞》产生于什么时代?他们与音乐有何关系?什么叫“八音”?每类列举出两种乐器。
本章论述的时期流行哪几种音阶?十二律是什么?儒家的音乐哲学、音乐美学最主要的代表作是什么?它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方面?对于墨子的“非乐”思想如何评价?44第三章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721、名词解释:百戏、乐府、鼓吹、相和歌、京房十六律、李延年。
清商乐、歌舞戏、何承天新律、文字谱、《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相传为我国东汉流传的一首古琴曲。
其曲谱最早见于朱权《神奇秘谱》,共有四十五段,分为六大部分,即开指一段、小序三段、大序五段、正声十八段、乱声十段、后序八段。
从每段的小标题判断,《广陵散》的表现内容和《碣石调·幽兰》。
2、汉代俗乐的发展表现哪些主要内容?3、两汉时期,哪几类乐器的发展反映出值得注意的内容?4、魏晋南北朝的音乐文化交流表现在哪些方面?5、《声无哀乐论》和儒家音乐思想有哪些相对立的观点?6、古琴音乐的成熟和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7、简述两汉,魏、晋时期琵琶类乐器的发展。
73第四章隋、唐、五代时期1121、九、十部乐和坐、立部伎之间有何联系与区别?2、什么叫大曲?什么叫法曲?大曲的结构有何特点?3、变文在我国说唱音乐的发展过程中有何地位与作用?4、唐代有哪些专门性的音乐著作?5、什么叫“旋宫转调”?“八十四调”与“二十八调”和先秦宫调理论有何不同?113第五章宋、元时期1611、简述宋元市民音乐的发展及其历史意义。
远古时期殷商编钟,编磬五孔陶埙可奏出五声音阶曲调西周的宫廷音乐大体可分为六代之乐,颂乐,雅乐,房中乐,四夷六代之乐是指历代传下来的六部大型乐舞黄帝的《云门》尧时的《咸池》舜的《大韶》禹《大夏》商《大濩》周《大武》八音分类法金石土革丝木匏竹汉魏南北朝的乐府音乐主要有相和歌,清商乐和鼓吹乐相和歌后经过发展,又创造了一种结构复杂的歌舞形式“相和大曲”包括3个部一引子性质“艳”可唱可不唱;二是正曲,有好几段歌词,每唱完一段都有一个器乐插段,称为“解”;三是“趋”与“乱”也分有词无词两种。
汉“鼓吹乐”分为1黄门鼓吹,皇帝宴乐群臣,列鼓吹于殿廷。
2 骑吹,车架从行,在马上吹奏。
3 横吹,军中马上所奏。
4 短箫铙歌,军队凯旋时奏与殿廷,社庙。
《碣石调•幽兰》是我国最早留存的琴曲古谱荀勖制笛过程中发明了“管口校正”的方法隋七部乐:国伎(西凉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后改称礼毕)坐部伎和立部伎坐部伎坐在台上演奏,以伴奏小型歌舞为主;立部伎站在台下演奏,主要是伴奏大型的歌舞杂伎。
唐朝最高管理机构“太常寺”管理俗乐机构“教坊”《霓裳羽衣舞歌》结构:1散序六段,开始时各种乐器先后加入,节奏自由,音调优美,不舞。
2中序或拍序,段数不明,众乐合奏,歌舞俱作,这部分可能是比较抒情的慢板和中板。
3 入破,即主体部分,包括虚催实催衮遍歇拍和作为尾声的熬衮,是繁音促节的快板,舞亦随之。
《参军戏》是带故事性的歌舞表演。
唐代说唱形式确立,当时民间的说唱音乐称“说话”,以讲说故事为主,中间夹用歌唱。
从南北朝以来把经文和叙事歌曲结合,发展为“变文”说唱形式。
隋唐民歌分为山歌和小曲。
古琴由唐初赵耶利及晚唐曹柔改进成“减字谱”。
陆龟蒙《醉渔唱晚》潘廷坚《捣衣》李勉《搔首问天》《静观吟》唐最早的拉弦乐器轧筝和奚琴宋词体歌曲有小令和长调“度曲”:一般词体歌曲都是按某种既有曲调填上新词而成,但也有一些是先作好歌词再由乐工另配新曲的。
诸宫调:诸宫调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属于中国北宋、金、元时期的一种大型说唱文学。
是从变文和教坊大曲、杂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集若干套不同宫调的曲子轮递歌唱而得名。
诸宫调以说唱为主,又因为它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又称“弹词”或“弦索”。
唱赚:唱赚是汉族说唱艺术的一种,中国宋代民间流行的歌唱伎艺。
是最早用同一宫调中的若干支曲子组成一个套数来歌唱的艺术形式。
其早期形式为缠令、缠达,流传于北宋末年,为歌舞相兼之曲。
逐渐发展,吸取多种民间音乐,形成唱赚,盛行于南宋昆山腔: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
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
后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传统音乐的一种,是有民歌,歌舞,和器乐组成的大型套曲。
因保留了十二套故称十二木卡姆。
囊玛:藏族民间歌舞,是一种大型的歌舞器乐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它的音乐由引子,歌曲舞曲三部分组成,引在曲调比较固定,歌曲曲调典雅,节奏舒缓,舞曲急速而欢快。
广东音乐:亦称粤乐,主要流传于珠江三角洲的民间器乐曲种,它的前身主要是粤剧过场音乐和烘托表演的小曲。
常规器乐有粤胡、秦琴、琵琶、扬琴、笙及木鱼、秧歌剧:秧歌剧是一种剧目类别,在民间秧歌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型小歌剧,音乐吸收了戏曲中的郿鄂,道情和陕北民歌。
剧情较为简单,主题集中,有两、三个角色。
反映边区人民的大生产运动、参军、学文化、减租斗争等内容。
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一部交响乐代表作。
作于1939年3月,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上海国立音乐院:始建于1927年,是中国所有音乐院校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所。
隋唐五代时期第二节宫廷燕乐宫廷燕乐反映这一时期音乐文化最高成就的原因:(1)社会经济繁荣,国势强盛(2)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融合(3)政治开明,文禁松弛,思想文化的活跃(4)统治阶级对文学艺术的爱好及对音乐文化所采取的兼收并蓄的开明政策(5)丝绸之路的开辟燕乐:又称宴乐,即宴饮之乐。
起源于周代,泛指统治阶级在宴会中所用的音乐,是宫廷俗乐的总称。
包括各种声乐,器乐,舞蹈乃至散乐百戏,其主体是歌舞音乐。
广义的燕乐是指统治阶级在宴会中所用的音乐,包括隋唐七,九,十部乐以及坐立部伎等。
狭义的燕乐是指唐代九部乐,十部乐中的第一部,是唐代受西域少数民族音乐影响的音乐,它音阶是运用“清角”和“闰”的七声音阶。
七部乐: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礼毕)。
(隋朝初年)九部乐:燕乐,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康国伎,疏勒伎(隋炀帝增加了康国伎、疏勒伎,后废除礼毕,增加燕乐,并列为首部)。
十部乐:燕乐、西凉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乐、康国伎、疏勒伎、高昌伎。
国伎即西凉乐,泛指流行于甘肃一带的音乐;清商伎又名清乐,是汉族传统的民间音乐,包括汉代相和歌,魏晋清商三调,南北朝的江南吴歌和荆楚西声;高丽伎是朝鲜国的乐舞;天竺伎是古印度的乐舞;安国伎是中亚古国的乐舞,位于今乌兹别克布哈拉一带;龟兹伎,古龟兹国的音乐,位于今新疆库车一带;文康伎,又名礼毕,是汉族一种面具舞;康国伎位于今乌兹别克境内撒马尔罕一带;疏勒伎为古西域国名,位于今新疆疏勒、英吉沙二城一带的乐舞;高昌伎是新疆吐鲁番一带的乐舞。
坐部伎、立部伎:坐、立部伎是晚于七、九、十部乐形成的唐代宫廷燕乐。
两者是根据演出的需要和演奏者的业务水平来划分的,立部贱,坐部贵,等级分明,最低的是雅乐演奏人员。
坐立部伎代表性的节目首推大气磅礴的《秦王破阵乐》。
坐部伎规模小,一般3-12人,堂上表演,用丝竹伴奏,以抒情、幽雅见长,音乐细腻,并注重个人技巧。
一、填空/名解1我国音乐文化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
2 彩陶盆可与古籍上记载有关远古(乐舞)的传说相印证。
3 音乐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的需要而产生。
为(表达情感)和(娱乐)而产生音乐。
音乐在产生过程中曾(模仿)大自然音响与鸟类的鸣声。
音乐直接起源于(劳动生产)过程。
4 原始音乐的形式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乐舞)。
5 周代有专门的(“采风”制度)。
6 周代的(六代乐舞),由“大司乐”掌管。
7 (《大武》)是周初作品,它歌颂周武王克商的胜利及其武功。
(《乐记·师乙篇》)说明当时歌者已注意到唱歌的气息运用和演唱的严格性。
8 周代乐器曾按制造材料的性质分成(“八音”):金、石、土、革、丝、匏、竹。
是我国音乐历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
9 真正代表儒家学派音乐思想的著作是汉代(刘向的《乐记》)。
10 清商乐是东晋南北朝时期,承袭汉、魏相和诸曲,吸收当时民间音乐而成的(俗乐)的总称。
11 吴歌、西曲的曲词多为(五字四句)为一段。
12 琴曲《碣石调·幽兰》中,碣石调是指它的(曲调形式)。
13 歌曲、舞曲、解曲是隋唐多部乐中的三种(音乐体裁)。
14 “八十四调”理论是隋代万宝常、郑译在龟兹音乐家苏邸婆的(“五旦七调”)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5 “二十八调”是唐代宫廷燕乐所用的(宫调体系)。
16(减字谱)是吴国琴谱系统沿用千年而未被取代的一种古老记谱法。
17 (市民音乐)的蓬勃发展是宋元音乐文化的重要特征。
宋元时期市民音乐活动中心是(瓦子勾栏)。
18 鼓子词是用(鼓)伴奏而得名。
19 南戏中影响最大的是“四大传奇”《荆钗记》、《刘知远》又名《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简称“荆、刘、拜、杀”;《琵琶记》与其并称五大传奇。
20 嵇琴,又称“奚琴”,属(拉弦乐器)。
21 俗字谱是(工尺谱式)的一种早期形式。
(宋代)流行的俗字谱,采用十个基本谱字(按固定唱名)记谱。
22 蔡元定创立的(十八律理论)是宋代律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十八律在理论上合理的解决了三分损益律各种音阶转调后音程关系不统一的问题。
23 弋阳腔的音乐属(曲牌体)。
24 昆山腔是元、明时期在江苏昆山一带民间流传的南戏(清唱)腔调。
25 潮州弦诗乐的记谱沿用古老的(“二四谱”)。
26 辽宁鼓吹是流行于辽宁省海城等地区的民间(鼓吹乐种)。
27 戊戌变法后,(梁启超)等人积极倡导在学校中创立乐歌课。
1907年起,(“音乐”)被列为女子师范学堂课程。
28 以梅兰芳的唱腔和表演为主要艺术特征的京剧艺术流派,称为(“梅派”)。
29 河南坠子是由道情与“颖歌柳”、“三弦书”等合流而成。
30 赵元任的钢琴曲《和平进行曲》发表,是迄今所见中国人写的最早的钢琴音乐作品。
31 秧歌剧将话剧、戏曲和(秧歌)糅合在一起。
32 李叔同创立了“春柳社”,是中国(话剧)史上饰演茶花女的第一人。
33 阿隆·阿普夏洛穆夫在北京上演的歌剧(《观音》),是西洋歌剧的完整形式在中国的最早探索。
1 乐府:是汉代兴起的,以改编民间音乐为主的音乐机构。
2 鼓吹:秦汉时得名并发展起来的鼓吹乐,是一种以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兼有歌唱的器乐合奏形式。
3 健舞和软舞:健舞风格刚劲矫健,音乐多用急管繁弦;软舞风格柔婉轻盈,音乐较为优美抒情。
4 犯调:指“旋宫”与“转调”,是不同调性与调式的转换。
三、对应荀况《成相篇》嵇康《广陵散》阮籍《酒狂》(琴曲)陈暘《乐书》沈括《梦溪笔谈》王灼《碧鸡漫志》燕南芝庵《唱论》张炎《词源》赵元任《卖布谣》聂耳《金蛇狂舞》萧友梅《新霓裳羽衣舞》张曙《洪波曲》任光《渔光曲》吕骥《凤凰涅槃》冼星海《黄河大合唱》黄自《长恨歌》刘雪庵《红豆词》陈田鹤《河梁话别》缪天瑞《音乐史话》谭小麟《祀典》刘北茂《汉江潮》郑志声《满江红》马思聪《思乡曲》江文也《台湾舞曲》匪石《中国音乐改良说》陈洪《新国乐的诞生》孔德《外族音乐流传中国史》刘天华《空山鸟语》、《光明行》周信芳,“麒派”“评剧”《杨三姐告状》越剧《的笃班》七部乐:安国技,中亚古国的歌舞龟兹技,古龟兹国的音乐梆子腔,陕西、山西、甘肃民间艺人孔三传,诸宫调子弟书,短片鼓词西河大鼓,前身是木板大鼓京韵(音)大鼓,北京、天津西安鼓乐,陕西西安五、简答1、概括《诗经》。
①今存《诗经》共305首,分三类;②风,是15国的民歌,基本上是北方民歌;③雅,一般是贵族文人的作品;④颂,多半为古老的祭祀和歌舞;⑤《风》是《诗经》的精华,这些民歌充满了热烈的生活气息。
2、编钟艺术①随县曾侯乙墓编钟在音乐文化上达到了惊人的成就;②共64枚,分上中下三层;③总音域达到五个八度,可奏出完整的五声、七声音阶,中部音区可演奏十二个半音;④采用了纯律和三分损益律的复合生律法;⑤钟上的铭文对研究古代乐理提供了实证资料。
3、魏良辅对昆山腔的改革P121①昆山腔能对我国戏曲艺术产生深远影响,魏良辅对昆山腔的改革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②他主要是把“平直无意致”的昆山土戏,改为“细腻水墨,一字数转,清柔婉折,圆润流畅”的“水磨腔”。
③在唱法上强调吐字、过腔、收音,新腔清柔婉转,焕然一新。
④还丰富了乐队的配置,除笛主奏外,加笙、萧管等乐器。
⑤经魏良辅等人改革后的昆山腔,很快流传到北方,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吸收南、北曲的精华,逐渐成为集南、北曲大成的优秀戏剧声腔。
4、相和歌①汉代,北方兴起了一种称作“相和歌”的歌曲形式;②它最初产生于一些民间没有伴奏的歌谣,即“徒歌”;③后来发展成“一人唱,三人和”的唱和形式,称作“但歌”;④再后来发展为“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形式,成为“相和歌”。
⑤其音乐结构为艳、曲、解、趋、乱。
5、《木卡姆》的音乐结构①除少数是六套外,一般有十二套;②第一部分叫木卡姆,是感情深沉的散板序唱,节奏自由长短不一;③第二部分叫穷乃额玛,意为“大曲”,由若干乐曲组成,是叙诵性歌曲和歌舞曲;④第三部分叫达斯坦,意为“叙事诗”,音乐抒情优美,曲调流畅;⑤第四部分叫麦西莱普,音乐结构简练,情绪欢快。
6、梅兰芳P1677、群众歌曲①是为大众歌曲而创作的歌曲;②内容多与政治、社会活动有关;③常在群众性活动中演唱;④结构以简单、小型为多;⑤音域不宽,多采用齐唱或简易合唱的形式。
8、聂耳的群众歌曲①非方整性的曲体结构。
②丰富多变的句式。
③突出的使用短句,使音乐具有短促有力的质地。
④巧用休止,对音乐的强劲气质和紧迫感的创造有很好的效果。
⑤都较好地与其所选的歌词相配合、相发挥,真切的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呼唤、呐喊、冲锋、拼搏的时代气质。
9、鲁艺初建时期音乐系的具体教学任务:①研究进步的音乐理论与技术;②研究抗战音乐干部;③研究中国音乐遗产;④推动抗战音乐的发展;⑤组织领导边区一般的音乐工作。
10、青主的音乐思想:①他认为,一切形体艺术能唤起人们的幻想,只有音乐才能满足我的灵魂上的要求;②音乐是用来表现人们最深的情感的,这种语言是一种真正的、不许翻译的世界语;③他在将多种艺术做过一番比较后认为,音乐艺术是“最高的、解放一切的艺术”;④他认为,音乐艺术的另一个重要功用还在于求助于乐艺这个“伟大的神”;⑤青主把音乐艺术看作是“最深的宗教的情感表现”,也就是“宗教本身的表现”,是“爱的宗教”。
11、王光祈的音乐思想①他独创性的把世界音乐划分成“中国乐系”、“希腊乐系”、“波斯亚剌伯乐系”。
②他肯定了东方民族音乐的世界地位。
③为改变中国音乐的落后状况,他先后著述了多种论文及专著,旨在使国人了解西方音乐文化进化的科学性。
④他的音乐实践活动,就其思想动机来说,是其“少年中国”的社会理想及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在音乐学领域的具体实践。
⑤其目的是威力创造具有民族性的新国乐,以此唤起民众,“引起民族自觉之心”。
六、论述一、儒家音乐思想。
1、孔子积极提倡音乐,认为音乐对人能够产生精神上的影响,所以具有教育的作用,基本上继承了西周以来的礼乐思想;他主张选用人才,以有无受教礼乐教育为准则,认为乐仍必须服从礼;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但他的音乐思想并没有系统化,仅有启蒙意义。
2、《乐记》是儒家学派音乐思想的代表,是一部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著作,它以客观艺术实践为依据,总结出音乐的原理及其艺术规律;其一,就音乐的产生,提出了“物动心感”的命题;其二,系统论述了儒家的礼乐思想;礼乐的结合,即情理的统一,情受理的制约、引导和提高,而成为一种中和的情感,这正是儒家的音乐主张。
《乐记》的这些认识突出了理与情、争执与艺术的主导关系,成为儒家音乐思想的主干,深刻地影响着整个封建社会音乐思想的发展。
3、荀子在音乐思想方面,直接师承儒家学派,而有所丰富;《乐论著》、《富国篇》记录了荀子论乐的主要观点,阐述了六个论点:音乐史人们感情所需要的、音乐可以使人们统一在同一的大道上、音乐是社会所需要的、音乐是“先王”用来表现欢乐的、音乐具有感化人的作用、音乐既能够表达人们的志趣,又能使人得到娱乐。
二、嵇康——自律之美学。
1、嵇康的音乐思想著作《声无哀乐论》是我国第一篇音乐理论著作,认为音乐是客观存在的,哀乐是主观宣泄,这是中国音乐史上“自律”论美学最早的典型表达.2、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产生于魏晋南北朝这个艺术自觉,美学自觉的时代,具有深厚的美学思想意蕴。
其中蕴含了与儒家传统音乐思想决然不同的思想内涵与美学意义。
3、嵇康是玄学情感理论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按照他的《声无哀乐论》,音乐之美是没有情感的内涵,它只是“和平”,然后却可以使各具不同德性的音乐的听者得以增进各自的德性。
4、在音乐的绝对自律性的存在中,他感受到了心灵和天地的合一。
于是,我们看到,嵇康看待音乐与哀乐的关系是从他自身的追求的这种人从物欲和各种功利目的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角度来立论的。
三、论述近代钢琴。
近代中国的钢琴伴奏音乐已经跨越了简单的为歌唱或器乐演奏配置伴奏的初始阶段,进入到把伴奏音乐与被伴奏音乐总体构思、创作,以成为音乐作品完整的艺术构成部分予以多方面创造的时期。
中国风格的创造,对钢琴音乐中国风格的追求和探索是近代钢琴音乐创作中特别突出的现象。
1、旋律写作方面,近代中国作曲家把创造美的旋律作为钢琴音乐写作的主要任务。
吸收传统音乐因素进行创作,并吸收传统音乐的其他因素,使钢琴音乐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特征,这是两种较为常用的手法。
2、多声部写作方面,和声采取三度结构的和弦为基础,运用变化发展的手法进行创作;复调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在声部写作方面,两个声部都写成富于中国特色的旋律,在声部之间的关系处理上,采用“你繁我简,你简我繁”的原则,使得两个声部的音乐相互补充、连绵不断。
3、1934年,齐尔品来华举办中国风味钢琴作品的征集活动,对中国钢琴音乐创作是一次重大的促进。
这次活动不仅导致了最早一批中国风格钢琴曲的产生,还对此后的中国风格钢琴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