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与欣赏---第七章 宋元音乐
- 格式:ppt
- 大小:1.48 MB
- 文档页数:27
【宋元音乐】晚唐、五代的割据局面到北宋归于统一。
北宋的疆域与武功远远比不上汉唐,但是北宋的统治者吸取了前代的教训,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采取了有利于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所以经过人民的辛勤劳动,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手工业与商业随着农业的繁荣而有空前的发展,大大超过了汉唐两代的水平。
工商业的发展,带来了城市的繁荣与市民阶层的壮大,产生了汴梁、成都等国内贸易中心与杭州、明州、广州、泉州等国际贸易城市。
在这些城市里,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人民群众创造的曲子、唱赚、诸宫调、杂剧以及器乐独奏与合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靖康之变”以后的南宋时期是一个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复杂的年代,广大的人民群众与有正义感有民族气节的士大夫与屈节求和的统治集团相反,表现了高度的爱国精神。
他们积极地进行了或支持了抵抗侵略、保卫祖国的爱国抗战行动。
这些爱国抗战行动受到了南宋统治集团的打击和破坏。
所以这个时期音乐创作既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又表现了对南宋统治集团的不满的激愤。
南宋音乐的发展,在宋金对峙前后,北方的杂剧与南方的南戏已突破了地方的局限,各自在更大范围内吸取到各种滋养,它们之间既有交流又乞按本身的特点发展,可以说全国性的南、北曲的两大巨流正在形成中。
与此相联系,绍兴三十一年(1161),宫廷取消了教坊的组织,用临时雇用一部分民间艺人的办法来解决它的需要。
这些民间艺人,大部分各有自己的专业组织。
从此以后,他们开始代替宫廷肩负起民间音乐的集中与提高工作的重担。
公元一二七九年,元灭南宋统一中国。
元初,由于统治者是游牧民族,他们认识不到农业的重要性,所以农业生产受到了一定的破坏。
而手工业,由于他们享乐生活的需要,反而有所发展。
城市经济出现了畸形的繁荣,加上蒙古族贵族又爱好音乐,甚至喇嘛还蓄有女乐,所以城市的音乐活动非常活跃,大都(北京)和杭州成了南北两大音乐中心。
蒙古族贵族进入中原以后,对汉族及其他各族人民进行了野蛮的镇压,并且逐步与汉族地主相勾结,所以使这一时期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比南宋更为剧烈、复杂。
第1篇中国音乐史笔记摘抄一、远古时期(约公元前8000年-公元前21世纪)1. 远古时期的音乐主要表现为祭祀仪式和劳动生产中的歌谣。
2. 《吕氏春秋·古乐》记载,黄帝时已有乐官,负责音乐创作和演奏。
3. 传说中的乐器有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4. 殷商时期,音乐成为祭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六乐”制度。
二、先秦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1. 先秦时期音乐分为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祭祀音乐。
2.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收录了大量民歌。
3. 《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种诗歌体裁,其中包含了许多音乐元素。
4. 儒家思想对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音乐审美标准。
5. 墨家主张“非乐”,认为音乐是奢侈的象征,不利于国家的安定。
6. 春秋战国时期,音乐成为诸侯争霸的工具,各诸侯国纷纷设立音乐机构。
三、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1. 秦朝统一六国后,推行“焚书坑儒”,但对音乐文化有所保留。
2. 汉朝音乐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祭祀音乐均有较大发展。
3. 汉乐府是汉朝政府设立的音乐机构,负责收集、整理民间音乐。
4. 汉代乐器有:琴、瑟、筝、笛、箫、笙等。
5. 汉代音乐理论有:五声音阶、十二律吕等。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1. 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融合了中原文化、巴蜀文化、江南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
2. 南北朝音乐以民歌为主,如《子夜歌》、《读曲歌》等。
3.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音乐传入中国,对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
4. 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理论有所发展,如“声律学”。
5. 乐器有:琵琶、古筝、古琴、笛、箫、笙等。
五、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1. 隋唐时期,音乐进入鼎盛时期,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均有较大发展。
2. 隋唐音乐以唐乐为代表,包括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宗教音乐等。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教案第一至五章第一章:中国音乐史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音乐的历史发展脉络掌握中国音乐各个时期的主要特点认识中国音乐的重要人物和作品1.2 教学内容中国音乐的起源与演变先秦时期的音乐秦汉魏晋南北朝的音乐隋唐五代的音乐宋元明清的音乐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音乐史的发展脉络和主要特点案例分析法:播放经典音乐作品,分析作品的风格和特点1.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学生能回答中国音乐史的基本问题和知识点课后作业:学生能完成相关的音乐作品分析和赏析第二章:先秦时期的音乐2.1 教学目标了解先秦时期的音乐特点和代表人物掌握先秦时期的音乐形式和内容欣赏先秦时期的音乐作品2.2 教学内容先秦时期的音乐形式: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先秦时期的音乐作品:诗经、楚辞等先秦时期的音乐理论:音律、音阶、和声等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先秦时期音乐的特点和形式案例分析法:播放先秦时期的音乐作品,分析作品的风格和特点2.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学生能回答先秦时期音乐的基本问题和知识点课后作业:学生能完成相关的音乐作品分析和赏析第三章:秦汉魏晋南北朝的音乐3.1 教学目标了解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特点和代表人物掌握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形式和内容欣赏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作品3.2 教学内容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形式:宫廷音乐、民间音乐、佛教音乐等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作品: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等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理论:音律、音阶、和声等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的特点和形式案例分析法:播放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作品,分析作品的风格和特点3.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学生能回答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的基本问题和知识点课后作业:学生能完成相关的音乐作品分析和赏析第四章:隋唐五代的音乐4.1 教学目标了解隋唐五代的音乐特点和代表人物掌握隋唐五代的音乐形式和内容欣赏隋唐五代的音乐作品4.2 教学内容隋唐五代的音乐形式:宫廷音乐、民间音乐、佛教音乐等隋唐五代的音乐作品:唐宋诗词、曲子等隋唐五代的音乐理论:音律、音阶、和声等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隋唐五代音乐的特点和形式案例分析法:播放隋唐五代的音乐作品,分析作品的风格和特点4.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学生能回答隋唐五代音乐的基本问题和知识点课后作业:学生能完成相关的音乐作品分析和赏析第五章:宋元明清的音乐5.1 教学目标了解宋元明清时期的音乐特点和代表人物掌握宋元明清时期的音乐形式和内容欣赏宋元明清时期的音乐作品5.2 教学内容宋元明清时期的音乐形式:宫廷音乐、民间音乐、戏曲音乐等宋元明清时期的音乐作品:宋词、元曲、明清小曲等宋元明清时期的音乐理论:音律、音阶、和声等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宋元明清时期音乐的特点和形式案例分析法:播放宋元明清时期的音乐作品,分析作品的风格和特点5.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学生能回答宋元明清时期音乐的基本问题和知识点课后作业:学生能完成相关的音乐作品分析和赏析第六章:中国民间音乐6.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民间音乐的特点和分类掌握中国民间音乐的形式和内容欣赏中国民间音乐作品6.2 教学内容中国民间音乐的特点:地域性、多样性、传承性等中国民间音乐的形式:山歌、小调、舞曲、说唱等中国民间音乐的内容:劳动歌曲、习俗歌曲、叙事歌曲等讲授法:讲解中国民间音乐的特点和形式案例分析法:播放中国民间音乐作品,分析作品的风格和特点6.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学生能回答中国民间音乐的基本问题和知识点课后作业:学生能完成相关的音乐作品分析和赏析第七章:中国戏曲音乐7.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戏曲音乐的特点和分类掌握中国戏曲音乐的形式和内容欣赏中国戏曲音乐作品7.2 教学内容中国戏曲音乐的特点:综合性、程序性、表演性等中国戏曲音乐的形式:京剧、越剧、豫剧、黄梅戏等中国戏曲音乐的内容:唱腔、念白、散曲等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戏曲音乐的特点和形式案例分析法:播放中国戏曲音乐作品,分析作品的风格和特点7.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学生能回答中国戏曲音乐的基本问题和知识点课后作业:学生能完成相关的音乐作品分析和赏析第八章:中国民族音乐了解中国民族音乐的特点和分类掌握中国民族音乐的形式和内容欣赏中国民族音乐作品8.2 教学内容中国民族音乐的特点:独特性、多样性、融合性等中国民族音乐的形式:乐器演奏、合唱、民族乐队等中国民族音乐的内容:民间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等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民族音乐的特点和形式案例分析法:播放中国民族音乐作品,分析作品的风格和特点8.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学生能回答中国民族音乐的基本问题和知识点课后作业:学生能完成相关的音乐作品分析和赏析第九章:中国现代音乐9.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现代音乐的特点和代表人物掌握中国现代音乐的形式和内容欣赏中国现代音乐作品9.2 教学内容中国现代音乐的特点:创新性、多样性、融合性等中国现代音乐的形式:流行音乐、摇滚音乐、电子音乐等中国现代音乐的内容:歌曲、音乐剧、实验音乐等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现代音乐的特点和形式案例分析法:播放中国现代音乐作品,分析作品的风格和特点9.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学生能回答中国现代音乐的基本问题和知识点课后作业:学生能完成相关的音乐作品分析和赏析第十章:中国音乐名作赏析10.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音乐名作的背景和特点掌握中国音乐名作的形式和内容欣赏中国音乐名作10.2 教学内容中国音乐名作的背景:历史时期、地域文化、作曲家等中国音乐名作的形式:民间音乐、戏曲音乐、民族音乐等中国音乐名作的内容:歌曲、器乐曲、音乐剧等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音乐名作的背景和特点案例分析法:播放中国音乐名作,分析作品的形式和内容10.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学生能回答中国音乐名作的基本问题和知识点课后作业:学生能完成相关的音乐作品分析和赏析第十一章:中国传统乐器的介绍1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乐器的特点和分类掌握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方法和音色欣赏中国传统乐器演奏的作品11.2 教学内容中国传统乐器的特点:制作材料、演奏方式、音色等中国传统乐器的分类:吹奏乐器、拉弦乐器、弹拨乐器、打击乐器等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方法:技巧、指法、节奏等1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乐器的特点和分类演示法:示范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方法和技巧案例分析法:播放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作品,分析作品的风格和特点11.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学生能回答中国传统乐器的basic questions 和知识点课后作业:学生能完成相关的乐器演奏练习和作品分析和赏析第十二章:中国传统音乐理论12.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中国传统音乐的理论体系欣赏中国传统音乐作品12.2 教学内容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基本概念:音律、音阶、和声等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原理:五声音阶、十二律、音乐结构等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应用:作曲、演奏、欣赏等1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传统音乐作品,解释理论的应用12.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学生能回答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基本问题和知识点课后作业:学生能完成相关的音乐作品分析和理论应用练习第十三章:中国传统音乐与文化的关系13.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音乐与文化之间的联系掌握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内涵欣赏中国传统音乐作品13.2 教学内容中国传统音乐与文化的联系:历史背景、地域特色、社会习俗等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内涵:哲学思想、宗教信仰、道德观念等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文化解读:歌曲、器乐曲、音乐剧等1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音乐与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内涵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传统音乐作品,解读其文化意义13.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学生能回答中国传统音乐与文化关系的基本问题和知识点课后作业:学生能完成相关的音乐作品分析和文化解读练习第十四章: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创新14.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方式与现状掌握中国传统音乐的创新途径与成果欣赏中国传统音乐作品14.2 教学内容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方式:家族传承、师徒传承、学校教育等中国传统音乐的创新途径:融合现代音乐元素、跨文化合作等中国传统音乐的创新成果:新作品、新形式、新演出等1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方式与创新途径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传统音乐的创新成果和影响14.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学生能回答中国传统音乐传承与创新的基本问题和知识点课后作业:学生能完成相关的音乐作品分析和创新思考练习第十五章:总结与展望15.1 教学目标总结学习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展望未来对中国音乐的发展与传承的期望15.2 教学内容回顾本课程的主要内容:音乐史、音乐形式、音乐理论、音乐与文化等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感悟:知识增长、审美提升、文化自信等探讨未来中国音乐的发展与传承:创新、传播、教育等15.3 教学方法讲授法:总结学习内容与收获讨论法:展望未来中国音乐的发展与传承15.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学生能回答总结与展望的基本问题和知识点课后作业:学生能完成相关的学习总结和未来展望练习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的教学教案,涵盖了十五个章节的内容。
第六章宋元时期的音乐第一章概述宋之前的唐朝宫廷音乐,是当时中国音乐艺术最高成就的代表。
这一成就的获得,与唐朝盛极一时的国力和国际性地位密不可分。
而唐后期的战乱决定了宫廷音乐活动的趋势必然从盛唐恢弘规模的高峰逐渐下滑,不复以往的辉煌。
因此宋朝的宫廷音乐大致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宫廷音乐艺艺术向着小型、精致的审美趋向发展。
如唐代大曲在北宋时已不再表演全曲,而仅仅裁取大曲中的一段或几段音乐进行演奏,称之为“摘遍”;乐器独奏和小合奏等具有独立的纯器乐形式也开始盛行于宫廷,并体现出高超的演奏技艺。
宫廷音乐规模随着朝廷内外交困的加剧而缩小。
到了偏安一隅的南宋,教坊这一掌管与从事宫廷音乐艺术表演的机构始被废止,后再建再废。
此消彼长的是宋元时期市民音乐异峰突起,在宋元及宋元以后,牢牢占据了时代音乐的显要地位。
宋元时期的社会,商品经济空前发展,城市(镇)人口急剧增长,其兴旺程度大大超越了汉唐时代。
作为市民阶层的贫民百姓,必须依靠出卖劳动力或进行小型商业活动才能维持生计,而他们在辛苦劳作之余又需要有适合自身的娱乐活动来消除疲劳、放松精神,这样,既为满足市民阶层需求,又为表演者、创作者和组织者提供谋生手段的市民文艺就此营运而生,并迅速影响了文人阶层和统治阶层,从而成长为当时的文化主流。
而市民文艺中的音乐大致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具有商品经济性质。
第二,具有固定的演出场所。
宋元时期主要的商业演出场所是“瓦子”中的“勾栏”。
第三,具有职业艺人和专业行会组织。
勾栏艺人吧演出作为养家糊口的长期谋生手段,有的终生固定表演于一个场所;同时,艺人们一专业之分,组织起了自己的行会团体,称之为“社会”。
第四,具有主流音乐的地位。
市民音乐兴起后,以其追求通俗、参与和娱乐的审美特征迅速吸引了文人阶层和统治阶层。
第五,具有以综合艺术音乐为主体的样式,其中的戏曲音乐是时代音乐的代表。
在市民音乐中,固然有细乐、清乐等纯音乐的器乐演奏,但绝大多数是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的结合,如唱赚、鼓子词、诸宫调等歌曲和说唱是音乐与文学的结合,舞旋、舞剑、舞判等舞蹈是音乐与舞蹈的结合,而杂剧、南戏等戏曲更是音乐与戏剧、舞蹈和文学的多项综合。
宋元戏曲的音乐表现引言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华夏民族传统音乐艺术繁荣发展的时期之一。
在宋元戏曲中,音乐表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舞台演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传递情感和塑造角色形象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歌曲、乐器、节奏等方面探讨宋元戏曲的音乐表现。
歌曲1.典雅高亢的咬字:宋元戏曲歌唱所使用的咬字风格常常非常典雅高亢。
演员通过富有韵律感的咬字方式来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
2.声腔技巧:在宋元戏曲中,不同角色经常使用特定声腔来进行歌唱,这使得观众能够根据声腔来辨识不同角色,并进一步理解他们所扮演角色的特点。
3.情感表达:歌曲是传递情感最直接的手段之一,在宋元戏曲中,演员通过对音调、节奏和音量的巧妙运用,将角色内心的喜怒哀乐真实地传递给观众。
乐器1.突出节奏感的鼓乐:戏曲演出离不开对节奏的把握,而在宋元戏曲中,鼓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变化多样的鼓点和强烈有力的鼓声,演员能够更好地创造紧张激烈或庄重肃穆的氛围。
2.柔美悠扬的弦乐:弦乐是宋元戏曲中常见的乐器之一,其柔美悠扬的声音常常用来表现温情脉脉、忧愁伤感等情感。
通过不同弦乐器如琵琶、二胡等的演奏和演唱方式,能够使观众更加深入地体会到角色所经历的情绪变化。
节奏1.快节奏:快节奏是宋元戏曲中常见且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
通过高速而有力地表现各种动作、身形转换和情节发展,使得观众充分感受到戏曲的激烈、紧张和快节奏的特点。
2.慢节奏:相比之下,慢节奏则能够更好地展现角色内心的细腻情感变化。
音乐的缓慢流动与演员的表演形成对照,使得观众能够更加聚焦于角色的情绪、思考和内心世界。
结论在宋元戏曲中,音乐表现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它通过歌曲、乐器和节奏等方面展现了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
从咬字、声腔、情感表达到鼓乐、弦乐和不同节奏方式的运用等等,宋元戏曲音乐为观众营造了一个极具视听冲击力和情感共鸣力的舞台世界。
它既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一颗闪耀明珠,也是华夏民族传统音乐艺术的瑰宝之一。
宋元词曲的音乐特点与艺术形式研究引言宋元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中词曲作为文学和音乐的结合体,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对宋元词曲的音乐特点和艺术形式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音乐文化。
1. 音乐特点宋元词曲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音乐特点:a. 旋律优美多样宋元词曲以其优美的旋律著称,在旋律构成上丰富多样。
其中包括各种不同类型的旋律,如慢板、快板、折子等。
不仅如此,还流行着各种不同风格的曲调,如傣调、西域调等,使得宋元词曲在旋律上呈现出多样性。
b. 动人婉转情感表达宋元词曲在情感表达上非常丰富。
作品中常涉及爱情、离别、怀念等深情之感,通过动人婉转的旋律来传递作者内心世界的情感。
这种情感表达方式常常引起听众共鸣,使人深受触动。
c. 词曲结合紧密宋元时期,词曲在艺术形式上实现了更加紧密的结合。
曲调与词的内容相辅相成,互相烘托,进一步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这种紧密结合使得词曲作品更具完整性和一体性。
2. 艺术形式a. 声腔声腔是指宋元时期演唱词曲时所使用的音乐手段。
它包括了各种不同风格和技巧,如抛、内蒙、银足、鼓舌等。
声腔起到了衬托和提升词意的作用,是宋元词曲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b. 合奏与独奏在宋元时期的词曲演唱中同时存在着合奏和独奏两种形式。
合奏通常由多个乐器同时演奏,在创造出丰富和谐音响效果的同时,也能使作品更加生动活泼。
而独奏则是某一乐器独自演奏,突出乐器的独特音色和技巧。
c. 表演形式多样宋元词曲在表演形式上也非常多样化。
既有单人独唱的形式,也有多人合唱或分声合唱的形式。
此外,还有伴奏舞蹈等形式的表演。
这些多样化的表演形式丰富了宋元词曲的艺术表现手法。
结论通过对宋元词曲的音乐特点和艺术形式进行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在宋元时期,词曲以其旋律优美、情感丰富和紧密结合等特点成为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
同时,各种不同的声腔、合奏与独奏手法以及多样化的表演形式都使得宋元词曲在音乐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
第五章;宋、元时期:(公元960-1368)第一节;概述:公元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代周而起,建都汴京,史称北宋,此后又陆续收复南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几个割据政权,结束了自唐末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
在北宋王朝统治的160多年间,虽然边境战事不息,但国内相对承平,生产迅速恢复,经济得到发展,工商业空前繁荣,城市随之而兴盛。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市民阶层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
适应着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求,城镇中普遍设立了瓦子勾栏等娱乐性场所,市民音乐迅速发展。
在民间发展起来的曲子词至宋代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广泛普及于各阶层人们的文化生活,涌现出大批著名曲子词作家和唱词艺人,创作出极为丰富的曲子词作品,并出现了按照一定的曲式结构原则联缀而成的套曲形式一唱赚。
说唱艺术也开始走向成熟,创造出大型的说唱音乐的新形式——诸宫调。
诸宫调的确立不仅反映出说唱音乐的高度成熟,也为戏曲艺术的确立创造了条件。
由于吸取了唱赚、诸宫调等艺术形式的滋养,杂剧艺术越来越接近于真正的戏曲,对宋代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靖康之难”,标志着北宋的覆亡。
公元1127年,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后,在临安建都,形成与北方金帝国的对峙局面,史称南宋。
金兵的掳掠,使中原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但由于南北人民的抗金斗争,阻止了金兵南侵,为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随着宋王室的南迁,也造成了科学文化的大规模南移,促进了南方科学技术的进步。
城市更加兴盛,工商业更加繁荣。
音乐文化循着市民音乐的新方向得到更大的发展。
城镇中的瓦舍勾栏较北宋更为普及,已出现了民间艺人的专业组织——社会和书会。
民间器乐的新形式大量涌现。
北宋末年在南方兴起的南戏,在杂剧的影响下迅速成长。
宋末,蒙古族兴起于北方。
它于1234年灭金统一北方之后,又于1279年灭南宋统一中国,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
宋元时期音乐宋元时期的重要考点:•市民音乐总体特点•新型民间音乐体裁•杂剧、南戏的发展•曲子词、散曲的发展•乐器:古琴、弓弦乐器•律学•著述1.简论宋代音乐的主要特征及其历史地位唐代到宋代的音乐转型是由宫廷转向民间,由贵族化转向平民化,由歌舞大曲向说唱戏曲过渡,由追求场面氛围向追求情节性、戏剧性的演变,是宋代音乐异于前朝隋唐音乐的几个显著特点,也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的一个巨大转拆。
宋代音乐文化的繁荣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为宋及其后元、明、清各代音乐文化的发展莫定了一个新的传统格局。
2.简述宋元时期市民音乐的发展及其历史意义?宋代市民文化的蓬勃发展,促使音乐的主流由宫廷转向民间。
戏曲艺术得以确立和发展,从而替代了原来的歌舞艺术。
各类丰富多姿的音乐艺术形式争奇斗艳,标志着我国民族传统音乐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宋代音乐文化向着普及面更广、综合性更强的艺术形式发展。
3.名词解释•瓦舍:又称瓦市、瓦肆、瓦子。
是宋代大型娱乐场所集中的地方。
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写道:“瓦舍者,谓其来者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
”•勾栏:又作勾阑、构栏,是栏杆的别名,因其所刻花纹相互勾连而命名。
是百戏杂剧的固定演出场所,表演艺人为专业化演员。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东京般载车,大者曰‘太平’,上有箱无盖,箱如构栏而平。
”•路歧人:宋代民间艺人,也叫路歧,在露天旷场表演,又叫“打野呵”。
民间艺人地位低,无法进入勾栏,只能流动演出。
例题:宋元时期市民音乐活动的中心是()。
(瓦子,勾栏)4.瓦子、勾栏中的艺术形式①歌曲方面,有叫声、嘌唱、小唱、唱赚、赚等②歌舞方面,有舞旋、舞剑、舞判等③说唱方面,有说话四家,又有鼓子词、诸宫调、唱赚等④戏剧方面,有傀儡、影戏、杂扮、杂剧、院本、南戏等⑤器乐方面,有大乐、细乐、清乐、小乐器、独奏等5.名词解释:鼓子词•产生于北宋时期,是一种说白和歌唱相结合,以唱为主的艺术形式。
•音乐特点:以鼓为节拍,通篇只用一个词调反复演唱,每段兼以说白,抒情和叙事兼而有之•主要用鼓伴奏,还有三弦,扬琴、板胡、二胡、古筝、琵琶、箫、笛、梆子、碰铃、八角鼓、瓷碟子等为辅。
中国古代音乐史(共同课)期末复习题——名词解释篇第一章原始社会音乐1、“葛天氏之乐”:传说中的一种古乐,是远古氏族葛天氏的乐舞,其中包含8 首歌曲,主要反映了初民对生产和生活的思想感情。
2、“伊耆氏之乐”:传说中的一种古乐,属于远古氏族伊耆氏的乐舞。
是初民祈年的乐舞,是伊耆氏在每年12 月中举行的崇奉万物的蜡祀活动。
3、《弹歌》:原始乐舞,反映了原始狩猎生活。
4、《云门》:原始乐舞,黄帝时期崇拜天神的乐舞。
5、《箫韶》:原始乐舞,舜时期宗教性乐舞。
6、河姆渡骨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氏族社会遗址发现的距今7000 年的几十只骨笛,它们是一些小骨管,开两或三孔。
7、夔:古史传说时期虞舜的乐官。
第二章夏商时期的音乐1、《大夏》:西周时期六代乐舞之一,内容是歌颂大禹治水的功绩。
2、《大濩》:西周时期六代乐舞之一,内容歌颂了商汤伐桀的功绩。
3、编铙:殷墟妇好墓出土的5件一组的商代编铙。
4、编磬:由几个罄组成一套编磬。
现故宫博物院藏有商代三枚一组的编磬,铭文分别是“永启”,“夭余”,“永余”。
第三章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1、大司乐:周初建立的我国最早的宫廷音乐机构。
它的一个重要职能是音乐教育。
它的目的是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最高统治。
除此之外的另外两个职能是严格的行政管理和音乐表演职能。
2、八音分类法:八音是指我国周代按照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乐器分类的方法。
这也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
八音分别是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3、隔八相生法:在三分损益法所生的五律基础上,继续往下生律至第十二律。
每隔八位生一律。
这种计算方法见于《吕氏春秋·音律篇》。
4、八佾:周朝建立的礼乐制度,各个等级所使用的音乐,在规模和排列上有严格的区别和划分。
其中舞队的排列是天子用八佾,诸侯六佾,依次往下递减。
5、乐悬:西周起有关钟、罄乐器数量和设置方位的等级规定。
6、《成相篇》: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荀子的成相篇,是一篇至今流传下来的兼用韵文和散文的作品,是说唱音乐的远祖,其内容是揭露统治者的愚蠢。
名称名称: 宋元时期的器乐我国中原地区自唐代开始出现拉弦乐器,如轧筝,宋陈旸《乐书》:“唐有轧筝,以竹片润其端而轧之,因取名焉”。
江西明益庄王墓出土奏轧筝俑。
又有奚琴,宋陈旸《乐书》:“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鼗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
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至今民间用焉”。
在宋人所绘的《番王按乐图》中,有一人演奏拉弦乐器,形似火不思,四轸在一侧,持弓演奏。
此乐器未见于文献记载。
甘肃榆林石窟第十窟元代壁画中也有一人奏拉弦乐器,形制与今日的二胡类乐器大体相同。
至明清时期,拉弦乐器形制更为丰富多样。
泉州开元寺大殿木雕中有拉二弦伎乐飞天。
开元寺始建于唐代,重修于明代。
二弦至今在福建流传。
用于“南音”伴奏。
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弹拨乐器三弦,一般多认为它源于秦汉时期的弦鼗,但三弦之名始见于唐代(唐崔令钦《教坊记》),其形制没有详细记述。
近年,四川广元县罗家桥南宋墓出土伎乐石雕中有演奏三弦图象,形制与今日三弦相近,音箱呈方形,柄上端置三个轸。
图中两把三弦,轸子的位置略有不同,一把二左一右,另一把二右一左。
可能当时三弦的制作规格尚未定型。
此墓修建年代在南宋淳熙(1174—1190)年间或稍晚。
河南焦作西冯封金墓曾发现演奏三弦乐俑(残)。
辽宁凌源富家屯元墓壁画中有游乐图,图中长方形桌子的一侧有一人弹三弦,似在为桌前站立的一位演唱者伴奏。
传世的一件明代竹制笔筒,筒身雕刻乐舞图,中间一舞者,另有五人伴奏。
所持乐器为三弦、笙、拍板、汤锣、堂鼓,均属常见的民间乐器。
泉州开元寺大殿木雕中有弹三弦伎乐飞天。
上述诸图象表明三弦在宋元明流传甚广。
此外,在明徐会嬴《文林聚宝万卷星罗》中已载记录三弦乐曲的谱式,记《鹅浪儿》、《镇南枝》等七曲。
此谱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字代表左手在三根弦上所按音位,以圆圈等代表右手弹拨指法及音符时值的长短,是一种音位谱式。
云锣,古代名云璈。
据《元史·礼乐志》载:“云璈,制以铜为小锣十三,同一木架,下有长柄,左手持而右手以小槌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