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头痛
- 格式:ppt
- 大小:175.00 KB
- 文档页数:39
头痛病(神经性头痛)中医诊疗方案2016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头痛的诊断标准。
①头痛部位多在头部一侧额颞、前额、颠顶,或左或右辗转发作,或呈全头痛。
头痛的性质多为跳痛、刺痛、胀痛、昏痛、隐痛,或头痛如裂等。
头痛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分钟、数小时、数天,也有持续数周者。
②隐袭起病,逐渐加重或反复发作。
③应查血常规,测血压,必要时做腰穿、骨穿,脑电图。
有条件时做经颅多普勒、CT、磁共振等检查,以明确头痛的病因,排除器质性疾病。
2、西医诊断: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①头痛多于30岁前后发生,多位于两额及枕、颈部,呈持续性钝痛,而头痛的持续性为其主要特征;②部分病人和偏头痛并存;③部分病人有“空枕头”征;④排除脑肿瘤、高血压、癫痫和青光眼等所引起的头痛。
(二)证候诊断1、肝阳上亢:头痛而胀,或抽掣而痛。
痛时常有烘热,面红目赤,耳鸣如蝉,心烦口干。
舌红,苔黄,脉弦。
2、痰浊上扰:头痛胀重,或兼目眩。
胸闷脘胀,恶心食少,痰多粘白。
舌苔白腻,脉弦滑。
3、瘀阻脑络:头痛反复,经久不愈,痛处固定,痛如锥刺。
舌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弦或细涩。
4、气血亏虚:头痛绵绵。
两目畏光,午后更甚,神疲乏力,面色huang(恍)白,心悸寐少。
舌淡,苔薄,脉弱。
5、肝肾阴虚:头痛眩晕,时轻时重。
视物模糊,五心烦热,口干,腰酸腿软。
舌红少苔,脉细弦。
二、诊疗方案(一)辩证选择中药汤或中成药。
1、肝阳上亢:头痛而胀,或抽掣而痛。
痛时常有烘热,面红目赤,耳鸣如蝉,心烦口干。
舌红,苔黄,脉弦。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
天麻、钩藤、石决明、川牛膝、黄芩、山栀子、杜仲、桑寄生、茯神、夜交藤、益母草2、痰浊上扰:头痛胀重,或兼目眩。
胸闷脘胀,恶心食少,痰多粘白。
舌苔白腻,脉弦滑。
1.年轻女患,反复发作性头痛3年。
每次发作前都有2小时左右的烦躁、饥饿感,随之一眼出现异彩,持续约30分钟,缓解后出现头痛,呈钻痛、搏动性,常伴恶心、呕吐,持续4-5小时后进入睡眠后缓解。
应诊断为:A. 紧张性头痛B. 丛集性头痛C. 无先兆的偏头痛D. 特殊类型偏头痛E. 有先兆的偏头痛2. 最常见的偏头痛为:A. 有先兆的偏头痛B. 无先兆的偏头痛C. 基底型偏头痛D. 偏瘫型偏头痛E. 偏头痛等位发作3. 下面哪种发作类型属于偏头痛等位发作:A. 头痛发作后伴眼肌麻痹B. 先偏瘫、麻木和失语数十分钟后发生头痛C. 周期性发生某些症状而无头痛,或与头痛交替出现D. 耳鸣、共济失调,也可有嗜睡状态或跌倒E. 发作迅速,持续1-2小时可完全缓解4. 偏头痛防治的下列哪项表述不正确:A. 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B. 不饮用红酒C. 不摄食含奶酪的食物D. 避免摄食已知的诱发发作的食物E. 发作后可试用血管扩张药1. 头痛的治疗原则是什么?2. 原发性头痛和继发性头痛各举3例。
3. 何谓偏头痛?4. 偏头痛的主要临床类型有哪些?5. 偏头痛最常见的类型及临床表现?6. 有先兆的偏头痛常见的视觉先兆表现?7. 特殊类型的偏头痛包括哪些?8. 何谓紧张性头痛?9. 慢性紧张性头痛的诊断标准?10. 何谓低颅压性头痛?11. 低颅压性头痛应与哪些疾病鉴别?1. 有先兆的偏头痛的临床分期及表现?2. 试述偏头痛的治疗?3. 基底型偏头痛和偏头痛等位发作的临床特点?4. 何谓紧张性头痛,临床表现及治疗?5. 低颅压性头痛的治疗?1-4 EBCE1. 头痛的治疗原则是什么?减轻或终止头痛发作、预防头痛复发、力争病因治疗。
2. 原发性头痛和继发性头痛各举3例。
原发性头痛如偏头痛、丛集性头痛、紧张性头痛;继发性头痛如外伤性、肿瘤和脑膜炎所致的头痛。
3. 何谓偏头痛?偏头痛是反复发作的一侧搏动性头痛,是常见的原发性头痛。
神经病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疾病和肌肉疾病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预防和治疗及康复等内容的一门临床学科。
感觉性失语:患者能听见对方和自己说话的声音,但不能理解说话的含义。
运动性失语:又称Broca失语,由优势侧额下回后部病变引起,以口语表达障碍为突出特点,听理解相对较好,呈非流利型口语。
脑疝:是颅内压增高的严重后果,是部分脑组织因颅内压力差而造成移位,当位移超过一定的解剖界限时则称之为脑疝。
三偏综合征:指内囊包含大量上、下行纤维,一侧内囊小范围损伤时,可引起对侧肢体偏瘫(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损伤)和偏身感觉障碍(丘脑中央辐射受损),大范围损伤还可以有对侧同向性偏盲(视辐射受损),即出现“三偏综合征”Horner综合征:颈8~胸1节段侧角细胞受损,瞳孔缩小(病损同侧),眼球内陷(眼眶肌麻痹),眼裂变小(眼睑肌麻痹),同侧面部出汗减少脊髓休克:当脊髓与高位中枢断离时,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
颈膨大:颈部上部神经出入处形成膨大,相当于C5~T2,两上肢呈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两下肢呈上神经元性瘫痪。
腰膨大:腰部下肢神经出入处形成膨大,相当于L1~S2,受损时出现双下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双下肢及会阴部各种感觉缺失,括约肌障碍。
延髓麻痹:舌咽、迷走神经彼此邻近,有共同的起始核,常同时受损,表现为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及咽反射消失,也称真性延髓麻痹。
假性延髓麻痹:舌咽、迷走神经的运动核受双侧皮质脑干束支配,当一侧损害时不出现延髓麻痹症状,当双侧皮质延髓束损伤时才出现构音障碍和吞咽因难,而咽反射存在,称假性延髓麻痹。
昏迷:是一种严重的意识障碍。
患者意识完全丧失,各种强刺激不能使其觉醒,无有目的的自主活动,不能自发睁眼。
脑膜刺激征:为脑膜受激惹的表现,脑膜病变导致脊髓膜受到刺激并影响到脊神经根,当牵拉刺激时引起相应肌群反射性痉挛的一种病理反射。
见于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和颅内压增高等。
美国神经病学会儿童偏头痛治疗指南偏头痛是儿童常见病,直至青春期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从3~7岁的3%,增加到7~11岁的4%~11%,11~15岁发病率达到8%~23%。
男孩平均发病年龄为7.2岁,女孩为10.9岁。
儿童复发性头痛的评估应从病史和家族史的全面采集开始,而后进行生命体征的彻底检查,特别是血压和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包括眼底检查。
儿童原发性头痛的诊断主要依据国际头痛学会(IHS)发布的临床诊断标准(1988)。
2004年IHS发表了修改的头痛病国际分类(IC HD),分为原发性(包括有/无先兆的偏头痛)和继发性头痛病,儿童无先兆的偏头痛诊断标准见表1。
对于低龄儿童,1988年IHS标准的局限性较大,而第2版ICHD标准结合了更多与发育相关的条件。
儿童偏头痛的统一诊断标准对临床治疗和研究非常关键。
表1 2004年IHS头痛病国际分类:儿童无先兆的偏头痛诊断标准儿童无先兆的偏头痛诊断标准A.符合B-D特点的发作≥5次B.头痛发作持续1~72小时C.头痛具有以下4种特点中的至少2种1.双侧或单侧(额部/颞部)疼痛2.搏动性痛3.中至重度程度4.日常活动后加重D.至少有1种下列伴随症状1.恶心和(或)呕吐2.畏光和恐声(可从其行为推测)儿童和青少年偏头痛应进行适当的个性化治疗,当头痛引起不同程度的病残时,应考虑选择适当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但并不是所有患儿均须采用药物治疗。
儿童偏头痛的治疗较为困难。
由于低龄儿童难以准确地表述他们的症状,因此准确的诊断、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和伴随症状的识别都是复杂的。
此外,儿童的其他感染、过敏或胃肠道疾病均可引起与偏头痛类似的症状。
因此,如果有类似甚或引起偏头痛的其他疾病存在时,使用针对儿童偏头痛治疗的特异性药物的疗效就会非常有限。
同样重要的是,对成人有效的急性期或预防用药,因其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尚未进行,在这一人群难以使用。
本治疗指南主要涉及儿童和青少年偏头痛的药物治疗,非药物和行为治疗不作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