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瓦的刮研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3
附录A轴瓦的刮研工艺A.1 轴瓦刮研前准备a)准备好必要的工具量具和材料,如平面、三角刮刀、千分尺、游标卡尺、平板或平尺、研磨轴、机油、红丹粉、白布、毛刷、油石、砂布、直径1.5—2mm保险丝。
b)用适量红丹粉和机油调制显示剂,存放于专用器械中。
c)备好夹持或支持轴瓦的工具,使轴瓦在刮削中保持平稳,不晃动、不滑动,并注意工作放置位置,高低适中,以便于刮削。
d)光线强弱适中,必要时装好照明设施。
e)新轴瓦应测量机械加工尺寸公差,检查刮削余量是否合适,刮削余量为0.20—0.30mm。
f)旧轴瓦应用显示剂在轴上研磨,检查接触点的分布情况,并用压铅丝测量轴瓦间隙以确定刮削方式。
g)校验刮削瓦口平面,提高瓦口面的严度与加工精度,以便提高压铅丝测量轴瓦间隙准确度,新轴瓦可先用标准平板或平尺校正刮削瓦口平面,然后上、下轴瓦对研刮削。
A.2 刮研的方法及步骤h)检查轴瓦与轴颈配合情况,将轴瓦内表面和轴颈擦干净,在轴颈上涂薄薄一层显示剂,然后把轴瓦和放在轴颈外,用手压住轴瓦,同时周向对轴颈做往复滑动数次后,取下轴瓦,查看瓦面,此时瓦表面有红点、黑点、有的地方呈亮光,无显示剂地方表明轴瓦与轴颈没接触间隙较大,红点表明二得虽无接触,但间隙较小,黑点表明它比红点高,轴瓦与轴略有接触,亮点处表明接触最重,即最高点。
i)根据研磨情况刮削轴瓦,刮削是针对瓦面上的亮点、黑点及红点,无显示剂处无须刮研,对亮点下刀要重而不僵,刮下的乌金厚且呈片状,对黑点下刀要轻,刮下的乌金片薄且细长,对红点则轻轻刮挑,挑下的乌金薄且小,刮刀的刀痕下一遍要与上一遍呈交叉状态,形成网状,使轴瓦运行时润滑油流动不倾向一方,这就完成了轴瓦的第一次刮削。
j)重复上术(1)、(2)过程,直到轴瓦的瓦面符合要求为止。
A.3 轴瓦的刮研质量标准k)在轴瓦与轴颈的接触角以60—90°为宜,且接触角边缘沿其接触点应有过渡痕迹。
l)两侧间隙均匀呈楔形。
m)在允许接触范围内,接触点大小一致,沿轴线均匀分布,达2—3点。
发电机组轴瓦研刮工艺流程一、准备工作。
咱们得先把要用的工具和材料都找齐喽。
像刮刀这可是个重要的小玩意儿,得找那种顺手的。
还有研磨剂,就像是给轴瓦做“美容”的魔法药水一样。
轴瓦呢,得先检查检查,看看有没有明显的缺陷或者损伤,要是有可就像脸上有个疤,得先处理处理。
而且呀,工作的场地也得收拾干净,乱七八糟的可不行,就像咱自己的小窝一样,得整整齐齐的才能干好活。
二、粗刮阶段。
这时候呢,我们把轴瓦放在该放的地方,然后把轴瓦和轴颈简单接触一下。
你看啊,就像是两个人初次见面握个手,看看大概的情况。
然后就用刮刀开始刮啦。
这个粗刮呢,就比较“豪放”一点,不需要特别精细。
主要是把那些比较高的地方给刮掉,让轴瓦和轴颈的接触面积开始慢慢变大。
刮的时候呀,就感觉像是在给轴瓦做按摩,但是这个按摩可有点费力气呢。
每刮几下,就再让轴瓦和轴颈接触一下,看看哪里还高,就像看哪里还鼓着个包似的,再接着刮。
三、半精刮阶段。
粗刮完了之后呢,就到半精刮啦。
这个时候就不能那么“粗暴”啦,得稍微细致一点。
研磨剂这个时候就派上用场了,把研磨剂涂在轴颈上,然后让轴瓦和轴颈来回摩擦,就像两个人在跳舞一样。
摩擦完了之后,轴瓦上就会有一些痕迹,我们就根据这些痕迹来刮。
这个刮就不像粗刮那样大刀阔斧了,而是要一点一点地来,把那些比较突出的小点给刮掉。
而且要经常检查接触的情况,看看是不是越来越均匀了。
要是发现哪个地方接触得不好,就得多下点功夫在那里刮刮。
四、精刮阶段。
精刮可就是个精细活啦。
这个时候每刮一下都得小心翼翼的。
研磨剂还是要用的,但是这个时候更注重的是接触的精度。
要把轴瓦和轴颈的接触面积调整到最好的状态。
你看啊,就像是给轴瓦做最后的“微调”。
刮的时候,刮刀的角度和力度都要掌握得刚刚好。
而且要频繁地检查,一点点的小瑕疵都不能放过。
这个阶段就像是给轴瓦穿上一件精致的衣服,要做到完美无瑕才行。
五、检验阶段。
所有的刮削工作都完成之后,就得检验啦。
可以用一些简单的方法,比如用塞尺检查轴瓦和轴颈之间的间隙,看看是不是符合要求。
详解‘轴瓦刮研’关键几步刮瓦的核心步骤是:第一步粗刮上下瓦,第二步细刮上下瓦,第三步开侧间隙,第四步开储油槽。
在刮研椭圆瓦时要使瓦面接触点和储油槽均匀分布,使润滑油快速在瓦面上形成润滑油膜,保证齿轮组运行振动值稳定和油温正常的关键。
轴瓦由瓦体和轴承衬(表面合金)组成,滑动轴承工作时,轴瓦与轴之间要求有一层很薄的油膜起润滑作用,轴与轴瓦被润滑油分开而不发生直接接触,从而大大减小摩擦损失和轴瓦表面合金磨损,油膜还具有较强的吸振能力。
如果存在润滑不良,则轴瓦与轴之间会直接摩擦,摩擦会产生很高的温度,虽然轴瓦是由特殊的有一定耐高温合金材料制成,但发生直接摩擦产生的高温仍然会将轴瓦烧坏,轴瓦还可能由于负荷过大、高温过高、润滑油存在杂物或黏度异常等因素造成轴瓦瓦衬变形直至烧瓦。
轴瓦刮研的目的是为了瓦衬形成圆的几何形状,使轴瓦与轴颈间存在楔形缝隙,以保证轴颈旋转时,摩擦面间能形成楔形油膜,使轴颈上升离开瓦衬,在油膜的浮力作用下运转,以减轻与瓦衬的摩擦,降底其磨损与动力的消耗,从而可以通过向轴瓦供油,带走轴瓦工作时产生的热量,以冷却轴承,并且在轴瓦与轴颈间隙形成稳定的有足够承载能力的油膜,以保证液态润滑。
轴瓦的刮研是按轴瓦与轴承的配合来对轴瓦表面进行刮研加工,使其在接触角范围内贴合严密和有适当的间隙,从而达到设备中能形成良好的油膜。
1.开油槽:先用薄平錾进行初开,然后用细砂布和刮刀作用加工;2.刮接触角:用红丹粉调透平油做显示剂,涂在轴颈上,用轴瓦来回研磨10~15次。
检查轴瓦,乌金面上的红点用刮刀刮去,如此反复。
红点出现得越多又细,证明乌金接触角与轴颈就接触得好,乌金接触点应在全面积(接触角范围700~900)80%,分布均匀,每平方厘米应有1~2点以上算合格;轴瓦刮削接触角的后阶段最好置于瓦座内,盘动转子来检查轴瓦的接触点,再进行刮研,这样更符合实际。
3.刮削轴瓦的两侧间隙:用塞尺检查;4.刮削轴瓦的推力间隙:可与刮接触角同时进行。
滑动轴瓦的刮研和修配办法与应用摘要:滑动轴承是机械重要零件之一,滑动轴承的间隙质量直接影响着油膜的形成,关系到工作运转的平稳性、旋转精度和吸振能力的强弱,承受冲击载荷的大小、工作温度的高低和抗磨性强度以及轴承使用寿命的长短,因此,对滑动轴承的刮研、安装和修配非常关键,本文主要是调查滑动轴瓦的刮研和修配现状,了解其中存在的重难点问题,提出科学有效的措施确保滑动轴瓦的刮研和修配办法应用有成效。
关键词:滑动轴瓦;刮研;修配办法引言: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滑动轴瓦的应用,无论是人们日常生活,还是电机行业的发展与进步都离不开滑动轴瓦。
由此可见,滑动轴瓦的重要性是十分显著的。
随着电机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滑动轴瓦的应用逐渐增多,在电机长时间的运转过程中会加快滑动轴瓦的损耗。
因此,滑动轴瓦的刮研和修配办法与应用研究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是由于对滑动轴瓦的刮研和修配是专业性的操作,需要具有工作能力的专业人员才能胜任,所以,如何能有效的为完成滑动轴瓦的刮研和修配是每个从业人员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滑动轴瓦的刮研和修配的特点(1)复杂性滑动轴瓦的刮研和修配工作的主要服务内容之一就是为保证电机设备的稳定运行的,它使用的刮研和修配工作技术比较复杂。
在近年来,电机的应用逐渐增多,人们对于滑动轴瓦的刮研和修配工作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工业化时代的发展下,滑动轴瓦也随之开始越来越趋向于现代化。
因此,需要故障检修人员对于滑动轴瓦的刮研和修配这项工作内容有一个较全面、清楚的概念认识,能够快速的找到并处理故障。
(2)滑动轴瓦的刮研和修配的信息化程度不断增强重视对相关资料的数据进行分析收集和智能化处理,充分积极地发挥我国现有的信息化设备的应用技术知识和智能设备,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发挥出这些现代化设备应有的技术价值和管理作用,相信在我国未来滑动轴瓦的刮研和修配办法的应用中,这些智能化设备数据的智能化运用程度才会显得越来越高。
(3)技术性和专业性鲜明随着我国电力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进步,滑动轴瓦的刮研和修配工作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它能够有效地解决滑动轴瓦的运行故障,保证电机的正常运行,这一切对于有效提高电力的安全运行系数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剖分式滑动轴承安装摘要:对矿山大型设备剖分式滑动轴承安装、安装间隙的调整厦润滑原理作了详细的介绍,对矿山设备的安装使用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矿山设备滑动轴承安装使用剖分式滑动轴承又称对开式滑动轴承,由轴承器、轴承座、对开轴瓦、垫片、螺栓等组成,新桥硫铁矿选矿厂有5台2700×3600型球磨机、2台2100×3600型棒磨机、5台400kW同步电机均使用剖分式滑动轴承。
了解该形式轴承结构、润滑原理及安装工艺,对矿山这些大型设备的维护、保养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1 润滑原理这种轴承润滑形成大致有3个过程,轴静止时由于自身重量而处于最低位置,润滑油被轴颈挤出,轴承与轴颈侧面之间形成楔型油隙,当轴颈旋转时,由于油的粘性在金属表面附着力,油层随轴一起旋转,油层经过楔形油隙时,由于分子受到挤压和本身动能,对轴产生压力将轴向上抬起,当达到一定速度时,油对轴压力增大,轴与轴承表面完全被油膜隔开,从而形成了液体动压润滑。
形成液体动压润滑的条件是:① 轴颈与轴承配合后应有一定间隙,一般等于颈直径的1/1000~3/1000;② 轴颈必须有一定的线速度,以建立足够的油楔压力;③ 两工作面间必须连续充满一定粘度润滑油。
2 剖分式滑动轴承安装(1)轴承座安装。
对开轴瓦、轴承座、轴承盖安装时应使轴瓦背与轴承座孔接触良好,如不符台要求应以轴承座孔为基准刮厚壁轴瓦,轴瓦剖分面应比轴承座剖分面高出△h,一般△ h= 0.O5~ 0.Im m 。
(2)轴承表面与轴承座之间接触面积,上瓦不得小于40 ,下瓦不得小于50 ,并且要求接触面积均匀,不允许下瓦底部与两侧出现间隙,一旦下瓦两侧有间隙,使轴瓦承受到压强增大,就导致很快磨损。
轴瓦和轴承座之间的接触斑点应为1~2点/cm ,过少会导致轴瓦加剧磨损变形破裂。
(3)轴承与轴颈安装。
安装轴承时,必须注意轴瓦与轴颈间接触角和接触点。
轴瓦与轴颈之间的接触面所对应圆心角称为接触角,此角过大影响润滑油膜的形成,破坏润滑效果,使轴瓦很快磨损;过小会增加轴瓦压强,也会使轴瓦加剧磨损。
轴瓦刮研方案春江水泥回转窑轴瓦、球面瓦刮研方案我单位承接的春江水泥二期工程Ф4.5×66m回转窑安装,此项施工将要进入托轮轴瓦、球面瓦的刮研,因在回转窑的安装过程中,瓦的刮研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影响设备安装的质量喝设备的正常运转,现特对对此项施工进编写施工方案,此方案用以指导工程施工与管理,确保优质、高效、安全、文明地完成该工程的建设任务。
一、施工准备进入正式施工前,施工计划要完善,人员配备要齐整,各种工器具要齐全,机械要到位,并且做好各项安全防护措施,以防施工期间影响施工计划的顺利完成,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1、设备到位后,与甲方、监理、设备厂家共同验收。
要求外观无明显变形、损伤。
数量、规格符合图纸要求。
2、采用25吨吊车将托轮组分拆,分拆后的设备用塑料布覆盖好。
3、检查轴瓦,如没有发现瑕疵,开始对轴瓦进行研磨,达到要求后,通知甲方及监理验收。
4、验收通过后,进行合装。
三、施工要求1、托轮组到现场要进行全面的清理工作,特别要将轴承底座内部的铸造型砂彻底清理干净,包括加工中存留的铁屑、毛刺,先用扁铲、锉刀,刮刀等工具清理,再用清理液(煤油、汽油或柴油)仔细清洗。
最后用面粉和成面团粘干净,完成后密封。
2、设备底座划线与组装:在设备钢底座下面要划出十字中心线,在钢底座上面要划出纵横中心线,托轮组中心线,托轮轴瓦座纵横位置线,打上样冲标记。
3、轴瓦与轴颈的配合检查与刮研a、轴瓦与轴瓦的接触角控制度为300-350。
接触点不应小于1-2点/cm2.b、轴瓦与轴颈的侧间隙,每侧为2‰D-3‰D。
D为轴的直径,用卷尺检查。
油楔的形状应平稳变化,由大及小形成曲面三角形,要避免出现油楔过大或过小,以及油楔形状不规则。
c、检查轴瓦瓦背与球面瓦接触点不应小于3点/2.5×2.5cm2。
d、检查球面瓦与轴承底座球面接触点,不应小于1点/2.5×2.5cm2,接触包角不大于60°,轴向接触包角为1/3球面座的宽度。
球磨机轴瓦的刮研工艺
球磨机轴瓦刮研工艺是指对球磨机轴瓦进行刮研处理的工艺过程。
刮研工艺旨在修复轴瓦表面的磨损、减少表面粗糙度、提高轴瓦的密封性能和使用寿命。
下面是一个常用的球磨机轴瓦刮研工艺步骤:
1. 准备工作:清洁整个轴瓦表面,将表面污垢、灰尘等清除干净。
确保刮研过程中无杂质。
2. 刮研材料的选择:根据轴瓦材质和磨损情况选择合适的刮研材料。
常见的刮研材料有砂布、砂纸等。
3. 刮研:
a. 将刮研材料固定在平整的刮研工具上。
b. 在轴瓦表面均匀涂抹一层研磨油或刮研油,以降低摩擦和热量产生。
c. 以均匀的力度和速度将刮研工具沿着轴瓦表面进行刮研。
刮的方向应与轴瓦表面垂直,以避免刮出新的磨损槽。
d. 刮研过程中需不断加砂、换砂,以保持研磨效果。
4. 清洁:使用清洁剂和清水清洗轴瓦表面,将刮研过程产生的金属屑和残留物去除干净。
5. 检查:仔细检查刮研后的轴瓦表面,确保无明显的磨损、裂纹或缺陷。
6. 维护:刮研后的轴瓦需要进行适当的润滑和保养,以延长使用寿命。
需要注意的是,刮研工艺对于轴瓦的刮除量、研磨力度、刮研油的选择等要素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调整,以达到理想的刮研效果。
同时,刮研工艺过程中要保持操作规范,避免对轴瓦造成二次损伤。
压缩机轴瓦刮研方法匠心独运——揭秘压缩机轴瓦刮研的艺术在机械制造的广阔天地中,有一种技艺犹如雕琢璞玉,那就是压缩机轴瓦刮研。
这项技术深藏不露,却对设备的平稳运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工匠精神与现代科技交织出的独特乐章。
压缩机轴瓦,作为承载转动轴系的关键部件,其与轴的配合精度直接影响着设备的整体性能。
而刮研,便是通过精微的手工操作,使轴瓦表面形成一层理想的微观几何形状,确保轴与瓦之间达到理想接触状态的过程。
这一过程仿佛是精密的舞步,每一个动作都关乎到最终的“和谐共舞”。
首先,“磨刀不误砍柴工”,准备工作至关重要。
工匠们需精心选取硬度适中、耐磨性优良的轴瓦材料,并对其进行初步加工。
随后,细致入微地检查轴瓦基面,寻找哪怕最微小的凹凸不平,为后续刮研工作找准“靶心”。
“下笔如有神”,刮研过程是对匠人技艺和经验的双重考验。
他们手持特制的刮刀,宛如挥毫泼墨,每一下触碰,都需要精确的力量掌控和角度拿捏。
在轴瓦表面留下一道道细腻且有规律的纹理,这些看似随意的刮痕实则遵循着严苛的科学原理,它们共同构建起一片理想的承载平台,确保轴在高速旋转下的稳定性和耐用度。
此间,工匠们常以“慢工出细活”的耐心和毅力,反复进行刮研与测量,不断调整刮刀的角度、力度,甚至呼吸节奏,直至轴瓦与轴之间的间隙、接触面积以及压力分布均达到设计要求。
每一次金属间的微妙摩擦,都蕴含着工匠们的汗水与智慧,更是他们对极致工艺追求的生动写照。
然而,“打铁还需自身硬”,对于从事轴瓦刮研的技师而言,除了熟练掌握技艺外,更需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和敏锐的问题洞察力。
他们深知,任何一处细微的误差,都有可能在机器长期运行后酿成大患,因此,他们始终坚守在一线,以严谨的态度和精准的操作,保障每一副轴瓦都能成为压缩机高效运转的坚实基石。
总的来说,压缩机轴瓦刮研不仅仅是一项繁复而精细的技术实践,更是一场工匠与钢铁的对话,一次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创新演绎。
在这其中,我们既能看到人类智慧之光的熠熠闪烁,也能感受到那份深入骨髓的工匠精神,正是这份执着与专注,赋予了冰冷的机械以生命,让压缩机的每一次转动都充满了力量与韵律之美。
刮研磨机轴瓦新方法的应用多年来,国内对磨机主轴瓦的刮研一直沿用着点接触的理论和技术要求。
这种理论认为轴颈与轴瓦在配合角度范围内,应在瓦面均匀地刮出一些凸点,凸点之间形成浅凹坑。
凸点主要起支承轴颈的作用,凹面用以储存润滑油,起到润滑的作用。
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在安装或修复球磨机主轴承时,都要求对瓦面进行细微地刮削,反复地研磨,使其每平方厘米有1~2个接触斑点,在70~90°的范围内均匀分布。
这种刮研方法破坏了油膜的形成,在配合角度范围内轴颈与瓦点接触,在凹面储存和形成的油膜遇到凸点即被划破、切断,破坏了油膜的整体性,使轴颈与瓦实际形成半干磨擦的边界润滑状态,对润滑很不利,容易烧瓦,可靠度低。
劳动强度大,刮研时间长。
球磨机轴承瓦衬一般多采用锡基巴氏合金浇铸而成,价格昂贵。
巴氏合金浇铸厚度一般为12~15mm左右,据测定在正常情况下磨损量每年约为0.13~0.15mm,而瓦被烧一次约损失0.4~0.7mm,修复刮研一次约损失0.5~1.0mm左右(视其烧伤程度而定),所以刮削损失大大减少了瓦衬的使用寿命。
长久以来,我们根据有关资料介绍,多次采用新型刮研法技术,效果很好。
第一次是1994年3月下旬,Φ2.2m×6.5m水泥磨一号瓦由于油内粉尘太多,油槽堵塞,瓦衬受到轻度烧伤。
我们将已发黑但还未氧化的部位用刮刀轻轻刮去,然后用细砂布裹着一块平整的油石,用砂布背面在瓦衬上反复打磨,使其光滑平直,再将瓦口进行了较大的刮修,尤其是正向旋入面间隙增大,加深,放入瓦座内而且是全负荷运转,一次成功,仅用了一个班的时间就全部处理完毕,恢复了正常生产。
第二次是1994年10月上旬,还是该瓦由于瓦衬已太薄,有的部位巴氏合金已磨透,铸铁基体磨伤了轴颈,不能再继续使用。
更换新瓦时我们又试用了新刮研法技术,针对轴颈已被局部磨伤拉毛的情况,首先用细油石对轴颈的受伤部位进行了打磨,将已拉起的毛刺磨光、磨平。
然后将瓦衬两边瓦口部位进行了较大的刮修,由上往下逐渐减轻,深度达到200~230mm,形成弧形导油槽和逐渐缩小的楔形间隙,下部30°的范围内未进行任何刮研,只用砂布背面进行了几次打磨。
摘要:介绍大型电机滑动轴承刮研的技术要求和方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能源政策的实施,矿山、水泥、钢铁和电力等行业的设备都朝着大型化方向发展,大型电机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大型电机轴承选用的大多是剖分式向心滑动轴承,其材料主要为巴氏合金。
装配时,一般都采用刮研的方法来达到其精度要求,保证其使用性能。
因此,刮研的质量对电机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并直接影响着电机的使用寿命。
刮研质量不好,电机在试车时很容易在极短的时间内造成轴瓦由局部粘损发展到大部分粘损,直至抱轴烧瓦不能使用。
所以在刮研轴瓦时都由技术经验丰富的钳工操作。
下面介绍剖分式滑动轴承(轴瓦)的刮研方法。
1轴瓦与轴承座和轴承盖的配合要求(1)下轴瓦的瓦背与轴承座的接触面积应大于70%,而且分布均匀,其接触范围角应大于150°,其余允许有间隙部分的间隙不大于0.05mm。
(2)上轴瓦的瓦背与轴承盖的接触面积应大于60%,且分布均匀,其接触范围角应大于120°,允许有间隙部位的间隙应不大于0.05mm。
2轴瓦刮研的技术要求2.1接触角与接触斑点要求轴瓦的接触角在60°~120°范围内,轻载选小值,重载选大值;一般要求在60°(或120°)圆弧内,每平方厘米面积上均布的接触点数,下轴瓦应有两个以上,上轴瓦应有一个以上。
2.2油槽与瓦口油槽带(1)剖分式滑动轴承,油槽一般都开在受力较小的上瓦上。
截面为半圆弧形,沿上瓦内周180°分布,由机械加工而成。
由于上瓦有间隙量存在,润滑油很容易进入上瓦面与轴之间,其主要作用是能将润滑油畅通地注入轴瓦内侧(径向)的瓦口油槽带。
(2)瓦口油槽带分布在上、下轴瓦结合部位处(两侧)。
油槽带成圆弧楔形,瓦口结合面处向外侧深度一般在1mm~3mm,油槽带宽度一般为8m m~40m m,油槽带单边距轴瓦端面的尺寸一般为8mm~25mm。
油槽带的长度为轴瓦轴向长度的85%左右,是一个能存较大量的润滑油的带状油槽,便于轴瓦与轴的润滑与冷却。
低速、重载向心滑动轴承轴瓦面的刮研滑动轴承分液体摩擦滑动轴承和非液体摩擦滑动轴承。
过去往往认为象水泥生产机械中的回转窑和球磨机等这些低速、重载设备的向心滑动轴承难于形成完全的液体润滑,而是处于混合润滑状态中,属于非液体摩擦轴承。
根据摩擦学的理论,混合摩擦和液体摩擦可用膜厚比λ值的大小来大致区分:λ=h min /R a Σ式中:h mi n —两粗糙面间的最小油膜厚度;R a Σ—两表面的综合粗糙度,R a Σ=2a22a1R R +,μm ;R a 1、R a 2—分别为两表面的轮廓算术平均偏差,μm 。
当λ<0.4时为边界摩擦,载荷完全由微凸体承担;当0.4≤λ≤3.0时为混合摩擦,载荷由微凸体与油膜共同承担,油膜承担载荷的比例随λ值的增大而增大,在λ=1时,油膜所承担的载荷可达到70%;当λ>3~5后则为液体摩擦。
低速、重载滑动轴承轴颈表面粗糙度R a 1一般为0.8μm ;轴瓦经过较认真的刮削后,其表面粗糙度可认为达到∇5以上,R a 2=3.2μm ,适当跑合后光洁度还要更高些。
虽然刮削后的轴瓦表面不平度和表面形状误差还较大,但由于轴瓦材料是白合金或青铜,对轴颈有着良好的适应性,可以不考虑它们的影响。
于是,综合粗糙度R a Σ=222.38.0+=3.3(μm)如果最小油膜厚度能达到0.01~0.02mm ,膜厚比λ就会大于3~5,形成液体润滑。
不论是要建立液体润滑还是混合润滑都要使轴承滑动表面间形成动压油膜。
为形成流体动压润滑,应当把轴承合金瓦或铜瓦面刮研成一略大于轴颈的圆柱体,使两表面间自然形成一弯曲的楔形空间,这是我们研刮向心滑动轴承轴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
(1) 轴瓦面形状研刮低速、重载轴承的轴瓦通常是180°或120°瓦。
把已研刮好球面瓦背的轴瓦倒扣在轴颈上进行对研。
对研时,沿着圆周方向来回运动轴瓦,幅度要大;刮削时,着重刮削在宽度上不对称的接触斑点。
轴瓦的刮研的要求(一)轴瓦是直接支撑轴的。
当轴在轴瓦内旋转时,由于摩擦力的原因,必然要产生热量。
如果轴和轴瓦的接触面不良好接触是保证在某几个小点或某一块面积上,这样破坏了油膜,该处所受的压力所产生的摩擦力必然比接触均匀的地方大得多,因而在运转时,发出的热量就大,轴承温度就必然高。
相反,如果轴和轴瓦接触的很好,各处受力均匀摩擦面油膜完整,运转时,虽然也发出热量,但热量较小,而且分布在整个轴承上,这部分热量很容易散失,因此轴承不会产生高热。
为了保证轴和轴瓦能很好的接触,对轴瓦要进行细致的刮研。
刮瓦一般先刮下瓦(因下瓦是受压的)后刮上瓦。
刮瓦要在设备精评以后进行。
首先在轴颈上涂一层薄薄的红铅油,然后盘动轴使轴在轴瓦内正反各转一周,使瓦与轴颈摩擦后,将轴吊起,结果在瓦面较高的地方。
在刮削时,每刮一遍应改变一次方向,使刮痕之间成60°—90°交角。
继续数次接触点逐渐增加,最后色斑均匀分布,达到规定的为止。
一般下瓦与轴成60°—90°的接触角,在此范围内,接触点应该中间密,两边逐渐变疏,不应该使接触面与非接触面间间有明显的界限。
接触角还不能过大或过小,当角度过大会影响润滑油膜的形成,因而得不到良好的润滑,轴瓦会很快磨损,若角度过小,则增加轴瓦的压强,这样也会增加轴瓦磨损。
在刮下瓦的同时,还要找正轴的水平度。
轴和瓦的接触点要求规定:重负荷和高速运转设备:每平方厘米3—4点中等负荷运转设备:每平方厘米2—3点低速运转设备:每平方厘米1—2点上瓦德刮研法与下瓦相同在瓦上着色时,一定要装上轴,将轴承盖用螺丝紧固好,并撤掉瓦口上的垫片,保证上瓦能够很好的与轴颈接触。
轴瓦间隙的检查方法滑动轴承的间隙有两种:一种是径向间隙,另一种是轴向间隙。
径向间隙主要作用是积聚和冷却润滑油,以利于形成油膜,保持液体摩擦。
径向间隙在一般情况下顶间隙为0.001—0.002,侧间隙为顶间隙一半,在水平面上越往下越小。
回转窑拖轮轴瓦刮研的技术与应用摘要:回转窑均用滑动轴承来支撑整个窑体。
所谓滑动轴承就是通常所说的轴与瓦之间的运动,滑动轴承能够承担更高的负载,使用寿命也远大于滚动轴承的使用寿命。
本文从刮研的过程出发,主要围绕三个方面阐述了轴瓦刮研的原则、轴瓦间隙的意义以及钨金瓦的基本信息:一是轴瓦刮研的基本原则,二是轴瓦刮研的方法和要求,三是巴氏合金瓦基本信息。
关键词:刮刀;刮研;间隙;研磨;破点;存油槽一、轴瓦基础概念要使机器转动的正常,轴和轴瓦之间要有良好的支撑弧面,保持精确的配合,使它在转动过程中平稳而无松动。
可是,当机器经过长期使用以后,轴和轴瓦之间势必都有磨损,就会逐渐失去精确的配合,影响转动的效能。
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及时地加以修理。
修理刮瓦的方法,一般是用刮研,新瓦也要进行刮研。
只有通过手工刮研才能实现。
所以刮瓦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刮瓦也叫研磨,要的就是耐心和细心。
刮瓦其实就是改善接触条件,生成储油小凹点,改善润滑。
刮削轴瓦的要求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对待,由于各种条件不同,比如轴转速,负载大小,负载方向,用途的不同,其对刮瓦作业要求也不同。
这次刮瓦是以回转窑轴瓦刮研技术方面进行研究。
1.刮研前的准备工作1、工器具的选用刮刀的选用可根据每个人的熟练程度进行选用,有半圆刮刀、三角刮刀、鈎形刮刀、柳叶刮刀等。
本文以柳叶刮刀进行论述,这也是比较常用的一种刮刀。
除刮刀以外,还要准备油石(打磨刮刀用的,刮刀在长时间工作时会出现刀刃顿,无法正常使用)、塞尺、干净的布等。
2、显示剂的选用首先是调好的显示剂(种类有普鲁士蓝油、黑烟油、红铅油。
红铅油又分为红丹和三氧化二铁两种),显示剂的使用尤为重要,根据实际应用经验,三氧化二铁比红丹更为色泽鲜明,经济方便,调好的显示剂是在刮研过程中能够明显的分辨高点和低点,重要的是显示剂是否干净,有无铁屑粉末和杂物混入。
还有机油、零号纱布、毛刷、线手套等。
工具选好后还要检查轴瓦表面油污砂眼、裂纹或生锈等。
轴瓦得刮研得要求轴瓦就是直接支撑轴得。
当轴在轴瓦内旋转时,由于摩擦力得原因,必然要产生热量。
如果轴与轴瓦得接触面不良好接触就是保证在某几个小点或某一块面积上,这样破坏了油膜,该处所受得压力所产生得摩擦力必然比接触均匀得地方大得多,因而在运转时,发出得热量就大,轴承温度就必然高。
相反,如果轴与轴瓦接触得很好,各处受力均匀摩擦面油膜完整,运转时,虽然也发出热量,但热量较小,而且分布在整个轴承上,这部分热量很容易散失,因此轴承不会产生高热。
为了保证轴与轴瓦能很好得接触,对轴瓦要进行细致得刮研。
刮瓦一般先刮下瓦(因下瓦就是受压得)后刮上瓦。
刮瓦要在设备精评以后进行。
首先在轴颈上涂一层薄薄得红铅油,然后盘动轴使轴在轴瓦内正反各转一周,使瓦与轴颈摩擦后,将轴吊起,结果在瓦面较高得地方。
在刮削时,每刮一遍应改变一次方向,使刮痕之间成60°—90°交角。
继续数次接触点逐渐增加,最后色斑均匀分布,达到规定得标准为止。
一般下瓦与轴成60°—90°得接触角,在此范围内,接触点应该中间密,两边逐渐变疏,不应该使接触面与非接触面间间有明显得界限。
接触角还不能过大或过小,当角度过大会影响润滑油膜得形成,因而得不到良好得润滑,轴瓦会很快磨损,若角度过小,则增加轴瓦得压强,这样也会增加轴瓦磨损。
在刮下瓦得同时,还要找正轴得水平度。
轴与瓦得接触点要求规定:重负荷与高速运转设备:每平方厘米3—4点中等负荷运转设备:每平方厘米2—3点低速运转设备: 每平方厘米1—2点上瓦德刮研法与下瓦相同在瓦上着色时,一定要装上轴,将轴承盖用螺丝紧固好,并撤掉瓦口上得垫片,保证上瓦能够很好得与轴颈接触。
轴瓦间隙得检查方法滑动轴承得间隙有两种:一种就是径向间隙,另一种就是轴向间隙。
径向间隙主要作用就是积聚与冷却润滑油,以利于形成油膜,保持液体摩擦。
径向间隙在一般情况下顶间隙为0、001—0、002,侧间隙为顶间隙一半,在水平面上越往下越小。
水泥磨主电机轴瓦研刮方案水泥磨主电机轴瓦研刮方案一、研刮原因:电机轴承运行中突然温升至85~90℃,检查发现滑动轴承下轴瓦已烧损,轴有不同程度拉伤。
二、施工步骤:1、将电机联轴器螺栓和油管拆卸测量转子气隙并记录,打开电机两轴承上压盖后测量轴瓦顶隙和侧隙并记录,将转子两端同时顶起将下轴取出,检查损伤情况,检查甩油圈磨损情况,定位销良好状态。
2、对损伤较轻的轴用金相砂纸沾油打磨,将金属屑清除,最后用麻绳和机油绕轴来回搓动打磨抛光,至表面手感无伤痕感,光滑自然为止。
如轴表面起毛严重,可先用油石沿轴曲面来回打磨后再用600目的砂布和麻绳绕轴打磨抛光。
处理过程对轴径测量记录,有针对性地打磨,轴径误差控制在0.01-0.02内。
3、将上下瓦和甩油圈上的毛刺金属屑剔除,对拉伤的轴瓦进行研刮。
甩油圈接合处不得有棱角,上下瓦的接合处四个角主要起左右定位作用,不得刮削。
将下瓦两边0~100mm区域内刮出油契,油契深度可在30丝左右,一般最深部位刮四至五轮,油契与轴瓦承压工作面交界处要自然过渡,油契深度应由轴瓦接口处向中间逐步过渡变浅,下刀力度逐步变轻。
4、油契刮好后在轴瓦工作面上涂上薄薄的红丹油,将轴瓦放在处理好的轴面上来回滑动几次,将轴瓦上的高点逐步刮除。
刮削过程注意刀口工作面不宜过宽,约1/4刀口即可,刮削方向尽可能与轴线成45°并且前后两轮刮削方向要错开,交叉成90°避免产生刀痕。
因考虑到轴瓦损伤后刮削余量不足,过多追求接触面接合精度会导致刮削量过大,造成轴瓦顶隙过大,转子下沉气隙误差大,振动加剧,容易发生转子扫膛,所以当轴瓦工作面接触面达60%时即可进行网纹刮削。
最后阶段研刮时可以把轴瓦放入瓦座内手动盘车,轴瓦接合面高低点则更明显,效果更佳,轴瓦边缘不的有棱角变形。
5、网纹方向要与轴中心线成45°前后交叉成90°,便于形成油膜。
网纹交叉点间距约25*25mm分布要均匀。
目录摘要 (2)前言 (3)第一节轴瓦的安装与处理 (4)1.1 轴瓦座与轴瓦的安装 (4)1.2 轴瓦的处理 (4)1.2.1轴瓦的粗细刮研 (4)1.2.2轴瓦的精研与侧间隙的处理 (5)1.3 挡油板的制作与安装 (7)第二节总结 (8)致谢 (8)参考文献 (8)轴瓦刮研在磨机安装中的改进应用摘要:磨机使用的滑动轴承具有支承能力大、旋转精度高、工作平稳无噪声、使用寿命长等特点,轴承与轴瓦之间的润滑油膜具有一定吸振能力,故使磨机轴承能承受较大的冲击载荷。
磨机轴承内衬大多是由巴氏合金制成,这种轴承对轴瓦刮研要求较高,轴承与轴瓦之前的接触点必须达到一定的要求,才能使设备正常运行,刮研不当或间隙调整不适,就会导致轴瓦发热,甚至烧瓦。
关键词:磨机滑动轴承接触点间隙调整前言我厂现有4台磨机,磨机的电机功率大,运行时对各部件的技术要求高,属于我厂生产中的关键设备,磨机轴瓦安装时对轴瓦刮研技术要求高,轴瓦刮研不好直接影响设备的使用效果和使用寿命。
本人于2000年在云南省昆明市安宁草铺大黄磷工业区安装过一台磨机,当时因对轴瓦刮削工艺理解认识不够,未加装挡油板,储油槽的刮削不够深,致使设备试运行2小时后轴颈发热,温度高达650,对轴瓦反复修刮后,设备才正常运行。
本人结合这20多年的工作经验谈谈轴瓦安装中的注意细节,具体技术总结见正文。
我厂磨机相关参数如下:设备名称规格型号材质技术参数生产厂家湿式溢流型棒磨机φ3.2×4.5m筒体材质;Q235A衬板材质 :高锰钢筒体内径:3200mm有效长度:4500mm有效容积:33.7m3最大装载量:66t工作转速:15.4r/min处理量:139t/h给矿水:180m3/h中信重型机械公司同步电机TMDK630-36/2600G功率:630Kw转速:167r/min电压:6Kv沈阳电机厂第一节轴瓦的安装及处理1.1轴瓦座与轴瓦的安装首先将设备的瓦座清理干净,按照测量好的位置,将瓦座在设备基础上固定。
轴瓦的刮研
轴瓦是直接支撑轴的。
当轴在轴瓦内旋转时,由于摩擦力的原因,必然要产生热量。
如果轴和轴瓦的接触面不良好接触是保证在某几个小点或某一块面积上,这样破坏了油膜,该处所受的压力所产生的摩擦力必然比接触均匀的地方大得多,因而在运转时,发出的热量就大,轴承温度就必然高。
相反,如果轴和轴瓦接触的很好,各处受力均匀摩擦面油膜完整,运转时,虽然也发出热量,但热量较小,而且分布在整个轴承上,这部分热量很容易散失,因此轴承不会产生高热。
为了保证轴和轴瓦能很好的接触,对轴瓦要进行细致的刮研。
刮瓦一般先刮下瓦(因下瓦是受压的)后刮上瓦。
刮瓦要在设备精评以后进行。
首先在轴颈上涂一层薄薄的红铅油,然后盘动轴使轴在轴瓦内正反各转一周,使瓦与轴颈摩擦后,将轴吊起,结果在瓦面较高的地方。
在刮削时,每刮一遍应改变一次方向,使刮痕之间成60°—90°交角。
继续数次接触点逐渐增加,最后色斑均匀分布,达到规定的标准为止。
一般下瓦与轴成60°—90°的接触角,在此范围内,接触点应该中间密,两边逐渐变疏,不应该使接触面与非接触面间间有明显的界限。
接触角还不能过大或过小,当角度过大会影响润滑油膜的形成,因而得不到良好的润滑,轴瓦会很快磨损,若角度过小,则增加轴瓦的压强,这样也会增加轴瓦磨损。
在刮下瓦的同时,还要找正轴的水平度。
轴和瓦的接触点要求规定:
重负荷和高速运转设备:每平方厘米3—4点
中等负荷运转设备:每平方厘米2—3点
低速运转设备:每平方厘米1—2点
上瓦德刮研法与下瓦相同在瓦上着色时,一定要装上轴,将轴承盖用螺丝紧固好,并撤掉瓦口上的垫片,保证上瓦能够很好的与轴颈接触。
轴瓦间隙的检查方法
滑动轴承的间隙有两种:一种是径向间隙,另一种是轴向间隙。
径向间隙主要作用是积聚和冷却润滑油,以利于形成油膜,保持液体摩擦。
径向间隙在一般情况下顶间隙为0.001—0.002,侧间隙为顶间隙一半,在水平面上越往下越小。
压铅法:这种方法比塞尺检查法准确,但比较费时间。
测量时,先打开轴承盖,用直径为1.5—2倍顶间隙而长度为10—40毫米的软铅丝,分别放在轴颈和轴瓦的接触面上,因轴颈表面光滑,铅丝易滑落,,用黄油粘上它,然后放上轴承盖,对称而均匀地拧紧螺丝,再用塞尺检查轴瓦接合面间的间隙是否均匀相等。
最后打开轴承盖用千分尺量出已被压扁的软铅丝的厚度。
检查轴向间隙时,将轴推移到轴承异端的极限位置,然后用千分表测量。
刮研轴瓦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在下瓦口接触角之外,应刮出相当间隙,以便形成楔形油膜。
②不许用纱布擦瓦片,纱布的砂子很容易脱落并且易附在瓦面
上,在运转中将对轴和瓦造成损伤。
往复泵结构及维修
一、往复泵是由电机的旋转带动联轴器转动,再带动变速
箱,通过三级变速,把动力传给联轴器,在带动曲轴箱
主动轮转动带动曲轴转动,带动连杆旋转,连杆再带动
柱塞做往复运动,通过往复运动把液体通过进液阀打开
吸进来,再通过排液阀打开排出去。
它的主要结构有曲
轴箱,主动齿轮和曲轴,连杆,柱塞,进排液阀,导向
环,填料,压盖,缸盖,油封,机油泵,集滤器和近排
液阀压盖等组成。
二、往复泵的维修及注意事项
往复泵的维修主要是更换填料,检查进排液阀和密封圈
及回味弹簧和进排液阀的密封面,检查柱塞及填料箱,
还要检查曲轴箱油封及更换,更换填料时应注意装配填
料应该注意相互错开120°至180°装配,注意密封圈
是否断裂和磨损,注意回位弹簧是否断裂,密封面是否
有麻点及掉块现象,还得注意油封是否损坏及更换,检
修完后,往复泵应无漏点。
转动灵活,无其他异响,工
作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