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的专项 培优练习题含详细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439.50 KB
- 文档页数:17
中考化学专项训练: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优基础卷含答案解析一、初中化学利用化学方程式选择题1.为测定某样品中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样品只含氧化铜和氧化镁,取10g该样品,向其中加入150g7.3%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则该样品中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24% B.76% C.38% D.7.6%2.下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粒子示意图,关于该反应说法错误的是A.参加反应的物质分子个数比为1:1B.该反应为置换反应C.生成物的质量比为7:22D.反应物均为氧化物且该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3.密闭容器内有A、B、C、D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X的值为165.6B.该反应可能为复分解反应C.反应过程中,B与D的质量比为36∶142D.若A与C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98∶40,则A与C的化学计量数比为2∶14.现有下列四组物质:①乙炔(C2H2)和苯(C6H6);②乙烷(C2H6)和乙醇(C2H6O);③丁烷(C4H10)和乙醚(C4H10O);④甲苯(C7H8)和甘油(C3H8O3)。
当总质量一定时,各组中的两种物质无论按何种质量比混合,完全燃烧生成水的质量均相同。
符合该条件的共有A.1组B.2组C.3组D.4组5.科学家最新发现,可以将树木纤维素转变为超级储能装置,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B.反应中 X、Z 两种物质的质量比为 3:7C.反应中 Y 和 W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4:5D.参加反应的 Y 中氮元素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 Z 的质量6.Fe和FeO的混合物,测得其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80%.取该混合物7.0g,加足量稀硫酸完全溶解,生成FeSO4的质量为()A.7.6g B.15.2g C.20.0g D.40.0g7.关于化学反应2X+Y=2Z的叙述正确的是()A.Z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B.反应中X、Y、Z三种物质的质量比是2:1:2C.若X和Y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M和N,则Z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ND.若ag的X完全反应生成bg的Z,则同时消耗(b﹣a)g 的Y8.己知A+3B=2C+3D中,已知2.3gA跟4.8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4.4gC。
初三化学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优过关测试含答案一、初中化学利用化学方程式选择题1.某混合物由Mg和MgO组成,取该混合物12.8g与一定量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52g,则原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为()A.4.8g B.4.0g C.3.2g D.2.4g2.科学家最新发现,可以将树木纤维素转变为超级储能装置,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B.反应中 X、Z 两种物质的质量比为 3:7C.反应中 Y 和 W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4:5D.参加反应的 Y 中氮元素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 Z 的质量3.Fe和FeO的混合物,测得其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80%.取该混合物7.0g,加足量稀硫酸完全溶解,生成FeSO4的质量为()A.7.6g B.15.2g C.20.0g D.40.0g4.偏二甲肼(C2H8N2)与N2O4反应能放出巨大的能量,化学方程式为C2H8N2+2N2O4═2X↑+3N2↑+4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B.X的化学式为COC.偏二甲肼中氮的质量分数最大D.生成N2和H2O的质量比14:15.关于化学反应2X+Y=2Z的叙述正确的是()A.Z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B.反应中X、Y、Z三种物质的质量比是2:1:2C.若X和Y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M和N,则Z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ND.若ag的X完全反应生成bg的Z,则同时消耗(b﹣a)g 的Y6.已知2A+3B==C+3D,用足量的A和49 g 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57 g C和1 g D,若B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98,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A.16 B.27 C.44 D.567.已知:在650℃时,CuSO4分解为CuO与气体,在1400℃时,CuO受热发生如下分解反应:4CuO2Cu2O+O2↑.现将16gCuSO4高温加热一段时间,冷却后称量剩余固体为7.6g.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剩余固体为混合物B.产生的气体中,硫、氧的质量比为8∶26 C.剩余固体中含6.4g铜元素D.剩余固体用足量CO还原,可产生CO23.3g8.取NaCl、NaOH、Na2CO3固体混合物28.6g于烧杯中,向其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至充分反应后,共生成二氧化碳气体4.4g,将溶液蒸干,得无水固体33.4g,则原混合物中氯化钠质量为A.8.4g B.10.0g C.11.7g D.13.6g9.在化学反应A+B2=AB2中,A与B2反应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现将8gA和5gB2充分反应,则生成AB2的质量是()A.10g B.13g C.16g D.18g10.在反应A+2B═C+D中,7.6gA与5.3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2.7gC,现要得到0.6gD,则需要A的质量为()A.5.6g B.16.8g C.22.8g D.无法计算11.在 CO、CO2的混合气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64%,将该混合气体 10克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充分反应后,将气体再全部通过足量的澄清石灰水,过滤,得到白色沉淀的质量是()A.40g B.30g C.10g D.5g12.物质X在9.6g氧气中恰好完全燃烧,反应方程式为X+3O2RO2+2SO2,测得RO2和SO2的质量分别为4.4g和12.8g,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A.参加反应的X的质量为B.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6C.X中含有R元素、S元素和O元素D.产物为气态时都是空气污染物13.物质R在0.96g氧气中恰好完全燃烧,反应方程式为:R+3O2点燃XO2+2SO2,测得XO2和SO2的质量分别为0.44g和1.28g.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参加反应的R的质量为0.86gB.R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6C.R中含有X元素、S元素和O元素D.XO2和SO2都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14.质量守恒定律是帮助我们学习认识化学反应实质的重要理论,在化学反应aA+bB═cC+dD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化学计量数a与b之和一定等于c与d之和B.若A和C都是盐,则该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C.反应物A和B的质量比一定等于生成物C和D的质量比D.若取xgA和xgB反应,生成C和D的质量总和不一定是2xg15.在反应A+3B=2C+2D中,A和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9:11,已知1.8gA与一定量B恰好完全反应成5.1gD ,则在此反应中反应物B 和生成物C 的质量比为?( ) A .2:1 B .2:3C .3:1D .1:216.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混合物的质量变化如右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反应结束时最多能收集到(a -b )g 氧气B .P 点处固体成分是氯酸钾和氯化钾C .在反应过程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大D .在0~t 2时段,MnO 2在混合物中的质量不断增多17.下列关于反应C+2H 2SO 4(浓)===CO 2↑+2X↑+2H 2O 的分析,正确的是 A .X 的化学式为SO 3B .X 的水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C .CO 2和X 的质量比为11:16D .碳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由0价变为+4价18.在密闭的容器中加热蔗糖产生炭黑和水,这一实验说明了( ) A .蔗糖是炭黑和水组成的纯净物 B .蔗糖是炭黑和水组成的混合物 C .蔗糖分子是由碳元素和水分子构成的 D .蔗糖是由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19.将一定质量的氧化铜和氧化铁混合粉末与足量的CO 充分反应后,测得质量减少了4.0g 。
中考化学专项训练: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优单元测试题含答案一、初中化学利用化学方程式选择题1.含碳元素36%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10g通过足量的灼热碳层,再通过足量的灼热氧化铜,将得到的气体再通入足量的石灰水,最终得到的沉淀的质量是()A.40g B.60g C.30g D.50g2.下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B为单质B.生成物中C和D的分子个数比为1:1C.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比为17:16D.A中氢元素与硫元素的质量比为1:163.向一定量的锌粉中滴加稀盐酸至过量,下图表示反应过程中某种物质的质量m随加入盐酸质量的变化关系,则m不可能表示()A.溶液总质量B.消耗锌粉的质量C.生成ZnCl2的质量D.生成H2的质量4.Fe和FeO的混合物,测得其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80%.取该混合物7.0g,加足量稀硫酸完全溶解,生成FeSO4的质量为()A.7.6g B.15.2g C.20.0g D.40.0g5.已知:在650℃时,CuSO4分解为CuO与气体,在1400℃时,CuO受热发生如下分解反应:4CuO2Cu2O+O2↑.现将16gCuSO4高温加热一段时间,冷却后称量剩余固体为7.6g.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剩余固体为混合物B.产生的气体中,硫、氧的质量比为8∶26 C.剩余固体中含6.4g铜元素D.剩余固体用足量CO还原,可产生CO23.3g6.现有一包碳酸钙和生石灰的混合物,为测定其中碳酸钙的含量,取样品21.2g将其放入足量的稀盐酸中,充分反应后,将溶液蒸干,得白色固体33.3g,则样品中碳酸钙的含量约为()A.52.8%B.47.2%C.36%D.64%7.密闭容器中发生化学反应,X、Y、Z 的质量随着反应时间(t)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判断错误的是()A.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X+2Y→3Z B.n 的数值为 9C.该反应是化合反应D.反应后容器内为混合物8.取NaCl、NaOH、Na2CO3固体混合物28.6g于烧杯中,向其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至充分反应后,共生成二氧化碳气体4.4g,将溶液蒸干,得无水固体33.4g,则原混合物中氯化钠质量为A.8.4g B.10.0g C.11.7g D.13.6g9.下列各组有机物两者间分别完全燃烧,得到二氧化碳与消耗氧气的质量比相同的一组是()A.CH4和C2H4B.CH4和CH3OHC.CH4和C2H5OH D.C2H4和C2H5OH10.在一密闭容器内有氧气、氮气、水蒸气和一种初中课本中出现的气体物质W,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物质W氧气氮气水蒸气前质量/g6810022反应后质量/g X458110A.X的值应为0B.反应前后氮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C.物质W中不含氧元素D.W与氧气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17:2411.如图是甲转化为丙的微观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B.转化①中甲和O2反应的分子个数比为 1:1C.转化②是化合反应D.物质丙不属于氧化物12.已知:过氧化钙(CaO2)加热分解生成氧化钙和氧气。
2020-2021初三化学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的专项培优 易错难题练习题(含答案)及详细答案一、初中化学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1.下列关于化学用语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FeCl 2读作氯化亚铁;SO 2读作二氧化硫 B .3H 只有微观意义;C 60表示60个碳原子 C .NH 4NO 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不相同 D .22Mg+O 2MgO =点燃,可读作每48份质量的铁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80份质量的氧化镁【答案】B 【解析】 【详解】A 、FeCl 2从右向左读,读作氯化亚铁;SO 2读作二氧化硫,故A 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 、3H 表示3个氢原子,不具有宏观意义,只具有微观意义;C 60表示1个C 60分子,故B 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C 、硝酸铵(NH 4NO 3)中铵根显+1价,氢元素显+1价,设铵根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x ,由原子团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等于原子团的化合价,可得:x+(+1)×4=+1,则x =﹣3价。
硝酸根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硝酸根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y ,由原子团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等于原子团的化合价,可得:y+(﹣2)×3=﹣1,则y =+5价,故C 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D 、22Mg+O 2MgO =点燃,可读作每48份质量的铁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80份质量的氧化镁,故D 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
【点睛】掌握常见化学用语(原子符号、分子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的书写方法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在化学符号前面添加数字,此时的化学符号只有微观含义。
2.宏观世界是五彩缤纷的,微观世界更是充满了神奇色彩。
微观思维是化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知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甲和乙两种物质参加反应的分子个数比为1:1B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个数没有改变C .该反应属于氧化反应D .丙物质中所含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8【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是C2H2和O2,生成物 CO2和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2H2+5O24CO2+2H2O,甲和乙两种物质参加反应的分子个数比为2:5,A错误;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B正确;该反应是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属氧化反应,C正确;二氧化碳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12:32=3:8,D正确。
九年级化学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含答案)附详细答案一、初中化学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1.看懂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是学习化学反应的一种重要的能力,从如图微观示意图获取的信息正确的是()A.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发生改变B.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与数目发生改变C.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化合反应D.反应前两种分子的个数比是1:2【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的微观构成及反应的微观示意图,通过物质的微观构成分析物质的种类,反应的类型;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分子、原子的变化,反应的微粒数目关系等。
【详解】A、由反应前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获取的信息不正确;故不符合题意;B、由反应前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原子的种类和数量均没有变化,获取的信息不正确;故不符合题意;C、由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获取的信息正确;故符合题意;D、由图中可知,该反应前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是1:3,获取的信息不正确;故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图中提供的信息,充分理解“一种小球代表一种原子”,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2.25℃时,某气态碳氢化合物与氧气混合后装入密闭容器中,经充分反应后,又恢复25℃,此时容器内气体分子是反应前的一半。
再经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后,容器内几乎成真空。
此碳氢化合物可能是( )A.CH4 B.C2H6 C.C2H2 D.C3H8【答案】D【解析】容器内气体分子是反应前的一半。
再经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后,容器内几乎成真空。
由定组成定律和化学方程式知,此碳氢化合物可能是D. C3H8。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3.质量守恒定律是帮助我们学习认识化学反应实质的重要理论,在化学反应aA+bB═cC+dD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化学计量数a与b之和一定等于c与d之和B.若A和C都是盐,则该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C.反应物A和B的质量比一定等于生成物C和D的质量比D.若取xgA和xgB反应,生成C和D的质量总和不一定是2xg【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式前面化学计量数实际就是物质的分子个数,而质量守恒定律告诉我们:分子个数在化学反应前后可能发变化,故化学计量数a与b之和不一定等于c与d之和,错误,B、若A和C都是盐,则该反应不一定是复分解反应,还可能是置换反应,错误,C、反应物A和B的质量比不一定等于生成物C和D的质量比,错误,D、若取xgA和xgB反应,由于可能有反应物过量,故生成C和D的质量总和不一定是2xg,正确,故选D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基本反应类型4.向一定量的锌粉中滴加稀盐酸至过量,下图表示反应过程中某种物质的质量m随加入盐酸质量的变化关系,则m不可能表示()A.溶液总质量B.消耗锌粉的质量C.生成ZnCl2的质量D.生成H2的质量【答案】A【解析】【详解】A、不是溶液总质量,随着稀盐酸的加入,溶液总质量应一直增加,故A错误;B、消耗锌粉的质量,随着稀盐酸的加入,消耗锌粉的质量应逐渐增加,直至消耗完,故B 正确;C、生成ZnCl2的质量,随着稀盐酸的加入,生成的ZnCl2质量应逐渐增加,直至达一定值,故C正确;D、生成H2的质量,随着稀盐酸的加入,生成的氢气的质量应逐渐增加,直至达一定值,故D正确。
(化学)初三化学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含解析一、中考化学方程式的计算1.请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过程和提供的数据(步骤②产生的气体全部逸出),回答下列问题:计算稀盐酸中溶质质量。
【答案】7.3g【解析】【分析】【详解】根据质量守恒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可得二氧化碳的质量等于12g+100g+100g-207.6g=4.4g设稀盐酸中溶质质量为x3222CaCO2HCl=CaCl CO H O7344x 4.4g73x=,x=7.3g44 4.4g++↑+答:稀盐酸中溶质质量7.3g【点睛】根据质量守恒,求出二氧化碳质量,根据二氧化碳质量求稀盐酸中溶质质量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测定铜锌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进行如下实验:取合金 10g,向其中不断加入稀硫酸,产生的气体与所加稀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求: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______。
【答案】67.5%【解析】 【分析】铜不能和稀硫酸反应,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根据图示数据可以得出生成氢气的质量,根据氢气的质量可以计算出锌的质量,进一步计算出铜锌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
【详解】由图示数据可知,当加入20g 稀硫酸时,合金中的锌恰好反应完全,产生0.1g 氢气。
设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为ag 。
2442n +H SO nSO H 652ag0.1gZ Z =+↑65a =20.1,解得a=3.25g 则合金中铜的质量为10g-3.25g=6.75g , 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6.75g10g×100%=67.5%, 答: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7.5%。
3.某兴趣小组为测定一批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16g 石灰石样品,把80g 稀盐酸分4次加入样品中(样品中的其它成分既不与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充分反应后经过滤、干燥、称量等操作,实验数据如下表:(1)表中X 的值为________g ;(2)所用盐酸的质量分数_____(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3)充分反应后最终所得溶液中钙元素的质量为_______g 。
中考化学专项训练: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优测试卷及解析一、初中化学利用化学方程式选择题1.含碳元素36%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10g通过足量的灼热碳层,再通过足量的灼热氧化铜,将得到的气体再通入足量的石灰水,最终得到的沉淀的质量是()A.40g B.60g C.30g D.50g2.Fe2O3、CuO的固体混合粉末a g,在加热条件下用足量CO还原,得到金属混合物2.41g,将生成的CO2气体用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吸收后,产生0.05mol白色沉淀。
则a的数值为A.3.21 B.3.59 C.4.01 D.7.413.下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粒子示意图,关于该反应说法错误的是A.参加反应的物质分子个数比为1:1B.该反应为置换反应C.生成物的质量比为7:22D.反应物均为氧化物且该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4.25℃时,某气态碳氢化合物与氧气混合后装入密闭容器中,经充分反应后,又恢复25℃,此时容器内气体分子是反应前的一半。
再经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后,容器内几乎成真空。
此碳氢化合物可能是( )A.CH4 B.C2H6 C.C2H2 D.C3H85.偏二甲肼(C2H8N2)与N2O4反应能放出巨大的能量,化学方程式为C2H8N2+2N2O4═2X↑+3N2↑+4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B.X的化学式为COC.偏二甲肼中氮的质量分数最大D.生成N2和H2O的质量比14:16.实验时有一块未知质量的石灰石样品(含杂质20%,杂质不含钙元素,不溶于水,也不参加反应),高温煅烧一段时间后,称得固体质量为10.3g,向固体中加入10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过滤,所得滤液质量为105.6g,则与稀盐酸反应的碳酸钙在样品质量分数为() A.20% B.40% C.50% D.80%7.取NaCl、NaOH、Na2CO3固体混合物28.6g于烧杯中,向其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至充分反应后,共生成二氧化碳气体4.4g,将溶液蒸干,得无水固体33.4g,则原混合物中氯化钠质量为A.8.4g B.10.0g C.11.7g D.13.6g8.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中考化学专项训练: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优中考真题汇编含答案一、初中化学利用化学方程式选择题1.某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B.该反应前后分子个数不变C.参加反应的“”和“”分子个数比为2:3 D.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2.下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B为单质B.生成物中C和D的分子个数比为1:1C.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比为17:16D.A中氢元素与硫元素的质量比为1:163.下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粒子示意图,关于该反应说法错误的是A.参加反应的物质分子个数比为1:1B.该反应为置换反应C.生成物的质量比为7:22D.反应物均为氧化物且该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4.密闭容器内有A、B、C、D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X的值为165.6B.该反应可能为复分解反应C.反应过程中,B与D的质量比为36∶142D.若A与C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98∶40,则A与C的化学计量数比为2∶15.已知2A+3B==C+3D,用足量的A和49 g 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57 g C和1 g D,若B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98,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A.16 B.27 C.44 D.566.已知:在650℃时,CuSO4分解为CuO与气体,在1400℃时,CuO受热发生如下分解反应:4CuO2Cu2O+O2↑.现将16gCuSO4高温加热一段时间,冷却后称量剩余固体为7.6g.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剩余固体为混合物B.产生的气体中,硫、氧的质量比为8∶26 C.剩余固体中含6.4g铜元素D.剩余固体用足量CO还原,可产生CO23.3g7.在点燃条件下,A和B反应生成C和D,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有两种化合物分子B.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A、B分子的个数比为4:3C.物质C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作保护气D.在该反应中,生成C和D的质量比为14:98.取NaCl、NaOH、Na2CO3固体混合物28.6g于烧杯中,向其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至充分反应后,共生成二氧化碳气体4.4g,将溶液蒸干,得无水固体33.4g,则原混合物中氯化钠质量为A.8.4g B.10.0g C.11.7g D.13.6g9.下列各组有机物两者间分别完全燃烧,得到二氧化碳与消耗氧气的质量比相同的一组是()A.CH4和C2H4B.CH4和CH3OHC.CH4和C2H5OH D.C2H4和C2H5OH10.有A、B、C三种物质,发生反应2A+B═2C,若16gA与足量B充分反应得到20gC,则A、B、C三种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A.8:1:5 B.4:1:5 C.8:2:5 D.4:2:511.现有10.6g碳酸钠和8.4g碳酸氢钠,分别与过量盐酸反应,其中( )A.碳酸钠消耗的氯化氢多B.碳酸氢钠生成的二氧化碳少C.碳酸氢钠消耗的氯化氢多D.碳酸氢钠生成的二氧化碳多12.物质X在9.6g氧气中恰好完全燃烧,反应方程式为X+3O2RO2+2SO2,测得RO2和SO2的质量分别为4.4g和12.8g,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A.参加反应的X的质量为B.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6C.X中含有R元素、S元素和O元素D.产物为气态时都是空气污染物13.用镁和铝分别同稀硫酸反应,若要各制得10克氢气,则需要用去的镁和铝的质量比是A.4∶3 B.8∶9 C.3∶1 D.1∶314.两个或多个同种含氧酸分子之间可以脱水形成相对分子质量更大的酸,如磷酸H3PO4可形成H4P2O7或H5P3O10等。
第18课 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一、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理论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即各物质间有确定的质量比。
二、依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步骤:设、写、找、列、求、答。
例:加热分解6.3g 高锰酸钾,可以得到氧气的质量多少?(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解:设可以得到氧气的质量为x 。
424222KMnO K MnO +MnO +O 21581326.3gx ∆=↑⨯⨯2158 6.3g=32x⨯ 32 6.3g ==0.6g2158x ⨯⨯答:加热分解6.3g 高锰酸钾,可以得到氧气0.6g注意:①设未知数(一定 )可同时设几个变量,但要指明是质量还是质量分数;x 是有单位的物理量,后面无需带单位。
②物质之间的质量比是与化学计算数有关的,写化学方程式一定要 ③相对分子质量 ,质量带单位。
三、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的基本类型 1.差量法计算例1: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2NaHCO 3═Na 2CO 3+CO 2↑+H 2O 现将12克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完全加热后,剩余固体8.9克,则原混合物中碳酸氢钠的质量为( ) A .7gB .8.4gC .11.8 gD .10.9g2.图像型计算化合物的某元素的质量 = 化合物的质量 × 化合物中该元素的质量分数例2:实验室用68g 过氧化氢溶液和2g 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实验的相关数据如图。
请回答:(1)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本身的________都没有发生变化; (2)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为________g 。
(3)参加反应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基础知识清单3.表格型计算分析表格数据,通过对比、确定出恰好完全反应的量,然后依据题意进行计算。
例3:在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取MnO2和KClO3的固体混合物30.5g,加热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收集到一定质量的氧气。
某化学兴趣小组欲求得所制氧气的质量,他们将加热后剩余物冷却到一定温度后,通过多次加水测定剩余物质量的办法即可求出。
初三化学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含详细答案一、初中化学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1.一包混有杂质的Na2CO3,其杂质可能是Ba(NO3)2、KCl、NaHCO3,今取10.6克样品,溶于水得澄清溶液,另取10.6克样品,加入足量的盐酸,收集到4.4克CO2,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样品中只含有NaHCO3B.样品中一定混有NaHCO3,可能有KClC.样品中有NaHCO3,也有Ba(NO3)2D.样品中混有KCl,也有NaHCO3【答案】D【解析】【详解】混有杂质的碳酸钠加水后溶液澄清,一定不存在硝酸钡,纯净的碳酸钠10.6克时,会生成二氧化碳4.4克,纯净的碳酸氢钠10.6克生成的二氧化碳约是5.55克,氯化钾的存在不会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现在取10.6克样品,加入足量的盐酸,收集到4.4gCO2,说明碳酸钠中的杂质也会生成二氧化碳,但是根据计算全部的质量都是碳酸氢钠时生成的质量也多余4.4克,所以若是混有氯化钾和碳酸氢钠,故样品中混有氯化钾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
故选D。
2.下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粒子示意图,关于该反应说法错误的是A.参加反应的物质分子个数比为1:1B.该反应为置换反应C.生成物的质量比为7:22D.反应物均为氧化物且该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NO===N2+2CO2;则参加反应的物质分子个数比为1:1,正确;B.该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错误;C.生成物的质量比为7:22,正确;D.反应物均为氧化物且该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正确。
故选B考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3.现有下列四组物质:①乙炔(C2H2)和苯(C6H6);②乙烷(C2H6)和乙醇(C2H6O);③丁烷(C4H10)和乙醚(C4H10O);④甲苯(C7H8)和甘油(C3H8O3)。
当总质量一定时,各组中的两种物质无论按何种质量比混合,完全燃烧生成水的质量均相同。
符合该条件的共有A.1组B.2组C.3组D.4组【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定组成定律和化学方程式可知(1)(4)组符合,(2)(3)组不符合。
考点∶考查根据定组成定律和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4.25℃时,某气态碳氢化合物与氧气混合后装入密闭容器中,经充分反应后,又恢复25℃,此时容器内气体分子是反应前的一半。
再经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后,容器内几乎成真空。
此碳氢化合物可能是( )A.CH4 B.C2H6 C.C2H2 D.C3H8【答案】D【解析】容器内气体分子是反应前的一半。
再经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后,容器内几乎成真空。
由定组成定律和化学方程式知,此碳氢化合物可能是D. C3H8。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5.科学家最新发现,可以将树木纤维素转变为超级储能装置,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B.反应中 X、Z 两种物质的质量比为 3:7C.反应中 Y 和 W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4:5D.参加反应的 Y 中氮元素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 Z 的质量【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知,3C+4NH3高温,催化剂2N2+3CH4。
A、反应前后分子总数已变,故A错误;B、反应中 X、Z 两种物质的质量比为12×3∶4×17= 9∶17,故B错误;C、反应中 Y 和 W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4:3,故C错误;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参加反应的 Y中氮元素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 Z 的质量,故D正确。
点睛∶任何一个化学反应都必然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计算各物质的质量比,物质的量之比。
6.关于化学反应2X+Y=2Z的叙述正确的是()A.Z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B.反应中X、Y、Z三种物质的质量比是2:1:2C.若X和Y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M和N,则Z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ND.若ag的X完全反应生成bg的Z,则同时消耗(b﹣a)g 的Y【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属于化合反应,因此Z不可能是单质,故A说法错误;B、反应中X、Y、Z三种物质的质量比不等于其化学式前的计量数之比,因不知道X、Y、Z的化学式,所以不能计算反应中X、Y、Z三种物质的质量比,故说法错误;C、若X和Y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M和N,则Z的相对分子质量为,故说法错误;D、若ag的X完全反应生成bg的Z,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则同时消耗(b﹣a)g 的Y,故说法正确;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7.已知2A+3B==C+3D,用足量的A和49 g 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57 g C和1 g D,若B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98,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A.16 B.27 C.44 D.56【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A的质量=57g+1g-49g=9g 设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x2A+3B=C+3D2x 98×39g 49g2x/9g =98×3/49gx=27 故选B。
8.已知:在650℃时,CuSO4分解为CuO与气体,在1400℃时,CuO受热发生如下分解反应:4CuO2Cu2O+O2↑.现将16gCuSO4高温加热一段时间,冷却后称量剩余固体为7.6g.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剩余固体为混合物B.产生的气体中,硫、氧的质量比为8∶26 C.剩余固体中含6.4g铜元素D.剩余固体用足量CO还原,可产生CO23.3g【答案】D【解析】【详解】解:假设为650℃时,CuSO4分解为CuO与气体,设完全分解生成的固体的质量为x,x=8g,现在固体为7.6g,说明氧化铜也部分分解。
所以剩余固体一定是混合物;根据铜元素守恒,设混合物中氧化铜的质量为a,则氧化亚铜的质量为7.6g-a,a+(7.6g-a)=16g× ×100%=6.4g,a=4g;氧化亚铜的质量为7.6g-4g=3.6g;产生的气体中,硫、氧的质量比为(16g××100%):(16g×-4g×-3.6g×)=3.2:5.2=8:13;剩余固体含氧元素的质量为4g×+3.6g×=1.2g;剩余固体用足量CO还原,由于二氧化碳中的氧元素一半来自固体中的氧元素,所以可产生CO2=1.2g÷(×)=3.3g。
故选D。
9.在点燃条件下,A和B反应生成C和D,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有两种化合物分子B.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A、B分子的个数比为4:3C.物质C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作保护气D.在该反应中,生成C和D的质量比为14:9【答案】D【解析】将图对应成微粒相等如图:化学方程式为:4NH3+3O22N2+6H2OA、通过观察题中的图,可以发现物质A和C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化合物,故A正确;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的A和B的分子个数比为4:3,故B正确;C、通过观察题中的图,物质C为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作保护气,故C正确;D、由图示物质的构成可知,A是氨气,B是氧气,C是氮气,D是水,根据化学方程式,可计算生成C和D的质量比为:(2×14×2):【6×(1×2+16×1)】=14:27,故D错误。
10.一定条件下,密闭容器中发生化学反应,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的质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乙属于混合物B.该反应可以表示为:甲+丙+丁乙C.参加反应的甲和丁的质量比为2:5D.参加反应的甲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一定为8:12【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图示可知,反应后甲、丁质量减小,说明两者为反应物,丙质量不变,说明丙为催化剂或未参加反应,乙质量增大,说明乙为生成物。
【详解】A、由图可知,乙为纯净物,密闭容器中的气体为混合物,故选项错误;B、甲、丁为反应物,乙为生成物,丙为催化剂或未参加反应,该反应可以表示为:甲+丁乙,或甲+丁乙,故选项错误;C、参加反应的甲和丁的质量比为(8g-4g):(12g-2g)=2:5,故选项正确;D、由于不知化学方程式中甲、丁的相对分子质量,故无法确定乙、丁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即无法确定参加反应的甲和丁的分子个数比,故选项错误。
故选C。
11.已知:过氧化钙(CaO2)加热分解生成氧化钙和氧气。
现取用28.8g过氧化钙加热一段时间使其分解(该温度下,CaO不分解),测得所得固体中钙、氧元素的质量比为5:3,则该过程中产生氧气的质量为A.1.6g B.3.2g C.6.4g D.12.8g【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过氧化钙加热分解生成氧化钙和氧气,依据固体质量的减少就是氧气的质量,依据钙元素守恒进行计算。
【详解】设该过程中产生氧气的质量为x:x=3.2g故选:B。
12.清华大学研究人员成功研制出一种纳米纤维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液体燃料甲醇,其微观示意图如下图(图中的微粒恰好完全反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丁的化学式为H2O,该反应为置换反应B.参加反应的甲与乙的质量比为14:11C.丙的化学式为CH3OD.该反应体现了无机物可以转化为有机物【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目信息和质量守恒定律可写出反应的方程式为: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甲醇和水的化学方程式为:CO2+3H2CH3OH+H2O,据此分析物质的类别、反应的类型等。
【详解】A、由上述反应可知,丁的化学式为H2O,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B、由上述反应可知,参加反应的甲与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2×3):(12+16×2)=3:22,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C、由化学方程式可知,丙的化学式为CH3OH;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D、由上述反应物质的变化可知,该反应体现了无机物可以转化为有机物,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反应类型的判定13.物质R在0.96g氧气中恰好完全燃烧,反应方程式为:R+3O2点燃XO2+2SO2,测得XO2和SO2的质量分别为0.44g和1.28g.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参加反应的R的质量为0.86gB.R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6C.R中含有X元素、S元素和O元素D.XO2和SO2都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可知参加反应的R的质量为:1.28g+0.44g-0.96g=0.76g,A错误;设R的相对分子质量为X,则根据方程式计算R+3O2=XO2+2SO2X 960.76 0.96x=96*0.76/96=76,B正确;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比即为相对分子质量之比,那么X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4,可能是二氧化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生成物中氧元素的质量=0.32g+0.64g=0.96g,等于反应物中氧气的质量,那么R中含有X元素、S元素,不含氧元素,C错误;二氧化碳主要是造成温室效应,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