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企业经典案例研究
- 格式:docx
- 大小:98.63 KB
- 文档页数:52
从同仁堂看中药企业国际化经营一、本文概述二、同仁堂国际化经营的发展历程同仁堂,作为中国中药行业的领军企业,其国际化经营的发展历程可谓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早在清朝时期,同仁堂就开始向海外输出中药产品,凭借其卓越的品质和疗效,赢得了海外消费者的广泛认可。
真正的国际化经营之路,却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真正开启。
同仁堂国际化经营的第一阶段,可以概括为“摸索前行”。
在这一阶段,同仁堂主要通过出口中药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同仁堂凭借其独特的制药工艺和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成功打入了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为后续的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第二阶段,同仁堂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拓展国际市场。
同仁堂在海外市场的布局不仅限于传统的中药店,还涉及到了零售、批发、医疗等多个领域。
同时,同仁堂还加强与国际医疗机构的合作,推动中药在国际医疗体系中的应用。
在第三阶段,同仁堂开始探索“本土化”战略,即在海外市场深入挖掘当地消费者的需求,推出符合当地市场需求的中药产品。
同仁堂通过与当地企业合作,共同研发适合当地消费者的中药产品,进一步提升了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如今,同仁堂已经进入了国际化经营的第四阶段,即“全球化战略”阶段。
在这一阶段,同仁堂不仅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中药文化,还积极参与国际医药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努力提升中药在国际医药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同时,同仁堂还加强与国际知名企业的战略合作,共同推动中药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回顾同仁堂国际化经营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其始终坚持“以质取胜”的理念,不断创新经营模式和战略思路,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未来,随着全球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中药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同仁堂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美好的未来。
三、同仁堂国际化经营的策略分析坚持品质为王,传承与创新并重。
同仁堂始终坚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确保了药品的高品质。
同时,同仁堂也注重科技创新,不断研发新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以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消费者的需求。
东财网院2009年6月课程考试《中国对外贸易》案例(共三个案例,任选一个案例写作)案例分析1:吉利收购英国锰铜控股公司案2006年10月24日,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英国伦敦皇家花园酒店,代表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的公司(0175HK)、上海华普,与英国锰铜控股公司(MBH)正式签署合资生产名牌出租车的协议。
协议规定,吉利汽车将与英国锰铜控股组建新合资公司,在上海华普生产TX4伦敦出租车。
按照协议,吉利汽车将在合资中占51%的股份,华普汽车占1%,英国锰铜控股占48%,中方将以占股52%的比例成为这家合资公司的控股方。
吉利收购案可能会成为中国汽车企业海外并购的一个经典案例。
因为这次收购打破了以往汽车合资公司双方各占50%股份的惯例,实现了中方控股。
更重要的是,吉利通过生产转移,跳过了复杂的文化差异问题以及劳资关系困扰,直接实现了在中国本地化低成本生产。
这次收购,中方得到了合资公司的控股权,改变了过去在双方股权相等的情况下,技术水平较低的中方只能受制于外方的局面。
吉利集团常务副总裁杨健说:“这次合资事件对于国内汽车业的最大意义在于,为行业接下来更多的海外并购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在控股英国锰铜后,吉利除了拥有著名的伦敦黑色出租车的生产和技术外,同时也拥有了一条通往欧洲的捷径。
杨健说,吉利将利用英国锰铜在英国乃至全欧洲的售后服务网络,使吉利自己生产的经济型轿车也进入欧洲。
新华信汽车市场研究服务副总监孙木子表示,锰铜黑色出租车历时58年打造出的可靠质量和品牌口碑将拉升吉利的品牌形象,这些因素又将推动吉利汽车的出口业务。
请结合上述材料,撰文详细论述:(1)请解释“走出去”战略。
(2)结合吉利的收购案,分析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意义?(3)你认为吉利收购案为我国其他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哪些可以借鉴的经验?字数2000~3000字。
案例分析2:欧盟对中国橘子罐头采取临时保障措施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01年中国对欧盟出口的橘子罐头达37454吨,合计2230万美元,同比增长72.4%和85.5%。
第31卷第3期2006年6月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Jour nal ofK un m ing Un i versity of Sci ence a nd Technology (S cience and Technolo gy )V o.l 31 N o .3 Jun .2006收稿日期:2005-04-25.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课题基金资助项目.作者简介:姜秀珍(1973~),女,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战略管理,公司理财.E -ma il :pink _jiang @163.co m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融资新范式———京东方杠杆融资案的启示姜秀珍(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200063)摘要:跨国并购实施阶段所涉及的融资决策是并购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然而,中国企业在“走出去”并购进行融资时由于企业自身、外部市场与制度原因而普遍缺乏创新模式,大大影响了企业跨国并购的规模与发展.论文在阐述这些现状的基础上,着重通过对京东方典型个案的剖析,由此指出“战略定位+财务杠杆”这种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新型结合模式,是我国企业未来跨国并购融资的新范式.关键词:跨国并购;并购融资;财务杠杆中图分类号:F2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5X (2006)03-0090-05N e w Fi nanci ngM ode of Chi nese Corporate Internati ona lM &A———The R eve lation of BOE Leverage F i n anc i n g CaseJI A NG X i u -zhen(Business Schoo l o f Shang H a i Instit u t e o f F oreign T rade ,Shangha i 200063,Ch i na )Abst ract :F i n ancing decision that involved i n the internationalM &A is a key link .Bu tChinese co r po rations are unive rsall y absent of innova tive mode w hen t h ey fi n ance ,because these corporations have so m e proble m s on it -self ,m a r ke t and syste m s ,w hich deepl y affect t h e size and developm en t in t h e interna tiona lM &A.O n t h e basis of t h ese sit u ation ,the typica lB OE case is ana l y zed i n t h is paper ,and "strateg ic +financia l leverage "is po i n t e d out --t h is ne w m ode ofm ixing industry capita l and financia l capita l is new fi n ancing m ode o fCh i n ese corpora -tion i n ter nationalM &A.K ey w ords :inter nationalM &A ;m e r ger acquisition financ i n g ;financia l leverage1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兴起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进,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跨国并购得到空前发展,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直接投资高速增长的最主要推动力,并成为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1].从整体来看,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起步较晚,规模也较小,但随着中国加入W TO 与国力的强劲发展,近几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声势日益高涨.根据邓宁(J OHN H D )投资发展周期理论,一国的人均净对外投资额随着该国人均GDP 的增长而变化,对该理论曲线分析表明,中国正处于曲线底部的上升阶段.从这些方面来看,中国企业在未来进行跨国并购的发展潜力巨大.2跨国并购融资策略理论分析2.1融资决策的核心问题企业购并是一项有风险的业务,没有充分的前期计划准备和谨慎的决策过程以及合理的工作步骤,往DOI 牶牨牥牣牨牰牨牨牪牤j 牣cn ki 牣牭牫牠牨牪牪牫牤n 牣牪牥牥牰牣牥牫牣牥牪牬往将会给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企业购并的步骤一般可以分为3个阶段:购并计划阶段、购并实施阶段和购并后整合阶段.在实施阶段,并购支付方式的选择和比较是一宗并购交易最终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这样就必然涉及到融资问题.企业进行融资决策活动,其核心在于:企业选择最佳的融资途径及资金组合,以使资金成本最低.因此,在正确计算资金成本和资金利润率后,只有后者大于前者,其融资与投资才构成良性循环,最终给企业带来利润.因此,无论选择哪种融资方式,实际上其核心问题是融资成本与收益的分析与比较.2.2融资策略类型企业融资的渠道可以分为两类[2]:债务性融资和权益性融资.前者包括银行贷款、发行债券和应付票据、应付账款等,后者主要指股票融资.债务性融资构成负债,企业要按期偿还约定的本息,债权人一般不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对资金的运用也没有决策权.权益性融资构成企业的自有资金,投资者有权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有权获得企业的红利,但无权撤退资金.由此,企业融资的详细策略有以下几种:2.2.1银行贷款银行是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渠道.按资金性质,分为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贷款和专项贷款3类.专项贷款通常有特定的用途,其贷款利率一般比较优惠,贷款分为信用贷款、担保贷款和票据贴现.2.2.2股票筹资股票具有永久性,无到期日,不需归还,没有还本付息的压力等特点,因而筹资风险较小.股票市场可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同时,股票市场为资产重组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提高企业的整合能力.2.2.3债券融资企业债券,也称公司债券,是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表示发债企业和投资人之间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债券持有人不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但有权按期收回约定的本息.在企业破产清算时,债权人优先于股东享有对企业剩余财产的索取权.企业债券与股票一样,同属有价证券,可以自由转让.2.2.4融资租赁融资租赁,是通过融资与融物的结合,兼具金融与贸易的双重职能,对提高企业的筹资融资效益,推动与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融资租赁有直接购买租赁、售出后回租以及杠杆租赁.此外,还有租赁与补偿贸易相结合、租赁与加工装配相结合、租赁与包销相结合等多种租赁形式.融资租赁业务为企业技术改造开辟了一条新的融资渠道,采取融资融物相结合的新形式,提高了生产设备和技术的引进速度,还可以节约资金使用,提高资金利用率.2.2.5海外融资[3]企业可供利用的海外融资方式包括国际商业银行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和海外上市.国际商业银行贷款,是指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一家或几家国际商业银行向工商企业提供的贷款.贷款的主要形式是期限贷款和转期循环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是国际金融组织按章程及其自身运作规定要求,向会员国家提供的各种贷款.目前与我国关系密切的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海外上市一般通过适当控股架构,使控股主体于海外上市.又可分为:初次公开发行(I PO ,I n itia l Pub lic O ffe ring ),借壳上市、买壳上市、与海外上市公司交换股权或资产,以提升股权价值及流动性.过去几年来香港许多上市公司市值不断缩水,所以有许多国内企业以优惠价格取得控股权,再逐次配股并注入国内资产,进而提升股价.3中国企业跨国收购融资模式分析全球金融资本一体化和加入WTO ,促进了中国在金融领域的开放.在这种背景下,中资企业实施跨国并购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浪潮.目前,全球资本市场非常关注中国内地良好企业资源,较高素质的中资企业91第3期 姜秀珍: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融资新范式———京东方杠杆融资案的启示也成为国际资本关注的对象.然而,我国企业在跨国并购融资决策中存在突出现实问题,使得我国企业的融资方式受到较多制约.3.1我国企业跨国并购融资策略现状企业跨国并购是企业经营行为国际化的体现,它包括企业的投资、融资、生产、销售等方面的国际化,但我国企业在这其中遇到融资方面的困难.这主要表现在:在跨国并购活动中,由于受自身规模及资本项目外汇管理的约束,企业很难进行有规模的对外投资,阻碍了开展国际化经营的步伐;承包劳务企业自有资金严重不足,难以获得进出口银行贷款,受国际市场带资承包要求的限制,影响了业务的开展和扩大.即使企业进行海外上市,但由于海外融资的资金与国内融资比较有很多不同的特点,比如金额较大,常须整合多种金融工具,使用期限较长,涉及专业机构多,对企业财务透明度要求高.因此,在海外上市之前,企业要仔细考量这些因素.拿在美国上市为例,我国企业在美国通过I PO 上市的平均成本达15%,如此高的成本让许多已实现境外上市的企业为此付出过多,而且每年还有一笔不菲的年费及上市的维护费用.海外上市本已不易,要维护上市公司的地位则更难,收益与付出不成比例导致巨大的市场压力,致使企业持续经营陷入困境.3.2我国企业跨国并购融资经典案例:京东方杠杆收购由上述可见,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融资渠道的不通畅必然影响并购的规模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灵活创新的融资策略成为企业必然的内在要求.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浪潮中,京东方的融资方式非常具有典型性.京东方的海外渊源可追溯至1987年,当时公司开始尝试通过与外企合资的方式来发展健全自己的产业体系.2001年8月,公司正式更名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公司商号与品牌的统一,为海外并购及进入国际市场提前做好准备.2001~2004年,3年之中京东方进行了3次海外并购,其中2002年11月的第2次跨国并购融资模式最为典型,而第3次收购是对第2次的收购活动中融资模式的如法炮制与进一步的诠释,第2次并购融资模式堪称对中国企业具有强烈的创新示范效应,它的具体范式是采用杠杆收购,本文着重对此进行分析.3.2.1第2次杠杆收购过程描述借鉴2001年第1次海外并购的成功经验,京东方在韩国设立子公司BOE -HYD I S 作为收购主体.2002年11月,B OE -HYDIS 收购了韩国现代半导体株式会社(HYN I X )及其子公司韩国现代显示株式会社(HYD I S )全部与TFT -LCD (薄膜晶体管彩色液晶显示器件)业务持续进行有关的资产、房产和权益.用于收购的3.8亿美元资金来自4个方面如图1所示:92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 第31卷1)京东方筹集15000万美元资金用于投资BOE -HYDI S.其中公司自有资金及自有资金购汇6000万美元,通过国内银行借款9000万美元,借款期限均为1a ,利率为1.69%~1.985%.2)BOE -HYD I S 以资产抵押方式,向韩国产业银行、韩国外换银行、W oori 银行以及现代海商保险借款折合1.883亿美元,利息率由提款日前一天的市场利率决定.该笔贷款从2005年10月22日开始按季度分10次等额偿还本金.3)BOE -HYD I S 以资产向HYD I S 再抵押方式获得卖方信贷,B OE -H YD I S 向HYN I X ,HYD I S 签发了长期票据A 和票据B ,金额分别为3590万美元(5年期)和373万美元(6年期).4)根据《托管协议》规定,京东方的BOE -HYD I S 股权证交由中国工商银行汉城分行托管.3.2.2京东方杠杆收购分析1)设立收购主体控制风险.京东方在收购前,根据所掌握的情况,对收购的风险逐项进行了评估,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财务风险、法律风险、文化风险、技术风险、经营风险、市场风险、行业风险和资金风险等.研究表明,京东方的这次海外收购风险很大,因此在杠杆收购模式中创新性地设立一个新企业作为收购主体,以起到防火墙的作用.这样,京东方不直接收购,并把收购的主要风险留给新设企业,京东方只需承担投入资金的风险.2)采用连续抵押方式.作为杠杆收购的具体运用,基本有9种可供选择的方式,包括背债控股、连续抵押、合资加兼并、与猎物企业股东互利共生、甜头加时间差、借势、以猎物企业作抵押发行垃圾债券、将猎物企业的资产重置后到海外上市、分期付款.此次京东方对韩国现代TFT -LCD 业务虽不能完全简单的用以上其中的某一种单独方式来概括,但从整个收购过程来看,这次杠杆收购所采用的是9种策略当中的连续抵押方式.京东方不是用本企业的资产或收入作为担保对外负债的,而是利用本身自有资金6000万美元及向国内银行贷得的9000万美元,全部投入成立了一家全资子公司作为收购主体,即“子公司兼并”,将风险完全转嫁以保护母公司的利益,这里扮演防火墙的就是BOE -HYD I S 技术株式会社.另外,BOE -HYDI S 以资产抵押方式,先向韩国外换银行为首的银团借款合1.883亿美元,然后通过B OE -HYD I S 以资产向HY -DI S 再抵押方式,获得来自HYD I S 的卖方信贷.3)融资特点分析.首先,此次杠杆收购符合投入少量的自有资金便可获得较大金额的银行贷款用以收购目标企业的特点,同时高比例的负债给公司本身以鞭策动力,促使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京东方收购的资本来自于不代表企业控制权的借贷资金,即以BOE -HYD I S 为资产抵押的银行借贷款,占了超出收购总额的80%.另外,并购的组织过程中不能没有中介机构的参与,尤其是海外并购.在此次收购中,尽管京东方当时对韩国的法律、文化都不是很了解,但投资银行等市场中介组织组成了强大的顾问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这是一次相当成功的资本运作.京东方2001年的销售收入是54.8亿元人民币,如果以3.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2亿)现金进行海外收购,无疑是行不通也是不明智的.因此,采用杠杆收购模式,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财务杠杆作用,最大程度地避免财务风险,最快速度完成收购计划.对并购后公司财务的进一步分析可看出,公司总资产、负债及资产负债率、营业规模、投资收益、利润、净资产收益率较去年同期都有较大增加,表明企业并购后综合实力增强,股东收益增加,企业并没有因为并购负债而资金紧张,并购达到了预期目的.3.3我国企业跨国收购融资新范式:战略定位+财务杠杆历来的经济学都强调要用最小的投入去取得最大的产出,从来也没有哪种经济学说过不投入就会有产出.尽管现在的问题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并购融资途径十分狭窄,但许多企业并没有创新性地充分运用金融杠杆,这也是一个重大的遗憾.前面已经提过,在资本的来源上,就其大类来看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企业募集的资本;一是企业借入的资本.资本与债务的关系形成了资本的组合,因而,任何企业都会遇到这93第3期 姜秀珍: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融资新范式———京东方杠杆融资案的启示94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 第31卷一对关系.现代市场经济,是信用高度发达的经济,一个成熟的企业必须学会充分利用债权债务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完全没有债务或不会利用债务就是对资本运作没有真正把握.而从上面京东方的资本运作手段可知,该企业是在创业时期便懂得了合法合理利用债务这一财务杠杆进行融资迅速发展自己的极具金融意识的企业.由于中国企业的整体规模较小,可融通资金少,并购的融资就成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瓶颈,很多企业因无法筹集并购所需资金而只能望“洋”兴叹,这是我们应从京东方跨国并购的案例中得到的最重要的启示.另外,全球产业格局调整为中国企业带来了重大机遇,中国企业悄悄开始了第三次创新浪潮,这次浪潮以开放状态下自主创新为特征.优秀的中国企业在奠定了一定的技术基础后,获取了对产业发展方向的深刻理解,努力抢占战略制高点,充分利用全球开放市场的条件,通过掌握构架性软技术整合全球资源,快速进入产业分工的高增加值环节.京东方正是通过“境外收购-海外融资-国内建设-带动配套”这样的方式,展现出中国企业在防守中出击的“走出去”战略.这对于目前国内许多企业在“走出去”时缺乏明确的发展战略方向和规划,出去之后面临较高的经营风险,无疑是个很好的借鉴.因此,只有明晰战略目标,充分利用财务杠杆,才能敢冒该冒之险,并能起到以小博大,四两拨千斤的功效,这种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新型结合模式,是我国企业未来跨国并购融资的新范式.参考文献:[1]UNCTAD(2003)W o rl d Invest m en tR epo r.t FD I Po licie s for D eve l op m en t:N a tiona l and In t e rnational Pe rs pecti ve s[R].U nitedN ati ons,2003.[2]吴晓求.公司并购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郭杰,肖善.企业跨国并购问题分析[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4,4:20-25.[4][美]唐纳德德帕姆菲利斯(DEPAM PH ILIS D).兼并、收购和重组:过程、工具、案例和解决方案综合指南[M].黄瑞蓉,罗雨泽,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5]原松华.融资并购经营战略———“京东方”杠杆收购凸显财技[J].中国投资,2005.[6]王礼.京东方3.8亿美元成功收购韩企TFT-LCD业务(第二版)[N].国际金融报,2003-02-13.[7]王一.企业并购[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合资经营企业成功或失败十年历程,对中国企业“走出去”之路回头一瞥,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欣喜和感动,又有怎样的辛酸和失落?在此,我们通过资产增值、品牌提升、市场增量、交易成本、掌握核心技术、发展前景等方面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经典案例进行点评,以期记录中国企业在面对风起云涌的世界经济变革时所留下的足迹。
“走出去”十大成功企业案例联想:并购IBMPC业务2004年12月8日,联想用12.5亿美元购入IBM的PC业务,自此,位于全球PC市场排名第九位的联想一跃升至第三位。
这次并购从品牌、技术、管理、产品、战略联盟和运营等各方面对于联想本身都有巨大的提升。
并购后,IBM个人电脑业务的全套研发体系归联想所有,联想的采购和营销成本则由于借助了IBM 原有的分销渠道得到大大优化。
点评:联想的经验告诉我们,民族企业尽管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相比国外企业处于低位,但如果敢于抓住时机,取己所需,那么,借助这种品牌并购迅速上位也是未来中国企业迅速扩大海外影响的可取之道。
海尔:居高临下,步步为营2005年底,海尔在总裁张瑞敏制定的名牌化战略带领下进入第四个战略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
海尔“走出去”的主要特点是:经营范围——海尔自己的核心产品;发展进程——从创造国内名牌、国际名牌着手,到出口,再到跨国投资,渐进性发展;对外投资方式——以“绿地投资”即新建企业为主;跨国投资效果——成功率高,发展快。
如今的海尔已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员工总数超过6万人,2008年海尔集团实现全球营业额1190亿元。
点评:拥有像海一样宏大目标的海尔,不仅伸开臂膀广纳五湖四海有用之才,更具备了海一样强大的自净能力。
它有清晰的自我定位和战略方向,不断提升的创新能力和对市场的准确把握,是海尔如今不断演绎全球神话的筹码。
吉利汽车:并购沃尔沃吉利在成功实施以自主创新为主的名牌战略之后,开始了以海外收购为主的品牌战略。
中国的试点政策经典案例有:
上海自贸区试点:自2013年开始,上海自贸区试点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它是中国开展自贸区试点的第一个,旨在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推进金融和人民币国际化,同时推进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升级。
该试点对于吸引外资和促进内部改革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贸区试点的成功经验已经应用到了其他城市。
“一带一路”质量认证合作机制:这个机制旨在加快推进质量认证领域的国际合作,在强化质量基础支撑,守住安全底线的同时,全力推动优化认证检测服务环境,搭建“一带一路”认证信息服务平台,汇集沿线37个国家和地区的11类市场准入法规标准信息,为企业“引进来”“走出去”营造良好环境,为国际贸易注入新活力。
跨境船舶租赁“出海远航”: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依托跨境金融等开放政策优势,在国际远洋船舶融资租赁等业务领域先行先试,以创新跨境船舶融资租赁为突破口,推动首单跨境船舶租赁业务落地,积极推进离岸业务发展,不断增强高端航运服务要素集聚,持续提升高端航运服务能级。
打造全国最快捷最高效的文化产品进出境通道。
跟随出海,法治护航——助力律师事务所“走出去”。
除上述案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试点政策经典案例在中国被实施。
集团歧视性的对外政策吸引外资的案例一、国际企业不合规被处罚的经典案例一些国际企业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不合规经营,遭到各国执法当局严厉处罚,其中的教训值得“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借鉴。
1、西门子贿赂门事件开启全球企业强化合规经营新里程2008年12月,德国西门子公司与美国、德国两地主管机关达成庭外和解,了结困扰西门子公司两年多的贿赂调查案。
西门子公司为此支付了16亿美元罚金,其中向美国、德国当局分别支付了8亿美元。
罚金总额创下了历史纪录,并保持到2016年。
同时,西门子公司监事会主席(相当于我国企业董事长)为首的20余高级管理人员被解除职务,有的还被追究刑事责任。
点评:反商业腐败是企业合规管理的重要领域。
这是一起因违反美国反海外腐败法(FCPA)被罚的典型案例。
西门子为了在全球获得业务通过授权第三方向政府官员行贿,从而触犯了美国FCPA。
FCPA规定,禁止以支付、提供、承诺支付或授权第三方支付或提供金钱或任何有价值的事物的方式,向外国政府官员行贿以取得或者保留某种业务的行为。
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中国企业必须对FCPA所具有的“长臂管辖权”给予充分的重视,并采取措施防范相关风险。
西门子受罚后,由于事后持续实施有效的合规管控措施,包括展现坚决的领导层决心,投入资源加强合规组织与制度建设,开展有效的合规培训,从而成功摘去了“实质性内部控制缺陷”的标签,避免了其失去美国国内公共项目投标商的资格。
西门子建立并且实施了全面系统而且有效的合规体系,成为全球合规体系建设的样板。
2、BP因安全生产合规失灵导致墨西哥湾漏油事件2010年4月20日,位于墨西哥湾的“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发生爆炸并引发大火,大约36小时后沉入墨西哥湾,11名工作人员死亡,漏油持续了近3个月。
美国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被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将此事件称为环保界的“911”事件。
2015年,英国石油公司(BP)与美国濒临墨西哥湾的五个州达成187亿美元的和解协议,以有效终结该事故引发的多年索赔诉讼。
中国企业赴美并购案例分析作者:蔡雨欣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9年第20期摘要:自中国入世以来,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大幅增加。
与新建投资相比,跨国并购更受到中国企业的青睐。
今年是中美建交40周年,中国企业对美并购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主要以海尔并购GE和万达并购AMC为例,具体分析其并购动因及并购过程,并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并购前需做充分准备与并购时要选择正确的目标等经验和启示。
关键词:直接投资跨国并购“走出去”一、引言自中国入世以来,中国对美直接投资逐年增加,其中跨国并购所占比重很大。
根据荣鼎公司数据显示2002年至2017年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存量为13966亿美元,其中以跨国并购方式进行的投资为12979亿美元,占整个投资额的9293%。
数据来源:美国荣鼎咨询公司(http://rhgcom/interactive/china-investment-monitor)因此,在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中,本文将主要分析跨国并购。
跨国并购是指一国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通过一些手段和渠道,将另一国企业的所有资产的股份买下来,然后行使经营管理权。
由于中国企业赴美并购的案例很多,本文将选取海尔并购GE、万达并购AMC两个经典例子进行详细分析,同时也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相应的启示。
二、并购案例分析(一)海尔并购GE1并购双方公司介绍。
海尔公司成立于1984年12月26日,为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海尔从资不抵债的小企业发展成为今天以物联网为引领的生态型企业。
在物联网时代,海尔以“智家定制”为战略目标,即智慧家庭定制美好生活,满足广大消费者不断更新的关于智能家居的需求。
在2018年12月,在《2018世界品牌500强》中,海尔排名第41名。
GE即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成立于1892年,是世界上最大的多元化服务型公司。
该公司主营业务包括飞机发动机、发电设备、商业金融等。
GE的股票历史市值最高突破过6000亿美元,而这个市值,只有微软和苹果两家大公司突破过。
企业收购案例分析——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吉利收购沃尔沃的原因(1)吉利战略转型对技术和品牌的诉求吉利从2007年开始就提出了战略转型:不打价格战,而是将核心竞争力从成本优势重新定位为技术优势和品质服务。
吉利这样说也这样做了,而且成效显著。
①渴望技术在3月10日北京召开的并购沃尔沃轿车协议签署媒体见面会上,吉利总裁李书福指出:“在知识产权的内容上,我们是斤斤计较的。
”一语道破吉利垂涎沃尔沃技术的天机。
作为国际化的品牌,沃尔沃的知识产权和先进技术是无庸质疑的,谁收购了沃尔沃谁就会得到一大笔技术财富,它的先进技术和安全性能、节能环保特点正是吉利实现战略转型最需要的。
②提升品牌一直以来吉利汽车在价格和品牌上都给人以“草根”的印象,成本和价格一方面为吉利带来丰厚利润,另一方面又使吉利的品牌无法更上一层楼,没有可以打出去的牌子的却是个棘手的问题。
依目前的形势看,吉利虽有三大品牌,但尚缺乏一锤定音的顶级豪华品牌,这个空缺沃尔沃正好可以补上,有了沃尔沃,吉利在行业内的品牌竞争地位无疑会大大提升。
(2)民营企业走出去的一种方式吉利是民营企业,打入国际市场更困难,但是只有进入了欧美发达国家市场,才能够越做越强。
吉利需要打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而收购品牌无疑是捷径。
所以代表品牌市场的沃尔沃就毫无疑问地成了吉利走出中国的桥梁。
(3)学习系统的市场营销规模沃尔沃通过体育营销和大成本的营销让自己的品牌和“绅士精神、挑战极限、高尚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锁定了追求生活质量、关注安全和环境并且又不爱张扬的用户群体。
能够近距离地学一学外资品牌的营销策略,对吉利以及中国自主品牌的车企来说,都是未来走向世界的前提。
(4)李书福个人性格因素英特尔公司的拯救者格鲁夫曾经有句著名格言:“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在诸多方面,李书福就有点像这所谓的“偏执狂”。
收购沃尔沃难度不言而喻,但对敢赌敢拼敢挑战的李书福来说,这是值得冒险的。
坚持李书福个人魅力的作用贯穿于整个收购过程,是吉利收购成功的支柱。
1、长三角县域招商引资成功案例解读浙北长兴县地处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腹地,境内公路、铁路、水路交通网络纵横交错,是贯通南北、东西的交通枢纽,是华东铁路运输的重要区间枢纽,与京沪、沪杭铁路干线共同构成华东地区强大的铁路运输网。
长兴县1999年才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县,是浙江省对外开放最迟县域之一。
尽管对外开放的比较晚,但凭着良好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努力提升和优化招商引资环境,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002年,全县合同利用外资完成2.26亿美元,实到外资7655万美元,名列全省第四,被评为全省招商引资十强县。
2003年1-9月全县新批外资项目54个,协议利用外资13162万美元,实到外资4006万美元。
截止2003年9月,在长外商投资企业达到115户,总投资额81088万美元,注册资金49088万美元,协议利用外资51357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6810万美元。
自长兴县对外开放至今,已吸引了来自香港、台湾、美国、日本、意大利、法国、德国、新加坡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
《人民日报》2001年3月21日第十二版,曾对长兴县招商引资成绩作了专门报道。
长兴县招商引资经验可归纳为如下方面:创新观念,创新政策,扎实推进招商引资。
创新观念,关系着招商引资的成败和成效。
长兴县注重以开放的环境吸引人,将招商引资作为“1号工程”来对待,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领导带头,全民参与。
通过观念创新,牢固树立了以服务推进招商引资,以资源推进招商引资,以政策推进招商引资、以优美环境推进招商引资,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的硬环境和软环境。
同时,树立招商引资“双赢”理念,确立"只有他发财,才有我发展"的新观念,正确处理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
在创新政策方面,长兴县也有许多的经验。
以创业园建设为例,创业园为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提供一个标准办公室以及300平方米以内的标准厂房,第一年免收租金,第二年、第三年减半收取。
“走出去”典型案例前言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我国对外投资合作快速发展,在保持一定速度和规模的同时,质量和水平也不断提高,“走出去”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跨国经营成效显著,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但相对于西方跨国公司在全球投资经营近百年的历史而言,我国企业还处于探索阶段,在跨国经营水平、管理和整合能力、风险防范能力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为探索企业“走出去”的发展规律,商务部广泛收集整理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案例,对百余个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总结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经验教训,编写完成了《“走出去”典型案例》。
为使这些案例对“走出去”企业提供参考借鉴,同时本着保护有关成企业商业秘密的原则,我们在案例分析基础上摘编提炼了各类经验,形成《“走出去”典型案例(经验摘编)》公开发布。
经验摘编分为12篇:发展模式篇、财税筹划篇、跨国并购篇、园区开发篇、资金渠道篇、营销网络篇、品牌建设篇、研发升级篇、转型升级篇、人力资源篇、风险防范篇和社会责任篇。
欢迎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目录发展模式篇 (6)经验一:科学选择产业链切入环节 (6)经验二:灵活设计主体合作模式 (7)经验三:依托不同成长平台实现国际化 (7)财税筹划篇 (9)经验一:统筹跨国经营的整体税务方案 (9)经验二:利用双边所得税协定设计架构 (10)经验三:利用避税天堂进行税收筹划 (10)经验四:利用常设机构等进行合理避税 (11)经验五:处理好跨国交易中会计处理问题 (11)跨国并购篇 (13)经验一:精准把握跨国并购明规则及潜规则 (13)经验二:精心组织并购前尽职调查活动 (14)经验三:科学设计并购交易流程 (14)经验四:妥善处理并购中复杂的资产关系 (15)经验五:充分发挥投资银行的作用 (15)经验六:善用境外证券交易机构完成并购 (16)经验七:灵活选择资产收购和股权并购 (16)经验八:实施全产业链和全阶段并购整合 (17)园区开发篇 (18)经验一:真正发挥平台作用做好境外园区(公用型)建设 (18)经验二:整合对接资源推进境外园区(自用型)建设 (19)经验三:选择良好可靠的合作伙伴化解各种风险 (19)经验四:把握商贸物流园布局三要素:业态、市场容量和准入 (20)经验五:政局和基础设施是重化工业园区重要考虑因素 (20)经验六:在技术和管理密集区域建设境外科技园区 (20)资金渠道篇 (22)经验一:借助政策性贷款支持海外项目 (22)经验二:借力开发性金融开拓海外市场 (22)经验三:运用BOT项目融资开展国际承包工程 (23)经验四:利用银团贷款完成“走出去”融资 (23)经验五:协同私募股权基金进行海外投资并购 (24)经验六:创新运用多种融资渠道完成海外并购 (24)经验七:科学设计并购融资交易安排 (25)经验八:灵活筹划境外业务资金运营方式 (25)营销网络篇 (27)经验一:培育当地代理商和经销商建立境外营销网络 (27)经验二:并购国外企业的现有营销系统 (28)经验三:灵活选取直营和特许经营发展模式 (28)经验四:货物和服务贸易融合建立海外营销网络 (29)经验五:加盟或组建国际网络,建设高端服务业境外营销网络 (29)品牌建设篇 (30)经验一:注重把握品牌国际化的一般规律 (31)经验二:全面提升品牌海外管理工作 (31)经验三:利用国际法进行海外品牌保护 (32)经验四:通过维护知识产权提升企业品牌价值 (32)研发升级篇 (34)经验一:选赶天时适时果断启动海外研发 (34)经验二:布置地利完善全球研发体系格局 (35)经验三:营造人和氛围设计海外研发切入途径 (35)转型升级篇 (37)经验一:做好工程的投标报价工作 (37)经验二:搞好EPC项目管理的“四流” (38)经验三:科学使用FIDIC 条款签订合同 (38)经验四:投资并购延伸价值链 (39)经验五:善用集成战略运作开发项目 (4040)经验六:全流程搞好EPC项目风险防范 (4040)人力资源篇 (42)经验一:因地制宜建设和谐的海外人力资源队伍 (42)经验二:全流程推进海外并购的人力资源整合工作 (42)经验三:属地化管理“走出去”企业的海外员工 (43)经验四:善借中介机构的力量规避人员管理风险 (44)经验五:满足员工合理诉求,降低企业外派员工流失风险 (4444)风险防范篇 (46)经验一:做好前期海外风险排查 (46)经验二:读懂读透东道国政策法规 (46)经验三:做好项目风险识别和规避 (47)经验四:避免卷入非商业因素事件 (48)经验五:利用保险规避海外风险 (48)社会责任篇 (49)经验一:以诚信经营承担社会责任 (50)经验二:用好非政府环保组织化解环保危机 (50)经验三:建立和谐劳资关系 (51)经验四:有效应对工会罢工 (51)经验五:同当地利益相关方建立利益共同体 (52)经验六:同当地社区居民共享发展成果 (52)发展模式篇切实了解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发展模式,对于我国相关企业抓住“走出去”战略机遇期,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继续保持又快又稳的发展势头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走出去”过程中,产业链的定位、合作伙伴以及合作平台的选择至关重要。
从实践来看,中国大多数“走出去”的企业都结合自身特点和环境背景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海外发展模式,逐步摸索出符合自身特点的国际化道路,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对个案的分析显示,企业应结合所处行业领域不同的特点、寻找产业链切入环节,务实选择合作主体,依托适宜的国际化平台实现企业成长。
经验一:科学选择产业链切入环节XX公司的“走出去”,运用了产业上下游拓展和横向拓展混合推进的模式。
上下游拓展模式较为常见,比如某企业原来以贸易为主,在国际贸易业务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进一步考虑向上下游延伸,进而进入境外投资领域。
诸多企业海外发展还采取业务横向多元模式。
许多“走出去” 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在海外投资前已经开始向多元化发展,在海外投资的过程中较容易转向其他领域。
如某房地产开发企业已大举进入境外资源勘探开发领域;某物流企业集团购买了某国的机场,并计划在机场附属土地上开发保税区,吸引我国企业入驻,从而实现业务横向多元化的目标。
经验二:灵活设计主体合作模式某集团公司投资XX项目探索了“资本层面和资产层面交叉投资、两手运作”的新思路,打造了“资源开发+基础设施+电力供应”三位一体的新模式,开辟了“多方参与、互惠互利、国际化经营”的新路径,为国内企业“走出去”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近年来,各种联盟战略在“走出去”领域层出不穷,如某公司创新性地联合其他国际金融资本,大手笔并购某国X企业。
未来在不同领域、不同投资主体、不同投资方式中,都可以进一步强化联盟战略。
各类所有制企业可共同开拓海外市场,避免单个企业孤军奋战、孤掌难鸣的尴尬局面,如在一些重大收购投资中,可以由各种所有制企业参与竞购,或组成联合体。
企业要注重借用投资基金等投资平台进行海外收购运作。
经验三:依托不同成长平台实现国际化Y集团积极依托海外平台进行成功拓展,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纺织服装企业发展成为集生产、销售于一体的跨国公司,而且Y集团通过在国外设立工业园区,带动相关行业“走出去”。
这种产业链集群的方式,成为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重要途径。
目前,中国企业根据其自身主客观条件,在国际化平台的运用上存在多种方式,主要有集群推进型和援外模式推动型等。
从企业集群“走出去”的具体形式来看,大体有产业链集群、优势互补集群以及地域集群等类型。
财税筹划篇税收筹划作为企业降低税收负担和节约经营成本的有效手段,成为我企业“走出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符合相关国家法律及税收法规的前提下,按照税收政策法规的导向,事前选择税收利益最大化的纳税方案,处理生产、经营和投资活动,是每个企业都应该考虑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税收筹划是完全合法的行为。
本篇从企业并购中的案例实践入手,重点探讨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税务操作环节的一些经验规律。
对个案的分析显示,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通过税收筹划取得了以下经验:要结合各个行业领域不同的特点,通盘设计筹资、投资、生产经营以及财务管理的整合税收筹划;要利用双边所得税协定,设计科学的交易架构;要利用好避税港进行离岸税收筹划;要科学利用机构设臵进行合理避税;要利用内部转移定价方法实现收入转移,从而规避高税率;要处理好跨国交易中的会计处理等。
经验一:统筹跨国经营的整体税务方案通过国内X 集团收购德国某公司税收筹划设计和某公司哈萨克斯坦税收筹划设计的案例,可以大致了解税收筹划的基本思路。
总体来看,企业在“走出去”财税筹划方面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企业所得税抵免政策因素、双边税收协定因素、避税港因素、转让定价因素、税收争端解决机制等。
经验二:利用双边所得税协定设计架构某公司在法国设立了一家控股公司进行海外经营。
为降低预提所得税,该公司首先在一个税负较低的欧盟国家设立一家直接中介公司,由该中介公司在法国设立控股公司,通过间接控股的方式降低股息在汇回过程中的税负。
由于历史和国情原因,我国与不同国家(地区)签订的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的具体条款通常有很大差异,还有相当一部分国家(地区)未与我国签订避免双重征税协定。
综合考虑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签署或未签署因素,可在设立中介公司、设立同一国控股公司或设立低股权控股公司等方式中统筹安排。
经验三:利用避税天堂进行税收筹划避税港已成我国企业海外收购的重要“中转站”,比如L公司在收购某国H公司的过程中,通过在香港和某国设立子公司进行再投资,利用当地的税收优势,减少了税务支出和财务管理成本,大大降低了海外投资成本。
国际避税港具有较低的直接税负担,且一般不征收流通税,小到一个岛、港口城市,大到整个国家,避税范围相当明确。
我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避税港通常承担如下税收统筹功能:充分发挥其导管公司作用,利用其所在国与目标国之间的多边税收协定、税收优惠政策,来降低缔约国相互征收的税负;开设各种受控公司,虚构避税地营业;开设各种信托公司,虚构避税地信托财产等。
经验四:利用常设机构等合理避税W公司办事处被所在国征收利润税及罚金的案例提示企业在缴纳利润税时应恰当把握常设机构和办事处之间关系。
“走出去” 的企业不妨考虑以下税收筹划模式:避免成为常设机构,如某建筑公司到A国从事安装工程,工期约10个月,双边税收协定规定建筑工程连续达到6个月以上即构成常设机构,该公司将工程分为两个阶段进行,避免了成为常设机构,不需在A国缴纳所得税;采取不同的机构组织形式,境外项目所在地的实际税负低于中国时,选择不同的境外项目公司组织形式,会带来不同的税务影响;在一定限度内将利润留在境外,可避免或者推迟向母国缴纳企业所得税的时间,获得纳税筹划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