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顽老子的历史典故
- 格式:docx
- 大小:37.30 KB
- 文档页数:2
关于老子年少时的故事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那么你对这位著名的圣人有怎样的了解呢?而你对他儿时的故事是否有兴趣呢?如果你想知道有关他儿时故事的详情就千万别错过了这篇文章哟!聪颖少年老聃自幼聪慧,静思好学,常缠着家将要听国家兴衰、战争成败、祭祀占卜、观星测象之事。
老夫人望子成龙,请一精通殷商礼乐的商容老先生教授。
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礼仪,深受老聃一家敬重。
一日,商容教授道:“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
”老聃问道:“天为何物?”先生道:“天者,在上之清清者也。
”老聃又问:“清清者又是何物?”先生道;“清清者,太空是也。
”“太空之上,又是何物?”先生道:“太空之上,清之清者也。
”“之上又是何物?”“清之清者之上,更为清清之清者也。
”老聃又问。
“清者穷尽处为何物?”先生道:“先贤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
”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
于是仰头观日月星辰,低首思天上之天为何物,彻夜不能寐。
又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六合之中,天地人物存焉。
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伦,物有物性、有天道,故日月星辰可行也;有地理,故山川江海可成也;有人伦,故尊卑长幼可分也。
有物性,故长短坚脆可别也。
”老聃问道:“日月星辰,何人推而行之?山川江海,何人造而成之?尊卑长幼,何人定而分之?长短坚脆,何人划而别之?”先生道:“皆神所为也。
”老聃问道。
“神何以可为也?”先生道:“神有变化之能。
造物之功,故可为也。
”老聃问:“神之能何由而来?神之功何时而备?”先生道:“先师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
”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
问家将,家将不能言。
于是视物而思,触物而类,三日不知饭味。
又一日,商先生教授道:“君者,代天理世者也;民者,君之所御者也。
君不行天意则废,民不顺君牧则罪,此乃治国之道也。
”老聃问道:“民生非为君也,不顺君牧则其理可解。
君生乃天之意也,君背天意是何道理?”先生道:“神遣君代天理世。
古代圣贤的故事-老子老子是春秋著名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又叫老聃,号为老子。
楚国苦县濑乡曲仁里人。
周文王时为西伯,做过守藏室史,就是国家图书馆馆长,学问很大,周武王时,迁为柱下史,昭王时,辞官归隐,驾青牛西游出涵谷关。
道教尊称他为太上老君、太上道祖、或称老君爷、无极老祖、三清道祖、无极至尊、无极圣祖或称李老君等。
李氏,原为理姓,因世代掌管司法的「大理官」,因官得姓,至商纣王时,理徵以直道不容于纣,得罪而死。
其妻与子理利贞逃难,食木子〔树子〕得以保全性命,为感谢木子救命之恩,遂改理为李。
李利贞娶了陈国契和氏女,家于苦县。
因之鹿邑成了中国头号大姓—李姓发源地。
据《元和姓纂》称:李利贞十一世孙是李耳。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道书上说他在遥远的不可想像的年代里,经过八十一万岁,托胎于玄妙玉女体内,母亲看见空中大流星飞过,怀孕八十一年之久,于公元前六零四年武丁朝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 降生于楚苦县历乡曲仁里(河南鹿邑东 )流星园中,依在李树下,剖开左腋生下了他,生下来已是白髮苍苍的老童子,故名老子。
諡曰聃。
据志载,西元前571年,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
主无为之说,后世以为道家始祖。
孔子尝往问礼,著有《道德经》五千馀言。
现今社会各行业中,如:铁匠、煤窑匠、碗筷匠、磨刀匠、蹄铁匠等,皆祭拜老子为祖师爷。
亦称为伯阳、太上老君、老聃、老君、老子、老子道君、李伯阳、李老君。
老子不仅学问渊博,见识更是博古知今,通礼乐、明道德。
孔子还曾经专诚拜访他,向他请教有关为人处世与做学问的道理。
孔子听后,非常称讚他。
老子看到当时世局纷乱,地运西走,就辞去官职,往西方去隐居。
在中国陕西终南山北麓,有处著名的楼观台,据传这里是太上老君老子说经处。
楼观台依山带水,风景秀丽,素有“洞天福地”之称,为道教圣地。
远在二千五百年前,周朝涵谷关的“门官儿”尹喜在此结草为楼,用来观测天体,叫做“草楼观”。
有一天尹喜看见紫气东来,知道有圣人要从这里经过。
精心整理冯道:绝世奇才冯道:绝世奇才冯道的才望,拜他为宰相。
936年,石敬瑭在契丹支持下灭了后唐,朝代改为后晋,冯道继续任宰相。
契丹灭后晋,冯道委曲求全,跟随辽太宗耶律德光入契丹为太傅。
947年,刘知远在太原称帝,成立后汉,聘用冯道为宰相。
951年,郭威称帝,朝代改为后周,郭威对冯道礼遇有加,任命他为太师、中书令,位居首相;郭威死后,其养子柴荣即位,当时河东刘崇入寇,冯道因谏止世宗亲征而惹怒世宗,奉命料理完郭威的后事,不久就患病去世,终年73岁。
谥文懿,追封瀛王。
冯道为何能在乱世中成为如狼似虎的军阀们的座上宾,成为他们极其信服的能臣贤相?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终闻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
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纵观冯道一生,他确实特立独行,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文人,却能撇开儒家的是非观念,处处出手“道德”拳,为天下苍生着想,成为一个超越黑白两道的人物:他既是一些人眼中毫无廉耻的奸臣,又是大众眼中与虎谋皮、拯济苍生的菩萨。
他既是“儿皇帝”石敬瑭的心腹、认可外族皇帝的汉奸,又是从没有战事,便纵情享乐。
”明宗问他:“丰收后百姓的生活是不是有保障了?”冯道说:“谷贵饿农,谷贱伤农,历来如此。
聂夷中写过一首《伤田家诗》道:‘二月卖新丝,五月粜秋谷,医得眼下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偏照逃亡屋。
’”明宗让左右抄下这首诗,时常诵读。
一次,临河县献上一只玉杯,上面刻着“传国宝万岁杯”,唐明宗很喜爱,答:与晋室大臣被随迁至常山,见有被掠的中原士女,就出钱赎出,寄居在尼姑庵中,以后为她们寻找家人领回。
耶律德光死后,汉兵起来反抗契丹军队,驱逐了辽将麻答,冯道去战地慰劳士卒,军心大振。
失地收复后,冯道又选择将帅,使军民安定。
冯道一生清廉节俭,他在《长乐老自序》中对自己的身后事交待得也很清楚:既不要珠玉相伴,也不要特别的衣服,只用粗竹席裹尸即可。
【诗歌鉴赏全覆盖】2019高考备考之古代诗歌鉴赏95道精选试题及答案解析古代诗歌鉴赏——曲苑撷英(10 道)一、“花间美人”——王实甫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俱不详。
《录鬼簿》把他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而位于关汉卿之后,可以推知他与关同时而略晚,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尚在世。
大约在关汉卿进行频繁创作活动的同时,元代剧坛又绽开了一树奇葩,这就是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
如果说,关汉卿剧作以酣畅豪雄的笔墨横扫千军,那么,王实甫所写的具有惊世骇俗思想内容的《西厢记》,却表现出“花间美人”般光彩照人的格调。
剧坛上的关、王,如同诗坛上的李、杜,是一前一后出现的两对双子星座。
作为剧本,《西厢记》杂剧表现出的舞台艺术的完整性,达到了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
明初的贾仲明环顾剧坛,提出“《西厢记》天下夺魁”,一锤定音,充分肯定了《西厢记》在文学史上的位置。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
集贤宾·退隐王实甫拈苍髯笑擎冬夜酒,人事远老怀幽。
志难酬知机的王粲①,梦无凭见景的庄周。
免饥寒桑麻愿足,毕婚嫁儿女心休。
百年期六分干到手,数干支周遍又从头。
笑频因酒醉,烛换为诗留。
[注]①王粲,字仲宣,“建安七子”之一、少有才名,有志不伸,心怀颇郁郁。
本曲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6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疏宕豪放”——薛昂夫薛昂夫(1267—1359) 元代散曲家。
色目人。
原名薛超吾,以第一字为姓。
先世内迁,居怀孟路(治所在今河南沁阳)。
祖、父皆封覃国公。
汉姓为马,又字九皋,故亦称马昂夫、马九皋。
据赵孟頫《薛昂夫诗集序》(《松雪斋文集》),他曾执弟子礼于刘辰翁(1234~1297)门下,约可推知他生年约在元初至元年间。
元人周南瑞《天下同文集》载王德渊之《薛昂夫诗集序》,称其诗词“新严飘逸,如龙驹奋进,有并驱八骏一日千里之想”。
关于老子的三个故事介绍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更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那么你想不想知道一些关于老子这位圣人的一些故事呢如果你想知道可千万别错过了这篇文章哟!孔子问礼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
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
鲁君准行。
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
老子见孔丘千里迢迢而来,非常快乐,教授之后,又引孔丘访大夫苌弘。
苌弘善乐,授孔丘乐律、乐理;引孔丘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使孔丘感慨不已,获益不浅。
逗留数日。
孔丘向老子辞行。
老聃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
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
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於死,在於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於身,在於好扬人之恶也。
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
孔丘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
孔丘伫立岸边,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闻孔丘此语,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
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那么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於仁义之间,那么本性羁绊。
功名存於心,那么焦虑之情生;利欲留於心,那么烦恼之情增。
孔丘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慨矣!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
老子的故事与传说学生时代,相信我们都读过有关的文言文。
那你们知道老子的传说和故事吗?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老子的故事与传说,欢迎大家阅读。
老子的故事与传说篇一公元前577年夏六月,宋国国君共公去世,右师华元执掌国政。
以左师鱼石为首的桓氏宗族久有谋政之心,无奈共公在位,不得其手。
今见共公去世,欲乘机起事。
由于谋事不密,走漏风声,被以华元为首的戴氏宗族逐出宋国。
此后,即任向戎为左师、老佐为司马、乐裔为司寇;立新君,这就是宋平公。
鱼石率桓氏宗族一行二百余人逃往楚国,客居楚国三年。
公元前573年夏六月,楚国起兵伐宋,攻克宋国的彭城(今江苏徐州),封鱼石、鱼府守城,并留下三百乘战车协助镇守。
宋平王为此召朝臣议事,问道:“敌强我弱,楚兵侵占彭城,是我心腹!如坐视不理,后患无穷!谁愿为我拔此要塞?”话音刚落,班中走出一人道:“愚臣愿往!”平王一看,只见此人身高丈二,浓眉大眼,阔腮宽肩,威武雄健,原来是司马老佐。
华元表示忧虑,对平王说:“鱼石狡诈,鱼府凶残,彭城盘踞着楚国战车三百、守卒三千,力量很强。
司马虽艺高胆大、刚健勇猛,恐难必胜。
”老佐据理说道:“鱼石,蛀书之虫也;鱼府,缚鸡之犬也。
有何惧哉!老佐愿携家小以围彭城,城不克臣不归!”平王允诺。
遣老佐为上将军,率二万人马去收复彭城。
话说宋国围住彭城,日夜攻打。
老佐英勇威武,身先士卒,使得宋军士气大振,不到半月,彭城守军便危在旦夕。
一日,鱼石、鱼府在城上督战,见宋军人多如蚁,个个奋勇,架梯登城,人人争先;又见一员大将银盔银甲、金戈白马,驰骋于疆场之上,调兵遣将。
一楚将问道:“这位宋将是谁?”鱼石答道:“是新任司马、围兵主将老佐。
”楚将纷纷议论说:“攻城主将,不在军后观敌了阵,却突于军前左驰右骋,怎能不鼓舞士气!如此看来,彭城太危险了!”但鱼石是个有心计的人,他又对部下说:“事将成而败,事将败而成,历史上有不少例子,怎知我军必败?老佐英勇雄武,身先士卒,这是他之本;刚愎自用,目中无人,这又是他失败之根。
中国历史故事-老子的高谈清净春秋时候,学术很为发达,和儒家对立的,便是道家。
儒家以孔子为宗,道家以老子为宗,两派都是中国学术的先祖,在中国文化史上,很占重要位置。
但是后来历代帝王专尊儒家,以外的各家,都加以排斥,所以后世道家的学说,虽然保留,而社会上的势力没有一点,尽为儒家所独占了。
老子和孔子同时,生在楚国的苦县,姓李,名耳,字聃(dān)。
相传老子的母亲怀胎八十一年,没有生下,后来逍遥于李树下,割开左腋,才生了老子,因指着李树为姓,所以姓李氏。
这话是不足信的。
老子专修道德,主张清净无为。
他以为儒家的礼乐法度,尽是教人作伪,使人贪图名利,弄得天下不太平。
要毁灭古先圣王一切的制度,解除人民身心上的束缚,使人民发展固有的天性,趋向真朴,把嗜欲看淡,然后人类才没有了争夺,这才是真正的治平。
所以道家的学说,完全和儒家相反,道家极端地诋毁儒家,儒家也尽力排斥道家,两家成了政治上对峙的敌人。
老子做过周朝的守藏史,孔子曾到过周朝,问礼于老子,老子回说:“你所讲的古圣人,如今他的人和骨都已朽腐了,只存着几句空话,研究了有什么用处?并且君子的人要是得着时候,就做一番事业,不得着时候,就自己隐退,何必要强勉地碌碌奔走呢?我还听得君子的人,怀着盛德,他的外貌却和愚蠢人一般,你须得除掉你的骄气和欲念,这都是无益于你的,我所教你的,就是这一点了。
”孔子受了这番教训,觉得老子所讲的道理很高深,回去对弟子们说道:“鸟类我知道它善飞,鱼类我知道它善游,兽类我知道它善走,但是都可以用渔猎的方法,为人所捕获;至于龙,我不知道它怎样能乘风云而上天。
今我见了老子,好像见了龙一般。
”老子是主张清净、不求名利的,对于做官,是很不愿意的。
他在周朝所做的守藏史,是一个很闲散的职务,不过借此以居于人烟稠密的朝市,便于宣传他的主义罢了。
他在周朝见了国势日衰,便要隐居于清净的地方去,于是辞了周朝,向西游行。
函谷关的关令尹喜,也是修道的人,精天文星宿的学问,常常服食日月的精华,隐居关中,修德行仁,当时的人,没有知道他的。
老子的有趣小故事从前,有一个叫老子的人,他是古代中国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老子”。
虽然他的教诲理念深奥晦涩,但也有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流传下来。
在古代的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个年轻人与老子相识,并对他的哲学道家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为了深入了解老子的思想,年轻人请教老子:“老子,请问,什么是真正的智慧?”老子微笑着回答:“智慧就像一块镜子,当你注视自己时,它会反射出内心的真实。
只有通过自省和领悟,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
”年轻人继续请教:“老子,请问,怎样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宁静?”老子听后,轻轻地说道:“内心的平静来源于接受和满足于自然的变化。
当你能够独立观察世界的运行,并学会适应其中的变化时,你将体验到真正的内心平静。
”年轻人对老子的回答深感启发,于是继续提问:“老子,请问,怎样能够融入大自然,和谐共生?”老子笑了笑说:“要融入大自然,并与其和谐共生,首先要谦逊。
尊重大自然的力量和智慧,学会合理利用资源,追求与自然的共同发展。
”听完老子的解答,年轻人心生感悟,对道家思想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一层。
他决心跟随老子的教诲,修炼自己的内心,追寻内在的智慧和平静。
老子的教诲不仅仅局限于这些有趣的小故事,还包含了更多关于人性、社会和宇宙的深刻思考。
他强调个体的自然状态与行为,并倡导摒弃功利主义和虚伪。
他认为,真正的道家精神在于追求真实、本真和自然。
通过回忆老子的有趣小故事,我们可以领悟到一些关于智慧、平静和与自然共生的道理。
无论是面对现实生活的困境,还是在追求个人修养的道路上,都可以从这些思考中汲取智慧的养分。
总结:老子作为古代中国哲学家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留下了许多深邃且有趣的思考和故事。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关于智慧、平静和与自然共生的道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从老子的思想中汲取智慧,追求真实、本真和自然,使内心得到平静与宁静。
让我们珍惜这些有趣的小故事,并在生活中融入其中,与自然和谐共生。
老子的民间传说故事有哪些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
下面要将的就是有关于老子的传说和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相传,野牛是被老子李冉给降伏后才成为人们耕种帮手的。
据说在老子少年时期,在太清宫南面的一座大山上,突然出现一群野牛,这群野牛都是体格庞大、双角朝前的怪物,在一个头牛的带领下到处骚扰附近的村庄。
由于这群的野牛总是集体出动,所以附近的各种动物都很惧怕,不要说猪狗之类的,就连虎豹等猛兽都惧之三分。
一日,老子李冉和本村的同伴“二子”瞒过大人一起到南山下割草。
不长时间,俩个小伙伴就把篮子都割满了,看看天尚早便一起做起游戏来。
他们把镰刀插在地上,两人一起站在远处用老子李冉手中的乾坤圈套镰把玩。
正玩得起劲时,突然听到“哞”的一声,山头上出现了一头巨大野牛。
老子李冉看见这个从来没见过的庞大东西,猜测这便是人们传说能惊走虎豹的野牛,便想除掉这东西为百姓除害。
于是便镇定地拿起镰刀向牛走去,二子一看也拿着镰刀随老子一起往山上走。
再说那从未见到过对手的野牛一见这阵式,也是用前蹄刨刨土振作起十二分的勇气向山下奔来。
快到近前时把头一低,一个猛窜就想把俩人给抵死,只见老子李冉二人忙把身子一蹲,那牛正从他俩头上窜了过去。
老君见那牛气势,便想给他点厉害、杀杀它的威风,随即猛地站起身来举起镰刀朝那牛屁股上狠狠砍去。
只见这镰刀只露出了镰刀柄,把那牛痛得一蹦老高撒开蹄子就往山上跑。
俩人一见那牛被打跑了,便喊叫着随着那牛追上了山。
那伤牛一口气跑到半山坡钻進一个很大的洞里,老子李冉和二子正准备到洞里抓个瓷实的,猛听到一声吼叫震得整个大山直颤,随着声音一头比刚才的牛要大出一号来的巨大的青牛从洞里窜了出来。
它窜出洞口后,往半山坡一站,见是两个小孩,气得暴跳如雷,对着他俩先亮了个下马威。
真够凶的!但见它把头一低,伸出舌头往满荒草的地上舔,“嗤啦”一声,舌头过去的地方一片精光,连地皮都被它舔起有半尺多深。
关于老子的历史故事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
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老子历史故事,欢迎阅读分享。
老子的历史故事1传说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在函谷府衙为府尹留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经》时,一年逾百岁、鹤发童颜的老翁招招摇摇到府衙找他。
老子在府衙前遇见老翁。
老翁对老子略略施了个礼说:"听说先生博学多才,老朽愿向您讨教个明白。
"老翁得意地说:"我今年已经一百零六岁了。
说实在话,我从年少时直到现在,一直是游手好闲地轻松度日。
与我同龄的人都纷纷作古,他们开垦百亩沃田却没有一席之地,修了万里长城而未享辚辚华盖,建了4舍屋宇却落身于荒野郊外的孤坟。
而我呢,虽一生不稼不穑,却还吃着五谷;虽没置过片砖只瓦,却仍然居住在避风挡雨的房舍中。
先生,是不是我现在可以嘲笑他们忙忙碌碌劳作一生,只是给自己换来一个早逝呢?"老子听了,微然一笑,吩咐府尹说:"请找一块砖头和一块石头来。
"老子将砖头和石头放在老翁面前说:"如果只能择其一,仙翁您是要砖头还是愿取石头?"老翁得意地将砖头取来放在自己的面前说:"我当然择取砖头。
"老子抚须笑着问老翁:"为什么呢"?老翁指着石头说:"这石头没楞没角,取它何用?而砖头却用得着呢。
"老子又招呼围观的众人问:"大家要石头还是要砖头?" 众人都纷纷说要砖而不取石。
老子又回过头来问老翁:"是石头寿命长呢,还是砖头寿命长?" 老翁说:"当然石头了。
"老子释然而笑说:"石头寿命长人们却不择它,砖头寿命短,人们却择它,不过是有用和没用罢了。
天地万物莫不如此。
痴顽老子的历史典故
典出《新五代史·冯道传》。
冯道,字可道,五代时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北)人,自号长乐老。
冯道在后梁和后唐的争战时,起先仅仅一个小小的参军。
但他凭
着自己的一套官场技巧,一步步地往上爬。
到后唐明宗时,他被明宗
拜为宰相。
后晋灭了后唐,冯道又担任了后晋的宰相。
不久,契丹灭了后晋。
冯道又投降了契丹,去朝见契丹的国王耶
律德光。
耶律德光责备冯道说:“你在晋朝的官做得不好,为什么没
有好好地侍奉我?”
冯道听了,一句话也回答不出。
耶律德光又责问说:“我灭了后晋,你为什么又来朝见我?”
冯道若无其事地说:“我没有城,也没有兵,孑然一身,为什么
不敢来朝见呢?”
耶律德光讥讽地说:“你这个老东西,你说说你是个什么样的老
东西?”
冯道厚颜无耻地回答说:“我无德无才,是个痴顽老子。
”
“痴顽老子”的意思是既痴呆又顽固的老东西。
耶律德光听了很
高兴,就让他担任了太傅的职务。
不久,契丹改称辽国,退回了北方。
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晋阳称帝,建立后汉,冯道又在后汉担任了太师之职。
后周太祖郭威灭汉后,他又在后周当了太师。
纵观冯道的一生,他历仕五个朝代,一直是高官厚禄,凭着他的厚脸皮,自称为“长乐老”,过着“长乐”的生活,真是个不知廉耻的老东西。
后来,“痴顽老子”这个典故,用来形容没有气节、不讲廉耻的官僚。